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素養測評卷(七)范圍:第七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1.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競爭日益激烈,歐洲列強彼此懷疑和相互敵視,擔心輸掉競爭就意味著本國的衰弱甚至滅亡。它們都把本國的民族利益和國家安全建立在削弱對手實力的基礎上,信奉一種弱肉強食的普遍原則。這說明一戰前列強矛盾加劇 ( )A.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B.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C.使民族主義情緒逐漸高漲D.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脫節2.[2024·河南開封期中] 1897年,英國雜志《星期六評論》說:“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辈牧戏从沉?( )A.英德矛盾日益尖銳并激化B.商業利益是兩大軍事集團爭奪的焦點C.國際危機和局部戰爭不斷D.英國試圖用世界大戰防止德國的競爭3.[2023·北京東城區期末] 20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學者分享了關于一戰研究的新視角。下表選取了其中四種新視角,據此判斷其研究的分別是( )研究視角 主要觀點視角一 平等的腳步沒有跟上自由的步伐;殖民主義的惡性膨脹視角二 英國在歐洲大陸推行均勢政策,法國推行霸權政策,兩種大戰略的差異導致協約國在戰爭初期合作但不緊密視角三 1914年圣誕節,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在比利時的弗蘭德斯地區踢球視角四 一戰為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提供契機A.影響分析——有關事件——戰時政策——起源探究B.有關事件——起源探究——影響分析——戰時政策C.起源探究——戰時政策——有關事件——影響分析D.戰時政策——影響分析——起源探究——有關事件4.丘吉爾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該體系( )A.對戰敗國的嚴懲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B.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新格局C.促使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D.忽略了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美國利益5.[2024·江蘇淮安月考] 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簽署的《五國海軍條約》中,美英為了換取日本同意戰艦總噸位的限制,特別規定美英不得在菲律賓、關島、中國香港及太平洋東經110°以東的島嶼修建海軍基地和新的要塞。這一規定 ( )A.使日本實際擁有在東南亞海域的優勢B.限制了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C.使中國回到了由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D.確立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6.1917年4月,列寧指出:“由于客觀條件,現在對外政策提到了首要地位;新政府在對外政策方面是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的政府,是為了瓜分資本主義贓物,為了扼殺弱小民族而同英法等帝國主義強國勾結起來進行戰爭的政府。”這一認識 ( )A.表明國內矛盾得到了解決 B.說明布爾什維克黨掌握了政權C.揭示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D.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7.[2024·福建福州八縣月考] 參加十月革命的部分人士認為,這場革命的意義,不只限于一國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革命;革命不只為俄國帶來了自由與社會主義,進而也將在全世界掀起無產階級革命。這一觀點旨在說明十月革命 ( )A.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B.推翻了封建沙皇專制統治C.誘發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 D.促成了蘇維埃政權的建立8.[2024·浙江浙南名校聯盟月考] 由于商品供應不足,政府取消了支付工資的做法,根據需要向城市工人分發生活用品。所有私人商業活動均被禁止;農民生產的超出其糊口之需的一切農產品統統由國家征購。蘇俄政府實行的這一政策 ( )A.集中有限力量保證了戰爭勝利 B.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C.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D.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9.[2024·黑龍江大慶月考] 20世紀20年代,斯米爾諾夫指出:蘇聯新的富裕農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富農、剝削者和“村社的破壞者”,他們占有大量土地,雇傭雇農,經商和放高利貸;另一類是富裕的勞動農戶,他們以家庭勞動為基礎,并基本上致力于農業生產。推動當時蘇聯“新的富裕農民”階層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 )A.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B.余糧收集制的推行C.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D.“農業集體化”的發展10.[2024·江蘇南通期末] 右圖為1923年全俄農業及手工業展覽會海報,這幅海報 ( )A.鼓舞了民眾保家衛國的信心B.展示了“農業集體化”的新成果C.反映了蘇共對工業化的探索D.宣傳了國家經濟建設的成就11.[2024·廣西桂林月考] 據統計,1933—1937年,蘇聯一共建成2730家電影院和工人文化宮;1935年,蘇聯絕大部分市民不用再憑借票證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糧食;遠東地區工人平均月工資也超過了莫斯科工人平均工資的70%。這主要得益于蘇聯 ( )A.新經濟政策的長期推行 B.國家工業化的快速發展C.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改善 D.對富農階層財富的剝奪12.[2024·浙江強基聯盟月考] 下表展示的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有關“甘地研究”的不同側重點。這說明 ( )時間段 研究側重點20世紀20年代初至 20世紀50年代中期 高度關注甘地及其領導的民族獨立斗爭,但對其非暴力主義持批判和否定態度,時事評論感彩濃厚“文革”時期 研究被束之高閣改革開放以后 同時關注民族意識覺醒、民族經濟發展等問題,出現更具學術意蘊的爭鳴與探究A.歷史解釋難以展現客觀性 B.歷史結論由學者的立場決定C.歷史研究具有時代性特點 D.歷史事實隨研究深入而變化13.下表所示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伊拉克發展大事記。這可用來說明 ( )年份 事件1921年 英國將費薩爾立為伊拉克國王1922年 費薩爾政府與英國簽訂《英伊同盟條約》,費薩爾政權負責掌管伊拉克的內部事務1930年 英國表面承認伊拉克獨立1932年 英國宣布正式結束委任統治,伊拉克隨即加入國際聯盟A.一戰改變歐洲政治格局 B.國際聯盟推動“民族自決”C.大國協調作用得到發揮 D.世界殖民體系遭到沖擊14.1923年,埃及憲法規定國王可任命2/5的參議員,并擁有最高行政權。1930年,埃及新憲法規定國王可任命3/5的參議員。華夫脫黨堅決反對新憲法,并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了長期的護憲運動。華夫脫黨的護憲運動( )A.剝奪了國王的行政大權 B.實現了埃及民族獨立C.維護了埃及的民主政治 D.廢除了殖民保護制度15.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總統卡德納斯成立了聯邦電力委員會,對私人的(主要是外國人的)電力公司進行監督;修改關稅保護法,禁止進口與本國產品相類似的商品(如紡織品、服裝、食品等)。這些舉措旨在( )A.應對經濟危機 B.鏟除封建殘余C.發展民族經濟 D.推行國有政策16.[2024·福建龍巖期末] 下圖是1939年1月,英國政治漫畫家大衛·洛(David Low)在倫敦《標準晚報》上發表的漫畫。此漫畫意在 ( )美好而古老的意大利式款待A.諷刺英國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B.揭露英、意勾結瓜分埃塞俄比亞C.抨擊德國對外侵略的囂張氣焰D.說明英、德兩國矛盾沖突的歷史17.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白宮于翌年元旦就向中國駐美大使胡適說:“可告知蔣先生,我們歡迎中國為‘四強’之一?!碑敃r,中國依舊山河破碎,大半國土為日本人所占領。突然而成“四強”,令胡適亦不大相信,他在當日的日記中記述此事,特意在“四強”上加了引號。美國此舉( )A.是中國英勇抗戰的必然結果B.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C.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推動D.是美國積極參與二戰的表現18.[2024·山東濰坊學業考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的建立( )A.促進了歐洲的重新崛起 B.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C.確保了戰后世界的和平 D.直接導致了冷戰的爆發19.[2024·浙江臺州期末] “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贝艘幎ǔ鲎?( )A.《國際聯盟盟約》 B.《聯合國家宣言》C.《聯合國憲章》 D.《九國公約》20.二戰后建立起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的雅爾塔體系,并成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聯合國。這體現了 ( )A.呼喚世界和平的時代要求 B.反對美蘇強權政治的呼聲C.盡早結束戰爭的迫切愿望 D.亞非拉維護自身利益訴求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21.(14分)[2024·河北邯鄲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9年初,大大小小國家的政治家們聚集在巴黎安排一項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辦法。雖然議事日程上的許多項目都可以解決和列入《凡爾賽條約》,但是有些問題到1923年仍為懸案。戰后,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一系列民族國家出現;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協約國軍事占領了萊茵蘭,英法肢解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的力量遭到削弱。在遠東,日本將山東歸還了中國,卻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島嶼群。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各國承認了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領土現狀,并同意根據相應標準來限制各自的作戰艦隊的規模,從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因此,20世紀20年代初,國際體系已趨于穩定。所遺留的難題,現在都可以通過國際聯盟來處理,盡管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仍定期地在日內瓦舉行會議。——摘編自[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后國際新秩序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后國際新秩序的影響。(6分)22.(14分)[2024·江蘇南京期中]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帶來了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變化:美國、日本對歐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戰,美日對國際事態的發展開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體系不再僅限于歐洲,一個在地理空間上囊括全球、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為基礎、以現代民族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性國際體系初步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德國的懲罰過于苛刻,同時也難以約束日本等列強的侵略行為;成為世界強國的美國未加入國聯,不愿意承擔應有的大國責任。同其他幾個國際體系相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了最短命的體系。——據劉建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最短命的國際體系》等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設立了核心機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安理會通過決議后聯合國便可以對危機實施武力干預,而無須經過聯合國大會的表決。在歐洲,由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為了實施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設立了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聯合國將“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作為宗旨,第一次使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準則。中國努力推動將“非自治領土及托管領土須走向自治與獨立”的主張寫進聯合國憲章。——摘編自王建朗《淺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國際體系帶來的改變,并分析其“短命”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二戰后國際社會為建立持久和平所作的努力(4分)23.(12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蘇俄至蘇聯時期不同的經濟政策及其主要內容。政策 時間 主要內容“戰時共產 主義”政策 1918年至 1921年初 征繳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糧食;取消私人商業,由國營商業和合作社供應日用品;普及一切階級的成年人義務勞動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實行大中小工業國有化新經濟 政策 1921— 1927年 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恢復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除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外,部分恢復私營經濟;取消義務勞動制,實行按勞分配蘇聯模式 1927— 1991年 推行農業集體化,農莊按國家計劃播種,按國家定價征收糧食;推行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上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否定商業和市場的作用,商品交換也僅限于個人消費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蘇俄至蘇聯的經濟政策”為主題,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成文,論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2分)單元素養測評卷(七)1.A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信奉弱肉強食原則,彼此懷疑、相互敵視、設法削弱對手。結合所學,此種競爭敵對的思潮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列強矛盾和斗爭的加劇,說明一戰前列強矛盾加劇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主要講的是一戰前歐洲列強彼此懷疑、相互競爭的社會思潮和國際氛圍,從中看不出“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主義情緒逐漸高漲”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脫節”,排除B、C、D三項。2.A [解析] 由材料“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可知英國、德國的商人在全球競爭,導致兩國矛盾沖突加劇,反映了19世紀末英德矛盾日益尖銳并激化,故選A項;材料只是強調英國和德國在商業上存在競爭和沖突,但這并非英德矛盾焦點,英德斗爭的焦點在于搶奪殖民地,且當時協約國還沒有成立,“兩大軍事集團”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商業沖突,并沒有體現局部戰爭不斷,排除C項;世界大戰會加劇英德矛盾和仇恨,并不能阻止德國的競爭,排除D項。3.C [解析] 視角一是在探討一戰爆發的原因,所以屬于起源探究,視角二是在探究戰爭過程中英法兩國的政策,所以屬于戰時政策研究,視角三是在探究一戰過程中的具體事件,屬于有關事件的探討,視角四是講一戰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所以屬于影響分析,故選C項,排除A、B、D項。4.A [解析] 凡爾賽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的基礎上,是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新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A項正確;凡爾賽體系仍然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體系,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該體系對戰敗國的嚴懲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C項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該體系對戰敗國的嚴懲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且美國在二戰后成為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D項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D項。5.B [解析] 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署的《五國海軍條約》,表明美英用與日本妥協的方式來換取日本同意戰艦總噸位的限制,結合所學可知,華盛頓會議限制美、英、日等國的海軍軍備,使美國獲得在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地位,且限制了英國和日本在這個地區的擴張,故選B項;該條約實際上限制了日本在東南亞海域的擴張,排除A項;“門戶開放”政策使中國回到了由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僅憑材料所述條件并不能確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排除D項。6.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訴求,因此,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國內矛盾得到了解決,排除A項;此時布爾什維克黨還未掌握政權,排除B項;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7.A [解析] 由“全世界全人類的革命”“將在全世界掀起無產階級革命”可知,材料中觀點是在強調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即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故選A項;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十月革命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而不是強調其對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十月革命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而不是其對俄國的意義,排除D項。8.A [解析] 蘇俄政府當時實行的政策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十月革命勝利后陷入內戰的蘇俄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但也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故選A項;新經濟政策的重心是調整國家和農民的關系,排除B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排除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終引發了社會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排除D項。9.C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20世紀20年代,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征收糧食稅,引入市場機制,因此,農民中就可能出現通過市場競爭和發展生產而富裕起來的人,C項正確;蘇維埃政權的鞏固雖然對蘇聯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產生了影響,但并不是導致“新的富裕農民”階層出現的直接原因,排除A項;余糧收集制屬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農民的余糧都被國家收集了,難以出現富農,排除B項;“農業集體化”推行的是公有制,不利于“新的富裕農民”階層出現,排除D項。10.D [解析] 海報中農民肩扛呈鐮刀形狀的麥穗,畫面底部放了一把錘子,這反映出1923年蘇俄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的支持,其背景是1923年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所以這幅海報宣傳了國家經濟建設的成就,故選D項;1922年,蘇俄國內戰爭結束,此后的蘇聯衛國戰爭發生于1941年,1923年蘇聯的任務主要是經濟建設和政權鞏固,而不是保家衛國,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實施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蘇聯的工業化建設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11.B [解析] 1933—1937年,蘇聯市民、工人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期蘇聯國家工業化建設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了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故選B項;列寧去世后,新經濟政策就逐步被取消,排除A項;此時期,資本主義大國仍然敵視蘇聯,排除C項;此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兩個五年計劃下工業化的發展帶來的經濟發展,而非對富農階層財富的剝奪,排除D項。12.C [解析] 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學術界對“甘地研究”的角度、重點以及深度有所變化,可見研究角度受到具體時代背景及時代發展影響,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解釋需要在史料實證下得出,并不是隨意的,具有客觀性,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時代背景對學術研究的影響,未提及學者的立場,排除B項;歷史事實不能夠隨意變化,排除D項。13.D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伊拉克發展大事記”,可知伊拉克在一戰后逐漸取得獨立地位,這反映了世界殖民體系遭到沖擊,D項正確;材料所述事件與歐洲政治格局的變化無太大關系,排除A項;僅憑材料無法得出國聯在伊拉克獨立過程中發揮作用,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伊拉克和英國的關系,與大國協調無關,排除C項。14.C [解析] 根據材料“1930年,埃及新憲法規定國王可任命3/5的參議員。華夫脫黨堅決反對新憲法,并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了長期的護憲運動”可知,議會是民主政治的體現,華夫脫黨堅決反對1930年的新憲法,維護了埃及的民主政治,C項正確;“剝奪了國王的行政大權”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埃及是在獨立后才頒布憲法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殖民保護制度,排除D項。15.C [解析] 墨西哥采取的一系列針對外國資本、外國商品的限制措施,目的在于保護國內產業,發展民族經濟,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墨西哥采取政策保護國內民族經濟,沒有關于鏟除封建殘余的表述,應對經濟危機也只是原因和次要目的,排除A、B項;材料中未涉及國有政策,排除D項。16.A [解析] 根據材料“張伯倫”“希特勒”并結合所學可知,漫畫批判的是1938年英德等國簽訂《慕尼黑協定》的陰謀,將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表明英國的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故選A項;《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排除B項;通過漫畫信息“希特勒簽字的保證書”“我將老老實實”無法得出當時德國對外侵略的囂張氣焰,排除C項;漫畫反映的不是英、德之間的矛盾沖突,排除D項。17.B [解析] 美國歡迎中國成為“四強”之一,說明中國抗戰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使中國在國際合作中有更多的話語權,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B項正確;由題意可知,美國支持中國的“四強”地位,是基于美國的國家戰略,是為了鼓勵中國人民繼續堅持抗戰以減輕其壓力,不是“中國英勇抗戰的必然結果”,排除A項;1942年1月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C項;美國稱中國為“四強”之一,不能說明美國積極參與二戰,排除D項。18.B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雅爾塔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蘇等國首腦通過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會議所確定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美、蘇等大國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實力來劃分勢力范圍,比如對東歐等地區的安排等。這種以大國意志為主導的體系安排,體現了強權政治的特點,B項正確。歐洲的重新崛起不能簡單歸結于雅爾塔體系,排除A項;雅爾塔體系并沒有確保戰后世界永遠和平,二戰后局部沖突和戰爭依舊存在,排除C項;雅爾塔體系并沒有直接導致冷戰爆發,排除D項。19.C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的決議需要九個理事國投票表決才能生效,這體現了“大國一致”原則,C項正確,排除A、B、D項。20.A [解析] 本題材料“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和“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體現了呼喚世界和平的時代要求,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反對美蘇強權政治的呼聲,且雅爾塔體系本身便帶有美蘇強權政治色彩,排除B項;據材料“二戰后建立起”可知,材料時間是二戰之后,排除C項;雅爾塔體系和聯合國的建立體現了世界范圍內對和平的呼喚,并非只體現亞非拉維護自身利益的訴求,排除D項。21.(1)特點: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建國;建立國際組織協調國際關系;美日崛起;限制軍備競賽。(2)影響: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各國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了20世紀20年代的世界和平;以戰勝國和強國意志為出發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矛盾,導致產生了新的矛盾,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解析] 第(1)問,據材料“一系列民族國家出現”及所學可知,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建國;據材料“所遺留的難題,現在都可以通過國際聯盟來處理,盡管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仍定期地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可知,建立國際組織協調國際關系;據材料“在遠東,日本將山東歸還了中國,卻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島嶼群。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各國承認了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領土現狀”并結合所學可知,美日崛起;據材料“同意根據相應標準來限制各自的作戰艦隊的規模,從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可知,限制軍備競賽。第(2)問,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初,國際體系已趨于穩定。所遺留的難題,現在都可以通過國際聯盟來處理,盡管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仍定期地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并結合所學可知,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各國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了20世紀20年代的世界和平;據材料“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協約國軍事占領了萊茵蘭,英法肢解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的力量遭到削弱”“在遠東,日本將山東歸還了中國”“同意根據相應標準來限制各自的作戰艦隊的規模,從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并結合所學可知,以戰勝國和強國意志為出發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矛盾,國際新秩序促使新的矛盾產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22.(1)改變:歐洲中心地位受到沖擊,美日等國影響力擴大;國際體系的范圍擴大,從歐洲體系變為全球性的世界體系。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體系中存在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與被壓迫民族的矛盾等各種矛盾;對戰敗國的嚴苛懲罰等刺激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在經濟大蕭條的沖擊下,法西斯主義乘勢而起;美國、蘇聯等大國參與有限,對新的侵略缺乏約束;等等。(2)努力:成立聯合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對德日進行民主化改造;建立國際法庭,懲治戰犯;完善了國際法,制定了《聯合國憲章》,推動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等等。[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美國、日本對歐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戰,美日對國際事態的發展開始產生重要影響”得出歐洲中心地位受到沖擊,美日等國影響力擴大;根據材料一“國際體系不再僅限于歐洲,一個在地理空間上囊括全球、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為基礎、以現代民族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性國際體系初步形成”得出國際體系的范圍擴大,從歐洲體系變為全球性的世界體系。第二小問,據所學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的利益關系,而且它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嚴厲懲罰的基礎之上,這種嚴厲懲罰容易刺激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一戰過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遭遇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主義乘勢而起;美國、蘇聯等世界大國對侵略缺乏足夠的約束。第(2)問,據材料二“聯合國設立了核心機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得出成立聯合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據材料二“在歐洲,由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得出對德日進行民主化改造;據材料二“為了實施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設立了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得出建立國際法庭,懲治戰犯;據材料二“聯合國將‘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作為宗旨”及所學,得出完善了國際法,制定了《聯合國憲章》,推動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23.示例:論題: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現實。闡述:十月革命后,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企圖聯合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現狀,蘇俄政府推出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利用國家權力對國內資源實行軍事化管理,保障了新生政權。但是這一政策建立在對農民壓迫和對市場否定的基礎上,當國內環境相對和平時,便成為中下層百姓的負擔。1921年,列寧等人立足于蘇俄是一個工業欠發達的農業大國的現實,推出了新經濟政策,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用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緩解了農民的壓力,使得蘇俄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和發展。蘇聯建立后,斯大林等領導人不顧蘇聯的社會現實,強行用行政權力全面干預社會經濟發展,并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的方式彌補重工業發展落后的不足,雖然短期內實現了蘇聯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但也使蘇聯經濟發展日益畸形,社會矛盾逐漸加劇,為蘇聯解體埋下伏筆。總之,社會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現實。[解析] 據材料“蘇俄至蘇聯時期不同的經濟政策及其主要內容”可知,其中涉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從中可以分析得出材料中心主旨,十月革命之后,蘇俄及蘇聯所采取的一系列促進國家穩定和發展的改革政策和措施。進行闡述的時候,應圍繞中心主旨來闡述。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現實可以作為論題,闡述的內容按照材料所給的提示進行,包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這三大政策的背景、內容、影響,逐一詳細闡述,注意三大政策之間的連續性。最后,呼應論題,總結概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