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弋橫鉛高二歷史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35678910答案BDBCBAADDB題號111213141516答案AACDA1.【答案】B【解析】《詩經》中《周南》《召南》是南方方言歌謠“雅譯”而來,使全國各地普遍共喻,這有助于不同地區的人通過共同的文化載體增進交流與認同,促進了華夏文化共同體的生成,故選B項;夷夏之辨強調華夷文化差異,而“雅譯”是文化整合而非突破夷夏觀念,材料未涉及對舊觀念的否定,排除A項;中原文化的吸引力體現在南方文化被吸收轉化,但題干重點在于“雅譯”促成全國共喻,強調融合而非單向吸引,排除C項;南方文化的影響力需通過雅譯才能傳播,其本身并未直接形成全國性彩響,材料側重文化整合而非南方主導,排除D項。2.【答案】D【解析】荀子肯定后羿、大禹的貢獻,強調“循道而不貳”,即遵循自然規律不背離,體現人類與自然遵循統一規則,這和“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相符,故選D項;“和而不同”強調包容差異,排除A項;“以人為本”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如孟子民本思想,但荀子更強調遵循客觀規律而非以人為中心,排除B項;“天下為公”表達的是一種天下為大家所共有的理想社會狀態,與材料的“循道而不貳”不符,排除C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召信臣指出太官園在冬季通過建造屋舍覆蓋、晝夜燒火升溫的方式種植蔥、韭等蔬菜,認為這些“不時之物”有害健康,反對進貢,這說明當時已掌握利用人工控溫促進蔬菜生長的技術,反映出西漢在蔬菜栽培技術方面積累了實踐經驗,故選B項;材料僅提及太官園的個別案例,無法推斷溫室種植成為全國主要生產方式,且召信臣反對側面印證其未普及,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溫室種植蔬菜,并非用烘干來延長食品保存時間,排除C項;召信臣的反對態度表明溫室技術未被廣泛接受,因此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根據地圖中“從黃河流域往南方遷徙”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次人口南遷應發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后(12世紀),即南宋建立初期。此時北方戰亂頻繁(如金兵南下),中原士民大規模南遷至長江中下游及更南地區。此次南遷為南方注入大量勞動力、先進技術(如耕作、紡織),促進農業墾殖、手工業發展及文化交融(如臨安成為南宋文化中心),為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奠定基礎,故選C項;南宋時期南方雖成為經濟重心,但政治中心仍與北方政權并存(如宋金對峙),且“夯實”需經濟重心地位已確立為前提,排除A項;“初步開發”對應魏晉南北朝時期(3一6世紀)的第一次人口南遷,如東晉“永嘉南渡”,而題干遷徙屬第二次高潮(北宋末),旨在深化開發,排除B項;南宋與金朝并立,中國處于分裂狀態,且大一統局面的形成通常與秦漢、元明清等王朝相關,與人口南遷無直接因果,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張九齡修通大庚嶺梅關后,江西城市逐漸繁榮,而大庚嶺通道是連接南北的重要交通線,使得江西成為區域交通樞紐,促進商貿發展,區域交通中心的變化直接推動了江西經濟的崛起,故選B項;材料雖提及“襟三江而帶五湖”第1頁弋橫鉛高二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 分鐘 分值:100 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1.《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是在江漢、淮泗之間方言歌謠的基礎上整理轉譯而成的。錢穆指出:“它們或部分酌取南人之歌意,或部分全襲南人之歌句;然至少必經一番文字雅譯工夫,然后乃能獲得當時全國各地之普遍共喻。”南方方言的“雅譯”( )A. 突破了夷夏之辨舊觀念的束縛 B. 促進了華夏文化共同體的生成C. 反映了中原文化強大的吸引力 D. 體現了南方文化的全國影響力2.荀子肯定了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傳說中后羿、大禹的貢獻,但強調須“循道而不貳”。這體現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 )A. 和而不同 B. 以人為本 C. 天下為公 D. 天人合一3.《漢書·召信臣傳》記載,漢代官員召信臣曾向漢元帝進奏:“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于人,不宜以奉供。”據此可知,西漢時期( )A. 溫室種植成為主要農業生產方式 B. 蔬菜栽培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C. 人們用烘干來延長食品保存時間 D. 農業進步深刻影響人們日常生活4.圖 1 是某一時期人口南遷示意圖。據圖示信息,這次遷徙( )圖 1A. 夯實了南方政治經濟重心的地位 B. 初步實現了對南方地區的開發C. 奠定了南方經濟文化中心的基礎 D. 推動了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形成15.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指出:“豫章故郡(今南昌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張九齡修通大庾嶺梅關后,九江、南昌、贛州等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一直到清朝前期,江西的經濟都穩居全國前三。江西的繁榮主要得益于( )A. 地理位置優越 B. 區域交通中心變化C. 經濟重心南移 D. 社會環境較為穩定6.下圖為某學者根據明清時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區(杭嘉湖平原)市鎮數量(單位:個)變化圖。圖中數據變化可印證該地區( )A. 商品經濟較為繁榮 B. 水陸交通網絡日趨完善C. 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 全國商貿中心地位確立7.下面是一份藏于廣東省江門市博物館的借據。該借據可以用于研究( )立領銀數人黃官奕為因往(舊)金山獲利,盤費不敷,懇求西龍社鄉老黃玉涵……等,情愿發船位本銀壹拾捌兩正,言定以限一年為期,本息清還……或系別圖生意支銷無銀歸款,系伊父子家人填還抵足,毋得異言。今欲有憑立明領銀數一紙,交西龍社值理收執為據。一 實發到本銀壹拾捌兩正合家擔保 父黃元盛咸豐六年(1856 年)正月十二日立領銀數人黃官奕①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②華工參與美洲開發③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④洋務新政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8.1928 年 10 月,《良友》畫報上刊載的“新月留聲機唱片公司”的唱片廣告上方印有“華商創辦”“挽回利權”的字樣,從其目錄看,“新月佳音”專輯刻錄的均為《春游》《揚州夢》《雨打芭蕉》等具有濃郁中國意蘊的音樂作品。這反映出( )A. 傳統觀念制約文化轉型 B. 文化界守舊與倡新的思潮并存C. 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D. 經濟發展與文化民族主義結合29.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喪葬文獻《亡靈書》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審判體系:死者需在冥神奧西里斯審判庭中通過“稱心定罪”環節,心臟被置于天平上與真理羽毛對比,同時背誦 400 余項無罪聲明,如“我沒有殺人”“我沒有撒謊”等。這反映出古埃及( )A. 崇尚追求現世生活的美好 B. 司法審判注重程序公平公正C. 神權與王權開始走向結合 D. 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10.波斯學者伊本所著《省道記》記載,怛羅斯之戰(751 年)后,被俘唐軍中的造紙工匠將技術傳入中亞,促成當地造紙業興起。但近年中亞考古發現部分戰前紙質文書,既有中國進口,也有疑似本地生產的紙張。對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省道記》為孤證,考古發現徹底否定了造紙術西傳的戰爭傳播學說B. 考古表明造紙術傳入中亞可能早于751年,技術傳播路徑需重新審視C. 中國壟斷造紙術,戰前中亞紙質文書均用商人攜帶的中國紙張D. 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中亞獨立發明了造紙術,與怛羅斯之戰無關11.中古時期,亞洲地區出現許多“撞名”的地點,如朝鮮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東京洛陽”“西京長安”的說法。這反映了( )A. 中華文化的輻射傳播 B. 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C. 華人移民的辛勤開拓 D. 區域貿易的頻繁往來12.中世紀早期,羅馬教會的基本教義主要是在東部帝國的宗教會議上習得。查士丁尼法典從 1100年左右再發現時起,深遠影響了西方法律傳統。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從東部帝國逃出來的學者們幫助激發了文藝復興對希臘學問的興趣。這說明,在中世紀( )A. 拜占庭帝國影響西方文明的成長 B. 文藝復興深受拜占庭帝國文化影響C. 東歐與西歐社會發展具有同質性 D. 羅馬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淵源13.有學者指出,在歐洲文藝復興思潮的背景下,中國瓷器上描繪日常世俗享樂和山水美景的圖案、灑脫與寫意的裝飾手法,恰巧迎合了人們逃脫中世紀以來的神權禁錮和對現實生活的重新關注的渴望,亦是 18 世紀“洛可可”風潮形成的直接動因。據此可知( )A. 表明物種交流改變了社會消費習慣 B. 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推動文化認同C. 文化伴隨著商品流動在借鑒中發展 D. 體現出儒家文化在歐洲的全面擴展14.19 世紀 40 至 50 年代,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做法,轉而實施了《殖民地土地與移民法》,以促進自由移民的浪潮。1840—1860 年,澳大利亞人口從 20 萬增至 120 萬,自由移民占比也從 10%躍升至 60%。這一系列變化推動了澳大利亞牧羊業規模化生產,使得羊毛出口占英國工業原毛進口總量的 70%。這些現象( )A. 說明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 B. 反映了商業經營模式的革新C. 凸顯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需求 D. 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縮影15.美國學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提到:“很多移民之所以離開自己的祖國,是因為他們想逃避戰爭的蹂躪。”據此,某學習小組想了解現代社會的難民問題,可以建議他們( )A. 了解“國際義人”何鳳山的事跡 B. 踏尋新加坡牛車水福德祠3C. 采訪美國“硅谷”的高科技人才 D. 參觀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16.下表為國際移民組織(IOM)2023 年發布的全球勞動力流動數據(部分),以下對該數據解讀合理的是( )指標 2010 年 2020 年 2023 年跨國勞工總數(億人) 2.1 2.7 3.1高技能移民占比(%) 18% 24% 29%南亞至海灣國家勞工占比 42% 48% 53%移民匯款總額(億美元) 4400 7020 8400歐盟技術移民限制政策數 12 項 9 項 15 項A. 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向發達國家單向遷移為主B. 移民匯款成為窮國消除貧富差距的主要手段C. 技術移民增長與各國產業升級需求形成互動D. 區域沖突的減少顯著提升了人口跨境流動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材料一中國古代學者關注天下興亡與國家盛衰,追求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他們以學術研究為國家與社會服務,不做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理論研究。儒家總結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托于空言”,成為學者從盛衰興亡中探討治圖之道,實現經世致用的思想淵源。他們根據時代環境與社會現實的需要,針對治國興邦的各種問題展開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反映崇尚實際、注重實效的實用理性。——摘編自龐天佑《論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學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近代中國“兩極相逢”,中西文化沖突是這個時代的突出內容,從“制造或政法制度之爭”到“思想之爭”,是中西文化和哲學論爭的一個轉折。戊戌維新前,形成了“中體西用”這一應對中西文化沖實的命題。戊戌維新后,隨著民族危機愈演愈烈,“用”的膨脹突破“體”的界限而日見其困窘。20 世紀初期,在歐風美雨的沖擊下,“中體”已經體無完膚,隨之而出現了中西調和、融合的意識。這種調和中西、融合新舊的意識很快蔓延,成為一種廣有市場的社會意識。——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特點。(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前期中國文化發展的新變化,并簡析其意義。(7 分)4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歐洲中世紀時期,市民文學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侶的愚蠢與貪婪,歌頌市民的機智和勇敢乃至狡猾、奸詐為主要內容,藝術表現手段通常是嬉笑怒罵的諷刺。市民文學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狐貍列那為主人公的一系列動物故事。在動物的故事中隱寓著人的生存狀態,形形色色的動物代表著社會各階層及各種人的個性,表現出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這在人文取向上與古希臘世俗人本意識相呼應。——摘編自蔣承勇《論歐洲中世紀世俗文學的人文走向》材料二宋元時期的通俗小說來源于“說話”。說話技藝在宋時已經相當成熟,傳播活動十分活躍,在伴隨著主人公命運的波瀾起伏之中,善惡忠奸的評判標準已經深深地印入了他們的心海。瓦舍里聽來的故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更成為他們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基石。現存話本小說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以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愛情故事為主的作品,這類題材作品所宣傳的主體思想是忠孝仁義、婚戀道德觀念,以及婦女的守貞節烈行為。元代對于說話活動的禁令促使通俗小說書面傳播得到飛速發展。元代的通俗小說多由書坊刊刻,講史和“小說”作品的表現尤為突出。——摘編自郭志強《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傳播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歐洲市民文學與宋元通俗小說的差異,并分析這一差異產生的原因。(10 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中世紀歐洲市民文學與宋元通俗小說產生的相同影響。(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材料一(學者)羅德里格斯在談到拉丁美洲的文化時,認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猶如一條彩虹,在這條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同時并存著的七種文化的顏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亞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而且他認為,“自 18 世紀起更加明亮奪目的西方光線在射入美洲棱鏡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與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5形成一種新型文化光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光譜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變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趙立行《近代美洲殖民對族群及文明的影響》材料二1980 年代初,西歐各國以吸引普通勞工的合同工政策已經宣告結束,越來越多的合同勞工滯留不歸并轉化為永久性移民。同時,歐洲發達國家也進入了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期,知識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對技術勞工的需求。于是,西歐各國在嚴格限制體力勞工的同時,鼓勵技術類勞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斷增強。——梁茂信《二戰后專業技術人才跨國遷移的趨勢分析》(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所反映的拉丁美洲文化的顯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背景。(7 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 20 世紀 80 年代起西歐各國移民政策的調整,結合所學,分析這一調整產生的影響。(6 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當人類有意識地開始商品貿易,有些東西就開始在商人商隊的販運下成為商品,滿足各等人的各種需求,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奢侈品。歷史上的物質流通往往就是這樣。以“糖”的歷史為例,植蔗制糖,它的生產、加工、消費、貿易,連接起印度、中國、歐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不僅有不同區域間的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和交流,有世界市場中的三角貿易,有殖民、奴隸販賣以及追求自由與獨立,也有近代工業化的刺激,甚至還有糖加上咖啡與茶形成的聚會與交流場所,在歐洲形成的近代“公共領域”。類似的商品還有絲綢、瓷器、香料、茶葉、紙張、白銀、棉花等。——摘編自葛兆光主編《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中冊)由“物”觀“史”,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影響全球史的商品”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選擇“糖”以外的一種商品,邏輯清晰,史論結合。)(12 分)6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江西省上饒市弋、鉛、橫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docx 高二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