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素養測評卷(1) (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素養測評卷(1) (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一)
范圍:第一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
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
1.[2024·河南南陽月考] 早期人類從遷徙逐漸轉向定居。定居方式的出現,推動了語言交流的形成,進一步促使文字產生。同時,定居點的擴大也必然推動城市、青銅器等的出現,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據此可知,推動人類文明誕生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農業的不斷發展 B.語言交流的形成
C.金屬工具的出現 D.階級對立和私有制度
2.農耕生產的增長率大于游牧生產的增長率。農耕必然導致定居,隨之而來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有較大的和較為穩定的連續承襲的可能……在游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接壤地區,并不存在一個明確的、不可逾越的界線。這可用來說明 ( )
A.農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B.游牧文明的擴張性與開放性
C.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呈現多元一體格局
3.下表所示為世界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這表明 ( )
地區 成果
兩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書、法典、學校以及帝國的實踐
埃及  國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農業
古羅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競技場、羅馬法、地中海地區的一統
中國  大一統、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科舉制、四大發明
A.世界古代文明發展普遍缺乏連續性
B.文明優劣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C.文明的發展以地區間的交流為前提
D.不同地區文明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4.《漢謨拉比法典》在前言和結語部分都提到:法典的制定來自神的旨意,后世若違背法典就是違背神意,必然遭到“神罰”。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 ( )
A.宗教祭司對世俗貴族的支配 B.“王在法下”政治傳統的深遠影響
C.商品經濟和契約精神的發展 D.人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較低
5.[2024·安徽部分名校月考] 約公元前2800年至前2371年,兩河流域南部處于蘇美爾早王朝時期,是蘇美爾文明的成熟期。這主要表現在 ( )
A.原始農業開始產生 B.君主專制制度建立
C.一系列城市國家出現 D.統一的大帝國興起
6.古代埃及人將一年分為3個季節:第一個季節叫阿赫特,意為“泛濫”,又稱泛濫季;第二個季節叫佩雷特,意即河水退卻,也稱播種季;第三個季節叫夏矛,是“無水”季節,也叫收獲季。這種劃分反映出古埃及文明 ( )
A.數學方面的成就突出 B.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
C.天文歷法的高度發達 D.農耕技術水平的高超
7.[2024·山東青島月考] 觀察下圖,它們 ( )
           古埃及文字      中國古代文字
A.體現了文化多元特色 B.體現了生產生活內容
C.說明了階級分化本質 D.反映了文化隔閡差異
8.[2024·河北張家口月考] 據載,公元前6—公元2世紀的印度,有的婆羅門用男奴隸耕田,用女奴隸磨面;有的婆羅門父子二人下田耕作,卻令奴隸負責送飯。這反映出當時印度 ( )
A.倫理道德得到推崇 B.奴隸制經濟逐漸興起
C.種姓制度受到沖擊 D.婆羅門地位不斷下降
9.[2024·廣東佛山月考] 某學生在學習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的部分信息(如下圖)。圖示文明呈現的特征是 ( )
A.大河文明,相對獨立 B.相對獨立,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10.有學者認為,古代雅典的民主屬于自治式的民主、盲目的自由,其實是把多數人認為的真理當作真理,而不是把真理本身作為真理。這說明雅典民主制度 ( )
A.是小國寡民城邦的產物 B.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
C.在民主運作上缺乏理性 D.實際上是少數人的民主
11.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約公元前630年,鐵拉島7年無雨,顆粒無收,于是鐵拉人用抽簽的辦法從每兩兄弟中選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簽者淚流滿面地離開家鄉,結成生死與共的患難弟兄,終于在異鄉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據此可知古希臘的擴張方式為 ( )
A.武力擴張 B.殖民擴張
C.移民擴張 D.商業殖民
12.[2024·江蘇揚州月考] 下表是古代世界文明區騎兵使用情況。這表明 ( )
波斯  騎兵往往是先鋒
馬其頓  重騎兵是戰場上非常重要的打擊力量
羅馬  廣泛利用騎兵
A.騎兵成為各地區的普遍兵種
B.戰術進步有助于古代帝國形成
C.馬是戰爭中必用的武器裝備
D.交通改善推動文明擴展與交流
13.[2024·山東菏澤期末] 波斯帝國實行多種官方語言并存的政策。伊朗地區的官方語言為埃蘭語,巴比倫地區為阿卡德語,埃及為古埃及語,在民間和商業領域廣泛使用的阿拉米亞語為帝國的通用語言。這一政策( )
A.順應了多民族國家的要求 B.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阻礙了地區間的貿易往來 D.旨在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
14.[2024·吉林長春月考]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襲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當地人擔任的總督只管民政,軍政和財政另由馬其頓人或希臘人管理。同時,行省原有的鑄幣權也被取消。這些做法旨在 ( )
A.促進東西方間的文明交流 B.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
C.推廣馬其頓人的先進制度 D.推動帝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15.[2024·廣東東莞月考] 有學者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多數帝國在觀念上往往強調中央集權,在實踐中則盡可能地實行地方分權,讓地方保持基本自治,自主決定司法、公民權等事務,甚至允許某些城市在一定時期內擴張自己的領土。只有在地方發生麻煩時,國王或總督才會出面干預。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分裂勢力惡性膨脹 B.擴大了文明的區域
C.適應了當時帝國治理的需要 D.推動民主政治發展
16.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整個中東,形成新文明。許多人被逐出傳統的生活環境,他們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過去在舊城邦,生活比較簡單,法律、道德、宗教和義務全有明確規定,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現在,城市居民發現自己處于一個無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軍事征服 ( )
A.推動了區域文明一體化 B.鞏固了馬其頓王國統治
C.沖擊了當地居民的心理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
17.羅馬憑借由公民組成的強大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逐漸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在擴張過程中,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這一做法 ( )
A.使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帝國 B.加速了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
C.導致歐洲大陸由分裂走向統一 D.加強了對各轄區的有效控制
18.“賽里斯”是古代羅馬對中國的一個稱呼,原意指絲綢。“大秦”是漢朝人對羅馬帝國的稱呼,認為“其人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這表明 ( )
A.古羅馬與中國有直接官方交往
B.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比較密切
C.漢朝政府擁有“天朝上國”的觀念
D.新航路開辟推動羅馬與漢朝往來
19.[2024·廣東揭陽月考] 埃及早期階梯式的金字塔有意識地借鑒了蘇美爾的建筑,其象形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書寫方式;古希臘羅馬文明從巴比倫、腓尼基等文明中汲取了營養成分。這說明( )
A.蘇美爾文明領先世界 B.西亞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C.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 D.區域交流有利于文明的發展
20.[2024·廣東汕尾開學考試] 有學者認為:相較于古希臘藝術與西亞藝術,前者“只能是一個小弟弟而已”,“西亞文化對于愛琴海地區諸文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下列選項中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
A.《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B.希羅多德是“史學之父”,首創“歷史”一詞
C.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
D.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源于西亞
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
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
21.(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在兩河流域的人們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據英國學者薩格斯統計,在迄今所發現的楔形文獻中有關法律方面的內容在蘇美爾文獻中占95%左右。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法典的制定和頒布成為兩河流域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烏爾第三王朝國王烏爾納木頒布的《烏爾納木法典》是迄今發現的兩河流域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開創了兩河流域成文法典之先河。古代兩河流域影響最大的法典當屬《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由前言、正文、結語三部分組成,涉及訴訟程序、盜竊、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方面,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法典。
——摘編自關穎、唐韻娣《歐洲文化源流》
材料二 烏爾第三王朝重視農業、興建水利工程,不斷擴大國王與寺廟的農莊。一個農莊管理者可擁有15公頃土地。在勞動力方面,10個城內王室與寺廟占有2.1萬多名奴隸。國王舒爾吉在位時9次向外遠征,與西北部阿摩利人發生沖突,久而久之,阿摩利人不斷威脅著烏爾第三王朝的獨立。公元前2007年,烏爾第三王朝被阿摩利人征服了。巴比倫橫跨在幼發拉底河上,控制著海陸交通的要道。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蘇姆阿布姆于此建立古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即位后,掌握了公社與寺廟的領導權,在軍事與政治上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其后,漢謨拉比陸續征服了埃什努那、拉爾沙、瑪里和亞述,巴比倫王國愈加強大。
——摘編自閻宗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法律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兩河流域重視法律建設的目的。(6分)
22.(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臘城邦在公元前8—前4世紀的400多年時間里,出現了君主制、僭主制、貴族制、寡頭制、共和制、民主制等不同政體。古希臘的政治家、思想家不斷思考和探索政治體制與國家治理問題。一些古希臘先哲提出了正義就是善,認為國家治理者應該是正義的善者,城邦的治理必須遵循至善理念,城邦的治理必須是法治的治理。古希臘城邦社會經濟和文化能夠得到不斷繁榮發展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改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民主治理的發展。
——摘編自許耀桐《國家治理:古希臘城邦的啟示》
材料二 羅馬帝國前期,屋大維對行省制度進行了改革,將行省劃分為元首省與元老院省。元首省的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對元首負責,新征服的地區自動成為元首省并設有軍隊駐扎。元首經常派監察官員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內。屋大維開拓了公用驛道并建立了郵驛制,使首都與各行省的信息傳遞更為迅速,元首能夠及時收到地方官員的報告。屋大維還設立財務督察使一職,主要職責為前往各行省收取稅款。他規定行省禁止舉行各種集會、結社活動,但卻有意識地宣傳對元首的崇拜,幾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羅馬女神廟和奧古斯都(屋大維)圣廟,人們每年都從行省內各地聚集到省府舉行隆重的祈禱儀式。
——摘編自杜建軍《羅馬帝國行省制度研究》
(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希臘城邦治理呈現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羅馬帝國前期行省制度改革的影響。(8分)
23.(12分)[2024·安徽安慶、池州、銅陵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思世界文明史,從文明早期到現當代,人類文明始終在兩個層面上表現出多樣性,一是不同文明體之間的差異性、多樣性,一是同一文明體內部構成要素、構成領域的差異性、多樣性。正是這雙重的多樣性,推動著文明的不斷進步,也使人們不斷遭遇新的問題和沖突。可以說,“文明”與“多樣”具有共生性,多樣性是文明的內在本質特性,是文明得以發展的內在結構性動力,也是引發各類文明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歷史長河中,文明在總體上是以文明群、多極文明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社會的方式發展一樣。
——摘編自陳忠《文明多樣性:歷史趨勢與倫理自覺》
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相關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層次清楚。)(12分)
單元素養測評卷(一)
1.A [解析] 農業的不斷發展,使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A項正確;其他三項皆不是最重要因素,排除B、C、D三項。
2.C [解析] “農耕生產”“游牧生產”體現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有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游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接壤地區,并不存在一個明確的、不可逾越的界線”體現兩種文明的交融和交流,C項正確,排除A、B項;材料體現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未體現一體格局,排除D項。
3.D [解析] 依據材料表格內容可以看出,兩河流域、埃及、古羅馬以及中國分別孕育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文明,體現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項正確;“世界古代文明發展普遍缺乏連續性”無法由材料得出,排除A項;文明無優劣之分,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地區文明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未涉及地區間的文明交流,排除C項。
4.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漢謨拉比法典》中提到法典的制定來自神的旨意,結合所學,古代人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較低,認為神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國王的統治權來源于神,法律是神的意志的體現,D項正確;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是世俗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宗教祭司支配世俗貴族的說法不恰當,排除A項;古巴比倫王國實行君主專制,并沒有“王在法下”的政治傳統,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漢謨拉比法典》內容涉及商品經濟或體現契約精神,排除C項。
5.C [解析] 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故選C項;“原始農業開始產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當時尚未形成統一的大帝國,排除D項。
6.B [解析] 從材料中可得出,古埃及人對于季節的劃分,主要的考慮因素是農業生產,反映出古埃及文明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古埃及數學、天文歷法高度發達,排除A、C兩項;材料并未體現古埃及的農耕技術水平,排除D項。
7.B [解析] 古代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圖片上的文字與生產生活相統一,圖片展現的中國古代的文字也展現了生產生活內容,B項正確;圖片所示古埃及文字和中國古代文字同屬于象形文字,未體現文化多元特色,排除A項;圖片不能反映“階級分化”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兩種文化有相似性,這并非反映文化隔閡差異,排除D項。
8.C [解析] 婆羅門原來是印度社會最高等級,主掌祭祀,但是這一時期,婆羅門中部分人也從事農業或者親自耕作,反映出當時印度種姓制度受到沖擊,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古印度推崇倫理道德的信息,排除A項;當時印度奴隸制經濟已經興起,排除B項;當時婆羅門仍然是社會最高等級,D項表述有誤,排除。
9.A [解析] 圖示各個文明分布在大河流域,如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故圖示文明呈現的特征之一是大河文明。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A項正確。“海洋文明”與圖示信息不符,“交往密切”表述錯誤,排除B、C、D項。
10.C [解析] 依據材料“把多數人認為的真理當作真理,而不是把真理本身作為真理”并結合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不同素養的公民共同參與國家管理,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這說明雅典民主制度在民主運作上缺乏理性,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民主制度在民主運作上缺乏理性,而不是雅典民主制度是小國寡民城邦的產物,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人民主權的原則,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民主制度在民主運作上的局限性,而不是雅典民主的范圍,排除D項。
11.C [解析] 根據材料,古希臘人通過將一部分居民遷居外國的方式來實現擴張,C項正確;材料提及移民而非武力征服,排除A項;殖民擴張一般指的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美洲、非洲、亞洲等地區建立殖民地,進行資源掠奪和商品或資本輸出的擴張方式,排除B項;材料所述鐵拉人的擴張是為了緩解城邦的土地、人口和資源壓力,而非爭奪商業利益,排除D項。
12.B [解析] 波斯、馬其頓和羅馬都使用了騎兵,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大帝國,說明戰術進步有助于古代帝國形成,B項正確。“騎兵成為各地區的普遍兵種”“馬是戰爭中必用的武器裝備”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C項;騎兵屬于軍事兵種之一,與交通改善與否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
13.A [解析] 波斯帝國是一個疆域廣闊的大帝國,帝國境內采取多種語言主要是為了滿足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A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多種官方語言并存與中央集權弱化的關系,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實行多種官方語言并存的政策并不會阻礙地區間的貿易往來,排除C項;實行多種官方語言并存的政策并不是為了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排除D項。
14.B [解析]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雖然沿襲行省制,但將行省權力進行分割,且軍政和財政另由馬其頓人或希臘人管理,將行省原有的鑄幣權也取消,說明亞歷山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亞歷山大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沒有體現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沒有體現亞歷山大推廣馬其頓人的先進制度,排除A、C項;材料中的措施與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D項。
15.C [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央與地方的沖突,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因地制宜,尊重地方風俗,有助于緩和矛盾,適應了當時帝國治理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做法不一定導致地方分裂勢力惡性膨脹,排除A項;材料強調帝國內的統治措施,和文明區域的擴大無關,排除B項;古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帝國并未實行民主政治,排除D項。
16.C [解析] 據材料“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整個中東,形成新文明。許多人被逐出傳統的生活環境”“城市居民發現自己處于一個無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亞歷山大的軍事征服沖擊了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和習慣,沖擊了當地居民的心理,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區域文明的一體化,排除A項;亞歷山大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強制推行古典希臘文化,容易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不利于鞏固馬其頓王國的統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古典希臘文化的東傳,并未體現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無法反映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D項。
17.B [解析] 在擴張過程中,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奴隸成為國家的主要生產者,促進了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的影響,A、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只提及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與加強對各轄區的有效控制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
18.B [解析] 材料中“賽里斯”“大秦”等稱呼的由來體現古代中國與古羅馬在對方的世界中都因為各自的特色而聞名,說明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比較密切,B項正確;古羅馬與中國不存在直接的官方交往,排除A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和史實均不符,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始于15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9.D [解析] 古埃及的建筑和象形文字都借鑒了蘇美爾的文明成就。古希臘羅馬文明汲取了巴比倫、腓尼基等文明的成就。這體現了不同區域文明間的交流,說明區域交流有利于文明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蘇美爾文明領先世界,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不足以體現西亞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西亞文明的借鑒,而不是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排除C項。
20.C [解析] 材料強調西亞文明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C項與史實及材料主旨均相符,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西亞文明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以及希羅多德是“史學之父”,首創“歷史”一詞,分別是西亞和古希臘各自的文明成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項;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而不是源于西亞,排除D項。
21.(1)特點:法律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法律關注社會生活);立法受到高度重視(法律服務于國家統治);法律逐漸規范化、成文化(注重法律的權威性);法律較為完整和系統化。
(2)目的:規范社會生活,緩和社會矛盾;組織生產,開展建設;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地位;建立統治秩序,推進武力擴張。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的“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法典的制定和頒布成為兩河流域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得出,法律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法律關注社會生活);根據材料一中的“烏爾第三王朝國王烏爾納木頒布的《烏爾納木法典》”可得出,立法受到高度重視(法律服務于國家統治);根據材料一中的“《烏爾納木法典》是迄今發現的兩河流域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開創了兩河流域成文法典之先河”可得出,法律逐漸規范化、成文化(注重法律的權威性);根據材料一中的“古代兩河流域影響最大的法典當屬《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由前言、正文、結語三部分組成,涉及訴訟程序、盜竊、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方面,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法典”可得出,法律較為完整和系統化。第(2)問,根據材料一“法律在兩河流域的人們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可得出,規范社會生活,緩和社會矛盾;根據材料二中的“烏爾第三王朝重視農業、興建水利工程,不斷擴大國王與寺廟的農莊。一個農莊管理者可擁有15公頃土地。在勞動力方面,10個城內王室與寺廟占有2.1萬多名奴隸”可得出,組織生產,開展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律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地位的工具;根據材料二中的“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即位后,掌握了公社與寺廟的領導權,在軍事與政治上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其后,漢謨拉比陸續征服了埃什努那、拉爾沙、瑪里和亞述,巴比倫王國愈加強大”可得出,建立統治秩序、推進武力擴張。
22.(1)特點:出現了諸多不同的政體形式;注重對政體的不斷探索;重視法律的作用;城邦不斷進行政治改革,推動了民主治理的發展。
(2)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促進了交通的發展;強化了對民眾的思想控制;強化了元首的權威;便利了各地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經濟文化交流。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古希臘城邦在公元前8—前4世紀的400多年時間里,出現了君主制、僭主制、貴族制、寡頭制、共和制、民主制等不同政體”可得出古希臘出現了諸多不同的政體形式;根據材料一“古希臘的政治家、思想家不斷思考和探索政治體制與國家治理問題”可得出古希臘先賢在不斷思考政權組織形式,即注重對政體的不斷探索;根據材料一“城邦的治理必須是法治的治理”可得出古希臘城邦治理重視法治,即重視法律的作用;根據材料一“古希臘城邦社會經濟和文化能夠得到不斷繁榮發展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改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民主治理的發展”可得出古希臘不斷進行的政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即城邦不斷進行政治改革,推動了民主治理的發展。第(2)問,根據材料二“元首省的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對元首負責,新征服的地區自動成為元首省并設有軍隊駐扎。元首經常派監察官員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內”可得出,行省制度改革加強了元首對地方長官的控制,進而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根據材料二“屋大維開拓了公用驛道并建立了郵驛制,使首都與各行省的信息傳遞更為迅速,元首能夠及時收到地方官員的報告”可得出行省制度改革促進了驛道和郵驛制的發展,即促進了交通的發展,便利了各地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經濟文化交流;根據材料二“規定行省禁止舉行各種集會、結社活動,但卻有意識地宣傳對元首的崇拜,幾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羅馬女神廟和奧古斯都(屋大維)圣廟,人們每年都從行省內各地聚集到省府舉行隆重的祈禱儀式”可得出行省制度改革強化了對民眾的思想控制,強化了元首的權威。
23.示例:
論題: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樣性并在相互交融中發展。
闡述: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生產力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西亞、埃及、印度、中國和希臘等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格局。農耕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崛起,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區域逐漸連接起來,不同地區的文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加強交流,并相互影響,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如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入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促進了這些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臘文明對地中海地區的文明特別是羅馬文明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漢朝與羅馬帝國也建立了經濟和文化聯系,從而促進了各自文明的發展。
總之,繁榮與發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們應該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強文明的交流互鑒,這不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
[解析] 首先,根據材料“正是這雙重的多樣性,推動著文明的不斷進步”擬定論題: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樣性并在相互交融中發展。其次,結合世界文明發展的相關史實展開闡述。最后,總結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富民县| 开阳县| 格尔木市| 潮州市| 弥勒县| 南涧| 永善县| 荣昌县| 晋宁县| 内黄县| 新乡市| 哈尔滨市| 泸水县| 南乐县| 安达市| 琼结县| 青浦区| 汤阴县| 石阡县| 漾濞| 长治市| 涡阳县| 丰都县| 华蓥市| 乐陵市| 英山县| 晋江市| 德清县| 贡山| 陆丰市| 桐乡市| 拉孜县| 宜章县| 绥滨县| 临武县| 蓬安县| 彭山县| 泸州市| 西林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