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第九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質量檢測一歷史試題(B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以下對中國近代史起止時間表述正確的是( )A.始于1839年虎門銷煙,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B.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止于1919年五四運動C.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止于1949年,南京解放D.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從1842年的割地賠款到2021年中美戰略對話中的唇槍舌劍,歷史告訴人們“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是那個中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3.《走進新時代》這首歌中唱道:“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中國人民“命運自己主宰”開始于( )A.中國共產黨成立 B.五四運動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D.抗日戰爭勝利4.“毛澤東正面回應了一些反對派別有用心的攻擊,他說:‘你們獨裁。可愛的先生們,你們講對了,我們正是這樣。中國人民在幾十年中積累起來的一切經驗,都叫我們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或曰人民民主獨裁,總之是一樣,就是剝奪反動派的發言權,只讓人民有發言權。’”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是( )A.民族獨立 B.人民解放 C.國家統一 D.人民富裕5.2021年3月28日,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主館正式開館,這是我國唯一一個關于廢奴運動的紀念館。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在于A.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B.新中國全境解放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D.祖國大陸獲得統一6.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廢除的標志是A.土地革命完成B.鎮壓反革命運動的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D.三大改造完成7.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其主要原因是A.實行了土地改革運動B.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C.發起了“大躍進”運動D.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8.如下表資料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經此一戰,中國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陳兵國門、進而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圖謀,……經此一戰,中國人民打敗了侵略者,震動了全世界,……彰顯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 --習近平A.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 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開始改變中國工業落后面貌 D.摧毀了舊有的封建土地制度9.彭德懷在《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指出:“它雄辯的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此材料最能說明抗美援朝戰爭A.結束了西方國家的侵略 B.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C.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表明了中國的繁榮強大10.下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幅歷史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是A.為了鞏固新中國政權 B.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為實現祖國統一而努力 D.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1.1953年,毛澤東同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談話時,講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有人說,‘要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還有人主張‘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對的,新民主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過渡要有方法。”為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黨和政府采取法是( )A.實行土地改革 B.進行三大改造 C.發動“大躍進” D.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12.新中國建立初期,一名資本家這樣說:“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該言論相關的史事是(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運動13.誦讀毛澤東詩詞不僅能重溫歷史的崢嶸歲月,更能領略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情懷。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②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③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④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14.哪次會議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A.中共八大 B.十一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15.“任由經濟發展,不采取任何調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選擇了一條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中國當時選擇的道路是( )A.走上了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發展道路B.走上了由城市領導農村,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道路C.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D.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道路16.下圖是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發展趨勢示意圖。其中,導致乙到丙段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A.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B.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17.“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鄧小平這一番話總結的是( )A.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行贖買的意義 B.閉關自守,急于求成導致國家的落后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18.如下表是“1959——1963年中國財政收支表”。其中1959--1961年收支差額變化帶來的深刻教訓是1959——1963年中國財政收支表年份 總收入(億元) 總支出(億元) 收支差額(億元)1959 487.12 543.17 -56.051960 572.29 643.68 -71.391961 356.06 356.09 -0.031962 313.55 294.88 18.671963 342.25 332.05 10.20A.堅定奉行黨的集體領導 B.經濟建設務必按一五計劃執行C.必須繼續開展三大改造 D.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來辦事19.文革期間,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不包括A.國產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 B.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C.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D.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20.“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國人民多年以來的追求。面對充滿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探索過程中也有過曲折和失誤。”這段話中,主要強調探索時期失誤的原因是( )A.學習蘇聯 B.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C.急于求成 D.片面地發展重工業二、綜合題2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說出“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標志事件和時間?該事件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材料二 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和國外形勢。材料三 新中國誕生剛一年,就和朝鮮人民一道,用兩年零九個月的英勇激戰,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使舉世為之震驚……從此,帝國主義再也不敢輕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國的嘗試,保證中國的經濟建設得到了一個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該事件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材料四 1950—1954 4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變化表1950年(%) 1954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4)觀察上表,我國土地所有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導致這一改變的原因是什么?(5)結合上述材料歸納它們的作用。22.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的探索過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政策引領】材料一:1953年,我國開始了以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這一年,黨正式提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1))據材料一,“一化”是指什么?指出一五計劃期間橋梁方面的具體成就。(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我黨的一項創舉是什么?指出“三改”基本完成具有怎樣的標志性意義?【實踐探索】材料二:如下表是1953年﹣﹣1957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表(單位:百萬噸)。時間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糧食總產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年鑒》(3)材料二中糧食產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材料三:1960年與1957年相比,(我國)工業總產值增長1.3倍,而農業總產值卻下降了22.7%;工業和農業產值此例由5.7:4.3,變為7.8:2.2。——摘自《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書》(4)材料三展現了當時工農業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當時我國哪些運動所致?(5)綜上所述,從工業化建設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認識?23.制作思維導圖有助于我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請你幫助小明同學共同完成這幅思維導圖。(1)請你寫出A、B、E分別代表的內容。(2)1958年出現的C和D,帶來了什么后果?(3)談一談E帶給我們哪些經驗教訓?三、材料題24.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圍繞下列圖片提煉一個觀點,任選其中兩幅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第九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質量檢測一歷史試題(B卷)》參考答案1.D2.A3.C4.A5.D6.C7.A8.B9.C10.A11.B12.C13.C14.A15.A16.C17.D18.D19.A20.C21.(1)標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等。(2)國內:經濟瀕于崩潰;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3)事件:抗美援朝戰爭;積極影響: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獲得了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4)變化:廣大貧農、中農獲得了絕大多數的土地,富農和地主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度下降。原因: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5)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等。22.(1)“一化”: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武漢長江大橋(2)創舉:贖買政策。意義: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3)變化:逐步增長;原因:三大改造時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村掀起農業合作化運動。(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5)國民經濟要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等。23.(1)A:一五計劃 B:三大改造 E:文化大革命(2)造成我國三年經濟嚴重困難。(3)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反對個人崇拜。24.題目: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永流傳) 。論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朝人民英勇戰斗,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精神等,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們被譽為“最可愛的人”。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不斷發展,我國廣大醫生護士、科研人員、解放軍戰士,聞令而動,迎難而上,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那就是中國人民上下同心、團結協作、頑強斗爭,充分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中國精神,凝聚起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精神。綜上可知,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這些偉大的精神既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民族精神之光,將永遠照耀看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