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原因根本原因 北洋軍閥的黑暗、獨裁統治外部原因 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導火索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經過階段 時間 中心 形式、口號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學生游行示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第二階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罷工、商人罷市(3)結果:釋放被捕學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性質與意義性質 愛國運動 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社會運動 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思想運動 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意義 政黨建設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指導思想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革命階段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2.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時間 從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心 北京和上海著書立說 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組織團體 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翻譯書籍 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翻譯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1)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2)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先后建立。(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成立——中共一大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內容 (1)通過綱領,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 (2)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3)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意義 (1)對人民: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 (2)對中國革命: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3)對中國命運: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3.中共二大時間地點 1922年、上海內容 (1)最低綱領(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2)最高綱領: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國共合作背景 (1)在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標志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意義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2.國民革命目標 “打倒列強,除軍閥”發展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再次東征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高潮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到1927年3月,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失敗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20課第一目圖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報〉為五四運動爆發印發的“號外”》。思考:談談這份報刊有何歷史研究價值。答案:《新申報》專門報道學生運動的情況,對公眾及時了解學生運動的原因和內容起了重要作用,對研究五四運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圖解史] 五四運動[釋概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拓知識]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于1919年撰寫,原載《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號。文章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這是中國第一篇比較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論文。[圖解史] 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關系[拓知識] 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共產黨人立志改變舊世界、建設新中國的堅強決心;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堅定信仰和理想追求;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和根本宗旨。[拓思維]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開展。[辨易錯]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主題一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材料 (2023·浙江6月選考,節選)“社會”一詞的逐漸普及與社會主義的傳播和革命思想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同一歷史過程。根據對《新青年》雜志的統計,1919年之前,“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34次;1919年,“社會主義”的使用次數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間高達685次。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其中寫道:“自馬氏與昂格思合著《共產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在時代潮流的激蕩下,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從這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新希望。——據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等整理[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1919-1922年間《新青年》雜志中“社會主義”一詞使用次數激增的國內動因。從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簡析“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緣由。金版參考:國內動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先進國人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緣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思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1)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爆發運動。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對近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政治運動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影響特點 (1)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 (2)馬克思主義宣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3)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影響 (1)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2)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3)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2022·湖北卷)[組織領導與反帝愛國運動]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紀早期中國三次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的相關情況:1915年反“二十一條” 1919年五四運動 1925年五卅運動組織領導 自發性,沒有政黨參與,組織化程度低 自發性,沒有政黨參與,具有一定的組織性 中共組織領導,國民黨協助,組織化程度高參與群體 城市士紳、商人為主 青年學生為主,商人、工人聲援參與 學生、商人、工人共同參與,難分主次基本形式 集會通電、抵制日貨、救國儲金 集會通電、示威游行、抵制日貨、罷課、罷市、罷工 集會通電、示威游行、抵制外貨、罷課、罷市、罷工中心口號 “救國”“勿忘國恥”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規模 波及全國30多個省會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 波及全國約600個城鎮——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之演進》材料二 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以中國現在的情形看來,須先組織他,然后工團、合作社,才能發生有力的組織。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蔡和森致毛澤東的信(1920年8月13日)[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三次反帝愛國運動在組織領導方面的變化,并簡述組織領導與反帝愛國運動之間的關系。金版參考:變化:組織化程度由低到高,從自發行動到有政黨領導。關系:反帝愛國運動促進了社會各界的組織聯合和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社會各界的聯合和黨的領導促進了反帝愛國運動更高水平的發展。二者密切關聯,相互促進。(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三次反帝愛國運動規模不斷擴大的原因。金版參考:時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救亡圖存民族意識的不斷增強;經濟階級:民族工業不斷發展,新興社會階級的壯大;思想文化:進步思想的傳播,民眾得到啟蒙;政黨組織:新型政黨的建立,尤其在中國共產黨建立、領導下,社會組織、動員能力不斷提高。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2)新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3)新的群眾基礎:代表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支持。(4)新的國際環境:把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聯系起來。(5)新的革命成就:實現了國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主題三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材料 總而言之,國共合作主導下的國民革命,是一場更富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性質的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這場革命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遷更加密切相關,革命的社會動員程度和民眾參與積極性更加高漲,是在對政治共同體做出新的解說(新三民主義)的前提下,由一個新的政治上層來取得政權,建立起更強有力的政治體制。它反映的歷史主流,是在中國建立起對外自主獨立的、對內具備有效權力和權威體系的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摘編自陳勤、李剛、齊佩芳著《中國現代化史綱——無法告別的革命》[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分析國民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金版參考:宣傳發動廣,群眾參與多(群眾基礎更廣泛);國共兩黨合作;以新三民主義作指導;具有明確的反帝目標。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和功績 (1)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①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②群眾基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四個階級的統一戰線,使革命力量空前團結,所以稱“國民革命”。③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④革命軍隊: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北伐戰爭。⑤活動區域:主要在南方,北伐從廣東誓師,歷經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蘇等地,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也主要以南方省份為主。(2)國民革命運動的功績①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②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國民革命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政治領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一政治主張,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組織領域 積極幫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并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的發展群眾運動 國民革命的特點之一就是群眾運動,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和發動工農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軍事領域 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建立了革命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戰爭中,共產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昧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試題情境 《新青年》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評論考查知識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核心價值 通過對《新青年》刊文的認識,考查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樹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的價值取向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21年4月,中國。現象信息:《新青年》評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指出其具有獨具慧眼的優點,還強調要參考現在的情形,加以運用。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解讀顯性信息:《新青年》的刊文,首先肯定了科學社會主義,但同時也指出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也不可一昧盲從,要結合現實因素考量看待,說明反對教條主義,要實事求是。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加之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以及一戰后中國的主權仍然遭到侵略,知識界認識到踐行馬克思主義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__D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未提及廣泛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排除C項。命題點1:五四運動的影響(2021·湖南卷)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A.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B.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11月”“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認同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故A項錯誤,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時尚”,故D項錯誤。命題點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要同資本家進行斗爭,維護工人權利,就應該成立工人組織,這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B項正確。發動工人運動并非中國共產黨獨創,排除A項;C項“共識”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國民革命的時間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D項。命題點3: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2023·全國卷Ⅱ)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特別注意組織工人”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的決議,故選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排除A項;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排除B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排除D項。命題點4: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2024·江蘇卷)1924年2月,周恩來等人決定,將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創辦的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強調:“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他們這樣做是為了( )A.策應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B.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C.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D.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等人在1924年將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強調反軍閥和反帝國主義的聯合,此時國內正處于大革命時期,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故他們的行動是為了與國內革命形勢相呼應,A項正確。該刊物改名并未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此時已經確立,排除C項;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開始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排除D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遼寧名校聯盟聯考)1919年《申報》主筆陳冷曾發表《圖窮而匕首見》一文,文章稱:“今和會之劃約已宣示矣,其結果如何?所謂中國之主張者,今猶有絲毫存在者耶……若不能自謀、自助而欲望諸人,則終歸于空想而已。”這表明( )A.作者號召國人應奮起抗爭維護主權B.中國民眾已經果斷地采取自救行動C.社會輿論受到外交失敗的強烈影響D.報紙開始成為抗擊外敵的宣傳工具2.1920年創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盡管對社會改造持改良主義的態度,但其發刊“宣言”聲稱:“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無非是為著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階級。”這反映出當時( )A.階級斗爭理論成為共識B.救國道路探索趨于一致C.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增強D.國人對新思想普遍關注3.(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多以犁頭、錘子、鐮刀等簡捷有力的勞動工具為象征物,如犁頭“將上層的、枯燥的、龜裂的、減削了培養能力的地面滾個翻身,同時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潛滋暗長寄生著的莠草連根鏟除”,“帝國主義、媚外軍閥、買辦地主……猶如莠草,勢在鏟除”。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A.注重啟發無產階級的階級覺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C.嘗試開展工農聯合的革命運動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張4.(2025·重慶巴蜀中學月考)建黨初期,中共中央強調:“在政治斗爭中,亦不可忘了經濟的要求,因為只有經濟斗爭的奮進,才能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A.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途B.依托經濟斗爭啟發工人階級革命覺悟C.已經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D.發動群眾為爭取民生權利的革命宗旨5.1921年11月20日,隴海鐵路大罷工爆發。李大釗當即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設法籌建北方鐵路沿線各車站、礦山、城市黨與團的組織。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為后盾,實現了一線有難、各線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 )A.展現了中共的組織能力B.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促進了工農聯盟的建立D.加快了鐵路國有化的進程6.(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922年9月創刊的《向導》周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在其首期《本報宣言》中指出:“軍閥內亂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是中國政治上和經濟上統一和發展的最大惡魔。”這一宣示( )A.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B.體現了黨的最低綱領C.推動了國共首次合作D.得到了國際社會支持7.(2025·吉林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該決議指出:“在中國無產階級現狀之下,我們認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的。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該決議( )A.為國民革命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B.體現了黨的最高綱領的基本要求C.包含著黨對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D.表明革命統一戰線推動黨的發展8.(2025·海南診斷)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軍閥混戰日延長,工農群眾苦難當。到處兵災和戰禍,幾多家破與人亡。”“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些民謠可以解釋( )A.國民革命的迫切性 B.民主共和的虛偽性C.軍閥割據的必然性 D.工農革命的可行性9.(2025·安徽馬鞍山二中開學考)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國民黨之政綱”,其中對內政策第11條即明確說明:“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并扶助其發展。”國民黨制定新勞工政策說明( )A.國民黨關注農民群體利益B.中共政治綱領獲得國民黨認同C.國民革命需要新生的力量D.國民黨以服務勞工群體為宗旨10.(2025·山東濰坊開學調研)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應該指導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運動,不是附屬資產階級而參加,乃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反對進行黨內合作B.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C.主張建立工農聯盟D.重視革命領導權問題11.(2025·江蘇常州期中)北伐戰爭爆發后,天津的《北洋畫報》圍繞“討赤”“以武安國”等關鍵詞介紹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時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畫報則圍繞“革命”“崇文新國”等關鍵詞報道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此種差異能夠說明( )A.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B.區域文化影響價值觀C.政治媒體缺乏客觀性D.各方重視利用輿論戰1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目前農運計劃》中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這一舉措( )A.表明國民革命開始興起B.提高了農民的革命意識C.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進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轉移13.(2025·江西贛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漢、九江等地的工人、社會團體、市民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收回租界主權的運動,并得到全國人民的聲援。最終迫使英國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簽署協定,將其在漢口、九江的租界交還中國。這表明( )A.工人階級是國民革命運動的主導B.國民政府取消了列強在華一切特權C.北伐推動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D.工人運動導致了統一戰線內部分化二、非選擇題14.(2025·河北大數據應用調研聯合測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現在國中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顯然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改造,一派則主張改良。前者如陳獨秀諸人,后者如梁啟超諸人。改良是補綴辦法,應主張大規模改造。至用“改造東亞”,不如用“改造中國與世界”。提出“世界”,所以明吾儕(輩)的主張是國際的;提出“中國”,所以明吾儕的下手處;“東亞”無所取義。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至于方法,啟民(新民學會會員)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只此方法較之別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質為多。——摘編自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1)根據材料,指出毛澤東提出的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觀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提出上述觀點的歷史背景。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遼寧名校聯盟聯考)1919年《申報》主筆陳冷曾發表《圖窮而匕首見》一文,文章稱:“今和會之劃約已宣示矣,其結果如何?所謂中國之主張者,今猶有絲毫存在者耶……若不能自謀、自助而欲望諸人,則終歸于空想而已。”這表明( )A.作者號召國人應奮起抗爭維護主權B.中國民眾已經果斷地采取自救行動C.社會輿論受到外交失敗的強烈影響D.報紙開始成為抗擊外敵的宣傳工具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和會”指的是巴黎和會,“中國之主張者,今猶有絲毫存在者耶”指的是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材料“若不能自謀、自助而欲望諸人,則終歸于空想而已”表明要自救,這是作者號召國人應奮起抗爭維護主權,A項正確。材料只提及文章的觀點,未提及民眾的態度和行動,不能斷定已采取行動,排除B項;材料僅是作者的個人觀點,不是整個社會輿論,排除C項;D項“開始”材料不能說明,排除。2.1920年創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盡管對社會改造持改良主義的態度,但其發刊“宣言”聲稱:“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無非是為著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階級。”這反映出當時( )A.階級斗爭理論成為共識B.救國道路探索趨于一致C.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增強D.國人對新思想普遍關注答案:C解析:材料“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無非是為著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階級”重點抨擊社會不平等與階級對立,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故選C項。A、B、D三項說法過于絕對,均排除。3.(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多以犁頭、錘子、鐮刀等簡捷有力的勞動工具為象征物,如犁頭“將上層的、枯燥的、龜裂的、減削了培養能力的地面滾個翻身,同時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潛滋暗長寄生著的莠草連根鏟除”,“帝國主義、媚外軍閥、買辦地主……猶如莠草,勢在鏟除”。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A.注重啟發無產階級的階級覺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C.嘗試開展工農聯合的革命運動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張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以通俗易懂的象征手法宣傳馬克思主義,更有助于啟發無產階級認識到自身的階級地位和斗爭目標,故選A項。材料是以象征和引喻的方式啟發階級覺悟,沒有正式提出革命任務,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工農聯合,排除C項;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張是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隨著對農村問題和農民斗爭的深入了解而逐步形成的,排除D項。4.(2025·重慶巴蜀中學月考)建黨初期,中共中央強調:“在政治斗爭中,亦不可忘了經濟的要求,因為只有經濟斗爭的奮進,才能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A.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途B.依托經濟斗爭啟發工人階級革命覺悟C.已經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D.發動群眾為爭取民生權利的革命宗旨答案:B解析:據材料“只有經濟斗爭的奮進,才能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可知,經濟斗爭能夠讓工人階級切實感受到自身的利益訴求,從而更加堅定地投入革命,為政治斗爭積累力量,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斗爭對政治斗爭的促進作用,而非革命前途,排除A項;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是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來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斗爭對政治斗爭的助力,最終是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不是爭取民生權利,排除D項。5.1921年11月20日,隴海鐵路大罷工爆發。李大釗當即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設法籌建北方鐵路沿線各車站、礦山、城市黨與團的組織。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為后盾,實現了一線有難、各線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 )A.展現了中共的組織能力B.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促進了工農聯盟的建立D.加快了鐵路國有化的進程答案:A解析:材料“設法籌建北方鐵路沿線各車站、礦山、城市黨與團的組織”“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為后盾,實現了一線有難、各線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體現了以李大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人的組織能力,故選A項。1921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還不長,尚未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農民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與鐵路國有化無關,排除D項。6.(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922年9月創刊的《向導》周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在其首期《本報宣言》中指出:“軍閥內亂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是中國政治上和經濟上統一和發展的最大惡魔。”這一宣示( )A.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B.體現了黨的最低綱領C.推動了國共首次合作D.得到了國際社會支持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22年9月”“軍閥內亂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是中國政治上和經濟上統一和發展的最大惡魔”可知,這一宣示體現了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與中共二大中黨的最低綱領相符,B項正確。中共一大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排除A項;中共三大確立了國共合作的方針,排除C項;這一宣示針對國際帝國主義,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支持,排除D項。7.(2025·吉林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該決議指出:“在中國無產階級現狀之下,我們認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的。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該決議( )A.為國民革命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B.體現了黨的最高綱領的基本要求C.包含著黨對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D.表明革命統一戰線推動黨的發展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的決議認為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有利,這表明中共已經初步認識到加強與資產階級合作的重要性,這為1924年開展的國民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故選A項。黨的最高綱領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實現共產主義,這與材料強調與資產階級聯合的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黨對革命策略的思考,而非革命道路的思考,排除C項;此時革命統一戰線尚未建立,排除D項。8.(2025·海南診斷)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軍閥混戰日延長,工農群眾苦難當。到處兵災和戰禍,幾多家破與人亡。”“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些民謠可以解釋( )A.國民革命的迫切性 B.民主共和的虛偽性C.軍閥割據的必然性 D.工農革命的可行性答案:A解析:從民謠內容可以看出,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處于軍閥混戰的局面,工農群眾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混亂的社會狀況迫切需要一場革命來結束軍閥統治,解救人民于水火,凸顯了國民革命的迫切性,故選A項。民主共和的虛偽性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表面上是民主共和,但實際上權力仍被軍閥等勢力操控,與民謠主旨不符,排除B項;民謠表達的是對軍閥混戰局面的批判,而不是解釋軍閥割據的必然性,排除C項;工農革命的可行性強調的是工農階級的力量、革命的條件等因素,而民謠只是反映了工農群眾遭受苦難的情況,排除D項。9.(2025·安徽馬鞍山二中開學考)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國民黨之政綱”,其中對內政策第11條即明確說明:“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并扶助其發展。”國民黨制定新勞工政策說明( )A.國民黨關注農民群體利益B.中共政治綱領獲得國民黨認同C.國民革命需要新生的力量D.國民黨以服務勞工群體為宗旨答案:C解析:1924年處于國民革命初期,國民黨制定新勞工政策有利于吸引廣大勞工參與國民革命,增強革命的力量,C項正確。國民黨關注勞工群體利益,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強調國民黨對中共政治綱領的態度,排除B項;國民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不以服務勞工群體為宗旨,排除D項。10.(2025·山東濰坊開學調研)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應該指導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運動,不是附屬資產階級而參加,乃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反對進行黨內合作B.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C.主張建立工農聯盟D.重視革命領導權問題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強調無產階級在參加民族運動中的獨立地位,不附屬于資產階級,說明中國共產黨重視革命領導權的問題,D項正確。國共第一次合作采取的是黨內合作,排除A項;中共沒有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建立工農聯盟的信息,排除C項。11.(2025·江蘇常州期中)北伐戰爭爆發后,天津的《北洋畫報》圍繞“討赤”“以武安國”等關鍵詞介紹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時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畫報則圍繞“革命”“崇文新國”等關鍵詞報道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此種差異能夠說明( )A.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B.區域文化影響價值觀C.政治媒體缺乏客觀性D.各方重視利用輿論戰答案:D解析:天津的《北洋畫報》和上海租界的《良友》畫報在報道北伐戰爭時,分別使用了不同的關鍵詞和立場,反映了各自支持的政治勢力的觀點。這種差異說明各方在利用媒體進行輿論宣傳,以爭取民眾支持和影響公眾輿論,D項正確。材料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無關,排除A項;立場不同不能體現區域文化不同,排除B項;C項說法絕對,排除。1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目前農運計劃》中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這一舉措( )A.表明國民革命開始興起B.提高了農民的革命意識C.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進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轉移答案:C解析:由材料“1926年11月”“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可知,北伐戰爭時期,中共提出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農民運動,支持配合了北伐戰爭,故選C項。國民革命運動開始于1924年,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農運的發展范圍而非發展水平,排除B項;國民革命時期革命重心并未轉移,排除D項。13.(2025·江西贛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漢、九江等地的工人、社會團體、市民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收回租界主權的運動,并得到全國人民的聲援。最終迫使英國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簽署協定,將其在漢口、九江的租界交還中國。這表明( )A.工人階級是國民革命運動的主導B.國民政府取消了列強在華一切特權C.北伐推動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D.工人運動導致了統一戰線內部分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北伐期間,武漢、九江等地反對帝國主義運動不斷發展,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最終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C項正確。工人階級不是國民革命運動的主導,排除A項;國民政府并沒有取消列強在華一切特權,排除B項;導致統一戰線內部分化的原因是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運動,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4.(2025·河北大數據應用調研聯合測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現在國中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顯然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改造,一派則主張改良。前者如陳獨秀諸人,后者如梁啟超諸人。改良是補綴辦法,應主張大規模改造。至用“改造東亞”,不如用“改造中國與世界”。提出“世界”,所以明吾儕(輩)的主張是國際的;提出“中國”,所以明吾儕的下手處;“東亞”無所取義。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至于方法,啟民(新民學會會員)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只此方法較之別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質為多。——摘編自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1)根據材料,指出毛澤東提出的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觀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提出上述觀點的歷史背景。答案:(1)中國社會問題和世界問題相聯系;全面改造中國與世界;反對資產階級改良之路,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中國知識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解析:第(1)問,據材料“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可得出,中國社會問題和世界問題相聯系;據材料“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可得出,全面改造中國與世界;據材料“改良是補綴辦法,應主張大規模改造”“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可得出,反對資產階級改良之路,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第(2)問,據材料“摘編自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當時的政治、國際、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析;據材料“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可得出,中國知識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19(共75張PPT)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歷程特征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19-1949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發展壯大、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歷史,這一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時期具體表現 政治 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開展國民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遭到摧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思想 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毛澤東思想形成并得到發展,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發展第18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原因(2)經過根本原因 北洋軍閥的黑暗、獨裁統治外部原因 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導火索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階段 時間 中心 形式、口號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學生游行示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第二階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罷工、商人罷市(3)結果:釋放被捕學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性質與意義性質 愛國運動 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社會運動 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思想運動 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意義 政黨建設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指導思想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革命階段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2.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時間 從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心 北京和上海著書立說 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組織團體 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翻譯書籍 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翻譯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1)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2)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先后建立。(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成立——中共一大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內容 (1)通過綱領,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2)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3)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意義 (1)對人民: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2)對中國革命: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3)對中國命運: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3.中共二大時間地點 1922年、上海內容 (1)最低綱領(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最高綱領: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國共合作背景 (1)在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標志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意義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2.國民革命目標 “打倒列強,除軍閥”發展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再次東征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高潮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到1927年3月,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失敗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20課第一目圖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報〉為五四運動爆發印發的“號外”》。思考:談談這份報刊有何歷史研究價值。答案:《新申報》專門報道學生運動的情況,對公眾及時了解學生運動的原因和內容起了重要作用,對研究五四運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圖解史] 五四運動[釋概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拓知識]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于1919年撰寫,原載《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號。文章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這是中國第一篇比較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論文。[圖解史] 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關系[拓知識] 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共產黨人立志改變舊世界、建設新中國的堅強決心;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堅定信仰和理想追求;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和根本宗旨。[拓思維]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開展。[辨易錯]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材料 (2023·浙江6月選考,節選)“社會”一詞的逐漸普及與社會主義的傳播和革命思想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同一歷史過程。根據對《新青年》雜志的統計,1919年之前,“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34次;1919年,“社會主義”的使用次數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間高達685次。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其中寫道:“自馬氏與昂格思合著《共產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在時代潮流的激蕩下,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從這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新希望。——據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等整理[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1919-1922年間《新青年》雜志中“社會主義”一詞使用次數激增的國內動因。從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簡析“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緣由。金版參考:國內動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先進國人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緣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思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1)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爆發運動。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對近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政治運動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影響特點 (1)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2)馬克思主義宣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3)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影響 (1)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2)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3)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2022·湖北卷)[組織領導與反帝愛國運動]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紀早期中國三次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的相關情況:1915年反“二十一條” 1919年五四運動 1925年五卅運動組織領導 自發性,沒有政黨參與,組織化程度低 自發性,沒有政黨參與,具有一定的組織性 中共組織領導,國民黨協助,組織化程度高參與群體 城市士紳、商人為主 青年學生為主,商人、工人聲援參與 學生、商人、工人共同參與,難分主次——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之演進》材料二 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以中國現在的情形看來,須先組織他,然后工團、合作社,才能發生有力的組織。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蔡和森致毛澤東的信(1920年8月13日)基本形式 集會通電、抵制日貨、救國儲金 集會通電、示威游行、抵制日貨、罷課、罷市、罷工 集會通電、示威游行、抵制外貨、罷課、罷市、罷工中心口號 “救國”“勿忘國恥”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規模 波及全國30多個省會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 波及全國約600個城鎮[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三次反帝愛國運動在組織領導方面的變化,并簡述組織領導與反帝愛國運動之間的關系。金版參考:變化:組織化程度由低到高,從自發行動到有政黨領導。關系:反帝愛國運動促進了社會各界的組織聯合和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社會各界的聯合和黨的領導促進了反帝愛國運動更高水平的發展。二者密切關聯,相互促進。(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三次反帝愛國運動規模不斷擴大的原因。金版參考:時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救亡圖存民族意識的不斷增強;經濟階級:民族工業不斷發展,新興社會階級的壯大;思想文化:進步思想的傳播,民眾得到啟蒙;政黨組織:新型政黨的建立,尤其在中國共產黨建立、領導下,社會組織、動員能力不斷提高。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2)新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3)新的群眾基礎:代表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支持。(4)新的國際環境:把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聯系起來。(5)新的革命成就:實現了國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主題三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材料 總而言之,國共合作主導下的國民革命,是一場更富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性質的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這場革命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遷更加密切相關,革命的社會動員程度和民眾參與積極性更加高漲,是在對政治共同體做出新的解說(新三民主義)的前提下,由一個新的政治上層來取得政權,建立起更強有力的政治體制。它反映的歷史主流,是在中國建立起對外自主獨立的、對內具備有效權力和權威體系的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摘編自陳勤、李剛、齊佩芳著《中國現代化史綱——無法告別的革命[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分析國民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金版參考:宣傳發動廣,群眾參與多(群眾基礎更廣泛);國共兩黨合作;以新三民主義作指導;具有明確的反帝目標。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和功績 (1)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①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②群眾基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四個階級的統一戰線,使革命力量空前團結,所以稱“國民革命”。③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④革命軍隊: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北伐戰爭。⑤活動區域:主要在南方,北伐從廣東誓師,歷經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蘇等地,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也主要以南方省份為主。(2)國民革命運動的功績①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②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國民革命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政治領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一政治主張,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組織領域 積極幫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并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的發展群眾運動 國民革命的特點之一就是群眾運動,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和發動工農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軍事領域 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建立了革命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戰爭中,共產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昧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試題情境 《新青年》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評論考查知識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核心價值 通過對《新青年》刊文的認識,考查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樹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的價值取向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21年4月,中國。現象信息:《新青年》評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指出其具有獨具慧眼的優點,還強調要參考現在的情形,加以運用。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解讀顯性信息:《新青年》的刊文,首先肯定了科學社會主義,但同時也指出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也不可一昧盲從,要結合現實因素考量看待,說明反對教條主義,要實事求是。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加之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以及一戰后中國的主權仍然遭到侵略,知識界認識到踐行馬克思主義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__D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未提及廣泛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排除C項。命題點1:五四運動的影響(2021·湖南卷)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A.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B.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11月”“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認同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故A項錯誤,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時尚”,故D項錯誤。命題點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要同資本家進行斗爭,維護工人權利,就應該成立工人組織,這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B項正確。發動工人運動并非中國共產黨獨創,排除A項;C項“共識”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國民革命的時間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D項。命題點3: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2023·全國卷Ⅱ)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解析:根據材料“特別注意組織工人”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的決議,故選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排除A項;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排除B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排除D項。命題點4: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2024·江蘇卷)1924年2月,周恩來等人決定,將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創辦的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強調:“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他們這樣做是為了( )A.策應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B.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C.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D.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等人在1924年將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強調反軍閥和反帝國主義的聯合,此時國內正處于大革命時期,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故他們的行動是為了與國內革命形勢相呼應,A項正確。該刊物改名并未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此時已經確立,排除C項;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開始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難易度 ★★★ ★★ ★★★ ★★ ★★★ ★★ ★★★知識點 1919年《申報》主筆對國人的號召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特點 中共強調經濟斗爭對政治斗爭的作用 中共投身工人運動 黨的最低綱領的體現 中共二大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題號 8 9 10 11 12 13 14難易度 ★★★ ★★★ ★★ ★★★ ★★★ ★★★ ★★★知識點 國民革命的迫切性 國民黨制定新勞工政策 中共重視革命領導權 問題 北伐戰爭中的南北媒體報道差異 1926年中共農運計劃 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毛澤東提出的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觀點一、選擇題1.(2025·遼寧名校聯盟聯考)1919年《申報》主筆陳冷曾發表《圖窮而匕首見》一文,文章稱:“今和會之劃約已宣示矣,其結果如何?所謂中國之主張者,今猶有絲毫存在者耶……若不能自謀、自助而欲望諸人,則終歸于空想而已。”這表明( )A.作者號召國人應奮起抗爭維護主權B.中國民眾已經果斷地采取自救行動C.社會輿論受到外交失敗的強烈影響D.報紙開始成為抗擊外敵的宣傳工具解析:材料中的“和會”指的是巴黎和會,“中國之主張者,今猶有絲毫存在者耶”指的是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材料“若不能自謀、自助而欲望諸人,則終歸于空想而已”表明要自救,這是作者號召國人應奮起抗爭維護主權,A項正確。材料只提及文章的觀點,未提及民眾的態度和行動,不能斷定已采取行動,排除B項;材料僅是作者的個人觀點,不是整個社會輿論,排除C項;D項“開始”材料不能說明,排除。2.1920年創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盡管對社會改造持改良主義的態度,但其發刊“宣言”聲稱:“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無非是為著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階級。”這反映出當時( )A.階級斗爭理論成為共識B.救國道路探索趨于一致C.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增強D.國人對新思想普遍關注解析:材料“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無非是為著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階級”重點抨擊社會不平等與階級對立,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故選C項。A、B、D三項說法過于絕對,均排除。3.(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多以犁頭、錘子、鐮刀等簡捷有力的勞動工具為象征物,如犁頭“將上層的、枯燥的、龜裂的、減削了培養能力的地面滾個翻身,同時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潛滋暗長寄生著的莠草連根鏟除”,“帝國主義、媚外軍閥、買辦地主……猶如莠草,勢在鏟除”。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A.注重啟發無產階級的階級覺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C.嘗試開展工農聯合的革命運動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張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以通俗易懂的象征手法宣傳馬克思主義,更有助于啟發無產階級認識到自身的階級地位和斗爭目標,故選A項。材料是以象征和引喻的方式啟發階級覺悟,沒有正式提出革命任務,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工農聯合,排除C項;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張是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隨著對農村問題和農民斗爭的深入了解而逐步形成的,排除D項。4.(2025·重慶巴蜀中學月考)建黨初期,中共中央強調:“在政治斗爭中,亦不可忘了經濟的要求,因為只有經濟斗爭的奮進,才能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A.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途B.依托經濟斗爭啟發工人階級革命覺悟C.已經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D.發動群眾為爭取民生權利的革命宗旨解析:據材料“只有經濟斗爭的奮進,才能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可知,經濟斗爭能夠讓工人階級切實感受到自身的利益訴求,從而更加堅定地投入革命,為政治斗爭積累力量,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斗爭對政治斗爭的促進作用,而非革命前途,排除A項;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是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來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斗爭對政治斗爭的助力,最終是增長政治斗爭的力量,不是爭取民生權利,排除D項。5.1921年11月20日,隴海鐵路大罷工爆發。李大釗當即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設法籌建北方鐵路沿線各車站、礦山、城市黨與團的組織。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為后盾,實現了一線有難、各線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 )A.展現了中共的組織能力B.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促進了工農聯盟的建立D.加快了鐵路國有化的進程解析:材料“設法籌建北方鐵路沿線各車站、礦山、城市黨與團的組織”“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為后盾,實現了一線有難、各線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體現了以李大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人的組織能力,故選A項。1921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還不長,尚未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農民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與鐵路國有化無關,排除D項。6.(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922年9月創刊的《向導》周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在其首期《本報宣言》中指出:“軍閥內亂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是中國政治上和經濟上統一和發展的最大惡魔。”這一宣示( )A.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B.體現了黨的最低綱領C.推動了國共首次合作D.得到了國際社會支持解析:根據材料“1922年9月”“軍閥內亂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是中國政治上和經濟上統一和發展的最大惡魔”可知,這一宣示體現了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與中共二大中黨的最低綱領相符,B項正確。中共一大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排除A項;中共三大確立了國共合作的方針,排除C項;這一宣示針對國際帝國主義,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支持,排除D項。7.(2025·吉林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該決議指出:“在中國無產階級現狀之下,我們認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的。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該決議( )A.為國民革命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B.體現了黨的最高綱領的基本要求C.包含著黨對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D.表明革命統一戰線推動黨的發展解析:據材料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的決議認為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有利,這表明中共已經初步認識到加強與資產階級合作的重要性,這為1924年開展的國民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故選A項。黨的最高綱領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實現共產主義,這與材料強調與資產階級聯合的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黨對革命策略的思考,而非革命道路的思考,排除C項;此時革命統一戰線尚未建立,排除D項。8.(2025·海南診斷)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軍閥混戰日延長,工農群眾苦難當。到處兵災和戰禍,幾多家破與人亡。”“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些民謠可以解釋( )A.國民革命的迫切性 B.民主共和的虛偽性C.軍閥割據的必然性 D.工農革命的可行性解析:從民謠內容可以看出,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處于軍閥混戰的局面,工農群眾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混亂的社會狀況迫切需要一場革命來結束軍閥統治,解救人民于水火,凸顯了國民革命的迫切性,故選A項。民主共和的虛偽性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表面上是民主共和,但實際上權力仍被軍閥等勢力操控,與民謠主旨不符,排除B項;民謠表達的是對軍閥混戰局面的批判,而不是解釋軍閥割據的必然性,排除C項;工農革命的可行性強調的是工農階級的力量、革命的條件等因素,而民謠只是反映了工農群眾遭受苦難的情況,排除D項。9.(2025·安徽馬鞍山二中開學考)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國民黨之政綱”,其中對內政策第11條即明確說明:“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并扶助其發展。”國民黨制定新勞工政策說明( )A.國民黨關注農民群體利益B.中共政治綱領獲得國民黨認同C.國民革命需要新生的力量D.國民黨以服務勞工群體為宗旨解析:1924年處于國民革命初期,國民黨制定新勞工政策有利于吸引廣大勞工參與國民革命,增強革命的力量,C項正確。國民黨關注勞工群體利益,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強調國民黨對中共政治綱領的態度,排除B項;國民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不以服務勞工群體為宗旨,排除D項。10.(2025·山東濰坊開學調研)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應該指導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運動,不是附屬資產階級而參加,乃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反對進行黨內合作B.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C.主張建立工農聯盟D.重視革命領導權問題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強調無產階級在參加民族運動中的獨立地位,不附屬于資產階級,說明中國共產黨重視革命領導權的問題,D項正確。國共第一次合作采取的是黨內合作,排除A項;中共沒有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建立工農聯盟的信息,排除C項。11.(2025·江蘇常州期中)北伐戰爭爆發后,天津的《北洋畫報》圍繞“討赤”“以武安國”等關鍵詞介紹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時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畫報則圍繞“革命”“崇文新國”等關鍵詞報道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此種差異能夠說明( )A.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B.區域文化影響價值觀C.政治媒體缺乏客觀性D.各方重視利用輿論戰解析:天津的《北洋畫報》和上海租界的《良友》畫報在報道北伐戰爭時,分別使用了不同的關鍵詞和立場,反映了各自支持的政治勢力的觀點。這種差異說明各方在利用媒體進行輿論宣傳,以爭取民眾支持和影響公眾輿論,D項正確。材料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無關,排除A項;立場不同不能體現區域文化不同,排除B項;C項說法絕對,排除。1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目前農運計劃》中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這一舉措( )A.表明國民革命開始興起B.提高了農民的革命意識C.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進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轉移解析:由材料“1926年11月”“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可知,北伐戰爭時期,中共提出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農民運動,支持配合了北伐戰爭,故選C項。國民革命運動開始于1924年,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農運的發展范圍而非發展水平,排除B項;國民革命時期革命重心并未轉移,排除D項。13.(2025·江西贛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漢、九江等地的工人、社會團體、市民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收回租界主權的運動,并得到全國人民的聲援。最終迫使英國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簽署協定,將其在漢口、九江的租界交還中國。這表明( )A.工人階級是國民革命運動的主導B.國民政府取消了列強在華一切特權C.北伐推動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D.工人運動導致了統一戰線內部分化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北伐期間,武漢、九江等地反對帝國主義運動不斷發展,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最終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C項正確。工人階級不是國民革命運動的主導,排除A項;國民政府并沒有取消列強在華一切特權,排除B項;導致統一戰線內部分化的原因是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運動,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4.(2025·河北大數據應用調研聯合測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現在國中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顯然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改造,一派則主張改良。前者如陳獨秀諸人,后者如梁啟超諸人。改良是補綴辦法,應主張大規模改造。至用“改造東亞”,不如用“改造中國與世界”。提出“世界”,所以明吾儕(輩)的主張是國際的;提出“中國”,所以明吾儕的下手處;“東亞”無所取義。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至于方法,啟民(新民學會會員)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只此方法較之別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質為多。——摘編自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1)根據材料,指出毛澤東提出的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觀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提出上述觀點的歷史背景。答案:中國社會問題和世界問題相聯系;全面改造中國與世界;反對資產階級改良之路,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答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中國知識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解析:第(1)問,據材料“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可得出,中國社會問題和世界問題相聯系;據材料“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可得出,全面改造中國與世界;據材料“改良是補綴辦法,應主張大規模改造”“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可得出,反對資產階級改良之路,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第(2)問,據材料“摘編自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當時的政治、國際、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析;據材料“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可得出,中國知識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8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ocx 第18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