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期中考試試卷歷 史(75分鐘 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局部)下列選項中,屬于@處人類創造的文明成 就是( )A .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 B .編撰了《漢謨拉比法典》C .創作了史詩《吉爾伽美什》 D.發明了 “ 0” 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2. 古代世界某一帝國的主要特征如下特征 1 創立于公元前 4世紀末特征 2 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特征 3 統治上基本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舊規特征 4 統治者死后,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很快走向瓦解根據以上特征,可以判斷這一帝國是( )A.阿拉伯帝國 B .西羅馬帝國 C .亞歷山大帝國 D .拜占庭帝國3. 古代雅典和斯巴達在當時文獻中最常使用的稱呼是 “ 雅典人 ” 和 “ 拉凱戴蒙人 ” ,而非 “ 雅典 ” 和 “ 斯巴達 ” ,其他城邦也是如此。與現代國家相反,公民是希臘城邦成立的前 提,公民和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公民大會。這說明古希臘( )A.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B.城邦不具備國家的特征C.民主制度保障公民利益 D.公民大會掌握最高權力4. 8—9世紀,拜占庭帝國軍區制盛行。帝國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區,每個軍區由一名將軍統領,將軍不僅負責軍事事務,還兼管當地的民政和稅收。軍區的士兵平時耕種土地,戰 時出征作戰。同時,拜占庭帝國的文化教育也在軍區內得到傳播,士兵和當地居民都有機 會接受教育。據此可知,軍區制的實行( )A.促進了軍事民主制發展 B.利于增強帝國軍事力量C.推動了民族融合的趨勢 D.旨在削弱地方割據勢力5. 在中世紀西歐,封臣對封君的義務主要有:每年自備鞍馬,為封君服40天的騎兵役;封 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贖金;對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議的義務。封君則負有保 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上述材料說明,封君 與封臣是( )A.以土地為紐帶的單向依附關系 B.基于宗教誓約的絕對效忠關系C.地位完全平等的經濟利益同盟 D.權利義務明確的雙向契約關系6. 9—14世紀,歐洲封建主在莊園的中心或鄉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修建了兼具防御 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 以 “ 堡” 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此可知,城堡是( )A.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 B.封建主對抗王權的產物C.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D.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7. 14世紀初的西歐,勢單力薄的資產階級不得不與王權相結合,來與封建領主作斗爭。隨 著資產階級日漸羽翼豐滿,這個王朝國家再也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于是,資產階級便以 全民族的名義展開了對王朝國家的批判,要求獲得自由、平等、人權和幸福,要用這些新 的政治原則和政治觀念來構建新的國家——民族國家。這反映了( )A.資產階級與封建領主合作對抗王權 B.民族國家形成源于與專制王權妥協C.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從合作到對抗 D.舊王朝主動變革適應時代發展潮流8. 17世紀以來,加勒比糖料種植園發展出 “ 地下文化” ,黑人們用非洲鼓樂傳遞信息,將 約魯巴神話融入天主教圣徒崇拜,形成伏都教等信仰體系。與上述“ 地下文化” 的形成直 接相關的事件是( )A.印度洋貿易 B.“ 價格革命” C.太平洋貿易 D.“ 三角貿易”9. 16世紀,英國政府打出 “ 海洋自由” 的旗號,強調海洋不可占有。 17世紀初,英國轉 而主張海洋可被占有,據此宣稱英國擁有周邊海域的主權,“ 海洋主權” 在英國逐漸成為 一項超越黨派利益,乃至政治路線分歧的普遍共識。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英國( )A.商品輸出的需要 B.國家實力的上升 C.議會政治的形成 D.殖民霸主的確立10. 根據下表中 16—17世紀歐洲三國殖民擴張部分數據對比,關于西班牙殖民擴張的表述合理的是( )國家 16世紀殖 民地面積 (萬平方公 里) 17世紀殖 民地面積 (萬平方公 里) 16—17世紀貴金屬流 入量(噸) 同期工業產值年均增 長率(%)西班牙 1200 800 18000 0. 3荷蘭 50 400 2000 1. 8英國 30 600 1500 2. 1A .殖民地萎縮導致其喪失殖民霸主地位 B . 以掠奪金銀為主但未有效轉化為資本C .通過壟斷大西洋貿易維持其經濟優勢 D.殖民活動推動歐洲人口遷移規模擴大11. 15世紀中期,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機。此后,借助印刷術的力量《圣經》在短期 內被大量印刷和翻印,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親自閱讀,幾乎人手一冊,連目不識丁的信眾, 也拜托讀過書的友人幫忙口述、解釋經文。這一現象( )A.源于近代科學的興起 B.瓦解了民眾的宗教信仰C.有助于打破教皇權威 D.表明平民引領宗教改革12. 16—17世紀的英國詩人創作了很多時間意象,如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集》中把時間 比作 “ 時光老頭子”“ 血腥的魔王”“ 吞噬一切的流光”“ 鐮刀”“ 利斧” 等,馬維爾在《致 羞澀的姑娘》中用 “ 時間的戰車插翅飛奔 ” 的意象來強調年華易逝,歲月不饒人。“ 時間 意象” 的大量涌現( )A.體現了宗教神學 “ 永恒天國” 的觀念 B.折射出科學革命后機械時間觀的影響C.表達了資產階級推翻專制王權的訴求 D.反映了對現世生活和個人價值的關注13. 18世紀中后期,法國學者德 · 拉 · 梅特里等人通過系統研究非洲、美洲原住民部落的 婚姻制度與家庭結構,試圖歸納人類社會的普遍倫理法則。他們既批判歐洲傳統道德觀的 狹隘性,又強調“ 野蠻人” 習俗中蘊含的理性邏輯。據此可知,這一研究取向體現了( )A.理性主義對社會研究的重塑 B.殖民擴張推動文化多元認知C.科學革命催生社會進化理論 D.啟蒙思想與宗教改革的互滲14. 亞當 · 斯密主張各國應開展自由貿易,認為市場經濟是一種“ 自然秩序” ,政府應充當 “ 守夜人” 角色,政府的職責是保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提供公共服務。亞當 · 斯 密的觀點( )A.為基層自治提供理論基礎 B.不利于工業革命的開展C.推動了文藝復興趨向高潮 D.豐富了啟蒙思想的內涵15. 19世紀初,拿破侖在其扶植建立的意大利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設立“ 國務委員會” 和統一司法體系,取消封建領主的司法權;將教會和貴族土地收歸國 有并拍賣;所有人按財產納稅及廢除境內關稅壁壘等。這些舉措( )A.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 B.受到歐洲民眾廣泛支持C.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 D.旨在傳播法國革命原則16. 英國安妮女王統治時期( 1702~ 1714年在位),她的優柔寡斷使大臣們很難與她打交道。 于是,幾個主要的內閣大臣私下聚集起來商討國務,等形成初步的統一意見后,再在女王 召集的內閣會議上提出來,便于女王做出決斷。私下聚議政務的召集者往往是財政大臣, 財政大臣由此漸漸在內閣中處于主導地位。這一情況( )A.為《權利法案》頒布創造條件 B.適應了英國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動C.標志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 D.說明國王成為 “ 統而不治” 的虛位君主17. 18世紀末至 19世紀中期,歐洲傳統大學的教學課程逐漸擺脫古典學科(神學、哲學、 法學)的主導地位,引入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社會上還涌現出眾多專業技術學院。 1810 年,德國洪堡大學創立并倡導 “ 教學與科研結合 ” ;至 19世紀中后期,“ 洪堡模式 ” 成為 歐洲大學的主流,這一變化表明( )A.工業化需求影響社會教育發展 B.德國社會教育水平領先于世界C.宗教勢力已退出歐洲教育領域 D.高等教育漸成大國競爭的核心18. 1871年 5月3日,馬克思給巴黎公社委員的信中寫道 :“ 我已經就你們的問題寫了幾百 封信寄到設有我們支部的世界各個角落去了。不過,工人階級從公社誕生起就擁護公社的” “ 在這次巴黎的光輝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 據此可知,巴黎公社( )A.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 B.助推國際工人運動進入高潮C.得到了國際工人協會的支持 D.沒有用好無產階級專政工具19. 阿根廷獨立后,一位駐阿根廷的英國領事在描繪潘帕斯草原上的高喬人時說:“ 拿出他 所有的衣物,看看他周圍的一切用品,除了皮革制品以外,有哪一樣東西不是英國貨?如 果他的妻子有一條裙子,十有八九是曼徹斯特的產品。” 這反映出當時阿根廷( )A.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B.與英國經濟發展相輔相成C.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 D.皮革生產技術領先于英國20. 1794年《人權宣言》在哥倫比亞首次被翻譯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 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 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 ” 成為慣常口頭語,一種 “ 美洲人” 的新觀念開始形成。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 B.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C.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 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21. 1916年 7月 1 日,英法陸軍沿法國索姆河向德軍發起進攻。每個士兵攜帶 70磅裝備, “ 行軍和漫步差不多”。德軍機關槍一開火,英法陸軍 “ 如同野草一樣倒了下來”。6個月 的戰斗過后,英軍前進了 5英里。據此可知( )A.戰爭移到東線進行 B.一戰處于膠著狀態C.德軍獲得最終勝利 D.綏靖政策徹底破產22. 一戰后,埃及在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摩洛哥里 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克里姆領導下,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南部非洲、西非等非 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仍處在萌芽和醞釀時期。導致出現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A.經濟發展水平 B.列強殖民方式 C.思想解放程度 D.軍事力量強弱23. 1919年,伍德羅 · 威爾遜、勞合 · 喬治和喬治 · 克里蒙梭實際上一起控制著整個世界。 他們坐在巴黎的會場,決定著哪些國家將存在,哪些將不存在,將創造哪些新的國家,它 們的邊界應如何劃分,誰將統治它們,以及中東和世界其他地區在戰爭國之間應如何分配。 據此可知,這次會議( )A. 具有大國強權色彩 B.維護了世界和平C. 貫徹 “ 全體一致” 原則 D.加強了集體安全24. 1905年,俄國頒布《10月 17日宣言》,沙皇表示進一步發展普選法原則,召開國家杜 馬,任何法律未經國家杜馬認可不得生效。《宣言》公布以后出現了 100多個政黨,社會 主義政黨都浮出水面公開活動。沙俄的上述舉措( )A.有利于保障沙皇政府長期統治C.客觀上推動了革命力量的積蓄B.引發彼得格勒武裝起義D.表明立憲主張成為現實25. 列寧在 1921年 3月召開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明確表示農民完稅后的余糧歸 個人所有并能自由流轉。他強調這一政策對于農民來說是一種刺激、動因和動力。這反映 了蘇俄當時( )A.推行農業集體化以發展重工業 B.實行余糧收集制保證糧食供應C.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 D.通過新經濟政策恢復農業生產26. 1932年,英國 “ 濟貧法委員會” 成員特里斯 · 韋伯訪問蘇聯,稱贊 “ 蘇維埃共產主義” 是 “ 一個新的文明 ”。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蘇聯的創新完全可以點點滴滴地借用到西方 經濟制度中去。這反映出( )A.英蘇意識形態分歧逐漸消失 B.經濟危機促使各國達成合作共識C.蘇聯模式受到西方世界肯定 D.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7. 1920年 12月,印度國大黨用一切和平與合法的手段實現 “ 司瓦拉吉”(意為 “ 自治” ) 的新綱領,取代以 “ 憲法手段” 實現 “ 殖民地式” 自治的舊綱領。甘地對“ 自治” 的含義 作了新的解釋:如有必要,就脫離英帝國獨立。這( )A.反映了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瓦解 B.體現了印度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C.說明印度國大黨放棄了非暴力抵抗 D.表明印度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28. 1930年 6月,美國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20000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隨后,英國、法國、德國等多國采取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歐貿易量下降 66%。此法案( )A.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 B.推動了區域經濟同盟的萌芽C.加劇了國際政治的緊張局勢 D.使美國順利渡過經濟大危機29. 一戰后國際聯盟授權英法在中東地區實施了委任統治,英法將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劃分 為多個 “ 人造國家 ” ,這些國家或地區往往包含了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群體;但又聽任同一 民族(如庫爾德人)被劃到不同國家。這表明( )A.國際聯盟對戰后和平維護無任何建樹 B.英法解決了戰略分歧C.委任統治加劇了局部政治版圖碎片化 D.英法全面遏制了美國30. 20世紀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蘇聯農民濫殺牲畜的風潮強烈,他們認為殺掉牲畜吃 肉好過將它無償交給或低價賣給農莊。1928—1932年,僅烏克蘭家庭飼養的牲畜就減少了 一半。即使到 20世紀 50年代初,蘇聯的畜牧業產能仍未超過歷史最高水平。這反映了蘇聯( )A.國家工業化的策略 C.農業集體化的弊端B.新經濟政策的局限D.對推廣玉米的熱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2小題,共 40分。)31. 時間既是一種自然存在,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對時間的掌控也是權利的表現。閱讀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有人告訴我各種職員曾采用了如此不正當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時用走得最快的鐘來 計算,而且在他們下班時間到來前就打鈴,上班時則讓鐘走得很慢而鈴在他們上班時間過 去后才響。那兩個黑心的內奸福韋爾和斯凱樂恩故意允許這樣做。有鑒于此,這里命令: 除了告誡員的鐘,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鐘、鈴、表或日晷來計算時間;除了管鐘 人,這個鐘指的時間決不允許任何人變動 … …”——18世紀英國克勞利鐵廠制訂的《手則讀本 · 監察員守則》材料二“ 我在布雷德先生的工廠里工作 ……在那兒,夏天我們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見的時候。 我說不出我們是在幾點鐘停止工作的。除了主人和他的兒子,誰都沒有表,所以我們不知 道時間。有一個人有表 ……但被人拿走了交給主人保管,因為他曾把白天的時間告訴其他 工人 … …”——18世紀一個英國工人的證詞材料三格林尼治時間大事記1840年前 格林尼治時間由英國的格林尼治天文臺( 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 響力有限,英國各地城鎮仍遵守地方時間1847年 英格蘭和蘇格蘭鐵路時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時間,以克服計時不同給 交通造成的混亂局面1880年 格林尼治時間成為全英國唯一的、法定的時間標準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 25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確定經過格林尼治天文 臺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據此確定格林尼治時間為國際標準時間( 1)材料一與材料二在時間問題上有何分歧?請結合歷史背景分析這一分歧產生的社會 根源。( 10分)(2)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國際標準時間形成的歷史條件及影響。( 10分)32. 現代民族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戰爭則會導致國際秩序的劇變。閱讀材料,回 答問題。(20分)材料一18—19世紀歐洲產生了兩種類型的民族主義:法式民族主義與德式民族主義,而這兩 種民族主義的交鋒構成了這一時期歐洲民族主義發展的主線。法式民族主義與啟蒙主義結 合,拉 · 布呂耶爾認為 “ 專制之下無祖國 ” ,霍爾巴赫認為 “ 如果自由、財產、安全消失 了,祖國也不存在了 ”。同時他們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夠享受真正的人權,平等又和平地 相處。德式民族主義則是“ 遲發展者 ” 民族主義的主要代表。由于“ 遲發展者 ” 民族國家 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以爭取民族的獨立和統一為首要任務,所以當其民族國家的建立在完成其政治經濟的構架時,一切均以國家機器的“ 效率 ” 為準則,其政治體制的民主化 任務則基本上被放在了一邊。結果,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史上首次出現了政治、經濟和觀 念并不同步的現象,并由此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摘編自陳曉律《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歷史趨勢》材料二在開展 “ 雅爾塔體系的形成 ” 項目化學習時,經老師指導,有同學整理如下:會議名稱 召開時間 與會國 主要內容A 1943年 11月 中、美、英三國 要求日本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決定 戰后朝鮮獨立。會議奠定戰后東亞國 際秩序的基礎。德黑蘭會議 1943年 11—12月 蘇、美、英三國 初步討論戰后對德國的處置的問題, 提出建立戰后國際組織(聯合國的雛 形)。雅爾塔會議 1945年 2月 蘇、美、英三國 明確戰后對德國處置的內容,默許蘇 聯對東歐秩序安排,確立聯合國安理 會常任理事國與 “ 大國一致 ” 原則。舊金山會議 1945年 4—6月 中、蘇、美、英 等五十個國家 正式通過 B,標志聯合國成立。( 1)根據材料一 ,概括法式民族主義的訴求,并結合所學,辯證分析德式民族主義產生的影響。( 12分)(2)請根據材料二的信息提示,完成表格中 A、B二處內容的填寫。與凡爾賽——華盛頓 體系相比,雅爾塔體系形成過程有獨特的特點,請根據材料二對其加以概括。(8分)一 .選擇題1- 10 ACABD DCDBB 11-20 CDADC BACAB 21-30 BAACD DBCCC二 .非選擇題31.( 1)分歧:材料一的工廠主認為,必須由工廠統一計時標準,以防工人偷懶(或時間 由工廠主掌控)。材料二的工人認為,工廠壟斷時間管理,剝奪工人的時間知情權,從而延長工人的工作時 間(或時間由工人來掌控)。(每點 2分,共 4分;考生如答 “ 在應該由工廠主還是勞工來 掌控時間的問題上有分歧” 亦同等給分)社會根源:①18世紀英國開展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勞動;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普遍推行,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進行壓榨,以獲取剩余價值;③工廠制生產,對時間、效率與生產紀律的要求提高;④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矛盾激化;⑤現代計時工具尚未完全普及,時間掌控在少部分人手上等。(每點2分,任答3點得 6 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2)歷史條件:①工業革命的發展,現代交通通訊的出現,產生了確立統一標準時間的需求和技術條件。②19世紀中后期,世界市場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員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往來范圍不斷 擴大,對制定國際標準時間的需求日益迫切。③英國是當時政治、經濟大國,在全球擁有眾多殖民地,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在確定 標準時間和推動其國際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英國國際地 位三個角度作答,每點 2分,任答 2點得 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影響:經濟層面:促進國際航運、貿易和通訊發展,促進世界市場形成。社會層面:強化時間紀律,推動現代社會標準化管理;科學層面:為天文學、地理學等學科研究提供統一參照系;文化層面:壓制多元時間文化,導致非西方社會傳統時間觀念邊緣化。 (每點 2分,任答 3點得 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32.( 1)訴求:反對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權;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夠享受真正的人權, 平等又和平地相處。(每點 2分,共6分)影響:積極:德國實現統一 ;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每點 2分,共 4分) 消極:保留大量的封建殘余;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分)(2)填寫:A. 開羅會議;B. 《聯合國憲章》(2分)特點:構建于戰爭時期(構建時間長,準備更加充分);由美、蘇主導(不同社會制 度國家合作);參與的國家更加廣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每 點 2分,任答 3點得 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