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題組一 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所謂大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公民,都堅信自己國家在文化、經濟和軍事上的地位至高無上。他們對自己國家的實力信心膨脹,對自己國家的缺點視而不見,針對敵對國的批評卻達到了妖魔化程度。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 )A.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壟斷階段B.列強在全球的競爭加劇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D.國際社會混亂無序狀態2.[2024下·江蘇揚州月考] 1882年,德、奧、意簽訂《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這個軍事同盟集團以德國為主,意大利則是一個隨時待價而沽的動搖的盟友。1902年,英國和日本主要為對抗俄國而結成軍事同盟。1907年,英俄締結協約,最終與此前簽訂的法俄、英法協約一起構成了三國協約。這些材料可用于說明 ( )A.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B.兩大軍事同盟集團積極擴軍備戰C.帝國主義國家權衡利弊選擇伙伴D.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完全無法協調3.1899年12月,德國外長皮洛夫在議會演說中說:“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任何外國的主神向我們說:‘怎么辦 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愿阻撓任何人,但我們也不容許任何人妨礙我們的道路。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旁邊……而讓他人分割世界。”該演說詞透露出德國 ( )A.企圖利用武力實現戰略意圖B.反對阻礙其統一的外來干涉C.主張實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D.遏制法國大革命向本國蔓延 題組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4.[2024甘肅金昌期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反面:他們抱著短期取勝的僥幸心理,卻陷入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大戰變成了交戰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引起這一變化的關鍵戰役是( )A.馬恩河戰役 B.凡爾登戰役C.索姆河戰役 D.日德蘭海戰5.一戰爆發后,法國表示想招募華人到法做工。袁世凱總統府的秘書長梁士詒隨即提出“明守中立,暗示參加,以工代兵”的構想。中國有識之士主張“以工代兵”旨在 ( )A.利用一戰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B.推動中國企業擴大海外市場C.達到分散清朝兵力的目的D.換取同盟國支持袁世凱稱帝 題組三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6.[2024·河南創新發展聯盟期中] 1919年,中國首席代表陸徵祥向外交部匯報說,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在巴黎和會上發言時,“雄辯滔滔,詞鋒犀利。……除美、英、法、義(意)、日五國外,余國之被邀入會,已屬好意,直無可以商量之余地。其氣概咄咄逼人”。此匯報透露出,巴黎和會 ( )A.肆意宰割戰敗國 B.分贓嚴重不均C.重建了國際秩序 D.受到大國操縱7.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種人民之保佐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而亦樂于接受之各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這說明國際聯盟 ( )A.采用“全體一致”原則B.實行委任統治C.對戰敗國采取優待政策D.有效維護世界和平8.[2024·山東煙臺月考] 據下表可知 ( )1919—1920年英美日三國海軍軍備競賽情況表美國 把海軍主力從大西洋調到太平洋,發展珍珠港基地,以抗衡日本在該地區的力量日本 要求日本海軍保持對美國海軍70%的比例,且海軍預算占國家歲出的32%英國 決定增建4艘超級戰列艦和幾十艘其他艦只,以維護其在遠東的利益A.軍備競賽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B.亞太地區亟待建立國際新秩序C.軍備競賽抑制了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D.國際新秩序帶有強權政治色彩9.下面兩幅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和意大利的征兵海報,其上分別寫著“加入你祖國的軍隊”和“每一個人盡好你們的職責”。對此宣傳語解讀準確的是( ) 圖(a) 圖(b)A.它們揭示出英意兩國分屬不同集團B.它們掩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C.它們體現出決策者想短期取勝的心理D.它們表明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10.[2024·山東濟寧開學考試] 一戰后,中立觀念被集體安全思想所取代,倡議集體安全的國聯在盟約中廢除會員國的中立權。1920年國聯成立后,歐洲中立國都加入了國聯。1936年,比利時、荷蘭宣布重返中立。1938年,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宣稱中立,并表示“對所有國家友好,保持獨立的堅定決心”。這表明( )A.國聯“全體一致”原則失效B.中立國家認可“大陸均勢”政策C.國聯委任統治制度形同虛設D.國聯集體安全機制走向衰落 易錯點1 不能正確理解美國倡議建立國聯的動機11.[2024·福建三明期中] 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使英、法、日等國的主要目標都已達到;對美國來說,雖然“十四點原則”在條約中有所體現,但最終還是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拒絕加入國聯。這反映出( )A.凡爾賽體系加劇列強矛盾B.美國的海軍軍備受到限制C.歐洲的霸權地位難以撼動D.美國世界霸權的計劃落空 易錯點2 對一戰的影響認識不到位12.[2024·安徽A10聯盟月考] 通過《凡爾賽條約》等規定,歐洲大陸上的四個大帝國消失了,一些新的國家誕生或重建了,一些國家面積縮小了,一些國家面積擴大了。這說明一戰 ( )A.改變了歐洲政治版圖 B.削弱了歐洲中心地位C.實現了協約國的意圖 D.促進了社會主義興起13.(12分)[2024·安徽宿州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和平與未來的炮灰》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知識,以“《和平與未來的炮灰》賞析”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2分)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1.D [解析] 題干所述現象為一戰爆發前的歐洲盛行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這一思潮使有的歐洲大國“堅信自己國家在文化、經濟和軍事上的地位至高無上”“對自己國的缺點視而不見”“對敵對國的批評卻達到了妖魔化程度”,這影響了當時國際局勢的發展,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反映了國際社會混亂無序狀態,D項正確;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壟斷階段表述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列強在全球的競爭加劇是這一現象的背景,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是在二戰后,排除C項。2.C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斗爭。而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使各國實力對比發生重大的變化,列強之間的矛盾也變得更加繁復,從而推動了不同利益的軍事同盟集團的形成,C項正確。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兩大軍事同盟集團積極擴軍備戰的相關信息,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完全無法協調”的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3.A [解析]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德國的力量增強,德國想通過武力爭奪殖民地,實現瓜分世界的戰略意圖,A項正確;當時德國已經完成統一,排除B項;主張實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的是英國而不是德國,排除C項;法國大革命早已結束,排除D項。4.A [解析] 據題干信息,需要找到標志戰爭轉變為長期陣地戰的關鍵戰役。結合所學可知,馬恩河戰役中,德軍“速決戰”計劃破產,法軍站穩腳跟,西線戰場陷入僵持狀態,A項正確。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破壞性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被稱為“絞肉機”,但它不是引起材料中變化的關鍵,排除B項;索姆河戰役以雙方傷亡慘重著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戰場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但它同樣也不是導致僵局的關鍵點,排除C項;日德蘭海戰是英德兩國海軍艦隊在日德蘭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5.A [解析] 為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中國提出“以工代兵”方式,派出中國勞工參加一戰,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貢獻,也為中國贏得了參加巴黎和會的入場券,A項正確;近代中國企業相對于外國資本而言,力量非常薄弱,自保尚力不從心,沒有“擴大海外市場”的實力和要求,且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清政府當時已被推翻,排除C項;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而不是同盟國,排除D項。6.D [解析] 巴黎和會上,除美、英、法、意、日五國外,其他國家只是被邀請參加,沒有權力參與商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受到大國操縱,D項正確;巴黎和會肆意宰割戰敗國,但材料沒有述及這一點,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五個大國與其他國家在巴黎和會上的地位不同,沒有述及分贓嚴重不均的信息,排除B項;巴黎和會促使凡爾賽體系建立,但材料只是說巴黎和會受到大國操縱,未述及它對國際秩序的影響,排除C項。7.B [解析] 據本題材料可知,一戰后,英法等列強以資源、能力優勢為由,用委任統治的名義,維持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B項正確。“全體一致”原則即國聯所作決議需由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與“(先進國)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一戰后戰勝國對戰敗國采取的是掠奪性懲罰,并非優待政策,排除C項;據所學,國際聯盟未能有效地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8.B [解析] 一戰后,三國海軍軍備競賽主要是為了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而激烈的軍備競賽和爭奪反映了戰后亞太地區的國際新秩序尚未建立,B項正確;一戰后,三國海軍軍備競賽并未動搖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而是一戰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排除A項;一戰后,三國海軍軍備競賽并未抑制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國際新秩序帶有強權政治色彩,排除D項。9.B [解析] 兩幅征兵海報主要是動員人民參與戰爭,以保衛自己的國家,但這掩蓋了一戰的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B項正確;英、意確實分屬協約國和同盟國,但這從征兵海報中不能得出,排除A項;這兩個宣傳口號都是在鼓勵人民參與戰爭,實際上反映出決策者希望通過人民的力量來取得戰爭勝利,但沒有體現出他們想短期取勝的心理,排除C項;材料強調動員人民參戰,與戰爭的影響無關,排除D項。10.D [解析] 比利時、荷蘭宣布重返中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宣稱中立,說明這些國家不受國際聯盟約束,從而使集體安全有名無實,體現出國聯集體安全機制走向衰落,D項正確;“全體一致”原則是指決策方案的通過需要參與行政決策的全體成員國投票,且都投贊成票,材料并未反映國聯“全體一致”原則失效,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中立國家對“大陸均勢”政策的態度,排除B項;委任統治制度是指國際聯盟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海外殖民地和屬地分別委任給有關國家統治的制度,材料與委任統治無關,排除C項。11.D [解析] 美國威爾遜政府曾企圖把國聯作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工具,因英、法、意、日反對,未能如愿,因此美國國會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D項正確;材料所述為美國不通過《凡爾賽條約》的原因,凡爾賽體系加劇列強矛盾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華盛頓體系中,美國的海軍軍備受到了限制,排除B項;日本是亞洲國家,與歐洲的霸權地位無關,排除C項。12.A [解析] 一戰結束后,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會議,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等一系列國際條約,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A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一戰削弱了歐洲中心地位的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材料沒有體現相關信息,排除B項。《凡爾賽條約》主要是根據協約國意志確定的,且協約國各國的主張訴求并非完全一致,不能得出“實現了協約國的意圖”的說法,排除C項。由材料不能得出一戰“促進了社會主義興起”,排除D項。13.示例:《和平與未來的炮灰》賞析 圖中漫畫反映了一戰后,英、法、美、意等國締結的凡爾賽體系,不能維系整個國際秩序的穩定。由圖中人物克列孟梭、威爾遜、勞合·喬治和奧蘭多可知,漫畫所指為1919年巴黎和會的召開。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巴黎和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對德國的嚴厲懲罰反而激起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情緒,埋下了二戰的伏筆。圖中立柱后面哭泣的小男孩形象和其頭上文字,“1940年那些合格的應征入伍的人”意指20年后應征入伍的士兵們是未來的炮灰,表明畫家對未來可能爆發戰爭的擔憂。這幅漫畫反映出當時社會對《凡爾賽條約》的失望,凡爾賽體系雖然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但并未消除新戰爭的根源,該體系下掩蓋的重重矛盾,再加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能為世界帶來和平,該體系的崩潰不可避免。[解析] 本題應注意提取漫畫信息“這幅漫畫發表在德國代表接到《凡爾賽條約》文本之后”,結合一戰后的時代背景與《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準確理解漫畫信息,“1940年那些合格的應征入伍的人”指的是20年后應征入伍的士兵們是未來的炮灰,表達了畫家對凡爾賽體系不能維系國際秩序穩定的擔憂,也反映出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巴黎和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條約對德國的嚴厲懲罰反而激起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情緒,埋下了二戰的伏筆,再加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凡爾賽體系不能帶來和平,最終崩潰不可避免。歷史短文撰寫應注意表述成文、結構完整、充分闡釋、邏輯嚴密、語言流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