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21講 人民解放戰爭(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21講 人民解放戰爭(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21講 人民解放戰爭
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重慶談判(1945年8-10月)
(1)背景
中國人民 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中國共產黨 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國民黨 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
(2)成果: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
2.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
二、全面內戰的爆發
爆發 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
全面進攻 1946年7月開始,經過數月的作戰,挫敗國民黨全面進攻
重點進攻
陜北解放區 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勝利
山東解放區 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孟良崮戰役的勝利
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表現 影響
濫發紙幣 造成國統區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反動政策和巧取豪奪 導致國統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中華民國憲法》 暴露了國民黨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內容: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在各解放區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
(2)意義: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
2.解放戰爭的勝利
(1)進程
戰略進攻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戰略決戰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提出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兩個務必”
北平和談 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
渡江戰役 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國民政府統治
(2)原因
①國民黨: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②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3)意義
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
[圖解史] 抗戰勝利后的中國時局
[拓思維] 國民黨決心內戰卻打著“和平建國”旗號的原因
(1)二戰后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潮流,也是國內人民的共同愿望。
(2)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3)企圖在政治輿論上獲取主動地位,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
[辨正誤] 
(1)1946年國民黨頒布《中華民國約法》,確立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
(2)“國民大會”反映出國民黨以自由平等為標榜,堅持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釋概念]《中國土地法大綱》
內容:徹底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規定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規定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規定設立人民法庭。通過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的革命熱情被激發出來,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挖教材]
閱讀綱要上第24課第四目第二個“史料閱讀”,1948年7月至11月,國民黨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310萬人。至此,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取得優勢。
思考:這表明了什么?
答案:人民解放軍取得軍事上的優勢,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戰階段。
[釋概念] 西柏坡精神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主題一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材料一 想用軟的一套手法把共產黨吃掉,談何容易!可是,國內有厭戰情緒,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打內戰,一打起來我們更被動,利用談判拖一拖也好。共產黨拒絕談判,我們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蔣介石的謀士陶希圣
材料二 現在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可能成立資產階級領導的而有無產階級參加的政府。中國如果成立聯合政府,可能有幾種形式。其中一種就是現在的獨裁加若干民主,并將存在相當長的時期。對于這種形式的聯合政府,我們還是要參加進去,進去是給蔣介石“洗臉”,而不是“砍頭”。走這個彎路將使我們黨在各方面達到更成熟,中國人民更覺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1945年8月23日毛澤東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材料三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派出赫爾利促成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馬歇爾來華“調停”,以便“敵對的兩黨將共同參加一個以蔣介石為首的、經過改組的聯合政府”。可是,美國的估計遭到挫敗。于是美國政府放棄了調處的立場,走上了由美國出錢出槍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道路。
——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
材料四 1946年某農村百姓家春聯:“抗戰勝利一元復始,和平建國萬象更新”。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蔣介石發起重慶談判的原因及真實目的。
金版參考:原因:迫于當時國內外的厭戰壓力;蔣介石尚未完成打內戰的全部準備工作,爭取備戰時間。
真實目的:利用政治手段將發動戰爭的責任轉嫁給中國共產黨。
(2)根據材料二,概括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關于建立新中國的思想。結合解放戰爭前夕的史實,指出中國共產黨貫徹毛澤東上述思想的行動。
金版參考:思想:參加聯合政府;目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行動: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號召;參加重慶和平談判;簽署“雙十協定”;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
(3)提取材料三中美國二戰后對華政策的重要史料信息。
金版參考:促成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馬歇爾來華“調停”,以便建立聯合政府,企圖控制中國;放棄了調處的立場,扶蔣反共。
(4)根據材料四,指出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的普遍愿望。這一愿望是否實現了,為什么?
金版參考: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統一。
沒有實現,因為蔣介石背信棄義,發動內戰。
全面內戰爆發的必然性
維度 闡釋
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看   抗戰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重新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從國共兩黨的性質看 (1)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 (2)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就必然要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
從國共兩黨對和平的態度看 (1)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條件尚未準備充分,國民黨是“假和平、真內戰”。 (2)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但未實現
從國際環境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推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助長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
主題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材料一 這位在重慶上飛機時只有油條吃的接收大員,到了北平,一下飛機立即被接去大吃大喝。看著魚翅端上桌,金專員驚喜之余,心里還來了首四句聯:“登機吃油條,下機吃魚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從“吃油條”變成“搬金磚”的接收大員就伙同老北平漢奸開始強占民宅,或逼人賤賣或接管、轉賣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沒收的珠寶財物。
——摘編自張恨水《五子登科》
材料二 (1949年)當三野主力九兵團第二十七軍、二十三軍及二十軍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市城區,十萬大軍全部露宿街頭。這使國內廣大人民及海外各國對即將誕生的人民共和國,不得不刮目相看。年輕的民族資本家榮毅仁當時正準備從上海遷往香港,目睹大軍睡馬路,遂改變主意,決定留下來參加新中國建設。
材料三 毛澤東概括了土地改革在共產黨的防御戰略中的作用。他斷言,“深入和徹底”地解決了土地問題的地方,農民才堅定地和共產黨一道反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1947年,各解放區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支前,三大戰役支前民工達539萬人,擔架10萬副,糧食9億多斤。
——摘編自[美]費正清等《劍橋中華
民國史》(下)、邵維正《中共黨史專題教程》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解放戰爭國民黨失敗而共產黨勝利的主要原因。
金版參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是國民黨失敗的主要原因,人民群眾的支持是中國共產黨贏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土地改革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
金版參考:土地改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使廣大農民堅定地和共產黨一道反對國民黨的進攻,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支前,土地改革是共產黨贏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1.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從中國共產黨方面來說
①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
②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③思想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④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確方針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
(2)從國民黨方面來說
①軍事上:蔣介石指揮上的失誤、國民黨內部軍隊派系林立。
②政治上:實行獨裁統治,反共反人民,“假和平、真內戰”。
③經濟上:征收苛捐雜稅,濫發紙幣使國統區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④外交上:進一步出賣國家主權,使美國在華攫取更多的特權。
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
(1)從近代中國革命角度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
(2)從現代化發展角度來說,實現了民族獨立,為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濟建設、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從世界政治影響角度來說,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對國際格局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具有久遠的影響。
(4)從社會主義發展角度來說,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
(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1947年,河北景縣流傳著歌謠:“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為什么不去當八路。”南宮縣的新兵說:“好日子是毛主席給的,不打老蔣是沒心肝的,所以我要堅決打老蔣。”肥鄉縣的農民說:“我得報恩,我老了,我送我兒子參軍。”這反映出(  )
A.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
B.減租減息激發了革命熱情
C.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
D.土地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試題情境 河北部分縣對人民解放戰爭的態度
考查知識 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核心價值 通過對河北部分縣人民積極支持解放戰爭態度的認識和理解,考查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厚植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1947年,河北景縣、南宮縣和肥鄉縣。
現象信息:河北部分縣人民贊頌八路軍、毛主席,踴躍參軍,反對蔣介石集團。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1947年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
解讀顯性信息:河北人民的言行表明解放區人民感恩共產黨、擁護共產黨,參軍愿望強烈。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由于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解放,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支前,這是土地改革的結果,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是1948年,故A項錯誤;減租減息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故C項錯誤。
命題點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2021·廣東卷)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  )
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是一件大喜事’”可知,毛澤東的重慶之行得到了民主人士和《大公報》社評的贊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抗戰勝利后國人向往和平,渴望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故選C項。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是在三大戰役之時,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是1945年9月的重慶談判,排除A項;民主黨派認同的是毛澤東的重慶之行,而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并且材料沒有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排除B項;當時國內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轉化為階級矛盾,排除D項。
命題點2:解放戰爭進程
(2022·廣東卷)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電各軍區負責人說:“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區軍民發出的號召是(  )
A.“武裝自衛” B.“向敵后發展”
C.“救亡圖存” D.“解放全中國”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可知,在全面內戰爆發之際,中共中央清醒地估計國際國內形勢,向解放區軍民發出了“武裝自衛”的號召,A項正確。B項是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致電新四軍的指示,排除;“救亡圖存”是整個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主題,C項錯誤;D項是1947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口號,排除。
命題點3: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2024·廣西卷)1946年6月,國內資金呈現自北向南流動。1948年2月,資金南流加劇;10月,上海《正言報》報道:“近周滬資金南流,約在五千至一億金圓,此批資金或在廣州搜購黃金,或套匯來港。”這反映了(  )
A.民族資產階級對國民政府喪失信心
B.民國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C.美國商品大量傾銷加劇了通貨膨脹
D.國民政府出現嚴重財政危機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向南流動,或用來搜購黃金,或者通過套匯轉道香港,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對國民政府逐漸失望,轉而大規模轉移財產,故選A項。經濟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和經濟區域布局的調整,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當時社會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導致的,排除C項;資金南流無法反映國民政府的財政狀況,排除D項。
命題點4:解放戰爭后期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
(2024·江西卷)1948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注意總結城市工作經驗的指示》,對于中央工委總結報告有關收復石家莊的城市工作經驗予以肯定,同時責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對于人口五萬以上的占領城市,逐一作出工作總結并限三至四個月內電告中央。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
B.謀劃城市經濟的發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轉移
D.明確城市管理的職責
答案:C
解析:1948年中共中央要求各級黨組織總結城市工作經驗,這表明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中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接管城市,并探索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這反映了中共探索工作重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C項正確。A、B、D三項材料沒有體現,均排除。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各地應利用目前時機大練兵三個月,一切準備好,不怕和平的萬一被人破壞。”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建立民主協商制度 B.努力爭取和平民主
C.放棄武裝斗爭形式 D.準備簽訂和平協議
2.(2025·廣東茂名摸底聯考)在1946年3月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聲稱: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議,政治協商會議關于政府組織的協議案,在本質上不能夠代表約法。會議還通過了旨在推翻政協決議的多項條款。這表明(  )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
B.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破滅
C.國內軍事形勢發生根本變化
D.國民黨反對戰后和平談判
3.(2025·重慶模擬)從1945年8月重慶談判到194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包辦的“國民大會”后,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國共關系的問題上經歷了由“自衛戰爭”到“解放戰爭”、由“制止內戰,恢復國內和平”到“打倒蔣介石”的轉變。這一轉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
A.適時調整革命戰略
B.力圖維持國共合作關系
C.堅持以斗爭求和平
D.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
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46年冬,北平爆發“抗議美軍暴行”運動。次年1月,臺北市大中學生及部分公務員、工人共約萬余人召開“臺北市學生界抗議美軍暴行大會”。大會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臺灣青年愛國熱情并不低于外省各地同學”,高呼“美軍滾出中國!”等口號。這體現了(  )
A.美國陰謀把臺灣省從中國分離
B.學生成為愛國民主運動領導者
C.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將崩潰
D.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
5.下表是1946-1948年國民政府財政收支簡表。該狀況(  )
年度 支出(億元) 收入(億元) 赤字(億元) 軍費占支出比%
1946 75748 28770 46978 59.9
1947 433939 140644 293295 54.8
1948(1-7月) 6554711 2209055 4345656 68.5
A.導致了國民政府濫發紙幣
B.引發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反映了官僚資本急劇膨脹
D.緣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加劇
6.(2025·浙江嘉興期末)上海《大公報》在1947年初的一篇時評中寫道:“無數青年學生,破衣兩襲,舊被一套,兩餐白水菜湯半碗,咸菜一碟,窩頭三個,隨時對著學校催繳學雜費的牌告發愁。”這種困苦局面(  )
A.激起了“一二·九”運動
B.源于日軍對占領區的經濟掠奪
C.客觀推動第二條戰線發展
D.直接促使解放軍發起戰略進攻
7.1947年10月12日,《東北日報》刊發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全文。12月,刊登外媒對《大綱》的報道,如美國《先驅論壇報》承認“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傾向于土地革命”,而中共已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即土地問題。這些報道反映了(  )
A.中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
B.三大戰役的勝利推動了土改進行
C.西方國家消除了對中共的偏見
D.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8.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現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將退出的鐵路,均望發令各地進行大規模的徹底破壞。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停止破路指示。我軍所到之處,對于鐵路員工及鐵路設備一律加以保護,并勸告人民一律保護。這一變化(  )
A.意在打破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
B.適應了解放戰爭戰略態勢轉換
C.表明中共意識到決戰時機成熟
D.說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
9.(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區城市工作干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該報告旨在(  )
A.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B.總結城市接管經驗
C.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D.借鑒土地革命做法
10.(2025·江蘇無錫期中)1949年4月渡江戰役期間,英國軍艦紫石英號無視警告擅自闖入長江下游戰區,遭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后擱淺,這被視為中國近代以來“炮艦外交”的終結。這一事件(  )
A.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
B.彰顯了人民軍隊捍衛主權的決心
C.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首次勝利
D.促成列強對中國外交態度的轉變
11.(2025·福建三明期末)1945年民謠“壞東西,拉夫抽丁,征糧征米,拆散父子,拆散夫妻都是你,你的心腸和魔鬼一樣的,別國在和平里復興建設,只有你成天在內戰上玩把戲。你這個壞東西,真是活該槍斃!”該民謠反映了國民黨(  )
A.堅持獨裁統治的本質
B.加大了對人民的剝削
C.內戰失敗的必然原因
D.強化了對思想的控制
12.1949年2月,《人民日報》報道:“一月來山東、蘇北兩地十余萬翻身農民,在‘爭取革命徹底勝利’口號下,積極參加解放軍。其中僅魯中南一地即有三萬八千余人自動參軍。”這體現出當時(  )
A.土地革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B.革命的中心轉移至山東解放區
C.人民解放事業獲得民眾的認同
D.報刊的宣傳奠定民主革命基礎
二、非選擇題
13.(2025·陜西安康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內戰爆發后,廣大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徹底廢除封建制度,要求中央制定適合時宜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會議印發“我黨歷次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若干文件”,會議后期著重討論土改政策問題,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年10月10日公布并被各革命根據地采納。《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鑒于過去土地法中“左”的錯誤,明確規定地主及其家庭成員,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甚至漢奸賣國賊及內戰罪犯,其家庭在鄉村,未參與犯罪行為,也與農民同樣對待。劉少奇在全國土地會議第一次總結報告中提出“決議不能長……原則上明確,具體辦法不肯定,給各地機動”。中共中央肯定了這一原則。土地法大綱公布后,各地大都制定了補充辦法。
——摘編自鄭志廷
《論〈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土地法大綱》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
課時作業(解析版)
一、選擇題
1.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各地應利用目前時機大練兵三個月,一切準備好,不怕和平的萬一被人破壞。”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建立民主協商制度 B.努力爭取和平民主
C.放棄武裝斗爭形式 D.準備簽訂和平協議
答案:B
解析:據材料“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可以看出,中共懷有極大的和平誠意,努力爭取和平民主,B項正確。建立民主協商制度的標志是1949年新政協的召開,排除A項;據材料“各地應利用目前時機大練兵三個月”可知,C項錯誤;簽訂和平協議是1949年北平和談,排除D項。
2.(2025·廣東茂名摸底聯考)在1946年3月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聲稱: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議,政治協商會議關于政府組織的協議案,在本質上不能夠代表約法。會議還通過了旨在推翻政協決議的多項條款。這表明(  )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
B.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破滅
C.國內軍事形勢發生根本變化
D.國民黨反對戰后和平談判
答案:B
解析:材料說明蔣介石不承認政協會議的成果,不同意和平建國的綱領,依然想要維護其專制獨裁統治,這表明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破滅了,故選B項。此時抗戰已經結束,排除A項;1946年3月國共兩黨并未開始戰爭,所以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政協會議召開之前,國共兩黨就已經完成了重慶談判,排除D項。
3.(2025·重慶模擬)從1945年8月重慶談判到194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包辦的“國民大會”后,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國共關系的問題上經歷了由“自衛戰爭”到“解放戰爭”、由“制止內戰,恢復國內和平”到“打倒蔣介石”的轉變。這一轉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
A.適時調整革命戰略
B.力圖維持國共合作關系
C.堅持以斗爭求和平
D.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轉變是對國共和平談判到全面內戰爆發的局勢演變的反映,即中共依據現實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革命戰略,A項正確。“解放戰爭”“打倒蔣介石”是在國民黨發動內戰、國共合作破裂和以斗爭求和平的努力失敗之后,排除B、C兩項;“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不是材料中轉變的反映,排除D項。
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46年冬,北平爆發“抗議美軍暴行”運動。次年1月,臺北市大中學生及部分公務員、工人共約萬余人召開“臺北市學生界抗議美軍暴行大會”。大會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臺灣青年愛國熱情并不低于外省各地同學”,高呼“美軍滾出中國!”等口號。這體現了(  )
A.美國陰謀把臺灣省從中國分離
B.學生成為愛國民主運動領導者
C.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將崩潰
D.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臺北人民舉行集會,響應北平爆發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反映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美國陰謀分裂中國的信息,排除A項;學生是愛國民主運動的先鋒而非領導者,排除B項;C項內容不符合史實,排除。
5.下表是1946-1948年國民政府財政收支簡表。該狀況(  )
年度 支出(億元) 收入(億元) 赤字(億元) 軍費占支出比%
1946 75748 28770 46978 59.9
1947 433939 140644 293295 54.8
1948(1-7月) 6554711 2209055 4345656 68.5
A.導致了國民政府濫發紙幣
B.引發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反映了官僚資本急劇膨脹
D.緣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加劇
答案:A
解析:從表格數據看,由于軍費開支龐大,1946-1948年國民政府財政赤字越來越大,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國民政府濫發紙幣,A項正確。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B項;材料與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無關,排除C、D兩項。
6.(2025·浙江嘉興期末)上海《大公報》在1947年初的一篇時評中寫道:“無數青年學生,破衣兩襲,舊被一套,兩餐白水菜湯半碗,咸菜一碟,窩頭三個,隨時對著學校催繳學雜費的牌告發愁。”這種困苦局面(  )
A.激起了“一二·九”運動
B.源于日軍對占領區的經濟掠奪
C.客觀推動第二條戰線發展
D.直接促使解放軍發起戰略進攻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青年學生面臨困苦的局面,促使其加入反對國民黨統治的行列,客觀推動第二條戰線發展,C項正確。“一二·九”運動是1935年的事件,排除A項;B項是抗日戰爭時期,排除;材料現象與戰略進攻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
7.1947年10月12日,《東北日報》刊發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全文。12月,刊登外媒對《大綱》的報道,如美國《先驅論壇報》承認“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傾向于土地革命”,而中共已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即土地問題。這些報道反映了(  )
A.中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
B.三大戰役的勝利推動了土改進行
C.西方國家消除了對中共的偏見
D.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據材料“中共已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可知,外媒的報道認為中共掀起土地改革運動,解決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即中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故選A項。土改在三大戰役之前,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
8.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現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將退出的鐵路,均望發令各地進行大規模的徹底破壞。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停止破路指示。我軍所到之處,對于鐵路員工及鐵路設備一律加以保護,并勸告人民一律保護。這一變化(  )
A.意在打破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
B.適應了解放戰爭戰略態勢轉換
C.表明中共意識到決戰時機成熟
D.說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
答案:B
解析:1946年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否決了和平建國綱領,內戰一觸即發,破壞“現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將退出的鐵路”是為了防備國民黨的軍事進攻,“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停止破路,這是因為解放戰爭經過一年作戰,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轉變政策對解放戰爭的進行及以后的建設有利,B項正確。
9.(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區城市工作干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該報告旨在(  )
A.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B.總結城市接管經驗
C.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D.借鑒土地革命做法
答案:A
解析:該報告指出中共干部在城市工作中,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這一秩序符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和性質,因此該報告旨在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故選A項。該報告是對于即將到來的城市接管工作的規劃和要求,排除B項;這一時期還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尚未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排除C項;報告內容主要是針對城市工作提出的,和土地革命的做法關聯不大,排除D項。
10.(2025·江蘇無錫期中)1949年4月渡江戰役期間,英國軍艦紫石英號無視警告擅自闖入長江下游戰區,遭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后擱淺,這被視為中國近代以來“炮艦外交”的終結。這一事件(  )
A.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
B.彰顯了人民軍隊捍衛主權的決心
C.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首次勝利
D.促成列強對中國外交態度的轉變
答案:B
解析:英國在19世紀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獲取了內河航行權,但到了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闖入防區的英國軍艦進行炮擊,這維護了中國的內河航行權,極大彰顯了人民軍隊捍衛主權的決心,故選B項。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排除A項;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排除C項;這一事件并沒有讓列強轉變對中國的外交態度,排除D項。
11.(2025·福建三明期末)1945年民謠“壞東西,拉夫抽丁,征糧征米,拆散父子,拆散夫妻都是你,你的心腸和魔鬼一樣的,別國在和平里復興建設,只有你成天在內戰上玩把戲。你這個壞東西,真是活該槍斃!”該民謠反映了國民黨(  )
A.堅持獨裁統治的本質
B.加大了對人民的剝削
C.內戰失敗的必然原因
D.強化了對思想的控制
答案:C
解析:1945年的民謠控訴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盼望國民黨的統治早點結束,這反映了國民黨的統治已經失去了民心,因此國民黨內戰失敗是必然的,C項正確。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的本質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國民黨對人民的剝削是民謠反映的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項;材料未提到國民黨對思想的控制,排除D項。
12.1949年2月,《人民日報》報道:“一月來山東、蘇北兩地十余萬翻身農民,在‘爭取革命徹底勝利’口號下,積極參加解放軍。其中僅魯中南一地即有三萬八千余人自動參軍。”這體現出當時(  )
A.土地革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B.革命的中心轉移至山東解放區
C.人民解放事業獲得民眾的認同
D.報刊的宣傳奠定民主革命基礎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農民積極參軍,支持解放戰爭,說明人民解放事業獲得民眾的認同,C項正確。土地革命發生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革命的中心轉移,排除B項;D項夸大了報刊宣傳的作用,排除。
二、非選擇題
13.(2025·陜西安康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內戰爆發后,廣大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徹底廢除封建制度,要求中央制定適合時宜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會議印發“我黨歷次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若干文件”,會議后期著重討論土改政策問題,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年10月10日公布并被各革命根據地采納。《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鑒于過去土地法中“左”的錯誤,明確規定地主及其家庭成員,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甚至漢奸賣國賊及內戰罪犯,其家庭在鄉村,未參與犯罪行為,也與農民同樣對待。劉少奇在全國土地會議第一次總結報告中提出“決議不能長……原則上明確,具體辦法不肯定,給各地機動”。中共中央肯定了這一原則。土地法大綱公布后,各地大都制定了補充辦法。
——摘編自鄭志廷
《論〈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土地法大綱》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
答案:(1)繼承與發展;鮮明的民主革命色彩;注重公平公正;內容簡潔,原則明確。(言之成理即可)
(2)成為指導農村土地改革的綱領;推動了農村土地改革的深入;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貢獻;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鑒。(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問,據材料“會議印發‘我黨歷次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若干文件’,會議后期著重討論土改政策問題”可知,繼承與發展;據材料“《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可知,鮮明的民主革命色彩;據材料“明確規定地主及其家庭成員,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甚至漢奸賣國賊及內戰罪犯,其家庭在鄉村,未參與犯罪行為,也與農民同樣對待”可知,注重公平公正;據材料“決議不能長……原則上明確,具體辦法不肯定,給各地機動”可知,內容簡潔,原則明確。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中國土地法大綱》對當時以及解放戰爭進程和后來的土地改革的作用作答。
15(共58張PPT)
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八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歷程
第21講 人民解放戰爭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重慶談判(1945年8-10月)
(1)背景
(2)成果: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
2.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
中國人民 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中國共產黨 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國民黨 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
二、全面內戰的爆發
爆發 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
全面進攻 1946年7月開始,經過數月的作戰,挫敗國民黨全面進攻
重點進攻 陜北解放區 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勝利
山東解放區 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孟良崮戰役的勝利
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內容: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在各解放區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
(2)意義: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
表現 影響
濫發紙幣 造成國統區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反動政策和巧取豪奪 導致國統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中華民國憲法》 暴露了國民黨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
2.解放戰爭的勝利
(1)進程
戰略進攻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戰略決戰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提出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兩個務必”
北平和談 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
渡江戰役 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國民政府統治
(2)原因
①國民黨: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②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3)意義
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
[圖解史] 抗戰勝利后的中國時局
[拓思維] 國民黨決心內戰卻打著“和平建國”旗號的原因
(1)二戰后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潮流,也是國內人民的共同愿望。
(2)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3)企圖在政治輿論上獲取主動地位,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
[辨正誤] 
(1)1946年國民黨頒布《中華民國約法》,確立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 )
(2)“國民大會”反映出國民黨以自由平等為標榜,堅持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

×
[釋概念]《中國土地法大綱》
內容:徹底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規定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規定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規定設立人民法庭。通過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的革命熱情被激發出來,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挖教材]
閱讀綱要上第24課第四目第二個“史料閱讀”,1948年7月至11月,國民黨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310萬人。至此,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取得優勢。
思考:這表明了什么?
答案:人民解放軍取得軍事上的優勢,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戰階段。
[釋概念] 西柏坡精神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材料一 想用軟的一套手法把共產黨吃掉,談何容易!可是,國內有厭戰情緒,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打內戰,一打起來我們更被動,利用談判拖一拖也好。共產黨拒絕談判,我們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蔣介石的謀士陶希圣
材料二 現在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可能成立資產階級領導的而有無產階級參加的政府。中國如果成立聯合政府,可能有幾種形式。其中一種就是現在的獨裁加若干民主,并將存在相當長的時期。對于這種形式的聯合政府,我們還是要參加進去,進去是給蔣介石“洗臉”,而不是“砍頭”。走這個彎路將使我們黨在各方面達到更成熟,中國人民更覺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1945年8月23日毛澤東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材料三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派出赫爾利促成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馬歇爾來華“調停”,以便“敵對的兩黨將共同參加一個以蔣介石為首的、經過改組的聯合政府”。可是,美國的估計遭到挫敗。于是美國政府放棄了調處的立場,走上了由美國出錢出槍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道路。
——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
材料四 1946年某農村百姓家春聯:“抗戰勝利一元復始,和平建國萬象更新”。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蔣介石發起重慶談判的原因及真實目的。
(2)根據材料二,概括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關于建立新中國的思想。結合解放戰爭前夕的史實,指出中國共產黨貫徹毛澤東上述思想的行動。
金版參考:原因:迫于當時國內外的厭戰壓力;蔣介石尚未完成打內戰的全部準備工作,爭取備戰時間。
真實目的:利用政治手段將發動戰爭的責任轉嫁給中國共產黨。
金版參考:思想:參加聯合政府;目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行動: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號召;參加重慶和平談判;簽署“雙十協定”;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
(3)提取材料三中美國二戰后對華政策的重要史料信息。
(4)根據材料四,指出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的普遍愿望。這一愿望是否實現了,為什么?
金版參考:促成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馬歇爾來華“調停”,以便建立聯合政府,企圖控制中國;放棄了調處的立場,扶蔣反共。
金版參考: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統一。
沒有實現,因為蔣介石背信棄義,發動內戰。
全面內戰爆發的必然性
維度 闡釋
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看   抗戰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重新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從國共兩黨的性質看 (1)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
(2)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就必然要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
從國共兩黨對和平的態度看 (1)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條件尚未準備充分,國民黨是“假和平、真內戰”。
(2)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但未實現
從國際環境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推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助長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
主題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材料一 這位在重慶上飛機時只有油條吃的接收大員,到了北平,一下飛機立即被接去大吃大喝。看著魚翅端上桌,金專員驚喜之余,心里還來了首四句聯:“登機吃油條,下機吃魚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從“吃油條”變成“搬金磚”的接收大員就伙同老北平漢奸開始強占民宅,或逼人賤賣或接管、轉賣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沒收的珠寶財物。
——摘編自張恨水《五子登科》
材料二 (1949年)當三野主力九兵團第二十七軍、二十三軍及二十軍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市城區,十萬大軍全部露宿街頭。這使國內廣大人民及海外各國對即將誕生的人民共和國,不得不刮目相看。年輕的民族資本家榮毅仁當時正準備從上海遷往香港,目睹大軍睡馬路,遂改變主意,決定留下來參加新中國建設。
材料二 毛澤東概括了土地改革在共產黨的防御戰略中的作用。他斷言,“深入和徹底”地解決了土地問題的地方,農民才堅定地和共產黨一道反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1947年,各解放區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支前,三大戰役支前民工達539萬人,擔架10萬副,糧食9億多斤。
——摘編自[美]費正清等《劍橋中華
民國史》(下)、邵維正《中共黨史專題教程》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解放戰爭國民黨失敗而共產黨勝利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土地改革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
金版參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是國民黨失敗的主要原因,人民群眾的支持是中國共產黨贏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金版參考:土地改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使廣大農民堅定地和共產黨一道反對國民黨的進攻,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支前,土地改革是共產黨贏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1.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從中國共產黨方面來說
①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
②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③思想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④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確方針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
(2)從國民黨方面來說
①軍事上:蔣介石指揮上的失誤、國民黨內部軍隊派系林立。
②政治上:實行獨裁統治,反共反人民,“假和平、真內戰”。
③經濟上:征收苛捐雜稅,濫發紙幣使國統區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④外交上:進一步出賣國家主權,使美國在華攫取更多的特權。
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
(1)從近代中國革命角度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
(2)從現代化發展角度來說,實現了民族獨立,為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濟建設、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從世界政治影響角度來說,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對國際格局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具有久遠的影響。
(4)從社會主義發展角度來說,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1947年,河北景縣流傳著歌謠:“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為什么不去當八路。”南宮縣的新兵說:“好日子是毛主席給的,不打老蔣是沒心肝的,所以我要堅決打老蔣。”肥鄉縣的農民說:“我得報恩,我老了,我送我兒子參軍。”這反映出(  )
A.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
B.減租減息激發了革命熱情
C.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
D.土地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試題情境 河北部分縣對人民解放戰爭的態度
考查知識 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核心價值 通過對河北部分縣人民積極支持解放戰爭態度的認識和理解,考查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厚植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1947年,河北景縣、南宮縣和肥鄉縣。
現象信息:河北部分縣人民贊頌八路軍、毛主席,踴躍參軍,反對蔣介石集團。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1947年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
解讀顯性信息:河北人民的言行表明解放區人民感恩共產黨、擁護共產黨,參軍愿望強烈。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由于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解放,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支前,這是土地改革的結果,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是1948年,故A項錯誤;減租減息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故C項錯誤。
命題點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2021·廣東卷)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  )
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
解析:根據材料“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是一件大喜事’”可知,毛澤東的重慶之行得到了民主人士和《大公報》社評的贊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抗戰勝利后國人向往和平,渴望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故選C項。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是在三大戰役之時,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是1945年9月的重慶談判,排除A項;民主黨派認同的是毛澤東的重慶之行,而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并且材料沒有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排除B項;當時國內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轉化為階級矛盾,排除D項。
命題點2:解放戰爭進程
(2022·廣東卷)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電各軍區負責人說:“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區軍民發出的號召是(  )
A.“武裝自衛” B.“向敵后發展”
C.“救亡圖存” D.“解放全中國”
解析:根據材料“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可知,在全面內戰爆發之際,中共中央清醒地估計國際國內形勢,向解放區軍民發出了“武裝自衛”的號召,A項正確。B項是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致電新四軍的指示,排除;“救亡圖存”是整個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主題,C項錯誤;D項是1947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口號,排除。
命題點3: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2024·廣西卷)1946年6月,國內資金呈現自北向南流動。1948年2月,資金南流加劇;10月,上海《正言報》報道:“近周滬資金南流,約在五千至一億金圓,此批資金或在廣州搜購黃金,或套匯來港。”這反映了(  )
A.民族資產階級對國民政府喪失信心
B.民國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C.美國商品大量傾銷加劇了通貨膨脹
D.國民政府出現嚴重財政危機
解析: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向南流動,或用來搜購黃金,或者通過套匯轉道香港,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對國民政府逐漸失望,轉而大規模轉移財產,故選A項。經濟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和經濟區域布局的調整,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當時社會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導致的,排除C項;資金南流無法反映國民政府的財政狀況,排除D項。
命題點4:解放戰爭后期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
(2024·江西卷)1948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注意總結城市工作經驗的指示》,對于中央工委總結報告有關收復石家莊的城市工作經驗予以肯定,同時責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對于人口五萬以上的占領城市,逐一作出工作總結并限三至四個月內電告中央。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
B.謀劃城市經濟的發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轉移
D.明確城市管理的職責
解析:1948年中共中央要求各級黨組織總結城市工作經驗,這表明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中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接管城市,并探索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這反映了中共探索工作重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C項正確。A、B、D三項材料沒有體現,均排除。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 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 破滅 中國共產黨處理國共關系的轉變 1947年臺北響應北平的反美行動 國民政府的財政 危機 國統區學生的困苦局面 外媒對土地改革的報道
題號 8 9 10 11 12 13
難易度 ★★★ ★★ ★★ ★★★ ★★ ★★★
知識點 1946年至1947年中共鐵路政策的變化 1948年城市工作干部會議報告的 目的 渡江戰役炮擊英艦“紫石 英號” 國民黨內戰失敗的必然原因 民眾支持解放戰爭 《中國土地法大綱》的特點和歷史地位
一、選擇題
1.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各地應利用目前時機大練兵三個月,一切準備好,不怕和平的萬一被人破壞。”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建立民主協商制度 B.努力爭取和平民主
C.放棄武裝斗爭形式 D.準備簽訂和平協議
解析:據材料“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可以看出,中共懷有極大的和平誠意,努力爭取和平民主,B項正確。建立民主協商制度的標志是1949年新政協的召開,排除A項;據材料“各地應利用目前時機大練兵三個月”可知,C項錯誤;簽訂和平協議是1949年北平和談,排除D項。
2.(2025·廣東茂名摸底聯考)在1946年3月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聲稱: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議,政治協商會議關于政府組織的協議案,在本質上不能夠代表約法。會議還通過了旨在推翻政協決議的多項條款。這表明(  )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
B.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破滅
C.國內軍事形勢發生根本變化
D.國民黨反對戰后和平談判
解析:材料說明蔣介石不承認政協會議的成果,不同意和平建國的綱領,依然想要維護其專制獨裁統治,這表明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破滅了,故選B項。此時抗戰已經結束,排除A項;1946年3月國共兩黨并未開始戰爭,所以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政協會議召開之前,國共兩黨就已經完成了重慶談判,排除D項。
3.(2025·重慶模擬)從1945年8月重慶談判到194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包辦的“國民大會”后,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國共關系的問題上經歷了由“自衛戰爭”到“解放戰爭”、由“制止內戰,恢復國內和平”到“打倒蔣介石”的轉變。這一轉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
A.適時調整革命戰略
B.力圖維持國共合作關系
C.堅持以斗爭求和平
D.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
解析:材料中的轉變是對國共和平談判到全面內戰爆發的局勢演變的反映,即中共依據現實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革命戰略,A項正確。“解放戰爭”“打倒蔣介石”是在國民黨發動內戰、國共合作破裂和以斗爭求和平的努力失敗之后,排除B、C兩項;“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不是材料中轉變的反映,排除D項。
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46年冬,北平爆發“抗議美軍暴行”運動。次年1月,臺北市大中學生及部分公務員、工人共約萬余人召開“臺北市學生界抗議美軍暴行大會”。大會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臺灣青年愛國熱情并不低于外省各地同學”,高呼“美軍滾出中國!”等口號。這體現了(  )
A.美國陰謀把臺灣省從中國分離
B.學生成為愛國民主運動領導者
C.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將崩潰
D.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
解析:據材料可知,臺北人民舉行集會,響應北平爆發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反映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美國陰謀分裂中國的信息,排除A項;學生是愛國民主運動的先鋒而非領導者,排除B項;C項內容不符合史實,排除。
5.下表是1946-1948年國民政府財政收支簡表。該狀況(  )
A.導致了國民政府濫發紙幣
B.引發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反映了官僚資本急劇膨脹
D.緣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加劇
解析:從表格數據看,由于軍費開支龐大,1946-1948年國民政府財政赤字越來越大,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國民政府濫發紙幣,A項正確。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B項;材料與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無關,排除C、D兩項。
年度 支出 (億元) 收入 (億元) 赤字 (億元) 軍費占支出比%
1946 75748 28770 46978 59.9
1947 433939 140644 293295 54.8
1948 (1-7月) 6554711 2209055 4345656 68.5
6.(2025·浙江嘉興期末)上海《大公報》在1947年初的一篇時評中寫道:“無數青年學生,破衣兩襲,舊被一套,兩餐白水菜湯半碗,咸菜一碟,窩頭三個,隨時對著學校催繳學雜費的牌告發愁。”這種困苦局面(  )
A.激起了“一二·九”運動
B.源于日軍對占領區的經濟掠奪
C.客觀推動第二條戰線發展
D.直接促使解放軍發起戰略進攻
解析:據材料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青年學生面臨困苦的局面,促使其加入反對國民黨統治的行列,客觀推動第二條戰線發展,C項正確。“一二·九”運動是1935年的事件,排除A項;B項是抗日戰爭時期,排除;材料現象與戰略進攻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
7.1947年10月12日,《東北日報》刊發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全文。12月,刊登外媒對《大綱》的報道,如美國《先驅論壇報》承認“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傾向于土地革命”,而中共已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即土地問題。這些報道反映了(  )
A.中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
B.三大戰役的勝利推動了土改進行
C.西方國家消除了對中共的偏見
D.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解析:據材料“中共已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可知,外媒的報道認為中共掀起土地改革運動,解決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即中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故選A項。土改在三大戰役之前,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
8.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現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將退出的鐵路,均望發令各地進行大規模的徹底破壞。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停止破路指示。我軍所到之處,對于鐵路員工及鐵路設備一律加以保護,并勸告人民一律保護。這一變化(  )
A.意在打破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
B.適應了解放戰爭戰略態勢轉換
C.表明中共意識到決戰時機成熟
D.說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
解析:1946年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否決了和平建國綱領,內戰一觸即發,破壞“現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將退出的鐵路”是為了防備國民黨的軍事進攻,“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停止破路,這是因為解放戰爭經過一年作戰,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轉變政策對解放戰爭的進行及以后的建設有利,B項正確。
9.(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區城市工作干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該報告旨在(  )
A.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B.總結城市接管經驗
C.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D.借鑒土地革命做法
解析:該報告指出中共干部在城市工作中,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這一秩序符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和性質,因此該報告旨在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故選A項。該報告是對于即將到來的城市接管工作的規劃和要求,排除B項;這一時期還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尚未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排除C項;報告內容主要是針對城市工作提出的,和土地革命的做法關聯不大,排除D項。
10.(2025·江蘇無錫期中)1949年4月渡江戰役期間,英國軍艦紫石英號無視警告擅自闖入長江下游戰區,遭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后擱淺,這被視為中國近代以來“炮艦外交”的終結。這一事件(  )
A.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
B.彰顯了人民軍隊捍衛主權的決心
C.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首次勝利
D.促成列強對中國外交態度的轉變
解析:英國在19世紀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獲取了內河航行權,但到了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闖入防區的英國軍艦進行炮擊,這維護了中國的內河航行權,極大彰顯了人民軍隊捍衛主權的決心,故選B項。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排除A項;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排除C項;這一事件并沒有讓列強轉變對中國的外交態度,排除D項。
11.(2025·福建三明期末)1945年民謠“壞東西,拉夫抽丁,征糧征米,拆散父子,拆散夫妻都是你,你的心腸和魔鬼一樣的,別國在和平里復興建設,只有你成天在內戰上玩把戲。你這個壞東西,真是活該槍斃!”該民謠反映了國民黨(  )
A.堅持獨裁統治的本質
B.加大了對人民的剝削
C.內戰失敗的必然原因
D.強化了對思想的控制
解析:1945年的民謠控訴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盼望國民黨的統治早點結束,這反映了國民黨的統治已經失去了民心,因此國民黨內戰失敗是必然的,C項正確。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的本質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國民黨對人民的剝削是民謠反映的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項;材料未提到國民黨對思想的控制,排除D項。
12.1949年2月,《人民日報》報道:“一月來山東、蘇北兩地十余萬翻身農民,在‘爭取革命徹底勝利’口號下,積極參加解放軍。其中僅魯中南一地即有三萬八千余人自動參軍。”這體現出當時(  )
A.土地革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B.革命的中心轉移至山東解放區
C.人民解放事業獲得民眾的認同
D.報刊的宣傳奠定民主革命基礎
解析:材料反映了農民積極參軍,支持解放戰爭,說明人民解放事業獲得民眾的認同,C項正確。土地革命發生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革命的中心轉移,排除B項;D項夸大了報刊宣傳的作用,排除。
二、非選擇題
13.(2025·陜西安康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內戰爆發后,廣大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徹底廢除封建制度,要求中央制定適合時宜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會議印發“我黨歷次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若干文件”,會議后期著重討論土改政策問題,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年10月10日公布并被各革命根據地采納。《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鑒于過去土地法中“左”的錯誤,明確規定地主及其家庭成員,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甚至漢奸賣國賊及內戰罪犯,其家庭在鄉村,未參與犯罪行
為,也與農民同樣對待。劉少奇在全國土地會議第一次總結報告中提出“決議不能長……原則上明確,具體辦法不肯定,給各地機動”。中共中央肯定了這一原則。土地法大綱公布后,各地大都制定了補充辦法。
——摘編自鄭志廷
《論〈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土地法大綱》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
答案:繼承與發展;鮮明的民主革命色彩;注重公平公正;內容簡潔,原則明確。(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成為指導農村土地改革的綱領;推動了農村土地改革的深入;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貢獻;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鑒。(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問,據材料“會議印發‘我黨歷次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若干文件’,會議后期著重討論土改政策問題”可知,繼承與發展;據材料“《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可知,鮮明的民主革命色彩;據材料“明確規定地主及其家庭成員,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甚至漢奸賣國賊及內戰罪犯,其家庭在鄉村,未參與犯罪行為,也與農民同樣對待”可知,注重公平公正;據材料“決議不能長……原則上明確,具體辦法不肯定,給各地機動”可知,內容簡潔,原則明確。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中國土地法大綱》對當時以及解放戰爭進程和后來的土地改革的作用作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邛崃市| 宁陵县| 塘沽区| 银川市| 衡阳县| 兴文县| 洛扎县| 上思县| 灌阳县| 金阳县| 惠安县| 图木舒克市| 阜宁县| 西城区| 化州市| 永济市| 井研县| 锡林浩特市| 合川市| 鲜城| 惠州市| 靖宇县| 桑植县| 乌鲁木齐县| 堆龙德庆县| 寿光市| 米脂县| 刚察县| 宁陕县| 油尖旺区| 内江市| 许昌市| 承德市| 湟中县| 北票市| 来凤县| 托克托县| 湖北省| 商河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