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春季學期西附精準鏈 3 月大作業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形式:閉卷 考試時間:75 分鐘 分值:75 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1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6 分。)題目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C C A B C B C B D題目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A C D C C C C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第 19 題 13 分,第 20 題 11 分,第 21 題 15 分,共 39 分。)19.(13 分)(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與之并存的少數民族或民族政權有哪些?(3分)列舉兩例唐與各民族交往的史實。(2 分)1.吐蕃、突厥、回紇、渤海、南詔、靺鞨(列舉 3 個,1 個 1 分)史實: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列舉2 個,1 個 1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成熟辦法”是什么?(1 分)為此唐太宗贏得了什么稱號?(1 分)2.“成熟辦法”是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1 分)。“天可汗”(1 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隋唐時期廣西與中原王朝交流的主要方式,并歸納其影響(4 分)3. 主要方式:通過交通要道(如靈渠)進行物資交流;雙方互派使者,加強政治聯系;廣西地區首領入朝接受冊封。(任寫 2 點,2 分)影響:促進了廣西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廣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與國家的統一;增進了廣西地區與中原王朝的了解與信任,為后世的民族關系發展奠定了基礎。(任寫 2 點,2 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認識。(2 分)4. 對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認識: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和諧是多民族國家繁榮的重要保障。統治者的開明政策為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優良傳統,加強民族團結,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繁榮。(任寫 2 點,2 分)20.(11 分)(1)材料一中的“科舉入仕”是哪朝確立的?其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2分)(1)隋朝;公開考試。(2 分)(2)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1 分)根據材料二,歸納這一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2 分)(2)盛世局面:貞觀之治原因: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完善科舉制等。(任答 1 點 1 分,2 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宋通判的職權。(1 分)據此分析設置通判的作用。(1分)(3)通判的職權:與地方官員共同處理地方上的事務。(1 分)作用:分地方官員的權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1 分)(4)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2 分)該政策有何積極作用?(2 分)(4)政策:崇文抑武;(2 分)積極作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任答 1 點 1 分,2 分)21. (15 分)(1)史料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等。請將上述史料進行分類。(6 分,寫出序號即可)(1)文獻史料:②③;實物史料:①⑤;圖像史料:④⑥(6 分)(2)史料②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說出史料④《雨中耕作圖》中農夫使用的生產工具名稱。(2 分)根據史料⑤,概括唐朝手工業品的特點。(2 分)(1)“河”指隋朝大運河(1 分);生產工具:曲轅犁(1 分)特點: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任意 1點 2 分)(3)史料③“開元全盛日”出現在哪位皇帝統治時期?結合材料中相關史實,說明盛世的表現。(3 分)(3)皇帝:唐玄宗(李隆基,1 分);盛世表現:唐朝長安城既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說明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2 分)(4)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歷史,就要學會自己搜集“史料”,除了閱讀課本,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搜集“史料”?(2 分)(4)途徑:上網查詢,去圖書館,去遺址實地考察等。(1 點 1 分,2 分)2024-2025 學年度春季學期西附精準鏈 3 月大作業七年級歷史(形式:閉卷 考試時間:政史合卷 150 分鐘 分值:75 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1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6 分。)1.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ɡ)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 589 年(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統一幣制,輕徭薄賦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減省刑罰,提高效率2.針對北齊以來“豪黨兼并,戶口益多隱漏”的情況,隋文帝整理戶籍,以增加稅收。鑒于此前的幣制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由此可見,隋文帝致力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行輕徭薄賦C.發展社會經濟 D.加強中央集權3.有學者認為:武則天的統治起到承前啟后的樞紐作用,史稱“武周之治”。該評價主要是依據她( )A.在位期間政治經濟發展 B.穩定朝政打擊守舊勢力C.開創殿試選拔優秀人才 D.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據圖可知,中國古代( )A. 人地矛盾徹底解決 B. 農業工具不斷創新C. 休養生息政策施行 D. 手工業技術的改進5.“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這是杜甫《垂老別》中的詩句。該詩創作于唐朝由盛轉衰的動亂時代,請問這場動亂是( )七年級歷史第 1 頁(共 7 頁)A. 大澤鄉起義 B.黃巾起義C.安史之亂 D.李自成起義6.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起義軍在黃巢帶領下轉戰南北。這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 )A.過程 B.背景C.影響 D.局限性7.歷史史實是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 李淵起兵反隋,建立唐朝B. 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C. 五代十國的實質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D. 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8.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如圖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 厘米,寬 27 厘米,內容是當地 12 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等。材料反映了( )A. 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B.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 西域商品經濟發達 D. 海上貿易高度繁榮9.唐政府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斷吸收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優秀文明成果,歐洲東羅馬的醫術、雜技也傳入中國;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國家也不斷學習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進制度等傳回日本。這體現了( )A.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續B. 唐朝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源頭C. 古代世界區域文明異彩紛呈D.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10.7 世紀中葉,被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因存在種種不足和錯誤而顯“不合時七年級歷史第 2 頁(共 7 頁)宜”,唐政府遂組織蘇敬等二十余賢才集體重修了豐富嚴謹的《唐本草》,頒布后對國內外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這體現出( )A.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 B.中國醫學技術領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內部人才濟濟 D.技術更新有利于鞏固統治11.唐朝時期,提出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 )A.柳宗元 B.李白C.李清照 D.杜甫12.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下面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弈棋仕女圖》(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A.多樣的雜劇藝術 B.豐富的醫藥寶庫C.開放的社會風氣 D.成熟的舞蹈技藝1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李白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所展現出的詩歌特色為( )A. 抒發進取精神 B.詩風淳樸厚重C.直面社會現實 D.浪漫主義情懷14.初中歷史課程強調“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隋唐時期最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是( )A.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5.“黃袍加身”成為一個歷史典故,也成為奪取政權,甚至引申為取得某種權位的代名詞。那么與“黃袍加身”相關的事件是( )A. 玄武門之變 B. 杯酒釋兵權C. 陳橋驛兵變 D. 朱溫建后梁七年級歷史第 3 頁(共 7 頁)16.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這反映北宋治國特點是( )A.重武輕文 B.休養生息C.崇文抑武 D.重農抑商17.在《欒城三集》中,蘇轍評述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由此可知,蘇轍認為王安石變法A. 增強了國家軍事力量B. 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C. 觸犯了官僚地主利益D. 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18.大概念具有對書本零散知識整合統領功能。請你為下表選擇一個恰當的“大概念”( )①杯酒釋兵權②分化事權,削弱相權③設置轉運使,收取地方財賦A.杜絕專橫跋扈 B.強化中央集權C.實現富國強兵 D.改善社會風氣七年級歷史第 4 頁(共 7 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第 19 題 13 分,第 20 題 11 分,第 21 題 15 分,共 39 分。)19.(13 分)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特點,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廣西地區在隋唐時期也經歷了重要的發展與變遷。材料一: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分布圖材料二: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與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 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三:隋唐時期,廣西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隋唐開通的靈渠,成為中原與廣西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促進了兩地的物資交流。唐太宗時期,廣西地區的“僚人”首領多次入朝,接受唐朝的冊封,雙方互派使者,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唐代詩人張說在《嶺南送使二首》中寫道:“百越風煙接,千崖氣象殊。溪林縈別夢,風月滿征途。”生動地描繪了廣西地區與中原王朝的交流盛況。隋唐時期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也不斷傳入廣西,促進了當地民族的融合與發展。—— 朱淑瑤《隋唐時期廣西社會經濟的發展》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與之并存的少數民族或民族政權有哪些?(3 分)列舉兩例七年級歷史第 5 頁(共 7 頁)唐與各民族交往的史實。(2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成熟辦法”是什么?(1 分)因卓越的政策與威望,唐太宗被周邊少數民族尊稱為什么?(1 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隋唐時期廣西與中原王朝交流的主要方式,并歸納其影響(4 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認識。(2 分)20.(11 分)歷代王朝在治國理政方面都做出了大膽的嘗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科舉入仕是 1300 年間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就像當代知識分子多數參加過高考一樣,科舉時代讀書人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只是少數……科舉制與現代的文官制度無論是在考試內容上,還是在實施環境上,都有根本的差異,但兩者采用公開考試、公平競爭的精神卻是相同的。——摘自《中國科舉文化》材料二:唐太宗的統治措施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材料三: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民兵、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知州)通簽書施行”。——《宋史˙職官志》材料四:為抑制武將勢力,鞏固皇位,宋太祖利用宴會“杯酒釋兵權”,剝奪宿將石守信等統領禁軍的權力……與輕武相對,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摘編)請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中的“科舉入仕”是哪朝確立的?其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2 分)(2)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1 分)根據材料二,歸納這一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2 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宋通判的職權。(1 分)據此分析設置通判的作用。(1 分)(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2 分)該政策有何積極作用?(2 分)七年級歷史第 6 頁(共 7 頁)21.(15 分)“史料”是我們研究和學習歷史的基本素材,我們在歷史學習中應該首先學會辨識和使用史料。史料① 史料②含嘉 倉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糧——皮日休《汴河懷古》 庫遺址史料③ 史料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史料⑤ 史料⑥注:該香囊出土于陜西西安沙坡村,利用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唐朝長安城平面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史料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等。請將上述史料進行分類。(6 分,寫出序號即可)(2)史料②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說出史料④《雨中耕作圖》中農夫使用的生產工具名七年級歷史第 7 頁(共 7 頁)稱。(2 分)根據史料⑤,概括唐朝手工業品的特點。(2 分)(3)史料③“開元全盛日”出現在哪位皇帝統治時期?結合材料中相關史實,說明盛世的表現。(3 分)(4)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歷史,就要學會自己搜集“史料”,除了閱讀課本,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搜集“史料”?(2 分)七年級歷史第 8 頁(共 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3月精準大作業試卷答案.docx 最終版歷史3月精準鏈大作業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