資源簡介 歷史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概況 “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2.華夏認同表現 (1)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2)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影響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農業 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推廣;各國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工商業 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2.變法運動(1)各國變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2)商鞅變法(始于公元前356年)①內容經濟措施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選官制度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基層治理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地方制度 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②特點: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③影響: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三、孔子和老子孔子 老子地位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 (1)政治: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為政以德”,恢復周禮。 (2)教育:提出“有教無類”,推動了私學發展。 (3)文化:整理“五經” (1)唯物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 (3)政治: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著述 《論語》 《老子》四、百家爭鳴1.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2)階級:新興的士階層崛起。(3)政治: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派別代表 思想主張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鄒衍 五行間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相生相勝”墨家 墨子 節儉、“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法家 韓非 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權。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3.性質: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4.影響: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拓知識] 三家分晉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釋概念] 華夏觀念華夏含義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華大家庭內各民族之間的互動與交融。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分布犬牙交錯,中原諸侯國的文化認同凸顯,“華夏”開始作為一詞連用,并逐漸成為中原諸侯國塑造文化認同的重要概念。后來,華夏的含義由專指漢族及其前身到現今泛指中國各民族,華夏觀念逐漸具有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特點。[拓視野]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工具新的、更有效的鐵制工具擴大了農業的范圍。鐵制工具促進了為遠距離運輸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河開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區的灌溉工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辨正誤](1)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推動封建制度的逐步確立。(√)(2)商鞅變法是一場奴隸主階級性質的改革,以農戰和法治為主要特點。(×)[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2課第四目“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思考: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答案: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文化出現繁榮局面(百家爭鳴);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民族關系上“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交融(華夏認同)。[圖解史]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主題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部分文物出土地點 文物山西渾源李峪村 鑲嵌狩獵紋豆采用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狩獵紋作裝飾陜西眉縣 青銅扁壺形制模仿少數民族容器河南伊川徐陽村 陸渾戎貴族墓車馬坑的葬式與中原相似,但保留了少數民族特色河北省平山縣 中山王方壺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多達448字,中山國為戎狄部落鮮虞所建[問題探究] (1)材料一蘊含了哪些時代信息?金版參考:列國紛爭,分封制趨于瓦解。(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原華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具有怎樣的特點?導致民族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金版參考:特點:民族往來密切,相互交融。原因:戰爭的影響;領土的擴大;經濟交往;文化交流;華夏認同觀念的推動;改革的推動。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影響(1)災難: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局部統一,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主題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材料一 春秋年間,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蓬蒿藜藿”之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諸侯國境之間的曠土隙田逐漸得到墾辟,出現“公田不治”的景象。春秋末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土地的讓渡轉移和宅圃的買賣,更是公然地進行了。——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材料二 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毀秦國貴族領主這一利益集團的世襲制……他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說“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改革他認為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從而進行制度創新。——葉行昆《論商鞅變法與制度創新》[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金版參考:新現象: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土地買賣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在政治上創新的表現,并從當時的“歷史潮流”的角度,闡述商鞅變法的歷史進步性。金版參考:政治創新: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建立小家庭制;實行什伍連坐;普遍推行縣制。進步性: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變法的必然性(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出現的根本原因。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大發展推動了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社會階級關系發生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要求發展封建經濟,建立中央集權。(3)日益激化的兼并戰爭迫使各國變法革新。在兼并戰爭的壓力下,各國改革傳統治國方式以求富國強兵。(4)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主張順應形勢進行變革。法家思想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為各國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主題三 百家爭鳴材料 先秦諸子,關于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舊。儒家,是綜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經驗所發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所發生的思想。先秦諸子所想解決的,都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則以改良社會的組織為其基本。粗讀諸子之書,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為解決“政治問題”提出的主張,并分析其時代背景。金版參考:主張:儒家提出仁、禮、為政以德、仁政、隆禮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依法治國),變法革新,實現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時代背景: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戰亂頻繁,主要諸侯國進行變法改革;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上,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逐漸瓦解,新興地主階級(士階層)崛起;思想上,學術下移,私學興起。1.諸子百家之“爭鳴”(1)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2)社會倫理:孟子主張人性善,而荀子、韓非主張人性惡。(3)天人觀念: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莊子主張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4)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提出“天命觀”。(5)人際關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2.百家爭鳴中的“共鳴”(1)諸子立論的中心議題為如何得到統治者重視從而治理國家,重整社會秩序。(2)諸子堅持己見,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張思想統一為社會秩序穩定的前提。(3)強烈的托古心態,以古老的傳統、先圣先賢的名號,增強本派學說的權威性。(4)普遍主張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突出強調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實現天下蒼生的福祉和利益。(2024·安徽卷)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試題情境 青銅器形制及紋飾的演變考查知識 西周時期的禮制、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核心價值 通過對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變化的認識,考查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透其背后的本質的能力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西周前期—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現象信息:青銅器由凝重走向輕便適用,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實性的動物紋飾。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青銅器本為禮器,春秋戰國出現禮崩樂壞的現象。解讀顯性信息:西周前期的青銅器凝重,紋飾古樸,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到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青銅器更有實用性,裝飾貼近人們的生活,精巧新穎。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到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適用,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在弱化,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宗法觀念并未名存實亡,排除A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是在商和西周時期,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是指鐵農具的使用,排除D項。命題點1: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2024·重慶卷)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頭向。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C.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答案:B解析:依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的關中地區墓多為北頭向,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受中原華夏文化影響大,而春秋時期關中地區墓葬多為西頭向,秦國在關中地區,說明這一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B項正確。華夏認同觀念初步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體現“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關中地區的喪葬文化變化,與“趨于穩固”的說法矛盾,排除D項。命題點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2023·全國卷Ⅰ)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D.商業活動的衰退答案:C解析: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政策,A項錯誤;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該時期井田制趨于瓦解,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小農經濟逐步形成。小農經濟下,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實現自給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觀點的時代背景是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業的有關信息,且戰國時期區域性的商業貿易繁榮,D項錯誤。命題點3:孔子的思想(2023·全國卷Ⅱ)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答案:C解析:楚國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體現了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春秋時期,隨著楚國實力的增強,楚國國君自稱為“王”,而孔子仍稱楚王為“楚子”,這說明孔子盡力維護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級秩序,C項正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孔子并未實錄歷史事實,A項錯誤;孔子的目的是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不是為了提升周王權威,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楚國與中原的文化的比較,無法體現文化差異,D項錯誤。命題點4:諸子百家思想(2024·全國新課標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道家提倡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思想較為保守,并不積極主張變法改革,延攬人才,C項正確。儒家主張選賢任能,以仁德治理國家,排除A項;墨家主張“尚賢”,希望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排除B項;法家主張因時變革,任人唯賢,以法治國,排除D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崔杼欲娶棠姜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們是不能夠結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為妻。這說明春秋時期( )A.民間風俗被統治者拋棄B.婚禮的重要性逐漸降低C.傳統禮法遭到沖擊破壞D.宗法制得到進一步鞏固2.(2025·陜西寶雞中學診斷性考試)春秋時期,鄭莊公利用周天子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討不庭”,成其霸政。其后的霸主無法獲得卿位,便通過周王臨時授予會盟征伐之權,求得霸政的合法性。這一現象說明,當時( )A.分封宗法制度不斷強化B.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C.霸主地位來自于周天子的認可D.周天子卿士的地位崇高3.(2025·湖北宜荊荊恩開學考試)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們認為楚國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為華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戰國成書的《管子》中,祝融成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黃帝而為司徒;《禮記》則把祝融視為時令季節之神,且將祝融與炎帝聯系起來。祝融身份的變化( )A.是儒家思想影響提升的印證B.是楚挑戰周王權威的衍生品C.反映了夷夏一體觀念的加強D.順應了楚地文化擴張的需要4.(2025·海南診斷)周厲王為恢復王室實力,實行“專利”政策,取締貴族和公社成員在山林川澤之地開辟的私田,受到了輿論指責。《左傳》記載魯國卜齮因土地被奪而魯閔公卻不阻止,故不惜為共仲充當兇手,刺死魯閔公。這反映了當時( )A.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社會階層分化加快C.土地私有觀念已經產生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5.(2025·浙江臺州期中)《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受到了商鞅變法的影響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加劇了當時的分裂局勢D.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6.據《荀子·王制篇》記載,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可以享用到東、南、西、北四邊的特產;臨近水澤的居民有足夠的木材用,而山區的居民有足夠的魚吃。這反映出戰國時期( )A.戰爭對邊疆經濟影響較小B.中原地區經濟發展落后C.地區間產品販運流轉活躍D.經商謀利成為主流思想7.秦國規定東方各國來秦的移民可以享受免稅免租的優惠,任其開墾荒地;同時,對秦人采取獎勤罰懶的法治,用嚴刑峻法來處罰惰農。這一做法( )A.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破產B.有助于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C.有力維護了土地國有制D.加劇了各階級間的對立情緒8.(2025·河北邢臺邢襄聯盟開學考)戰國后期,趙武靈王曾感嘆“今中山在我腹心,(趙國)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他又擔心“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大臣則以“舜舞有苗,禹袒裸國”等不循禮法但有功于國的舉動相勸。趙武靈王的言論( )A.凸顯自身窮兵黷武B.說明趙國軍力最弱C.源于華夏認同增強D.意在營造改革氛圍9.(2025·山西晉城月考)西周時期,諸侯分封的低級貴族也可領有世襲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到戰國中后期,被秦、趙等國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貴族,名義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稅”的征稅權,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權。這一轉變( )A.反映了國君集權的趨勢B.導致選官方式發生變革C.是政治權力下移的體現D.完善了貴族的等級秩序10.孔子在社會倫理上強調尊卑有別,等級分明,但在教育上卻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這一差異表明孔子( )A.重視教育對社會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較超前的政治理念C.有意推動私學的興起和發展D.教育理念與倫理觀相矛盾11.(2025·四川綿陽一診)《毛詩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左傳》《國語》中的賦詩多出現于“聘”“盟”“會”等重要場合。晉國使臣韓宣子想通過鄭六卿賦詩來看其個體情志,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這折射春秋時期的“詩”中蘊含( )A.鮮明的史政意蘊 B.深刻的人文情懷C.傳統的禮樂思想 D.突出的現實主義1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 )A.道家的“辯證” B.儒家的“仁愛”C.墨家的“兼愛” D.法家的“法治”13.(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魏國國君梁惠王曾問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之問表明戰國時期( )A.民可自由遷徙 B.諸侯各國競爭加劇C.魏國推行仁政 D.淮河流域災害頻發14.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之學雖都以不同角度突破了傳統道術而各具特色,但“皆自以為真堯舜”,都是在為統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這說明,“百家之學”( )A.體現了對政治的依附性B.是對現實社會的探索C.代表了新興力量的崛起D.致力于追求社會和諧15.(2025·湖南長沙長郡中學月考)在教育問題上,孟子重“性情”,故“求放心”,養“浩然之氣”,致力于德性外化,而荀子重“化性起偽”,所以重禮樂政刑,強調明禮義以化之。造成兩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孟子代表地主階級利益B.兩人對人性的看法不同C.兩人所身處的時代不同D.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響16.(2025·重慶南開中學一檢)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鄉紳,戰國初期的“儒家”只是國家治理之學及其衍生學科的世俗學派和學者。春秋末期的“儒書”仍指人神雜糅的六藝和孔子師徒語錄,戰國初期的“儒書”僅指孔子師徒的政治語錄。這一變化表明( )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儒學成為社會顯學C.世俗政治日益發展 D.百家爭鳴解放思想17.(2025·河北“五個一”名校聯考)與儒、墨、道諸家不同,法家諸子不將人性追逐利益、權衡利害視作惡行而予以禁絕。法家思想家們要求因循人性,以獎賞誘導人們守法,以刑罰威懾民眾不違法,刑無貴賤,一視同仁,功不抵罪。這說明,法家諸子主張( )A.構建社會運行強制規范B.加強君主集權C.社會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D.重視以人為本二、非選擇題18.(2025·遼寧沈陽五校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興建水利的熱潮。“至周之衰,井田漸廢。侯國爭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饒之利。避水患者亦筑堤,以鄰國為壑。”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然而“其師遠征徙眾運輸糧食之供給皆為問題。乃城邗溝通江淮”。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水堤防御、攻敵之術已逐漸形成,臨河臨江各國均在其邊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勢之險要,防御敵國外侵。——摘編自盧勇《水利勃興與大國崛起: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水利的發展與啟示》材料二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在他的主持下,秦國進行了全面的軍事制度改革:以郡縣征兵制為主的兵役制度,將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強了軍權的集中,并規定地方官員負責地方軍隊的訓練;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國建立了完整的戶籍制度,按戶籍征兵;軍隊編制實行六級編制;軍官任免制度化,以功授官。商鞅的軍事改革使秦軍戰斗力空前強大。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斗力強悍,但他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摘編自沈鈺清《從商鞅變法看軍事制度改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工程得以大量興修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軍事改革成功的原因并作出評價。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文明的突破材料一 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系統的解構重建。所謂軸心突破,即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這次精神突破的標志,就是世界幾大主要文化類型分別誕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張……以后的人類思想就圍繞著這些軸心開始旋轉,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史。——摘編自趙士林《中華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 中華文明發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突破,從思想層面看,表現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路向,其價值觀念也如基因一樣不斷在以后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重構著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形態。與思想突破互為因果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摘編自李磊《編戶齊民制與傳統中國的國家能力》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崔杼欲娶棠姜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們是不能夠結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為妻。這說明春秋時期( )A.民間風俗被統治者拋棄B.婚禮的重要性逐漸降低C.傳統禮法遭到沖擊破壞D.宗法制得到進一步鞏固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崔杼和棠姜同為姜姓,兩人結為夫妻違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則,這說明傳統禮法遭到沖擊破壞,C項正確。“同姓不婚”不是民間風俗,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聯姻的原則被打破,并不能證明婚禮的重要性降低,排除B項;“同姓不婚”的原則被打破,反映了宗法制逐漸被破壞,排除D項。2.(2025·陜西寶雞中學診斷性考試)春秋時期,鄭莊公利用周天子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討不庭”,成其霸政。其后的霸主無法獲得卿位,便通過周王臨時授予會盟征伐之權,求得霸政的合法性。這一現象說明,當時( )A.分封宗法制度不斷強化B.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C.霸主地位來自于周天子的認可D.周天子卿士的地位崇高答案:B解析:盡管周天子的實際權力已經大大減弱,但鄭莊公和其他霸主仍然需要借助周天子的名義來增加自己行動的合法性,這表明周天子在當時仍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故選B項。材料體現了周天子權威的相對衰落和諸侯勢力的崛起,分封宗法制度遭破壞,排除A項;霸主地位的取得是通過自身的實力和軍事征服,而非僅僅依賴于周天子的認可,排除C項;鄭莊公利用卿士的身份行事,并不代表所有卿士的地位都崇高,隨著周王權的衰落,卿士的地位也在下降,排除D項。3.(2025·湖北宜荊荊恩開學考試)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們認為楚國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為華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戰國成書的《管子》中,祝融成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黃帝而為司徒;《禮記》則把祝融視為時令季節之神,且將祝融與炎帝聯系起來。祝融身份的變化( )A.是儒家思想影響提升的印證B.是楚挑戰周王權威的衍生品C.反映了夷夏一體觀念的加強D.順應了楚地文化擴張的需要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祝融身份逐漸向黃帝和炎帝靠攏,是對華夏認同提升的體現,反映了夷夏一體觀念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出儒家思想影響提升和楚地文化擴張,排除A、D兩項;祝融身份變化并未涉及楚國對周王權威的挑戰,排除B項。4.(2025·海南診斷)周厲王為恢復王室實力,實行“專利”政策,取締貴族和公社成員在山林川澤之地開辟的私田,受到了輿論指責。《左傳》記載魯國卜齮因土地被奪而魯閔公卻不阻止,故不惜為共仲充當兇手,刺死魯閔公。這反映了當時( )A.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社會階層分化加快C.土地私有觀念已經產生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答案:C解析:周厲王時期,貴族和公社成員開辟私田,當周厲王試圖取締這些私田時,受到了強烈的反對,魯國卜齮因土地被奪而魯閔公卻不阻止,不惜為共仲充當兇手,刺死魯閔公,這都反映了土地私有觀念已經產生,故選C項。周厲王被輿論指責是因為土地問題,無法佐證其共主地位的喪失,排除A項;國君剝奪部眾的私田,遭到反對,是土地所有權的爭奪,不涉及社會階層的分化,排除B項;材料中土地問題與宗法制度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5.(2025·浙江臺州期中)《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受到了商鞅變法的影響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加劇了當時的分裂局勢D.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答案:D解析:戰國時期,一個農夫通過耕種土地就可以養活多人,農業收益增加主要是得益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即生產力的進步,D項正確。商鞅變法只是在秦國,排除A項;農業收益的增加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排除B項;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加強了各地交流,有利于統一因素的孕育,排除C項。6.據《荀子·王制篇》記載,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可以享用到東、南、西、北四邊的特產;臨近水澤的居民有足夠的木材用,而山區的居民有足夠的魚吃。這反映出戰國時期( )A.戰爭對邊疆經濟影響較小B.中原地區經濟發展落后C.地區間產品販運流轉活躍D.經商謀利成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戰國時期,東、南、西、北四邊的特產流入中原,水澤和山區的生活資料相互流通,這說明當時地區間產品販運流轉活躍,C項正確。戰爭對邊疆經濟的影響與材料所述現象沒有必然關系,排除A項;戰國時期,中原屬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排除B項;戰國時期,經濟主流思想是重農,不是經商,排除D項。7.秦國規定東方各國來秦的移民可以享受免稅免租的優惠,任其開墾荒地;同時,對秦人采取獎勤罰懶的法治,用嚴刑峻法來處罰惰農。這一做法( )A.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破產B.有助于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C.有力維護了土地國有制D.加劇了各階級間的對立情緒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國招攬東方六國移民開荒,懲治本國懈怠耕種的民眾,這些舉措有利于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業生產的形式,且“破產”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是土地墾荒,未涉及土地的所有制,排除C項;材料是秦國對東方六國移民墾荒和秦人的差異,并非各階級間的關系,排除D項。8.(2025·河北邢臺邢襄聯盟開學考)戰國后期,趙武靈王曾感嘆“今中山在我腹心,(趙國)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他又擔心“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大臣則以“舜舞有苗,禹袒裸國”等不循禮法但有功于國的舉動相勸。趙武靈王的言論( )A.凸顯自身窮兵黷武B.說明趙國軍力最弱C.源于華夏認同增強D.意在營造改革氛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趙武靈王首先描述了趙國的外部威脅,以此來說明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然后又表達了自己對于改革的擔憂,即擔心世人會非議他;最后大臣們以歷史上的事例來勸說他。這一系列言論和舉動,都是為了營造一個有利于改革的氛圍,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他的改革措施,故選D項,排除A、B、C三項。9.(2025·山西晉城月考)西周時期,諸侯分封的低級貴族也可領有世襲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到戰國中后期,被秦、趙等國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貴族,名義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稅”的征稅權,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權。這一轉變( )A.反映了國君集權的趨勢B.導致選官方式發生變革C.是政治權力下移的體現D.完善了貴族的等級秩序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低級貴族也可領有世襲的封地”“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權”可知,國君正在將權力從地方貴族手中收回,減少了地方貴族的自主性,加強了國君對全國的直接控制,繼而將權力集中到國君自己手中,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選官方式發生變革,排除B項;政治權力下移是指地方獲得更多的自主權,材料說明地方權力下降,排除C項;戰國中后期原本的貴族等級秩序在逐漸瓦解,排除D項。10.孔子在社會倫理上強調尊卑有別,等級分明,但在教育上卻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這一差異表明孔子( )A.重視教育對社會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較超前的政治理念C.有意推動私學的興起和發展D.教育理念與倫理觀相矛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關于倫理和教育的主張是為了讓受到教育的人遵守社會倫理,恰恰反映的是教育對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A項正確,排除D項。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其政治理念相對保守而非超前,排除B項;推動私學的發展是“有教無類”的客觀影響,排除C項。11.(2025·四川綿陽一診)《毛詩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左傳》《國語》中的賦詩多出現于“聘”“盟”“會”等重要場合。晉國使臣韓宣子想通過鄭六卿賦詩來看其個體情志,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這折射春秋時期的“詩”中蘊含( )A.鮮明的史政意蘊 B.深刻的人文情懷C.傳統的禮樂思想 D.突出的現實主義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可知,《毛詩序》認為《雅》是記述王政興廢的;根據材料“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可知,晉國使臣通過詩來窺探鄭國的政治情況,因此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的“詩”中蘊含著鮮明的史政意蘊,故選A項。根據材料“通過鄭六卿賦詩來看其個體情志,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可知,人文情懷是表象,政治目的才是深層意義,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禮樂思想,且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開始走向沒落,排除C項;材料強調“詩”與政治的密切關系,而非單純的現實主義特色,排除D項。1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 )A.道家的“辯證” B.儒家的“仁愛”C.墨家的“兼愛” D.法家的“法治”答案:A解析:極多的財富,無法守藏,如果憑借富貴驕橫無禮,那就是自己埋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這是遵循自然規律,這一內容符合道家的思想,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13.(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魏國國君梁惠王曾問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之問表明戰國時期( )A.民可自由遷徙 B.諸侯各國競爭加劇C.魏國推行仁政 D.淮河流域災害頻發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梁惠王“用心”的目的在于壯大國家實力,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說明鄰國也在為壯大實力積極發展,從而表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爭的加劇,故選B項。材料中遷民于河東是國家行為,并非民眾“自由遷徙”,排除A項;梁惠王雖然采取了一些救災措施,但這并不能全面反映魏國是否推行仁政,排除C項;魏國所在地區為黃河流域,并非淮河流域,排除D項。14.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之學雖都以不同角度突破了傳統道術而各具特色,但“皆自以為真堯舜”,都是在為統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這說明,“百家之學”( )A.體現了對政治的依附性B.是對現實社會的探索C.代表了新興力量的崛起D.致力于追求社會和諧答案:B解析:由材料“‘皆自以為真堯舜’,都是在為統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可知,百家學者結合時局,探索國家治理的方案,是對現實社會的積極探索,故選B項。百家爭鳴時期學者們就國家治理、政治形勢提出見解和看法,體現出對政治的關注性而非依附性,排除A項;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排除C項;法家主張嚴刑酷法治國,與社會和諧矛盾,排除D項。15.(2025·湖南長沙長郡中學月考)在教育問題上,孟子重“性情”,故“求放心”,養“浩然之氣”,致力于德性外化,而荀子重“化性起偽”,所以重禮樂政刑,強調明禮義以化之。造成兩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孟子代表地主階級利益B.兩人對人性的看法不同C.兩人所身處的時代不同D.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響答案:B解析:孟子主張人性善,需要通過教育和修養來發揚這些善,主張實行仁政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人性惡,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環境來約束和引導,強調用禮樂法度來規范人的行為,B項正確。孟子與荀子都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排除A項;兩人都處于戰國時代,排除C項;兩者都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只是方式上有所不同,不能說明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響,排除D項。16.(2025·重慶南開中學一檢)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鄉紳,戰國初期的“儒家”只是國家治理之學及其衍生學科的世俗學派和學者。春秋末期的“儒書”仍指人神雜糅的六藝和孔子師徒語錄,戰國初期的“儒書”僅指孔子師徒的政治語錄。這一變化表明( )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儒學成為社會顯學C.世俗政治日益發展 D.百家爭鳴解放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變化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和“儒家”越來越關注實際的國家治理,也就是越來越關注世俗政治,故選C項。官僚政治形成是郡縣制的影響,排除A項;當時儒學并非顯學,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百家爭鳴,排除D項。17.(2025·河北“五個一”名校聯考)與儒、墨、道諸家不同,法家諸子不將人性追逐利益、權衡利害視作惡行而予以禁絕。法家思想家們要求因循人性,以獎賞誘導人們守法,以刑罰威懾民眾不違法,刑無貴賤,一視同仁,功不抵罪。這說明,法家諸子主張( )A.構建社會運行強制規范B.加強君主集權C.社會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D.重視以人為本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家諸子以法令作為衡量人們行動的標準,通過賞賜,以鼓勵的方式誘使其行動納入律法的軌道,通過刑罰迫使人們行動符合律法的規定,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齊一致的社會秩序,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加強君主集權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因循人性并不等于以人為本,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8.(2025·遼寧沈陽五校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興建水利的熱潮。“至周之衰,井田漸廢。侯國爭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饒之利。避水患者亦筑堤,以鄰國為壑。”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然而“其師遠征徙眾運輸糧食之供給皆為問題。乃城邗溝通江淮”。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水堤防御、攻敵之術已逐漸形成,臨河臨江各國均在其邊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勢之險要,防御敵國外侵。——摘編自盧勇《水利勃興與大國崛起: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水利的發展與啟示》材料二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在他的主持下,秦國進行了全面的軍事制度改革:以郡縣征兵制為主的兵役制度,將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強了軍權的集中,并規定地方官員負責地方軍隊的訓練;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國建立了完整的戶籍制度,按戶籍征兵;軍隊編制實行六級編制;軍官任免制度化,以功授官。商鞅的軍事改革使秦軍戰斗力空前強大。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斗力強悍,但他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摘編自沈鈺清《從商鞅變法看軍事制度改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工程得以大量興修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軍事改革成功的原因并作出評價。答案:(1)社會生產力發展、鐵器的使用、經濟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各國初步建立集權體制,便于組織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農耕經濟的發展,農業灌溉的需要;各諸侯國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2)原因:法家思想的指導;重視制度建設;改革措施全面系統;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君主權力的加強;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評價:積極方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壯大了軍事力量;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為后世軍事改革提供借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國國內秩序的安定,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方面:尚功利、輕教化,軍隊的整體素質不高。解析:第(1)問,結合所學得出,社會生產力發展、鐵器的使用、經濟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高度的組織,各國初步建立集權體制,便于組織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根據材料一“侯國爭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饒之利”得出,農耕經濟的發展,農業灌溉的需要;根據材料一“吳王夫差北上爭霸”“臨河臨江各國均在其邊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勢之險要,防御敵國外侵”得出,各諸侯國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奉行法家思想”得出,法家思想的指導;根據材料二“重視制度建設”得出,重視制度建設;綜合材料二改革措施得出,改革措施全面系統;結合所學得出,改革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君主權力的加強和秦孝公的大力支持都推動了改革的進行。第二小問,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評價。積極:根據材料二“保障了兵源,加強了軍權的集中”得出,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壯大了軍事力量;根據材料二“軍官任免制度化,以功授官”得出,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結合所學得出,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根據材料二“使秦軍戰斗力空前強大”得出,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為后世軍事改革提供借鑒;根據材料二“秦國建立了完整的戶籍制度,按戶籍征兵”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國國內秩序的安定,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根據材料二“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得出,尚功利、輕教化,軍隊的整體素質不高。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文明的突破材料一 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系統的解構重建。所謂軸心突破,即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這次精神突破的標志,就是世界幾大主要文化類型分別誕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張……以后的人類思想就圍繞著這些軸心開始旋轉,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史。——摘編自趙士林《中華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 中華文明發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突破,從思想層面看,表現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路向,其價值觀念也如基因一樣不斷在以后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重構著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形態。與思想突破互為因果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摘編自李磊《編戶齊民制與傳統中國的國家能力》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示例)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春秋戰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突破時期,“百家爭鳴”是“軸心時代”人類精神突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之中。一方面,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產生,華夏族發展壯大;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貴族等級體系趨于瓦解,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濟世的各種方案,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爭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這推動了學術思想與文化教育的繁榮,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百家爭鳴”是中華文明突破的重要標志。以孔子、老子、墨子、韓非為代表的諸多思想先賢,分別創立了儒、道、墨、法等學派,各學派間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寬容開放的特點。其中,儒家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標準,成為西漢以后傳統文化的主流;道家構成了傳統思想文化的哲學基礎;法家學說則成為歷代政治家、改革家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的理論武器,促進了國家大一統的實現與中央集權制的萌芽與建立。總之,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為后世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對當時及此后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轉型,起了巨大的奠基與推動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根據材料一“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系統的解構重建”可知,精神突破的概念;根據材料二“中華文明發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國時代”可知,中華文明的精神突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根據材料二“從思想層面看,表現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可知,“百家爭鳴”是中華文明突破的重要標志;根據材料二“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可知,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為后世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其次,結合相關史實,對論題進行論證。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緊扣論題。20(共83張PPT)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概況 “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2.華夏認同表現 (1)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2)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影響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農業 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推廣;各國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工商業 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2.變法運動(1)各國變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2)商鞅變法(始于公元前356年)①內容②特點: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③影響: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措施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選官制度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基層治理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地方制度 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三、孔子和老子孔子 老子地位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 (1)政治: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為政以德”,恢復周禮。 (2)教育:提出“有教無類”,推動了私學發展。 (3)文化:整理“五經” (1)唯物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2)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3)政治: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著述 《論語》 《老子》四、百家爭鳴1.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2)階級:新興的士階層崛起。(3)政治: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派別代表 思想主張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鄒衍 五行間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相生相勝”墨家 墨子 節儉、“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法家 韓非 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權。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3.性質: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4.影響: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拓知識] 三家分晉[釋概念] 華夏觀念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華夏含義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華大家庭內各民族之間的互動與交融。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分布犬牙交錯,中原諸侯國的文化認同凸顯,“華夏”開始作為一詞連用,并逐漸成為中原諸侯國塑造文化認同的重要概念。后來,華夏的含義由專指漢族及其前身到現今泛指中國各民族,華夏觀念逐漸具有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特點。[拓視野]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工具新的、更有效的鐵制工具擴大了農業的范圍。鐵制工具促進了為遠距離運輸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河開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區的灌溉工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辨正誤](1)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推動封建制度的逐步確立。( )(2)商鞅變法是一場奴隸主階級性質的改革,以農戰和法治為主要特點。( )√×[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2課第四目“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思考: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答案: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文化出現繁榮局面(百家爭鳴);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民族關系上“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交融(華夏認同)。[圖解史]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部分文物出土地點 文物山西渾源李峪村 鑲嵌狩獵紋豆采用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狩獵紋作裝飾陜西眉縣 青銅扁壺形制模仿少數民族容器河南伊川徐陽村 陸渾戎貴族墓車馬坑的葬式與中原相似,但保留了少數民族特色河北省平山縣 中山王方壺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多達448字,中山國為戎狄部落鮮虞所建[問題探究] (1)材料一蘊含了哪些時代信息?(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原華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具有怎樣的特點?導致民族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金版參考:列國紛爭,分封制趨于瓦解。金版參考:特點:民族往來密切,相互交融。原因:戰爭的影響;領土的擴大;經濟交往;文化交流;華夏認同觀念的推動;改革的推動。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影響(1)災難: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局部統一,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主題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材料一 春秋年間,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蓬蒿藜藿”之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諸侯國境之間的曠土隙田逐漸得到墾辟,出現“公田不治”的景象。春秋末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土地的讓渡轉移和宅圃的買賣,更是公然地進行了。——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材料二 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毀秦國貴族領主這一利益集團的世襲制……他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說“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改革他認為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從而進行制度創新。——葉行昆《論商鞅變法與制度創新》[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在政治上創新的表現,并從當時的“歷史潮流”的角度,闡述商鞅變法的歷史進步性。金版參考:新現象: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土地買賣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金版參考:政治創新: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建立小家庭制;實行什伍連坐;普遍推行縣制。進步性: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變法的必然性(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出現的根本原因。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大發展推動了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社會階級關系發生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要求發展封建經濟,建立中央集權。(3)日益激化的兼并戰爭迫使各國變法革新。在兼并戰爭的壓力下,各國改革傳統治國方式以求富國強兵。(4)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主張順應形勢進行變革。法家思想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為各國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主題三 百家爭鳴材料 先秦諸子,關于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舊。儒家,是綜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經驗所發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所發生的思想。先秦諸子所想解決的,都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則以改良社會的組織為其基本。粗讀諸子之書,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為解決“政治問題”提出的主張,并分析其時代背景。金版參考:主張:儒家提出仁、禮、為政以德、仁政、隆禮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依法治國),變法革新,實現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時代背景: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戰亂頻繁,主要諸侯國進行變法改革;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上,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逐漸瓦解,新興地主階級(士階層)崛起;思想上,學術下移,私學興起。1.諸子百家之“爭鳴”(1)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2)社會倫理:孟子主張人性善,而荀子、韓非主張人性惡。(3)天人觀念: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莊子主張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4)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提出“天命觀”。(5)人際關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2.百家爭鳴中的“共鳴”(1)諸子立論的中心議題為如何得到統治者重視從而治理國家,重整社會秩序。(2)諸子堅持己見,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張思想統一為社會秩序穩定的前提。(3)強烈的托古心態,以古老的傳統、先圣先賢的名號,增強本派學說的權威性。(4)普遍主張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突出強調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實現天下蒼生的福祉和利益。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安徽卷)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試題情境 青銅器形制及紋飾的演變考查知識 西周時期的禮制、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核心價值 通過對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變化的認識,考查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透其背后的本質的能力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西周前期—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現象信息:青銅器由凝重走向輕便適用,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實性的動物紋飾。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青銅器本為禮器,春秋戰國出現禮崩樂壞的現象。解讀顯性信息:西周前期的青銅器凝重,紋飾古樸,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到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青銅器更有實用性,裝飾貼近人們的生活,精巧新穎。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到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適用,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在弱化,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宗法觀念并未名存實亡,排除A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是在商和西周時期,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是指鐵農具的使用,排除D項。命題點1: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2024·重慶卷)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頭向。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C.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解析:依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的關中地區墓多為北頭向,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受中原華夏文化影響大,而春秋時期關中地區墓葬多為西頭向,秦國在關中地區,說明這一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B項正確。華夏認同觀念初步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體現“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關中地區的喪葬文化變化,與“趨于穩固”的說法矛盾,排除D項。命題點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2023·全國卷Ⅰ)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D.商業活動的衰退解析: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政策,A項錯誤;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該時期井田制趨于瓦解,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小農經濟逐步形成。小農經濟下,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實現自給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觀點的時代背景是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業的有關信息,且戰國時期區域性的商業貿易繁榮,D項錯誤。命題點3:孔子的思想(2023·全國卷Ⅱ)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解析:楚國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體現了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春秋時期,隨著楚國實力的增強,楚國國君自稱為“王”,而孔子仍稱楚王為“楚子”,這說明孔子盡力維護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級秩序,C項正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孔子并未實錄歷史事實,A項錯誤;孔子的目的是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不是為了提升周王權威,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楚國與中原的文化的比較,無法體現文化差異,D項錯誤。命題點4:諸子百家思想(2024·全國新課標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道家提倡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思想較為保守,并不積極主張變法改革,延攬人才,C項正確。儒家主張選賢任能,以仁德治理國家,排除A項;墨家主張“尚賢”,希望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排除B項;法家主張因時變革,任人唯賢,以法治國,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春秋時期傳統禮法遭到沖擊破壞 春秋時期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 華夏認同觀念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土地觀念 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 戰國時期商業的發展 秦國招攬移民、獎勤罰懶的 措施 趙武靈王有關改革的言論 戰國時期集權的趨勢 孔子的社會倫理主張與教育主張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春秋時期的“詩”中蘊含史政意蘊 道家思想的 內容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競爭加劇 百家爭鳴的 實質 孟子、荀子教育觀點不同的原因 春秋到戰國儒學的 發展 法家諸子的 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興修水利、商鞅軍事改革 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一、選擇題1.《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崔杼欲娶棠姜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們是不能夠結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為妻。這說明春秋時期( )A.民間風俗被統治者拋棄B.婚禮的重要性逐漸降低C.傳統禮法遭到沖擊破壞D.宗法制得到進一步鞏固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崔杼和棠姜同為姜姓,兩人結為夫妻違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則,這說明傳統禮法遭到沖擊破壞,C項正確。“同姓不婚”不是民間風俗,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聯姻的原則被打破,并不能證明婚禮的重要性降低,排除B項;“同姓不婚”的原則被打破,反映了宗法制逐漸被破壞,排除D項。2.(2025·陜西寶雞中學診斷性考試)春秋時期,鄭莊公利用周天子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討不庭”,成其霸政。其后的霸主無法獲得卿位,便通過周王臨時授予會盟征伐之權,求得霸政的合法性。這一現象說明,當時( )A.分封宗法制度不斷強化B.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C.霸主地位來自于周天子的認可D.周天子卿士的地位崇高解析:盡管周天子的實際權力已經大大減弱,但鄭莊公和其他霸主仍然需要借助周天子的名義來增加自己行動的合法性,這表明周天子在當時仍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故選B項。材料體現了周天子權威的相對衰落和諸侯勢力的崛起,分封宗法制度遭破壞,排除A項;霸主地位的取得是通過自身的實力和軍事征服,而非僅僅依賴于周天子的認可,排除C項;鄭莊公利用卿士的身份行事,并不代表所有卿士的地位都崇高,隨著周王權的衰落,卿士的地位也在下降,排除D項。3.(2025·湖北宜荊荊恩開學考試)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們認為楚國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為華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戰國成書的《管子》中,祝融成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黃帝而為司徒;《禮記》則把祝融視為時令季節之神,且將祝融與炎帝聯系起來。祝融身份的變化( )A.是儒家思想影響提升的印證B.是楚挑戰周王權威的衍生品C.反映了夷夏一體觀念的加強D.順應了楚地文化擴張的需要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祝融身份逐漸向黃帝和炎帝靠攏,是對華夏認同提升的體現,反映了夷夏一體觀念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出儒家思想影響提升和楚地文化擴張,排除A、D兩項;祝融身份變化并未涉及楚國對周王權威的挑戰,排除B項。4.(2025·海南診斷)周厲王為恢復王室實力,實行“專利”政策,取締貴族和公社成員在山林川澤之地開辟的私田,受到了輿論指責。《左傳》記載魯國卜齮因土地被奪而魯閔公卻不阻止,故不惜為共仲充當兇手,刺死魯閔公。這反映了當時( )A.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社會階層分化加快C.土地私有觀念已經產生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解析:周厲王時期,貴族和公社成員開辟私田,當周厲王試圖取締這些私田時,受到了強烈的反對,魯國卜齮因土地被奪而魯閔公卻不阻止,不惜為共仲充當兇手,刺死魯閔公,這都反映了土地私有觀念已經產生,故選C項。周厲王被輿論指責是因為土地問題,無法佐證其共主地位的喪失,排除A項;國君剝奪部眾的私田,遭到反對,是土地所有權的爭奪,不涉及社會階層的分化,排除B項;材料中土地問題與宗法制度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5.(2025·浙江臺州期中)《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受到了商鞅變法的影響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加劇了當時的分裂局勢D.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解析:戰國時期,一個農夫通過耕種土地就可以養活多人,農業收益增加主要是得益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即生產力的進步,D項正確。商鞅變法只是在秦國,排除A項;農業收益的增加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排除B項;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加強了各地交流,有利于統一因素的孕育,排除C項。6.據《荀子·王制篇》記載,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可以享用到東、南、西、北四邊的特產;臨近水澤的居民有足夠的木材用,而山區的居民有足夠的魚吃。這反映出戰國時期( )A.戰爭對邊疆經濟影響較小 B.中原地區經濟發展落后C.地區間產品販運流轉活躍 D.經商謀利成為主流思想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戰國時期,東、南、西、北四邊的特產流入中原,水澤和山區的生活資料相互流通,這說明當時地區間產品販運流轉活躍,C項正確。戰爭對邊疆經濟的影響與材料所述現象沒有必然關系,排除A項;戰國時期,中原屬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排除B項;戰國時期,經濟主流思想是重農,不是經商,排除D項。7.秦國規定東方各國來秦的移民可以享受免稅免租的優惠,任其開墾荒地;同時,對秦人采取獎勤罰懶的法治,用嚴刑峻法來處罰惰農。這一做法( )A.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破產 B.有助于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C.有力維護了土地國有制 D.加劇了各階級間的對立情緒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國招攬東方六國移民開荒,懲治本國懈怠耕種的民眾,這些舉措有利于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業生產的形式,且“破產”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是土地墾荒,未涉及土地的所有制,排除C項;材料是秦國對東方六國移民墾荒和秦人的差異,并非各階級間的關系,排除D項。8.(2025·河北邢臺邢襄聯盟開學考)戰國后期,趙武靈王曾感嘆“今中山在我腹心,(趙國)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他又擔心“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大臣則以“舜舞有苗,禹袒裸國”等不循禮法但有功于國的舉動相勸。趙武靈王的言論( )A.凸顯自身窮兵黷武B.說明趙國軍力最弱C.源于華夏認同增強D.意在營造改革氛圍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趙武靈王首先描述了趙國的外部威脅,以此來說明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然后又表達了自己對于改革的擔憂,即擔心世人會非議他;最后大臣們以歷史上的事例來勸說他。這一系列言論和舉動,都是為了營造一個有利于改革的氛圍,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他的改革措施,故選D項,排除A、B、C三項。9.(2025·山西晉城月考)西周時期,諸侯分封的低級貴族也可領有世襲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到戰國中后期,被秦、趙等國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貴族,名義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稅”的征稅權,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權。這一轉變( )A.反映了國君集權的趨勢B.導致選官方式發生變革C.是政治權力下移的體現D.完善了貴族的等級秩序解析:根據材料“低級貴族也可領有世襲的封地”“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權”可知,國君正在將權力從地方貴族手中收回,減少了地方貴族的自主性,加強了國君對全國的直接控制,繼而將權力集中到國君自己手中,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選官方式發生變革,排除B項;政治權力下移是指地方獲得更多的自主權,材料說明地方權力下降,排除C項;戰國中后期原本的貴族等級秩序在逐漸瓦解,排除D項。10.孔子在社會倫理上強調尊卑有別,等級分明,但在教育上卻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這一差異表明孔子( )A.重視教育對社會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較超前的政治理念C.有意推動私學的興起和發展D.教育理念與倫理觀相矛盾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關于倫理和教育的主張是為了讓受到教育的人遵守社會倫理,恰恰反映的是教育對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A項正確,排除D項。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其政治理念相對保守而非超前,排除B項;推動私學的發展是“有教無類”的客觀影響,排除C項。11.(2025·四川綿陽一診)《毛詩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左傳》《國語》中的賦詩多出現于“聘”“盟”“會”等重要場合。晉國使臣韓宣子想通過鄭六卿賦詩來看其個體情志,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這折射春秋時期的“詩”中蘊含( )A.鮮明的史政意蘊B.深刻的人文情懷C.傳統的禮樂思想D.突出的現實主義解析:根據材料“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可知,《毛詩序》認為《雅》是記述王政興廢的;根據材料“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可知,晉國使臣通過詩來窺探鄭國的政治情況,因此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的“詩”中蘊含著鮮明的史政意蘊,故選A項。根據材料“通過鄭六卿賦詩來看其個體情志,進而窺探鄭國的國祚與國志”可知,人文情懷是表象,政治目的才是深層意義,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禮樂思想,且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開始走向沒落,排除C項;材料強調“詩”與政治的密切關系,而非單純的現實主義特色,排除D項。1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 )A.道家的“辯證” B.儒家的“仁愛”C.墨家的“兼愛” D.法家的“法治”解析:極多的財富,無法守藏,如果憑借富貴驕橫無禮,那就是自己埋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這是遵循自然規律,這一內容符合道家的思想,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13.(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魏國國君梁惠王曾問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之問表明戰國時期( )A.民可自由遷徙B.諸侯各國競爭加劇C.魏國推行仁政D.淮河流域災害頻發解析:據材料可知,梁惠王“用心”的目的在于壯大國家實力,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說明鄰國也在為壯大實力積極發展,從而表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爭的加劇,故選B項。材料中遷民于河東是國家行為,并非民眾“自由遷徙”,排除A項;梁惠王雖然采取了一些救災措施,但這并不能全面反映魏國是否推行仁政,排除C項;魏國所在地區為黃河流域,并非淮河流域,排除D項。 14.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之學雖都以不同角度突破了傳統道術而各具特色,但“皆自以為真堯舜”,都是在為統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這說明,“百家之學”( )A.體現了對政治的依附性B.是對現實社會的探索C.代表了新興力量的崛起D.致力于追求社會和諧解析:由材料“‘皆自以為真堯舜’,都是在為統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可知,百家學者結合時局,探索國家治理的方案,是對現實社會的積極探索,故選B項。百家爭鳴時期學者們就國家治理、政治形勢提出見解和看法,體現出對政治的關注性而非依附性,排除A項;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排除C項;法家主張嚴刑酷法治國,與社會和諧矛盾,排除D項。15.(2025·湖南長沙長郡中學月考)在教育問題上,孟子重“性情”,故“求放心”,養“浩然之氣”,致力于德性外化,而荀子重“化性起偽”,所以重禮樂政刑,強調明禮義以化之。造成兩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孟子代表地主階級利益B.兩人對人性的看法不同C.兩人所身處的時代不同D.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響解析:孟子主張人性善,需要通過教育和修養來發揚這些善,主張實行仁政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人性惡,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環境來約束和引導,強調用禮樂法度來規范人的行為,B項正確。孟子與荀子都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排除A項;兩人都處于戰國時代,排除C項;兩者都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只是方式上有所不同,不能說明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響,排除D項。16.(2025·重慶南開中學一檢)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鄉紳,戰國初期的“儒家”只是國家治理之學及其衍生學科的世俗學派和學者。春秋末期的“儒書”仍指人神雜糅的六藝和孔子師徒語錄,戰國初期的“儒書”僅指孔子師徒的政治語錄。這一變化表明( )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儒學成為社會顯學C.世俗政治日益發展 D.百家爭鳴解放思想解析:材料中的變化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和“儒家”越來越關注實際的國家治理,也就是越來越關注世俗政治,故選C項。官僚政治形成是郡縣制的影響,排除A項;當時儒學并非顯學,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百家爭鳴,排除D項。17.(2025·河北“五個一”名校聯考)與儒、墨、道諸家不同,法家諸子不將人性追逐利益、權衡利害視作惡行而予以禁絕。法家思想家們要求因循人性,以獎賞誘導人們守法,以刑罰威懾民眾不違法,刑無貴賤,一視同仁,功不抵罪。這說明,法家諸子主張( )A.構建社會運行強制規范B.加強君主集權C.社會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D.重視以人為本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家諸子以法令作為衡量人們行動的標準,通過賞賜,以鼓勵的方式誘使其行動納入律法的軌道,通過刑罰迫使人們行動符合律法的規定,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齊一致的社會秩序,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加強君主集權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因循人性并不等于以人為本,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8.(2025·遼寧沈陽五校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興建水利的熱潮。“至周之衰,井田漸廢。侯國爭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饒之利。避水患者亦筑堤,以鄰國為壑。”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然而“其師遠征徙眾運輸糧食之供給皆為問題。乃城邗溝通江淮”。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水堤防御、攻敵之術已逐漸形成,臨河臨江各國均在其邊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勢之險要,防御敵國外侵。——摘編自盧勇《水利勃興與大國崛起: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水利的發展與啟示》材料二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在他的主持下,秦國進行了全面的軍事制度改革:以郡縣征兵制為主的兵役制度,將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強了軍權的集中,并規定地方官員負責地方軍隊的訓練;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國建立了完整的戶籍制度,按戶籍征兵;軍隊編制實行六級編制;軍官任免制度化,以功授官。商鞅的軍事改革使秦軍戰斗力空前強大。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斗力強悍,但他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摘編自沈鈺清《從商鞅變法看軍事制度改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工程得以大量興修的背景。答案:社會生產力發展、鐵器的使用、經濟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各國初步建立集權體制,便于組織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農耕經濟的發展,農業灌溉的需要;各諸侯國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軍事改革成功的原因并作出評價。答案:原因:法家思想的指導;重視制度建設;改革措施全面系統;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君主權力的加強;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評價:積極方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壯大了軍事力量;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為后世軍事改革提供借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國國內秩序的安定,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方面:尚功利、輕教化,軍隊的整體素質不高。解析:第(1)問,結合所學得出,社會生產力發展、鐵器的使用、經濟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高度的組織,各國初步建立集權體制,便于組織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根據材料一“侯國爭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饒之利”得出,農耕經濟的發展,農業灌溉的需要;根據材料一“吳王夫差北上爭霸”“臨河臨江各國均在其邊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勢之險要,防御敵國外侵”得出,各諸侯國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奉行法家思想”得出,法家思想的指導;根據材料二“重視制度建設”得出,重視制度建設;綜合材料二改革措施得出,改革措施全面系統;結合所學得出,改革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君主權力的加強和秦孝公的大力支持都推動了改革的進行。第二小問,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評價。積極:根據材料二“保障了兵源,加強了軍權的集中”得出,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壯大了軍事力量;根據材料二“軍官任免制度化,以功授官”得出,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結合所學得出,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根據材料二“使秦軍戰斗力空前強大”得出,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為后世軍事改革提供借鑒;根據材料二“秦國建立了完整的戶籍制度,按戶籍征兵”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國國內秩序的安定,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根據材料二“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得出,尚功利、輕教化,軍隊的整體素質不高。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文明的突破材料一 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系統的解構重建。所謂軸心突破,即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這次精神突破的標志,就是世界幾大主要文化類型分別誕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張……以后的人類思想就圍繞著這些軸心開始旋轉,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史。——摘編自趙士林《中華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 中華文明發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突破,從思想層面看,表現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路向,其價值觀念也如基因一樣不斷在以后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重構著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形態。與思想突破互為因果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摘編自李磊《編戶齊民制與傳統中國的國家能力》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 (示例)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春秋戰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突破時期,“百家爭鳴”是“軸心時代”人類精神突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之中。一方面,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產生,華夏族發展壯大;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貴族等級體系趨于瓦解,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濟世的各種方案,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爭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這推動了學術思想與文化教育的繁榮,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百家爭鳴”是中華文明突破的重要標志。以孔子、老子、墨子、韓非為代表的諸多思想先賢,分別創立了儒、道、墨、法等學派,各學派間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寬容開放的特點。其中,儒家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標準,成為西漢以后傳統文化的主流;道家構成了傳統思想文化的哲學基礎;法家學說則成為歷代政治家、改革家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的理論武器,促進了國家大一統的實現與中央集權制的萌芽與建立。總之,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為后世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對當時及此后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轉型,起了巨大的奠基與推動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根據材料一“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系統的解構重建”可知,精神突破的概念;根據材料二“中華文明發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國時代”可知,中華文明的精神突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根據材料二“從思想層面看,表現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可知,“百家爭鳴”是中華文明突破的重要標志;根據材料二“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可知,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為后世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其次,結合相關史實,對論題進行論證。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緊扣論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docx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