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1.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魏國 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東漢滅亡蜀國 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吳國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國號吳(2)西晉興亡建立和統一 263年,司馬昭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滅亡 原因 ①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 ②內遷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卷入西晉宗室的內部爭斗并逐漸主導了局勢時間 316年,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2.東晉與南朝(1)政權更迭東晉 建立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士族專權 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士族階層。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南朝 420年,劉裕奪取皇位,建立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2)江南開發原因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表現 農業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 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 促進了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逐步交融3.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概況 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的成漢,合稱“十六國”民族 交融 十六國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彼此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淝水 之戰 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進攻東晉,但在淝水之戰中被擊敗,前秦政權迅速崩潰(2)北朝政權 更迭 ①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這五個王朝合稱北朝。 ②北周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孝文帝 改革 時間 5世紀后期內容 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鮮卑貴族改籍貫為洛陽;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統一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影響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二、隋唐盛世1.隋朝興亡建立與統一 581年,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統治 (1)廣設倉庫。 (2)興建洛陽城、開通大運河,大運河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滅亡 原因 隋煬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征高麗;生產遭到破壞,民不聊生,引發起義標志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2.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2)唐朝的繁榮貞觀之治 唐太宗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武周統治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盛世 唐玄宗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3)唐朝的民族關系民族 與唐朝關系 作用突厥 戰爭 貞觀初年,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744年,唐朝與漠北回紇、葛邏祿等聯手平定后突厥汗國 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管轄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回紇 冊封 后突厥汗國滅亡后,回紇歸附唐朝;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吐蕃 和親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會盟 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靺鞨 冊封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原因 開元期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過程 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起兵叛亂,763年被平定影響 (1)中央集權被削弱,唐朝由盛轉衰。 (2)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2.黃巢起義: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五代十國唐朝滅亡 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五代十國 (1)五代:指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王朝。 (2)十國: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現的吳越、南唐等九個政權和山西的北漢柴榮改革 后周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辨正誤](1)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的東晉曾短暫統一。(×)(2)從全局來看,三國到西晉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生產力是在不斷發展的。(√)[釋概念] 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之外的地主階層稱庶族,東晉末至南朝,庶族興起,逐步執掌軍政大權。[辨易錯] 江南開發≠南方經濟水平高于北方東晉與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釋概念] 民族交融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產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種狀態,一種共同性不斷增長的過程。民族交融包含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意思。[挖教材](1)閱讀綱要上第5課第三目《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和《北齊、北周、陳對峙形勢圖(572年)》。思考:南北對峙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發展趨勢?答案:變化:由十六國和東晉的對峙到北周和北齊并立與陳對峙,北方并立政權大大減少;南北對峙的分界線由淮河一線轉變為長江一線,南朝后期,南方在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趨勢:南北均勢被打破,統一趨勢明顯。[辨正誤](3)隋文帝定都長安后,隋煬帝遷都洛陽。(×)(4)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江南的控制,以鞏固隋朝統治。(√)(5)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圖示史] 綱要上第6課第二目圖片《敦煌莫高窟壁畫唐朝牛耕圖中的曲轅犁》時空信息 唐朝、敦煌歷史解釋 唐朝曲轅犁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出現,說明該項農業生產技術已經在西北地區使用,促進了西北的開發[挖教材](2)閱讀綱要上第6課第二目圖片《唐蕃會盟碑》。思考:該碑有何歷史價值?你怎樣認識盟約中的“患難相恤,暴掠不作”?答案:價值:是研究藏族文化和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漢族與藏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也反映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認識:會盟適應了唐蕃社會的發展需要,符合當時漢藏民族人民的愿望,體現了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進一步加強,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釋概念] 藩鎮割據唐中葉,政府在邊境和重要地方設置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事大權。安史之亂后,節度使勢力逐漸擴大。有的節度使在其轄區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不服從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歷史上稱這種局面為藩鎮割據。這一局面延續到五代十國,人民慘遭戰亂災難,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拓視野] 唐代藩鎮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王朝的統治唐朝中后期,中央勢力衰微,藩鎮林立,中央無力消除藩鎮。但藩鎮之間、藩鎮內部矛盾重重,并沒有強大到對中央形成絕對壓制。因此,林立的藩鎮和中央形成了互相抗衡、互相依賴的關系。唐王朝在這種現實下,也不斷調整對藩鎮的政策,如對節度使進行籠絡等,其統治也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延續了上百年。主題一 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材料一 漢朝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較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洞庭湖流域成為主要的產糧區,至南朝后期,贛州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但南方各地經濟的發展還是很不平衡,南朝時期,歐陽在湘、廣地區“務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彌亙原野”。——摘自《中華文明史》材料二 大抵東晉時之僑民半因不屑服屬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禍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當其相率而來也。——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問題探究]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怎樣的經濟發展狀況?金版參考: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尤其長江中下游地區開發速度快;但整體看,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2)材料二所述現象與材料一江南的發展有何關系?金版參考:北方農民大量南遷為江南開發帶來先進生產力和充足勞動力。魏晉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人口因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②自然條件:南方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③社會環境:南方的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如興修水利。⑤其他條件: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力較快發展。(2)影響①江南經濟的逐漸開發,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②南方的開發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向東、向南移動。③南方社會的開發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④南方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進一步南遷。主題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的民族關系材料一 公諱暉,字景襲,河南洛陽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孫……溫源恭儉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篤敬之誠,因心而厚。幼涉經史,長愛儒術……太和(北魏孝文帝年號)中始自國子生辟司徒參軍事,轉尚書郎太子洗馬……入為尚書右仆射,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龜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摘編自《元暉墓志銘》材料二 (2022·北京卷)唐與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馬”“以助軍旅”,唐馬“既雜胡種,馬乃益壯。天寶后,諸軍戰馬動以萬計”,“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唐代驛制“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驛站的官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蓋相望,郵驛繼踵”。士庶也喜騎馬出行,“貴賤所行,通鞍馬而已”。馬球蔚然成風,太宗“聞西蕃人好為打球,比亦令習”。材料三 (2022·北京卷)突厥、回紇與唐朝進行絹馬貿易,規模巨大。回紇“每一馬易四十縑(注:細絹),動至數萬匹”,除自身消費外,還將多余的絹帛通過中間商人不斷向西銷售。突厥、回紇還開始建設據點聚積物資,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觀”。回紇最初“風俗樸厚”,獲得唐朝厚利后,登利可汗“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問題探究] (1)依據材料一內容,具體說明《元暉墓志銘》可以印證哪些史實?金版參考:墓志銘用漢文書寫,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統一說漢語;“河南洛陽人”可以印證孝文帝遷都洛陽,將鮮卑貴族籍貫一律改為洛陽;元暉的名字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墓志銘中“溫源恭儉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篤敬之誠,因心而厚。幼涉經史,長愛儒術……”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學習漢族文化;“轉尚書郎太子洗馬”“入為尚書右仆射,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仆射”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學習漢族制度。(2)以絹馬貿易為例,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金版參考:(示例)唐朝通過絹馬貿易獲得了大量馬匹,改良了馬種,加強了軍事力量;進一步便利了郵驛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豐富了出行方式和娛樂活動。突厥、回紇(回鶻)等游牧民族通過絹馬貿易獲得大量絹帛,積累了巨額財富;回紇將多余的絹向西銷售,促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突厥、回紇嘗試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現定居化傾向,生活方式更加豐富。通過絹馬貿易,農耕與游牧民族擴大了交往,既促進了自身發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1.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2.唐朝時期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特點 (1)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 (2)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如通婚、和親、設置機構、冊封首領等方式促進民族交融。 (3)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文化交流,修德政影響 (1)保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豐富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 (4)促進了各民族交融,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2024·河北卷)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縮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統一基礎C.豐富了文化內涵 D.拓展了文學題材試題情境 “川”字含義的變化考查知識 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核心價值 通過對“川”字含義變化的認識,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和時空觀念,引導學生認同中華民族、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南北朝。現象信息:“川”字的含義從只與水道、河流有關到也與荒野、荒灘草原有關。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加深,北魏曾統一北方。解讀顯性信息: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在《魏書》所記載的地名中,“川”字被賦予了鮮卑語中“荒野、荒灘草原”的新意,含義更為豐富,且影響深遠。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隨著民族間的交融,中華文化得到了豐富,因此民族交融豐富了文化內涵,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南北差距的縮小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而非材料中單一漢字義項的擴展所能反映,排除A項;民族交融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但材料中的單一漢字義項的擴展不足以證明民族交融“奠定了統一基礎”,排除B項;漢字義項擴展體現的是文字的變化,未能體現出文學題材的拓展,排除D項。命題點1:門閥士族(2024·福建卷)魏晉時期,地方撰寫的有關名士和豪強的人物傳記,是州郡長官了解地方社會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中正評定士人資品的主要依據之一。這反映了該時期( )A.士人社會地位的提高B.歷史書寫對象的轉移C.地方豪強勢力的興起D.國家治理方式的調適答案:D解析:魏晉時期,隨著九品中正制的確立,地方主導撰寫的人物傳記不僅是州郡長官了解地方情況的憑借,也是團結和籠絡本地士人的工具。這反映了該時期國家治理中對地方信息的重視和運用,以便適應地方勢力上升的現實,調適國家治理方式,故選D項。A項太過表面,材料從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博弈,排除;材料中書寫對象是“名士和豪強”,并未脫離中國傳統史書論述的主體,排除B項;地方豪強勢力在東漢時期就已經興起,排除C項。命題點2:唐代社會狀況(2023·北京卷)“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是對唐代兩個重要時期的贊譽。一般認為,“貞觀之治”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開元盛世”更強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治”特點的是( )①“君臣相得”“樂聞直諫” ②“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 ③“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①說明君臣關系融洽,帝王虛心納諫,體現出政治開明;②體現出經濟發達;③體現出文化繁榮;④體現出社會安定。故選C項。命題點3:藩鎮割據(2024·重慶卷)唐朝為防御邊疆設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答案:A解析:唐朝時設置節度使,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安史之亂是節度使反叛中央的叛亂,可見節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節度使由蕃將還是漢將充任,排除B項;材料“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說明節度使具有邊地軍隊調兵權,排除C項;節度使的設置造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排除D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山西長治月考)曹魏建立后,魏帝所采年號多為期望美好之意,如太和、景初、嘉平、咸熙等。東吳所采年號則帶有明顯的正統性傾向,如黃龍、寶鼎、天冊、天紀等。兩國年號的不同主要是基于( )A.立國途徑的差別 B.經濟基礎的差異C.儒學素養的差距 D.治國方略的不同2.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現有出土文物包括“晉歸義胡王”“晉鮮卑歸義侯”和“晉鮮卑率善中郎將”等金印。316年,西晉被匈奴貴族所滅。據此推之( )A.西晉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B.西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激烈C.西晉政權國力有限D.西晉實施分封制度3.(2025·四川成都七中入學考試)東晉南朝譜牒之學大興,形成了賈氏、王氏等專門研習譜學的世家,出現了《百家譜》《十八州士族譜》一類的專著。吳姓士族低于僑姓,所以另作《東南譜集抄》以記吳姓。朝廷專設“譜局”以修訂和保管譜牒,且精通譜學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這說明,當時( )A.江南士族集團地位高B.士族政治具有封閉性C.譜學導致門第觀念形成D.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4.(2025·廣西柳州摸底考)對于晉以前的人們而言,長江的地位實不能與黃河等量齊觀。如《風俗通義》云:“江者,貢也,所出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至東晉,當時的詩文則稱長江“總百川之殊勢,集朝宗乎滄浪”“播靈潤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稱)之觸石”。這一變化反映出東晉時期( )A.北方戰亂學術凋敝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士人重構王朝正統 D.正統思想受到沖擊5.(2025·河南信陽一檢)史學家何茲全說:“(兩晉南北朝時)經濟的逆轉,大體上只限于黃河流域,很少波及長江流域的江南”,“交換經濟的衰歇……實以北方中原地帶為對象而論;若以長江流域而言,則不能不承認其交換經濟及貨幣使用之發達。”據此可知( )A.北方被南方所超越B.北方商品經濟發展逆轉C.南方沒有發生戰亂D.南方商品經濟比較活躍6.南朝時,揚州地區人口較東漢中期增長4倍以上,而贛江、湘江流域人地關系與東漢中期差別不大;成群的野生動物更主要出現在湘贛流域,而揚州區域相對較少。這反映出當時( )A.江南地區得到普遍開發B.經濟重心實現南移C.南方各地區發展不平衡D.北方經濟超越南方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據如表可知,北魏意在( )出處 相關內容《魏書·律歷志》 音律由黃帝創設,三代“共行”;漢、魏、晉予以革新與校改;北魏“太和中,詔中書監高閭修正音律”《魏書·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A.彌合南北文化差異 B.承繼中原王朝正統C.革新傳統修史體例 D.加速民族交融進程8.如圖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形圖。圖示中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A.鮮卑歷史傳統的影響B.國家中心區域的變化C.經濟重心南移的推動D.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9.(2025·浙江三市質檢)北魏時,大臣鉗耳慶時因觸怒孝文帝,失去了改漢姓的資格。后來宣武帝在位期間,由于建筑才能,求得宣武帝同意,改為王氏,成功躋身世家大族行列。杞氏家族由于過錯,被統治者剝奪漢姓,恢復舊姓。材料體現了( )A.孝文帝改革受到鮮卑舊貴族的阻撓B.北魏皇帝通過漢姓的授奪控制貴族C.姓氏漢化客觀上鞏固了封建秩序D.民族交融減輕了姓氏漢化的阻力10.(2025·廣東肇慶一模)590年,隋文帝頒布命令,要求府兵及其家屬在州縣落籍,平時從事生產,實行“寓兵于農”。這使過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戶籍的舊制發生了改變。這反映了隋朝政府( )A.意圖削弱軍將權力B.弱化對民眾的控制C.重視發展農業生產D.著力減輕財政負擔11.(2025·山西呂梁開學考)貞觀初,太宗對侍臣說:“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人力不堪,相聚為賊。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以此觀之,廣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聞,目所見,深以自誡。”在此思想影響下,唐太宗( )A.取消一切的雜稅和雜役B.踐行清靜安民的治國理念C.不斷削弱諸侯王的勢力D.革新選官方式以澄清吏治12.(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原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13.(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631年,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貽厥子孫”;637年,又下詔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孫世襲……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這些詔令的頒布( )A.加速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B.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C.體現安史之亂影響政令制定D.推動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14.(2025·廣東肇慶聯考)唐代軍隊編制有嚴格規定,《舊唐書·地理志一》中就有記載,開元邊軍十節鎮兵額,可資佐證。玄宗后期,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僅明令一些地區募兵抗敵,而且允許各地募兵自守。這一變化( )A.造成了唐朝統治的土崩瓦解B.削弱了地方藩鎮的軍事力量C.加劇了唐朝政局的動蕩不安D.反映了安史之亂的有限影響15.(2025·山東濟南開學考)陳寅恪認為,安史之亂后,藩鎮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續國祚一百余年,東南八道財賦的供給是重要原因;黃巢起義斷絕了汴路、運河的交通,導致大唐帝國的土崩瓦解。陳寅恪的研究表明( )A.東南藩鎮維護中央權威B.交通建設有利于國家穩定C.南北方的聯系日益密切D.北方經濟落后于南方地區16.(2024·九省聯考·甘肅)五代時期,君臣多論及漢唐的文治武功、盛世氣象,并努力效仿其典章制度、嘉謀善政,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文化。該現象表明( )A.五代君臣推崇法古改制B.五代君臣依靠歷史經驗施政C.漢唐故事是大一統基石D.漢唐故事利于強化君主權威二、非選擇題17.中國古代都城建設講究規劃布局,東晉南朝建康城的營建基本模仿了魏晉洛陽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陽城的重建又學習、借鑒了建康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地圖示意圖可以使人直觀地了解空間因素和圖中展示的社會因素的變化,從而認識和理解歷史。觀察三幅圖,對“模仿與被模仿”作出闡釋。18.(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階段測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認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十三》材料二 唐對歸附和被征服的少數民族,一般實行羈縻府州制度,讓各民族首領擔任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管理本民族事務。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三 蕃漢并于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復無驚恐之患;封人撤備,鄉土俱安,如斯樂業之恩垂于萬代,稱美之聲遍於日月所照矣。——摘編自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1)根據材料,概述唐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說明唐政府民族關系的處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山西長治月考)曹魏建立后,魏帝所采年號多為期望美好之意,如太和、景初、嘉平、咸熙等。東吳所采年號則帶有明顯的正統性傾向,如黃龍、寶鼎、天冊、天紀等。兩國年號的不同主要是基于( )A.立國途徑的差別 B.經濟基礎的差異C.儒學素養的差距 D.治國方略的不同答案:A解析:曹魏是通過代漢建立的,因此在年號上不標榜正統,而是多期望美好;東吳是地方政權,屬于自立為帝,在年號上多體現正統。所以兩國年號的差異主要在于立國途徑的差別,A項正確。兩國的經濟基礎都是小農經濟,并沒有差異,排除B項;儒學素養和治國方略并不是兩國年號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D兩項。2.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現有出土文物包括“晉歸義胡王”“晉鮮卑歸義侯”和“晉鮮卑率善中郎將”等金印。316年,西晉被匈奴貴族所滅。據此推之( )A.西晉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B.西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激烈C.西晉政權國力有限D.西晉實施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面對少數民族內遷,西晉政府無力抵擋,只能通過招撫以緩和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并且西晉政權最后被匈奴貴族所滅,反映了西晉政權國力有限,C項正確。西晉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晉政權國力有限,排除A項;材料涉及西晉招撫少數民族,與西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項。3.(2025·四川成都七中入學考試)東晉南朝譜牒之學大興,形成了賈氏、王氏等專門研習譜學的世家,出現了《百家譜》《十八州士族譜》一類的專著。吳姓士族低于僑姓,所以另作《東南譜集抄》以記吳姓。朝廷專設“譜局”以修訂和保管譜牒,且精通譜學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這說明,當時( )A.江南士族集團地位高B.士族政治具有封閉性C.譜學導致門第觀念形成D.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東晉南朝時期譜牒之學大興,專門研習譜學的世家出現,朝廷設立“譜局”修訂和保管譜牒,且精通譜學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而吏部是人才選拔機構,這些信息表明當時只有特定家族的人才能進入官場,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士族政治圈,B項正確。根據材料“吳姓士族低于僑姓”可知,江南士族地位不如北方士族,排除A項;C項因果顛倒,排除;材料中現象正是九品中正制的結果,排除D項。4.(2025·廣西柳州摸底考)對于晉以前的人們而言,長江的地位實不能與黃河等量齊觀。如《風俗通義》云:“江者,貢也,所出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至東晉,當時的詩文則稱長江“總百川之殊勢,集朝宗乎滄浪”“播靈潤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稱)之觸石”。這一變化反映出東晉時期( )A.北方戰亂學術凋敝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士人重構王朝正統 D.正統思想受到沖擊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晉以前,學者認為黃河是播為九流的華夏正宗,長江只需承擔進貢南方奇珍異寶的責任即可,而隨著東晉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士人便將歷史中黃河的地理文化和正統意象復制到長江上,重構王朝正統,故選C項。東晉屬于南方,無法說明北方學術凋敝,排除A項;東晉經濟重心南移還未開始,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正統思想受到沖擊,排除D項。5.(2025·河南信陽一檢)史學家何茲全說:“(兩晉南北朝時)經濟的逆轉,大體上只限于黃河流域,很少波及長江流域的江南”,“交換經濟的衰歇……實以北方中原地帶為對象而論;若以長江流域而言,則不能不承認其交換經濟及貨幣使用之發達。”據此可知( )A.北方被南方所超越B.北方商品經濟發展逆轉C.南方沒有發生戰亂D.南方商品經濟比較活躍答案:D解析:何茲全認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交換經濟出現衰歇,而南方交換經濟和貨幣使用發達,這體現南方開發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故選D項。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屬于經濟重心,南方經濟并未超越北方,排除A項;黃河流域經濟發生逆轉不是北方商品經濟發展逆轉,商品經濟屬于經濟的一部分,排除B項;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但也有戰亂,排除C項。6.南朝時,揚州地區人口較東漢中期增長4倍以上,而贛江、湘江流域人地關系與東漢中期差別不大;成群的野生動物更主要出現在湘贛流域,而揚州區域相對較少。這反映出當時( )A.江南地區得到普遍開發B.經濟重心實現南移C.南方各地區發展不平衡D.北方經濟超越南方答案:C解析:南朝時期,長江下游揚州地區人口增加明顯,野生動物少,但是中游地區人口變化不大,且野生動物較多,這說明這一時期南方各地區發展并不平衡,C項正確。A項錯在“普遍”,排除;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項;材料沒有將北方和南方經濟進行對比,排除D項。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據如表可知,北魏意在( )出處 相關內容《魏書·律歷志》 音律由黃帝創設,三代“共行”;漢、魏、晉予以革新與校改;北魏“太和中,詔中書監高閭修正音律”《魏書·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A.彌合南北文化差異 B.承繼中原王朝正統C.革新傳統修史體例 D.加速民族交融進程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北魏在其統治期間參照前代規制修正音律、議定百官制度,通過這種方式表明其政權是中原王朝正統的延續,故選B項。A、D兩項是北魏學習中原王朝音律、官制做法的影響而非目的,均排除;材料未涉及北魏修史的體例,排除C項。8.如圖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形圖。圖示中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A.鮮卑歷史傳統的影響B.國家中心區域的變化C.經濟重心南移的推動D.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答案:B解析:根據圖表可知,北魏前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主要為漠南燕代地區,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多為河南河東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都城由平城遷到了洛陽,北魏政權中心區域向南推進,因此中樞機構長官籍貫也發生了變化,B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經濟重心南移是唐朝開始的,排除C項;權力機構的調整不會影響其長官籍貫的構成,排除D項。9.(2025·浙江三市質檢)北魏時,大臣鉗耳慶時因觸怒孝文帝,失去了改漢姓的資格。后來宣武帝在位期間,由于建筑才能,求得宣武帝同意,改為王氏,成功躋身世家大族行列。杞氏家族由于過錯,被統治者剝奪漢姓,恢復舊姓。材料體現了( )A.孝文帝改革受到鮮卑舊貴族的阻撓B.北魏皇帝通過漢姓的授奪控制貴族C.姓氏漢化客觀上鞏固了封建秩序D.民族交融減輕了姓氏漢化的阻力答案:B解析:從鉗耳慶時因故失去改漢姓資格,后又因才能恢復并改為王氏,以及杞氏家族因過錯被剝奪漢姓等事例中,可以看出北魏皇帝通過控制漢姓的授予與剝奪來影響貴族的地位和身份,故選B項。材料并未提及鮮卑舊貴族的阻撓,排除A項;材料重點是漢姓的授奪對貴族地位的影響,而非姓氏漢化對封建秩序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強調民族交融的作用,排除D項。10.(2025·廣東肇慶一模)590年,隋文帝頒布命令,要求府兵及其家屬在州縣落籍,平時從事生產,實行“寓兵于農”。這使過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戶籍的舊制發生了改變。這反映了隋朝政府( )A.意圖削弱軍將權力B.弱化對民眾的控制C.重視發展農業生產D.著力減輕財政負擔答案:A解析:府兵及其家屬在州縣落籍,平時從事生產,這一措施將原本獨立的軍戶編入普通州縣戶籍,從而削弱了軍將對軍隊的私人控制,A項正確。將府兵及其家屬編入民籍,納入州縣管理,實際上加強了對他們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減輕財政負擔,排除D項。11.(2025·山西呂梁開學考)貞觀初,太宗對侍臣說:“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人力不堪,相聚為賊。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以此觀之,廣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聞,目所見,深以自誡。”在此思想影響下,唐太宗( )A.取消一切的雜稅和雜役B.踐行清靜安民的治國理念C.不斷削弱諸侯王的勢力D.革新選官方式以澄清吏治答案:B解析:唐太宗認為“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結果“人力不堪,相聚為賊”,最終使隋朝走向了滅亡。在此思想影響下,唐太宗主張減輕國家對民眾的徭役負擔,踐行清靜安民的治國理念,B項正確。12.(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原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答案:D解析:吐魯番出土的交河郡物價表反映了官方對商品價格按照等次進行了規定,與《唐六典》這一行政性質法典中的相關規定吻合,據此可知唐代吐魯番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故選D項。“行鋪林立商品多樣”的說法只體現在交河郡物價表中,沒有在《唐六典》中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羈縻府州制度,排除B項;兩則史料均未涉及兩地具體的物價情況,不能得出吐魯番“商品價格同于內地”的結論,排除C項。13.(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631年,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貽厥子孫”;637年,又下詔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孫世襲……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這些詔令的頒布( )A.加速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B.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C.體現安史之亂影響政令制定D.推動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為鞏固統治,朝廷通過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世襲刺史的做法來取得這些勢力對政權的支持,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故選B項。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安史之亂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C兩項;“作鎮藩部”、世襲刺史可能導致地方勢力壯大,不利于地方制度的完善,排除D項。14.(2025·廣東肇慶聯考)唐代軍隊編制有嚴格規定,《舊唐書·地理志一》中就有記載,開元邊軍十節鎮兵額,可資佐證。玄宗后期,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僅明令一些地區募兵抗敵,而且允許各地募兵自守。這一變化( )A.造成了唐朝統治的土崩瓦解B.削弱了地方藩鎮的軍事力量C.加劇了唐朝政局的動蕩不安D.反映了安史之亂的有限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僅明令一些地區募兵抗敵,而且允許各地募兵自守”以及安史之亂后軍鎮節度使權力的擴大可知,玄宗朝后期允許地方自行募兵抗敵給軍鎮將領擴充軍隊提供了機會,地方軍鎮實力的增強必然會給本來就動蕩不安的政局帶來更大的隱患,這進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排除B項。A項夸大了朝廷允許地方募兵抗敵帶來的后果,也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唐朝政局帶來的深刻影響,排除D項。15.(2025·山東濟南開學考)陳寅恪認為,安史之亂后,藩鎮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續國祚一百余年,東南八道財賦的供給是重要原因;黃巢起義斷絕了汴路、運河的交通,導致大唐帝國的土崩瓦解。陳寅恪的研究表明( )A.東南藩鎮維護中央權威B.交通建設有利于國家穩定C.南北方的聯系日益密切D.北方經濟落后于南方地區答案:C解析:陳寅恪指出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依賴東南八道的財賦供給以維持國祚,這說明東南地區對唐王朝的穩定至關重要,體現了南北方的密切聯系,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東南藩鎮對中央權威的態度,排除A項;黃巢起義破壞了交通,導致唐王朝的崩潰,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交通建設有利于國家穩定,而是強調了交通破壞對國家穩定的不利影響,排除B項;材料雖然突出了東南地區的財賦對唐王朝的重要性,但并未直接比較北方和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排除D項。16.(2024·九省聯考·甘肅)五代時期,君臣多論及漢唐的文治武功、盛世氣象,并努力效仿其典章制度、嘉謀善政,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文化。該現象表明( )A.五代君臣推崇法古改制B.五代君臣依靠歷史經驗施政C.漢唐故事是大一統基石D.漢唐故事利于強化君主權威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五代時期,各政權君臣都效仿漢唐典章制度,憧憬漢唐大一統的盛世氣象,這一時期,雖然國家處于分裂時期,但各政權都向往統一并努力,說明漢唐故事是大一統基石,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漢唐大一統的向往和努力,并沒有體現法古改制,排除A項;五代君臣依靠武力施政,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重點是五代時期各政權君臣對漢唐大一統的向往和努力,這并不會強化君主權威,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中國古代都城建設講究規劃布局,東晉南朝建康城的營建基本模仿了魏晉洛陽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陽城的重建又學習、借鑒了建康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地圖示意圖可以使人直觀地了解空間因素和圖中展示的社會因素的變化,從而認識和理解歷史。觀察三幅圖,對“模仿與被模仿”作出闡釋。答案:東晉南朝建康城與魏晉洛陽城的整體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門、宮門和宮殿名稱與布置,大都模仿魏晉洛陽城。這與當時北方戰亂,北人南遷的社會背景有關。東晉、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設承繼洛陽,以示正統。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都城建設上繼承洛陽城舊制,又學習建康城,體現對中原文化的重視和對皇權至上理念的繼承。建康城與洛陽城的模仿與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根據圖一、圖二相關信息,東晉南朝建康城與魏晉時期的洛陽城在結構上都采用了近似四方形,在城門、宮門和宮殿的名稱上也都比較一致,出現了“開陽門”“廣陽門”“閶闔門”等相同的名字,整個宮城的結構也是近乎東西對稱,這是建康城模仿魏晉洛陽城的結果,因為東晉是在北方戰亂,北方士族大規模舉族南遷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東晉建康城在營建過程中深受北方魏晉洛陽城的影響,同時這樣做還可以向天下顯示,東晉繼承了中原政權的正統地位;根據圖三相關信息,北魏遷都洛陽后重建洛陽城,城市的規制、城門的名稱也延續了魏晉洛陽城和東晉建康城的相關特點,體現了北魏政權對中原政權文化的學習繼承,尤其是宮城居中、對稱分布的特點,又體現了北魏政權對皇權至上理念的繼承。總之,洛陽城和建康城的模仿與被模仿,體現了南北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8.(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階段測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認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十三》材料二 唐對歸附和被征服的少數民族,一般實行羈縻府州制度,讓各民族首領擔任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管理本民族事務。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三 蕃漢并于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復無驚恐之患;封人撤備,鄉土俱安,如斯樂業之恩垂于萬代,稱美之聲遍於日月所照矣。——摘編自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1)根據材料,概述唐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說明唐政府民族關系的處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答案:(1)特點: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自治性。原因:貞觀年間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唐朝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統治者開明的民族觀。(2)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直接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和平友好交往。這對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技術,開發邊疆落后地區,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漢族吸收少數民族的文明,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豐富中華文明的同時,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可知,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根據材料二可知,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自治性。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可知,唐朝統治者開明的民族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年間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這使得唐朝有能力實行開明、懷柔的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使得周邊民族傾向于唐朝,懷柔的政策得以進行。第(2)問,根據材料,可從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和平友好交往、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促進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方面分析。12(共84張PPT)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特征 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時期,也是中華文明曲折發展和孕育統一的時期具體 表現 政治 國家分裂,政局動蕩,民族政權并立,門閥士族崛起。但是也孕育著走向統一的因素,這一時期制度的創新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礎經濟 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南方得到初步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士族莊園經濟與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思想 文化 南北文化差異明顯,但也走向交融。佛教、道教發展迅速,儒學受到沖擊,文學藝術成就突出民族 關系 少數民族內遷,北民南遷,各民族交往、交流加強,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趨勢二、隋唐時期(581-907年)特征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具體表現 政治 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完善;賦稅制度發生重大變革;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朋黨之爭嚴重經濟 農業、手工業、商業成就顯著;南方經濟實力增長迅速;海陸絲綢之路發達,對外貿易繁榮思想文化 三教并行;文學、藝術、科技全面繁榮,影響深遠;兼收并蓄,中華文化圈形成民族關系 民族政策開明,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推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對外關系 唐朝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1.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魏國 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東漢滅亡蜀國 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吳國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國號吳(2)西晉興亡建立和統一 263年,司馬昭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滅亡 原因 ①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②內遷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卷入西晉宗室的內部爭斗并逐漸主導了局勢時間 316年,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2.東晉與南朝(1)政權更迭東晉 建立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士族專權 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士族階層。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南朝 420年,劉裕奪取皇位,建立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2)江南開發原因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表現 農業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 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 促進了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逐步交融3.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概況 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的成漢,合稱“十六國”民族 交融 十六國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彼此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淝水 之戰 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進攻東晉,但在淝水之戰中被擊敗,前秦政權迅速崩潰(2)北朝政權 更迭 ①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這五個王朝合稱北朝。 ②北周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孝文帝 改革 時間 5世紀后期內容 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鮮卑貴族改籍貫為洛陽;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統一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影響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二、隋唐盛世1.隋朝興亡建立與 統一 581年,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統治 (1)廣設倉庫。 (2)興建洛陽城、開通大運河,大運河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滅亡 原因 隋煬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征高麗;生產遭到破壞,民不聊生,引發起義標志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2.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2)唐朝的繁榮貞觀之治 唐太宗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武周統治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盛世 唐玄宗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3)唐朝的民族關系民族 與唐朝關系 作用突厥 戰爭 貞觀初年,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744年,唐朝與漠北回紇、葛邏祿等聯手平定后突厥汗國 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管轄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回紇 冊封 后突厥汗國滅亡后,回紇歸附唐朝;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吐蕃 和親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會盟 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靺鞨 冊封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原因 開元期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過程 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起兵叛亂,763年被平定影響 (1)中央集權被削弱,唐朝由盛轉衰。(2)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2.黃巢起義: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五代十國唐朝滅亡 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五代十國 (1)五代:指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王朝。(2)十國: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現的吳越、南唐等九個政權和山西的北漢柴榮改革 后周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辨正誤](1)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的東晉曾短暫統一。( )(2)從全局來看,三國到西晉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生產力是在不斷發展的。( )√×[釋概念] 門閥士族[辨易錯] 江南開發≠南方經濟水平高于北方[釋概念] 民族交融是以宗族為紐帶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之外的地主階層稱庶族,東晉末至南朝,庶族興起,逐步執掌軍政大權。東晉與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產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種狀態,一種共同性不斷增長的過程。民族交融包含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意思。[挖教材](1)閱讀綱要上第5課第三目《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和《北齊、北周、陳對峙形勢圖(572年)》。思考:南北對峙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發展趨勢?答案:變化:由十六國和東晉的對峙到北周和北齊并立與陳對峙,北方并立政權大大減少;南北對峙的分界線由淮河一線轉變為長江一線,南朝后期,南方在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趨勢:南北均勢被打破,統一趨勢明顯。[辨正誤](3)隋文帝定都長安后,隋煬帝遷都洛陽。( )(4)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江南的控制,以鞏固隋朝統治。( )(5)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 )√×√[圖示史] 綱要上第6課第二目圖片《敦煌莫高窟壁畫唐朝牛耕圖中的曲轅犁》時空 信息 唐朝、敦煌歷史 解釋 唐朝曲轅犁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出現,說明該項農業生產技術已經在西北地區使用,促進了西北的開發[挖教材](2)閱讀綱要上第6課第二目圖片《唐蕃會盟碑》。思考:該碑有何歷史價值?你怎樣認識盟約中的“患難相恤,暴掠不作”?答案:價值:是研究藏族文化和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漢族與藏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也反映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認識:會盟適應了唐蕃社會的發展需要,符合當時漢藏民族人民的愿望,體現了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進一步加強,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釋概念] 藩鎮割據唐中葉,政府在邊境和重要地方設置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事大權。安史之亂后,節度使勢力逐漸擴大。有的節度使在其轄區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不服從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歷史上稱這種局面為藩鎮割據。這一局面延續到五代十國,人民慘遭戰亂災難,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拓視野] 唐代藩鎮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王朝的統治唐朝中后期,中央勢力衰微,藩鎮林立,中央無力消除藩鎮。但藩鎮之間、藩鎮內部矛盾重重,并沒有強大到對中央形成絕對壓制。因此,林立的藩鎮和中央形成了互相抗衡、互相依賴的關系。唐王朝在這種現實下,也不斷調整對藩鎮的政策,如對節度使進行籠絡等,其統治也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延續了上百年。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材料一 漢朝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較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洞庭湖流域成為主要的產糧區,至南朝后期,贛州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但南方各地經濟的發展還是很不平衡,南朝時期,歐陽 在湘、廣地區“務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彌亙原野”。——摘自《中華文明史》材料二 大抵東晉時之僑民半因不屑服屬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禍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當其相率而來也。——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問題探究]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怎樣的經濟發展狀況?(2)材料二所述現象與材料一江南的發展有何關系?金版參考: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尤其長江中下游地區開發速度快;但整體看,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金版參考:北方農民大量南遷為江南開發帶來先進生產力和充足勞動力。魏晉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人口因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②自然條件:南方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③社會環境:南方的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如興修水利。⑤其他條件: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力較快發展。(2)影響①江南經濟的逐漸開發,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②南方的開發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向東、向南移動。③南方社會的開發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④南方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進一步南遷。主題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的民族關系材料一 公諱暉,字景襲,河南洛陽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孫……溫源恭儉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篤敬之誠,因心而厚。幼涉經史,長愛儒術……太和(北魏孝文帝年號)中始自國子生辟司徒參軍事,轉尚書郎太子洗馬……入為尚書右仆射,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龜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摘編自《元暉墓志銘》材料二 (2022·北京卷)唐與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馬”“以助軍旅”,唐馬“既雜胡種,馬乃益壯。天寶后,諸軍戰馬動以萬計”,“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唐代驛制“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驛站的官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蓋相望,郵驛繼踵”。士庶也喜騎馬出行,“貴賤所行,通鞍馬而已”。馬球蔚然成風,太宗“聞西蕃人好為打球,比亦令習”。材料三 (2022·北京卷)突厥、回紇與唐朝進行絹馬貿易,規模巨大。回紇“每一馬易四十縑(注:細絹),動至數萬匹”,除自身消費外,還將多余的絹帛通過中間商人不斷向西銷售。突厥、回紇還開始建設據點聚積物資,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觀”。回紇最初“風俗樸厚”,獲得唐朝厚利后,登利可汗“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問題探究] (1)依據材料一內容,具體說明《元暉墓志銘》可以印證哪些 史實?金版參考:墓志銘用漢文書寫,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統一說漢語;“河南洛陽人”可以印證孝文帝遷都洛陽,將鮮卑貴族籍貫一律改為洛陽;元暉的名字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墓志銘中“溫源恭儉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篤敬之誠,因心而厚。幼涉經史,長愛儒術……”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學習漢族文化;“轉尚書郎太子洗馬”“入為尚書右仆射,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仆射”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學習漢族制度。(2)以絹馬貿易為例,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金版參考:(示例)唐朝通過絹馬貿易獲得了大量馬匹,改良了馬種,加強了軍事力量;進一步便利了郵驛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豐富了出行方式和娛樂活動。突厥、回紇(回鶻)等游牧民族通過絹馬貿易獲得大量絹帛,積累了巨額財富;回紇將多余的絹向西銷售,促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突厥、回紇嘗試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現定居化傾向,生活方式更加豐富。通過絹馬貿易,農耕與游牧民族擴大了交往,既促進了自身發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1.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2.唐朝時期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特點 (1)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2)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如通婚、和親、設置機構、冊封首領等方式促進民族交融。(3)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文化交流,修德政影響 (1)保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豐富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4)促進了各民族交融,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河北卷)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縮小了南北差距B.奠定了統一基礎C.豐富了文化內涵D.拓展了文學題材試題情境 “川”字含義的變化考查知識 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核心價值 通過對“川”字含義變化的認識,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和時空觀念,引導學生認同中華民族、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南北朝。現象信息:“川”字的含義從只與水道、河流有關到也與荒野、荒灘草原有關。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加深,北魏曾統一北方。解讀顯性信息: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在《魏書》所記載的地名中,“川”字被賦予了鮮卑語中“荒野、荒灘草原”的新意,含義更為豐富,且影響深遠。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隨著民族間的交融,中華文化得到了豐富,因此民族交融豐富了文化內涵,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南北差距的縮小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而非材料中單一漢字義項的擴展所能反映,排除A項;民族交融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但材料中的單一漢字義項的擴展不足以證明民族交融“奠定了統一基礎”,排除B項;漢字義項擴展體現的是文字的變化,未能體現出文學題材的拓展,排除D項。命題點1:門閥士族(2024·福建卷)魏晉時期,地方撰寫的有關名士和豪強的人物傳記,是州郡長官了解地方社會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中正評定士人資品的主要依據之一。這反映了該時期( )A.士人社會地位的提高B.歷史書寫對象的轉移C.地方豪強勢力的興起D.國家治理方式的調適解析:魏晉時期,隨著九品中正制的確立,地方主導撰寫的人物傳記不僅是州郡長官了解地方情況的憑借,也是團結和籠絡本地士人的工具。這反映了該時期國家治理中對地方信息的重視和運用,以便適應地方勢力上升的現實,調適國家治理方式,故選D項。A項太過表面,材料從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博弈,排除;材料中書寫對象是“名士和豪強”,并未脫離中國傳統史書論述的主體,排除B項;地方豪強勢力在東漢時期就已經興起,排除C項。命題點2:唐代社會狀況(2023·北京卷)“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是對唐代兩個重要時期的贊譽。一般認為,“貞觀之治”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開元盛世”更強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治”特點的是( )①“君臣相得”“樂聞直諫” ②“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 ③“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①說明君臣關系融洽,帝王虛心納諫,體現出政治開明;②體現出經濟發達;③體現出文化繁榮;④體現出社會安定。故選C項。命題點3:藩鎮割據(2024·重慶卷)唐朝為防御邊疆設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解析:唐朝時設置節度使,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安史之亂是節度使反叛中央的叛亂,可見節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節度使由蕃將還是漢將充任,排除B項;材料“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說明節度使具有邊地軍隊調兵權,排除C項;節度使的設置造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曹魏、東吳年號風格不同的原因 西晉招撫少數民族的原因 士族政治的特點 東晉時期對長江看法的改變 南方商品經濟活躍 南方開發的 特點 北魏效仿中原制度的目的 北魏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 原因 北魏皇帝通過漢姓的授奪控制貴族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隋朝對府兵制的調整 唐太宗的治國理念 唐代吐魯番的商品交易與 管理 唐初皇室及功臣世襲刺史 玄宗平叛政策的影響 唐代南北經濟聯系 密切 五代時期大一統的趨向 曹魏、西晉、東晉南朝、北魏都城 對比 唐代民族關系一、選擇題1.(2025·山西長治月考)曹魏建立后,魏帝所采年號多為期望美好之意,如太和、景初、嘉平、咸熙等。東吳所采年號則帶有明顯的正統性傾向,如黃龍、寶鼎、天冊、天紀等。兩國年號的不同主要是基于( )A.立國途徑的差別 B.經濟基礎的差異C.儒學素養的差距 D.治國方略的不同解析:曹魏是通過代漢建立的,因此在年號上不標榜正統,而是多期望美好;東吳是地方政權,屬于自立為帝,在年號上多體現正統。所以兩國年號的差異主要在于立國途徑的差別,A項正確。兩國的經濟基礎都是小農經濟,并沒有差異,排除B項;儒學素養和治國方略并不是兩國年號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D兩項。2.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現有出土文物包括“晉歸義胡王”“晉鮮卑歸義侯”和“晉鮮卑率善中郎將”等金印。316年,西晉被匈奴貴族所滅。據此推之( )A.西晉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B.西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激烈C.西晉政權國力有限D.西晉實施分封制度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面對少數民族內遷,西晉政府無力抵擋,只能通過招撫以緩和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并且西晉政權最后被匈奴貴族所滅,反映了西晉政權國力有限,C項正確。西晉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晉政權國力有限,排除A項;材料涉及西晉招撫少數民族,與西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項。3.(2025·四川成都七中入學考試)東晉南朝譜牒之學大興,形成了賈氏、王氏等專門研習譜學的世家,出現了《百家譜》《十八州士族譜》一類的專著。吳姓士族低于僑姓,所以另作《東南譜集抄》以記吳姓。朝廷專設“譜局”以修訂和保管譜牒,且精通譜學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這說明,當時( )A.江南士族集團地位高B.士族政治具有封閉性C.譜學導致門第觀念形成D.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解析:東晉南朝時期譜牒之學大興,專門研習譜學的世家出現,朝廷設立“譜局”修訂和保管譜牒,且精通譜學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而吏部是人才選拔機構,這些信息表明當時只有特定家族的人才能進入官場,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士族政治圈,B項正確。根據材料“吳姓士族低于僑姓”可知,江南士族地位不如北方士族,排除A項;C項因果顛倒,排除;材料中現象正是九品中正制的結果,排除D項。4.(2025·廣西柳州摸底考)對于晉以前的人們而言,長江的地位實不能與黃河等量齊觀。如《風俗通義》云:“江者,貢也,所出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至東晉,當時的詩文則稱長江“總百川之殊勢,集朝宗乎滄浪”“播靈潤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稱)之觸石”。這一變化反映出東晉時期( )A.北方戰亂學術凋敝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士人重構王朝正統D.正統思想受到沖擊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晉以前,學者認為黃河是播為九流的華夏正宗,長江只需承擔進貢南方奇珍異寶的責任即可,而隨著東晉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士人便將歷史中黃河的地理文化和正統意象復制到長江上,重構王朝正統,故選C項。東晉屬于南方,無法說明北方學術凋敝,排除A項;東晉經濟重心南移還未開始,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正統思想受到沖擊,排除D項。5.(2025·河南信陽一檢)史學家何茲全說:“(兩晉南北朝時)經濟的逆轉,大體上只限于黃河流域,很少波及長江流域的江南”,“交換經濟的衰歇……實以北方中原地帶為對象而論;若以長江流域而言,則不能不承認其交換經濟及貨幣使用之發達。”據此可知( )A.北方被南方所超越B.北方商品經濟發展逆轉C.南方沒有發生戰亂D.南方商品經濟比較活躍解析:何茲全認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交換經濟出現衰歇,而南方交換經濟和貨幣使用發達,這體現南方開發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故選D項。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屬于經濟重心,南方經濟并未超越北方,排除A項;黃河流域經濟發生逆轉不是北方商品經濟發展逆轉,商品經濟屬于經濟的一部分,排除B項;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但也有戰亂,排除C項。6.南朝時,揚州地區人口較東漢中期增長4倍以上,而贛江、湘江流域人地關系與東漢中期差別不大;成群的野生動物更主要出現在湘贛流域,而揚州區域相對較少。這反映出當時( )A.江南地區得到普遍開發 B.經濟重心實現南移C.南方各地區發展不平衡 D.北方經濟超越南方解析:南朝時期,長江下游揚州地區人口增加明顯,野生動物少,但是中游地區人口變化不大,且野生動物較多,這說明這一時期南方各地區發展并不平衡,C項正確。A項錯在“普遍”,排除;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項;材料沒有將北方和南方經濟進行對比,排除D項。出處 相關內容《魏書·律歷志》 音律由黃帝創設,三代“共行”;漢、魏、晉予以革新與校改;北魏“太和中,詔中書監高閭修正音律”《魏書·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據如表可知,北魏意在( )A.彌合南北文化差異 B.承繼中原王朝正統C.革新傳統修史體例 D.加速民族交融進程解析:據材料可知,北魏在其統治期間參照前代規制修正音律、議定百官制度,通過這種方式表明其政權是中原王朝正統的延續,故選B項。A、D兩項是北魏學習中原王朝音律、官制做法的影響而非目的,均排除;材料未涉及北魏修史的體例,排除C項。8.如圖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形圖。圖示中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A.鮮卑歷史傳統的影響B.國家中心區域的變化C.經濟重心南移的推動D.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解析:根據圖表可知,北魏前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主要為漠南燕代地區,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多為河南河東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都城由平城遷到了洛陽,北魏政權中心區域向南推進,因此中樞機構長官籍貫也發生了變化,B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經濟重心南移是唐朝開始的,排除C項;權力機構的調整不會影響其長官籍貫的構成,排除D項。9.(2025·浙江三市質檢)北魏時,大臣鉗耳慶時因觸怒孝文帝,失去了改漢姓的資格。后來宣武帝在位期間,由于建筑才能,求得宣武帝同意,改為王氏,成功躋身世家大族行列。杞氏家族由于過錯,被統治者剝奪漢姓,恢復舊姓。材料體現了( )A.孝文帝改革受到鮮卑舊貴族的阻撓B.北魏皇帝通過漢姓的授奪控制貴族C.姓氏漢化客觀上鞏固了封建秩序D.民族交融減輕了姓氏漢化的阻力解析:從鉗耳慶時因故失去改漢姓資格,后又因才能恢復并改為王氏,以及杞氏家族因過錯被剝奪漢姓等事例中,可以看出北魏皇帝通過控制漢姓的授予與剝奪來影響貴族的地位和身份,故選B項。材料并未提及鮮卑舊貴族的阻撓,排除A項;材料重點是漢姓的授奪對貴族地位的影響,而非姓氏漢化對封建秩序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強調民族交融的作用,排除D項。10.(2025·廣東肇慶一模)590年,隋文帝頒布命令,要求府兵及其家屬在州縣落籍,平時從事生產,實行“寓兵于農”。這使過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戶籍的舊制發生了改變。這反映了隋朝政府( )A.意圖削弱軍將權力 B.弱化對民眾的控制C.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D.著力減輕財政負擔解析:府兵及其家屬在州縣落籍,平時從事生產,這一措施將原本獨立的軍戶編入普通州縣戶籍,從而削弱了軍將對軍隊的私人控制,A項正確。將府兵及其家屬編入民籍,納入州縣管理,實際上加強了對他們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減輕財政負擔,排除D項。11.(2025·山西呂梁開學考)貞觀初,太宗對侍臣說:“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人力不堪,相聚為賊。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以此觀之,廣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聞,目所見,深以自誡。”在此思想影響下,唐太宗( )A.取消一切的雜稅和雜役 B.踐行清靜安民的治國理念C.不斷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D.革新選官方式以澄清吏治解析:唐太宗認為“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結果“人力不堪,相聚為賊”,最終使隋朝走向了滅亡。在此思想影響下,唐太宗主張減輕國家對民眾的徭役負擔,踐行清靜安民的治國理念,B項正確。12.(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原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解析:吐魯番出土的交河郡物價表反映了官方對商品價格按照等次進行了規定,與《唐六典》這一行政性質法典中的相關規定吻合,據此可知唐代吐魯番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故選D項。“行鋪林立商品多樣”的說法只體現在交河郡物價表中,沒有在《唐六典》中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羈縻府州制度,排除B項;兩則史料均未涉及兩地具體的物價情況,不能得出吐魯番“商品價格同于內地”的結論,排除C項。13.(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631年,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貽厥子孫”;637年,又下詔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孫世襲……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這些詔令的頒布( )A.加速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B.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C.體現安史之亂影響政令制定D.推動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解析:據材料可知,為鞏固統治,朝廷通過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世襲刺史的做法來取得這些勢力對政權的支持,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故選B項。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安史之亂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C兩項;“作鎮藩部”、世襲刺史可能導致地方勢力壯大,不利于地方制度的完善,排除D項。 14.(2025·廣東肇慶聯考)唐代軍隊編制有嚴格規定,《舊唐書·地理志一》中就有記載,開元邊軍十節鎮兵額,可資佐證。玄宗后期,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僅明令一些地區募兵抗敵,而且允許各地募兵自守。這一變化( )A.造成了唐朝統治的土崩瓦解B.削弱了地方藩鎮的軍事力量C.加劇了唐朝政局的動蕩不安D.反映了安史之亂的有限影響解析:根據材料“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僅明令一些地區募兵抗敵,而且允許各地募兵自守”以及安史之亂后軍鎮節度使權力的擴大可知,玄宗朝后期允許地方自行募兵抗敵給軍鎮將領擴充軍隊提供了機會,地方軍鎮實力的增強必然會給本來就動蕩不安的政局帶來更大的隱患,這進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排除B項。A項夸大了朝廷允許地方募兵抗敵帶來的后果,也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唐朝政局帶來的深刻影響,排除D項。15.(2025·山東濟南開學考)陳寅恪認為,安史之亂后,藩鎮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續國祚一百余年,東南八道財賦的供給是重要原因;黃巢起義斷絕了汴路、運河的交通,導致大唐帝國的土崩瓦解。陳寅恪的研究表明( )A.東南藩鎮維護中央權威B.交通建設有利于國家穩定C.南北方的聯系日益密切D.北方經濟落后于南方地區解析:陳寅恪指出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依賴東南八道的財賦供給以維持國祚,這說明東南地區對唐王朝的穩定至關重要,體現了南北方的密切聯系,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東南藩鎮對中央權威的態度,排除A項;黃巢起義破壞了交通,導致唐王朝的崩潰,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交通建設有利于國家穩定,而是強調了交通破壞對國家穩定的不利影響,排除B項;材料雖然突出了東南地區的財賦對唐王朝的重要性,但并未直接比較北方和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排除D項。16.(2024·九省聯考·甘肅)五代時期,君臣多論及漢唐的文治武功、盛世氣象,并努力效仿其典章制度、嘉謀善政,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文化。該現象表明( )A.五代君臣推崇法古改制B.五代君臣依靠歷史經驗施政C.漢唐故事是大一統基石D.漢唐故事利于強化君主權威解析:據材料可知,五代時期,各政權君臣都效仿漢唐典章制度,憧憬漢唐大一統的盛世氣象,這一時期,雖然國家處于分裂時期,但各政權都向往統一并努力,說明漢唐故事是大一統基石,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漢唐大一統的向往和努力,并沒有體現法古改制,排除A項;五代君臣依靠武力施政,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重點是五代時期各政權君臣對漢唐大一統的向往和努力,這并不會強化君主權威,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中國古代都城建設講究規劃布局,東晉南朝建康城的營建基本模仿了魏晉洛陽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陽城的重建又學習、借鑒了建康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地圖示意圖可以使人直觀地了解空間因素和圖中展示的社會因素的變化,從而認識和理解歷史。觀察三幅圖,對“模仿與被模仿”作出闡釋。答案:東晉南朝建康城與魏晉洛陽城的整體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門、宮門和宮殿名稱與布置,大都模仿魏晉洛陽城。這與當時北方戰亂,北人南遷的社會背景有關。東晉、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設承繼洛陽,以示正統。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都城建設上繼承洛陽城舊制,又學習建康城,體現對中原文化的重視和對皇權至上理念的繼承。建康城與洛陽城的模仿與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根據圖一、圖二相關信息,東晉南朝建康城與魏晉時期的洛陽城在結構上都采用了近似四方形,在城門、宮門和宮殿的名稱上也都比較一致,出現了“開陽門”“廣陽門”“閶闔門”等相同的名字,整個宮城的結構也是近乎東西對稱,這是建康城模仿魏晉洛陽城的結果,因為東晉是在北方戰亂,北方士族大規模舉族南遷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東晉建康城在營建過程中深受北方魏晉洛陽城的影響,同時這樣做還可以向天下顯示,東晉繼承了中原政權的正統地位;根據圖三相關信息,北魏遷都洛陽后重建洛陽城,城市的規制、城門的名稱也延續了魏晉洛陽城和東晉建康城的相關特點,體現了北魏政權對中原政權文化的學習繼承,尤其是宮城居中、對稱分布的特點,又體現了北魏政權對皇權至上理念的繼承。總之,洛陽城和建康城的模仿與被模仿,體現了南北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8.(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階段測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認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十三》材料二 唐對歸附和被征服的少數民族,一般實行羈縻府州制度,讓各民族首領擔任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管理本民族事務。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三 蕃漢并于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復無驚恐之患;封人撤備,鄉土俱安,如斯樂業之恩垂于萬代,稱美之聲遍於日月所照矣。——摘編自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1)根據材料,概述唐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說明唐政府民族關系的處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答案:特點: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自治性。原因:貞觀年間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唐朝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統治者開明的民族觀。答案: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直接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和平友好交往。這對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技術,開發邊疆落后地區,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漢族吸收少數民族的文明,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豐富中華文明的同時,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可知,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根據材料二可知,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自治性。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可知,唐朝統治者開明的民族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年間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這使得唐朝有能力實行開明、懷柔的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使得周邊民族傾向于唐朝,懷柔的政策得以進行。第(2)問,根據材料,可從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和平友好交往、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促進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方面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docx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