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級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座號______________………………密…………封…………線…………內…………不…………要…………作…………答………………)廣元市實驗中學2025年春七年級第一次階段性測試歷史試題第Ⅰ卷(選擇題30分)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下面內容反映的主題是(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盛唐氣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安史之亂與唐朝的衰亡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2.“時間的車輪又軋出了同樣的轍痕,這個朝代與秦朝是那么驚人的相似。一樣的氣吞萬里如虎;一樣的千古江山、盡歸一姓;一樣的雄才偉略、創制頗多;一樣的殘暴、好大喜功;一樣的二世而亡。”這個朝代是(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3.隋朝大運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業蓬勃興起,各種店鋪數以千萬計,形成獨具特色的運河工商業文化。這表明隋朝大運河( )A. 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 B. 推動了隋朝的對外交往C. 彰顯了勞動人民智慧 D. 促進了沿河城市的繁榮4.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代表性的封建帝王,三位君主的主要政績的共同點是( )A.都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貢獻 B.都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C.都推崇儒家思想 D.都采取科舉制選拔人才5.根據圖中的信息推斷,圖中所示的中樞權力機構出現在(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6.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其建筑布局被詩人描述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座城市是( )A.隋東都洛陽 B.唐長安城 C.北宋開封 D.元大都7.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該材料反映了( )A.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 B.五代十國時國家完成統一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趨勢 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8.有學者認為,如果說安史之亂前,唐詩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亂后,則代之以沉郁、悲愴的情調了。對該評論理解正確的是( )A.安史之亂導致唐詩衰微 B.科舉制度促進唐詩繁榮C.唐詩完全再現唐朝歷史 D.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作9.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唐朝時,日本派出的使節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使節的目的是( )A.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B.傳播先進的日本文化C.加強兩國的友誼 D.求取佛經10.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 )A.文學藝術多姿多彩 B.社會風氣漸趨保守C.中外貿易往來頻繁 D.生產技術領先世界11.下列圖片反映了( )A.鐵器和牛耕得到推廣 B.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C.元朝灌溉技術的提高 D.宋朝牛耕技術的改進12.七年級1班排演歷史劇《貞觀之治》,小明扮演唐朝一位耿直進諫的名臣。他扮演的名臣是( )A.姚崇 B.房玄齡 C.杜如晦 D.魏征13.解析圖片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能力。下面一組圖片文物(遺址)可以重點研究唐朝的( )唐蕃會盟碑 步輦圖A.民族交融 B.文學繁榮 C.邊疆管理 D.中外交往14.某同學為完成一篇學術論文,去圖書館借閱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本草綱目》等文獻史料,據此可知其撰寫的論文題目是( )A.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 B.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C.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D.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15.“自古男人掌朝綱,誰料女杰作俊賢。”詩中提到的皇帝歷經千年,褒貶不一,但還是有人稱贊其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位皇帝是( )A.隋煬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則天第Ⅱ卷(非選擇題 3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0分。其中第16題10分,第17題10分,第18題10分)16.(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開放的時代……根據材料一指出隋的統一與繁榮主要與哪位皇帝有關?(2分)材料二 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永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指出材料二中“此河”的名稱?這是哪位皇帝下令開鑿的?開鑿此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三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 有人口37 140 000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 有人口41 419 712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 有人口52 919 712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 有人口16 990 309唐穆宗長慶元年(812年) 有人口15 762 432從唐朝人口數據統計來看,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后人口急劇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一事件對唐朝國勢產生了什么嚴重后果?(4分)17.(10分)唐朝時期的中外交往在歷史發展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面是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1)寫出材料一所示圖中A地點的名稱。(2分)材料二 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摘自郭沫若詩句(2)材料二中把佛經帶回中國的“他”是指誰?材料三中“唐風洋溢奈良城”是指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哪個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他們的事跡所體現的共同精神品質。(4分)材料四 唐代中國是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當時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那時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國家,主要的有70多個。唐政府機構中有鴻臚寺,專門負責接待各國使節和賓客;設立互市監等機構,掌管對外貿易;再加上對外交通發達,長安匯集了眾多的外國賓客,是世界聞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長安的太學里有外國留學生。——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的對外政策,同時概括推動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原因至少寫兩點)(4分)18.(10分)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以下問題:探究一 制度篇材料一 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1)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是什么?根據材料一,概括該制度的建立的意義?(3分)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注重文教,編修經典——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整理(2)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時期分別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據材料二歸納唐朝能夠出現這兩個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原因寫兩點)(4分)探究二 民族關系篇材料三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唐紀》材料四 唐朝采用了和親的方式來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給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趙馬《略論貞觀時期的民族政策》(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1分)依據材料四,指出唐朝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的方式,并請列舉一例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2分)參考答案答案:1——5:CBDAB 6——10:BCDAC 11-——15:BDAAD16(1)隋文帝(2分)(2)名稱:大運河(1分);皇帝:隋煬帝(2分);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1分)(3)原因:安史之亂(2分);后果:唐朝國勢由盛轉衰。(2分)17.(1)長安(2分)(2)玄奘(1分);日本(1分);精神品質:堅韌不拔;不畏艱辛等(2分)(3)對外政策:開放(2分);主要原因:唐代中國是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極具吸引力;對外交通發達(2分)18.(1)選官制度:科舉制(2分);意義: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有益于社會公平。(1分)唐太宗:貞觀之治(1分);唐玄宗:開元盛世(1分);共同原因:重用人才;關注民生,發展經濟;重視科舉制,發展文化。(2分)(3)民族政策:開明(1分)。方式:和親(1分);史實:文成公主入藏,冊封云南王等(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