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五)范圍:第五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1.18世紀以前,中印棉布衣服在英國曾風靡一時。而1700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禁止從印度、中國等國輸入棉紡織品,宣稱從外國輸入的棉織品“消耗國家的財富”,“奪去人民的工作”。這一法令( )A.加速了英國原始資本的積累B.有助于英國棉紡織技術的革新C.妨礙了他國先進技術的傳入D.體現出禁欲主義色彩2.17世紀末開始,英國貴族在“向上流社會看齊”的傳統風尚中,以一種追求和進取的形象激發了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的創造力,全社會處在一種“向上”的追求中。這種風尚 ( )A.導致了貴族的奢侈腐化 B.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C.沖擊了傳統的政治體制 D.推動了近代的技術革命3.[2024·廣東江門期中] 大約從15世紀開始,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公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成私有的大牧場或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 ( )①勞動力 ②市場 ③技術 ④資本A.①②④ B.①②C.①③④ D.②③4.[2024·江西南昌開學考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下列成就中不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是 ( )A.斯蒂芬森的火車 B.貝爾的電話C.卡爾·本茨的汽車 D.萊特兄弟的飛機5.[2024·廣東中山期末] 美國企業家福特的創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車生產的流水線。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裝上螺帽,裝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擰緊它。這樣大大提高了汽車組裝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實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增長,汽車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驅動“福特式創新”的是 ( )A.美國的勞動力嚴重短缺B.工廠制度廣泛推廣C.集中規模化生產的需要D.蒸汽動力得到普及6.[2024·黑龍江哈爾濱期中] 交通工具的改進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拓展,下列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明的交通工具的是 ( )A.火車、汽船 B.汽船、汽車C.汽車、飛機 D.火車、汽車7.在蒸汽機發明后,產生了熱力學。而在研究熱力學理論時,人們又萌發了研制內燃機的設想,最終發明出效能更高的動力機器——內燃機。據此可知,內燃機的發明 ( )A.主要依靠工人經驗和實踐B.源于科學理論的推動C.是科學家努力探索的結果D.使人類擺脫了自然的限制8.19世紀初,英國農業勞動力人數仍多于工業勞動力人數,但到20世紀初,農業勞動力人數已不足工業勞動力的1/5。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這說明,工業革命 ( )A.改變了社會勞動力結構 B.促進女性社會地位提高C.導致階級結構發生變化 D.造成產業結構重大變化9.[2024·廣東佛山期末] 19、20世紀之交,德國工業中心被灰黃色的煙幕所籠罩,煤煙造成植物枯死、晾曬的衣服變黑,即使白晝也需要人工照明,德國工業區的河流也變成了污水溝。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德國 ( )A.工業化的高度發展 B.工業化進程的生態問題C.城市基礎建設落后 D.政府缺乏對民生的關注10.[2024·江蘇南通月考] 1879年,德國杜伊斯堡成為世界最大內河港口,輸入礦砂和糧食,輸出煤和鋼鐵制品。1914年,德國的輪船總噸位由1871年的8.2萬噸增加到510萬噸,擁有了蒸汽時代以來第一支足以與英國匹敵的船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德國航運業的發展 ( )A.提高了其科技實力 B.助長了其海外擴張C.得益于共和制確立 D.成為一戰的導火索11.19世紀的英國思想家威廉·湯普遜甚為推崇歐文主義,認為互助合作的勞動方式優于強制和個人自由競爭,在其構建的理想社會里,資本與勞動實現了聯合,有資本但無資本家,每位成員都兼具勞動者和資本家的雙重角色。由此可知,威廉·湯普遜的思想 ( )A.開創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先河B.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理性反思C.科學地指導了歐洲工人運動D.旨在改造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秩序12.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共產主義者同盟舉行了第二次代表大會,馬克思、恩格斯親自參加會議。大會討論通過的新章程中,將同盟目的改為“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舊的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和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這表明 ( )A.科學社會主義已經誕生B.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基本成熟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先進思想影響了國際工人組織13.“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一材料體現了( )A.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B.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C.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D.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14.1848年6月,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辦了《新萊茵報》,報紙訂戶有6000個左右,當時它“成了革命年代德國最著名的報紙”,沒有一家德文報紙“像《新萊茵報》這樣有威力和影響,這樣善于鼓舞無產階級群眾”。該報紙 ( )A.推動了工人運動發展 B.指導了巴黎公社運動C.順應了法國社會轉型 D.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15.19世紀中后期,歐美國家先后誕生一大批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政黨,如德國社會民主黨、法國工人黨等,各國政黨在國內開展合法斗爭、維護工人切身利益,取得了一些成就。這說明歐美國家 (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B.馬克思主義思想得到傳播C.無產階級和平奪權條件成熟D.社會主義已成為主流思潮16.在《共產黨宣言》的鼓舞下,眾多國際工人組織得以創立和壯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展。這表現在 ( )A.倫敦工人協會成立B.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C.國際工人協會成立D.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建立17.《共產黨宣言》提出,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條件的豐富對發展無產階級民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盡可能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一觀點 ( )A.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B.看到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C.反映了工業革命的時代特點D.說明了無產階級斗爭的重要性18.巴黎公社的“代言人既不是律師,也不是記者,既不是議員,也不是將軍。代替他們的是克勒佐的礦工、裝訂工人、廚師等等”。這體現了巴黎公社的特征是 ( )A.公正性 B.人民性C.廣泛性 D.基礎性19.巴黎公社委員中的多數派是布朗基主義者,他們還未脫離空想社會主義的范疇,把希望寄托在少數革命家身上,有革命盲動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對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不信任,有集權專制傾向。這反映出巴黎公社缺乏 ( )A.科學理論的指導 B.工人階級的支持C.建立政權的意識 D.武裝斗爭的經驗20.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發布的《告法國人民書》中說:“大家須知,使我們的親人死亡,使我們遭受不幸和痛苦的,是那些背叛法國、向外國出賣巴黎的人。他們現在仍在喪心病狂地繼續破壞首都,從而達到毀滅共和國和自由這一雙重目的。”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主張建立無產階級政權B.旨在建立民族國家政權C.維護國家和民眾的利益D.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21.(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紀,德國南部和中歐的貴金屬產量激增,隨后,美洲白銀大量涌入西歐。迅速成長的廣闊市場為英國的商品帶來穩定的需求。在供給方面,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喪失了工業生產的競爭力,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毛紡品出口國。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造成英國的勞動力在一段時期內出現短缺,進而出現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企業主為降低成本而采用更節省勞動力的集約化生產方式。——摘編自宋李健《工業革命為什么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一個全球視角的內生分析模型》材料二 19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是“世界工廠”,向世界各地供應工業品。19世紀末,在世界貿易所占份額中,英國從1860年的20%降至19%,美國為12%,德國為13%,法國為9%。——摘編自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工業革命興起于英國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的世界貿易格局及形成原因。(8分)22.(12分)[2024·廣東東莞期中]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與封建制度相比,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材料二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恩格斯曾預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還會到來,無產階級將獲得最終勝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寫道:“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1)試結合19世紀50—60年代歐洲大陸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質,闡述對恩格斯這一結論的理解。(6分)(2)恩格斯觀察歷史的主要著眼點是什么 他對原先的結論進行修正,說明了什么 (6分)23.(12分)[2024·遼寧丹東期末]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國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于1855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南方與北方》,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工業革命中的一些重要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 瑪格麗特,一個從小在溫暖舒適、充滿田園風光的英國南部長大的姑娘,隨父母一起搬到了英國北方的一個工業小鎮。這個北方小鎮,到處是臟亂不堪的街道和迫于生計的窮苦工人,以及環境極其惡劣的紡織工廠。在這里,瑪格麗特必須整天面對粗俗的工人、棉絮飛舞的紡織工廠。瑪格麗特遇見了白手起家的年輕的紡織工廠主約翰·桑頓,約翰·桑頓傲慢無禮,對待工人的苛刻方式讓瑪格麗特極其反感。但兩人在爭吵中逐漸了解對方,最終結為連理。——整理自[英]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南方與北方》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12分)單元素養測評卷(五)1.B [解析] 當時處于英國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這一法令的頒布有利于國內棉紡織業免受中印等國棉紡織品的沖擊,從而為英國國內棉紡織企業在技術上的革新及工業革命率先從英國開始創造條件,B項正確;英國原始資本積累主要通過對外擴張、黑奴貿易等方式完成,排除A項;材料所述法令只是禁止外來棉織品的輸入,并不妨礙他國先進技術的傳入,排除C項;限制外國棉紡織品輸入主要是為了發展本國棉紡織業,不是為了提倡禁欲主義,排除D項。2.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末的英國社會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充滿活力,形成了一股“向上”的社會風尚,結合所學可知,這為技術的革新提供了精神文化基礎,D項正確;這種風尚不會導致貴族的奢侈腐化和社會的動蕩不安,A、B與題意不符,排除A、B兩項;17世紀末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逐漸確立,排除C項。3.A [解析] 圈地運動使得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國內市場,通過圈地運動,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獲得大量利潤,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①②④符合題意;圈地運動無法提高技術水平,技術是手工工場積累的,③不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4.A [解析] 火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A項正確;貝爾的電話、卡爾·本茨的汽車和萊特兄弟的飛機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排除B、C、D三項。5.C [解析] 福特公司在流水線上的創新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適應了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福特調整使用勞動力的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并未體現美國勞動力的嚴重短缺,排除A項;“福特式創新”適應了汽車等行業集中規模化生產的需要,與工廠制度廣泛推廣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蒸汽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而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生產場景,排除D項。6.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C項正確;火車、汽船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排除A、B、D項。7.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熱力學理論推動了內燃機的發明,這體現了科學理論研究對科技發明的推動,B項正確;蒸汽機的發明主要靠工人經驗和實踐,排除A項;材料側重說明科學理論和科學發明之間的關系,未強調科學家的作用,排除C項;“使人類擺脫了自然的限制”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8.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促使英國的勞動力結構發生了變化,英國經濟由以農業為主轉向以工業為主,并且越來越多的婦女成為工業勞動者,A項正確。越來越多的婦女成為工業勞動者不代表女性社會地位提高,排除B項;材料強調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勞動力結構,未涉及階級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勞動力結構,未涉及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排除D項。9.B [解析] 材料表明,德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導致生態環境污染嚴重,B項正確;材料強調當時德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工業化的高度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從材料中不能看出當時德國“城市基礎建設落后”,排除C項;材料強調當時德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未體現政府缺乏對民生的關注,排除D項。10.B [解析] 德國航運業的發展使得德國具備了與英國海上力量一較高下的資本,這樣會推動德國的對外擴張,B項正確;航運業與科技實力提升之間沒有關聯性,航運業發展是德國科技發展的結果,排除A項;德國當時實行君主立憲政體,排除C項;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排除D項。11.D [解析] 由材料“甚為推崇歐文主義”“有資本但無資本家”可知,這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典型體現,表明威廉·湯普遜旨在改造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秩序,D項正確;“開創了”這一表述錯誤,排除A項;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是因為它脫離社會現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思想,排除B項;由于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性,其不可能科學地指導工人運動,排除C項。12.D [解析] 馬克思、恩格斯親自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并幫助其修改了奮斗目標,說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先進思想已深刻影響了共產主義者同盟這一國際工人組織,D項正確;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排除A項;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仍處于上升時期,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并未成熟,排除B項;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排除C項。13.D [解析]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D項正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剝削本質的銳利武器,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是關于國家的理論和思想體系的政治學學說,包括國家的起源、概念、本質、職能等,排除C項。14.A [解析]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辦的《新萊茵報》,具有鼓舞無產階級群眾的威力和影響,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巴黎公社的信息,且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社會轉型的信息,排除C項;剩余價值學說創立于1867年,排除D項。15.B [解析] 19世紀中后期,歐美國家工人階級政黨的出現及其斗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B項正確;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項;材料體現工人階級政黨進行合法斗爭,不代表無產階級和平奪權條件成熟,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社會主義成為主流思潮,排除D項。16.C [解析]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864年,英法德等國的工人建立國際工人協會,C項正確;倫敦工人協會是英國憲章運動前期的工人組織,于1836年成立,排除A項;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是1844年的一次起義,排除B項;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成立于《共產黨宣言》發表前年,排除D項。17.A [解析] 據材料“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條件的豐富對發展無產階級民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及所學,可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并未提及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排除B項;工業革命的時代特點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并不是發展社會主義,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無產階級斗爭的作用,排除D項。18.B [解析] 巴黎公社的代言人是工人、廚師等,這體現了巴黎公社的特征是人民性,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巴黎公社運動公正性的表述,排除A項;廣泛性是指方面廣、范圍大、普遍,僅憑材料中涉及的“工人、廚師”等群體,不能得出巴黎公社運動具有廣泛性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巴黎公社運動的基礎性的相關表述,排除D項。19.A [解析] 由材料“巴黎公社委員中的多數派是布朗基主義者,他們還未脫離空想社會主義的范疇”可得出,巴黎公社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A項正確;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得到了工人階級的支持,也在政權建設方面作出某些嘗試,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項;巴黎公社是通過武裝斗爭而建立的,排除D項。20.C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大家須知,使我們的親人死亡,使我們遭受不幸和痛苦的,是那些背叛法國、向外國出賣巴黎的人。他們現在仍在喪心病狂地繼續破壞首都,從而達到毀滅共和國和自由這一雙重目的”可知,巴黎公社在《告法國人民書》中怒斥背叛者和賣國者,通過此方式對國家和民眾的利益進行維護,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1年3月,巴黎爆發工人武裝起義,起義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即《告法國人民書》發布前已經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排除A項;巴黎公社革命爆發之時,法國正處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民族國家政權早已建立,排除B項;“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在題干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21.(1)原因: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廣闊的海外殖民地;資本原始積累;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全球市場不斷發展壯大;主要競爭對手喪失競爭力。(2)格局:多中心的貿易格局。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英國自身工業水平相對下降;一批新興工業國家的崛起。[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迅速成長的廣闊市場為英國的商品帶來穩定的需求”及所學可知,英國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根據材料一“在供給方面,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喪失了工業生產的競爭力,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毛紡品出口國”“企業主為降低成本而采用更節省勞動力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并結合所學可知,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全球市場不斷發展壯大,主要競爭對手喪失競爭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資本原始積累為英國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19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是‘世界工廠’,向世界各地供應工業品。19世紀末,在世界貿易所占份額中,英國從1860年的20%降至19%,美國為12%,德國為13%,法國為9%”可知,多中心的貿易格局逐漸形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19世紀末,在世界貿易所占份額中,英國從1860年的20%降至19%,美國為12%,德國為13%,法國為9%”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英國自身工業水平相對下降,一批新興的工業國家崛起。22.(1)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俄國的農奴制度,德、意政治分裂的局面仍然是嚴重的障礙。因此,俄國廢除農奴制度、德意志統一、意大利統一,這些事件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運動。這表明,當時所要解決的主要課題,是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而不是鏟除資本主義本身。恩格斯的結論符合實際情況,是正確的。(2)著眼點:恩格斯著眼于生產力的發展,觀察和分析了歷史的演進。說明: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恩格斯堅持以實事求是、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學說。[解析] 第(1)問,結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和俄國的農奴制度、德國和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局面,說明當時所要解決的主要課題是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由此指出恩格斯的結論符合實際情況,是正確的。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可知恩格斯著眼于生產力的發展,觀察和分析了歷史的演進。第二小問,從發展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觀點等角度,指出恩格斯對原先的結論進行修正說明了什么。23.示例一:情節:瑪格麗特從充滿田園風光的英國南部隨父母一起搬到了英國北方的一個工業小鎮。歷史現象: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概述和評價:18世紀中期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倫敦等大城市工業人口猛增,但城市規劃落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示例二:情節:這個北方小鎮,到處是臟亂不堪的街道和迫于生計的窮苦工人,以及環境極其惡劣的紡織工廠。歷史現象:工業革命帶來環境惡化和工人貧困。概述和評價:19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醫療壓力加大、居住擁擠等一系列問題,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日益惡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提取其他情節也可,如,約翰·桑頓對待工人的苛刻方式讓瑪格麗特極其反感(歷史現象:資產階級與工人的矛盾);在這里瑪格麗特遇見了年輕的紡織工廠主約翰·桑頓(歷史現象:資產階級發財致富);兩人在爭吵中逐漸了解對方,最終結為連理(歷史現象:工業革命帶來的觀念的改變);瑪格麗特從充滿田園風光的英國南部隨父母一起搬到了英國北方的一個工業小鎮(歷史現象:工業革命促進了人口遷移)。[解析] 首先,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情節,總結出它所反映的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歷史現象。然后,結合工業革命的發生、其對城市化的影響進行概述。最后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