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素養測評卷范圍:第一~九單元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45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1.[2024·山東臨沂月考] 有學者認為:“(文明)是人對自然環境的關系,出于人類想使自然符合自己需求的沖動而改造自然環境,我所說的‘文明’就是指這種關系之中的社會。”該學者意在說明 ( )A.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 B.文明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C.自然環境決定人類文明發展 D.人類文明的產生具有偶發性2.[2024·山東濟寧期中] 古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財富用于為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準備豐厚的殉葬品。法老們修建眾多神廟,以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祭司們則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這體現了古埃及( )A.吸收了東西方不同文明 B.法老權威沒有受到限制C.建筑工藝達到較高水平 D.王權與神權的密切結合3.[2024·山東濟寧期中] 馬克垚在《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指出,中世紀的西歐“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由此可知,中世紀的西歐 ( )A.莊園經濟根深蒂固 B.世俗國王權力有限C.世俗權力逐漸加強 D.契約觀念開始出現4.[2024·山西大同月考] 12—13世紀,阿拉伯哲學家的著作傳入歐洲,對歐洲經院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被西方稱為阿維羅伊的伊本·魯世德影響最大,他的著作被定為巴黎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教科書。這表明中世紀 ( )A.阿拉伯文化與歐洲文化相互影響B.阿拉伯文化的傳入推動歐洲社會發展C.阿拉伯文化比同期西方文化先進D.西方教育發展取決于阿拉伯文化傳入5.[2024·山東名校期中] 下表為班圖人大遷徙概況表,據表中信息可知,班圖人大遷徙 ( )路線 概況東線 9—10世紀抵達東非沿海地區,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融合,形成斯瓦希里人西線 最早的遷徙路線,進入西赤道非洲,西遷后形成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等南線 向南遷徙的人數量最多,直至抵達南非,最終建立了祖魯部落聯盟A.破壞了南非地區的生產方式 B.促進了非洲文明多樣性演進C.顛覆了桑海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D.加速了阿拉伯帝國衰弱的進程6.[2024·山東臨沂月考] 16世紀,葡萄牙詩人卡蒙斯在其詩作中寫道:“如果你想到東方去尋找,遍地的黃金、無窮的財富、辛辣的香料、桂皮與丁香、益智健身的名貴的補藥;如果想尋找晶瑩的珠寶、堅硬的鉆石、瑰麗的瑪瑙,此地的寶藏便堆積如山,你的愿望在此就能實現。”該詩作可以用于研究( )A.全球貿易格局的巨變 B.大帆船貿易的興盛C.文藝復興發生的背景 D.新航路開辟的動因7.[2024·河南濮陽期中]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城邦對歷史的書寫以李維的《羅馬史》為藍本,而人物傳記則遵循著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的敘述方式。這一做法 ( )A.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B.使古代羅馬文化得到創新C.諷刺了教會的封建腐朽 D.是對古典時代的竭力模仿8.有學者這樣評價西方近代歷史上的某一事件:這場革命的爆發是因為清教和王國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脅,它是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它建立起的“平衡”維持了若干年之久。這場革命( )A.推動國家權力中心轉移 B.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促使民主共和政體建立 D.強化了民族國家的意識9.[2024·河北保定月考] 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動用專權以強化國家力量、維護秩序穩定,是英國都鐸王朝晚期以來的傳統做法。因此,“光榮革命”不僅僅是對國王專斷的反抗,在新的歷史情境下,議會與國王合理的訴求之間爆發了沖突。對這一觀點解讀最合理的是,“光榮革命” ( )A.是對歷史傳統的割裂 B.是世界霸主地位確立的產物C.是對專制王權的挑戰 D.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10.[2024·河北石家莊期中] 列寧說:“在法國的一些大城市中(馬賽、里昂、圣太田、第戎等),工人們也作了奪取政權、宣布成立公社和拯救巴黎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很快都以失敗告終。于是第一個舉起無產階級起義旗幟的巴黎只得依靠自己的力量,結果也就不免失敗。”列寧這一論述 ( )A.否定了巴黎公社革命運動的偉大貢獻B.解釋了巴黎公社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C.改變了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策略D.剖析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歷程11.《柏林會議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規定:“今后占據目前在其領地外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某領土的國家,或迄今沒有這類領地而即將獲得這種領土的國家,以及將要承擔保護權的國家,應該向本議定書的簽字國呈送與此有關的相應文件及聲明……”這一文件簽訂以后 ( )A.非洲國家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 B.非洲獲得了免受侵略的保護C.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 D.列強在非洲得到了均等的領地12.[2024·江蘇宿遷月考] 以下兩幅圖反映了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中頒布的兩部憲法。兩部憲法都 ( )A.揭開了本國民族獨立的序幕 B.建立了地區的第一個共和國C.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 D.改變了兩國原有的社會性質13.[2024·河南濮陽期中] 一戰后,西方國家在殖民地推行了委任統治制度,這一制度取代了以往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粗暴方式,轉而以較為溫和的方式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正如列寧所說:委任統治制度“是委托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實行‘盜竊和搶劫的權利’”。這說明委任統治制度 ( )A.打破了歐洲列強間的均勢 B.是對殖民地利益的再分割C.彌合了列強和殖民地的裂痕 D.壯大了殖民地人民的力量14.[2024·河南濮陽期中]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沒有也不可能揭示從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歷史過程,而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意義,就在于它第一次以自己活生生的歷史向我們表明人類社會的商品生產方式可以過渡到一種更高形態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方式。該學者意在強調蘇俄(聯) ( )A.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道路B.經濟探索超越了社會發展階段C.照搬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原理D.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構建15.[2024·浙江寧波期中] 下圖是諷刺20世紀30年代某一歷史事件的漫畫,漫畫中戴禮帽的人物代表英法兩國,后面的觀看者代表美國,小旗上寫的是“去東方”,盤中肉代表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據此推斷,這一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C.英法等召開慕尼黑會議 D.《聯合國家宣言》發表1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首先在歐洲實施了馬歇爾計劃,1949年在日本推行穩定經濟發展的“道奇計劃”,又針對發展中國家提出了“開發落后區域計劃”。美國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擴大商業貿易優勢 B.順應全球化趨勢C.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D.強化對外控制權17.下表內容是21世紀以來北歐國家關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這表明,北歐國家 ( )項目 內容財政 對家庭、個人和企業實行減稅勞動力市場 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就業,包括按職位空缺匹配崗位、進行職業培訓養老 實行靈活、彈性的退休政策,延長工作年限醫療 加強醫療機構績效管理、鼓勵私人醫療機構、拓寬市場競爭渠道A.基層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B.福利水平與規模世界領先C.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D.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18.“三和路線”是赫魯曉夫時期蘇聯的對外戰略方針,其主要內容是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在和平競賽中超過美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和平取得政權等。“三和路線”( )A.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B.意味著蘇聯放棄爭霸C.否定兩種制度的區別與矛盾D.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和預見性19.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非洲經濟轉入停滯和低潮時期,非洲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4.7%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的2.7%。20世紀80年代又下降到1.4%,這一時期被稱為非洲“失去發展的10年”。許多內陸國家還長期出現經濟負增長的情況。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傳統歷史文化的束縛B.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劣勢C.歷史上遭遇殖民掠奪D.經濟抗風險能力較差20.[2024·湖南長沙期末] 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被動應付、一般性參與、主動參與到主導參與的過程。下列屬于“主導參與”的表現有 ( )A.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外交活動B.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C.提出“求同存異”外交方針D.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請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3個小題,共40分)21.(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亞歷山大遠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也許橫貫于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和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諸海航路的船只,對古代世界各地生產技術、文化知識的傳播更為重要。——齊世榮等《世界史·古代史編》材料二 人類交往的過程也是不同的文化匯聚、升華的過程。西部亞洲、中部亞洲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事業中一直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這些“橋梁”不僅傳送東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傳送西方文明到東方。同時,“橋梁”自身獨特的文化對東西方文明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說屬于“橋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間也是互動的,從而產生了獨特而燦爛的各種文化——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波斯文化、希臘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這說明,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封閉自守,一種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如果一定要講究文化的“純正性”,那么反而會因世世代代近親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劇地縮小,人類各文明之間不斷交往,已勢必將匯合為一個共同的人類文明。——陳恒《文明的匯聚與傳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擴張的兩種方式,并談談你對古代世界文明擴張的認識。(8分)(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橋梁”作用的三大帝國,并總結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意義。(6分)22.(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面是三角貿易示意圖。材料二 1791年8月23日,黑奴在圣多明各島(現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起義,廢除橫跨大西洋販奴貿易的斗爭從此開始。1848年4月27日,法國宣布奴隸制是“殘害人類尊嚴”的制度,下令在“法屬殖民地和領地廢除奴隸制”,從而結束了這段罪惡歷史。為了讓人們牢記人類歷史上這段丑惡而又悲慘的經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將每年的8月23日定為“販賣黑奴及其廢除的國際紀念日”。(1)根據材料一,結合史實說說人口和物種的交流。結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人口和物種交流的特點。(8分)(2)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分別說說材料一中允許黑奴貿易和材料二中禁止黑奴貿易的原因。(6分)23.(12分)[2024·湖南常德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1826年 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獨立 1870年 意大利統一1836年 英國爆發憲章運動 1871年 德意志帝國建立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 1871年 巴黎公社建立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82年 埃及抗英斗爭1864年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 1885年 印度國大黨成立1865年 美國內戰結束 1894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問世 1898年 美西戰爭1868年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閱讀上表,任選其中的三個相關聯的事件擬定一個主題,并用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列舉出所選事件,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期末素養測評卷1.A [解析] 該學者認為文明“出于人類想使自然符合自己需求的沖動而改造自然環境”“就是指這種關系之中的社會”,這種關系即人對自然的改造,即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A項正確;材料強調文明是人與社會關系的產物,并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排除B項;自然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而不是決定,排除C項;材料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文明的產生具有偶發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2.D [解析] 根據材料“法老們修建眾多神廟,以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祭司們則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可以看出古埃及的統治者借助神權來鞏固王權,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相結合,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古埃及的統治者借助神權來鞏固王權,沒有體現古埃及吸收融合東西方文明,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古埃及的統治者借助神權來鞏固王權,沒有體現法老權威是否受到限制的信息,無法得出“法老權威沒有受到限制”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古埃及的神權與王權密切結合,而“建筑工藝達到較高水平”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3.B [解析] 封君封臣制度下,領主具有相當大的自治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制度的發展,B項正確,排除C項;材料強調中世紀的西歐世俗國王權力有限,未涉及莊園經濟發展狀況,排除A項;材料強調中世紀的西歐世俗國王權力有限,未涉及契約觀念,排除D項。4.B [解析] 中古時期,阿拉伯文化的傳入有利于歐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推動了歐洲社會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歐洲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無法得出“相互影響”的結論,排除A項;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但沒有優劣之分,排除C項;“西方教育發展取決于阿拉伯文化傳入”的表述夸大了阿拉伯文化傳入的作用,排除D項。5.B [解析] 班圖人遷徙后與當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這有利于加強非洲文明的多樣性,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班圖人遷徙后與當地人融合并形成新的族群和民族,沒有體現班圖人大遷徙對南非地區生產方式的破壞,排除A項;桑海位于西非,在16世紀達到極盛,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的衰落由內外部多種因素造成,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6.D [解析] 材料中的詩歌描述的是東方地區有無窮無盡的財富,能夠讓人們的愿望實現,促使人們去東方追尋財富,這可用于研究新航路開辟的動因,D項正確;A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大帆船貿易的興盛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7.B [解析] 古代羅馬的歷史學、人物傳記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歷史學和人物傳記書寫,文藝復興實質是通過學習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創立符合新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體現了使古代羅馬文化得到創新,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文藝復興對自然科學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對教會的諷刺,排除C項;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并非對古代羅馬歷史學的“竭力模仿”,而是在借鑒基礎上創新和發展,排除D項。8.A [解析] 根據材料“是因為清教和王國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脅,它是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可知,這場革命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是國家權力中心轉移到議會,A項正確;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項;英國建立的是君主立憲政體,排除C項;宗教改革強化了民族國家的意識,排除D項。9.D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逐漸解體的時代。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加強王權,只能依靠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與資產階級結成暫時同盟;而處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的王權支持下發展自己。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國時,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經解決,隨之而來的是新興資產階級同封建專制王朝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產階級的力量大大增強,而專制王朝對資產階級的種種限制和搜刮,越來越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D項正確,“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并未割裂歷史傳統,排除A項;此時的英國并未確立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項;“光榮革命”是“對專制王權的挑戰”并不是題干主旨,排除C項。10.B [解析] 第一個舉起無產階級起義旗幟的政權是巴黎公社,但是巴黎公社并未和巴黎以外地區的工人運動建立聯系,最終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因此其失敗是必然的,B項正確;列寧強調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但并未否定巴黎公社的偉大貢獻,排除A項;材料強調巴黎公社并未聯合其他地區的工人運動,與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策略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剖析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歷程”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1.C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柏林會議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給歐洲列強占據非洲提供了條件,柏林會議的召開加快了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C項正確,排除B項;這一文件的簽訂加速了歐洲列強對非洲的瓜分,不利于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均等的領地”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2.C [解析] 1917年墨西哥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是在資產階級建立政權之后頒布的,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C項正確;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墨西哥不是美洲地區的第一個共和國,排除B項;兩部憲法都沒有改變兩國的社會性質,排除D項。13.B [解析] 委任統治實際上是一戰后戰勝國對戰敗國殖民地瓜分的一種形式,仍舊是對殖民地的掠奪,B項正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打破了歐洲列強間的均勢,與委任統治制度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委任統治加深了列強與殖民地的矛盾,排除C項;委任統治是西方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利益的分割,沒有壯大殖民地人民的力量,排除D項。14.A [解析] 新經濟政策向人們表明人類社會的商品生產方式可以過渡到更高形態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方式,即利用市場發展經濟,進而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材料強調的是蘇俄(聯)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道路,A項正確;新經濟政策并未超越當時蘇俄(聯)的社會發展階段,排除B項;新經濟政策未照搬馬克思主義經濟原理,排除C項;新經濟政策是對經濟建設的探索,并非革命理論,排除D項。15.C [解析] 1938年,法西斯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漫畫中英法將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盤中肉,獻給豺狼(法西斯德國),希望犧牲他國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要求,企圖禍水東引,材料是對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實行綏靖政策的抨擊,C項正確。1933年,法西斯獨裁統治在德國建立起來,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項;盤中肉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反映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而非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排除B項;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D項。16.D [解析] 根據材料“馬歇爾計劃”“道奇計劃”“開發落后區域計劃”及所學知識可得,這些都是美國為了加強對相應地區的控制而進行的計劃,D項正確;“擴大商業貿易優勢”與美國主要目的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全球化趨勢,排除B項;“穩定資本主義制度”并非美國主要目的,排除C項。17.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北歐國家是典型的“福利國家”,根據材料“對家庭、個人和企業實行減稅”“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就業”“延長工作年限”等信息可知,北歐國家在激勵公民工作積極性、保障社會成員生活的同時,也考慮其對社會的貢獻,可見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D項正確。基層治理是對基層地區(如城市社區、農村等)的治理,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北歐國家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北歐國家福利水平與規模世界領先,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北歐國家政府強化對經濟的干預,排除C項。18.D [解析] 根據材料“主要內容是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在和平競賽中超過美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和平取得政權等”可知,“三和路線”實際構想的是蘇聯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避免戰爭,在和平的競爭中超越美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取得政權,使這些國家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階段,說明赫魯曉夫的對外戰略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開拓性和預見性,D項正確。“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與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無關,排除A項;“蘇聯放棄爭霸”與冷戰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描述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區別與矛盾,排除C項。19.D [解析] 受殖民侵略的影響,非洲的經濟結構單一,對外依賴性強,經濟抗風險能力較差,因此受同一時期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受到沖擊,D項正確;“受傳統歷史文化的束縛”主要影響非洲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對于經濟的影響有限,排除A項;“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劣勢”的說法正確,但是無法解釋非洲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較快,而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非洲經濟轉入停滯和低潮時期的原因,排除B項;“歷史上遭遇殖民掠奪”會影響非洲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社會發展,卻不是非洲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轉入停滯和低潮時期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20.D [解析] 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屬于中國主導參與全球治理的表現,D項正確;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外交活動是中國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表現,排除A項;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是中國一般性參與全球治理的表現,排除B項;1955年,中國出席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是中國一般性參與全球治理的表現,排除C項。21.(1)方式:商路貿易;戰爭。認識:無論是和平的商路貿易還是戰爭,都推動了文明的擴張,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2)三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意義: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傳承;推動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亞歷山大遠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得出,方式之一是戰爭。根據材料一“但也許橫貫于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和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諸海航路的船只……更為重要”得出,另一種方式是商路貿易。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無論是商路貿易還是戰爭,都推動了文明的擴張,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波斯文化、希臘化文化、阿拉伯文化”及所學得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傳承,推動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22.(1)人口:非洲的黑人流向美洲。物種:美洲的物種如玉米等流入歐洲;亞洲的物種如小麥等流向美洲。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2)材料一所講的三角貿易發生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求積累資本,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黑奴貿易正適應了這種需要。材料二講的是禁止黑奴貿易,發生在工業革命后,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發展對商品市場的需求更為迫切,所以禁止黑奴貿易。[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可得,人口上非洲的黑人流向美洲。第二小問,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得,美洲的物種如玉米等流入歐洲,亞洲的物種如小麥等流向美洲。第三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角貿易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第(2)問,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三角貿易發生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求積累資本,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黑奴貿易正適應了這種需要。根據材料二可知,禁止黑奴貿易發生在工業革命后,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發展對商品市場的需求更為迫切,所以禁止黑奴貿易。23.示例一:事件:英國爆發憲章運動、《共產黨宣言》發表、巴黎公社建立。主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展。闡述: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爆發了英國憲章運動等三大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廣泛吸收人類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在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發生,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綜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并在工人運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示例二:事件: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結束、德意志帝國建立。主題:資本主義的發展是19世紀世界歷史的潮流之一。闡述:略。示例三:事件: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獨立、埃及抗英斗爭、印度國大黨成立。主題:亞非拉民族獨立斗爭不斷高漲。闡述:略。[解析] 如果選擇英國爆發憲章運動、《共產黨宣言》發表、巴黎公社建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分別屬于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標志和發展,據此概括主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展。在進行闡述時,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標志、影響、發展等方面進行說明。也可選擇其他相關的事件擬定主題,并根據確定的主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