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二)范圍:第二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1.對于中古時期的西歐,有人評論道:“在這樣的一個政體里,政府的實質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個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權力,而國王被縮成了一個陰影而已。”導致這一現象的政治因素是 ( )A.國王對地方控制力弱 B.維護農奴制度的需要C.基督教會勢力的強大 D.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2.[2024·廣東佛山月考] 中古西歐莊園中領主自營地由農奴耕種,收獲歸領主所有,農奴還受到其他層面的剝削。自14世紀起,領主放棄自營地,改征貨幣地租,農奴也通過“贖買”等途徑獲得人身自由。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滲透 B.市民爭取城市自治C.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瓦解 D.封君封臣制度衰落3.[2024·山西太原月考] 公元8世紀末,法蘭克查理大帝頒布了著名的《莊園敕令》,詳細地規定了莊園里的各個部門的生產以及組織形式,《莊園敕令》涉及內容全面且細致,莊園的管理越來越標準化。查理大帝此舉旨在( )A.形成獨立的政治集團 B.穩定封建統治秩序C.廢除西歐封君封臣制 D.推動國王直接管理莊園4.[2024·江蘇南通月考] 112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頒給倫敦特許狀,規定倫敦每年只需繳納300英鎊的包稅即可免除貨物通行稅、酒稅等稅收,倫敦郡長這一要職改由倫敦市民選舉產生,并肩負召開地方法庭、征收賦稅、轉達王命等一系列職能。上述規定表明當時英國( )A.莊園經濟瓦解 B.形成地方割據C.城市自治發展 D.農奴負擔減輕5.下表為13世紀巴黎大學大事件表。從巴黎大學的發展歷程中可知,中古時期的巴黎大學( )1200年 巴黎大學學生與巴黎圣母院教士發生沖突,幾個學生被打死,法國國王奧古斯特頒布特許狀,賦予巴黎大學學生免受世俗法律懲戒、免于稅收的特權,并要求巴黎市民和行政人員對其特權給予足夠的尊重1229年 巴黎大學學生毆打某旅店老板,攝政王后卡斯蒂耶下令嚴懲學生,地方政府反應過度,打死諸多年輕學生。巴黎大學文學院師生率先罷課抗議并離開巴黎去了奧爾良等地1231年 教皇把巴黎大學正式納入其庇護之下,使其免受地方教會或世俗權力的干擾,還規定巴黎大學擁有結盟權、罷課權和頒發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專一權,并希望就此建立只有獲得羅馬教廷特許狀的大學才有資格頒發學位的先例A.通過斗爭自主權擴大 B.教會權力高于世俗權力C.與羅馬教廷關系密切 D.源于教權與王權的爭斗6.[2024·貴州遵義月考] 法國年鑒學派代表人物馬克·布洛赫說,中世紀的城市是“封建社會的外部實體”。英國經濟史學家波斯坦認為,“城市是封建海洋中的資本主義島嶼”。兩位學者觀點的依據是,西歐中世紀的城市( )A.是封建制度的基礎 B.有利于社會轉型C.推動了英法的統一 D.穩定了封建經濟7.下圖為拜占庭帝國畫作《查士丁尼及其隨從》,畫作上查士丁尼不僅居中而且顯得最為高大。他的右邊是大主教馬克西米爾和助祭師等人,左邊是兩個貴族近臣和五個年輕侍衛。這說明,當時拜占庭帝國 ( )A.軍隊決定帝國一切事務B.王權位于國家權力中心C.美術創作以宮廷生活為主D.教會權勢凌駕于王權之上8.下面為16世紀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間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 ) 未經特許,王公不得將自己的領地出售或饋贈給教會。凡未經報批而轉讓給教會的土地,一律沒收;將莫斯科及鄰近各縣的優質土地分給在莫斯科附近沒有領地的1000余名小貴族;頒布《兵役條例》,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凡占有約163.5公頃土地者,必須提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自備馬匹、大刀、弓箭等A.實現富國強兵 B.進行土地改革C.加緊對外擴張 D.加強沙皇權力9.[2024·云南保山期中] 阿拉伯帝國是世界中古時期的一個重要的王朝。下列關于阿拉伯帝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建立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 B.確立伊斯蘭教為國教C.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D.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10.[2024·重慶長壽區期末] 《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匯集了兩河流域、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地的故事。據此可知,阿拉伯人 ( )A.受阿拉伯政治多元化的影響B.推動了東西方多元文化交流C.吸收了不同地區的文化D.反映了當時世界的社會生活11.“這里是奧斯曼帝國的藝術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貿之城,更是帝國的政治中心所在。不過,它代表的不再是希臘正教的拜占庭文明,而是奧斯曼人的伊斯蘭文明。”這里是 ( )A.巴格達 B.伊斯坦布爾C.巴比倫 D.安條克12.奧斯曼帝國法官依據伊斯蘭教法律審判、裁決民事和刑事案件,以及商業和信貸方面的糾紛,也負責地方上稅收的分配和征調、物價調控以及公共工程等。這說明奧斯曼帝國 ( )A.法律意識較為濃厚 B.法官是地方最高統治者C.宗教、司法和行政融合 D.地方的行政長官無實權13.[2024·貴州遵義月考] 德里蘇丹國建立后,蘇丹將其傳統的政治風格完全搬到印度,印度原本的政治傳統則幾乎完全被拋棄,被蘇丹政府發配到邊疆的少數印度王公,雖有一定的自治權,但是這種自治權非常有限。蘇丹的這一做法 ( )A.消除了民族間的隔閡與紛爭B.滿足了印度社會各階層的需求C.認可了印度教仍是主導宗教D.展示了中央政府強大的控制力14.[2024·湖南多校月考] 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建立負責行政與財務的政所、統轄源氏手下御家人(武士)的侍所和審理御家人訴訟的問注所。任命御家人到全國各地任地方行政單位“國”的守護和各莊園的地頭,掌握地方警察、征稅和土地管理權。這意味著 ( )A.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B.莊園制度催生武士集團C.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D.高麗王朝仿效唐朝制度15.朝鮮李氏王朝時期(1392—1910年)設置的司譯院,是專門培養翻譯人才的機構,設有漢學、蒙古學、女真(清)學、倭(日本)學四學,其中漢學始終是司譯院最重要的學科。由此可見,朝鮮李氏王朝時期( )A.確立了儒家治國理念B.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C.教育發展模式較混亂D.對外政策趨向多元化16.8—15世紀,東非海岸的商業城市日益繁華,這些城市不但與非洲內陸地區有密切的貿易和文化聯系,還與埃及、阿拉伯、印度、斯里蘭卡、中國等地區也有貿易往來。這表明古代東非海岸城市( )A.融入了印度洋貿易網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響C.因文明開放交流而繁榮 D.受阻于歐洲海路探險17.[2024·湖南衡陽月考] 據記載,14世紀,馬里國王曼薩·穆薩赴麥加朝圣,整個隊伍包括由100頭駱駝組成的黃金運輸隊,每頭駱駝馱著300磅黃金,后邊是1000頭駱駝馱著食物、禮物,還有妻妾、侍者等8000名隨行人員。曼薩·穆薩的出訪 ( )A.使馬里接受了伊斯蘭信仰 B.展現了馬里文明的繁盛C.開辟了非洲至亞洲的商路 D.刺激了西歐開辟新航路18.下圖所示是瑪雅人修建的位于奇琴·伊察的天文觀象臺,在上層建筑北面的窗口,通過厚達3米的墻壁形成兩道對角線,從此線望去,在右邊可以看到春分和秋分時落日的半圓;南邊窗口的對角線則正好對應著地球的南極和北極。由此可知 ( )A.瑪雅觀象臺的修建借鑒了古埃及技術B.封建迷信色彩籠罩了瑪雅社會C.天文學是瑪雅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D.瑪雅人準確掌握了地球運行規律19.[2024·貴州遵義月考] 阿茲特克人國家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有寬廣的市場,據說可以容納5000人。市場上的商品有金屬制品、紡織品、木器、石器、生產工具、武器、裝飾品以及奴隸等。交換單位為金沙,并用可可豆作為零用的“小貨幣”。這反映出特諾奇蒂特蘭 ( )A.城市建筑精美 B.貨幣體系完備C.市場交換活躍 D.交通運輸便利20.[2024·河南濮陽月考] 15—16世紀,位于安第斯山峽谷中的古都庫斯科城在每年6月的“拉伊米”節都會萬人空巷,人們聚集到中央廣場上參加宗教慶典。太陽剛一露臉,全場便歡聲雷動、鼓號齊鳴,全副武裝的國王帶領民眾面向太陽頂禮膜拜。據此可知 ( )A.中美洲瑪雅人盛行太陽神崇拜B.古代印加人具有燦爛的文明C.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D.阿克蘇姆王國成為地區強國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21.(14分)[2023·河南鄭州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朝鮮文化被打上了中國文化的深刻烙印,如提倡儒學、實行科舉制、派貴族子弟到唐朝留學;另外,中國的漢字和儒家思想早在公元前就傳入了朝鮮,新羅統一朝鮮后與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鑒中國文化來發展本國文化,如朝鮮的文字、史學等,同時朝鮮人民又推陳出新,在借鑒中國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摘編自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材料二 日本于7—10世紀設立的律令制是模仿唐朝的永徽律令和垂拱格式(為修改律令而臨時發布的詔敕和官符,稱為格;律令和格的施行細目稱為式)而成的,但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國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大量的官員和嚴密的國家組織,這對相對貧窮弱小的日本來說是沒有能力照搬的。于是,日本人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某些修改和變通,將大化改新前的一些慣例和制度吸收了進去,把那些歸屬于豪族大姓的部民制機構變成了官僚制下的基層機構。地方豪族的地位和特權雖然有所削弱,并且確實與中央官僚和中央貴族的地位、權力差距甚大,但也沒有徹底被取消,他們的權力有點像現在某些亞洲國家中的部族酋長的權力。——摘編自王仲濤、湯重南《日本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文化對朝鮮社會產生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簡析古代日本律令制國家形成的原因。(8分)22.(14分)[2024·貴州遵義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時期(1493—1528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桑海國家發展到極盛,成為繼馬里之后西非又一大帝國。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在中央設各部大臣,將全國分為4個行省和幾個商業特區。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級行政長官,都由國王從王族國戚中選派親信擔任。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組建了一支以戰俘和奴隸組成的常備軍,設置了專門管理全國伊斯蘭教信徒的最高祭司。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鼓勵商業和手工業,他在尼日爾河上游開鑿運河,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開發礦藏、采金、采鹽;統一度量衡,保障商旅安全。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還重視文化教育,獎勵學術,創辦學校,廣招各地學者文人。當時的廷巴克圖有各類學校150所,培養出不少有造詣的學者,他們寫了很多著作,保存和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教文明。——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二 桑海帝國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和奴隸的剝削與壓迫相當殘酷。16世紀以來,被壓迫的部落和奴隸不斷起義。統治階級的揮霍浪費,耗費了國家大量資財,以致發生財政危機。1517—1528年,桑海發生內亂,統治階級為爭奪王位混戰不已。從此以后,桑海國勢衰微,每況愈下。1590年,摩洛哥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率領帶著火槍的2000多名侵略者,大舉進攻桑海。桑海軍隊退到故地登迪,茍且偏安,無力反擊侵略者。1680年,桑海帝國滅亡。——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改革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改革的作用。(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桑海帝國走向衰亡的原因。(6分)2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世紀之問:光明還是黑暗。 中世紀始于5世紀,止于15世紀,整整橫跨1000年。仍有些人認為,這1000年是人類走過的一段漫長而愚蠢的彎路,這1000年的貧窮、迷信和黑暗橫亙在羅馬帝國古老的黃金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新黃金時代之間……而在15世紀的某個時刻,這種黑暗就煙消云散了。歐洲蘇醒了,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開始重新思考。在經歷長時間的停息后,人類再次邁出前進的步伐。 這種觀點最早是由中世紀末期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和新教徒們提出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回到古羅馬的盛世,而新教徒則希望恢復基督教最初的傳統。中世紀這1000年是一個障礙,是過去的榮光和當前的希望之間那沉睡的荒原。 中世紀的人士早已入土,即使我們用“原始”來形容他們的習俗,用“粗野”來形容他們的生活方式,用“可怕”來形容他們的價值觀,他們也無法起身抗議。他們的靜默讓我們得以安全地孤芳自賞,以他們的時代為參照,我們的時代才顯得非常不錯。——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中評價中世紀歐洲的觀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12分)單元素養測評卷(二)1.D [解析] 中古時期的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在這一制度下,王權軟弱,而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使得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D項正確;國王對地方控制力弱是封君封臣制度導致的,排除A項;材料與農奴制度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基督教會無太大關系,排除C項。2.A [解析] 中古西歐莊園中領主自營地由農奴耕種,收獲歸領主所有,農奴還受到其他層面的剝削。但自14世紀起,領主放棄自營地,改征貨幣地租,農奴也通過“贖買”等途徑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滲透,使得貨幣地租逐漸成為主要形式,A項正確。市民爭取城市自治是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要求獲得政治權力的結果,排除B項;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瓦解是材料表象,不是原因,排除C項;封君封臣制度衰落是這一變化產生的結果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3.B [解析] 公元8世紀末,查理大帝頒布《莊園敕令》,規范莊園的管理,其主要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秩序,B項正確;《莊園敕令》的頒布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主要目的不是形成獨立的政治集團,排除A項;《莊園敕令》針對的不是封君封臣制,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主要是領主掌控莊園,國王并不直接管理莊園,排除D項。4.C [解析] 1129年,英國國王亨利一世規定倫敦每年只需繳納300英鎊的包稅,倫敦郡長一職不需要經過國王任命,可以由市民選舉產生,郡長肩負召開地方法庭、征收賦稅等職能,可見當時英國的城市自治有了一定發展,C項正確;題干涉及時間是中世紀中期,當時莊園經濟尚未瓦解,排除A項;材料只是強調在國王授權前提下,城市獲得一定自治權,不能說明當時英國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農奴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5.A [解析] 根據材料“巴黎大學學生與巴黎圣母院教士發生沖突”“巴黎大學文學院師生率先罷課抗議并離開巴黎去了奧爾良等地”“賦予巴黎大學學生免受世俗法律懲戒、免于稅收的特權”“規定巴黎大學擁有結盟權、罷課權和頒發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專一權”可以得出,巴黎大學在與教會和地方政府的斗爭中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權,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巴黎大學通過斗爭擴大了自主權,并非強調教權高于王權,排除B項;材料反映巴黎大學通過斗爭擴大了自主權,并不能說明巴黎大學與羅馬教廷關系密切,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出現在自治的城市中,并非源于教權和王權的斗爭,排除D項。6.B [解析] 馬克·布洛赫的表述暗示了城市與封建社會的某種區別或獨立性,這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空間;波斯坦強調了城市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所學,兩位學者觀點的依據是: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有利于社會轉型,B項正確。布洛赫和波斯坦的觀點更多的是在描述城市與封建社會的關系,而非強調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是封建制度的基礎,排除A項;兩位學者的觀點主要聚焦在西歐中世紀城市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上,而非其在國家政治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排除C項;波斯坦的觀點更傾向于強調城市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島嶼”,在封建經濟中表現出某種異質性或新趨勢,布洛赫的“外部實體”表述暗示了城市與封建經濟的某種區別,“穩定了封建經濟”未能全面反映兩位學者的觀點,排除D項。7.B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得出,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皇帝處于畫面的中心,正是其權力與地位的反映,說明當時王權是國家的權力中心,B項正確,排除D項;材料沒有體現軍隊的作用,“軍隊決定帝國一切事務”的表述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僅憑材料不能得出當時拜占庭帝國美術創作以宮廷生活為主,排除C項。8.D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伊凡四世通過限制王公對自己領地的支配權、拉攏小貴族、頒布《兵役條例》等手段與大貴族進行斗爭,經過他的改革,大貴族的勢力遭到沉重打擊,鞏固和強化了沙皇權力,D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伊凡四世在富國方面的改革政策,排除A項;土地改革只是材料中的部分措施,并不是伊凡四世改革的目的,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伊凡四世加緊對外擴張,排除C項。9.D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古時期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的是奧斯曼帝國,不是阿拉伯帝國,D項表述有誤,符合題意;阿拉伯帝國依靠宗教信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阿拉伯帝國的國教是伊斯蘭教,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阿拉伯帝國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國,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0.C [解析] 材料“《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匯集了兩河流域、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地的故事”體現了阿拉伯人吸收了不同地區的文化,C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實行集權體制,與“政治多元化”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阿拉伯人助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B項;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并不能完全反映當時世界的社會生活,排除D項。11.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奧斯曼帝國的政治中心、當時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貿之城,結合所學,“這里”是指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B項正確,排除A、C、D項。12.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政教合一的奧斯曼帝國,法官依據伊斯蘭教法律裁決各類案件,并負責地方上稅收及公共工程等,說明奧斯曼帝國在國家治理中將宗教、司法和行政相融合,C項正確;奧斯曼帝國法律意識較為濃厚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地方的行政長官無實權”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13.D [解析] 德里蘇丹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蘇丹將其傳統的政治風格搬到印度,少數印度王公雖有自治權,但權力非常有限,這凸顯了蘇丹政府強大的控制力,D項正確;A、B兩項表述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A、B兩項;德里蘇丹國的國教是伊斯蘭教,排除C項。14.A [解析] 12世紀末,武士集團掌握國家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到來,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體現莊園制度對武士集團產生的影響,排除B項;大化改新是646年開始的日本仿效唐制進行的改革,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日本,而非高麗王朝,排除D項。15.B [解析] 朝鮮李氏王朝時期設置司譯院,將漢學作為最重要的學科,目的是培養漢學翻譯人才,便利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體現朝鮮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B項正確;朝鮮培養漢學人才只能體現其吸收中華文化,不能據此推斷出朝鮮確立了儒家治國理念,排除A項;朝鮮李氏王朝時期設置司譯院,培養翻譯人才,是為了滿足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往的需要,有其積極作用,體現不出教育發展模式混亂,排除C項;培養各類翻譯人才,不等于和各國發展外交,無法體現朝鮮“對外政策趨向多元化”,排除D項。16.C [解析] 根據材料“8—15世紀,東非海岸的商業城市日益繁華……不但與非洲內陸地區有密切的貿易和文化聯系,還與埃及、阿拉伯、印度、斯里蘭卡、中國等地區也有貿易往來”可知,東非海岸城市繁榮受益于與非洲內陸地區的交流以及與其他洲的交流,體現了東非文明的開放性,C項正確。從材料中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與東非貿易的國家眾多,說明古代東非海岸城市不僅僅受阿拉伯文明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東非海岸城市發展受阻于歐洲海路探險,排除D項。17.B [解析] 14世紀,馬里國王曼薩·穆薩赴麥加朝圣,攜帶了大量的黃金、物資,隨行人員眾多,體現了當時馬里經濟的繁榮。所以曼薩·穆薩的出訪展現了馬里文明的繁盛,B項正確。曼薩·穆薩的出訪主要展現了馬里文明的繁盛,不能根據他的出訪說明馬里接受了伊斯蘭信仰,排除A項;僅根據曼薩·穆薩的出訪,不足以說明非洲至亞洲的商路開辟,排除C項;曼薩·穆薩的出訪不是刺激西歐開辟新航路的因素,兩者之間沒有關聯,排除D項。18.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瑪雅人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設計的觀象臺可用于觀察春分、秋分時落日的半圓以及指出南北極,這說明天文學是瑪雅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C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瑪雅觀象臺的修建借鑒了古埃及技術,排除A項;天文學成就不是封建迷信,排除B項;“瑪雅人準確掌握了地球運行規律”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9.C [解析] 特諾奇蒂特蘭市場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并出現了“小貨幣”,這反映出特諾奇蒂特蘭市場交換活躍,C項正確;僅憑“寬廣的廣場”無法說明城市建筑精美,排除A項;可可豆作為零用的“小貨幣”,說明當時特諾奇蒂特蘭的貨幣體系并不完備,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交通運輸,排除D項。20.B [解析] 古城庫斯科是印加帝國的都城,因此材料“15—16世紀,位于安第斯山峽谷中的古都庫斯科城在每年6月的‘拉伊米’節都會萬人空巷,人們聚集到中央廣場上參加宗教慶典”體現的是古代印加人具有燦爛的文明,B項正確;材料是對古印加人文明的描述,與瑪雅人、阿茲特克人無關,排除A、C項;阿克蘇姆王國位于非洲,排除D項。21.(1)影響:推動朝鮮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促進了朝鮮教育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朝鮮的社會生活;推動了朝鮮的技術創新。(2)原因:借鑒唐制,有所變通;將部民制殘余和官僚制相融合;地方豪族的政治勢力被削弱。[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古代朝鮮文化被打上了中國文化的深刻烙印,如提倡儒學、實行科舉制、派貴族子弟到唐朝留學”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推動朝鮮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根據材料一“中國的漢字和儒家思想早在公元前就傳入了朝鮮,新羅統一朝鮮后與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鑒中國文化來發展本國文化,如朝鮮的文字、史學等”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朝鮮教育和思想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一“同時朝鮮人民又推陳出新,在借鑒中國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豐富了朝鮮的社會生活,推動了朝鮮的技術創新。第(2)問,根據材料二“日本于7—10世紀設立的律令制是模仿唐朝的永徽律令和垂拱格式……而成的,但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國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大量的官員和嚴密的國家組織,這對相對貧窮弱小的日本來說是沒有能力照搬的。于是,日本人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某些修改和變通”可得出,借鑒唐制,有所變通;根據材料二“將大化改新前的一些慣例和制度吸收了進去,把那些歸屬于豪族大姓的部民制機構變成了官僚制下的基層機構”可得出,將部民制殘余和官僚制相融合;根據材料二“地方豪族的地位和特權雖然有所削弱”可得出,地方豪族的政治勢力被削弱。22.(1)措施: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系;組建常備軍;設置最高祭司;開鑿運河,興修水利;開發礦藏,發展手工業;統一度量衡;獎勵學術,創辦學校;廣招學者賢達。(答出四點即可)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國王權威;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推動了區域經濟文化的交流;保存和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教文明。(答出兩點即可)(2)原因: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與壓迫剝削;部落和奴隸的頻繁起義;統治階級的揮霍引發財政危機;統治階級的爭權奪利及內訌;外族的侵略與沖擊。(答出三點即可)[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在中央設各部大臣,將全國分為4個行省和幾個商業特區。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級行政長官,都由國王從王族國戚中選派親信擔任”可分析出,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系;根據材料一“組建了一支以戰俘和奴隸組成的常備軍,設置了專門管理全國伊斯蘭教信徒的最高祭司”可分析出,組建常備軍,設置最高祭司;根據材料一“在尼日爾河上游開鑿運河,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開發礦藏、采金、采鹽;統一度量衡,保障商旅安全”可分析出,開鑿運河,興修水利,開發礦藏,發展手工業,統一度量衡;根據材料一“重視文化教育,獎勵學術,創辦學校,廣招各地學者文人”可分析出,獎勵學術,創辦學校,廣招學者賢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級行政長官,都由國王從王族國戚中選派親信擔任”可分析出,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國王權威,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根據材料一“統一度量衡,保障商旅安全”可分析出,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推動了區域經濟文化的交流;根據材料一“培養出不少有造詣的學者,他們寫了很多著作,保存和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教文明”可分析出,保存和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教文明。第(2)問,根據材料二“桑海帝國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和奴隸的剝削與壓迫相當殘酷”可分析出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與壓迫剝削;根據材料二“被壓迫的部落和奴隸不斷起義”可分析出部落和奴隸的頻繁起義;根據材料二“統治階級的揮霍浪費,耗費了國家大量資財,以致發生財政危機”可分析出統治階級的揮霍引發財政危機;根據材料二“桑海發生內亂,統治階級為爭奪王位混戰不已”可分析出統治階級的爭權奪利及內訌;根據材料二“摩洛哥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率領帶著火槍的2000多名侵略者,大舉進攻桑海”可分析出外族的侵略與沖擊。23.觀點:歐洲中世紀黑暗中也有光明。論述:歐洲中世紀時期,政治上,王權與神權相互斗爭,黑暗且混亂;經濟上,封建領主的莊園經濟占主導地位,人民受到貴族、教會的雙重剝削,負擔沉重;天主教進行思想控制,扼殺進步思想。但中世紀后期,歐洲王權不斷加強,逐漸出現統一的民族國家,議會出現;經濟方面,出現了一些自治城市,資本主義萌芽也正在孕育;文化方面,出現諸多大學。總之,歐洲中世紀雖然黑暗動蕩,但也為歐洲以后的發展孕育了一些積極因素。[解析]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分析材料內容,結合史實,概括材料中評價中世紀歐洲的觀點。注意要選擇自己熟悉且容易論述的內容,觀點要具體、明確,如:歐洲中世紀黑暗中也有光明。其次,根據材料“這1000年的貧窮、迷信和黑暗”等內容,可列舉出“黑暗”的例子;結合所學知識,中世紀后期歐洲也有很多進步因素,如大學創立、城市發展、議會出現等,為歐洲以后的發展孕育了一些積極因素。論述時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緊扣觀點。最后,對所論述的內容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