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歐洲莊園基督教會《民法大全》俄羅斯教堂【唯物史觀】理解新航路開辟的背景,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是由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各種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時空觀念】認識全球航路的開辟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運用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了解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歷史解釋】認識掌握新航路開辟的時間、航海家、支持國以及取得的成就。【家國情懷】感受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認識地理大發現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使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成一個整體。核心素養:課標要求:1.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因素和客觀條件;2.知道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基本航海歷程及結果;3.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經濟(主)經濟(主)思想社會思想經濟(直)宗教政權條件航海經驗造船技術地理知識目的:掠奪財富, 提高在歐洲的地位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尊敬的國王陛下:我認為我們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是迫切而有必要的。而且現在我們也完全有能力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懇請國王陛下恩準并給予我們大力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92年3月15日)必要性可能性【學習聚焦】15世紀末,西歐人具備了向遠洋進發的動力和技術條件。內因外因動力技術條件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15世紀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自然經濟日趨解體,作為普遍交換手段的貨幣,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志。因此社會各階層人士無不醉心于搜尋黃金和財富,視之為改變命運的關鍵所在。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經濟動因(根本原因):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任務一:(1)結合教材及材料,分析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要致富,去東方!!!2. 社會原因:《馬可波羅行紀》刺激了歐洲的尋金熱。東方是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礦石,東方簡直是一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日本據有黃金,金多無量……秦海(中國南海)中“共有7459座海島……其中一切富源,或為黃金寶石,或為一切種類香料,多至不可思議” 。——《馬可·波羅行紀》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舊航路①從中國或印度出發,由陸路到中亞,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達小亞細亞再轉往歐洲。②從印度出發,由海路到波斯灣,然后經兩河流域抵達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再轉往歐洲。③從中國出發,由海路到達紅海,然后陸路穿越蘇伊士地帶前往埃及轉往歐洲。①②③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奧斯曼帝國15-16世紀,奧斯曼帝國一度經濟繁榮,...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中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4頁怎樣去富裕的東方?沿著原來的路線走行不行?為什么?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海上探險為上帝和陛下服務,將光明帶給那些尚處于黑暗中的人們。——迪亞士5.思想根源: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精神)4.精神動力:傳播基督教。(熱情)人們的欲望被人文主義思潮解放出來,對財富的追求再次點燃了“不老的東方夢”。——邵政達:《新航路的開辟》“他們(葡萄牙人)是一群非凡的人,不僅能征善戰,而且熟諳各種危險……通過瘋狂的掠奪獲得永生。”——(葡)路易斯德卡蒙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16世紀)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地圓說葡萄牙亨利王子葡萄牙亨利王子建立了一所 “航海學校”,專門培養航海人才,強調航海實踐、造船技術以及對航海儀器的改進。他還提供資金,組織了一系列海上探險活動,使葡萄牙的勢力伸入到摩洛哥。13-14世紀新型航海圖14世紀的星盤任務一:(2)結合教材及材料,分析為什么能開辟新航路?1、政治條件:西、葡王室積極支持海上冒險活動2、經驗豐富:西歐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航行中積累了經驗3、科技發展:地理知識的豐富,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多桅帆船羅盤針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在這個“發現的時代”,有幾位人物像接力賽跑一樣,開拓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也打破了孤立。哥倫布恩里克王子迪亞士達·伽馬麥哲倫二、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一個中心兩個方向兩條航線四個人物西東西歐-美洲-亞洲-西歐西歐-非洲(好望角)-印度二、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時間 航海家 國籍 支持國 方向 開辟航線 成果1487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1492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發現美洲大陸1497-1498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最早到達印度1519-1522 葡萄牙 西班牙 向西 環球航行歐洲-美洲歐洲-印度最先發現好望角麥哲倫歐洲-非洲最南端哥倫布結合書本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以及《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填一填:當時歐洲人是如何開辟新航路的?證明了地圓學說向東二、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東歐洲西迪亞士(葡)1487-1488 葡好望角(非洲東海岸)達伽馬(葡)1497-1498 葡好望角——印度哥倫布(意)1492 西歐洲—美洲麥哲倫(葡)1519 西環球航行→非洲 →印度(東方)西歐←亞洲←美洲←西 印 度 群 島非洲歐洲美洲北美洲南大西洋西班牙1492年—1498年哥倫布時間 支持國家 航海家 航向 航線1492 西班牙 哥倫布 向西 橫渡大西洋→巴哈馬群島→大西洋→發現新大陸P36史料閱讀:這段史料可以印證新航路開辟的哪幾個原因?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需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毫無疑問,此地黃金甚豐……傳教、獲取黃金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歐洲摩鹿加群島菲律賓馬六甲麥哲倫海峽好望角西班牙1519年—1522年麥哲倫時間 支持國家 航海家 航向 航線1519—1522 西班牙 麥哲倫 向西 歐洲→南美洲→美洲南端海峽→太平洋→ 印度洋→非洲→歐洲,完成環球航行P36學思之窗:這段史料獲取什么信息?朕愿下令賜給,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征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的官銜賜給你們……王室的支持、契約精神、追尋財富的渴望航向 支持 時間 航海家 開辟新航路的概況及成就向北 英國 1497 卡伯特 發現法國 16世紀初 卡蒂埃 到達巴倫支 三次航行 地區,留下航行記錄和航海圖荷蘭 17世紀初 哈德遜 (英) 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俄羅斯 — — 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向南 英國 1578 德雷克 到達美洲南段的一個岬角——荷蘭 1642-1643 塔斯曼 環航 ,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紐芬蘭島拉布拉多半島北冰洋通往亞洲的航路合恩角澳大利亞北冰洋三、其他航路的開辟——重要支線的開辟卡伯特 1497卡蒂埃 1534哈得遜1610德雷克1577德雷克1580塔斯曼1642——1643巴倫支1594-1597Newfoundland(紐芬蘭)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鄭和研究資料選編》我們如何回答梁啟超的問題?問題探究問題探究比較項 鄭和下西洋 全球航路的開辟不同的 目的性質影響 經濟政治相同點 揚國威于海外,以朝貢貿易推動中外交流海外尋金;打破商路封鎖;傳播宗教政治行為,封建制度下的朝貢貿易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七次遠航使國力不堪重負,被迫中止,后續航海業發展衰落促進資本主義發展,世界市場也初現雛形;航海業后續發展蒸蒸日上增高了明朝的影響力掀起了殖民熱潮①都在國力強盛、最高統治者支持下進行②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指南針運用等為遠航提供了條件③都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全球航路開辟的意義鄭和下西洋算不算是對世界圖卷的重繪呢?它和全球航路的開辟又有何不同之處?目的:宣揚國威,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為和不計經濟效益的貢賜貿易。意義: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宣揚了明朝的國威。結果:七次遠航使得國力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后續中國航海業發展衰落。影響力極其有限全球航路的開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下的經濟行為,使得全球范圍內的物質文化溝通大大增強。1630年《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圖》《圣經》描繪的世界1459年弗拉·毛羅《世界地圖》孤立、分散 聯系、整體盡管人類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萬年,但是真正的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前后開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全球航路開辟的意義1.有學者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無非是其通過探險活動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個單一的航海體系,那就是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下列選項中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A.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B.社會從傳統到現代C.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D.世界從分散到整體課堂練習【解析】 考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據材料“過探險活動”“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可知歐洲人在海外探險的基礎上開辟了新航路,將世界聯系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同時通過殖民擴張建立起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故選D項;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主要強調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確立,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與“控制海洋”“所有大陸”等信息不符,排除A項;從傳統到現代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材料無法充分體現,排除B項;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變革和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D2.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A.深信“地圓說”B.途經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解析】 考點: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哥倫布開辟的新航路。據材料“1492年”“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可知,哥倫布欲從西到達東方,即他深信“地圓說”,故選A項;達 伽馬途經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到達印度,排除B項;哥倫布沒有到達東方,排除C項;哥倫布抵達美洲,沒有找到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排除D項。A課堂練習3.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遠洋航行,甩開了橫亙東西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辟了歐洲與亞洲貿易交通的新孔道,終結了歐洲與東方陸路隔絕的狀態。其所產生的影響是 ( )A.重新聯結傳統商路B.國際勞動分工格局形成C.世界市場快速形成D.推動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D【解析】 考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開辟新航路開辟的是新的商路,沒有重新聯結傳統商路,故A項錯誤;國際勞動分工格局形成于工業革命之后,故B項錯誤;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初具雛形,不是快速形成,故C項錯誤;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故D項正確。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