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平市2025屆高中畢業班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須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答在本試卷上一律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湯滅夏后,在原夏朝國家禮儀中心--“夏社”舉行祭天儀式,代夏即天子位,于是諸侯畢服,海內平定。商湯保留并沿用“夏社”意在A.強化政治認同 B.協調四方邦國C.促進文化傳承 D.推行內外服制2.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文獻可考的家訓至少有80余篇(部),如諸葛亮的《誡子書》與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這些家訓成為家族傳承的重要載體。家訓大量涌現主要緣于A.儒家思想成為主流 B.高門士族日益崛起C.私學教育走向興盛 D.基層治理不斷強化3.據農書記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有粟、高粱、豆、麥、稻等,其中以粟為多;唐代的糧食大致也是這些種類,但麥、稻與粟已成鼎足之勢。以上變化表明A.人地矛盾愈發尖銳 B.國家賦稅征收形式多元C.糧食種類日益豐富 D.區域經濟開發效果顯著4.圖1所示運動A.體現中西體育文化的交融 B.折射出婦女兒童地位的提高C.反映封建等級秩序的嬗變 D.蘊含著世俗社會生活的情趣5.正德年間(1506~1521年),政府一改明初對貢船附載來華貨物的免稅政策,由單純“懷柔遠人”轉變為對外商貨物抽取十分之二三的實物稅。由此可知當時A.國家財政負擔沉重 B.中外商業貿易頻繁C.朝貢體系走向瓦解 D.西方殖民擴張加劇6.1905年,歸國留學畢業生考試在京舉行,首場考核實學,次場作經史文章。清廷“取新才以舊格”,授予考中者傳統的進士、舉人等出身和編修、檢討等官職。這些做法A.阻礙了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B.反映了官僚集團的博弈C.推動了學堂選官制度的建立 D.體現了社會轉型的特征7.表1 1913~1920年中國主要消費品進口情況表品種時間 棉紗(萬擔) 面粉(萬擔) 火柴(萬羅) 襪子(萬打)1913年 269 260 2845 2111920年 127 51 848 55表1所示現象主要是由于A.國際局勢發生變化 B.民族工業全面發展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北洋政府大力支持8.1935年,無錫商會反對上海國貨推行協會在無錫舉辦的展覽會,稱其“以推行國貨為名,吸收現金為實,而且價格稍低廉,所銷實均次貨”,指責該協會違背“宣傳、改良、勸用國貨”的使命。這可用于說明A.本土企業與外來廠商的市場爭奪 B.商業利益與民族主義理念的沖突C.地方商會與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 D.列強侵略與中外發展落差的困境9.1950年,中央電影局在南京舉辦電影放映訓練班,為即將成立并覆蓋全國的700個放映隊培訓專業人才。后來這些放映隊被譽為“社會主義思想的播種者”。這一舉措旨在A.推廣現代電影放映技術 B.迎合民眾精神生活需求C.構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D.完善基層文化服務體系10.1979年3月20日,《工人日報》整版刊登了日本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廣告--“東芝技術合作”,這是改革開放后首例全國性大報登載的外商來華整版廣告。各地讀者在猶疑中質問報社“是社會主義報紙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報紙?”這表明當時A.中日關系實現正常化 B.國企改革刻不容緩C.廣告行業發展多元化 D.思想解放亟待推進11.據考古發現,古羅馬城供水系統中的蓄水池池壁有高度、大小不同的管道口,通過池底較大的管道優先為劇場、澡堂等供水,高處稍小的管道則為私人供水。這折射出古羅馬A.城市管理制度健全 B.公共服務意識突出C.民眾居住條件優越 D.社會等級觀念強烈12.拜占庭帝國一方面明令禁止商人向君士坦丁堡以外轉售紫色染料與絲綢,另一方面將深受邊境人群歡迎的亞美尼亞、伊斯蘭風格服飾視作“野蠻人”服裝。這可以印證拜占庭帝國A.法律嚴苛特征凸顯 B.社會貧富差距懸殊C.服飾職業屬性清晰 D.地域身份意識鮮明13.1601年,英國《濟貧法》規定:給有勞動能力者提供就業救濟,無勞動能力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貧窮兒童在指定家庭寄養,并在適當時機送去當學徒。這種救濟方式A.弱化了政府救濟職能 B.有助于增強社會活力C.滿足了弱勢群體訴求 D.得益于福利國家建設14.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煤煙”一詞,從“霧、煙”的中性描述,到“霧霾、有害氣體”的厭惡表達,再到使用“空氣污染”這一專業術語。這反映了人們A.節能減排的環保意識 B.注重體驗的認知模式C.由表及里的科學認識 D.回歸自然的健康理念15.1923年,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指出,十月革命前俄國不具備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但落后的俄國可以在“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這一思想A.指明了無產階級的前進方向 B.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C.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D.推動了新經濟政策出臺16.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中國革命對周邊國家示范效應的不斷凸顯,美國政府開展了面向整個第三世界的“報導中國項目”,宣傳新中國是“紅色帝國主義”且并不代表“未來潮流”。美國此舉是為了A.穩定亞太地區局勢 B.分化社會主義陣營C.爭奪新興民族國家 D.扭轉冷戰不利局面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木偶戲可分為提線木偶、掌中木偶和托棍木偶等,于10世紀開始在閩南地區傳播,隨后傳到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它有著許多傳統劇目、音樂唱腔及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但因技法復雜、過程枯燥等,又面臨著后繼乏人、市場萎縮等困境。2006年,福建省制定“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主要包括:建立傳承資助、演出與培訓相結合、專業藝術學校規范教育和民間機構技藝傳承相結合等機制;推進社區普及宣傳;建設演出和傳習場所。計劃實施后,木偶戲的受眾群體不斷擴大。2012年該“培養計劃”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據“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的原因,并簡要說明木偶戲的主要價值。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1942年10月1日,日軍運送1816名英俘和回國休整部隊等881人的“里斯本丸”號,自香港啟航行至舟山群島附近時沉沒。針對這一沉船事故,日本官媒《朝日新聞》報道的內容主要有兩點:(1)“里斯本丸”號是遭美國潛艇盲目襲擊而沉沒的;(2)事故發生后,日軍立刻派船前往現場救援,救起了數百名英軍。表2“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的部分材料序號 材料(節選) 出處① 我方于萬難中救得英人數百······據英人自稱,于船身將沉時,奪艙吶喊,被敵軍機槍掃射 1942年10月22日浙江省政府致電國民政府外交部(電文)② 跳海后周邊有數艘日本船只,但一些人靠近日船時,便被射殺在水中(克拉克森) 被救英俘證詞 1946年香港軍事法庭審判記錄③ 日軍看見中國人救了很多戰俘后,他們才開始營救(漢密爾頓與杰克遜)④ 因有杉山(船上最高指揮官)支持,我命令大副執行了封艙命令 “里斯本丸”號 船長經田茂 辯詞⑤ 大部分的救援船只并沒有把這些戰俘救起來⑥ 電報內容:“日本各地勞動力不足狀況日益顯著······要求但凡船舶歸航必須攜帶白人戰俘若干名,希望冬季到來前運輸到位。” 1942年9月8日日本陸軍省俘虜情報局電報《運船電第五五七號》,送達香港總督參謀長、各船長······⑦ 戰俘船應懸掛紅十字旗,并標明“PW”字樣,戰俘勞動不得過度并不得與作戰有任何關系 《日內瓦公約》規定針對《朝日新聞》報道中兩點內容的真偽性,分別選取表2中兩則材料(寫出序號即可)進行考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方如此報道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 交通建設是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受中國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他們致力于:建設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基礎設施,如秦始皇動用幾百萬人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制定旨在規范人們行為的交通法規,如唐太宗頒行了體現“避貴避長、避重避來”等原則的《儀制令》;創制和改進便于出行的車、舟等交通工具,如宋代能造坐臥仄靠可隨意調適的“安車”等。另外,他們廣設驛站,將其服務管理作為地方官政績考核目標之一,要求其定期檢查修繕館舍,使客人能“頓則有供帳,饑渴則有飲食”。還在交通要沖之處建關設卡,“以察奸匿”,并建立防范客人生命財產損失的機制和旅途事故善后預案等。這些祖先留下來的遺產,對于當今的交通管理有諸多值得借鑒之處。-摘編自陸文熙、陸銘寧《古代中國政府的交通建設與管理》等材料二 1871年以來,德國交通建設不斷發展。19世紀末,國有化改革在德國各鐵路公司鋪開,至一戰前,德國鐵路總長度6萬多公里,居世界第二,而私人所有的鐵路占比不到10%。1932年,德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之后,新上臺的納粹黨不斷擴大高速公路修建規模,以滿足戰備需求。至20世紀下半葉,公路已成為其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二戰后,德國機場建設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另外,德國是歐洲內河航道最稠密的國家,其中人工運河1800多公里,占內河航道總長的25%。1998年,基于一體化理念,德國成立聯邦交通、建設與住房部,這意味著其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城市、鄉村的建設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摘編自李聰、王顯光《德國交通管理體制變遷及特點》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交通建設與管理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71年以來德國交通建設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10分)(3)綜合上述材料,圍繞“交通建設與國家安全”,談談你的認識。(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任何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怎樣面對自身沉淀下來的觀念和風習,二是如何對待他者文明,三是面對新的時代,要能適應地調整、更新與主動新創造。-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史相關內容,聚焦于其面臨的某一“挑戰”,自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南平市2025屆高中畢業班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A B D D A D A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選項 B D B C B C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8分)原因:保護傳統文化的緊迫性(木偶戲瀕臨失傳);培養體系健全;實施效果顯著。(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價值:是一種集雕刻、道具、服裝、音樂等多種元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溝通兩岸同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具有地域特色,影響范圍廣,豐富了世界文化多樣性。(4分,任答符合題意的2點即可)18.(8分)內容(1):可選材料⑥⑦兩則。(1分)材料⑥是侵略者自身的軍事電報,計劃將戰俘運往本土從事強制勞役;⑦是關于保護平民、戰俘等戰爭受難者的國際公約。它們互證可推日方違反《日內瓦公約》規定,且為逃避國際監督,未在船身懸掛戰俘標識,因此“里斯本丸”號可能是美軍誤擊而沉,并非《朝日新聞》所說的盲目襲擊而沉。(2分)內容(2):可任選材料①②③④⑤中的兩則。(1分)材料①④分別是施救者的官方文獻史料和加害者的自供,往往能提供第一手的視角,它們互證得出日方隱匿了沉船事故發生時封閉戰俘艙口的事實;材料①②分別是施救者的官方文獻史料和受害方的個人經歷,互證得出日方隱匿了沉船事故發生后射殺戰俘行為的事實;材料③⑤分別是受害方的個人經歷和加害者的自供,互證得出日軍沒有立刻救援落水英俘。(2分,任答其中1點即可)原因:對美軍進行道德譴責,以達到孤立美軍、分化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目的;塑造日軍文明形象,掩蓋其戰爭罪行。(2分,任答其中1點即可)19.(24分)(1)特點:國家主導;措施全面;政治為先;滲透禮制;重視服務與安全。(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影響: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商業繁榮;推動民族文化交融;為后世提供借鑒。(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人力財力耗費加重人民負擔;等級森嚴加劇社會不平等。(2分,任答其中1點即可)(2)成就:鐵路運輸發展迅猛;高速公路大規模修建;機場建設快速發展;內河航運發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原因:國家統一;政府重視(國有化改革、管理機構改革);危機下契機(內需擴大、戰爭需求等);戰后經濟復蘇;一體化理念;工業革命。(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3)認識:交通建設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基石;交通建設是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交通建設應服務于國家的和平發展,而不應以軍事擴張、資源掠奪等為目的。(4分,任答符合題意的2點即可)20.(12分)評分說明:論題0~2分,論述0~10分,具體賦分要求如下。等次 說明 表述一等 (9~12分) ①論題明確 ②史實準確 ③論證充分、史論結合 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表達準 確二等 (5~8分) ①論題較明確 ②史實較準確 ③論證較充分、史論結合 思路基本合理、邏輯關系基本 清楚、表達基本準確三等 (0~4分) ①論題不明確 ②史實不夠準確 ③論證關系不清或沒有論證 缺乏條理性、邏輯關系不清、 表達欠通順或不準確示例一:論題:近代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論述:近代中國,不同階層和群體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存在差異。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等人通過翻譯外國書報、著書立說等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成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聲。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發起了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創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新式學堂和海軍等,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戰爭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和孫中山、黃興等人代表資產階級各自派別,分別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來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敗后,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發起了新文化運動,鋒芒直指中國封建正統思想,并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綜上所述,近代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從最初關注科學技術這一表面的物質層面,逐步深入到政治制度層面,最后深入到思想文化層面,體現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特點。示例二:儒家知識分子守正創新,推動儒學發展。示例三: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