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題組一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2024·云南師大附中月考] 下列表格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歷程。這主要體現了英國革命具有( )1640年 革命爆發議會在內戰中獲勝后 處死國王、共和國、軍事獨裁、王朝復辟1688年 “光榮革命”1689年 《權利法案》1701年 《王位繼承法》A.曲折性 B.廣泛性C.傳承性 D.妥協性2.18世紀60年代以前,英屬北美13塊殖民地的人民大都自命為英王的臣民。但是,隨著英國對殖民地經濟掠奪的加劇,當地人不再以弗吉尼亞人、紐約人自居,而是強調自己“美利堅人”的身份。這反映了 ( )A.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B.美國政治獨立的經濟根源C.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分裂D.英國對殖民地教育的強化3.[2024·廣西貴百河月考] 下面是法國大革命前三個等級基本情況統計表,據表可推知( )第一等級 第二等級 第三等級人口比例 0.5% 1.5% 98%土地比例 10% 25% 65%A.社會的流動和分化加速B.民主共和政體有待完善C.封建統治面臨政治危機D.大革命的群眾基礎薄弱 題組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4.“光榮革命”后,雖然“原有的君主制形式繼承下來,國王繼續保留了許多重要權力”,但是“他只能在議會廣泛限制的范圍內行使這些權力”。這說明英國 ( )A.國王是國家權力中心B.君主制開始走向消亡C.王權受到議會的限制D.議會受到王權的限制5.[2024·河南新鄉月考] 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聯邦政府(即中央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如征稅、募兵、發行紙幣、宣布對外和戰以及使用武力恢復地方秩序等;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美國由此確立了 ( )A.三權分立原則B.民主共和制C.君主立憲制D.聯邦制 題組三 資本主義的擴展6.1856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講時稱: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從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遲早我們會解決這個問題。這說明俄國農奴制度( )A.引發統治階級內部紛爭B.導致社會矛盾激化C.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D.保留大量封建殘余7.1861年,美國因棉花出口已躍入世界經濟的中心舞臺。但是,美國南方棉花種植的獨特的經濟體制與北方工業化、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相沖突,這成為這個國家的危機。“這個國家的危機”主要指( )A.關稅問題B.西部領土建州問題C.奴隸制存廢問題D.農民土地問題8.[2024·浙江寧波月考] 右圖是19世紀末的政治漫畫《丟下領航員》。威廉二世即位后,與宰相俾斯麥發生多次沖突。于是,他在1890年解除俾斯麥的首相職務。這一現象反映出德國 ( )A.君主個人權力的強大B.責任內閣制度實施困難C.宰相和皇帝互相制衡D.民主憲政傳統喪失殆盡9.[2024·浙江精誠聯盟月考] “革命”一詞原意為“旋轉”“轉一圈后回歸”,在政治上表示政府組成人員的更替。法國大革命之后,這一詞匯變成了“通過武力從根本上變更政治體制”的意思。這表明法國大革命( )A.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B.消滅了歐洲的封建勢力C.強化了君主集權意識D.推動了啟蒙思想的產生10.[2024·河北保定月考] 1787年憲法起草人之一的約翰·杰公然宣稱:普通平民過于愚昧無知,不能享有政治權利;作坊師傅和工人的位置,就是在車床旁邊,而農民的位置,就是在犁耙后面;國家的事務應該由有錢的和高尚的人們來管理。上述觀點( )A.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B.強調社會多個階層的義務C.主張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D.力圖維護資產階級的特權 易錯點1 不能正確認識英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特點11.英國“光榮革命”后,議會在向國王提供撥款時,確定了一個新的原則,那就是議會有權知道撥款的使用情況。1690—1691年,下議院頻繁地為國王的特殊需要給予撥款,并且也確保了每筆資金沒有被挪作他用,而議會也最終成為英國憲政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說明 ( )A.英國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英國憲政模式能有效地制約國王C.君主立憲制下的英王失去行政權D.英王可脅迫議會為其需要而撥款 易錯點2 不能全面認識美國政治制度12.有學者指出,現在看來,1787年憲法關于奴隸制的妥協和在參眾兩院問題上的妥協完全不同,毫無偉大可言,豈止不偉大,簡直就是有罪,而且危險。這里的“危險”主要是指( )A.階級矛盾尖銳 B.戰爭與國家分裂C.社會制度落后 D.阻礙工業化發展13.[2023·陜西部分名校聯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馬拉之死》 《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注:圣貝爾納山,又譯“圣伯納隘口”,是法國由北向南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攻意大利的通道。材料二 馬拉(1743—1793年)曾在巴黎行醫,他連續發表多篇有關火、熱、電、光方面的論文,但未能得到科學院的認可,他感到自己遭受當權者的迫害,加入了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的行列。法國大革命開始后,他主編報紙,抨擊舊制度和一切統治者。隨著革命的深入,他成為激進派(雅各賓派)的代表人物,積極倡導對舊貴族和反對派采取暴力恐怖措施。1793年,馬拉遇刺身亡。刺殺發生后,畫家達維特(又譯“大衛”)立即趕到現場畫了速寫。隨后,他“應人民的要求”滿懷激情地創作了油畫《馬拉之死》。畫中的馬拉是一名善良、誠實和具有無私愛國情操的男子。不久,達維特受命擔任革命宣傳部主任。拿破侖稱帝后,他成為御用畫家,創作了多幅歌頌拿破侖的巨作,如《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加冕禮》等。——摘編自吳禾《藝術作品對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性解讀——析<馬拉之死>》(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說明《馬拉之死》和《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的創作背景。(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4分)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A [解析] 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之后經過共和國、軍事獨裁、王朝復辟,通過“光榮革命”,逐漸確立君主立憲制,體現出英國革命具有鮮明的曲折性,A項正確;從表格中看不出英國革命具有廣泛性,排除B項;表格體現不出傳承性,排除C項;“光榮革命”體現出一定的妥協性,但材料中其他信息并沒有體現出妥協性,排除D項。2.A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立戰爭前夕,英屬北美13塊殖民地的人民對英國的種種限制和剝削強烈不滿,他們不愿再做英王的臣民,而是強調自己是“美利堅人”,反映了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美國政治獨立的經濟根源,排除B項;“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分裂”與北美13塊殖民地人民一致強調自己是“美利堅人”不符,排除C項;英國對殖民地教育的強化與“英國對殖民地經濟掠奪的加劇”“(殖民地人民)強調自己‘美利堅人’的身份”不符,排除D項。3.C [解析] 法國大革命前三個等級中,第一、二等級人口少,土地占比大,第三等級人口多,土地占比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前兩個等級享有特權,第三等級土地少,卻要承擔國家大部分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他們希望改變不合理的狀況,這就表明法國封建統治面臨政治危機,C項正確;社會流動是指社會個體或社會群體從一種社會地位或階層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或階層的轉變,具體而言是財富、職業、身份、社會地位的變動,這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時間是法國大革命前,當時的法國還未確立民主共和政體,談不上“有待完善”,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中,人民把革命不斷向前推進,群眾基礎并不薄弱,據材料,第三等級人口比例為98%,也說明大革命的群眾基礎并不薄弱,排除D項。4.C [解析] 依據材料“他只能在議會廣泛限制的范圍內行使這些權力”可以看出,“光榮革命”后,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限制,C項正確,排除D項;“光榮革命”前,國王是國家權力中心,“光榮革命”后,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排除A項;“光榮革命”后,英國保留了君主制,排除B項。5.D [解析] 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有一定自治權,說明美國確立的是聯邦制,D項正確;三權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權力相互監督、制衡,但材料描述的是聯邦制,排除A項;民主共和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美國沒有實行過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6.B [解析] 根據材料“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從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遲早我們會解決這個問題”可知,俄國的農奴制度激化了農民和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俄國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奴制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排除C項;俄國的廢除農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這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7.C [解析]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初,美國南方盛行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控制著大量勞動力,與北方工業化發展需要更多自由勞動力相沖突,南北方在奴隸制存廢問題上矛盾尤其尖銳,導致美國出現了重大危機,C項正確;關稅問題與“自由勞動相沖突”等不符,排除A項;西部領土建州問題并非美國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農民土地問題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8.A [解析] 19世紀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與宰相俾斯麥發生多次沖突,最后解除俾斯麥的職務。結合所學可知,德意志帝國皇帝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任命與廢除宰相,A項正確。德國實行的并不是責任內閣制,排除B項;德國皇帝權力很大,宰相并不能制約皇帝,排除C項;“喪失殆盡”說法過于絕對,德意志帝國的議會擁有一定的權力,排除D項。9.A [解析] 法國大革命沖擊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A項正確;法國大革命并沒有消滅歐洲的封建勢力,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沖擊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排除C項;啟蒙思想在17世紀興起,法國大革命發生在18世紀,排除D項。10.D [解析] 1787年憲法是美國獨立戰爭后制定的憲法,其目的在于鞏固美國獨立戰爭的成果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約翰·杰強調國家應該由資產階級進行統治,國家的事務應該由有錢的和高尚的人們來管理,這說明他力圖維護資產階級的特權,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社會多個階層的義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與擴大聯邦政府權力相關的信息,排除C項。11.B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學可知,近代英國代議制憲政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地制約國王,是因為議會對國家財政的嚴密控制,B項正確;英國未確立三權分立的體制,排除A項;君主立憲制下英王的權力受到限制,但這并不代表英王失去行政權,事實上,當時國王仍有一部分行政權,排除C項;在英國憲政模式下,國王可以要求議會撥款,但不能脅迫,國家權力的中心還是議會,排除D項。12.B [解析] 根據材料“1787年憲法關于奴隸制的妥協和在參眾兩院問題上的妥協完全不同,毫無偉大可言,豈止不偉大,簡直就是有罪,而且危險”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1787年憲法中南方與北方的妥協結果是保留了奴隸制,這一制度為后來美國分裂和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B項正確;奴隸制的保留雖然會造成黑人奴隸與種植園奴隸主的矛盾,但這并不是主要的“危險”,排除A項;奴隸制并非社會制度,排除C項;奴隸制在一定時期內阻礙了美國工業化的發展,但這并不是主要的“危險”,排除D項。13.(1)《馬拉之死》的背景:法國革命形勢高漲(法國革命達到高潮);法國社會矛盾的激化;藝術家和人民群眾同情并參與革命。《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的背景:拿破侖稱帝;法國擊退反法盟軍的進攻并展開反攻;拿破侖加強了對藝術創作和革命宣傳的控制。(2)評價:法國大革命一度推翻了法國的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拿破侖戰爭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廣泛傳播了啟蒙思想和革命原則;大革命時期的激進措施和拿破侖時期長期的對外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答出兩點即可,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第(1)問,《馬拉之死》的背景:由材料二“法國大革命開始后,他主編報紙,抨擊舊制度和一切統治者”,可得出法國革命形勢高漲;由材料二“隨著革命的深入,他成為激進派(雅各賓派)的代表人物,積極倡導對舊貴族和反對派采取暴力恐怖措施。1793年,馬拉遇刺身亡。刺殺發生后,畫家達維特(又譯‘大衛’)立即趕到現場畫了速寫。隨后,他‘應人民的要求’滿懷激情地創作了油畫《馬拉之死》”及所學,可得出法國社會矛盾的激化,藝術家和人民群眾同情并參與革命。《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的背景:由材料二“拿破侖稱帝后,他成為御用畫家,創作了多幅歌頌拿破侖的巨作”及所學,可得出拿破侖稱帝;結合所學可知,法國擊退反法盟軍的進攻并展開反攻,拿破侖加強了對藝術創作和革命宣傳的控制。第(2)問,由材料二“法國大革命開始后,他主編報紙,抨擊舊制度和一切統治者”及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一度推翻了法國的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由材料二“拿破侖稱帝后”及所學,可知拿破侖戰爭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廣泛傳播了啟蒙思想和革命原則;結合所學,可知大革命時期的激進措施和拿破侖時期長期的對外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