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針“一邊倒” 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中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另起爐灶” (1)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 (2)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成就(1)日內瓦會議概況 1954年,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結果 朝鮮問題未達成協議,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作用 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緬倡議將其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亞非會議概況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內容 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作用 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會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背景 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 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結果 (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2)“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1954年憲法(1)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性質及原則: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3.政治制度體系: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4.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辨易錯]“一邊倒”不是指新中國依附蘇聯,而是指新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主要表現是新中國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拓知識] 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同: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壓迫;都面臨著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都有維護和平的愿望。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釋概念] 三大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辨正誤](1)“一五”計劃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的確立。(×)(2)“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標志著我國工業化的實現。(×)[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25課問題探究。思考:1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一規定體現了什么原則?答案:人民民主原則。[圖解史]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主題一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決定召開關于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同時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他有關國家的代表參加。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中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4月26日,日內瓦會議在萬國宮開幕。由于美國和韓國代表極力阻撓,朝鮮問題被擱置,印度支那問題成為日內瓦會議的主題,美國向法國施加種種壓力,并加緊策劃對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干涉。為促使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中國代表團利用英法和美國在印度支那問題上的分歧,在會外與英法代表頻繁接觸。最終經過中國代表團的努力,于7月21日通過了《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實現了印度支那停戰,結束了法國在這個地區進行多年的殖民戰爭,印度支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周恩來總理如是總結:“日內瓦會議的成就證明,國際爭端是可以用和平協商的方法求得解決的。現在世界上贊成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人已經越來越多。”——根據吳建民《外交案例Ⅱ》等整理[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內瓦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金版參考:美蘇冷戰,兩極對峙局面逐漸形成;朝鮮戰爭和越南抗法戰爭影響了遠東地區的安定;美國希望擴張自身勢力;法國希望恢復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新中國成為亞洲舉足輕重的力量。(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內瓦會議的成功召開對中國的影響。金版參考:有利于中國南部邊境的相對穩定;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國際影響力;宣傳了中國的外交理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四大特點(1)包容性: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國家;適用于發展中或發達國家。(2)平等性:強調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應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開放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4)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1)平等性: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2)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外交方針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3)結盟性:“一邊倒”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一大特點。(4)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就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主題二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1952年 1956年 1957年工業總產值 349.0 703.6 783.9農業總產值 461.0 582.9 604.0工農業總產值 810.0 1286.5 1387.9材料二 [問題探究] 材料一、二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經濟發展現象?金版參考:我國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工業化程度提高(或工業發展快于農業),農業合作化加快推進,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并舉。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及原因(1)特點①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并舉(或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②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③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④一體(主體:工業化建設)兩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相輔相成。⑤建設成就集中在東北地區。(2)原因①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②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處于帝國主義的軍事包圍之中,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的速度都比較快;中國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④從各行業關系看,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農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⑤東北地區與蘇聯接壤,便于接受蘇聯的援助。三大改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024·浙江6月選考)2024年5月3日,某外國媒體刊文稱:“歷史上,世界主要大國以武力行事已是慣例,然而中國卻顛覆了這些國家行為方式的許多細節。……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美國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該文旨在贊揚中國倡導的( )A.“一邊倒”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真實親誠”理念試題情境 外國媒體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報道考查知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核心價值 通過對新中國外交的認識,考查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領悟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中的價值,認識中國在和平國際關系發展過程中的責任與擔當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現象信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處理與鄰國關系的時候提出來的。解讀顯性信息:中國顛覆了武力行事的國家行為方式,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保持了與鄰國的和睦關系,表明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不僅長期指導中國的外交實踐,為我國同世界各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提供規范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A、C、D三項不是用來處理鄰國關系,均排除。命題點1: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的外交思想(2021·山東卷)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強調中國( )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知,毛澤東強調中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前提下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B項錯誤。A項材料未提及,排除;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即表明中國放棄“一邊倒”政策,C項錯誤。命題點2:三大改造(2023·山東卷)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答案:A解析:毛澤東認為國家與工廠是對立的統一,即在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下,各個生產單位可以有一定的獨立性,強調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A項正確。“1956年”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強調國家的行政指導,排除B項;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營,并不是平衡公私關系,排除C項;材料強調工廠要有一定的獨立性,但不是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命題點3:“一五”計劃(2023·河北卷)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總工會號召在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上海機床廠勞動模范盛利改進了39種工具,創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月均達到99%以上的優異成績。這體現出( )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得到貫徹C.技術革新助力了經濟體制改革D.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有序開展答案:A解析:勞動模范盛利的事跡作為“一五”計劃期間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的典型,說明廣大國營企業通過勞動競賽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A項正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于1958年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逐漸展開,與材料時間1953年至1957年不符,排除B、C兩項;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計劃,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廣西柳州一模)新中國成立初針對英國追隨美國參加朝鮮戰爭,中國給予嚴厲譴責,并沒收英國在華部分財產;同時又針對英國希望與新中國保持往來的意愿,中國同意與英國談判建交,開展經濟貿易往來。這些做法( )A.突破了西方對華經濟封鎖B.彰顯了外交服務于國家利益C.奠定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D.體現了外交政策的不斷調整2.(2025·湖南衡陽期末)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為了解決印度支那問題,周恩來分別與法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及蘇聯領導人會晤,進一步協調了中、越、蘇三國的看法,打破了會議僵局,掃除了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的最大障礙。這反映出新中國( )A.外交關系取得突破 B.開始主導國際事務C.積極維護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國形象3.1954年10月,周恩來明確指出:“五項原則不應只限于中印和中緬關系,它也可以適用于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各國”“美國如果愿意和平共處,我們也歡迎”。材料反映了( )A.我國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B.我國外交政策發生關鍵性轉變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法D.我國外交走出大國封鎖的困境4.(2025·山東德州開學考)20世紀50年代某國際會議的公報聲明:“亞洲和非洲國家希望在發展亞非文化合作的同時,同其他國家發展文化接觸”“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該會議( )A.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明確了反殖民反霸權的目標C.實現了亞非國家聯合自強D.確立了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5.新中國成立初期,除政府間高層互訪和參加維護世界和平的活動外,中國還邀請一些國家的民間團體、新聞工作者、友好人士等來華參觀訪問。此舉意在( )A.履行“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B.塑造良好國際形象C.與更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D.和平解決國際爭端6.(2025·廣東珠海一摸)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一份報告中將資本主義國家分為三種類型,即以新興民族國家和西北歐中立國家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為代表的“維持現狀派”、以美國為代表的“主戰派”,這種劃分的目的是( )A.調整“一邊倒”的外交方針B.與西方國家實現全面和解C.擴大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D.爭取人民民主國家的支持7.某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人均只有三分錢。如果把三分錢分到每個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國5-6億人的三分錢集中起來就能干一些事。該學者意在說明,新中國初期( )A.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時機成熟B.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已初步提上日程C.開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是當務之急D.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具有必要性8.與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糧食產量達到215.4億斤,增長31%;棉花400萬擔,增長49.3%;芝麻36.6萬擔,增長95.3%;花生達到319萬擔,增長將近三倍半。這證實了( )A.國民經濟得到恢復B.國家優先發展農業戰略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D.生產關系變革的優越性9. 如圖所示為畫家朱鳴岡于1954年創作的水彩宣傳畫,圖片中為一位拖拉機手與老農的對話:“咱們要共同努力來建設社會主義。”該作品體現了當時中國農民( )A.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B.加入人民公社的喜悅C.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憧憬D.支援工業建設的愿望10.(2025·江蘇常州一中階段測試)1953年11月,農村工作部在《關于大城市的蔬菜生產和供應的情況及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的生產”。這一做法( )A.適應工業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緩解糧食危機C.為農業合作化創造條件D.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11.1953年,針對長春汽車制造廠建廠中的諸多困難,中共中央指示“責成各有關部門對長春汽車廠的建設予以最大的支持,力爭三年內完成”。1956年,該廠建成投產。這體現了( )A.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業化建設C.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D.蘇聯政府提供大量無償援助12.1953年,新中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人口為5.82億人。這是新中國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學的調查方法開展人口普查。據此推知,這次全國人口普查( )A.體現了土地改革的實施效果B.加速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C.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持續發展D.服務于新中國政治經濟建設13.(2025·四川內江二中開學考)有學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幾年中,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他們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并將它擴大到每個城市、每個村莊和每個家庭,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狀態。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 )A.集中全國力量實現了國家統一B.完善了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C.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勝利D.通過體制建設重塑國家形象二、非選擇題14.(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展覽會廣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體《讀賣新聞》。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約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廣告上大字標注“東京中國見本市(東京中國商品展覽會)”,標題上方的文字強調“初次向日本民眾展示,新中國產業文化展”。這條廣告注明,“免費入場,歡迎參觀,免費放映新到中國電影”,并列舉了15家參加展覽會的中國公司,廣告還介紹了展覽的主要產品品類:第一類是日本工業原料所需的中國礦產品,包括煤炭、鐵礦石、鹽等;第二類是與日本家庭密切相關的中國農產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關農產品加工品;第三類是正在發展中的中國重工業品,包括機械、金屬、冶金產品、化工產品;第四類是中國各種輕工業品,包括針織品、文具、日用百貨、酒、煙、皮革、毛皮;第五類是世界知名的中國手工藝品,包括地毯、刺繡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飾品、漆器。——摘編自趙新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品牌對外傳播研究(1949-1965)》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廣西柳州一模)新中國成立初針對英國追隨美國參加朝鮮戰爭,中國給予嚴厲譴責,并沒收英國在華部分財產;同時又針對英國希望與新中國保持往來的意愿,中國同意與英國談判建交,開展經濟貿易往來。這些做法( )A.突破了西方對華經濟封鎖B.彰顯了外交服務于國家利益C.奠定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D.體現了外交政策的不斷調整答案:B解析:中國在譴責和制裁英國的同時,又同意與英國發展外交和商貿關系,在中英關系方面既堅持原則又保留余地的做法彰顯了外交服務于國家利益,B項正確。西方對華經濟封鎖是多國參與的、多方面的,不會因為與英國一國關系的發展就被突破,排除A項;決定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是綜合國力,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項。2.(2025·湖南衡陽期末)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為了解決印度支那問題,周恩來分別與法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及蘇聯領導人會晤,進一步協調了中、越、蘇三國的看法,打破了會議僵局,掃除了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的最大障礙。這反映出新中國( )A.外交關系取得突破 B.開始主導國際事務C.積極維護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國形象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國在日內瓦會議期間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積極維護世界和平,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排除A項;B項“開始主導”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中國推進會議的作用,而非塑造世界大國形象,排除D項。3.1954年10月,周恩來明確指出:“五項原則不應只限于中印和中緬關系,它也可以適用于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各國”“美國如果愿意和平共處,我們也歡迎”。材料反映了( )A.我國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B.我國外交政策發生關鍵性轉變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法D.我國外交走出大國封鎖的困境答案:B解析:1953年,我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從按照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來劃分敵我,到按照國家利益劃分敵我,標志外交政策的成熟,B項正確。A項是從新中國建立開始的,排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非國際法,排除C項;美國當時繼續封鎖中國,排除D項。4.(2025·山東德州開學考)20世紀50年代某國際會議的公報聲明:“亞洲和非洲國家希望在發展亞非文化合作的同時,同其他國家發展文化接觸”“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該會議( )A.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明確了反殖民反霸權的目標C.實現了亞非國家聯合自強D.確立了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亞洲和非洲國家”可知,該會議為亞非會議;根據材料“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可知,該會議明確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故選B項,排除A項。C項“實現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雖然公報中提到了人權問題,但并未表明確立了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排除D項。5.新中國成立初期,除政府間高層互訪和參加維護世界和平的活動外,中國還邀請一些國家的民間團體、新聞工作者、友好人士等來華參觀訪問。此舉意在( )A.履行“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B.塑造良好國際形象C.與更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D.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答案:B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除政府層面的外交活動外,還積極邀請部分國家的民間團體、新聞工作者、友好人士等來華參觀訪問,這樣有助于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生政權,了解新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愿望,以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B項正確。“另起爐灶”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C項并非材料意圖所在,排除;邀請民間團體等來華參觀訪問與解決國際爭端無關,排除D項。6.(2025·廣東珠海一摸)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一份報告中將資本主義國家分為三種類型,即以新興民族國家和西北歐中立國家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為代表的“維持現狀派”、以美國為代表的“主戰派”,這種劃分的目的是( )A.調整“一邊倒”的外交方針B.與西方國家實現全面和解C.擴大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D.爭取人民民主國家的支持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的這種劃分有助于明確適合建交的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能擴大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故選C項。該劃分本身體現了“一邊倒”方針的調整,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周恩來的劃分是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類型,與人民民主國家無關,排除D項。7.某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人均只有三分錢。如果把三分錢分到每個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國5-6億人的三分錢集中起來就能干一些事。該學者意在說明,新中國初期( )A.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時機成熟B.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已初步提上日程C.開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是當務之急D.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具有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強調只有把當時全國非常有限的資金和資源集中起來進行經濟建設,才能適應經濟基礎薄弱的現實,說明新中國初期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具有必要性,D項正確。8.與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糧食產量達到215.4億斤,增長31%;棉花400萬擔,增長49.3%;芝麻36.6萬擔,增長95.3%;花生達到319萬擔,增長將近三倍半。這證實了( )A.國民經濟得到恢復B.國家優先發展農業戰略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D.生產關系變革的優越性答案:D解析:1953年至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業的巨大發展,證實了生產關系變革的優越性,D項正確。A項是1952年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說法錯誤,第一個五年計劃以發展重工業為主,排除;C項與材料關系不大,排除。9. 如圖所示為畫家朱鳴岡于1954年創作的水彩宣傳畫,圖片中為一位拖拉機手與老農的對話:“咱們要共同努力來建設社會主義。”該作品體現了當時中國農民( )A.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B.加入人民公社的喜悅C.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憧憬D.支援工業建設的愿望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及的時間是1954年,即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并結合“咱們要共同努力來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對話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了無限的憧憬,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改造”,排除A項;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于1958年,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具體說明“支援工業建設”,排除D項。10.(2025·江蘇常州一中階段測試)1953年11月,農村工作部在《關于大城市的蔬菜生產和供應的情況及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的生產”。這一做法( )A.適應工業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緩解糧食危機C.為農業合作化創造條件D.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53年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的生產,這是為大力發展工業化而做好日常生活保障,A項正確。緩解糧食危機要靠主糧,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業組織形式的改變,排除C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排除D項。11.1953年,針對長春汽車制造廠建廠中的諸多困難,中共中央指示“責成各有關部門對長春汽車廠的建設予以最大的支持,力爭三年內完成”。1956年,該廠建成投產。這體現了( )A.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業化建設C.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D.蘇聯政府提供大量無償援助答案:C解析:長春汽車制造廠在中央政府的統籌規劃和支持下成功建成投產,體現了當時我國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C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建立,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材料是“一化”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蘇聯政府對我國的援助,排除D項。12.1953年,新中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人口為5.82億人。這是新中國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學的調查方法開展人口普查。據此推知,這次全國人口普查( )A.體現了土地改革的實施效果B.加速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C.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持續發展D.服務于新中國政治經濟建設答案:D解析:據材料“1953年,新中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并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為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奠定了基礎,故選D項。人口普查與A、B、C三項無關,均排除。13.(2025·四川內江二中開學考)有學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幾年中,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他們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并將它擴大到每個城市、每個村莊和每個家庭,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狀態。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 )A.集中全國力量實現了國家統一B.完善了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C.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勝利D.通過體制建設重塑國家形象答案:D解析:材料“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狀態”體現了黨建立了能夠深入基層的制度,改變了過去分散的狀態,D項正確。A項“實現了國家統一”與事實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并非完善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排除B項;1956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4.(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展覽會廣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體《讀賣新聞》。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約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廣告上大字標注“東京中國見本市(東京中國商品展覽會)”,標題上方的文字強調“初次向日本民眾展示,新中國產業文化展”。這條廣告注明,“免費入場,歡迎參觀,免費放映新到中國電影”,并列舉了15家參加展覽會的中國公司,廣告還介紹了展覽的主要產品品類:第一類是日本工業原料所需的中國礦產品,包括煤炭、鐵礦石、鹽等;第二類是與日本家庭密切相關的中國農產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關農產品加工品;第三類是正在發展中的中國重工業品,包括機械、金屬、冶金產品、化工產品;第四類是中國各種輕工業品,包括針織品、文具、日用百貨、酒、煙、皮革、毛皮;第五類是世界知名的中國手工藝品,包括地毯、刺繡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飾品、漆器。——摘編自趙新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品牌對外傳播研究(1949-1965)》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論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彰顯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述: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通過開展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日本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中展覽機械、金屬、冶金產品等重工業品及各種輕工業品,彰顯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制造在國際社會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外關系上,1954年,周恩來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因此,1955年在日本舉行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不僅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彰顯了我國不斷融入國際社會的外交新突破。通過免費放映中國電影和舉辦商品展覽會等,為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及中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擬定論題,依據材料“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日本的中國商品展覽會彰顯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故可得論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彰顯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述,可從“一五”計劃時期的成就,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的成就進行說明,并點明外交展現了中國的成就。最后,總結升華主題。15(共58張PPT)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第23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針“一邊倒” 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中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另起爐灶” (1)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 (2)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成就(1)日內瓦會議(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概況 1954年,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結果 朝鮮問題未達成協議,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作用 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提出 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緬倡議將其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亞非會議概況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內容 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作用 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會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背景 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 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結果 (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2)“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1954年憲法(1)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性質及原則: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3.政治制度體系: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4.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辨易錯]“一邊倒”不是指新中國依附蘇聯,而是指新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主要表現是新中國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拓知識] 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同: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壓迫;都面臨著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都有維護和平的愿望。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釋概念] 三大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辨正誤](1)“一五”計劃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2)“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標志著我國工業化的實現。( )××[挖教材]閱讀綱要上第25課問題探究。思考:1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一規定體現了什么原則?答案:人民民主原則。[圖解史]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決定召開關于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同時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他有關國家的代表參加。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中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4月26日,日內瓦會議在萬國宮開幕。由于美國和韓國代表極力阻撓,朝鮮問題被擱置,印度支那問題成為日內瓦會議的主題,美國向法國施加種種壓力,并加緊策劃對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干涉。為促使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中國代表團利用英法和美國在印度支那問題上的分歧,在會外與英法代表頻繁接觸。最終經過中國代表團的努力,于7月21日通過了《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實現了印度支那停戰,結束了法國在這個地區進行多年的殖民戰爭,印度支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周恩來總理如是總結:“日內瓦會議的成就證明,國際爭端是可以用和平協商的方法求得解決的。現在世界上贊成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人已經越來越多。”——根據吳建民《外交案例Ⅱ》等整理[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內瓦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內瓦會議的成功召開對中國的影響。金版參考:美蘇冷戰,兩極對峙局面逐漸形成;朝鮮戰爭和越南抗法戰爭影響了遠東地區的安定;美國希望擴張自身勢力;法國希望恢復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新中國成為亞洲舉足輕重的力量。金版參考:有利于中國南部邊境的相對穩定;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國際影響力;宣傳了中國的外交理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四大特點(1)包容性: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國家;適用于發展中或發達國家。(2)平等性:強調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應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開放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4)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1)平等性: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2)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外交方針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3)結盟性:“一邊倒”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一大特點。(4)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就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主題二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1952年 1956年 1957年工業總產值 349.0 703.6 783.9農業總產值 461.0 582.9 604.0工農業總產值 810.0 1286.5 1387.9材料二 [問題探究]材料一、二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經濟發展現象?金版參考:我國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工業化程度提高(或工業發展快于農業),農業合作化加快推進,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并舉。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及原因(1)特點①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并舉(或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②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③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④一體(主體:工業化建設)兩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相輔相成。⑤建設成就集中在東北地區。(2)原因①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②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處于帝國主義的軍事包圍之中,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的速度都比較快;中國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④從各行業關系看,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農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⑤東北地區與蘇聯接壤,便于接受蘇聯的援助。三大改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浙江6月選考)2024年5月3日,某外國媒體刊文稱:“歷史上,世界主要大國以武力行事已是慣例,然而中國卻顛覆了這些國家行為方式的許多細節。……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美國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該文旨在贊揚中國倡導的( )A.“一邊倒”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真實親誠”理念試題情境 外國媒體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報道考查知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核心價值 通過對新中國外交的認識,考查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領悟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中的價值,認識中國在和平國際關系發展過程中的責任與擔當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現象信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處理與鄰國關系的時候提出來的。解讀顯性信息:中國顛覆了武力行事的國家行為方式,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保持了與鄰國的和睦關系,表明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不僅長期指導中國的外交實踐,為我國同世界各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提供規范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A、C、D三項不是用來處理鄰國關系,均排除。命題點1: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的外交思想(2021·山東卷)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強調中國( )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解析:根據材料“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知,毛澤東強調中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前提下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B項錯誤。A項材料未提及,排除;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即表明中國放棄“一邊倒”政策,C項錯誤。命題點2:三大改造(2023·山東卷)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解析:毛澤東認為國家與工廠是對立的統一,即在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下,各個生產單位可以有一定的獨立性,強調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A項正確。“1956年”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強調國家的行政指導,排除B項;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營,并不是平衡公私關系,排除C項;材料強調工廠要有一定的獨立性,但不是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命題點3:“一五”計劃(2023·河北卷)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總工會號召在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上海機床廠勞動模范盛利改進了39種工具,創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月均達到99%以上的優異成績。這體現出( )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得到貫徹C.技術革新助力了經濟體制改革D.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有序開展解析:勞動模范盛利的事跡作為“一五”計劃期間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的典型,說明廣大國營企業通過勞動競賽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A項正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于1958年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逐漸展開,與材料時間1953年至1957年不符,排除B、C兩項;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計劃,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英關系 日內瓦會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亞非會議反殖民反霸權的 目標 中國邀請外國非政府組織來華參觀的目的 中國劃分資本主義國家類型的目的 實行計劃經濟的 原因 農業改造的影響題號 9 10 11 12 13 14難易度 ★★ ★★★ ★★ ★★★ ★★★ ★★★知識點 農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憧憬 1953年有關城市郊區農業生產的文件 國家組織能力強大的表現 1953年的全國人口普查 黨通過體制建設重塑國家形象 1955年日本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一、選擇題1.(2025·廣西柳州一模)新中國成立初針對英國追隨美國參加朝鮮戰爭,中國給予嚴厲譴責,并沒收英國在華部分財產;同時又針對英國希望與新中國保持往來的意愿,中國同意與英國談判建交,開展經濟貿易往來。這些做法( )A.突破了西方對華經濟封鎖B.彰顯了外交服務于國家利益C.奠定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D.體現了外交政策的不斷調整解析:中國在譴責和制裁英國的同時,又同意與英國發展外交和商貿關系,在中英關系方面既堅持原則又保留余地的做法彰顯了外交服務于國家利益,B項正確。西方對華經濟封鎖是多國參與的、多方面的,不會因為與英國一國關系的發展就被突破,排除A項;決定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是綜合國力,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項。2.(2025·湖南衡陽期末)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為了解決印度支那問題,周恩來分別與法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及蘇聯領導人會晤,進一步協調了中、越、蘇三國的看法,打破了會議僵局,掃除了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的最大障礙。這反映出新中國( )A.外交關系取得突破 B.開始主導國際事務C.積極維護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國形象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國在日內瓦會議期間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積極維護世界和平,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排除A項;B項“開始主導”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中國推進會議的作用,而非塑造世界大國形象,排除D項。3.1954年10月,周恩來明確指出:“五項原則不應只限于中印和中緬關系,它也可以適用于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各國”“美國如果愿意和平共處,我們也歡迎”。材料反映了( )A.我國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B.我國外交政策發生關鍵性轉變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法D.我國外交走出大國封鎖的困境解析:1953年,我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從按照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來劃分敵我,到按照國家利益劃分敵我,標志外交政策的成熟,B項正確。A項是從新中國建立開始的,排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非國際法,排除C項;美國當時繼續封鎖中國,排除D項。4.(2025·山東德州開學考)20世紀50年代某國際會議的公報聲明:“亞洲和非洲國家希望在發展亞非文化合作的同時,同其他國家發展文化接觸”“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該會議( )A.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明確了反殖民反霸權的目標C.實現了亞非國家聯合自強D.確立了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亞洲和非洲國家”可知,該會議為亞非會議;根據材料“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可知,該會議明確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故選B項,排除A項。C項“實現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雖然公報中提到了人權問題,但并未表明確立了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排除D項。5.新中國成立初期,除政府間高層互訪和參加維護世界和平的活動外,中國還邀請一些國家的民間團體、新聞工作者、友好人士等來華參觀訪問。此舉意在( )A.履行“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B.塑造良好國際形象C.與更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D.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除政府層面的外交活動外,還積極邀請部分國家的民間團體、新聞工作者、友好人士等來華參觀訪問,這樣有助于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生政權,了解新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愿望,以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B項正確。“另起爐灶”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C項并非材料意圖所在,排除;邀請民間團體等來華參觀訪問與解決國際爭端無關,排除D項。6.(2025·廣東珠海一摸)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一份報告中將資本主義國家分為三種類型,即以新興民族國家和西北歐中立國家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為代表的“維持現狀派”、以美國為代表的“主戰派”,這種劃分的目的是( )A.調整“一邊倒”的外交方針B.與西方國家實現全面和解C.擴大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D.爭取人民民主國家的支持解析: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的這種劃分有助于明確適合建交的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能擴大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故選C項。該劃分本身體現了“一邊倒”方針的調整,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周恩來的劃分是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類型,與人民民主國家無關,排除D項。7.某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人均只有三分錢。如果把三分錢分到每個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國5-6億人的三分錢集中起來就能干一些事。該學者意在說明,新中國初期( )A.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時機成熟B.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已初步提上日程C.開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是當務之急D.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具有必要性解析:材料強調只有把當時全國非常有限的資金和資源集中起來進行經濟建設,才能適應經濟基礎薄弱的現實,說明新中國初期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具有必要性,D項正確。8.與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糧食產量達到215.4億斤,增長31%;棉花400萬擔,增長49.3%;芝麻36.6萬擔,增長95.3%;花生達到319萬擔,增長將近三倍半。這證實了( )A.國民經濟得到恢復B.國家優先發展農業戰略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D.生產關系變革的優越性解析:1953年至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業的巨大發展,證實了生產關系變革的優越性,D項正確。A項是1952年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說法錯誤,第一個五年計劃以發展重工業為主,排除;C項與材料關系不大,排除。9. 如圖所示為畫家朱鳴岡于1954年創作的水彩宣傳畫,圖片中為一位拖拉機手與老農的對話:“咱們要共同努力來建設社會主義。”該作品體現了當時中國農民( )A.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B.加入人民公社的喜悅C.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憧憬D.支援工業建設的愿望解析:材料所述及的時間是1954年,即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并結合“咱們要共同努力來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對話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了無限的憧憬,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改造”,排除A項;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于1958年,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具體說明“支援工業建設”,排除D項。10.(2025·江蘇常州一中階段測試)1953年11月,農村工作部在《關于大城市的蔬菜生產和供應的情況及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的生產”。這一做法( )A.適應工業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緩解糧食危機C.為農業合作化創造條件D.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53年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的生產,這是為大力發展工業化而做好日常生活保障,A項正確。緩解糧食危機要靠主糧,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業組織形式的改變,排除C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排除D項。11.1953年,針對長春汽車制造廠建廠中的諸多困難,中共中央指示“責成各有關部門對長春汽車廠的建設予以最大的支持,力爭三年內完成”。1956年,該廠建成投產。這體現了( )A.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業化建設C.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D.蘇聯政府提供大量無償援助解析:長春汽車制造廠在中央政府的統籌規劃和支持下成功建成投產,體現了當時我國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C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建立,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材料是“一化”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蘇聯政府對我國的援助,排除D項。12.1953年,新中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人口為5.82億人。這是新中國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學的調查方法開展人口普查。據此推知,這次全國人口普查( )A.體現了土地改革的實施效果B.加速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C.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持續發展D.服務于新中國政治經濟建設解析:據材料“1953年,新中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并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為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奠定了基礎,故選D項。人口普查與A、B、C三項無關,均排除。13.(2025·四川內江二中開學考)有學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幾年中,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他們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并將它擴大到每個城市、每個村莊和每個家庭,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狀態。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 )A.集中全國力量實現了國家統一B.完善了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C.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勝利D.通過體制建設重塑國家形象解析:材料“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狀態”體現了黨建立了能夠深入基層的制度,改變了過去分散的狀態,D項正確。A項“實現了國家統一”與事實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并非完善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排除B項;1956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4.(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展覽會廣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體《讀賣新聞》。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約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廣告上大字標注“東京中國見本市(東京中國商品展覽會)”,標題上方的文字強調“初次向日本民眾展示,新中國產業文化展”。這條廣告注明,“免費入場,歡迎參觀,免費放映新到中國電影”,并列舉了15家參加展覽會的中國公司,廣告還介紹了展覽的主要產品品類:第一類是日本工業原料所需的中國礦產品,包括煤炭、鐵礦石、鹽等;第二類是與日本家庭密切相關的中國農產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關農產品加工品;第三類是正在發展中的中國重工業品,包括機械、金屬、冶金產品、化工產品;第四類是中國各種輕工業品,包括針織品、文具、日用百貨、酒、煙、皮革、毛皮;第五類是世界知名的中國手工藝品,包括地毯、刺繡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飾品、漆器。——摘編自趙新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品牌對外傳播研究(1949-1965)》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論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彰顯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述: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通過開展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日本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中展覽機械、金屬、冶金產品等重工業品及各種輕工業品,彰顯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制造在國際社會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外關系上,1954年,周恩來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因此,1955年在日本舉行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不僅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彰顯了我國不斷融入國際社會的外交新突破。通過免費放映中國電影和舉辦商品展覽會等,為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及中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擬定論題,依據材料“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日本的中國商品展覽會彰顯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故可得論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彰顯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述,可從“一五”計劃時期的成就,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的成就進行說明,并點明外交展現了中國的成就。最后,總結升華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3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docx 第23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