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的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圜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蜘1.考古學家在距今約10000年至6000年的河北尚義四臺遺址中,發現了10余座聚族而居的半地穴式房址,每座房屋面積7一12平方米,平面近方形或長方形,穴壁極不規則,柱洞大多斟圍繞穴壁分布。其房屋群建筑遺跡數量豐富,且有一定布局,結構明確,功能完善。據此可以長斷定該遺址A.社會存在貧富分化現象B.農業生產占主導地位 C.符合新石器時代的特征D.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2.表1所示為戰國時期流通的部分貨幣種類及范圍。由此可推知,戰國時期鄭表1貨幣種類流通范圍刀幣以齊國為主,后擴大到趙、燕,甚至遠及遼東和朝鮮北部布貝黃河中游地區,包括衛、鄭、宋等諸侯國國錢刀幣、布貝流通的地區爰金楚國的長江、淮河流城A.諸侯割據阻礙貨幣流通B.經濟發展孕育統一因素C.商業活動擺脫官方控制D.區域經濟發展趨向平衡3.圖1所示為唐代長沙窯遺址出土的西域胡旋舞筵紋飾執壺。這可用于探究唐代A.開放包容的大國風度趙B.西域藝術深受民眾喜愛C.手工業融人外來技術D.制瓷行業取得重大突破圖10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第1頁(共6頁)口4.在宋朝,州一級監司的長官為通判,是地方官的副首腦;且有明文規定,一州之內下發的政令,必須通判聯署才能生效。宋徽宗時,設立“諸路監司互察法”,令各路監司互相察舉,如有“庇匿不舉者罪之”。宋代這些舉措意在A.懲治地方官員腐敗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權力失控D.確保中央政令暢通5.明代規定,官民房屋不許蓋造九間數或五間數,不許重檐重拱,不許用朱紅門簾。《大明律》“服舍違式”條規定:“有官者,杖一百,罷職不敘,無官者,答五十,罪坐家長。工匠并答五十。”由此可見,明代A.民間建筑工藝嚴重衰退B.法律體系翔實完備C.政府注重官員貪腐防范D.專制集權統治強化6.表2所示為1864一1869年寧波自上海進口洋貨貨值與進口洋貨總值對比情況比重變化(單位:海關兩)。這可用于說明表2年份自外埠進口洋貨總值自上海進口洋貨貨值186422198892075871186523814302300344186632217533178742186741370103965287186842419154197614186945940914548946A.農民戰爭制約洋貨的傳入渠道B.近代中國外貿格局的深刻變化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潛滋暗長D.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步履維艱7.1899年,福建地方官員在奏折中稱:“臣聞山東義和團,非欲謀亂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據膠澳,教焰益張。宵小恃為護符,藉端擾害鄉里,民間不堪其苦。以致釁端屢起。地方官不論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訴無門,保全無術,不得不自為團練,藉以捍衛身家。”這一言論A.揭示了義和團運動爆發的部分原因B.否定了義和團反侵略的正義性C.反映出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支持態度D.剖析了列強文化侵略的隱蔽性8.五四運動前后,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已突破中國知識界的理論探討,它不再局限于清末民初時所討論的“國家”“社會”“民族”等抽象意義層面,而開始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青年知識分子尤其如此,很多人用自己所信奉的西方思想來指導自己的人生選擇與生活模式。這種現象的產生直接緣于當時A.西方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B.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C.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D.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發展。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第2頁(共6頁)02025 年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C 2.B 3.A 4.C 5.D 6.B 7.A 8.D 9.C 10.A 11.D 12.B 13.A 14.D 15.C16.B17.(1)目的: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促進經濟交流與發展;保障軍事行動;傳播文化。(6 分,答出三點即可)(2)示例一舉措:唐朝完善驛道和驛站系統,構建以長安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2 分)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鞏固了中央集權;推動了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和國防安全;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范例。(4 分,答出兩點即可)示例二舉措:隋煬帝時期(7 世紀初)征發民力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通五大水系。(2 分)影響:經濟方面:貫通了南北漕運,促進了江南糧食、絲綢等物資北運,緩解了北方糧食壓力,帶動了沿線揚州、蘇州等商業城市興起與發展;推動了南北經濟互補與商品流通。(2 分,答出兩點即可)政治方面:加強了中央對南方的控制,縮短了南北軍事響應時間(如隋征高句麗、唐平叛亂),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2 分,答出兩點即可)(“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18.示例一論題:加強周邊外交符合中國國家利益。(2 分)闡述: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中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周邊國家在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睦鄰外交對中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外交關系有助于爭取符合自身經濟建設需要和國家利益的外部環境。21世紀初,中國與東盟國家達成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改善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與交往,增進了中國與鄰近大國的戰略互信,推動了新世紀中國外交的發展,共同維護了地區和平穩定局勢。基于國際局勢變化和中國自身力量的增強,以及為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確定了以周邊外交作為中國外交重心的新定位,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周邊外交的新理念。中俄兩國在雙邊關系及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向縱深發展,達成了諸多共識。中國與東盟、巴基斯坦、中亞國家進行的頻繁交往與合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不斷發展。此外,中國通過各種舉措,積極參與和融入區域一體化,致力于成為區域和平、發展及新秩序的建設者和維護者。(8 分)總之,21 世紀以來,中國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態度,推動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性力量的交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支撐。(2分)示例二論題:21 世紀以來中國積極推進周邊外交,構建良好周邊環境。(2 分)闡述:21 世紀初,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與世界聯系愈發緊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睦鄰、安鄰、富鄰”政策。這一政策推動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如中國與東盟積極開展經濟合作,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了區域經濟融合,為雙方人民帶來福祉,營造了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周邊命運共同體、亞洲新安全觀等理念。這一時期,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加強了中國與老撾的互聯互通,帶動了鐵路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增進了兩國人民友誼,這是踐行周邊外交理念的生動實踐。亞洲新安全觀強調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為解決地區安全問題提供新思路,推動周邊國家攜手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8 分)綜上所述,21 世紀以來,中國始終重視周邊外交,積極作為,有力維護了周邊和平穩定,促進了共同發展,提升了中國國際影響力,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 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依據)19.(1)表現:手工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農副產品商業化;農業生產專業化;區域經濟地位提升。(6 分,答出三點即可)(2)態勢:現代經濟發展緩慢,仍以傳統經濟形態為主。(2 分)因素:受到外來侵略的影響,但現代經濟發展的條件不充分,新式工商業投資不足,自然經濟根深蒂固(傳統經濟形態解體緩慢)。(2分)人口減少,政治地位下降,社會動蕩(義和團運動),自然災害。(2 分)20.(1)原因:格勞秀斯戰爭倫理思想基于理性自然法,符合當時人們對理性的追求和認知(格勞秀斯的戰爭倫理思想與啟蒙思想相契合);格勞秀斯戰爭理論符合當時西方國家的利益和價值觀,適應時代需求; 格勞秀斯戰爭倫理思想被融入《非戰公約》等國際條約,成為現代國際法的重要淵源;格勞秀斯的戰爭倫理思想為一戰后的和平努力提供了理論支持。(6 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點:組織形式多樣;參與人數眾多;具有一定的國際性;成果有限但有進步性。(6 分,答出三點即可)(3)啟示:戰爭的發動必須遵循特定的倫理原則,避免非正義戰爭的發生,維護國際和平與正義;無論是制定戰爭倫理規范還是開展和平運動,都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合作,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戰爭與和平問題;要重視民眾在維護和平方面的作用,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和平活動,形成維護和平的強大社會力量;將合理的戰爭倫理思想融入國際法律當中,通過國際法來規范戰爭行為,減少非正義戰爭的發生;維護和平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5高三歷史答案.pdf 25屆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