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第21課 古代詩歌五首 望岳 教學設(shè)計【素養(yǎng)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2.理解詩歌內(nèi)容,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重點)3.感悟詩人寄寓在詩歌中的情感。(重點)4.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重難點)【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dǎo)入】同學們,提到杜甫,你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白頭搔更短”的憂國老人,還是“會當凌絕頂”的意氣青年?在安史之亂前,24歲的杜甫曾以一首《望岳》寫下“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彼時的他尚未經(jīng)歷宦海沉浮,眼中是山河壯麗,心中是凌云壯志。今天,讓我們通過這首詩,穿越回盛唐,看看那個“裘馬清狂”的杜甫如何用詩句丈量泰山的高度,又如何以詩心預(yù)言人生的巔峰。【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創(chuàng)作風格:其詩沉郁頓挫,格律嚴謹,感情真摯,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面貌,因而被稱為“詩史”。【寫作背景】杜甫20—35歲時曾遍游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岳》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首詩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別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知識補充】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在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自主學習】認真朗讀詩歌,結(jié)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精讀課文時解決。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2.標記出有疑問的地方,在旁邊批注問題。【詩詞誦讀】播放音頻望 岳[唐]杜 甫岱(dài)宗/夫(fú)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cénɡ)云,決眥(zì) /入歸鳥。會當/凌(línɡ)絕頂,一覽/眾山小。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腳感知詩意【文體知識】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唐代的五言古詩雖源于漢、魏,但決不因襲模擬,呈現(xiàn)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初陳子昂、張九齡等力追建安風骨,通過自己的感遇,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性格,開啟了一代有思想、有個性、有藝術(shù)特色的詩風。繼后李白、杜甫勃興,或抒發(fā)性靈,寄托規(guī)諷;或緣事而發(fā),憂國傷時;而王維、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譫婉約的作風參與其間,在繁星麗天的盛唐詩歌中,閃爍著耀眼的光彩。【讀懂詩意】譯文:泰山到底怎么樣呢?它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此,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蕩胸:使心胸震蕩。曾:同“層”。眥:眼眶。會當凌絕頂:登上泰山的頂峰。凌,登上。譯文:層云生起,使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我)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眾山,那時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問題釋疑】1.《望岳》中每一聯(lián)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具體分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遠望泰山參天聳立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近望泰山高大秀美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細望泰山情由景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愿望——抒懷言志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起到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首句是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極言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繪的心情,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的特點。3.“青未了”寫出了泰山怎樣的氣勢?綿延 高大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泰山怎樣的特點?虛實結(jié)合前一句虛寫,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泰山神奇秀麗的特點。后一句實寫,用了夸張的修辭,寫出了泰山山勢之高峻。5.頷聯(lián)中“鐘”“割”有什么表達效果?“鐘”字將大自然人格化,寫出了造物者對泰山情有獨鐘;“割”字,是夸張的說法,極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聳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6.賞析“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這一聯(lián)寫凝望之景。層層云升騰,滌蕩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7.最后兩句化用了哪一句古語? 表達了作者何種感情?結(jié)合生活實際,感悟詩中哲理。出處: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愿望:登上絕頂,俯望眾山。會當:詩人本次并未登上泰山。用眾山的低小反襯泰山的高大,表達自己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積極進取的精神。哲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才能俯視一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只有努力戰(zhàn)勝困難,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悅。8.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末了)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泰山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板書設(shè)計】【總結(jié)】主旨上:全詩圍繞“望”字,描寫了泰山的高大壯美,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寫法上:1.寫景:動靜、遠近、俯仰;2.修辭:擬人、夸張、化用。【拓展延申】《望岳》和《春望》,內(nèi)容都圍繞“望”字展開,請簡要說明在兩首詩中詩人分別望見了怎樣的景觀,表達了怎樣不同的情感。[參考答案]播放講解視頻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