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地理大發現以前世界各文明間的交流受各種條件和因素的限制,呈現十分有顯的閉塞性。全面的文明交流是不可能的,局部文明交流的傳播速度也十分緩慢,輻射的強度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始于751年,此后經歷500余年才從中亞傳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276),到1494年才傳至英國,但是地理大發現以后,傳播速度明顯加快。1576 年傳至莫斯科,以后很快傳遍世界各個角落、在地理大發現以前,大海對于人類交往來說是天塹而非通途。——蕭國亮、隋福民編著:《世界經濟史》15世紀,西歐人獲得了托勒密的《地理學》。托勒密把世界描述成球體,它被分割成相似的 360 度經度。托勒密認為世界是由三大洲組成的亞洲、非洲、歐洲和兩大洋——印度洋和西洋。地圖被人物環繞著,這些人物代表著眾多氣流,這對于航海世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洲的數量上托勒密犯了兩個主要的錯誤:他低估了海洋的面積,認為陸地占據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并且他錯誤地把地球大小計算成為真實面積的六分之五大。——[美]丹尼斯·謝爾曼、喬伊斯·索爾茲伯里著,《全球視野下的西方文明史:從古代城邦到現代都市》15世紀 16世紀 18世紀打破了人類相對隔絕的狀態,溝通了歐亞非美四大洲,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人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與天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動,因而他試圖智慧一切,努力獲得榮耀,他奮力要成為和上帝同樣的榮耀者。——《意大利文史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1500年以前,世界文明基本上是以大陸為中心,海上聯系相對來說并不重要。如果把1500年作為劃分世界歷史新時期的標志,就是因為從那時起各大陸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系,從此各地區都被整合到全球體系中來。 ——《泰晤士世界歷史》1630年,亨里克·洪迪烏斯繪制展現世界全局的地圖---《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圖》流動 :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指15世紀以后出現的,以歐洲人為主導的、跨越國家、民族、文化和社會形態界限的接觸與互動。全球聯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規模空前的交換,這當中既包括物種交換,也包括商品流動、人口遷移等。其結果既有積極的,比如促進了彼此的發展和進步,也有消極的,比如造成戰爭、疾病和滅絕。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商品流動\殖民擴張變動 : 世界格局的演變所謂世界格局是指在國際舞臺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結構狀態,一種力量對比態勢,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軍事格局等。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人類文明格局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歷史學者阿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中,首先提出這個觀念。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遷徙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摘編自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遷徙2、表現:(1)歐洲—美洲移民:歐洲人入侵,大批來到美洲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2)非洲—美洲移民:歐洲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3)其他地區:(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現象半島人(白人移民)克里奧爾人(白人移民后代)卡斯提斯人、贊布人等(混血人及后代)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原住民)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遷徙(1)主導國家:由歐洲國家主導(2)遷移方式:自愿移民與被迫移民相結合(3)遷移方向: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從宗主國向殖民地、附屬地遷移;從已開發國家向未開發地區遷移;具有單向性。(4)遷移趨勢:人口遷移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3、特點: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遷徙4、影響1620年,“五月花”號的“朝圣者”為普利茅斯帶來了立約自治和依法自治的政治原則;十年后,一批更有組織有理想有綱領的清教徒在馬薩諸塞州建立了“新英格蘭模式”,從此奠定了美國文明的基礎。——張瑞華《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歐洲人的發現不僅導致新的全球性事業,還導致新的全球性種族分布。……在非洲,荷蘭人在海角地區建立了一個永久居留地,……來自歐洲和非洲的大規模遷徙把南北美洲從純粹是蒙古種人的大陸改變成世界上種族成分最混雜的地區。……如今,居住美洲大陸的是多數的白種人與明顯少數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兒以及黑白混血兒。——[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積極:①改變許多地區的人種、民族結構和人口地理分布;②促進世界物種交換,推進了世界的物質和人文交流;③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④加速了落后地區的開發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遷徙4、影響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西方殖民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擄走大批黑人,非洲喪失勞動力達1億人以上。英國成為了當時殖民諸國中最大的“人類血肉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隸是英國販運去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消極:①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②印第安人遭受滅頂之災;③黑奴貿易罪惡深重;④各種疾病傳播蔓延。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二)物種的交換16世紀中葉,東方的香料和調味品在歐洲的銷售量達到了一個世紀前的3倍;中國的茶和非洲的咖啡,逐漸成為歐洲人餐桌上的主要飲料,美洲的許多農產品,例如玉米,紅薯、煙草、可可、西紅柿等開始逐漸成為全世界到處都有的東西。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表現:①歐亞大陸物種引入美洲;②美洲特產流向世界歐亞 → 美洲 美洲 → 世界植物 小麥、燕麥、大麥、 裸麥、橄欖、葡萄等 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動物 馬、牛、豬、羊、雞等 小龍蝦、羊駝、火雞、豚鼠等微生物 各種疾病和傳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二)物種的交換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馬魯古的香料、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貿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現在歐洲的餐桌上。歐洲人第一次接觸咖啡時,稱這種誘人的飲料為“阿拉伯酒”。1615年,咖啡由埃塞俄比亞傳到威尼斯,1643年傳入巴黎,1650年傳入英國,1686年傳入荷蘭。168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訂購 7.5~ 8萬磅咖啡,1695年增加到 30 ~40萬磅。——摘編自朱基福《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3、影響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馬牛豬羊雞小麥大麥燕麥橄欖葡萄裸麥馬鈴薯玉米番茄可可南瓜花生甘薯據統計,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歐亞美洲美洲全世界(二)物種的交換積極影響:①豐富食物結構;②增加糧食產量;③促進人口增長;④促進經濟開發;⑤促進文明交流與融合3、影響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二)物種的交換3、影響材料:16世紀玉米成為歐洲一種常見糧食作物。馬鈴薯具有產量高、營養豐富等特點,且馬鈴薯播種易成活、對土壤要求較低,在歐洲邊遠地區迅速為貧窮人所接受,17世紀是愛爾蘭廣泛種植,成為人們躲避戰火、度過災荒的主要食物。——Chiappelli F, Allen J B, Berson R L.《The First Images of America》合作探究:根據教材“歷史縱橫”內容,探討“哥倫布大交換”中農作物對當時中國產生的影響。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二)物種的交換歐洲人隨身帶來的病菌(天花、麻疹等)乃是他們最強大的武器……在加勒比海地區,幾乎所有的土著部落居民在不到50年的時間被掃蕩殆盡。到1650年,中美洲阿茲特克和瑪雅文明的人口從原來到2500萬萎縮到150萬。安第斯山脈的印加文明人口從900萬減少到60萬。——(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3、影響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哥倫布大交換》一、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從歷史的長時段出發,“哥倫布大交換”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思考:新航路開辟前傳統商路有何特點?新航路開辟后貿易有何變化?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印度洋貿易傳統商路特點:阿拉伯商人壟斷主要商路、印度洋貿易為主、陸路為主。變化:大大提升海路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齊頭并進。主要的環球貿易路線【1400--1800年】新航路開辟前傳統商路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一)印度洋貿易:1.歐洲商人(葡萄牙)與阿拉伯商人競爭逐漸占據優勢2.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貿易的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二)大西洋貿易1.歐美貿易: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銷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2.三角貿易:(1)原因:為解決美洲勞動力不足問題。(2)航程:①出程:歐洲到非洲(用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換取非洲黑人) ②中程:非洲到美洲(販賣奴隸到美洲) ③歸程:美洲到歐洲(從美洲運貴金屬、蔗糖、煙草到歐洲)一次航行6個月,獲利600%-800%3.影響:①使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造成非洲長期落后;②為美洲的開發提供勞動力;③促進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④客觀上利于歐、美、非三洲間經濟、文化和人種的交流,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知識補充】資本積累與資本原始積累資本積累手段----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原始積累手段----對內圈地運動、增加苛捐雜稅;欺詐性貿易、殖民掠奪、血腥的奴隸買賣、鴉片走私等。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商品呈世界性流動——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知識拓展:世界市場概念: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形成條件:①地理條件是指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開始連成相互聯系,為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提供地理條件。②物質基礎來源于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過程:①雛形出現--新航路的開辟②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③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其形成的歷史,是資本主義勢力從歐洲擴張到全世界的歷史,是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納入到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的歷史。伴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與國際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徑。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材料1:梁方仲認為正因為國外白銀大量流入,“我們亦可知道一條鞭法得以用銀繳納的緣故”,這就是說白銀的流入滿足了財政白銀化的需要。 ——整理自《梁方仲文集》材料2:白銀的流入還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因為農民繳稅不能繳實物,而要到市場上把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賣掉,換成銀子。 ——吳承明《市場·近代化·經濟史論》材料3:西班牙帆船到中國來進行貿易,中國史料記載很多。明末時人記載,“其夷佛郎機[混稱西班牙與葡萄牙]也,其國有銀山,……銀錢獨盛。……若販呂宋,則單得其銀錢。”關于明代流入中國白銀的估計,學者王裕巽通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認為明代中國從國外貿易中得到了超過3億兩的白銀。 ——韓琦《美洲白銀與早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材料4:中國白銀時代自明代開端,白銀作為中國主幣行用直至1935 年,長達約500 年之久。以貴金屬白銀為征象,明代中國與兩個重要歷史拐點的開端相聯系:一是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向近代國家與社會的轉型開端相聯系,一是世界一體化或稱全球化的開端相聯系,這使明代成為中國史上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時期。 ——摘編自孫良玉《淺論明代白銀貨幣化》探究: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絲銀貿易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1、對中國:2、對世界:①促進稅制改革(一條鞭法), 明中葉后,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②推動農產品的商品化、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③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④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與世界聯系增強;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海路貿易 主導國 貿易雙方及主要交換物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 歐美貿易三角貿易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太平洋貿易西歐諸國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手工制品[歐洲] 貴金屬、蔗糖和煙草[南美]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歐洲] 黑人[非洲]→奴隸[美洲]葡萄牙線路1:生絲、瓷器等[中國澳門] 印度果阿中轉 白銀[歐洲]→中國線路2:生絲[中國] 澳門 白銀[日本]西班牙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中國] 馬尼拉 白銀[墨西哥]小結:商 品 的 世 界 性 流 動(一)表現1、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材料: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掠奪的道路……在經濟上推行種植園奴隸制,并強迫土著居民開采金銀礦產、掠奪貴金屬。1521—1600年間從美洲運到西班牙的白銀有18000噸,黃金200噸。——摘編自王斯德主編《大學世界史》材料:西班牙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3000余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余艘艦船。艦隊橫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J·E·尼爾《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傳》三、早期殖民擴張2、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一)表現三、早期殖民擴張2、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①荷蘭:a.“海上馬車夫”b.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1799)材料: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荷蘭諺語材料:荷蘭最著名的壟斷公司是1602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它在1606年擁有軍艦41艘、商船約3000艘、雇員10萬人,它不但壟斷東印度的貿易,而且統治印度尼西亞和其他荷屬殖民地。——摘編自王斯德主編《大學世界史》(一)表現三、早期殖民擴張18世紀——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600-1874)材料:“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1865)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的描述(一)表現三、早期殖民擴張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海外貿易、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和販賣黑人奴隸為主要方式以西、葡、荷、英、法主要侵略國家,以亞洲、非洲、美洲為主要殖民地(二)特點三、早期殖民擴張屠殺美洲印第安人販賣非洲黑奴1、對殖民地:破壞性:中斷、沖擊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帶來巨大災難。(貧窮、落后、成為原料產地)建設性:帶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技術、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殖民地歷史的發展與近代化。(三)影響三、早期殖民擴張2、對侵略國家:①商業革命:a.貿易范圍擴大;b.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c.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d.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②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③資本原始積累: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奴隸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世界格局的演變(三)影響三、早期殖民擴張3、東西文明格局:1、人文地理格局:2、經濟貿易格局:4、國際政治格局: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東方逐漸從屬與西方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人類社會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四、世界格局的演變課堂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