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第4講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2.“文景之治”背景 秦朝速亡的教訓;統治者尊奉黃老無為思想措施 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作用 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3.漢初的政治“漢承秦制” 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王國問題 形成 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王國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應對 漢高祖剪除異姓諸侯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二、西漢的強盛1.加強中央集權政治 地方 (1)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2)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中央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中朝選官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監察 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經濟 (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2)實行鹽鐵官營。 (3)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 (4)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思想 尊崇儒術,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開拓疆域北擊匈奴 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張騫出使西域 目的 配合對匈奴的戰爭影響 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形成“絲綢之路”邊疆治理 (1)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2)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三、東漢的興衰1.短暫的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2.“光武中興”背景 25年,劉秀重建漢朝,平定割據政權,統一全國措施 (1)政治: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整頓吏治。 (2)經濟:清查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3)思想:重視儒學影響 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3.東漢的衰亡背景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 (2)“黨錮之禍”: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 (3)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過程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兩漢的文化史學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漢書》 東漢班固撰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賦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科技 《黃帝內經》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 成書于東漢,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釋概念] 黃老之學“黃”:黃帝的學說,修身、養生。“老”: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黃老之術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初期。黃老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陰陽、法、儒、墨等諸家觀點,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點是“無為而治”。黃老思想是漢初的統治思想,突出表現為“休養生息”。[拓知識] 中外朝制漢武帝為加強君權、削弱相權而采取的舉措。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構成,負責作出決策。外朝也稱外廷,指屬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主要負責執行。[拓知識] 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4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董仲舒“尊崇儒術”的理由。答案:思想統一是歷史傳統,思想混亂容易導致政局不穩。[圖示史] 綱要上第4課第三目圖片《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東漢前期實施了鞏固王朝、恢復生產的措施。隨著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東漢的工商業和城市也逐漸發展和繁榮起來。畫像磚描繪了各種經營販賣生意忙碌的場景,是社會穩定和繁榮的表現。[圖解史]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拓思維] 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1)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2)經濟的發展。(3)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4)對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繼承和發展。[培情懷] “大一統”的內涵“大一統”不僅包含“一統”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統”的地理范圍以及為達成“一統”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漢武帝“大一統”的國家觀包含四個方面:在主權方面,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的襲擾;在民族方面,主張民族統一;在疆域方面,維護疆域統一;在思想方面,主張統一思想。主題一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材料一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漢書·景帝紀》材料二 西漢地方政區示意表皇帝紀年 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漢高帝十二年 15郡漢文帝十六年 24郡漢景帝中元六年 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 108郡、國材料三 [問題探究] 概括上述三則材料的歷史信息,并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金版參考:歷史信息:材料一反映了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材料二反映了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范圍不斷擴大;材料三反映了漢武帝北征匈奴,開拓疆域,鞏固大一統。關系:漢初經濟恢復為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北征匈奴奠定物質基礎;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為解決匈奴問題提供了條件。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1)鞏固統一:鞏固了邊疆,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制度創設:完善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基礎。(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基礎。(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政治理論,沖破學派、地域、民族的藩籬,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即使是在分裂狀態下,“華夏必將走向統一”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主題二 東漢的興亡材料一 東漢初期戶數和人口統計表在位皇帝 戶數(萬) 人口(萬)東漢光武帝 427 2100東漢明帝 586 3412東漢章帝 745 4335東漢和帝 923 5325材料二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為之投命。——范曄《后漢書》[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東漢初期戶數和人口數的變化并加以解釋。金版參考:變化:東漢初期,戶數、人口數取得較快增長。解釋: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統一全國;加強皇權;嚴控外戚干政;裁減官吏;整頓吏治;重視儒學;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政局穩定,呈現“光武中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這種現象對東漢王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金版參考:現象:豪強地主發展迅速。影響:東漢王朝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權。豪強地主發展迅速,兼并土地現象嚴重,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東漢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削弱了中央集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四大危機(1)匈奴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2)豪強地主: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建立,豪強勢力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3)外戚宦官專權:由于皇帝年幼,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4)土地兼并: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是造成張角黃巾起義的最主要原因。 (2023·全國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試題情境 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考查知識 兩漢時期州的變化和刺史制度的變化、漢代威脅中央集權的因素核心價值 通過對漢代州域觀念產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和史料實證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穩定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漢武帝時期—東漢后期。現象信息: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步形成。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漢武帝設州作為監察區,州刺史為監察官。東漢晚期,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刺史也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解讀顯性信息:漢武帝時期設立州,州有推舉人才的權利。至東漢時期,同一個州出身的出現同鄉稱呼,并以州刺史為尊,“州”的地域觀念萌發。到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步形成,州的獨立性更強。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漢武帝時期至東漢后期,隨著刺史制度的演進,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形成,州開始正式成為行政機構,州刺史權力逐步擴大,掌握重權,形成內輕外重的局面,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察舉制度形成于漢武帝時期,與“東漢”不符,A項錯誤;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同鄉易私下結黨,不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C項錯誤;材料中本負責監察的刺史成為地方行政長官,不利于強化監察制度的效力,D項錯誤。命題點1:漢初治國思想(2023·廣東卷)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答案:A解析:漢初經濟凋敝,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漢政府決定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陸賈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了這一政治需要,故選A項。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不是德法并用,排除B項;“尊崇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的政策,而非漢初,排除C項;中央集權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材料中陸賈的思想與此無關,排除D項。命題點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019·全國卷Ⅰ)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A.加強了貨幣管理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削弱了諸侯實力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的“千戶侯”參加獻禮時,必須購買40萬錢一張的“皮幣”用來置放禮物,朝廷的這種做法會使諸侯王的經濟實力受到極大削弱,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對貨幣的管理情況,A項錯誤;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與材料無關,B項錯誤;朝廷這種做法是加強而非“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D項錯誤。命題點3:東漢的經濟(2023·福建卷)東漢前期,許慎在編撰《說文解字》時,征引全國各地的政區地名資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義。其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如圖所示。這反映了該時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B.豪強勢力的地方割據C.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D.經濟發展的南北差異答案:D解析:“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基本位于北方,由于當時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經濟整體比較落后,北方事務比較復雜,故北方的郡、國更受關注,D項正確。“郡、國”沒有反映變化,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調整,排除A項;東漢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據,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命題點4:漢代大一統意識(2022·遼寧卷)《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中常見有“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代( )A.邊疆治理趨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C.“大一統”的政治理念D.“華夷之辨”的思想意識答案:C解析:材料“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都帶有四海一家的意思,即體現出“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故C項正確。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河南湘豫名校聯考)據記載,漢朝建立之初,長安城的建設盡量地利用了咸陽原有的設施。當時未央宮的東南方地勢開闊,利于發展,但為了更好地利用秦原有的設施,卻選擇了向北發展。據此可知,當時都城建設( )A.遵循了漢初治國理念B.繼承了秦朝建城風格C.彰顯了皇權專制色彩D.注重其軍事防御功能2.(2025·山西長治質量監測)漢初,受黃老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大多“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采取較為寬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據研究表明,漢朝初年對年齡在30歲以下的未婚女子進行罰款。由此可知,漢統治者實行罰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繳納罰款,增加收入B.增加人口,恢復生產C.重視民心,解決單身D.嚴刑峻法,鞏固統治3.(2025·湖南郴州質監)漢文帝時期,把親兒子劉武由淮陽王徙為梁王,讓其在戰略要地——睢陽(河南商丘)做關中屏障。漢景帝三年,爆發七國之亂,叛軍在西進的過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擋,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體現了( )A.推恩令效果明顯B.王國叛服無常C.封國制的雙面性D.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4.(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漢武帝臨終前,以侍中、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遺詔輔政;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時年八歲,“政事一決于(霍)光”。這反映出當時( )A.君權強化沖擊傳統權力體系B.漢匈民族矛盾日漸緩和C.軍功集團長期把持朝政權力D.外戚干政現象開始顯現5.(2025·華中師大一附中月考)《史記》記載,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往往影響力很大。在漢武帝直接干預下,大批關東游俠被遷入關中,著名游俠郭解雖“無罪”而被誅。這反映了當時( )A.儒學正統地位確立 B.國家強化中央集權C.法律正義受到抑制 D.社會矛盾日益尖銳6.西漢各郡國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納一定的實物貢輸,由于路遠費煩,貢品多有損壞,往往政府得不償失。漢武帝元鼎二年,規定各郡國把貢品及運輸費用,按當地市價折合成土特產品,上繳當地均輸官。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負擔 B.保障了商人利益C.沖擊了自然經濟 D.活躍了商品流通7.(2025·江西三市一聯)據研究,漢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樞臣29人,其中多數為非儒家;漢武帝廣求賢才,有不少出身低微的貧士,只要他們具備將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問其是否為儒生。下列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漢代治國理念具有一定的開放性B.漢代儒、道、佛合一的趨勢已經顯現C.儒家思想并未成為漢代主流思想D.百家爭鳴在漢代重新得到恢復8.懸泉置是兩漢時期敦煌郡下轄的一處郵驛機構。經考古發掘,懸泉置遺址共出土文物7萬多件,其中漢簡3.5萬枚,內容涉及詔書律令、使節往來、與西域各國關系、工作檔案等。懸泉置遺址作為重要的考古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敦煌郡的行政機構設置B.漢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營C.交通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漢朝與西域的經貿往來9.(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下表為《漢書》中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 )《高帝紀》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武帝紀》 有司以幣輕多奸……改幣以約之……廢期有月,而山澤之民未諭《食貨志》 旁緣(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A.山澤管理體制亟待建立B.政府改革引發了流民問題C.土地兼并推動山澤開發D.山澤為民眾提供生計資源10.(2025·江蘇蘇州期初陽光調研)王莽正式稱帝后,各地以興復漢室為旗號的武裝活動更加活躍。趙國邯鄲人王昌詐稱是漢成帝之子,贏得豪強支持;宗室劉玄在“興復漢室”的旗號下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后,將自己說成是漢室中興之主。這些現象說明了( )A.復興漢室為榮的社會風氣已形成B.正統觀念對于民族認同有重要引導作用C.最高統治權力的爭奪異常的激烈D.以漢朝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經受住了考驗11.漢光武帝時,把三公的職責移到尚書臺,“(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據此可知,東漢初年( )A.出現了尚書位高權重現象B.形成了新的中央行政中樞C.提高了王朝中央行政效率D.改變了中朝專權獨斷局面12.東漢和帝時規定,“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至于邊遠州郡,則略有優待。這表明察舉制的意義在于( )A.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B.為封建政權選拔大批人才C.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勢力13.東漢桓帝時,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擊當權的宦官,被太學生敬為“天下楷模”。靈帝時,面對宦官搜捕的“黨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據此可知,當時的反宦官專權斗爭( )A.推動了“清議”之風的興起B.具有一定社會基礎C.遏制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D.反映了皇權的衰落14.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已失去對西域的實際控制,但西域于闐國仍堅持發行鑄有漢字的貨幣“漢佉二體錢”,并兩次遣使入朝奉獻。這反映出( )A.中西文明之間交流頻繁B.絲綢之路保持長期暢通C.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D.西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15.司馬遷著《史記》,撰《項羽本紀》《陳涉世家》,而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則將二人編入列傳,并直呼其名為《陳勝項籍傳》;《史記》未給漢惠帝立紀,而是附在《呂后本紀》中,《漢書》則以帝王為中心,一帝一紀。這些變化反映了( )A.大一統局面的鞏固B.外戚宦官當政的現實C.著史規范逐漸形成D.儒學正統觀念的強化16.(2025·吉林一模)東漢時,篇幅大、格式嚴格的大賦走向衰敗;而篇幅短、句式多樣、語言樸實的小賦逐漸興起,如張衡的《歸田賦》:“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材料表明東漢( )A.彰顯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B.注重對于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C.深受“無為而治”思想影響D.體現了文學發展的世俗化趨勢17.(2025·河北石家莊摸底)《九章算術》由西漢官員增補刪訂,歷經發展,唐宋時期被定為官方教科書。其中載有很多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系的應用問題。如“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計算問題。這表明《九章算術》( )A.服務于基層社會教育的發展B.體現了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C.是研究政治史的第一手史料D.總結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江村大墓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于未央宮,群臣遵其遺詔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體位置并不確定。元代學者駱天驤在《類編長安志》中認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這個說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專家勘探確認鳳凰嘴地點并無漢代墓葬遺存,排除了其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離鳳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專家發現了該墓平面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漢代是頂級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專家擴大勘探范圍后,發現一道東西長1200余米、南北寬約863米左右的夯土圍墻把江村大墓和漢文帝的竇皇后墓合圍在一個大陵園內,兩座大墓同處于一陵園內稱為“同塋”,一人一墓一墳頭稱為“異穴”,正好體現出漢代帝后合葬“同塋異穴”的特點。如下圖:江村大墓地表無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余件,銅器和鐵器數量較少、器較小,與史載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銅印章刻有“車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隸書文字,表明大墓周圍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這樣的官署、府庫大約有100多個,領導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級別的墓主人。據此,江村大墓最終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西漢十一座帝陵名位問題全部解決。——摘編自孫曉波《霸陵之謎:“江村大墓”發掘始末》(1)閱讀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江村大墓印證了漢朝的哪些時代特點。19.(2025·山西忻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漢初以來“開山海之禁”,聽任鹽鐵私營,豪商大賈和諸侯王紛紛冶鐵煮鹽,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并一直與官府爭利。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張湯秉承武帝旨意,提出了“籠天下鹽鐵”的建議。武帝當即采納,任用熟悉鹽鐵業務的孔僅、東郭咸陽為大農丞,主管全國鹽鐵事務,規定:食鹽的生產“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煮鹽工具)”,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給價。至于鐵器的生產,則規定在產鐵地區設立鐵官,就地冶鑄;不產鐵的郡國設立小鐵官,利用收集廢鐵冶鑄。食鹽和鐵器一律由官府統一銷售,禁止私賣私鑄。公元前110年,桑弘羊被任為搜粟都尉,代領大農令事,直接管理鹽鐵。在全國各地鹽鐵產區設立鹽官三十五處、鐵官四十八處。——摘編自《史記·酷吏·張湯列傳》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鹽鐵政策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響。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河南湘豫名校聯考)據記載,漢朝建立之初,長安城的建設盡量地利用了咸陽原有的設施。當時未央宮的東南方地勢開闊,利于發展,但為了更好地利用秦原有的設施,卻選擇了向北發展。據此可知,當時都城建設( )A.遵循了漢初治國理念B.繼承了秦朝建城風格C.彰顯了皇權專制色彩D.注重其軍事防御功能答案:A解析:漢初都城建設強調盡量利用秦原有的設施,沒有大興土木,另建新城。這符合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故選A項。利用秦原有的都城設施,并非繼承其建城風格,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皇權專制色彩和軍事防御功能,排除C、D兩項。2.(2025·山西長治質量監測)漢初,受黃老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大多“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采取較為寬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據研究表明,漢朝初年對年齡在30歲以下的未婚女子進行罰款。由此可知,漢統治者實行罰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繳納罰款,增加收入B.增加人口,恢復生產C.重視民心,解決單身D.嚴刑峻法,鞏固統治答案:B解析:這一罰款政策主要是針對30歲以下的未婚女子,其目的是督促女子嫁人,從而增加人口,恢復生產,故選B項。罰款主要是為了對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懲罰,從而糾正這一行為,而非增加收入,排除A項;這一罰款只針對未婚女子,沒有男子,并非為了解決單身,排除C項;漢初政策較為寬松,而非嚴刑峻法,排除D項。3.(2025·湖南郴州質監)漢文帝時期,把親兒子劉武由淮陽王徙為梁王,讓其在戰略要地——睢陽(河南商丘)做關中屏障。漢景帝三年,爆發七國之亂,叛軍在西進的過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擋,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體現了( )A.推恩令效果明顯B.王國叛服無常C.封國制的雙面性D.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答案:C解析:漢文帝任命的梁王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先后將功臣、同室宗親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王國,但后來威脅中央集權,這表明漢初分封既有鞏固統治的優勢,又有導致國家動亂的隱患,故選C項。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排除A項;王國叛服要看王國是否忠心、自身實力,有規律可循,并非無常,排除B項;平叛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而非嚴重削弱,排除D項。4.(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漢武帝臨終前,以侍中、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遺詔輔政;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時年八歲,“政事一決于(霍)光”。這反映出當時( )A.君權強化沖擊傳統權力體系B.漢匈民族矛盾日漸緩和C.軍功集團長期把持朝政權力D.外戚干政現象開始顯現答案:A解析:漢武帝臨終前任命霍光等人為輔政大臣,并且“政事一決于(霍)光”,霍光“領尚書事”,結合所學漢武帝為削弱相權設立中朝的措施可知,漢武帝通過加強君權,改變了傳統的權力結構,使得皇帝的意志能夠通過輔政大臣得到更直接的執行,從而沖擊了原有的權力體系,故選A項。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之子,雖然他的地位體現了漢匈之間的交融,但這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排除B項;霍光等人有一定的軍事背景不能說明軍功集團長期把持朝政權力,排除C項;霍光等人是基于個人能力和漢武帝的信任被選為輔政大臣,不能擴大為外戚干政,排除D項。5.(2025·華中師大一附中月考)《史記》記載,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往往影響力很大。在漢武帝直接干預下,大批關東游俠被遷入關中,著名游俠郭解雖“無罪”而被誅。這反映了當時( )A.儒學正統地位確立 B.國家強化中央集權C.法律正義受到抑制 D.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答案:B解析:游俠的“影響力很大”,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期將大量“關東游俠”“遷入關中”,加強對他們的控制,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而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加強對游俠的控制,主要是因為其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并非因為其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排除A項;游俠行為多有“不軌”,對游俠控制,并非法律正義受到抑制,排除C項;僅通過對游俠的控制不能得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結論,排除D項。6.西漢各郡國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納一定的實物貢輸,由于路遠費煩,貢品多有損壞,往往政府得不償失。漢武帝元鼎二年,規定各郡國把貢品及運輸費用,按當地市價折合成土特產品,上繳當地均輸官。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負擔 B.保障了商人利益C.沖擊了自然經濟 D.活躍了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漢武帝讓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客觀上活躍了商品的流通,D項正確。材料與“百姓負擔”無關,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排除;上述改革不會沖擊自然經濟,排除C項。7.(2025·江西三市一聯)據研究,漢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樞臣29人,其中多數為非儒家;漢武帝廣求賢才,有不少出身低微的貧士,只要他們具備將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問其是否為儒生。下列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漢代治國理念具有一定的開放性B.漢代儒、道、佛合一的趨勢已經顯現C.儒家思想并未成為漢代主流思想D.百家爭鳴在漢代重新得到恢復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重用許多非儒生出身的官員,這說明漢代治國理念具有一定的開放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道、佛,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排除C項;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尊崇儒術的思想,D項說法錯誤,排除。8.懸泉置是兩漢時期敦煌郡下轄的一處郵驛機構。經考古發掘,懸泉置遺址共出土文物7萬多件,其中漢簡3.5萬枚,內容涉及詔書律令、使節往來、與西域各國關系、工作檔案等。懸泉置遺址作為重要的考古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敦煌郡的行政機構設置B.漢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營C.交通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漢朝與西域的經貿往來答案:B解析:敦煌是漢朝經營西域的基地,懸泉置遺址出土史料涉及詔書律令、使節往來、與西域各國關系等,可以用于研究漢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營,B項正確。A項屬于漢朝經營的內容,排除;懸泉置是漢朝政府設置的,反映政府的邊疆治理,與民眾的社會生活關系不大,排除C項;懸泉置是郵驛機構,而非貿易站點,排除D項。9.(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下表為《漢書》中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 )《高帝紀》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武帝紀》 有司以幣輕多奸……改幣以約之……廢期有月,而山澤之民未諭《食貨志》 旁緣(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A.山澤管理體制亟待建立B.政府改革引發了流民問題C.土地兼并推動山澤開發D.山澤為民眾提供生計資源答案:D解析:從“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山澤之民未諭”“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等內容可以看出,山澤為百姓提供了生計資源,民眾在生活困難時可以依靠山澤生存,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山澤管理體制和土地兼并的內容,排除A、C兩項;《高帝紀》中“民前或相聚保山澤”體現秦末戰亂產生了流民問題,排除B項。10.(2025·江蘇蘇州期初陽光調研)王莽正式稱帝后,各地以興復漢室為旗號的武裝活動更加活躍。趙國邯鄲人王昌詐稱是漢成帝之子,贏得豪強支持;宗室劉玄在“興復漢室”的旗號下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后,將自己說成是漢室中興之主。這些現象說明了( )A.復興漢室為榮的社會風氣已形成B.正統觀念對于民族認同有重要引導作用C.最高統治權力的爭奪異常的激烈D.以漢朝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經受住了考驗答案:D解析:王莽正式稱帝后,各地以興復漢室為旗號進行武裝活動,這有利于開展反對王莽的武裝斗爭,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漢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說明以漢朝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經受住了考驗,故選D項。材料中各地武裝活動以興復漢室為旗號主要是為了減少阻力,讓自身武裝活動更具有合理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不能體現民族認同,排除B項;C項只是表面現象,排除。11.漢光武帝時,把三公的職責移到尚書臺,“(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據此可知,東漢初年( )A.出現了尚書位高權重現象B.形成了新的中央行政中樞C.提高了王朝中央行政效率D.改變了中朝專權獨斷局面答案:B解析:據材料“(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可得出,東漢通過提高尚書臺的權力來限制丞相,使行政中樞發生了變化,B項正確。材料只反映尚書臺的地位提高,權力變大,但東漢初年并沒有造成位高權重現象,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體現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項;中朝并沒有專權,材料中針對的是三公,即外朝,排除D項。12.東漢和帝時規定,“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至于邊遠州郡,則略有優待。這表明察舉制的意義在于( )A.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B.為封建政權選拔大批人才C.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勢力答案:A解析:察舉制下,根據人口比例選拔人才,對邊遠州郡,略有優待,這一舉措的意義在于從全國各地選拔人才,可以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A項正確。13.東漢桓帝時,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擊當權的宦官,被太學生敬為“天下楷模”。靈帝時,面對宦官搜捕的“黨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據此可知,當時的反宦官專權斗爭( )A.推動了“清議”之風的興起B.具有一定社會基礎C.遏制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D.反映了皇權的衰落答案:B解析:東漢后期,廣大太學生推崇打擊當權宦官的言行,好多百姓不顧身家安危保護遭到宦官搜捕的“黨人”等,反映出當時的反宦官專權斗爭具有一定社會基礎,B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反宦官專權斗爭與士大夫“清議”的關系,排除A項;反宦官專權斗爭未能遏制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皇權衰落,排除D項。14.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已失去對西域的實際控制,但西域于闐國仍堅持發行鑄有漢字的貨幣“漢佉二體錢”,并兩次遣使入朝奉獻。這反映出( )A.中西文明之間交流頻繁B.絲綢之路保持長期暢通C.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D.西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西域少數民族政權認可漢文化,這表明了“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不是雙向交流,排除A項;B項與材料“失去對西域的實際控制”不符,排除;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5.司馬遷著《史記》,撰《項羽本紀》《陳涉世家》,而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則將二人編入列傳,并直呼其名為《陳勝項籍傳》;《史記》未給漢惠帝立紀,而是附在《呂后本紀》中,《漢書》則以帝王為中心,一帝一紀。這些變化反映了( )A.大一統局面的鞏固B.外戚宦官當政的現實C.著史規范逐漸形成D.儒學正統觀念的強化答案:D解析:班固的做法強化了對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項羽、陳勝的地位,這是儒學正統觀念強化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現象與國家是否大一統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B項無關,排除;《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排除C項。16.(2025·吉林一模)東漢時,篇幅大、格式嚴格的大賦走向衰敗;而篇幅短、句式多樣、語言樸實的小賦逐漸興起,如張衡的《歸田賦》:“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材料表明東漢( )A.彰顯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B.注重對于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C.深受“無為而治”思想影響D.體現了文學發展的世俗化趨勢答案:B解析:材料“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強調置身于物外,不關心外在榮辱,結合所學可知,《歸田賦》體現了東漢小賦注重表達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宏大與華麗,故選B項。A項是西漢大賦的特點,排除;“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詠周、孔之圖書”體現了張衡對周孔之學的崇尚,排除C項;“世俗化”指文學內容更貼近普通百姓生活,東漢小賦更多地體現了士人階層的個人情感與追求,排除D項。17.(2025·河北石家莊摸底)《九章算術》由西漢官員增補刪訂,歷經發展,唐宋時期被定為官方教科書。其中載有很多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系的應用問題。如“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計算問題。這表明《九章算術》( )A.服務于基層社會教育的發展B.體現了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C.是研究政治史的第一手史料D.總結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九章算術》涉及的田畝面積計算、賦稅與徭役分配、土木工程的計算問題,都與社會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表明《九章算術》體現了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相關信息表明《九章算術》服務于基層社會教育的發展,排除A項;《九章算術》是數學專著,排除C項;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江村大墓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于未央宮,群臣遵其遺詔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體位置并不確定。元代學者駱天驤在《類編長安志》中認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這個說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專家勘探確認鳳凰嘴地點并無漢代墓葬遺存,排除了其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離鳳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專家發現了該墓平面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漢代是頂級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專家擴大勘探范圍后,發現一道東西長1200余米、南北寬約863米左右的夯土圍墻把江村大墓和漢文帝的竇皇后墓合圍在一個大陵園內,兩座大墓同處于一陵園內稱為“同塋”,一人一墓一墳頭稱為“異穴”,正好體現出漢代帝后合葬“同塋異穴”的特點。如下圖:江村大墓地表無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余件,銅器和鐵器數量較少、器較小,與史載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銅印章刻有“車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隸書文字,表明大墓周圍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這樣的官署、府庫大約有100多個,領導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級別的墓主人。據此,江村大墓最終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西漢十一座帝陵名位問題全部解決。——摘編自孫曉波《霸陵之謎:“江村大墓”發掘始末》(1)閱讀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江村大墓印證了漢朝的哪些時代特點。答案:(1)從已有說法看,原來認為鳳凰嘴為霸陵的說法已經被現代考古否定;從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規模看,符合漢代帝王級別墓葬特點;從陵園特點看,符合帝后合葬同塋異穴特點,與竇皇后墓同園就應該是漢文帝墓;從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書關于文帝節儉的記載。(2)大墓為帝后級別獨有的墓葬形制,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墳”的特點,印證了西漢初年實行提倡節儉的休養生息政策;大墓出土的銅印表明漢代字體為隸書。解析:第(1)問,由材料可從已有說法、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規模、陵園特點、陪葬品和封土等方面概括。第(2)問,由材料“考古專家發現了該墓平面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漢代是頂級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墓為帝后級別獨有的墓葬形制,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由材料“江村大墓地表無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余件,銅器和鐵器數量較少、器較小,與史載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墳”的特點,印證了西漢初年實行提倡節儉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材料“銅印章刻有‘車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隸書文字”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墓出土的銅印表明漢代字體為隸書。19.(2025·山西忻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漢初以來“開山海之禁”,聽任鹽鐵私營,豪商大賈和諸侯王紛紛冶鐵煮鹽,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并一直與官府爭利。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張湯秉承武帝旨意,提出了“籠天下鹽鐵”的建議。武帝當即采納,任用熟悉鹽鐵業務的孔僅、東郭咸陽為大農丞,主管全國鹽鐵事務,規定:食鹽的生產“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煮鹽工具)”,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給價。至于鐵器的生產,則規定在產鐵地區設立鐵官,就地冶鑄;不產鐵的郡國設立小鐵官,利用收集廢鐵冶鑄。食鹽和鐵器一律由官府統一銷售,禁止私賣私鑄。公元前110年,桑弘羊被任為搜粟都尉,代領大農令事,直接管理鹽鐵。在全國各地鹽鐵產區設立鹽官三十五處、鐵官四十八處。——摘編自《史記·酷吏·張湯列傳》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鹽鐵政策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響。答案:變化:由鹽鐵私營到鹽鐵官營。原因:富商大賈壟斷經濟,與官府爭利,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地方割據勢力膨脹,影響中央集權;漢武帝需要為解決邊疆問題充實國庫;政治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影響: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抑制了商人勢力;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影響:官員腐敗等現象;產品質量低下;價格昂貴;強買強賣等。解析: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漢初……聽任鹽鐵私營”“桑弘羊……直接管理鹽鐵”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豪商大賈和諸侯王紛紛冶鐵煮鹽,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并一直與官府爭利”得出,富商大賈壟斷經濟,與官府爭利,影響中央財政收入;結合漢初政治局面得出,地方割據勢力膨脹,影響中央集權;結合漢武帝時期軍事打擊匈奴得出,漢武帝需要為解決邊疆問題充實國庫;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得出,政治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第三小問,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積極影響:可結合第二小問的原因分析。消極影響:結合所學可得,政策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官員腐敗等現象,造成產品質量低下;根據材料“食鹽和鐵器一律由官府統一銷售,禁止私賣私鑄”得出,壟斷經營造成價格昂貴,強買強賣等。17(共79張PPT)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 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4講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2.“文景之治”背景 秦朝速亡的教訓;統治者尊奉黃老無為思想措施 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作用 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3.漢初的政治“漢承秦制” 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 王國問題 形成 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王國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應對 漢高祖剪除異姓諸侯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二、西漢的強盛1.加強中央集權政治 地方 (1)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2)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中央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中朝選官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監察 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經濟 (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2)實行鹽鐵官營。 (3)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 (4)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思想 尊崇儒術,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2.開拓疆域北擊 匈奴 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張騫出使西域 目的 配合對匈奴的戰爭影響 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形成“絲綢之路”邊疆 治理 (1)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2)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三、東漢的興衰1.短暫的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2.“光武中興”背景 25年,劉秀重建漢朝,平定割據政權,統一全國措施 (1)政治: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整頓吏治。(2)經濟:清查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3)思想:重視儒學影響 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3.東漢的衰亡背景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2)“黨錮之禍”: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3)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過程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兩漢的文化史學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漢書》 東漢班固撰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賦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科技 《黃帝內經》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 成書于東漢,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釋概念] 黃老之學[拓知識] 中外朝制“黃”:黃帝的學說,修身、養生。“老”: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黃老之術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初期。黃老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陰陽、法、儒、墨等諸家觀點,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點是“無為而治”。黃老思想是漢初的統治思想,突出表現為“休養生息”。漢武帝為加強君權、削弱相權而采取的舉措。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構成,負責作出決策。外朝也稱外廷,指屬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主要負責執行。[拓知識] 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4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董仲舒“尊崇儒術”的理由。答案:思想統一是歷史傳統,思想混亂容易導致政局不穩。[圖示史] 綱要上第4課第三目圖片《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東漢前期實施了鞏固王朝、恢復生產的措施。隨著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東漢的工商業和城市也逐漸發展和繁榮起來。畫像磚描繪了各種經營販賣生意忙碌的場景,是社會穩定和繁榮的表現。[圖解史]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拓思維] 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1)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2)經濟的發展。(3)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4)對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繼承和發展。[培情懷] “大一統”的內涵“大一統”不僅包含“一統”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統”的地理范圍以及為達成“一統”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漢武帝“大一統”的國家觀包含四個方面:在主權方面,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的襲擾;在民族方面,主張民族統一;在疆域方面,維護疆域統一;在思想方面,主張統一思想。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材料一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漢書·景帝紀》材料二 西漢地方政區示意表皇帝紀年 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漢高帝十二年 15郡漢文帝十六年 24郡漢景帝中元六年 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 108郡、國材料三 [問題探究] 概括上述三則材料的歷史信息,并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金版參考:歷史信息:材料一反映了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材料二反映了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范圍不斷擴大;材料三反映了漢武帝北征匈奴,開拓疆域,鞏固大一統。關系:漢初經濟恢復為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北征匈奴奠定物質基礎;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為解決匈奴問題提供了條件。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1)鞏固統一:鞏固了邊疆,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制度創設:完善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基礎。(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基礎。(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政治理論,沖破學派、地域、民族的藩籬,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即使是在分裂狀態下,“華夏必將走向統一”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主題二 東漢的興亡材料一 東漢初期戶數和人口統計表在位皇帝 戶數(萬) 人口(萬)東漢光武帝 427 2100東漢明帝 586 3412東漢章帝 745 4335東漢和帝 923 5325材料二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為之投命。——范曄《后漢書》[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東漢初期戶數和人口數的變化并加以解釋。金版參考:變化:東漢初期,戶數、人口數取得較快增長。解釋: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統一全國;加強皇權;嚴控外戚干政;裁減官吏;整頓吏治;重視儒學;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政局穩定,呈現“光武中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這種現象對東漢王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金版參考:現象:豪強地主發展迅速。影響:東漢王朝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權。豪強地主發展迅速,兼并土地現象嚴重,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東漢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削弱了中央集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四大危機(1)匈奴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2)豪強地主: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建立,豪強勢力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3)外戚宦官專權:由于皇帝年幼,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4)土地兼并: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是造成張角黃巾起義的最主要原因。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3·全國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試題情境 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考查知識 兩漢時期州的變化和刺史制度的變化、漢代威脅中央集權的因素核心價值 通過對漢代州域觀念產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和史料實證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穩定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漢武帝時期—東漢后期。現象信息: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步形成。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漢武帝設州作為監察區,州刺史為監察官。東漢晚期,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刺史也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解讀顯性信息:漢武帝時期設立州,州有推舉人才的權利。至東漢時期,同一個州出身的出現同鄉稱呼,并以州刺史為尊,“州”的地域觀念萌發。到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步形成,州的獨立性更強。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漢武帝時期至東漢后期,隨著刺史制度的演進,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形成,州開始正式成為行政機構,州刺史權力逐步擴大,掌握重權,形成內輕外重的局面,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察舉制度形成于漢武帝時期,與“東漢”不符,A項錯誤;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同鄉易私下結黨,不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C項錯誤;材料中本負責監察的刺史成為地方行政長官,不利于強化監察制度的效力,D項錯誤。命題點1:漢初治國思想(2023·廣東卷)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解析:漢初經濟凋敝,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漢政府決定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陸賈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了這一政治需要,故選A項。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不是德法并用,排除B項;“尊崇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的政策,而非漢初,排除C項;中央集權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材料中陸賈的思想與此無關,排除D項。命題點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019·全國卷Ⅰ)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A.加強了貨幣管理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削弱了諸侯實力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的“千戶侯”參加獻禮時,必須購買40萬錢一張的“皮幣”用來置放禮物,朝廷的這種做法會使諸侯王的經濟實力受到極大削弱,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對貨幣的管理情況,A項錯誤;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與材料無關,B項錯誤;朝廷這種做法是加強而非“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D項錯誤。命題點3:東漢的經濟(2023·福建卷)東漢前期,許慎在編撰《說文解字》時,征引全國各地的政區地名資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義。其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如圖所示。這反映了該時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B.豪強勢力的地方割據C.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D.經濟發展的南北差異解析:“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基本位于北方,由于當時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經濟整體比較落后,北方事務比較復雜,故北方的郡、國更受關注,D項正確。“郡、國”沒有反映變化,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調整,排除A項;東漢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據,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命題點4:漢代大一統意識(2022·遼寧卷)《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中常見有“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代( )A.邊疆治理趨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C.“大一統”的政治理念D.“華夷之辨”的思想意識解析:材料“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都帶有四海一家的意思,即體現出“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故C項正確。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漢初都城建設體現的治國 理念 漢初對未婚女子罰款的目的 漢初分封的雙重作用 漢武帝強化君權的 影響 漢武帝打擊 游俠 均輸 平準 漢武帝取才 理念 漢代敦煌懸泉置遺址 《漢書》中有關山澤的史料 漢代國家認同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東漢三公權力的 變化 察舉制的意義 東漢反宦官專權的 斗爭 西域于闐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史記》到《漢書》的變化 東漢時賦的 特點 《九章算術》 對江村大墓的研究 漢代鹽鐵政策一、選擇題1.(2025·河南湘豫名校聯考)據記載,漢朝建立之初,長安城的建設盡量地利用了咸陽原有的設施。當時未央宮的東南方地勢開闊,利于發展,但為了更好地利用秦原有的設施,卻選擇了向北發展。據此可知,當時都城建設( )A.遵循了漢初治國理念 B.繼承了秦朝建城風格C.彰顯了皇權專制色彩 D.注重其軍事防御功能解析:漢初都城建設強調盡量利用秦原有的設施,沒有大興土木,另建新城。這符合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故選A項。利用秦原有的都城設施,并非繼承其建城風格,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皇權專制色彩和軍事防御功能,排除C、D兩項。2.(2025·山西長治質量監測)漢初,受黃老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大多“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采取較為寬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據研究表明,漢朝初年對年齡在30歲以下的未婚女子進行罰款。由此可知,漢統治者實行罰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繳納罰款,增加收入B.增加人口,恢復生產C.重視民心,解決單身D.嚴刑峻法,鞏固統治解析:這一罰款政策主要是針對30歲以下的未婚女子,其目的是督促女子嫁人,從而增加人口,恢復生產,故選B項。罰款主要是為了對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懲罰,從而糾正這一行為,而非增加收入,排除A項;這一罰款只針對未婚女子,沒有男子,并非為了解決單身,排除C項;漢初政策較為寬松,而非嚴刑峻法,排除D項。3.(2025·湖南郴州質監)漢文帝時期,把親兒子劉武由淮陽王徙為梁王,讓其在戰略要地——睢陽(河南商丘)做關中屏障。漢景帝三年,爆發七國之亂,叛軍在西進的過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擋,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體現了( )A.推恩令效果明顯B.王國叛服無常C.封國制的雙面性D.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解析:漢文帝任命的梁王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先后將功臣、同室宗親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王國,但后來威脅中央集權,這表明漢初分封既有鞏固統治的優勢,又有導致國家動亂的隱患,故選C項。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排除A項;王國叛服要看王國是否忠心、自身實力,有規律可循,并非無常,排除B項;平叛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而非嚴重削弱,排除D項。4.(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漢武帝臨終前,以侍中、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遺詔輔政;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時年八歲,“政事一決于(霍)光”。這反映出當時( )A.君權強化沖擊傳統權力體系B.漢匈民族矛盾日漸緩和C.軍功集團長期把持朝政權力D.外戚干政現象開始顯現解析:漢武帝臨終前任命霍光等人為輔政大臣,并且“政事一決于(霍)光”,霍光“領尚書事”,結合所學漢武帝為削弱相權設立中朝的措施可知,漢武帝通過加強君權,改變了傳統的權力結構,使得皇帝的意志能夠通過輔政大臣得到更直接的執行,從而沖擊了原有的權力體系,故選A項。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之子,雖然他的地位體現了漢匈之間的交融,但這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排除B項;霍光等人有一定的軍事背景不能說明軍功集團長期把持朝政權力,排除C項;霍光等人是基于個人能力和漢武帝的信任被選為輔政大臣,不能擴大為外戚干政,排除D項。5.(2025·華中師大一附中月考)《史記》記載,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往往影響力很大。在漢武帝直接干預下,大批關東游俠被遷入關中,著名游俠郭解雖“無罪”而被誅。這反映了當時( )A.儒學正統地位確立B.國家強化中央集權C.法律正義受到抑制D.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解析:游俠的“影響力很大”,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期將大量“關東游俠”“遷入關中”,加強對他們的控制,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而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加強對游俠的控制,主要是因為其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并非因為其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排除A項;游俠行為多有“不軌”,對游俠控制,并非法律正義受到抑制,排除C項;僅通過對游俠的控制不能得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結論,排除D項。6.西漢各郡國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納一定的實物貢輸,由于路遠費煩,貢品多有損壞,往往政府得不償失。漢武帝元鼎二年,規定各郡國把貢品及運輸費用,按當地市價折合成土特產品,上繳當地均輸官。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負擔 B.保障了商人利益C.沖擊了自然經濟 D.活躍了商品流通解析:漢武帝讓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客觀上活躍了商品的流通,D項正確。材料與“百姓負擔”無關,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排除;上述改革不會沖擊自然經濟,排除C項。7.(2025·江西三市一聯)據研究,漢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樞臣29人,其中多數為非儒家;漢武帝廣求賢才,有不少出身低微的貧士,只要他們具備將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問其是否為儒生。下列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漢代治國理念具有一定的開放性B.漢代儒、道、佛合一的趨勢已經顯現C.儒家思想并未成為漢代主流思想D.百家爭鳴在漢代重新得到恢復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重用許多非儒生出身的官員,這說明漢代治國理念具有一定的開放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道、佛,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排除C項;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尊崇儒術的思想,D項說法錯誤,排除。8.懸泉置是兩漢時期敦煌郡下轄的一處郵驛機構。經考古發掘,懸泉置遺址共出土文物7萬多件,其中漢簡3.5萬枚,內容涉及詔書律令、使節往來、與西域各國關系、工作檔案等。懸泉置遺址作為重要的考古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敦煌郡的行政機構設置B.漢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營C.交通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漢朝與西域的經貿往來解析:敦煌是漢朝經營西域的基地,懸泉置遺址出土史料涉及詔書律令、使節往來、與西域各國關系等,可以用于研究漢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營,B項正確。A項屬于漢朝經營的內容,排除;懸泉置是漢朝政府設置的,反映政府的邊疆治理,與民眾的社會生活關系不大,排除C項;懸泉置是郵驛機構,而非貿易站點,排除D項。《高帝紀》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武帝紀》 有司以幣輕多奸……改幣以約之……廢期有月,而山澤之民未諭《食貨志》 旁緣(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9.(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下表為《漢書》中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 )A.山澤管理體制亟待建立B.政府改革引發了流民問題C.土地兼并推動山澤開發D.山澤為民眾提供生計資源解析:從“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山澤之民未諭”“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等內容可以看出,山澤為百姓提供了生計資源,民眾在生活困難時可以依靠山澤生存,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山澤管理體制和土地兼并的內容,排除A、C兩項;《高帝紀》中“民前或相聚保山澤”體現秦末戰亂產生了流民問題,排除B項。10.(2025·江蘇蘇州期初陽光調研)王莽正式稱帝后,各地以興復漢室為旗號的武裝活動更加活躍。趙國邯鄲人王昌詐稱是漢成帝之子,贏得豪強支持;宗室劉玄在“興復漢室”的旗號下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后,將自己說成是漢室中興之主。這些現象說明了( )A.復興漢室為榮的社會風氣已形成B.正統觀念對于民族認同有重要引導作用C.最高統治權力的爭奪異常的激烈D.以漢朝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經受住了考驗解析:王莽正式稱帝后,各地以興復漢室為旗號進行武裝活動,這有利于開展反對王莽的武裝斗爭,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漢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說明以漢朝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經受住了考驗,故選D項。材料中各地武裝活動以興復漢室為旗號主要是為了減少阻力,讓自身武裝活動更具有合理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不能體現民族認同,排除B項;C項只是表面現象,排除。11.漢光武帝時,把三公的職責移到尚書臺,“(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據此可知,東漢初年( )A.出現了尚書位高權重現象 B.形成了新的中央行政中樞C.提高了王朝中央行政效率 D.改變了中朝專權獨斷局面解析:據材料“(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可得出,東漢通過提高尚書臺的權力來限制丞相,使行政中樞發生了變化,B項正確。材料只反映尚書臺的地位提高,權力變大,但東漢初年并沒有造成位高權重現象,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體現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項;中朝并沒有專權,材料中針對的是三公,即外朝,排除D項。12.東漢和帝時規定,“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至于邊遠州郡,則略有優待。這表明察舉制的意義在于( )A.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B.為封建政權選拔大批人才C.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勢力解析:察舉制下,根據人口比例選拔人才,對邊遠州郡,略有優待,這一舉措的意義在于從全國各地選拔人才,可以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A項正確。13.東漢桓帝時,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擊當權的宦官,被太學生敬為“天下楷模”。靈帝時,面對宦官搜捕的“黨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據此可知,當時的反宦官專權斗爭( )A.推動了“清議”之風的興起B.具有一定社會基礎C.遏制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D.反映了皇權的衰落解析:東漢后期,廣大太學生推崇打擊當權宦官的言行,好多百姓不顧身家安危保護遭到宦官搜捕的“黨人”等,反映出當時的反宦官專權斗爭具有一定社會基礎,B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反宦官專權斗爭與士大夫“清議”的關系,排除A項;反宦官專權斗爭未能遏制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皇權衰落,排除D項。 14.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已失去對西域的實際控制,但西域于闐國仍堅持發行鑄有漢字的貨幣“漢佉二體錢”,并兩次遣使入朝奉獻。這反映出( )A.中西文明之間交流頻繁B.絲綢之路保持長期暢通C.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D.西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解析:據材料可知,西域少數民族政權認可漢文化,這表明了“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不是雙向交流,排除A項;B項與材料“失去對西域的實際控制”不符,排除;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5.司馬遷著《史記》,撰《項羽本紀》《陳涉世家》,而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則將二人編入列傳,并直呼其名為《陳勝項籍傳》;《史記》未給漢惠帝立紀,而是附在《呂后本紀》中,《漢書》則以帝王為中心,一帝一紀。這些變化反映了( )A.大一統局面的鞏固 B.外戚宦官當政的現實C.著史規范逐漸形成 D.儒學正統觀念的強化解析:班固的做法強化了對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項羽、陳勝的地位,這是儒學正統觀念強化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現象與國家是否大一統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B項無關,排除;《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排除C項。16.(2025·吉林一模)東漢時,篇幅大、格式嚴格的大賦走向衰敗;而篇幅短、句式多樣、語言樸實的小賦逐漸興起,如張衡的《歸田賦》:“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材料表明東漢( )A.彰顯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B.注重對于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C.深受“無為而治”思想影響D.體現了文學發展的世俗化趨勢解析:材料“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強調置身于物外,不關心外在榮辱,結合所學可知,《歸田賦》體現了東漢小賦注重表達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宏大與華麗,故選B項。A項是西漢大賦的特點,排除;“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詠周、孔之圖書”體現了張衡對周孔之學的崇尚,排除C項;“世俗化”指文學內容更貼近普通百姓生活,東漢小賦更多地體現了士人階層的個人情感與追求,排除D項。17.(2025·河北石家莊摸底)《九章算術》由西漢官員增補刪訂,歷經發展,唐宋時期被定為官方教科書。其中載有很多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系的應用問題。如“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計算問題。這表明《九章算術》( )A.服務于基層社會教育的發展B.體現了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C.是研究政治史的第一手史料D.總結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九章算術》涉及的田畝面積計算、賦稅與徭役分配、土木工程的計算問題,都與社會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表明《九章算術》體現了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相關信息表明《九章算術》服務于基層社會教育的發展,排除A項;《九章算術》是數學專著,排除C項;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江村大墓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于未央宮,群臣遵其遺詔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體位置并不確定。元代學者駱天驤在《類編長安志》中認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這個說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專家勘探確認鳳凰嘴地點并無漢代墓葬遺存,排除了其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離鳳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專家發現了該墓平面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漢代是頂級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專家擴大勘探范圍后,發現一道東西長1200余米、南北寬約863米左右的夯土圍墻把江村大墓和漢文帝的竇皇后墓合圍在一個大陵園內,兩座大墓同處于一陵園內稱為“同塋”,一人一墓一墳頭稱為“異穴”,正好體現出漢代帝后合葬“同塋異穴”的特點。如下圖:江村大墓地表無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余件,銅器和鐵器數量較少、器較小,與史載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銅印章刻有“車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隸書文字,表明大墓周圍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這樣的官署、府庫大約有100多個,領導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級別的墓主人。據此,江村大墓最終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西漢十一座帝陵名位問題全部解決。——摘編自孫曉波《霸陵之謎:“江村大墓”發掘始末》(1)閱讀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江村大墓印證了漢朝的哪些時代特點。答案:從已有說法看,原來認為鳳凰嘴為霸陵的說法已經被現代考古否定;從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規模看,符合漢代帝王級別墓葬特點;從陵園特點看,符合帝后合葬同塋異穴特點,與竇皇后墓同園就應該是漢文帝墓;從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書關于文帝節儉的記載。答案:大墓為帝后級別獨有的墓葬形制,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墳”的特點,印證了西漢初年實行提倡節儉的休養生息政策;大墓出土的銅印表明漢代字體為隸書。解析:第(1)問,由材料可從已有說法、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規模、陵園特點、陪葬品和封土等方面概括。第(2)問,由材料“考古專家發現了該墓平面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漢代是頂級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墓為帝后級別獨有的墓葬形制,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由材料“江村大墓地表無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余件,銅器和鐵器數量較少、器較小,與史載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墳”的特點,印證了西漢初年實行提倡節儉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材料“銅印章刻有‘車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隸書文字”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墓出土的銅印表明漢代字體為隸書。19.(2025·山西忻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漢初以來“開山海之禁”,聽任鹽鐵私營,豪商大賈和諸侯王紛紛冶鐵煮鹽,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并一直與官府爭利。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張湯秉承武帝旨意,提出了“籠天下鹽鐵”的建議。武帝當即采納,任用熟悉鹽鐵業務的孔僅、東郭咸陽為大農丞,主管全國鹽鐵事務,規定:食鹽的生產“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煮鹽工具)”,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給價。至于鐵器的生產,則規定在產鐵地區設立鐵官,就地冶鑄;不產鐵的郡國設立小鐵官,利用收集廢鐵冶鑄。食鹽和鐵器一律由官府統一銷售,禁止私賣私鑄。公元前110年,桑弘羊被任為搜粟都尉,代領大農令事,直接管理鹽鐵。在全國各地鹽鐵產區設立鹽官三十五處、鐵官四十八處。——摘編自《史記·酷吏·張湯列傳》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鹽鐵政策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響。答案:變化:由鹽鐵私營到鹽鐵官營。原因:富商大賈壟斷經濟,與官府爭利,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地方割據勢力膨脹,影響中央集權;漢武帝需要為解決邊疆問題充實國庫;政治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影響: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抑制了商人勢力;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影響:官員腐敗等現象;產品質量低下;價格昂貴;強買強賣等。解析: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漢初……聽任鹽鐵私營”“桑弘羊……直接管理鹽鐵”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豪商大賈和諸侯王紛紛冶鐵煮鹽,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并一直與官府爭利”得出,富商大賈壟斷經濟,與官府爭利,影響中央財政收入;結合漢初政治局面得出,地方割據勢力膨脹,影響中央集權;結合漢武帝時期軍事打擊匈奴得出,漢武帝需要為解決邊疆問題充實國庫;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得出,政治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第三小問,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積極影響:可結合第二小問的原因分析。消極影響:結合所學可得,政策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官員腐敗等現象,造成產品質量低下;根據材料“食鹽和鐵器一律由官府統一銷售,禁止私賣私鑄”得出,壟斷經營造成價格昂貴,強買強賣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講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docx 第4講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