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六)范圍:第六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1.[2024·福建龍巖期中] 近代,西班牙王室鼓勵在拉美的西班牙人與印第安人通婚。1514年,國王費迪南德下令禁止歧視娶了印第安婦女為妻的西班牙人,1515年再次強調不管是白人還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與中意的人結婚。西班牙的這種政策旨在 ( )A.捍衛印第安人的利益 B.強化本土與殖民地聯系C.提高族群混合的程度 D.鞏固在拉美的殖民統治2.[2024·河北廊坊月考] 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強對拉丁美洲累計的投資額統計,據此可知( )國家 投資額 份額英國 37億美元 43.5%美國 17億美元 20%法國 12億美元 14.1%德國 9億美元 10.6%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等 10億美元 11.8%A.拉丁美洲與列強的矛盾緩和 B.歐洲列強經濟發展的不平衡C.拉丁美洲經濟深受西方影響 D.美國推行門羅主義取得效果3.19世紀40年代,英國開始在印度大規模修建鐵路。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英國政府一方面強令殖民當局保證在印度的鐵路投資須得到固定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求印度的鐵道建設、車廂生產等均由英國公司一手包辦。英國的這些做法 ( )A.刺激了印度民族工業發展 B.使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C.加大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 D.傳播了英國先進的生產方式4.下圖是1820—1920年英國對印度和中國的棉布出口情況統計,造成19世紀中后期英國向印度和中國出口棉布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B.一戰后英國經濟實力下降C.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D.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5.[2024·江蘇連云港期中] 羅德斯出生于英國,1870年移居南非,通過投資金剛石和金礦,很快成為當時世界黃金業巨頭。1881年,他進入政界,成為當地殖民地議會議員,并發動了一系列殖民戰爭。羅德斯的經歷,折射出當時 ( )A.資本原始積累的加劇 B.列強瓜分世界的野心C.英國民主政治的完善 D.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6.[2024·四川內江期末] 右圖所示漫畫表明“利奧波德二世如同毒蛇一樣纏繞著剛果人民”(利奧波德二世,比利時國王,創建了剛果自由邦,1885—1908年間使剛果成為其私人領地,并強征當地人為他勞動,造成了大約300萬剛果人死亡)。這一漫畫揭示了西方 ( )A.國內極端專制統治B.滅絕拉丁美洲種族C.殘酷殖民統治非洲D.瘋狂掠奪亞洲財富7.英國作家約翰凱爾蒂在1895年曾寫道:“直到十年前德國進入了競爭市場以后,自鳴得意的英國資本家們才開始環顧周圍,瞻望未來。”而到那時則只剩下非洲“尚可逐鹿”,于是“就在非洲出現了一場世界史上空前未有的爭奪戰”。推動這場爭奪戰走向高潮的是 ( )A.葡萄牙在巴西設立總督制度B.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部領土C.英法爭奪蘇伊士運河使用權D.英、法、德等國召開柏林會議8.1415-1876年,歐洲殖民國家強占非洲領土約320萬平方千米,約為非洲大陸的10.8%;1876年后,歐洲殖民列強對非洲展開了瘋狂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表面上還維持獨立外,其余地區全部變成了歐洲的殖民地和保護國。這種變化 ( )A.導致非洲人口大量遷移美洲B.是歐洲列強競爭加劇的結果C.體現了歐洲侵略性質的變化D.促進了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9.據統計,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直接統治之下,還有遠超過此數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這說明 ( )A.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B.世界貧富分化現象加劇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D.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10.《新世界的震蕩》一書中寫道:“拉丁美洲人們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所發生的反抗殖民主義的斗爭,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運動”( )A.受到了法國大革命影響 B.使拉美實現完全民族獨立C.遭到了美國的武力干涉 D.開始于巴西擺脫殖民統治11.[2024·山東煙臺期中] 美國獨立戰爭后,法語版的《獨立宣言》和西班牙語版的美國憲法迅速在南美傳播,玻利瓦爾被稱為“南美洲的喬治·華盛頓”。由此可知 ( )A.美國加緊對南美洲的滲透 B.共和制度在南美普遍建立C.民族解放思潮在美洲擴散 D.列強爭奪世界的矛盾加劇12.[2024·廣東佛山月考] 從1822年宣布獨立起到1889年廢除君主制、宣布實行共和制為止,巴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完成了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制再到共和政體的演變。這一變革 ( )A.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 B.得益于門羅宣言的鼓舞C.使巴西完成現代化目標 D.瓦解了西班牙殖民統治13.[2024·四川雅安月考] 有學者指出:“獨立戰爭結束后,拉丁美洲各國封建制度,除海地、墨西哥曾被局部破壞外,其余國家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發展。”這說明當時拉丁美洲 ( )A.極力維護獨立成果 B.面臨民主革命任務C.未受外來政治干涉 D.整體經濟發展滯緩14.[2024·山西長治期中] 1906年,印度國民大會黨代表瑙羅治在該黨年會上指出:“東亞的中國與西亞的波斯正在覺醒,當日本早已覺醒……難道列于世界文明最早創造者之林的英屬印度帝國的自由公民能在專制統治之下茍安嗎 ”該言論 ( )A.推動了工人運動走向國際聯合 B.旨在反對封建專制統治C.抨擊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 D.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15.[2024·河南創新發展聯盟期中] 1905年,以提拉克為首的印度國大黨激進派,在反英斗爭中提出抵制英貨、自產(發展民族經濟)、發展民族教育和司法自主的綱領。1911年,中國爆發的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為綱領。由此可知,這兩場運動的共同點是( )A.都由無產階級組織領導 B.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都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 D.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6.19世紀70年代,埃及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資產階級開始反對腐朽的本國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在斗爭中民族主義思想產生。材料說明 ( )A.埃及的斗爭具有資產階級民族革命的性質B.英國的侵略并未影響埃及經濟的發展C.當時埃及民族意識尚未覺醒D.階級矛盾是埃及的主要矛盾17.[2024·吉林兩地六縣期中] 1881年,非洲最大國家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起義領導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利用伊斯蘭教關于救世主馬赫迪的傳說,號召人民進行“圣戰”。起義軍多次打敗英國侵略軍,建立封建政權,但起義最終失敗。這說明馬赫迪起義 ( )A.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B.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C.凸顯了民族民主思想 D.延緩了非洲殖民化進程18.[2024·廣東惠州期中] 1896年埃塞俄比亞取得阿杜瓦戰役的勝利后,意大利的克里斯皮內閣隨即倒臺,英國議會出現了要求修改對埃塞俄比亞政策的呼聲。意、法、英、俄等國相繼與埃塞俄比亞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這反映了埃塞俄比亞的反侵略斗爭 ( )A.取得了顯著成效B.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殖斗爭C.改變了世界格局D.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19.民族的苦難刺激了民族的覺醒和反抗,民族主義萌芽破土而出。民族主義推動了西歐列強的海外擴張,而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傳播,又為各殖民帝國的覆滅奠定了思想基礎。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以19世紀的拉美獨立戰爭為發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席卷亞洲大陸。這反映了 ( )A.民族主義歷史作用的多重性 B.拉美真正實現民族獨立的目標C.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正在興起 D.民族主義成為列強侵略的根源20.下表所示為19世紀末非洲反殖民斗爭的三個典型事件。非洲的這些反殖民斗爭都 ( )事件 領導者 概況結果埃及抗英斗爭 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 阿拉比兵敗被俘,埃及淪為英國殖民地蘇丹馬赫迪起義 馬赫迪 一度占領蘇丹大部分地區,最終未能阻止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皇帝孟尼利克二世 擊退侵埃意軍,成功捍衛了民族獨立A.由封建統治者領導 B.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利用宗教發動民眾 D.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21.(14分)[2024·西藏拉薩期末]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據點。進入19世紀后,西方殖民者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動加強,但主要在沿海地區。……19世紀70年代,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礦和鉆石產地的發現,以及許多經濟作物的種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地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爭奪和瓜分非洲的狂潮。材料二 英國對印度殖民政策變化時期 殖民政策簡介商業資 本時期 采取最簡單、也是最野蠻的暴力手段,公開劫掠金銀財富。1600年成立特權性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所轄區域一切貿易權。1613年,英國商人在印度設立商店,逐漸向內地滲透。七年戰爭中英國勝利,將法國排擠出印度工業資 本時期 在“自由貿易”的招牌下,資本主義國家加劇了殖民擴張與掠奪。在印度,英國機器生產的質優價廉的棉織品充斥市場,使印度的傳統手工紡織業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輸往英國,以抵償英國大宗輸入的工業品的價額,英國殖民當局規定由英國輸入的貨物稅率為2.5%,有的甚至免稅(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1870年前后西方列強對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變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兩個時期英國對印度殖民政策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8分)22.(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在圣馬丁、玻利瓦爾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戰爭,最終獲得勝利,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國家(見下表)。年代 獨立國家 備注1811年 巴拉圭 —1816年 拉普拉塔聯合省 后改名阿根廷1819年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后來分為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拿馬1821年 墨西哥、秘魯 —1821年 中美洲地區 1823年改名為中美洲共和國聯邦;1838年分為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1822年 巴西 —1825年 玻利維亞 —材料二 非洲的民族解放戰爭時間 民族解放戰爭 結果1882年 祖國黨領袖阿拉比領導埃及人民抵抗英軍侵略 失敗,英國占領埃及1881年 蘇丹爆發馬赫迪大起義,持續近20年 失敗,英國控制蘇丹1894—1896年 孟尼利克二世率領埃塞俄比亞人民抗擊意大利侵略 打敗侵埃意軍,埃塞俄比亞保持了獨立(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拉丁美洲19世紀初的獨立運動為何能取得勝利。(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異同,并分析原因。(8分)2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78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并推動了新興國家積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摘編自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圍繞材料,就材料整體或某一方面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12分)單元素養測評卷(六)1.D [解析] 西班牙王室鼓勵西班牙人與印第安人自由通婚,可以推動拉丁美洲地區民族的融合,緩和民族矛盾,鞏固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統治,D項正確;西班牙這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鞏固自己在拉美的殖民統治,而不是捍衛印第安人的利益,排除A項;西班牙的這種政策主要目的是鞏固自己在拉美的殖民統治,而非強化本土與殖民地聯系,排除B項;西班牙的這種政策的影響是提高族群混合程度,排除C項。2.C [解析] 到1914年,西方列強主導著對拉丁美洲的投資,它們通過投資強化對拉美地區的經濟影響,C項正確;材料是列強對拉美資本輸出的表現,這會進一步激化列強與拉美地區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歐洲列強自身經濟的發展程度,排除B項;材料整體反映的是西方國家對拉丁美洲的影響,與門羅主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3.C [解析] 根據“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英國政府一方面強令殖民當局保證在印度的鐵路投資須得到固定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求印度的鐵道建設、車廂生產等均由英國公司一手包辦”可得出,英國的這些做法是對印度經濟的進一步掠奪,是從交通領域控制印度的經濟,加大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C項正確。英國的做法阻礙了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A項;這些做法并不是使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標志,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對印度的經濟掠奪,未體現英國在印度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排除D項。4.D [解析] 1820—1920年,英國出口到印度的棉布數量一直多于中國,19世紀中后期,出口到印度的棉布大幅度增加,向印度和中國出口棉布差距加大,結合史實可知,這一時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加大了對印度的經濟侵略,D項正確;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不是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一戰結束是在1918年11月11日,與材料“1820—1920年”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但這并不是英國向印度和中國出口棉布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5.B [解析] 羅德斯移居非洲,成為世界黃金業巨頭,同時,他成為當地殖民地議會議員后發動一系列殖民戰爭,說明在19世紀歐洲列強不斷瓜分世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活動,沒有體現英國的民主政治,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6.C [解析] 1885—1908年間,比利時通過殖民擴張,將剛果變為其殖民地,并強征剛果勞動力,導致剛果人民大量死亡。因此,這一漫畫揭示了西方殘酷殖民統治非洲,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比利時的國內統治情況,排除A項;剛果位于非洲,排除B項;漫畫主要揭示西方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未涉及亞洲,排除D項。7.D [解析] 材料表明了1885年前后西方國家加大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據所學可知,1884年英、法、德等西方國家召開了柏林會議,確定了“有效占領”原則,會后,西方國家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D項正確;葡萄牙在巴西設立總督制度與材料不相關,題干涉及的是非洲,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西方國家在非洲的殖民擴張情況,不涉及印度,排除B項;英法爭奪蘇伊士運河使用權并沒有將西方國家瓜分非洲的速度推進,排除C項。8.B [解析] 根據材料“1876年后,歐洲殖民列強對非洲展開了瘋狂瓜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競爭加劇,紛紛在非洲搶占殖民地,尤其是1884年的柏林會議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歐洲殖民國家強占非洲,把非洲絕大部分國家變成了歐洲的殖民地和保護國,這沒有導致非洲人口大量遷移美洲,三角貿易導致非洲人口大量遷移美洲,排除A項;無論是1415—1876年還是1876年后,歐洲對非洲的侵略性質都是一樣的,排除C項;材料顯示了1876年后歐洲殖民列強對非洲的瓜分程度比1415—1876年深得多,這是歐洲列強競爭加劇的結果,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不是材料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排除D項。9.C [解析] 根據材料“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直接統治之下,還有遠超過此數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和所學知識可知,整個世界大部分地區處在殖民壓迫之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亞非拉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也無法說明其“不斷發展”,排除A項;材料未對比各國貧富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10.A [解析]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列強加緊了對外擴張與殖民活動,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A項正確。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并未“實現完全民族獨立”,排除B項;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剛剛獨立不久,并未武力干涉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排除C項;1804年海地的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排除D項。11.C [解析] 玻利瓦爾之所以被稱為“南美洲的喬治·華盛頓”,實際上是因為他受到美國獨立戰爭、《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屬于民族解放戰爭,說明民族解放思潮在美洲的擴散,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解放思潮在美洲的擴散,而非美國加緊對南美洲的滲透,排除A項;共和制度在南美普遍建立的說法無法由材料得出,排除B項;玻利瓦爾是領導拉美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材料中反映的是拉美民族獨立的史實而非列強爭奪世界的矛盾加劇,排除D項。12.A [解析] 相比于拉美其他地區的激進革命和長期政局動蕩,獨立后的巴西采取的是漸進式民主化改革道路,這適應了巴西經濟發展的需要,A項正確;“門羅宣言的鼓舞”不合邏輯,門羅宣言表明美國旨在控制拉美,排除B項;“完成現代化目標”不符合時空,1889年巴西雖建立共和國,但未完成現代化目標,排除C項;“瓦解了”不符合時空,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統治于1826年已基本瓦解,排除D項。13.B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獨立戰爭后,拉美大部分國家的封建制度并沒有被削弱,它們仍面臨民主革命任務,B項正確;材料沒有講述拉美國家對獨立成果的維護,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拉美國家受外來政治干涉,排除C項;整體經濟發展滯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4.D [解析] 20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印度國民大會黨代表瑙羅治在該黨年會上呼吁印度的覺醒,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D項正確。材料中瑙羅治提及日本、中國的覺醒,目的是用他國的例子激發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識,而非聯合日本、中國進行斗爭,故材料不能體現“國際聯合”,排除A項;“英屬印度帝國的自由公民能在專制統治之下茍安嗎”指的是印度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說明該言論旨在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而非反對封建專制統治,排除B項;印度國民大會黨是民族資產階級政黨,瑙羅治是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的發言并未抨擊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排除C項。15.C [解析] 1905年,印度國大黨激進派在反英斗爭中提出的綱領和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都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C項正確;國大黨和中國同盟會都是資產階級政黨,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并不廣泛,排除B項;D項所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6.A [解析] 由“資產階級開始反對腐朽的本國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在斗爭中民族主義思想產生”可以看出,資產階級在民族主義思想指導下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明顯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質,A項正確;英國的經濟侵略必然會阻礙埃及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由材料并結合時代背景可知,當時埃及的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當時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C、D兩項。17.A [解析] 馬赫迪起義領導者仍用傳統的宗教動員人民反抗英國侵略,建立的仍是封建政權,該起義最終失敗,說明其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A項正確;雖然起義領導人利用伊斯蘭教關于救世主馬赫迪的傳說,但起義沒有成功,因此并不能說明馬赫迪起義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排除B項;民主思想是反封建的,馬赫迪起義反侵略凸顯的是民族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排除C項;“延緩”說法錯誤,起義失敗后,英國控制了蘇丹,排除D項。18.A [解析] 埃塞俄比亞取得阿杜瓦戰役勝利后,西方國家相繼與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這反映出埃塞俄比亞的反侵略戰爭取得顯著成效,A項正確;材料反映埃塞俄比亞的反侵略斗爭對自身的影響,而非對非洲其他國家反殖斗爭的影響,排除B項;“改變了世界格局”夸大了埃塞俄比亞反侵略斗爭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埃塞俄比亞的反侵略斗爭對于自身地位的提升,并未體現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排除D項。19.A [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主義既推動了西歐列強的海外擴張,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基礎,具有不同的歷史作用,A項正確;拉美國家雖然獨立,但反帝任務沒有徹底完成,排除B項;“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正在興起”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內容,排除C項;資本主義擴張性是西方列強對外侵略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20.D [解析] 據本題材料“阿拉比兵敗被俘,埃及淪為英國殖民地”“一度占領蘇丹大部分地區,最終未能阻止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擊退侵埃意軍,成功捍衛了民族獨立”可得出,非洲的這些反殖民斗爭有的失敗了,有的成功了,但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D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并不是封建統治者,排除A項;馬赫迪起義并未直接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僅馬赫迪利用宗教發動起義,其他兩人并沒有,排除C項。21.(1)變化:由建立據點、侵占沿海地區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原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對外殖民擴張和爭奪;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貴重礦產資源的發現和經濟作物種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經濟和戰略地位提高,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目標。(2)不同之處:商業資本時期,采用暴力手段廣占殖民地、掠奪財富,壟斷殖民地轄區的貿易;工業資本時期,將印度作為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地和資本輸出場所。原因:商業資本時期,生產力還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受重商主義思潮的影響。工業資本時期,工業革命后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受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據點。進入19世紀后,西方殖民者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動加強,但主要在沿海地區”“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爭奪和瓜分非洲的狂潮”可得出,由建立據點、侵占沿海地區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第二小問,根據題干的時間可知,此階段西方國家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對外殖民擴張和爭奪;根據材料一“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礦和鉆石產地的發現,以及許多經濟作物的種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地位”,可得出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貴重礦產資源的發現和經濟作物種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經濟和戰略地位提高,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目標。第(2)問的第一小問,據材料二信息,即商業資本時期,英國“采取最簡單、也是最野蠻的暴力手段,公開劫掠金銀財富”“成立特權性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所轄區域一切貿易權”“設立商店,逐漸向內地滲透”“將法國排擠出印度”,可得出英國當時的政策是采用暴力手段廣占殖民地、掠奪財富,壟斷殖民地轄區的貿易;據材料二信息,即工業資本時期,“英國機器生產的質優價廉的棉織品充斥市場”“原棉大批輸往英國”“英國殖民當局規定由英國輸入的貨物稅率為2.5%,有的甚至免稅”,可知當時英國將印度作為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第二小問,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商業資本時期和工業資本時期的時代特征展開分析。商業資本時期,英國仍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生產力有限,需要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因而采取了野蠻暴力的政策;據所學,當時英國經濟領域受重商主義思潮的影響,主張國家干預,增加財富積累,以富國強兵,因此英國掠奪財富、壟斷貿易。到了工業資本時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后,成為“世界工廠”,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結合材料中“在‘自由貿易’的招牌下”,可知當時英國受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22.(1)原因:歐洲的法國大革命打擊了拉美的宗主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鼓舞了拉美人民;西方工業革命剛剛開始,實力相對較弱;本地經濟發展,新的民族正在逐步形成;拉美人民相互配合;有勇于擔當的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的領導;等等。(2)同:都發生在19世紀末;都進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戰爭;侵略者均為歐洲列強。異:領導者不同,埃及由愛國軍官組成的政黨領導,蘇丹由宗教領袖領導,埃塞俄比亞由封建皇帝領導;斗爭的對象不同,埃及和蘇丹與英帝國主義斗爭,埃塞俄比亞則與意大利斗爭;結局不同,埃及和蘇丹抗英失敗,而埃塞俄比亞抗意勝利。原因:19世紀末,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對非洲侵略;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意大利力量相對薄弱。[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在圣馬丁、玻利瓦爾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戰爭,最終獲得勝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的法國大革命打擊了拉美的宗主國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和葡萄牙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控制隨之減弱;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鼓舞了拉美人民,使他們看到了獨立的希望;西方工業革命剛剛開始,尚未形成強大的工業體系,實力相對較弱;拉美殖民地經濟發展,新的民族正在逐步形成;拉美人民相互配合以及有勇于擔當的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的領導。第(2)問的第一小問,相同點,根據材料二“非洲的民族解放戰爭”“1882年”“1881年”“1894—1896年”并結合所學可知,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都發生在19世紀末,都進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戰爭,侵略者均為歐洲列強。不同點,根據材料“祖國黨領袖阿拉比領導埃及人民抵抗英軍侵略”“失敗,英國占領埃及”“蘇丹爆發馬赫迪大起義”“失敗,英國控制蘇丹”“孟尼利克二世率領埃塞俄比亞人民抗擊意大利侵略”“打敗侵埃意軍,埃塞俄比亞保持了獨立”及所學可知,領導者不同,埃及由愛國軍官組成的政黨領導,蘇丹由宗教領袖領導,埃塞俄比亞由封建皇帝領導;斗爭的對象不同,埃及和蘇丹與英帝國主義斗爭,埃塞俄比亞則與意大利斗爭;結局不同,埃及和蘇丹抗英失敗,而埃塞俄比亞抗意勝利。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對非洲侵略;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意大利力量相對薄弱。23.示例: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列強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非拉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導致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形成了,它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其中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示例只供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學生擬定其他論題,闡述合理即可)[解析] 首先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78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可得知,觀點一為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史,或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根據材料“‘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并推動了新興國家積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可得知,觀點二為近代棉花的發展史也反映了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史,可分別闡述,或統一闡述。結合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知識,可得出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然后,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展開具體論述。最后,總結歸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