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八)范圍:第八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1.下表所示為1945年7—9月美國相關機構寫的報告(部分)。這些報告( )1 7月底,美國陸軍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諾德就向杜魯門總統表示,蘇聯將是美國的下一個對手,需要在進攻和防御方面立即采取措施2 9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給總統提交報告稱:蘇聯旨在謀求取代德國和日本,在歐洲和亞洲發揮主導作用,是唯一有可能與美國發生沖突的大國。蘇聯的最終目標乃是整個世界,并正為此加緊準備A.導致全球政治局勢的持續動蕩B.表明美國挑起冷戰蓄謀已久C.成為美國挑起冷戰的重要誘因D.促使美國對外戰略轉守為攻2.[2024·浙江臺州學業考試] 1946年9月,蘇聯駐美國大使尼古拉·諾維科夫向莫斯科發回“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長篇報告,斷定美國戰后對外政策的特征是謀求世界霸權,將蘇聯視為其通往世界霸權道路上的主要障礙,并正在把蘇聯作為戰爭的對象而準備未來的戰爭。由此可見 ( )A.蘇聯率先挑起了冷戰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從合作走向了對抗C.報告背景是北約的成立D.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無法和平共處3.冷戰結束后,西方學者認為蘇聯和斯大林應該對冷戰的發生負主要責任。一些俄羅斯學者則認為,蘇聯和西方國家都應對冷戰的發生和發展負有責任。據此,下列關于冷戰起源的敘述,符合俄羅斯學者說法的為 ( )A.是蘇聯對馬歇爾計劃過度反應激化的結果B.美國意圖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劃進而控制西歐C.美國為防止蘇聯對歐洲滲透挑起雙方沖突D.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雙方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4.[2024·遼寧開學考試]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聯邦德國一方面在軍事上與美國緊密聯系、合作,另一方面在經濟領域與美國展開國際競爭,同時還對經濟窘困的蘇聯給予技術、設備和資金的大力援助、支持。聯邦德國此舉 ( )A.利于突破國家分裂現狀 B.是夾縫生存的明智之舉C.是冷戰爆發的重要誘因 D.是應對經濟“滯脹”的無奈選擇5.[2024·安徽亳州學業考試] 1980年,為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1984年,為報復美國,蘇聯抵制了洛杉磯奧運會。美蘇相互抵制對方舉辦奧運會,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蘇的霸權主義行徑 B.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C.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沖突 D.美蘇冷戰局面的形成6.[2024·山東青島期中] 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國家必須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維持繁榮。據此可知,凱恩斯主張 ( )A.推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B.建立國際貨幣體系C.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改革社會福利制度7.二戰后,聯邦德國采取“少直接干預、多提供支持”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國有化程度不高;法國制定并實施了詳盡的宏觀規劃,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意大利采用國家控股集團的方式,以較少資本有效控制了為數眾多的企業。這可以說明,戰后歐洲 ( )A.建立起完善的“福利國家”制度 B.借鑒了蘇聯模式的經驗C.普遍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經濟發展的模式存在差異8.管制成本是指由政府承擔的用于管制機構的各種成本費用,下表為美國聯邦政府管制成本統計表(單元:美元)。據此可知,當時美國 ( )時間 1977年 1980年 1988年數額 7150億 6620億 6000億A.綜合國力相對下降 B.政府減少經濟干預C.財政收入大幅上升 D.美元霸權遭遇挑戰9.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邦德國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諸如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傳統工業改造也初見成效,但總體發展緩慢。這反映了( )A.信息技術極大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B.高科技發展推動社會生活更新換代C.新技術革命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D.信息經濟在資本主義國家全面發展10.20世紀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陸續為“普通民眾提供一塊可以安生的基石”。1951—1986年,英國有32年出現財政赤字,累計上千億英鎊。據此可知,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應是( )A.廢除社會保障制度 B.在效率和公平間尋找平衡C.加大政府財政支出 D.擴大中間階層的人數11.[2024·浙江學業考試] 下圖涉及1963年8月在美國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的一次和平集會。圖中的演講者向25萬名黑人和白人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下列項中,屬于他的夢想的是( )A.廢除奴隸貿易 B.實現南北統一C.爭取民族獨立 D.取消種族隔離12.1952年,蘇聯政府發布關于再次降低食品國家零售價格的文件,決定對面包、肉制品、奶油、糖等物資實施第五次降價。民眾發現,比較便宜的商品在降價后從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貴的商品卻比從前更貴。這反映當時的蘇聯 ( )A.農莊的自主性不斷下降 B.改革注入某些市場因素C.農民反對義務交售制度 D.農業與輕工業仍然滯后13.[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期末] 與1951—1955年相比,蘇聯1961—1965年的糧食年平均產量增長近50%,肉類的年平均產量增加60%以上,奶類年平均產量增加70%以上。這些變化主要得益于 ( )A.赫魯曉夫改革 B.“農業集體化”的完成C.美蘇關系緩和 D.蘇聯模式的活力14.有學者認為,勃列日涅夫領導下的蘇聯比斯大林時期要強大得多,但新國際形勢下的新選擇,也讓其面臨著更多的安全風險,更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此時的蘇聯更能夠理解美國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好多感受。據此可知 ( )A.美國從遏制蘇聯中獲得了更多安全B.美國的戰略收縮增加了蘇聯的安全C.蘇聯的霸權行徑影響了其自身安全D.蘇聯的經濟改革增大了其安全風險15.[2024·河北邢臺月考] 下表所示為東歐國家1960年的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情況。據此推知,當時東歐國家 ( )國家 工業 農業 商業 國民收入阿爾巴尼亞 98.8% 79.1% 89.5% 89.8%保加利亞 99.1% 99.1% 99.5% 99.4%捷克斯洛伐克 100% 69.9% 99.9% 93.0%南斯拉夫 100% 14.5% — 76.0%波蘭 99.4% 10.8% 97.3% 72.8%羅馬尼亞 86.1% 81.9% 99.9% 82.8%匈牙利 97.3% 77.5% 98.4% 90.6%A.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B.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C.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攀升 D.農業經濟發展缺乏活力16.[2024·遼寧沈陽月考] 2022年8月30日,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去世,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吊唁,稱“他對改革的必要性有著深刻的理解,并試圖提出他對緊迫問題的解決方案”。普京所說的“解決方案”( )A.徹底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B.繼續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C.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D.受到了西方“和平演變”影響17.[2024·山東聊城開學考試] 1960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非洲時說:“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民族意識的這種增長是個政治事實。我們大家都必須承認這是事實,并且在制定國家政策時把它考慮進去。”這說明了 ( )A.不結盟運動興起 B.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C.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D.國際經濟舊秩序瓦解18.[2024·山東泰安期中] 下表為20世紀40—90年代取得政治獨立國家的數量統計表。據該表可知( )時間 20世紀 40年代 20世紀 50年代 20世紀 60年代 20世紀 70年代 20世紀 80年代 20世紀 90年代獨立國家(個) 15 9 44 23 7 5A.亞非拉三洲的反帝斗爭走向了聯合B.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走向衰落C.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被打破D.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9.[2024·河北唐山期中]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指出:回顧了非洲國家和人民為爭取獨立所進行的英勇斗爭以及獨立后為發展國民經濟所作的寶貴努力,注意到目前非洲國家和非洲大陸整體的發展進程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非洲國家應 ( )A.成立民族解放陣線反抗殖民統治B.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C.發起不結盟運動反對國際舊秩序D.吸引外資并加強對金融體系監管20.[2024·河北保定月考] 阿根廷、尼加拉瓜等拉美國家在石油危機爆發后,迫于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壓力,選擇了進口替代模式,大舉外債以發展國內工業,導致債務加劇,經濟岌岌可危。據此可知,拉美國家的發展( )A.存在政策性失誤 B.過于依賴宗主國C.排斥經濟全球化 D.缺乏科學化管理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21.(12分)[2024·黑龍江佳木斯期中]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馬丁·路德·金,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蒙哥馬利市浸禮會教堂牧師。1954年,他在教堂布道時,宣布從甘地的哲學中找到了改造美國社會的方案,決心在宗教活動中首先進行宣傳和實驗。1955年,蒙哥馬利市爆發了抗議非裔婦女因拒絕給白人讓座而被警察逮捕的“罷乘公共汽車”運動,他號召黑人采取群眾性直接行動深化斗爭。“罷乘公共汽車”運動經過385天法律程序內的反復較量以勝利告終。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進一步高漲,馬丁·路德·金領導南部各州黑人采取抵制、靜坐、游行等多種形式和手段,沖垮了許多種族隔離藩籬,并把斗爭逐漸由南方推向北方。1964年,國會被迫通過民權法,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歧視。——摘編自孫寶珊《馬丁·路德·金黑人民權運動的理論與實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罷乘公共汽車”運動興起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丁·路德·金民權思想的特點。(6分)22.(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60年代,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4.7%;1960—1975年,非洲工農業生產總值大約增長了1倍。部分石油生產國的經濟發展變化較為顯著,尼日利亞政府用石油收入興建了煉油、鋼鐵等工業,以及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使國家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科特迪瓦雖然沒有有利的資源條件,只能生產傳統的經濟作物如咖啡、油棕等,但由于政策正確、措施得當,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科特迪瓦也因此一度被譽為“西非經濟的櫥窗”。——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非洲經濟進入停滯和低潮時期,20世紀80年代被稱為非洲“失去發展的10年”,非洲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下降到1.4%。20世紀80年代,非洲饑餓人口達1.5億人,每年約有500萬兒童餓死。據世界銀行統計,1970年非洲外債總額為132億美元,1980年增至1269億美元,1990年又增至2720億美元,相當于非洲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90%。——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三 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拉美大多數國家開始出現生產停滯、通貨膨脹等現象,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各種矛盾的激化下,軍人政府相繼上臺,但是工業化、現代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例如,長期忽略農村中的土地改革,造成農業生產嚴重滯后于工業發展;分配不均導致貧富分化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發育畸形。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又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拉美各國債務嚴重失控,最終爆發經濟危機。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價格卻不斷攀升,國際貿易的“剪刀差”給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經濟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非洲經濟困難的表現。(4分)(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制約當今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因素。(4分)2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冷戰階段分期 重要史實第一階段 冷戰的開始 雅爾塔體系確立、凱南的8000字“長電報”、杜魯門主義、新中國誕生第二階段 冷戰的擴展 中蘇友好合作、朝鮮內戰、華約組織建立第三階段 冷戰中的緩和 西歐和日本的發展、中美關系的解凍與正常化第四階 段冷戰再現 中國對外開放并采取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美蘇開展新一輪軍備競賽第五階段 冷戰的結束 核裁軍談判取得重大進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依據劉金質《冷戰史》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所給材料的整體或局部提取3條相互關聯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單元素養測評卷(八)1.C [解析] 通過閱讀表中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初期,美國一些軍政要員向總統提交報告,強調蘇聯是美國追求全球霸權的最大對手和障礙,建議美國政府采取主動措施,成為美國挑起冷戰的重要誘因,C項正確;美國政要強調蘇聯威脅美國利益并不會導致全球政治局勢的持續動蕩,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美國挑起冷戰蓄謀已久,排除B項;防守并非二戰后初期美國政府的對外戰略態勢,排除D項。2.B [解析] 二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并將蘇聯視為建立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對蘇聯采取敵對行動和遏制政策,美蘇從合作走向了對抗,B項正確;美國率先挑起了冷戰,而不是蘇聯,排除A項;1949年,北約成立,排除C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兩國合作進行反法西斯戰爭,說明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能夠和平共處,排除D項。3.D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是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是美蘇雙方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對立的結果,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雙方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D項正確;A項符合西方學者的觀點,排除A項;B、C兩項認為美國要承擔起冷戰發生的責任,排除B、C兩項。4.B [解析]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正處于冷戰時期,聯邦德國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一員,其在與美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同時,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競爭,同時對蘇聯進行技術、設備和資金援助,這反映了當時聯邦德國在冷戰環境下采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是夾縫生存的明智之舉,B項正確;當時德國依然處于分裂狀態,該措施并不能對國家突破分裂現狀產生太大影響,排除A項;冷戰開始是在“杜魯門主義”出臺后,早于材料時間,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排除D項。5.C [解析] 蘇聯入侵阿富汗,美蘇爭奪中間地帶的矛盾激化,促使美蘇雙方互相抵制對方主辦的奧運會,根本原因是兩國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沖突,C項正確;美蘇的霸權主義行徑是表現,并非原因,排除A項;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項;美蘇冷戰局面的形成只是材料背景,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項。6.C [解析] 據材料“國家必須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可知,凱恩斯主張國家強化對經濟的干預,以維持經濟的繁榮,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國家應加強干預經濟,而不是自由放任,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國際貨幣體系,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干預,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關系不大,排除D項。7.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存在差異,各自采取不同手段促進國內經濟發展,D項正確;材料說明戰后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存在差異,未涉及“福利國家”制度,排除A項;蘇聯模式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不符合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排除B項;“普遍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說法不符合材料聯邦德國采取“少直接干預、多提供支持”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排除C項。8.B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1977—1988年,美國管制成本持續下降,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變化與20世紀70年代“滯脹”危機后,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密切相關,B項正確;材料信息與綜合國力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美國政府管制成本下降,未體現財政收入的變化,排除C項;管制成本下降不能說明美元的霸權地位遭遇挑戰,排除D項。9.C [解析] 根據材料“聯邦德國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諸如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可知,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良好,主要依靠的是新興工業,反映了新技術革命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信息技術產業只是新興工業中的一個行業,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生活更新換代,排除B項;材料只有聯邦德國新興工業發展的情況,未述及其他國家信息經濟發展情況,排除D項。10.B [解析] 社會福利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20世紀80年代,英、美、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B項正確;“廢除”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此時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減少政府財政支出,排除C項;擴大中間階層的人數能夠緩和社會矛盾,但材料未涉及中間階層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11.D [解析] 《我有一個夢想》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發表的紀念性演講,他的夢想包括取消種族隔離,D項正確;廢除奴隸貿易、實現南北統一和爭取民族獨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B、C項。12.D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糧食制品等民生日用物資嚴重短缺,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農業和輕工業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發展滯后并影響了國計民生,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集體農莊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1952年的蘇聯尚未開始改革,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蘇聯農民對義務交售制的態度,排除C項。13.A [解析] 據題干時間“1951—1955年”“1961—1965年”及所學可知,此時蘇聯處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赫魯曉夫上臺后對舊體制進行改革,將農業作為改革的重點,因此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加,A項正確;“農業集體化”完成是在斯大林執政時期,排除B項;“美蘇關系緩和”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模式的弊端已經凸顯,排除D項。14.C [解析]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工業領域實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軍事工業發展尤其突出,綜合國力增強。在當時美蘇爭霸中,蘇聯采取攻勢,但蘇聯霸權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行徑遭到不少國家的反感和反對,因而蘇聯“面臨著更多的安全風險”,C項正確;在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遏制蘇聯,蘇聯采取反遏制措施,美國并沒有獲得更多的安全,排除A項;針對美國的戰略收縮,蘇聯實行對外擴張,加重經濟負擔,陷入困境,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有關蘇聯的經濟改革增大安全風險的信息,排除D項。15.B [解析] 1960年,東歐國家工業和商業中公有制經濟占比較大,且國民收入中公有制經濟占比也超過半數,體現了當時社會主義制度在東歐基本建立起來,B項正確;公有制經濟占比較高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項;材料中涉及的是不同國家的國民收入,并非某一國家不同時期的數據,無法體現國內生產總值攀升,排除C項;有些國家公有制經濟在農業中占比較低,但這不代表其農業經濟發展缺乏活力,排除D項。16.D [解析] “解決方案”指的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具體內容,二戰后,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戰略,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戈爾巴喬夫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D項正確,排除B項;A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17.C [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非洲大陸掀起民族民族獨立風暴,變革之風吹遍非洲,民族意識的增長導致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世界殖民體系趨于瓦解,C項正確;材料主旨為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沒有涉及不結盟運動興起,排除A項;1991年,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排除B項;材料主旨為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沒有體現國際經濟舊秩序瓦解,排除D項。18.D [解析] 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故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不斷瓦解,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亞非拉國家的獨立,沒有體現聯合斗爭,排除A項;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走向高漲,而非衰落,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19.B [解析] 非洲國家雖然取得獨立,但長期被殖民的經歷,導致其在發展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據所學可知,非洲國家要改變現狀,需要聯合起來,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B項正確;2000年,非洲國家已經獨立,排除A項;不結盟運動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排除C項;吸引外資、對外資的過分依賴,會導致經濟風險,這不是非洲國家正確的應對措施,排除D項。20.A [解析] 石油危機爆發后,拉美國家制定了錯誤政策,導致債務危機爆發,A項正確;材料強調拉美國家的發展過于依賴進口,而不是宗主國,排除B項;拉美國家選擇進口替代模式,說明其并不排斥經濟全球化,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拉丁美洲的管理模式,無法說明其缺乏科學化管理,排除D項。21.(1)背景:美國社會種族矛盾激化;美國黑人民族覺悟和斗爭精神提高;受甘地的影響;馬丁·路德·金的號召;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亞非會議的召開。(2)特點:利用宗教形式宣傳;采用非暴力(不違反聯邦法律秩序)群眾性直接行動斗爭;斗爭范圍擴大。[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1955年,蒙哥馬利市爆發了抗議非裔婦女因拒絕給白人讓座而被警察逮捕的‘罷乘公共汽車’運動”及所學,可知美國社會種族矛盾激化。根據材料“‘罷乘公共汽車’運動經過385天法律程序內的反復較量以勝利告終。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進一步高漲”,可知美國黑人民族覺悟和斗爭精神提高。根據材料“1954年,他在教堂布道時,宣布從甘地的哲學中找到了改造美國社會的方案,決心在宗教活動中首先進行宣傳和實驗”,可知甘地甘地思想影響。根據材料“他號召黑人采取群眾性直接行動深化斗爭”,可知馬丁·路德·金的號召。結合二戰之后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和亞非會議的召開,可知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亞非會議的召開。第(2)問,根據材料“1954年,他在教堂布道時,宣布從甘地的哲學中找到了改造美國社會的方案,決心在宗教活動中首先進行宣傳和實驗”,可知利用宗教形式宣傳。根據材料“馬丁·路德·金領導南部各州黑人采取抵制、靜坐、游行等多種形式和手段,沖垮了許多種族隔離藩籬,并把斗爭逐漸由南方推向北方”,可知采用非暴力(不違反聯邦法律秩序)群眾性直接行動斗爭,且斗爭范圍擴大。22.(1)原因:非洲國家的獨立和非洲統一組織的促進;石油產業的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政策的助力。(2)表現:經濟增長率下降;饑餓問題突出(糧食危機嚴峻)。(3)因素:殖民經濟的殘余;國家經濟政策;政局動蕩及地區沖突。[解析] 第(1)問,結合所學從非洲民族獨立角度分析,可得出非洲國家的獨立和非洲統一組織的促進;據材料一“部分石油生產國的經濟發展變化較為顯著,尼日利亞政府用石油收入興建了煉油、鋼鐵等工業,以及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可得出石油產業的推動;據材料一“但由于政策正確、措施得當,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可得出國民經濟發展政策的助力。第(2)問,據材料二“非洲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下降到1.4%”,可得出經濟增長率下降;據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非洲饑餓人口達1.5億人,每年約有500萬兒童餓死”,可得出饑餓問題突出(糧食危機嚴峻)。第(3)問,結合所學從殖民統治的影響角度分析,可得出殖民經濟的殘余;據材料三“‘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可得出國家經濟政策;據材料三“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各種矛盾的激化下,軍人政府相繼上臺”及所學,可得出政局動蕩及地區沖突。23.示例:從整體上看,冷戰的發生和發展推動世界格局的演變,冷戰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美蘇冷戰的特征是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并存(或緩和與緊張并存)。從局部上看,新中國外交政策在冷戰過程中逐漸成熟(注重維護國家利益),多極化趨勢在冷戰后期逐漸出現。闡釋:結合所提取的信息,圍繞主題,言之有理即可。結論:根據主題,總結相關闡釋,得出啟示。(不得與主題雷同)[解析] 根據材料中、美、蘇三個國家的關系可知,冷戰的發生和發展推動世界格局的演變。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蘇關系以及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中美關系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