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 3 分,共 48 分)二、非選擇題(共 52 分)17. (14 分)(1)歷史條件:古希臘城邦人多地少;航海技術發達;商業發展的需要。(3 分)特點: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以建立殖民地城邦的方式進行;多為農業殖民。(3 分)(2)主要趨勢:大西洋貿易發展迅速;英、法在國際貿易中逐漸占據優勢;亞洲貿易中荷蘭地位下降,英、法地位上升;世界貿易范圍擴大。(4 分)(3)不同影響:古希臘殖民活動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推動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與融合;18 世紀歐洲列強貿易擴張,一方面給亞非拉地區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傳播了西方文明,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近代化進程。(4 分)18. (13 分)(1)變化:從法律分散、地方化到逐漸統一。(2 分)主要因素:王權的加強;羅馬法和巴黎習慣法的影響擴大;國家統一的需求。(4 分)(2)基本原則:自由平等;契約精神;保護私有財產;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4分)貢獻: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對后世許多國家的民法產生了深遠影響;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3 分)19. (13 分)(1)特點:斗爭目的是懲治、驅逐殖民者;領導力量多為部落酋長、封建王公;規模較小,缺乏嚴密組織;斗爭方式和手段原始;彼此缺乏聯系和支持,大多失敗。(5 分)(2)新變化:規模擴大;組織更嚴密;斗爭內容更豐富;進入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時期;受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影響。(4 分)原因:工業革命的影響,列強加緊侵略,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俄國革命的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4 分)20. (12 分)示例:論題:20 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論述:20 世紀,科學技術取得了眾多重大突破。在物理學領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時空和引力的認知;量子力學的發展,為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奠定了基礎。在生物領域,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推動了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的發展。在航天領域,人類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月球探測等,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這些科技成果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觀點明確 2 分,論證充分 8 分,表達清晰 2 分)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年級歷史試題分值:100分時間:75分鐘命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某同學在研究古代世界文明時收集的文字資料圖片。這些材料最能說明A蘇美爾泥板文埃及象形文字瑪雅文字希臘字母圖1A.文字出現推動文明產生B.古代文明呈現多元發展特征C.文明之間存在交流互鑒D.古代文明都發源于大河流域2.中古西歐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分封為紐帶,形成了層級分明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領主需為附庸提供保護,附庸則須向領主宣誓效忠、繳納貢物并履行軍事義務。這種關系以個人效忠為核心,缺乏對統一權威的絕對服從。這表明()A.封君封臣締結契約關系B.王權通過分封得到強化C.貢物繳納是該制度核心D.莊園成為基層經濟單位3,阿拉伯歷史上曾有“百年翻譯運動”,翻譯了大量波斯、希臘、羅馬的經典。在此之中,他們廣泛吸收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個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這說明阿拉伯人()A.文化擴張取代武力B.促進文明交融繁榮C.側重文藝忽視科技D.壟斷商路阻礙貿易4.14、15世紀,非洲東海岸的基盧瓦從印度進口棉紡織品、香水和珍珠,并出土大量中國瓷器;當地商人將從內陸地區獲得的黃金、奴隸和象牙賣出。這反映出基盧瓦()A.控制穿越內陸的商路B.主導大西洋奴隸貿易C.與明朝政府直接貿易D.參與印度洋貿易網絡高一年級歷史試卷第1頁共8頁5.1492年,德國紐倫堡地理學家馬丁·貝海姆請工匠打造了一個地球儀一一“地球蘋果”(如圖2)。麥哲倫出航時將其隨身攜帶,并在上面畫出了他打算航行的路線。這說明當時()BEHAIM'S圖2A.地理進步助推航海B.地圓說廣泛傳播C.合作意識顯著增強D.德國航海領歐洲6.17世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時間,諸多啟蒙思想家專程趕赴英國,深入學習及研究牛頓力學體系,將其中蘊含的理性思維、對規律的探尋精神融入自己的著作,依據科學反思社會制度。由此可見()A.科學瓦解封建精神根基B.科學啟蒙呈現雙向互動C.科學方法用于社會研究D.萬有引力標志科學誕生7.1787年美國憲法明文規定,任何一州不得在商業或稅收方面出臺任何規定,使某些港口享有特惠而歧視它州港口;對開往某州或從某州開出的船舶,不得強令其在它州報關、辦出港手續或納稅。這些規定的主要意圖是()A.促進州際貿易自由B.維護全國經濟統一C.加強中央集權統治D.緩解國家財政困難8.19世紀70年代,要求教會自治、宣揚邦國地位和“去普魯士化”“去中央集權”的天主教徒出身文官常常被排除在高級文官之外,他們多只能履職普通文官,而當其試圖晉升高級文官時常因信仰問題被質疑對帝國的“忠誠”。這揭示了,當時德國文官制度()A.維護新教統治地位B.阻礙民主政治發展C.抵制政黨分肥制度D.強化帝國集權統治9.1700-1851年,英國農村人口占比從60%降至16%,農業勞動力人均供養人口從高一年級歷史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參考答案.pdf 江蘇省鹽城市五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