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題組一 古代文明的擴展1.[2024·陜西西安期中] 早在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文明逐漸擴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擴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已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延伸到中國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并與日本和朝鮮產生聯系。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對均衡性B.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單一C.農耕文明的不斷擴展D.農耕技術的不斷發展2.由于尼羅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古希臘人因為糧食種植業的欠發達而高度依賴商貿活動,并不斷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創建新的城邦。材料表明 ( )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擴展B.商業經濟具有明顯的擴張性C.農業是文明產生的前提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 題組二 古代世界的帝國3.[2024·安徽安慶月考]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成為波斯國王,稱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他讓人用埃蘭文、古波斯文和巴比倫楔形文三種文字將其戰績刻在懸崖上,史稱“貝希斯敦銘文”。大流士一世刻貝希斯敦銘文意在( )A.統一波斯帝國的文字B.尊重各地的不同文化C.頌揚自身豐功偉績D.展示字體流行狀況4.[2024·甘肅武威期中] 亞歷山大遠征的區域涉及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等文明,這一遠征第一次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使得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交匯在一起。亞歷山大遠征促使 ( )A.被征服地區的原有文化消失B.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匯C.首個地跨歐亞非帝國的建立D.東方文化消失5.[2024·福建泉州期中] 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認為,雖然戰爭顯然是羅馬滅亡的原因,但帝國的“器質性疾病”是經濟,即生產率低下。比如早在公元前1世紀,帝國東部行省都已經知道水車,但直到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時,羅馬才開始使用水車。該學者意在強調( )A.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社會動蕩不安B.技術推廣阻礙羅馬經濟走向繁榮C.內憂外患處境導致羅馬帝國滅亡D.奴隸制深刻影響羅馬的歷史進程 題組三 文明的交流6.[2024·福建福州月考] 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在蘇美爾傳說中都有原型。古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這說明 ( )A.希臘文化決定蘇美爾文明進程B.兩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源頭C.古希臘處于古代文明的中心D.文明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和影響7.腓尼基人善于經商,當時流行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在書寫上太過煩瑣,因此,他們借助埃及象形文字和巴比倫文字,重新構造出一組較為簡便的由22個字母組成的字母文字。據此可知,腓尼基字母的產生 ( )A.得益于商業經濟的發展B.促進了海洋文明的交流C.標志著西方文明的興起D.推動了文化教育的普及8.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并立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下面為反映漢朝與羅馬帝國文明交流的部分實物圖片。據此可知,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 )新疆出土羅馬紡織品 中國出土羅馬金幣 羅馬出土漢朝絲綢殘片A.是全面的B.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C.是單向的D.得益于印第安人的轉運9.[2024·山東棗莊月考] 兩河流域古文明沿兩河由南往北單線溯流而上,階梯性發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羅河由南往北順流而下,也是階梯性發展;愛琴海地區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島國,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發展為伯羅奔尼撒島上的邁錫尼文明,再往北影響了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由此可知,這些古文明( )A.發展模式受社會性質的影響B.擴展方向受地理條件的限制C.具備了早期世界帝國的特征D.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10.有學者認為,波斯帝國的興起打斷了西亞、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獨立發展的進程,滅亡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帝國又從波斯帝國的傳統中吸收了不少東西,開啟了希臘化時代。該學者意在強調 ( )A.帝國興衰的歷史周期規律B.波斯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C.西亞、北非文明的傳承路徑D.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影響 易錯點1 希臘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11.從公元前8世紀初開始的200多年間,由于人口增多,希臘眾多城邦組織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另立家園,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對希臘殖民解讀準確的是 ( )A.源于農耕文明的優勢與擴張潛能B.與近代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目的一致C.是古代文明擴展的主要途徑之一D.是亞歷山大帝國推廣希臘文化的延續 易錯點2 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途徑12.[2024·安徽亳州月考] 史學家齊世榮說,亞歷山大的遠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他意在強調 ( )A.殖民擴張是不同文明交流的前提B.商貿往來極大推動文明交流C.帝國擴張推動整體世界的到來D.文明交流離不開戰爭與和平13.(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亞歷山大在東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幾十座城市,這些城市既是統治當地居民的軍事據點,也是經濟活動中心,許多隨軍而來的希臘奴隸主在這些城市里開設手工作坊,經營工商業,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活動。許多隨軍學者,包括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測量師等專門人才沿途搜集資料,采集動植物標本,與當地人交往。亞歷山大發現東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愚昧無知,而是具有較高程度的文明,所以在治理帝國的各項政策上,處處都體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亞歷山大遠征畢竟是奴隸制時代赤裸裸的侵略行為,所以這個帝國的建立固然也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摘編自《評亞歷山大帝國在歷史上的作用》材料二 漢朝沿襲中國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政權,“追求安居樂業,不到不得已,帝國不會輕易越過長城的防線去開拓領土”,因此,漢朝對外的冒險和軍事征戰十分有限,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也以漢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主。羅馬帝國作為一個依靠戰爭不斷壯大的國家,其對外開拓的傳統一直影響著羅馬帝國各個階層,“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熱衷于冒險和商業貿易”,因此,在羅馬和漢朝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羅馬帝國的主動性更明顯。在交流的物種中,羅馬帝國對漢朝物品的渴求度遠遠高于漢朝對羅馬商品的渴求度。在羅馬社會上,絲綢一直都被高度重視,甚至帝國還曾掀起以穿絲綢為時尚的風潮。反觀漢朝,雖然羅馬的錢幣、毛織品等對漢朝社會也產生過一定影響,但是由于漢人更崇尚玉的傳統,羅馬錢幣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有限。——摘編自《羅馬帝國與漢朝經濟交流問題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經濟文化交流的不同之處。(6分)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1.C [解析] 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均屬于大河流域,孕育的是農耕文明。因此材料體現的是農耕文明的不斷擴展,C項正確。早期文明發展呈現不平衡性,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農耕文明的拓展,非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單一,排除B項;材料與農耕技術發展無關,排除D項。2.A [解析] 由題干材料可知,埃及人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向西亞擴展,古希臘山多地少,農業欠發達而發展商貿和海外殖民,這些特點都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的,A項正確;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區的文明特點,不是文明產生的前提,排除C項;題干材料的確反映了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沒有體現出其一體性,排除D項。3.C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為了頌揚自己的功績,他讓人用埃蘭文、古波斯文和巴比倫楔形文三種文字把他的戰績刻在懸崖上,史稱“貝希斯敦銘文”,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三種文字,并未體現波斯文字的統一,排除A項;該舉措是大流士一世為了宣揚自身功績實行的,體現不出他尊重各地的不同文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字體流行情況,排除D項。4.B [解析] 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遠征的區域涉及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等,這使得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交匯在一起,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B項正確;亞歷山大遠征促進希臘文化的傳播,并未使被征服地區的原有文化消失,排除A項;首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是波斯帝國,而非亞歷山大帝國,排除C項;“東方文化消失”說法錯誤,東方文化并未消失,排除D項。5.D [解析] 據材料可知,水車(一種動力工具)最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為羅馬帝國東部行省所知道,可直到公元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之時,才為羅馬所采用,由此可知,材料旨在強調羅馬帝國時期,奴隸制度的存在使生產技術落后,即奴隸制度導致生產技術的停滯是羅馬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D項正確;材料反映奴隸制度導致生產技術的停滯,體現不出社會動蕩不安,排除A項;B、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D [解析] 古希臘的文學藝術風格受到周邊國家的影響,這說明文明之間存在聯系和影響,D項正確;“決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古希臘、羅馬文化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頭,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古希臘文化受到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不能由此得出古希臘是古代文明的中心,排除C項。7.A [解析] 依據材料“腓尼基人善于經商”“重新構造出一組較為簡便的由22個字母組成的字母文字”,可以看出腓尼基商人為了更方便地進行商業貿易活動而構造出腓尼基字母,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腓尼基字母對海洋文明的影響,排除B項;字母文字的出現不是西方文明興起的標志,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腓尼基字母對文化教育的影響,排除D項。8.B [解析] 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后,位于亞歐大陸兩端的漢朝和羅馬帝國進行過經濟文化交流,這主要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B項正確;僅憑紡織品和金幣不足以說明漢朝和羅馬帝國間的交流是全面的,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排除C項;印第安人生活于美洲大陸,直到新航路開辟后,美洲才建立起與亞歐大陸的聯系,D項說法完全錯誤,排除D項。9.B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沿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由南向北呈階梯狀分布和發展,這與河流自山區流向平原的地形密切相關。埃及古文明依托尼羅河從上游的高地往下游三角洲地區發展,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兩岸帶來了肥沃的土地,并且為埃及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決定了其南北延展的格局。愛琴海流域的古文明則從南端的克里特島出發,通過海洋通道影響到北方的邁錫尼和更遠的希臘半島。綜合上述內容可知,這些古文明的擴展方向受地理條件的限制,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這些古文明的社會性質,排除A項;早期世界帝國的特征更多體現在軍事和文化的擴張上,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這些古文明的一體性的特征,排除D項。10.B [解析] 波斯帝國一方面繼承了西亞和北非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將之傳承于亞歷山大帝國,體現了波斯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不能體現帝國興衰的歷史周期規律,排除A項;材料主旨不是西亞和北非文明的傳承路徑,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波斯帝國對亞歷山大帝國的影響,并非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影響,排除D項。11.C [解析] 據材料“希臘眾多城邦組織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另立家園”可知,古希臘由于商品經濟發達和地少人多,通過移民的方式對外擴張,使希臘文明得到擴展,C項正確;古希臘文明屬于海洋文明,排除A項;古希臘擴張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地少人多的問題,而近代西方的殖民擴張屬于暴力血腥的擴張,其目的是掠奪,排除B項;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開始于公元前4世紀晚期,排除D項。12.B [解析] 該史學家認為商貿往來可以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有利于世界各地的文明交流和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殖民擴張,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推動整體世界的到來,帝國擴張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到來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沒有強調戰爭對世界文明交流的作用,排除D項。13.(1)影響: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貿易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歐亞非科學文化事業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東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侵略行為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答出兩點即可)(2)不同之處:羅馬帝國對外交往主動性強,漢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缺乏動力;羅馬帝國對漢朝物品需求度較高,而漢朝對羅馬帝國物品需求有限;羅馬帝國對外武力交往較多,漢朝更傾向于和平交往。[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亞歷山大在東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幾十座城市,這些城市既是統治當地居民的軍事據點,也是經濟活動中心,許多隨軍而來的希臘奴隸主在這些城市里開設手工作坊,經營工商業,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活動”“許多隨軍學者……與當地人交往”可知,亞歷山大遠征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貿易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歐亞非科學文化事業的交流與發展;根據材料一“亞歷山大發現東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愚昧無知,而是具有較高程度的文明,所以在治理帝國的各項政策上,處處都體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可知,亞歷山大遠征促進了東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據材料一“亞歷山大遠征畢竟是奴隸制時代赤裸裸的侵略行為,所以這個帝國的建立固然也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可知,亞歷山大遠征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第(2)問,根據材料二“漢朝對外的冒險和軍事征戰十分有限,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也以漢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主……在羅馬和漢朝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羅馬帝國的主動性更明顯”可知,羅馬帝國對外交往主動性強,漢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缺乏動力;根據材料二“在交流的物種中,羅馬帝國對漢朝物品的渴求度遠遠高于漢朝對羅馬商品的渴求度。在羅馬社會上,絲綢一直都被高度重視,甚至帝國還曾掀起以穿絲綢為時尚的風潮。反觀漢朝,雖然羅馬的錢幣、毛織品等對漢朝社會也產生過一定影響,但是由于漢人更崇尚玉的傳統,羅馬錢幣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有限”可知,羅馬帝國對漢朝物品需求度較高,而漢朝對羅馬帝國物品需求有限;根據材料二“漢朝對外的冒險和軍事征戰十分有限……羅馬帝國作為一個依靠戰爭不斷壯大的國家,其對外開拓的傳統一直影響著羅馬帝國各個階層”可知,羅馬帝國對外武力交往較多,漢朝更傾向于和平交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