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16講 辛亥革命(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16講 辛亥革命(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16講 辛亥革命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背景 清政府試圖“自救”
進程 清末“新政” 1901年初,清政府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預備立憲”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2)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3)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影響 清末“新政” 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預備立憲” “皇族內閣”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2.革命派的準備
組織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
思想 (1)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2)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軍事 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二、辛亥革命
1.爆發:武昌起義
有利時機 保路運動造成湖北防務空虛
爆發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2)各部士兵紛紛響應,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
結果 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影響 14個省和上海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2.高潮: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產生。
3.結果
(1)果實易手
原因 英國等列強支持;袁世凱武力威脅、誘使革命黨展開和議;孫中山的妥協退讓
表現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時間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內容 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平等自由 ①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分權制衡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責任內閣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性質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4.評價
性質 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進步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2)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3)社會: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4)經濟: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局限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提認知] 認識清末新政
(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3)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的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獎勵實業為辛亥革命奠定經濟基礎。
[挖教材]
閱讀綱要上第18課第一目“史料閱讀”。
思考:林覺民的《與妻書》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答案:表達了革命者犧牲個人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情懷。
[拓知識] 三民主義
[辨正誤]
(1)清末預備立憲的實質是加強專制集權,但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
(2)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
(3)清末預備立憲響應了立憲派的要求,延緩了清政府的滅亡。(×)
[拓知識] 保路運動
1911年,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以往批準的干路商辦各案,一律取消,將鐵路干線的修筑權收歸國有。清政府同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在一些紳商和官員看來利息和合同條件無異于將收回的路權重新奉送給外國。加上速開國會請愿失敗和皇族內閣同時推出,引發了立憲派領導的保路運動。
[辨易混] 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層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
主題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材料一 清末新政改革的癥結在于,清政府被視為“洋人的朝廷”的情形下,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皇權的舉措,必然激化民族矛盾,破壞新政改革的合理性和進步性,由此葬送整個新政改革事業,并為革命黨人的反清宣傳提供口實。這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未曾認識到的一個重大問題,而清政府也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王建朗、黃克武《兩岸新編
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經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向美國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
[問題探究] (1)閱讀材料一,概括其觀點。
金版參考:清政府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清末新
政的實質仍然是維護清政府統治;新政促進了革命力量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說明孫中山為解決中國問題所進行的努力。
金版參考:理論:三民主義。
實踐:發動武昌起義(或領導辛亥革命或建立中華民國)。
多元視角認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時代背景 三民主義產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于匯流
民生意識 三民主義同情人民疾苦,呼喚社會公平
民主政治 三民主義倡導民權,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民族意識 三民主義要求推翻清朝統治,解決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時代發展 三民主義與時俱進,由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
主題二 辛亥革命的進程與意義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曷為成功于武昌乎?論者……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雖為公所不及料,而事機湊巧、種豆得瓜。
——摘編自張春霆《張文襄公治鄂記》
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款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四十三條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材料三 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問題探究] (1)論證材料一中的觀點。
金版參考: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江交匯處,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歷來是華中重鎮。近代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各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影響了武漢地區的發展。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興辦漢陽鐵廠及兵工廠,奠定了武漢的工業基礎。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武漢地區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為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武漢新式教育的發展,使很多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湖北新軍創建后,一批先進青年加入其中,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
綜上,武漢地區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備了一定的物質、階級、思想基礎,故而能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
(2)結合材料二,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評價是否科學?為什么?
金版參考:科學。毛澤東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肯定其反封建的進步性,也充分肯定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認為其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同時他又運用階級分析法,指出其階級局限性和缺陷。這種評價是客觀的、全面的、準確的。
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1)必然性
經濟基礎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
思想基礎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組織基礎 興中會的建立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并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
軍事基礎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2)偶然性: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多角度認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 直接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
根本目的 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原則 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
評價 (1)民主程序、權利屬于人民、政體運作體現民主機制。 (2)未能阻止袁世凱的專制
辛亥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轉型
(1)從帝國到民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2)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3)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4)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024·全國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
類別 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
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
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
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
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
試題情境 清末新軍中部分軍官的來源構成
考查知識 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核心價值 通過對清末新軍中部分軍官的來源構成的分析,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清末,江寧(江蘇)、湖北。
現象信息:清末新軍中部分軍官來源有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和行伍,其中國內學生和士人較多。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清末新政,民主革命思想傳播,武昌起義是新軍直接發起的。
解讀顯性信息: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駐江寧、湖北的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部分國內學生、士人參軍,他們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展,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新軍建立于清末新政期間,是清政府用來鞏固統治的,并沒有直接抵制列強入侵,A項錯誤;清末新軍沒有導致當時軍閥勢力擴大或引發軍閥混戰,民國初年的軍閥勢力擴大與混戰和當時政治變革等社會因素有關,排除B、C兩項。
命題點1:清末新政的影響
(2024·全國甲卷)20世紀初,圍繞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等問題,改良派與革命派展開激烈論戰。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后,改良派稱“旬月之聞,薄海內外,歡呼慶祝之聲動天地”,梁啟超認為“從此政治革命問題,可告一段落”。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新政暫時緩和國內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標已經實現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發展進程
D.革命派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答案:A
解析:隨著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與立憲思潮的勃興,迫使清政府作出進行預備立憲的抉擇,以迎合改良派對付革命派,改良派積極擁護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暫時緩和了國內政治矛盾,A項正確。B、C兩項與史實不符,均排除;清末,革命派未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排除D項。
命題點2:辛亥革命的意義
(2024·廣東卷)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
答案:C
解析: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軍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而“連續刊載”體現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故選C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排除A項;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蕩滌凈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英界南四川路”說明是在租界內的商業行為,但不能說明部分收回了租界權益,排除D項。
命題點3: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2021·浙江6月選考)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
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可知,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內涵,故B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任務,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故C項錯誤;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故D項錯誤。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04年,清廷練兵處提出,“蓋以兵為國家之兵,非一人所能私,一隅所能限,故將帥不得擅立主名,軍隊亦不得自為風氣……遇有征調,無論何處兵隊,均可編配成軍,協力攻守,無論何軍將領,均可統率節制,如法指揮。”該主張旨在(  )
A.緩解清政府的財政壓力
B.解決中央權力下移問題
C.整治官僚集團腐敗問題
D.防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895年至1898年,中國民族工業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年至1910年間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強放松經濟侵略 B.清末新政獎勵實業
C.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D.辛亥革命掃清障礙
3.(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員奏疏中關于清末新政的言論。
官員 言論
御史趙炳麟 百姓困窮至此,若不度量財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虛文,在下增一實禍
直隸總督陳夔龍 或數年數十年所應辦之事,發之一時……當擇其事之直接關系預備立憲者,專精以赴
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  )
①未采納官員建議 ②未充分考慮國力 ③未顧及輕重緩急 ④未重視列強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孫中山認為,共和是中國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遺業;人們所共尊的堯、舜、禹三代就是“天下為公”的自治共和時代,共和制度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據此可知,孫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質
C.為民權主義尋找歷史依據
D.繼承和發展儒家傳統文化
5.1907年,浙江巡撫張曾揚以革命黨罪名捕殺秋瑾,輿論大嘩,列強也進行了交涉,認為官府未按“文明國對于國事犯之辦法,而是無供無證,欲殺則殺,不必按律,人權盡為侵削”。張聲名狼藉,后雖調離浙江仍難平民憤。這從側面說明(  )
A.革命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B.輿論已經能夠決定政治發展
C.清政府放棄了對革命的鎮壓
D.列強公開支持中國革命運動
6.(2025·黑龍江龍東聯盟月考)傾向革命的宋教仁加入中國同盟會,在1908年前后寫成《間島問題》一書,揭露日本人對中國東三省領土的覬覦。但其不急于出版,而是托人轉交給清廷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宋教仁這一做法可用來說明(  )
A.日本侵略東北蓄謀已久
B.清廷立憲影響革命意識
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
D.改良道路可以挽救國家
7.(2025·湖南衡陽一中第二次月考)1895年甲午戰后,帝國主義利用清政府戰敗的時機,在中國展開所謂“利權爭奪戰”。對此,清政府一方面鼓勵民間集資修筑鐵路,另一方面又被迫向列強出讓筑路權。這(  )
A.加速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
B.大大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C.為保路運動的興起埋下種子
D.意味著瓜分中國狂潮的興起
8.(2025·四川雅安“零診”)武昌起義不久,湖北軍政府根據《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的要求成立了總監察處,規定其人員由“組織起義機關諸人共同推舉”,其職責是監察軍政府的用人和行政,同時有權監察都督。這些規定(  )
A.反映了革命黨人的政治愿望
B.推動了監察權的有效落實
C.確立了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
D.實現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9.郵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歷史時代的特征。如圖大清國郵票的使用主要反映出(  )
A.中國郵驛事業起步
B.列強控制清朝郵政
C.近代化的最初嘗試
D.政局變化極為迅速
10.1911年12月1日,北洋軍與革命軍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該協議說明袁世凱意在(  )
一、息戰時各守現據界線,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窺探等情; …… 五、息戰之約,須有駐漢英總領事官畫押,為中證人,庶免彼此違背條件,以重公法
A.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
B.安定政治局勢以建立共和
C.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
D.拖延時間為其稱帝做準備
11.(2025·遼寧沈陽聯考)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通飭各省都督及各軍政府,“以保護人民財產為急務”“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不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這些法令的出臺(  )
A.促進了實業救國運動的興起
B.有利于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C.確保了人民私有財產的安全
D.留下了官僚資本膨脹的隱患
12.(2025·四川眉山開學考)1913年,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一文中說:“中國不是早就被稱為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家典型嗎?但是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列寧做出該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
A.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列強
B.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
C.維新變法主張君主立憲
D.辛亥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二、非選擇題
13.(2025·河北邢臺邢襄聯盟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決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下表所示為該團隊為建立計量模型所選擇的各種變量。
變量類型 變量 采集數據來源
因變量 革命參與度 各縣參與革命團體人數;革命團體人數密度(縣內革命團體的參與人數/縣域行政面積);各縣累計爆發民變(含罷工、抗捐斗爭、兵變等)次數
核心解釋變量 鐵路建設情況 各縣是否有鐵路經過;鐵路站點數;鐵路里程數
工具變量 最小成本路徑 清代各地區的地理開發成本(通過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高程數據進行計算)。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鐵路建設大多依賴國外的工程師和資金,對鐵路線路的選取通常考慮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情況下連接單一鐵路網內的所有站點
其他控制變量 可能影響革命團體人數的相關變量 各縣是否為新軍駐扎地;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各縣到北京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是否為蠶絲茶產地)等
——據趙勁松等
《晚清鐵路建設與辛亥革命》整理
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就其對于研究辛亥革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具體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課時作業(解析版)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04年,清廷練兵處提出,“蓋以兵為國家之兵,非一人所能私,一隅所能限,故將帥不得擅立主名,軍隊亦不得自為風氣……遇有征調,無論何處兵隊,均可編配成軍,協力攻守,無論何軍將領,均可統率節制,如法指揮。”該主張旨在(  )
A.緩解清政府的財政壓力
B.解決中央權力下移問題
C.整治官僚集團腐敗問題
D.防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國運動后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使中央權力下移,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東南互保的發生,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因此練兵處提出的主張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解決晚清時期中央權力下移問題,故選B項。
2.(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895年至1898年,中國民族工業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年至1910年間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強放松經濟侵略 B.清末新政獎勵實業
C.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D.辛亥革命掃清障礙
答案:B
解析:1904年至1910年間,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年均數量大大地超過1895年至1898年。結合所學,此時正值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措施,B項正確。列強放松經濟侵略是一戰期間,維新變法是1898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A、C、D三項。
3.(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員奏疏中關于清末新政的言論。
官員 言論
御史趙炳麟 百姓困窮至此,若不度量財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虛文,在下增一實禍
直隸總督陳夔龍 或數年數十年所應辦之事,發之一時……當擇其事之直接關系預備立憲者,專精以赴
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  )
①未采納官員建議 ②未充分考慮國力 ③未顧及輕重緩急 ④未重視列強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據材料不能得出清政府是否采納了官員的建議,①不符合題意;據材料“百姓困窮至此,若不度量財力”可得出,新政未充分考慮國力,②符合題意;據材料“當擇其事之直接關系預備立憲者,專精以赴”并結合所學可知,涉及變革制度的根本性問題的預備立憲最后才開始著手,可得出,清末新政未顧及輕重緩急,③符合題意;材料不涉及列強態度,④不符合題意。故選C項。
4.孫中山認為,共和是中國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遺業;人們所共尊的堯、舜、禹三代就是“天下為公”的自治共和時代,共和制度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據此可知,孫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質
C.為民權主義尋找歷史依據
D.繼承和發展儒家傳統文化
答案:C
解析:孫中山將共和與堯舜禹自治共和時代聯系起來,并認為共和制度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這說明孫中山為民權主義尋找歷史依據,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沒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質,故A、B兩項錯誤;孫中山只是借儒家傳統文化宣傳共和,故D項錯誤。
5.1907年,浙江巡撫張曾揚以革命黨罪名捕殺秋瑾,輿論大嘩,列強也進行了交涉,認為官府未按“文明國對于國事犯之辦法,而是無供無證,欲殺則殺,不必按律,人權盡為侵削”。張聲名狼藉,后雖調離浙江仍難平民憤。這從側面說明(  )
A.革命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B.輿論已經能夠決定政治發展
C.清政府放棄了對革命的鎮壓
D.列強公開支持中國革命運動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秋瑾被捕殺后掀起了社會輿論討論,甚至張曾揚調離了浙江都難平民憤,說明當時民眾對清政府頗有不滿,故選A項。B項“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D兩項說法錯誤,均排除。
6.(2025·黑龍江龍東聯盟月考)傾向革命的宋教仁加入中國同盟會,在1908年前后寫成《間島問題》一書,揭露日本人對中國東三省領土的覬覦。但其不急于出版,而是托人轉交給清廷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宋教仁這一做法可用來說明(  )
A.日本侵略東北蓄謀已久
B.清廷立憲影響革命意識
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
D.改良道路可以挽救國家
答案:B
解析:宋教仁雖然傾向革命,但他將《間島問題》一書托人轉交給清廷的袁世凱,而不是急于出版,這一行為是由于清政府當時正在進行預備立憲,使其對清廷仍抱有一定的期望,故選B項。材料說明日本覬覦東三省領土,但不能說明蓄謀已久,排除A項;材料中宋教仁的行為不是革命行為,排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7.(2025·湖南衡陽一中第二次月考)1895年甲午戰后,帝國主義利用清政府戰敗的時機,在中國展開所謂“利權爭奪戰”。對此,清政府一方面鼓勵民間集資修筑鐵路,另一方面又被迫向列強出讓筑路權。這(  )
A.加速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
B.大大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C.為保路運動的興起埋下種子
D.意味著瓜分中國狂潮的興起
答案:C
解析:甲午戰后,面對列強的“利權爭奪戰”,清政府一方面鼓勵民間集資修筑鐵路,另一方面又被迫向列強出讓筑路權,這就引起民間與列強之間關于路權歸屬的矛盾,引發之后的保路運動,故選C項。材料涉及民間資本而非官僚資本,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不相關,排除;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起點,排除D項。
8.(2025·四川雅安“零診”)武昌起義不久,湖北軍政府根據《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的要求成立了總監察處,規定其人員由“組織起義機關諸人共同推舉”,其職責是監察軍政府的用人和行政,同時有權監察都督。這些規定(  )
A.反映了革命黨人的政治愿望
B.推動了監察權的有效落實
C.確立了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
D.實現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革命黨人希望通過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更加民主和公正的政治體制,總監察處的成立及其職責規定,體現了革命黨人對于建立有效監督機制、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的政治愿望,故選A項。材料僅是規定,不能說明監察權的有效落實,排除B項;確立了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9.郵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歷史時代的特征。如圖大清國郵票的使用主要反映出(  )
A.中國郵驛事業起步
B.列強控制清朝郵政
C.近代化的最初嘗試
D.政局變化極為迅速
答案:D
解析: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清國郵票”上赫然書寫著“中華民國”字樣,反映出辛亥革命時期政局變化極為迅速,新的郵票還未付諸生產和使用就迎來了民國,D項正確。中國郵驛事業并非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才起步,排除A項;材料與列強控制清朝郵政無關,排除B項;中國近代化的最初嘗試指的是洋務運動,排除C項。
10.1911年12月1日,北洋軍與革命軍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該協議說明袁世凱意在(  )
一、息戰時各守現據界線,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窺探等情; …… 五、息戰之約,須有駐漢英總領事官畫押,為中證人,庶免彼此違背條件,以重公法
A.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
B.安定政治局勢以建立共和
C.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
D.拖延時間為其稱帝做準備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爆發后不久,袁世凱示意前去鎮壓革命軍的北洋軍在前線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請英國總領事官作中證人,約定雙方“各守現據界線”,其真實意圖在于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A項正確。建立共和是革命黨人的理想,并非袁世凱的目的,排除B項;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只是袁世凱的手段,并非其真實意圖,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11.(2025·遼寧沈陽聯考)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通飭各省都督及各軍政府,“以保護人民財產為急務”“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不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這些法令的出臺(  )
A.促進了實業救國運動的興起
B.有利于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C.確保了人民私有財產的安全
D.留下了官僚資本膨脹的隱患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南京臨時政府注重保護個人私產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這有利于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B項正確。甲午戰敗后,張謇等民族資本家興起了實業救國運動,排除A項;這些法令并不能完全確保人民私有財產的安全,排除C項;法令保護的是私人資本,而非官僚資本,排除D項。
12.(2025·四川眉山開學考)1913年,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一文中說:“中國不是早就被稱為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家典型嗎?但是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列寧做出該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
A.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列強
B.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
C.維新變法主張君主立憲
D.辛亥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可知,列寧高度評價了辛亥革命,認為這場革命促使中國政治生活迅速發展以及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運動的迅速發展,從而改變著中國的社會面貌,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2025·河北邢臺邢襄聯盟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決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下表所示為該團隊為建立計量模型所選擇的各種變量。
變量類型 變量 采集數據來源
因變量 革命參與度 各縣參與革命團體人數;革命團體人數密度(縣內革命團體的參與人數/縣域行政面積);各縣累計爆發民變(含罷工、抗捐斗爭、兵變等)次數
核心解釋變量 鐵路建設情況 各縣是否有鐵路經過;鐵路站點數;鐵路里程數
工具變量 最小成本路徑 清代各地區的地理開發成本(通過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高程數據進行計算)。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鐵路建設大多依賴國外的工程師和資金,對鐵路線路的選取通常考慮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情況下連接單一鐵路網內的所有站點
其他控制變量 可能影響革命團體人數的相關變量 各縣是否為新軍駐扎地;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各縣到北京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是否為蠶絲茶產地)等
——據趙勁松等
《晚清鐵路建設與辛亥革命》整理
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就其對于研究辛亥革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具體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變量選擇:鐵路建設情況
觀點: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
闡述:從經濟和階級基礎來看,鐵路建設加快了沿線地區自然經濟的瓦解,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與此同時,由于清末推行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鐵路沿線底層民眾與政府的矛盾更加尖銳。從組織基礎看,鐵路帶來的運輸便利,降低了革命運動的組織成本,有利于革命團體開展活動。從思想條件看,鐵路的延展使得革命宣傳得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影響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清廷回收并出賣川漢鐵路筑路權的行為,不僅阻礙了鐵路建設,也激發了沿線各地民眾對政府的強烈憤慨,四川保路運動的興起,成為武昌起義的重要導火線。
綜上所述,晚清鐵路建設的成就為辛亥革命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鐵路建設的受阻也刺激了革命的爆發,研究時應從不同歷史角度加以綜合考慮。
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據題目要求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來確定觀點。如選取一個變量,可根據材料提示的“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這個信息來選擇變量“鐵路建設情況”,進而確定觀點為: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然后結合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尤其是鐵路建設對清末經濟和階級變革、革命團體發展、革命思想宣傳、四川保路運動發生等方面的推動作用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
17(共64張PPT)
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七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特征 從清末新政到五四運動前(1901-1919年),主要處于晚清后期和北洋軍閥統治前期,這一時期既有民族危機的加深、軍閥專制的黑暗,也有資產階級維護共和、發展經濟、傳播思想、變革習俗的功績
具體表現 政治 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中國陷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之中;資產階級為維護共和經歷了曲折歷程
經濟 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了種種新氣象,呈現出新舊雜陳的特點
文化 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中華民國建立后,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民主共和理念傳播;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推動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第16講 辛亥革命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背景 清政府試圖“自救”
進程 清末 “新政” 1901年初,清政府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預備 立憲”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2)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3)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影響 清末 “新政” 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預備 立憲” “皇族內閣”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2.革命派的準備
組織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
思想 (1)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2)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軍事 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二、辛亥革命
1.爆發:武昌起義
有利時機 保路運動造成湖北防務空虛
爆發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2)各部士兵紛紛響應,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
結果 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影響 14個省和上海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2.高潮: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產生。
3.結果
(1)果實易手
原因 英國等列強支持;袁世凱武力威脅、誘使革命黨展開和議;孫中山的妥協退讓
表現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時間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內容 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平等自由 ①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分權制衡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責任內閣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性質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4.評價
性質 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進步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2)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3)社會: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4)經濟: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局限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提認知] 認識清末新政
(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3)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的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獎勵實業為辛亥革命奠定經濟基礎。
[挖教材]
閱讀綱要上第18課第一目“史料閱讀”。
思考:林覺民的《與妻書》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答案:表達了革命者犧牲個人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情懷。
[拓知識] 三民主義
[辨正誤]
(1)清末預備立憲的實質是加強專制集權,但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 )
(2)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 )
(3)清末預備立憲響應了立憲派的要求,延緩了清政府的滅亡。( )

×

[拓知識] 保路運動
1911年,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以往批準的干路商辦各案,一律取消,將鐵路干線的修筑權收歸國有。清政府同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在一些紳商和官員看來利息和合同條件無異于將收回的路權重新奉送給外國。加上速開國會請愿失敗和皇族內閣同時推出,引發了立憲派領導的保路運動。
[辨易混] 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層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材料一 清末新政改革的癥結在于,清政府被視為“洋人的朝廷”的情形下,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皇權的舉措,必然激化民族矛盾,破壞新政改革的合理性和進步性,由此葬送整個新政改革事業,并為革命黨人的反清宣傳提供口實。這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未曾認識到的一個重大問題,而清政府也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王建朗、黃克武《兩岸新編
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經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向美國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
[問題探究] (1)閱讀材料一,概括其觀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說明孫中山為解決中國問題所進行的努力。
金版參考:清政府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清末新
政的實質仍然是維護清政府統治;新政促進了革命力量的發展。
金版參考:理論:三民主義。
實踐:發動武昌起義(或領導辛亥革命或建立中華民國)。
多元視角認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時代背景 三民主義產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于匯流
民生意識 三民主義同情人民疾苦,呼喚社會公平
民主政治 三民主義倡導民權,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民族意識 三民主義要求推翻清朝統治,解決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時代發展 三民主義與時俱進,由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
主題二 辛亥革命的進程與意義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曷為成功于武昌乎?論者……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雖為公所不及料,而事機湊巧、種豆得瓜。
——摘編自張春霆《張文襄公治鄂記》
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款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四十三條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材料三 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問題探究] (1)論證材料一中的觀點。
金版參考: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江交匯處,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歷來是華中重鎮。近代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各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影響了武漢地區的發展。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興辦漢陽鐵廠及兵工廠,奠定了武漢的工業基礎。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武漢地區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為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武漢新式教育的發展,使很多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湖北新軍創建后,一批先進青年加入其中,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
綜上,武漢地區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備了一定的物質、階級、思想基礎,故而能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
(2)結合材料二,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評價是否科學?為什么?
金版參考:科學。毛澤東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肯定其反封建的進步性,也充分肯定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認為其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同時他又運用階級分析法,指出其階級局限性和缺陷。這種評價是客觀的、全面的、準確的。
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1)必然性
(2)偶然性: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經濟基礎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
思想基礎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組織基礎 興中會的建立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并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
軍事基礎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多角度認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 直接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
根本目的 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原則 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
評價 (1)民主程序、權利屬于人民、政體運作體現民主機制。 (2)未能阻止袁世凱的專制
辛亥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轉型
(1)從帝國到民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2)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3)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4)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全國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
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
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
類別 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
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
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
試題情境 清末新軍中部分軍官的來源構成
考查知識 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核心價值 通過對清末新軍中部分軍官的來源構成的分析,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清末,江寧(江蘇)、湖北。
現象信息:清末新軍中部分軍官來源有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和行伍,其中國內學生和士人較多。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清末新政,民主革命思想傳播,武昌起義是新軍直接發起的。
解讀顯性信息: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駐江寧、湖北的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部分國內學生、士人參軍,他們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展,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新軍建立于清末新政期間,是清政府用來鞏固統治的,并沒有直接抵制列強入侵,A項錯誤;清末新軍沒有導致當時軍閥勢力擴大或引發軍閥混戰,民國初年的軍閥勢力擴大與混戰和當時政治變革等社會因素有關,排除B、C兩項。
命題點1:清末新政的影響
(2024·全國甲卷)20世紀初,圍繞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等問題,改良派與革命派展開激烈論戰。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后,改良派稱“旬月之聞,薄海內外,歡呼慶祝之聲動天地”,梁啟超認為“從此政治革命問題,可告一段落”。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新政暫時緩和國內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標已經實現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發展進程
D.革命派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解析:隨著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與立憲思潮的勃興,迫使清政府作出進行預備立憲的抉擇,以迎合改良派對付革命派,改良派積極擁護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暫時緩和了國內政治矛盾,A項正確。B、C兩項與史實不符,均排除;清末,革命派未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排除D項。
命題點2:辛亥革命的意義
(2024·廣東卷)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
解析: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軍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而“連續刊載”體現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故選C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排除A項;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蕩滌凈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英界南四川路”說明是在租界內的商業行為,但不能說明部分收回了租界權益,排除D項。
命題點3: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2021·浙江6月選考)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
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
解析:由材料“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可知,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內涵,故B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任務,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故C項錯誤;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故D項錯誤。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1904年清廷練兵的目的 清末新政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 官員對清末新政的看法 孫中山為民權主義尋找歷史依據 捕殺秋瑾引起民憤 清廷立憲影響革命意識 清政府出讓筑路權的影響
題號 8 9 10 11 12 13
難易度 ★★★ ★★★ ★★ ★★ ★★ ★★★
知識點 革命黨人的政治愿望 郵票反映政局變化 袁世凱與革命軍達成臨時停火協議的目的 南京臨時政府出臺保護私產的法令 辛亥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影響辛亥革命各縣響應程度的變量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04年,清廷練兵處提出,“蓋以兵為國家之兵,非一人所能私,一隅所能限,故將帥不得擅立主名,軍隊亦不得自為風氣……遇有征調,無論何處兵隊,均可編配成軍,協力攻守,無論何軍將領,均可統率節制,如法指揮。”該主張旨在(  )
A.緩解清政府的財政壓力
B.解決中央權力下移問題
C.整治官僚集團腐敗問題
D.防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解析:太平天國運動后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使中央權力下移,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東南互保的發生,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因此練兵處提出的主張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解決晚清時期中央權力下移問題,故選B項。
2.(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895年至1898年,中國民族工業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年至1910年間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強放松經濟侵略 B.清末新政獎勵實業
C.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D.辛亥革命掃清障礙
解析:1904年至1910年間,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者年均數量大大地超過1895年至1898年。結合所學,此時正值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措施,B項正確。列強放松經濟侵略是一戰期間,維新變法是1898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A、C、D三項。
3.(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員奏疏中關于清末新政的言論。
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  )
①未采納官員建議 ②未充分考慮國力 ③未顧及輕重緩急 ④未重視列強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官員 言論
御史趙炳麟 百姓困窮至此,若不度量財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虛文,在下增一實禍
直隸總督陳夔龍 或數年數十年所應辦之事,發之一時……當擇其事之直接關系預備立憲者,專精以赴
解析:據材料不能得出清政府是否采納了官員的建議,①不符合題意;據材料“百姓困窮至此,若不度量財力”可得出,新政未充分考慮國力,②符合題意;據材料“當擇其事之直接關系預備立憲者,專精以赴”并結合所學可知,涉及變革制度的根本性問題的預備立憲最后才開始著手,可得出,清末新政未顧及輕重緩急,③符合題意;材料不涉及列強態度,④不符合題意。故選C項。
4.孫中山認為,共和是中國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遺業;人們所共尊的堯、舜、禹三代就是“天下為公”的自治共和時代,共和制度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據此可知,孫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質
C.為民權主義尋找歷史依據
D.繼承和發展儒家傳統文化
解析:孫中山將共和與堯舜禹自治共和時代聯系起來,并認為共和制度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這說明孫中山為民權主義尋找歷史依據,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沒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質,故A、B兩項錯誤;孫中山只是借儒家傳統文化宣傳共和,故D項錯誤。
5.1907年,浙江巡撫張曾揚以革命黨罪名捕殺秋瑾,輿論大嘩,列強也進行了交涉,認為官府未按“文明國對于國事犯之辦法,而是無供無證,欲殺則殺,不必按律,人權盡為侵削”。張聲名狼藉,后雖調離浙江仍難平民憤。這從側面說明(  )
A.革命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B.輿論已經能夠決定政治發展
C.清政府放棄了對革命的鎮壓
D.列強公開支持中國革命運動
解析:據材料可知,秋瑾被捕殺后掀起了社會輿論討論,甚至張曾揚調離了浙江都難平民憤,說明當時民眾對清政府頗有不滿,故選A項。B項“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D兩項說法錯誤,均排除。
6.(2025·黑龍江龍東聯盟月考)傾向革命的宋教仁加入中國同盟會,在1908年前后寫成《間島問題》一書,揭露日本人對中國東三省領土的覬覦。但其不急于出版,而是托人轉交給清廷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宋教仁這一做法可用來說明(  )
A.日本侵略東北蓄謀已久
B.清廷立憲影響革命意識
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
D.改良道路可以挽救國家
解析:宋教仁雖然傾向革命,但他將《間島問題》一書托人轉交給清廷的袁世凱,而不是急于出版,這一行為是由于清政府當時正在進行預備立憲,使其對清廷仍抱有一定的期望,故選B項。材料說明日本覬覦東三省領土,但不能說明蓄謀已久,排除A項;材料中宋教仁的行為不是革命行為,排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7.(2025·湖南衡陽一中第二次月考)1895年甲午戰后,帝國主義利用清政府戰敗的時機,在中國展開所謂“利權爭奪戰”。對此,清政府一方面鼓勵民間集資修筑鐵路,另一方面又被迫向列強出讓筑路權。這(  )
A.加速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
B.大大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C.為保路運動的興起埋下種子
D.意味著瓜分中國狂潮的興起
解析:甲午戰后,面對列強的“利權爭奪戰”,清政府一方面鼓勵民間集資修筑鐵路,另一方面又被迫向列強出讓筑路權,這就引起民間與列強之間關于路權歸屬的矛盾,引發之后的保路運動,故選C項。材料涉及民間資本而非官僚資本,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不相關,排除;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起點,排除D項。
8.(2025·四川雅安“零診”)武昌起義不久,湖北軍政府根據《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的要求成立了總監察處,規定其人員由“組織起義機關諸人共同推舉”,其職責是監察軍政府的用人和行政,同時有權監察都督。這些規定(  )
A.反映了革命黨人的政治愿望
B.推動了監察權的有效落實
C.確立了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
D.實現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革命黨人希望通過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更加民主和公正的政治體制,總監察處的成立及其職責規定,體現了革命黨人對于建立有效監督機制、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的政治愿望,故選A項。材料僅是規定,不能說明監察權的有效落實,排除B項;確立了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9.郵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歷史時代的特征。如圖大清國郵票的使用主要反映出(  )
A.中國郵驛事業起步
B.列強控制清朝郵政
C.近代化的最初嘗試
D.政局變化極為迅速
解析: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清國郵票”上赫然書寫著“中華民國”字樣,反映出辛亥革命時期政局變化極為迅速,新的郵票還未付諸生產和使用就迎來了民國,D項正確。中國郵驛事業并非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才起步,排除A項;材料與列強控制清朝郵政無關,排除B項;中國近代化的最初嘗試指的是洋務運動,排除C項。
一、息戰時各守現據界線,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窺探等情;
……
五、息戰之約,須有駐漢英總領事官畫押,為中證人,庶免彼此違背條件,以重公法
10.1911年12月1日,北洋軍與革命軍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該協議說明袁世凱意在(  )
A.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
B.安定政治局勢以建立共和
C.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
D.拖延時間為其稱帝做準備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爆發后不久,袁世凱示意前去鎮壓革命軍的北洋軍在前線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請英國總領事官作中證人,約定雙方“各守現據界線”,其真實意圖在于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A項正確。建立共和是革命黨人的理想,并非袁世凱的目的,排除B項;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只是袁世凱的手段,并非其真實意圖,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11.(2025·遼寧沈陽聯考)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通飭各省都督及各軍政府,“以保護人民財產為急務”“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不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這些法令的出臺(  )
A.促進了實業救國運動的興起
B.有利于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C.確保了人民私有財產的安全
D.留下了官僚資本膨脹的隱患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南京臨時政府注重保護個人私產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這有利于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B項正確。甲午戰敗后,張謇等民族資本家興起了實業救國運動,排除A項;這些法令并不能完全確保人民私有財產的安全,排除C項;法令保護的是私人資本,而非官僚資本,排除D項。
12.(2025·四川眉山開學考)1913年,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一文中說:“中國不是早就被稱為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家典型嗎?但是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列寧做出該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
A.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列強
B.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
C.維新變法主張君主立憲
D.辛亥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解析:根據材料“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可知,列寧高度評價了辛亥革命,認為這場革命促使中國政治生活迅速發展以及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運動的迅速發展,從而改變著中國的社會面貌,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2025·河北邢臺邢襄聯盟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決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下表所示為該團隊為建立計量模型所選擇的各種變量。
變量類型 變量 采集數據來源
因變量 革命參與度 各縣參與革命團體人數;革命團體人數密度(縣內革命團體的參與人數/縣域行政面積);各縣累計爆發民變(含罷工、抗捐斗爭、兵變等)次數
核心解釋變量 鐵路建設 情況 各縣是否有鐵路經過;鐵路站點數;鐵路里程數
工具變量 最小成本 路徑 清代各地區的地理開發成本(通過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高程數據進行計算)。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鐵路建設大多依賴國外的工程師和資金,對鐵路線路的選取通常考慮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情況下連接單一鐵路網內的所有站點
其他控制變量 可能影響革命團體人數的相關變量 各縣是否為新軍駐扎地;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各縣到北京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是否為蠶絲茶產地)等
——據趙勁松等《晚清鐵路建設與辛亥革命》整理
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就其對于研究辛亥革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具體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變量選擇:鐵路建設情況
觀點: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
闡述:從經濟和階級基礎來看,鐵路建設加快了沿線地區自然經濟的瓦解,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與此同時,由于清末推行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鐵路沿線底層民眾與政府的矛盾更加尖銳。從組織基礎看,鐵路帶來的運輸便利,降低了革命運動的組織成本,有利于革命團體開展活動。從思想條件看,鐵路的延展使得革命宣傳得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影響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尤其值
得關注的是,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清廷回收并出賣川漢鐵路筑路權的行為,不僅阻礙了鐵路建設,也激發了沿線各地民眾對政府的強烈憤慨,四川保路運動的興起,成為武昌起義的重要導火線。
綜上所述,晚清鐵路建設的成就為辛亥革命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鐵路建設的受阻也刺激了革命的爆發,研究時應從不同歷史角度加以綜合考慮。
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據題目要求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來確定觀點。如選取一個變量,可根據材料提示的“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這個信息來選擇變量“鐵路建設情況”,進而確定觀點為: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然后結合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尤其是鐵路建設對清末經濟和階級變革、革命團體發展、革命思想宣傳、四川保路運動發生等方面的推動作用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尼玛县| 桃园市| 洛阳市| 凌海市| 陇南市| 新蔡县| 上栗县| 洱源县| 乌什县| 阜阳市| 巴林右旗| 灌南县| 平凉市| 合山市| 昌图县| 玉树县| 杭锦旗| 桂阳县| 南皮县| 镇安县| 诸暨市| 宣恩县| 新源县| 三门县| 灵宝市| 浏阳市| 阿图什市| 宣城市| 蓬莱市| 偃师市| 柳林县| 连南| 和静县| 平昌县| 太和县| 乐亭县| 香格里拉县| 玛纳斯县| 武胜县|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