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題組一 阿拉伯帝國
1.8世紀的一位阿拉伯詩人寫道:“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面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了遠方。”由此可見,阿拉伯帝國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是 ( )
A.解決糧食問題 B.經濟利益驅使
C.傳播伊斯蘭教 D.傳統商路受阻
2.[2024·廣東佛山月考]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661—750年)積極鼓勵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信伊斯蘭教,許諾他們享受阿拉伯穆斯林的同等待遇,還規定凡官方文件、宗教用語、教育一律使用阿拉伯語。這些政策旨在( )
A.融合東西方文明成果
B.擴大帝國統治基礎
C.提高非阿拉伯裔地位
D.建立政教合一體制
3.[2024·云南師大附中月考] 中世紀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時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國都要落后,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這一版本在中世紀的后期被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這表明阿拉伯文化 ( )
A.世界領先且豐富多彩
B.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
C.長于借鑒且少于創新
D.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題組二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4.[2024·內蒙古通遼月考] 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被認為是貴族生命和財產的保護者,而貴族是蘇丹的奴仆;蘇丹是農民的“牧羊人”,農民則是蘇丹圈養的“羊群”。這說明( )
A.蘇丹成為凝聚社會的重要力量
B.蘇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領袖
C.蘇丹是由各界共同推舉產生的
D.蘇丹只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5.在16世紀,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歐亞之間主要的貿易路線,如大不里士至巴士拉的路線、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達伊斯坦布爾的路線、也門和亞丁至印度的貿易路線,奧斯曼帝國對這些商路上的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據此可推知,當時奧斯曼帝國 ( )
A.已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B.通過商路進行軍事擴張
C.維護東西方貿易安全
D.阻礙了亞歐間貿易往來
題組三 南亞與東亞的國家
6.下圖所示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泰姬陵,它具有典型的伊斯蘭風格,被泰戈爾稱為“一滴愛的淚珠”。這種風格在印度受到推崇得益于 ( )
A.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
B.馬其頓人的擴張
C.婆羅門教發展為印度教
D.種姓制度的廢除
7.[2024·江蘇張家港月考] 在16世紀后半期,日本以氏姓貴族為統治者的社會體制已經面臨嚴重危機;同時,16世紀末17世紀初東亞國際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在這些危機和變化的影響下,日本 ( )
A.推行大化改新 B.出現封君封臣
C.建立幕府政治 D.實行閉關鎖國
8.[2024·湖南衡陽月考] 高麗成宗年間(981—997年),朝鮮引進了三省六部制,又將中書省和門下省合并為內史門下省,設中樞院與之對持文武二柄,兩者合稱“宰樞”,以內史門下省的副官(長官中書令為虛銜)門下侍中作為宰相。這表明高麗成宗時期( )
A.社會性質發生重大變化
B.朝鮮半島基本實現統一
C.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
D.仿照唐宋制度進行改革
9.7世紀中后期,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建立之初,在首都大馬士革集中了許多學者進行翻譯、研究工作,之后,多位哈里發采取各種措施鼓勵翻譯活動,如歐麥爾二世命令馬希爾朱韋西把一本用敘利亞文寫的醫學書籍譯成阿拉伯文。這體現了當時阿拉伯帝國( )
A.醫學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
B.民眾生活依賴外來文化
C.翻譯活動成為學者主要工作
D.對學習先進文化的渴求
10.[2024·云南師大附中月考] 日本著名學者上山春平說: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濃厚的“歐洲色彩”,剝去這一層,下一層是中國文化色彩很強的“農業社會”文化,這層中國文化色彩從制度上主要來源于一次模仿。這次“模仿” ( )
A.削弱了武士集團的實力
B.推動日本莊園經濟發展
C.促成中央集權國家建立
D.鞏固了德川幕府的統治
易錯點1 不能正確認識中古時期亞洲的不同文明
11.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后崛起,形成以西亞為中心的伊斯蘭文明圈;南亞次大陸在長期征戰和王朝更迭中,形成了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三教共融的文明圈;東亞和東北亞則在中國文化影響下,形成了儒家文明圈。材料最能說明 ( )
A.三大文明圈的同一性
B.不同文明源于不同條件
C.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
D.人類文明間的交互借鑒
易錯點2 對日本大化改新的性質理解錯誤
12.[2024·河南洛陽月考] 645年前,日本的土地、手工業工具等生產資料為皇室和貴族占有,部民只是用主人的生產工具進行耕種的奴隸。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被廢除,政府編戶齊民,通過班田收授法分給農民土地,實施租庸調制收取賦稅。這一變化反映出日本( )
A.封建莊園經濟的衰落 B.土地私有制產生
C.社會性質出現了變化 D.幕府政治確立
13.(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為公元8—10世紀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的部分成就。
領域 翻譯家 成就
哲學 侯奈因  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物理學》《倫理學》
文學 哲海什雅里  依據《海扎爾·艾弗薩納》(波斯的《一千個故事》),吸收埃及、伊拉克、印度和中國等國的一些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歷史 馬蘇第  《編年史》
音樂 賽義德·伊本·米斯查哈  翻譯了一批拜占庭和波斯歌曲
天文 法薩里  《信德欣德》(印度的《西德罕塔》)
地理 撒比特·伊本·古賴  《地理學》
數學 法薩里  將印度的數字及數字體系譯成阿拉伯文
醫學 拉齊斯  《醫學集成》(匯集當時希臘、印度和中東的醫藥知識)
——摘編自丁瑞忠《試論阿拉伯帝國的翻譯運動》
(1)根據材料,概括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的歷史意義。(6分)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1.B [解析] 據材料“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面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了遠方”可知,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是為了獲得“面包和椰棗”,即經濟利益,B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阿拉伯帝國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利益的驅使,而不單單是解決糧食問題,故A錯誤;材料未涉及宗教問題,C錯誤;材料未體現傳統商路受阻,故D錯誤。
2.B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帝國實行政教合一,伊斯蘭教信仰與阿拉伯帝國統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材料中的這些措施有利于帝國內更多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這樣可以起到維護帝國統治、擴大帝國統治基礎的作用,B項正確;“融合東西方文明成果”表現為將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融合,材料并未體現與其相關的信息,排除A項;“提高非阿拉伯裔地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在建立之初,就實行政教合一體制,排除D項。
3.D [解析] 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重新傳回歐洲后,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影響了西方文化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阿拉伯文化世界領先,排除A項;阿拉伯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基礎,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沒有體現阿拉伯文化本身的特點,排除C項。
4.A [解析] 根據材料中蘇丹對貴族、農民所具有的特定意義可以看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是統治貴族、農民的核心,這說明蘇丹成為凝聚社會的重要力量,A項正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既是最高統治者,也是帝國范圍內的宗教領袖,權力極大,并非象征性的國家元首,排除B、D項;材料不涉及蘇丹的產生方式,排除C項。
5.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奧斯曼帝國對亞歐間主要商路上的商品征收重稅,提高了商品成本,使亞歐間的貿易往來受阻,D項正確;材料沒有對比信息,體現不出奧斯曼帝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排除A項;材料沒有描述商路與軍事擴張的聯系,排除B項;奧斯曼帝國對這些商路上的過往商品征收重稅,而非維護東西方貿易安全,排除C項。
6.A [解析] 材料提到印度的泰姬陵“具有典型的伊斯蘭風格”,根據所學,13世紀初,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A正確。
7.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面對17世紀的世界變局,德川幕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D項正確;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中世紀的西歐出現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項;幕府政治建立于12世紀末,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8.D [解析] 高麗成宗年間(981—997年),高麗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等,說明當時的高麗仿照唐宋制度進行改革,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政治體制的調整與行政機構的改革,而非社會性質的根本性轉變,排除A項;材料強調高麗政治制度的變化,與朝鮮半島統一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高麗中央官制的變化,未體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排除C項。
9.D [解析] 根據材料“在首都大馬士革集中了許多學者進行翻譯、研究工作”“多位哈里發采取各種措施鼓勵翻譯活動”可知,當時阿拉伯帝國重視文化交流,十分渴求外來先進文化,D項正確;材料反映阿拉伯帝國統治者重視對外來醫學書籍的翻譯,但這不等于阿拉伯帝國醫學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7世紀阿拉伯帝國翻譯外國著作,這有利于豐富民眾精神生活,但不能表明民眾依賴外來文化,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根據材料,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建立之初“集中了許多學者進行翻譯、研究工作”,但這并不代表翻譯活動成為學者的主要工作,排除C項。
10.C [解析] 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其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C項正確;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后,日本武士集團逐漸崛起,排除A項;中央集權體制并不利于莊園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17世紀,德川幕府建立,排除D項。
11.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受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崛起的影響,西亞形成了伊斯蘭文明圈;受長期征戰和王朝更迭的影響,南亞次大陸形成了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三教共融的文明圈;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東亞和東北亞形成了儒家文明圈。由此可見,不同的條件催生了不同的文明,B項正確。三大文明圈并不是同一的,排除A項;材料強調了文明多樣性的原因,C項不能體現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強調了不同文明形成的條件,沒有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交互借鑒,排除D項。
12.C [解析] 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被廢除,政府編戶齊民,通過班田收授法分給農民土地,然后通過租庸調制收取賦稅,這說明當時日本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轉型,C項正確;日本封建莊園經濟出現于10世紀后,排除A項;材料變化反映出日本社會性質出現了變化,并沒有涉及土地私有制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幕府政治確立于12世紀末,排除D項。
13.(1)特點:持續時間長;涉及領域廣;涌現翻譯家群體;具有融合性(各區域文化集成,融合東西方文化);創新發展。(任答四點即可)
(2)意義:保留和傳承了東西方文化;推動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為歐洲文藝復興創造條件。(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公元8—10世紀”可得出,持續時間長;根據材料,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涉及哲學、文學、歷史、音樂、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領域,由此可得出涉及領域廣;根據材料,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中涌現出侯奈因、哲海什雅里、馬蘇第等一大批翻譯家,由此可得出涌現翻譯家群體;根據材料,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的成就中,既有對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國等文明的融合,又有創新,由此可得出具有融合性(各區域文化集成,融合東西方文化),創新發展。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保留和傳承了東西方文化、推動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為歐洲文藝復興創造條件等方面分析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的歷史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江北区| 凤庆县| 凤台县| 东源县| 塔城市| 吴桥县| 志丹县| 从化市| 嘉兴市| 赣州市| 民丰县| 正阳县| 高雄县| 定远县| 澜沧| 常熟市| 德昌县| 深州市| 温州市| 高州市| 衡东县| 封丘县| 永吉县| 融水| 色达县| 沂源县| 海淀区| 和静县| 罗源县| 福贡县| 牙克石市| 丰都县| 元氏县| 平顶山市| 宜川县| 南开区| 桃园县| 军事| 永昌县|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