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素養測評卷(3) (含答案)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素養測評卷(3) (含答案)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三)
范圍:第三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
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
1.有學者指出,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在15世紀末開辟新航路時,歐洲沿大西洋東岸的航線已經被他們熟悉,而當他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岸航行時,不過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國、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開辟的航線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新航路開辟 ( )
A.是古代文明與西歐擴張的共同結果
B.源于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往和聯系
C.取決于西歐的航海技術和航線探索
D.主要是因為亞洲商人對財富的追求
2.香料是中世紀后期西歐最貴重的物品之一,其消費者主要是西歐貴族和教會。當時,人們常用古老的法國諺語“貴如胡椒”來描述某件商品很貴重,有錢人被戲稱為“胡椒袋子”。價值最高時,香料甚至與黃金同價,可以充當貨幣,用于交稅、交租、還債等。這一歷史現象 ( )
A.進一步提升教會和貴族權威
B.表明歐亞陸路貿易通道不暢
C.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反映了歐洲城市經濟的活躍
3.《馬可·波羅行紀》記載,亞洲大陸的東部并未被廣袤不可逾越的沼澤地封鎖,它的東部邊緣是海岸,可以乘船泛海到達。1459年,西歐人在此基礎上繪制出了東亞的海岸線。由此可知,《馬可·波羅行紀》 ( )
A.揭示了全球航路開辟的可能性
B.奠定了地理大發現的思想基礎
C.對東方的描述真實可信
D.推動了絲綢之路的開辟
4.[2024·廣西百所名校月考] 哥倫布和達·伽馬最初的目的是發現可以到達印度的新航線,讓自己的國家從與亞洲的貿易中獲利,從而打破中亞、西亞地區和意大利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是 ( )
A.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 B.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C.天主教會的支持 D.商業革命的刺激
5.[2024·河北滄州十校月考] 15世紀,歐洲開始走向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商人們積累了大量財富,將較多資本投入商業活動中。歐洲的商人們需要更多的貿易機會,以便獲取更多的商品和財富。該材料可用來說明 ( )
A.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 B.歐洲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C.歐洲海外市場不斷擴大 D.西歐市民工商階層的出現
6.[2024·江蘇揚州月考] 下圖是意大利繪圖師巴蒂斯塔·阿格內塞繪制的一幅地圖,該地圖最可能繪制于 ( )
A.14世紀 B.15世紀 C.16世紀 D.17世紀
7.從1492年開始,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4次西航,他到達了現在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可他自以為到了印度,就把發現的島嶼叫作西印度群島。后來,意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于1499—1504年到達南美洲的北部地區,他證明1492年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地方只是為歐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陸”,而不是印度,后來人們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稱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下列關于“新大陸”說法正確的是 ( )
A.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B.“新大陸”是指以前沒人居住的大陸
C.真正發現“新大陸”的是亞美利哥
D.“新大陸”的說法帶有“歐洲中心論”的色彩
8.迪亞士在1500年的航行中,遭遇颶風,迪亞士及其同伴全部葬身海底;達·伽馬船隊出發時共有160人,生還者為54人;麥哲倫船隊出發時有265人,生還者為18人。由此可見,新航路的開辟者具有 ( )
A.冒險與拼搏精神 B.科學與首創意識
C.殖民與擴張野心 D.啟蒙與進取思想
9.16世紀以來,天花在美洲肆虐,造成美洲2000萬~3000萬人病亡,也有人估計病亡人數可能達到了8000萬人。鑒于此,歷史學家稱天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者”。天花在美洲肆虐主要體現了 ( )
A.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B.人口遷移的危害
C.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D.殖民主義的罪惡
10.15世紀后期,巧克力飲品在新大陸被發現之后抵達歐洲并流行起來;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據此可知 (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美之間商業聯系十分密切
C.歐美的生活方式趨向一致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確立
11.隨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對安第斯山區的征服,馬鈴薯被殖民者當作一種“戰利品”帶回了歐洲,在此后的幾個世紀里,馬鈴薯逐漸成為歐洲家庭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由此可知,馬鈴薯的種植、推廣 ( )
A.解決了歐洲民眾的溫飽問題 B.改變了歐洲的糧食結構
C.推動了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D.破壞了農業的生態環境
12.[2024·安徽蚌埠月考] 16世紀以前,雖然中國絲綢早已遠銷西歐,但西歐人消費中國絲綢的數量十分有限。16世紀以后,西歐人購買中國絲綢、陶瓷的數量大增。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在于新航路開辟 ( )
A.開拓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 B.促成了太平洋貿易的活躍
C.使中國對歐洲貿易入超 D.改變了歐洲人的價值觀念
13.[2024·河南洛陽月考] 隆慶元年(1567年),月港的開放使閩南商人在合法貿易中獨占先機。福建商船將絲綢和瓷器等物資運到菲律賓馬尼拉。大量的銀元跟隨商船從馬尼拉返程,輸入閩南、粵東地區并在民間廣泛流通。這說明月港的開放 ( )
A.建立了以白銀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
B.使得西方殖民擴張深入中國東南沿海
C.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D.標志著馬尼拉大帆船航線正式開通
14.[2024·河南濮陽月考] 16世紀初,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和奧斯曼帝國的商業公司都清楚地認識到,為了防止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線帶來的威脅,他們必須暫時擱置沖突。這反映出當時 ( )
A.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締結成同盟
B.新航路開辟沖擊了世界貿易格局
C.地中海沿岸興起了資本主義萌芽
D.葡萄牙發動對奧斯曼帝國的殖民
15.[2024·河南濮陽月考] 16世紀末,新果阿成為里斯本到澳門航線的中轉站,下面的地圖藏于里斯本國家圖書館,華麗的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可視為羅馬“圣城”景觀在亞歐大陸的復制與改寫。這份地圖可用來印證 ( )
新果阿地圖(約1540年)
A.拜占庭帝國控制傳統東西方貿易
B.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C.西班牙在美洲新大陸的殖民擴張
D.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動
16.[2024·云南師大附中月考] 下面是1581—1670年白銀從歐洲流入亞洲的統計表(單位:噸)。乙國最可能是 ( )
時間 甲國 乙國 丙國
1581—1590年 8.6
1591—1600年
1601—1610年 5.9 5.7 1.3
1611—1620年 4.7 10.9 4.7
1621—1630年 4.4 12.7 7.7
1631—1640年 8.7 5.5
1641—1650年 9.5
1651—1660年 8.6
1661—1670年 11.8 9.9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蘭 D.英國
17.[2024·江蘇蘇州月考] 在通往亞洲航線開辟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荷蘭人一直從里斯本購買貨物;革命勝利后,荷蘭于1602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并授予其宣戰、簽約、占領土地及修筑要塞等特權。這一措施有助于荷蘭 ( )
A.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B.迅速地將菲律賓等地占據為殖民地
C.建立大量的股份公司以及證券交易所
D.戰勝葡萄牙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者
18.下表為16世紀和17世紀亞洲香料(丁香和胡椒)在西歐的出售價與其收購價的比值。這主要是由于 ( )
時間 丁香 胡椒
16世紀 73~184倍 13~16倍
17世紀 6倍 7~9倍
注:16世紀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印度、印尼香料的采購價及其在葡萄牙、英國的售出價對比,17世紀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印尼香料的采購價及其在荷蘭的出售價對比。
A.貴金屬不斷涌入引發價格革命 B.三角貿易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
C.全球航路的開辟引發商業革命 D.機器大規模運用降低生產成本
19.[2024·山西大同月考] 下表為16—17世紀西歐貴金屬存量及糧食、工業品價格的變化情況,下列項對這一變化理解正確的是 ( )
年份 白銀數量 (千克) 白銀指數 黃金數量 (千克) 黃金指數 英國糧食 價格指數 英國工業品 價格指數
1544年 9 190 000 100 815 000 100 100 100
1600年 21 400 000 232 1 192 000 146 244 187
1700年 31 270 000 340 1 580 000 193 316 257
A.催生了全新的商業經營模式 B.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
C.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 D.阻礙了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
20.下表內容是學者對16世紀發生價格革命原因的分析。據此可知 ( )
美洲金銀流入說  16世紀西歐物價飛漲歸結于美洲金銀流入,引發貨幣貶值、通貨膨脹
中歐銀產量激增說  15世紀中期起,中歐發掘出大量含銀的富銅礦,并且發展起通過鉛從富銅礦中分離出銀的技術,冶煉技術提升
自然氣候變動說  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歉收,糧價飛漲,引發物價上漲
人口增長說  整個16世紀人口自然增長一直處于上升狀態,觸發了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價格革命
A.各種史料混雜難以成定論 B.歷史事實都具有主觀性
C.價格革命形成具有復雜性 D.階級立場決定觀念形成
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
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
21.(14分)[2024·江蘇揚州月考]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作為一名英國海軍將領和伊麗莎白時代最著名的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是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的船長。德雷克大約于1541年出生在英格蘭德文郡的塔維斯托克附近,一個貧窮的虔誠新教徒農民家庭。德雷克的早年時代鮮為人知,但他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了堅定的新教觀念,這使他與天主教西班牙的終身斗爭成了事關宗教信仰的事業,當然也與物質回報有關。1566年,德雷克參加了一次前往佛得角群島和西印度群島的奴隸貿易遠航,遭到西班牙人襲擊,5艘船損失了3艘,許多英國船員被殺,這起事件進一步加深了德雷克對西班牙人的仇恨。
——[美]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材料二 進入16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的海盜活動擴大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這種私掠巡航一旦成功,會使參加者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因此吸引了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包括國王在內,私掠巡航成為一種有組織的活動。海盜劫掠的方式是專業性的,有的海軍將領及大小貨船、漁船的船主、船長、船員專以海上掠奪為主。伊麗莎白女王一貫縱容和支持海盜活動,甚至公開投資于這種具有極大冒險性的私掠巡航。女王的參加使這種活動帶有半官方性質。德雷克在1577—1580年、1585年、1589年的出航,是以女王的海軍將領的身份來指揮船隊的,有時航行出于官方的指令。
——摘自陳曦文《英國16世紀經濟變革與政策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德雷克探尋新環球航線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世紀后期德雷克等參加的私掠巡航活動的特點及其原因。(6分)
22.(14分)[2024·江蘇蘇州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1月,哥倫布到達波爾圖·卡巴洛后,當地印第安人反映船隊有人擄走了6個印第安人,計劃把他們作為奴隸賣到西班牙。哥倫布找到這6個人后,下令釋放,并送禮物彌補他們遭受的一切。
——19世紀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
材料二 你稟告陛下……我們認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加勒比人是未經開化的野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他們體型勻稱,非常聰明……會比其他奴隸都要優秀。
——1494年哥倫布寫給安東尼奧·德·托雷斯的信
材料三 1493年1月,船抵達卡隆角……哥倫布熱情接待了這群看似野蠻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這種方式打開和當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門。哥倫布派了一艘小船送他(印第安人)上岸,還送了很多禮物給他。他一上岸就大喊一聲。四處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沖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場激烈的戰斗開始了。西班牙人的武裝比印第安人好很多。兩個印第安人在戰斗中受了傷,剩余的全逃走了。這次戰斗是歐洲人與印第安人在新大陸的第一次正面沖突。……面對這次流血沖突事件,哥倫布非常傷心。
——摘編自[美]約翰·S.C.阿伯特《哥倫布、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大發現》
(1)辨析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哥倫布在對待販賣奴隸問題上的真實態度,并從史料鑒別的角度說明理由。(6分)
(2)據材料三,概括作者對印第安人和哥倫布形象的敘述,并據此推斷作者所站的立場及所持的意圖。(6分)
(3)據材料三,請剔除作者的主觀意識成分,客觀地重新敘述哥倫布在美洲登陸事件。(2分)
2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引發新舊大陸之間的生物、農作物、人種、疾病、文化,甚至思想觀念的交流。新舊大陸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又引發了生態上的巨大轉變……新大陸因牛、馬、羊等動物的到來,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為了滿足殖民者的需要,煙草、可可、棉花等經濟作物被大量種植,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如巴西東北、東南地區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中國清朝中葉引進的外來農作物帶來的墾殖熱潮,引發的生態環境危機日益突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加劇,水災頻發,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
根據材料,以“物種交流”為主題,自擬具體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
單元素養測評卷(三)
1.A [解析] 根據材料“當他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岸航行時,不過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國、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開辟的航線上”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的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過程中,東西方間的航線逐漸出現,新航路是對古代航線的擴展,因此材料意在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是古代文明與西歐擴張的共同結果,A項正確;“源于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往和聯系”表述與新航路開辟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取決于”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的主導者是歐洲人,排除D項。
2.B [解析] 由材料“人們常用古老的法國諺語‘貴如胡椒’來描述某件商品很貴重,有錢人被戲稱為‘胡椒袋子’”“價值最高時,香料甚至與黃金同價,可以充當貨幣”可知,中世紀的西歐香料奇缺,價格昂貴,而香料的來源主要是東方,說明東西方陸路貿易通道不暢,B項正確;材料表明東西方商路不暢,造成西歐香料奇缺,香料價格昂貴,與提升教會和貴族權威無關,排除A項;東西方陸路貿易通道不暢,推動了西歐探險家開辟新航路,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歐洲城市經濟的活躍,排除D項。
3.A [解析] 根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記載內容,西歐人繪制出了東亞的海岸線,這說明《馬可·波羅行紀》揭示了全球航路開辟的可能性,A項正確;《馬可·波羅行紀》不是地理大發現的思想基礎,排除B項;《馬可·波羅行紀》中對東方的描述并非都真實可信,排除C項;《馬可·波羅行紀》與絲綢之路的開辟無關,排除D項。
4.A [解析] 材料表明哥倫布和達·伽馬最初開辟新航線是為了打破中亞、西亞地區和意大利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由此可知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是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但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宗教的內容,無法體現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是天主教會的支持,排除C項;商業革命是新航路開辟之后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D項。
5.A [解析] 14—15世紀,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對金銀的需求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西歐人多次進入大西洋,尋找經大西洋抵達印度的航線,A項正確;“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不符合15世紀歐洲發展的史實,排除B項;歐洲海外市場不斷擴大是新航路開辟后的影響,排除C項;西歐市民工商階層出現于15世紀前,排除D項。
6.C [解析] 材料中地圖以歐洲為中心,體現了地圓學說、主要大洲,它最早出現應該在新航路開辟后,C項正確;14世紀,歐洲處于中世紀,當時的人并不認同地圓學說,對于世界的認識不完整,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開啟于15世紀末,但是地圓學說被證明正確是在16世紀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之后,排除B項;17世紀時,西歐人因為新航路的開辟,對于世界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其地圖內容比材料中地圖所示信息更加豐富,排除D項。
7.D [解析] 根據材料“他證明1492年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地方只是為歐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陸’”并結合所學可以看出,這種說法帶有明顯的“歐洲中心論”的色彩,D項正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A項錯誤;“新大陸”有原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排除B項;真正發現“新大陸”的是哥倫布,排除C項。
8.A [解析] 依據材料“遭遇颶風,迪亞士及其同伴全部葬身海底”“達·伽馬船隊出發時共有160人,生還者為54人”“麥哲倫船隊出發時有265人,生還者為18人”等信息可以看出新航路的開辟者具有冒險與拼搏精神,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
9.D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花伴隨西歐殖民者的侵略被帶到美洲,美洲原住民由于缺乏對天花的免疫力,因此大量死亡,材料信息體現的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罪惡,D項正確;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主要是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天花病毒的肆虐,而非人口遷移的危害,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食品安全問題,排除C項。
10.A [解析] 在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下,巧克力飲品傳入歐洲,小麥也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說明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不能得出歐美之間的商業聯系狀況,排除B項;“趨向一致”表述錯誤,歐美的生活方式并不一致,排除C項;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尚未確立,排除D項。
11.B [解析] 根據材料“在此后的幾個世紀里,馬鈴薯逐漸成為歐洲家庭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被帶回歐洲,馬鈴薯在歐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食物,據此可知,馬鈴薯的種植、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歐洲的糧食結構,B項正確;“解決了歐洲民眾的溫飽問題”夸大了馬鈴薯種植、推廣的影響力,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述及馬鈴薯種植、推廣的消極影響,排除D項。
12.B [解析] 新航路開辟推動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活躍,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把墨西哥同菲律賓的馬尼拉連接起來,運來的白銀用于收購中國明朝的絲綢和瓷器,印度的高級棉布,以及寶石、珍珠等物,B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拓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當時中國對歐洲貿易處于出超地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歐洲人價值觀念發生改變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13.C [解析] 月港開放使得大量白銀輸入東南沿海地區,這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內容僅涉及中國東南沿海和菲律賓的貿易,無法體現“建立了以白銀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排除A項;此時西方殖民勢力尚未進入中國東南沿海,排除B項;馬尼拉大帆船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月港只是馬尼拉大帆船航線的一個港口而已,排除D項。
14.B [解析] 新航路開辟沖擊了世界貿易格局,沖擊了舊的商業渠道,損害了威尼斯商人和奧斯曼帝國商業公司的利益,B項正確;威尼斯商人和奧斯曼帝國商業公司暫時擱置沖突,不代表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締結成同盟,排除A項;地中海沿岸興起了資本主義萌芽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葡萄牙沒有發動對奧斯曼帝國的殖民,排除D項。
15.D [解析] 新果阿是葡萄牙在印度西海岸的一個殖民地,這份地圖可以用來印證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動,特別是他們在該地區的航海、貿易和殖民擴張。地圖中的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也反映了葡萄牙在殖民地的宗教和文化影響,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動,而不是拜占庭帝國控制傳統東西方貿易,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人,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葡萄牙在亞洲的殖民活動,排除C項。
16.C [解析] 乙國攜帶大量白銀到亞洲地區是在17世紀初到17世紀中后期,此時是荷蘭控制海上貿易的時期,所以乙國最有可能的國家是荷蘭,C項正確;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已經逐漸走向衰落,不可能攜帶大量白銀來到亞洲,排除A、B項;17世紀初到17世紀中后期,英國雖然已經開始參與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但實力有限,不是攜帶最多白銀來到亞洲的國家,排除D項。
17.D [解析] 1602年,荷蘭的大商人集股組成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公司從政府那里得到了廣闊區域的貿易壟斷權。公司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簽訂條約、招募軍隊、在殖民地發行貨幣和任命官員等。這個公司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了大量殖民地,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荷蘭人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排除A項;結合所學,西班牙利用菲律賓尚未統一的機會,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對菲律賓的侵略,迅速攻占其大片領土,排除B項;商業革命促進了大量股份公司以及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排除C項。
18.C [解析] 材料表格數據表明,17世紀歐洲市場的貴重香料售價與采購成本的比值出現了明顯下降的情況,再聯系時代背景分析,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開辟后,海外市場不斷開拓,東西方貿易不斷擴大,商品流動量成倍增長引發的商業革命,C項正確;價格革命主要表現為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與材料現象不符,排除A項;丁香、胡椒主要產自亞洲,與大西洋三角貿易無太大關系,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業革命尚未開始,并未出現“機器大規模運用”,排除D項。
19.C [解析] 新航路開辟以后,由于黃金白銀大量涌入歐洲,歐洲物價飛速上漲,出現了價格革命,這是當時歐洲出現的新經濟現象,它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C項正確;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出現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主要體現在: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多,商路及商業中心的轉移,商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世界市場的形成,材料體現的是價格革命,而非商業革命,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價格革命,未體現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價格革命,它促進了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
20.C [解析] 從材料中不同學說對價格革命的多元解釋可知,價格革命的形成具有復雜性,C項正確;多元解釋并不意味著史料混雜,排除A項;歷史事實具有客觀性,歷史認知具有主觀性,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階級立場,且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
21.(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壟斷了東西方的航海要道;宗教改革后,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矛盾尖銳;英國資本主義不斷發展;黑奴貿易興起。
(2)特點:范圍廣;參與階層廣泛;組織性強;專業性強;半官方性質。原因:巨額財富的誘惑;政府的默許或支持;地理位置的優越。
22.(1)態度:哥倫布支持奴隸販賣。理由:材料一是19世紀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倫布對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態度。從史料鑒別的角度來看,一是作者離事件比較久遠,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視角。材料二是當時哥倫布寫給朋友的信件,表明他建議販賣奴隸。材料二屬于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價值。私人書信具有私密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綜合起來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
(2)敘述:哥倫布是具有友好交流意愿的文明人,印第安人是野蠻的土著。作者立場:西方殖民者立場。意圖:從作者對事件過程及哥倫布的心理描寫來看,他將印第安人塑造成失信、殘暴的形象,將哥倫布塑造成有仁愛之心的形象,據此推斷出作者有為西方殖民者殺戮辯護的意圖。
(3)敘述事件:1493年1月,哥倫布船隊與印第安人發生流血沖突,導致印第安人傷亡(或受傷)。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我們認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會比其他奴隸都要優秀”可知哥倫布支持奴隸販賣。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是后世人的描寫,屬于二手史料,且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可信度較低;材料二是哥倫布的私人信件,比較能反映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且屬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較高,辨析兩則材料,哥倫布應該是支持奴隸販賣的。第(2)問的第一小問,材料三中“1493年1月,船抵達卡隆角……哥倫布熱情接待了這群看似野蠻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這種方式打開和當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門”表明哥倫布是具有友好交流意愿的文明人,“四處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沖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場激烈的戰斗開始了”體現印第安人是野蠻的土著。第二小問,據材料三“熱情接待了”“還送了很多禮物給他”與“他一上岸就大喊一聲。四處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沖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文字對哥倫布等人完全肯定,對印第安人完全否定,這與西歐人開辟新航路的初衷是掠奪金銀等史實不符,印第安人有權抵抗外族踏上自己的家園,由此可以得出作者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場的。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三“哥倫布熱情接待了這群看似野蠻的印第安人”與“他一上岸就大喊一聲。四處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沖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可知,作者把以哥倫布為代表的西歐人塑造成以禮待人、友好交往的人,印第安人則是野蠻、失信、殘暴的形象,把印第安人塑造成先挑起沖突的一方,可以據此推斷出作者為西方殖民者殺戮辯護的意圖。第(3)問,客觀敘述該事件,把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等交代清楚即可,不需要有褒貶色彩的詞匯。根據材料三“1493年1月,船抵達卡隆角”與“兩個印第安人在戰斗中受了傷,剩余的全逃走了。這次戰斗是歐洲人與印第安人在新大陸的第一次正面沖突”可知,1493年1月,哥倫布船隊與印第安人發生流血沖突,導致印第安人傷亡(或受傷)。
23.示例:
論題: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破壞了生態平衡。
闡釋: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的交流傳播,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促使世界人口激增,推動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為了追求一些經濟作物的商品價值,比如煙草、可可、棉花等,列強對外殖民活動加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殖民地種植作物成分單一,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破壞。新大陸因牛、馬、羊等動物的到來,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中國清朝中葉引進的外來農作物,帶來墾殖熱潮的同時,引發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突出。
總之,在引進新物種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防止不良外來物種的入侵,積極保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解析] 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的關鍵是要找準材料中信息之間的關系,可以單純地從新舊大陸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出發論證命題;也可以從新舊大陸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又引發了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出發論證命題,材料主旨更加側重后者。找出觀點后,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闡述,闡述時要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史實準確。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言之成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微博| 峨眉山市| 清远市| 化州市| 蒲城县| 图片| 永平县| 遵义县| 阳谷县| 建湖县| 兴海县| 安庆市| 梁平县| 商南县| 昌吉市| 黄浦区| 公安县| 乌恰县| 阜宁县| 井冈山市| 色达县| 安多县| 余庆县| 金乡县| 星子县| 阳高县| 当雄县| 南康市| 外汇| 雅安市| 井冈山市| 高雄市| 潍坊市| 阳朔县| 石渠县| 静宁县| 桐梓县| 南丹县| 平乐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