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有學者認為,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原本靠著狩獵和采集過著舒適生活的人類,在農業產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據此可知,農業的產生( )A.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 B.降低了勞動生產效率C.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D.促進了社會階級分化2.《漢謨拉比法典》規定,若法官審理案件作出正式判決后又變更其判決,則應被處以擅改判決之罪,并處罰其相當于原案中之起訴金額的12倍罰金,該法官之席位亦應從人民會議中撤銷,其不得再出席審判。由此可知,古巴比倫( )A.限制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 B.已形成了分權與制衡制度C.司法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響 D.注重維護司法權威與尊嚴3.公元前451年,雅典以更加嚴格的規定來重新定義公民政治團體。公民權法重申女性和定居在城邦的外邦人不具公民權,還規定一個人必須在父母雙方均是雅典人的情況下才能被授予公民權。這些規定( )A.導致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B.進一步凸顯直接民主的弊端C.加劇平民與貴族的對立 D.有利于強化公民的政治認同4.據史料記載,波斯帝國時期,有許多希臘人來到波斯,他們之中既有醫生、學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歷代國王喜用希臘醫生為御醫,希臘工匠在波斯秉承國王的意旨,采用希臘風格和東方審美觀,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這反映了當時( )A.相互學習、多元一體 B.創立制度、彼此借鑒C.人口流動、融合發展 D.依據大河、農耕為主5.下表是古代世界一些大帝國的交通狀況,他們發展交通的根本意圖在于( )國家 交通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與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盛況秦 統一后,修建了馳道、直道和五尺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波斯 最著名的是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2400多千米的“御道”A.便利帝國人口流動 B.調動軍隊鞏固統治C.推動絲綢之路開通 D.促進經濟文化交流6.亞歷山大在向東擴張過程中,帶了許多隨軍學者,他們沿途采集動植物標本,測量地理,研究學術,與當地人交往。亞歷山大還接見過古印學者,與他們交流學問。這些行動A.推動了波斯帝國的文化發展 B.表明文明發展的趨同化C.擴大了古代知識的傳播范圍 D.有利于印度佛教的產生7.在英國東南部的科爾切斯特,考古學家發掘了一座約建于公元45年的羅馬軍營遺址,通過糞便化石,確認守軍的食物有英國北部的野兔、歐洲大陸草原的牛肉、地中海沿岸的無花果以及西亞的椰棗等。這說明了( )A.長途貿易的發展 B.農業的進步C.自然地理的影響 D.帝國的強盛8.對于中世紀歐洲國王的權力,有學者認為:“他的司法行政主權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領地之內,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領地內也具有與國王幾乎同樣的權力。”這說明當時的歐洲( )A.城市自治傾向明顯 B.教權沖擊封建王權C.封建國家主權分散 D.封建等級秩序森嚴9.中世紀的地圖將地球繪成光盤狀,中心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狀的圖形向四周輻射開來,代表三個已知的大陸,標注著伊園和《圣經》記載的其他地方。出現這種( )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歐洲A.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 B.宗教占據支配地位C.對其他區域一無所知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0.13-15世紀,在西歐封建莊園內,農民除了從事農業勞作外,還可能被要求從事手工業,為莊園主提供各種產品。這一狀況的出現是因為,當時的西歐封建莊園( )A.封建領主租稅繁苛 B.自給自足體系的建立C.農民沒有人身自由 D.以手工業生產為基礎11.英王愛德華三世通過頒發《1327年特許狀》,向倫敦讓渡了多項權力;倫敦則為愛德華三世提供貸款,數額常達到王室所獲貸款總額的一半以上,倫敦的富商與自治市官吏在這一時期也成為了王室的財政官員。據此可知,此時英國( )A.城市興起有助于強化國王權力 B.政治統一促進封建經濟繁榮C.專制王權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D.封君封臣制度已被破壞殆盡12.“博洛尼亞大學位于意大利北部,11世紀時此處過往商旅絡繹不絕,商業糾紛時有發生,訴訟案件不斷,所以該校一直以法學著稱,學校內還形成了‘法科大學’;此后該校還經常與市政當局和其他市民接觸,成立了市民團體。”這段材料意在強調中世紀的大學( )A.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支持C.推動了市民階層的出現 D.具有較大的自治和管理權13.988年,阿拉伯的一本書中專門為調味料列出了參考書目。13世紀,一位巴格達人寫出了164篇菜譜,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燉肉,還有甜品的制作等。這表明( )A.阿拉伯地區民眾生活水平提高B.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交流C.大量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亞洲D.商業貿易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14.如表是某同學學習古代某一帝國的課堂筆記。該帝國( )1 13世紀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2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3 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4 20世紀在分裂中逐漸滅亡A.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B.有代表作《一千零一夜》C.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D.實行種姓制度,影響深遠15.在古代印度有這樣一位男子:有著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開著一家棉布店,同時銷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這位男子( )A.處于印度社會的最底層 B.其子可以加入武士集團C.屬于種姓制度中的吠舍 D.可以娶剎帝利女子為妻16.孝德天皇按照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模式,廢除奴隸社會體’制的“部民制”,將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中央設八省一臺(監督官吏的“彈正臺”),在各地則設國(司)郡(司)里(長)三級行政單位。各級地方官的任免均屬中央。這些舉措最終目的是( )A.設置監督制約機制 B.完善國家官僚機構C.建成封建中央集權 D.廢棄血緣部落傳統17.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卻是一條條連接的大道。尼羅河上游是巨大的蘇德沼澤地,而未被損壞的平直的海岸線,也使得非洲大陸難以接近。”在此,作者強調( )A.非洲的落后源于惡劣自然條件 B.非洲未受到到西方侵略的原因C.交通成為制約非洲發展的主因 D.地理環境影響非洲的歷史進程18.下表所示為簡明新全球史中有關古代非洲農業發展的情況。據此可知。古代非洲( )公元前9000年 人們開始馴養牛公元前7500年以后 培育出甜高粱公元前7000年以后 綿羊和山羊的傳入公元前6500年以后 培育出葫蘆、西瓜和棉花A.與西亞文明交流頻繁 B.農耕技術先進C.是農業的重要發源地 D.自然環境優越19.印加帝國建立后,印加人劈山開路,填溝平壑,在全國建成四通八達、總長約2萬公里的道路網,并配備有眾多的驛站和倉庫,為往來人員和國王信使提供食宿和裝備。印加帝國道路系統的建設( )A.得益于封建專制體制的建立 B.增強了國內外的經濟聯系C.有助于提高國家的治理效能 D.旨在滿足君主的擴張需求20.中世紀后期,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壟斷香料貿易引起了一些歐洲人極大的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的現實原因是A.西歐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B.歐洲對東方商品的渴求C.壟斷貿易引發激烈的商業競爭 D.奧斯曼帝國隔斷東西方主要商路21.15世紀末16世紀初,繼卡伯特航行后,英國的冒險航海家在國王和商人的大力支持下,多次朝著西北方向航行,以便尋找一條到達東方的捷徑——西北通道。下列對英國航海冒險家的企圖分析準確的是A.打擊荷蘭的海外殖民地 B.推動歐洲商貿中心轉移C.與葡萄牙爭奪北美大陸 D.避開西班牙的海上勢力22.庫克船長在1768年第一次遠征太平洋時雇傭了知名藝術家,在航行中完成了1000多幅植物類博物畫和素描稿,還有數百張動物類博物畫。其中很多動物圖被后期的博物學家用作了新物種描述的參考。這表明這一時期的航海探險( )A.傳播了歐洲的繪畫藝術 B.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C.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 D.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發展23.荔枝原產于中國。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對荔枝已有記載。1637年,英國旅行家蒙迪在澳門品嘗過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這說明了( )A.洲際間飲食習慣同化 B.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C.宗主國經濟結構改變 D.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24.如表為東南亞海域沉船數量及來源地統計表,據此可知( )(單位:艘)沉船編年 中國 東南亞 葡萄牙 荷蘭 西班牙 其他 總計第一期(約1480—1567) 3 8 2 0 0 0 13第二期(約1570—1590) 5 3 3 0 6 0 17第三期(約1590—1650) 4 0 11 14 5 1 35第四期(約1690—1730) 3 1 1 11 1 0 17總計 15 12 17 25 12 1 82A.西方殖民者始終掌握著東亞貿易主動權 B.沉船的來源地折射貿易主導權變遷C.殖民者的海上爭霸活動摧毀了商業貿易 D.英國憑借武裝帆船獲得海洋控制權25.16世紀歐洲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持續了一個多世紀。有學者提出,在16世紀前半期物價上漲率最高,16世紀中葉金銀流入量不斷擴大;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西班牙金銀輸入量最大,其物價是相對穩定的。這一認識A.表明商業革命刺激了貨幣需求 B.否定了貴金屬流入歐洲的影響C.反映了價格革命成因的復雜性 D.證實了歐洲對美洲殖民的殘酷26.麥哲倫船隊實現了環球航行,達·芬奇通過解剖了解了人體結構,伽利略通過觀察和實驗證明了"地心說"的謬誤,牛頓和萊布尼茨幾乎同時發明了"微積分"。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文藝復興波及范圍日益廣泛 B.地理大發現推動了思想解放C.自然科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D.歐洲社會孕育了轉型的力量27.巴巴多斯島位于西印度洋群島的最東端,其經濟主要依靠煙草,最初多數種植者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和契約傭工,非洲奴隸只占三十分之一。但到了1680年,非洲奴隸已經是歐洲人的三倍。這一變化反映出A.巴巴多斯島經濟成分單一 B.非洲奴隸的處境日益悲慘C.當地的人口結構漸趨合理 D.歐洲殖民者侵略掠奪加劇28.1403年至1404年,有學者撰文寫道:“在佛羅倫薩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這些建筑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它們的建造者是偉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們該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羅倫薩的建筑城墻之內,有著和外部同樣輝煌的裝飾。”對作者的意圖,最具時代特征的解讀是( )A.稱頌佛羅倫薩城市的壯觀和美麗 B.贊美居民住宅裝飾的完美和輝煌C.謳歌人的才智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揚佛羅倫薩招引學者條件的優厚29.彼特拉克認為應當以研究人本身為主,他反對把飛禽走獸當作研究的主要對象。他認為,既然人們已經知道了有關魚類的很多事情,也知道了飛禽、走獸、魚蛇的特性,那么,真正應當研究的就是人的本性。這表明文藝復興( )A.阻礙了近代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B.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C.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D.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30.14~16世紀,歐洲的知識分子強調人的尊嚴,使人類在與自然的關系中獲得了應有的自信心。自然事物逐漸作為已經脫掉了神秘面紗的客體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思維中的常見對象。這體現出( )A.人文思潮促進了理性發展 B.教育擺脫了神學的束縛C.科學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 D.知識分子關注社會現實31.馬丁·路德主張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這表明馬丁·路德意在( )A.否定基督教的權威 B.建立德意志民族教會C.擺脫教皇經濟掠奪 D.強調宗教信仰的自由32.下表為17、18世紀歐洲文化水平進步情況表。由此可知,這一時期( )時間 項目有閱讀能力的人占法國人口的比例(%) 法國婦女的識字率(%) 歐洲年均出版新書(單位:部) 普通人藏書量(單位:本)17世紀中葉 29 14 約1000 1—2018世紀中葉 47 27 約4000 20—100A.工業革命推動法國基礎教育發展B.文化教育進步有助于啟蒙運動發展C.歐洲社會注重婦女文化教育普及D.出版業是歐洲文化進步的主要動力33.英國學者指出,1688—1714年,英國政府處于一個急速轉變的過程中。它必須盡可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金融軍事政權:高稅收,一個不斷增長的組織得很好的國內行政機構,一支正規的軍隊,以及能夠作為一個歐洲大國而采取行動。該學者意在強調當時英國A.議會將行政權收歸國家 B.削弱國王立法權勢在必行C.君主立憲政體漸趨完善 D.急需強力政府推進現代化34.外國學者對西方某國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有如下的評論:“這是反面經驗,因為它引發了反對它的民族主義;但也是正面經驗,因為在占領者走后……在政治辯論中,祖國、人民、民族、個人自由等概念具有重要地位。”這段評論描述的是( )A.光榮革命實現英國政體轉變 B.美國聯邦憲法頒布的偉大意義C.普魯士主導了德意志的統一 D.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產生的影響35.19世紀初,美國國會根本沒有考慮單獨給聯邦最高法院蓋辦公樓,只在國會大廈一樓給它留了一個房間。時人這樣描繪其窘境:“一個陌生人在國會黑暗的通道上轉上一星期,恐怕也無法找到這個管理著美利堅合眾國司法機構的偏僻角落。”據此可知當時( )A.平衡制約原則形同虛設 B.邦聯制限制了美國發展C.封建殘余勢力影響深重 D.司法權處于較弱的地位36.15世紀以后,德意志地區的工商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其工商業中心一般都分布在邊遠地區,與外界聯系較多,而與內部聯系較少。這一狀況( )A.推動了德意志的統一 B.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C.促使德意志宗教改革 D.阻礙了德意志對外經濟往來37.在1624年《壟斷法》(世界第一部專利法)頒布前,英國在紡織和冶鐵工業上僅有一項發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間,英國僅紡織業就有七項大的發明。由此可知,英國的專利制度( )A.加快了英國的法治建設 B.得益于英國的工業革命C.刺激了技術發明和創新 D.有助于科學與技術結合38.“物理學和化學滲入到化學工業中改變了化學工業狀況,有意識設計的化工廠,按照計算好了的方式把實驗室的結果應用到規模完整的操作上去,用儀器而不是靠經驗來控制。”這表明( )A.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B.專利技術的保護推動了技術革新C.發明注重經驗的積累 D.物理和化學的進步開啟工業革命39.下圖為1841年與1877年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情況示意圖。這表明英國( )A.社會生活出現重大變化 B.世界工廠地位確立C.產業結構失衡現象嚴重 D.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40.19世紀30、40年代,巴黎新聞記者路易·勃朗曾設想建立一種“社會工場”或由國家支持的工廠中心制度,在這些“工場”或工廠中心里,工人們自己安排工作并且是為自己勞動,而不受私人資本家的干預。這一設想( )A.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時代使命 B.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C.引發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D.反映工業化浪潮下對社會的思考41.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92年波蘭文版序言中寫道:“某一國家大工業越發展,該國工人想要弄清楚他們作為工人階級在有產階級面前所處地位的愿望就越強烈,……對《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長。”恩格斯強調《宣言》( )A.對指導工人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B.肯定了階級斗爭的作用C.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 D.揭示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42.巴黎公社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經普遍選舉產生的公社委員會,它同時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既負責公社各項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時也是各項決策的執行者,還負責執行并監督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這一體制( )A.反映了工農聯盟政權性質 B.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C.保障了政權的統一和穩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43.巴黎公社委員公在1871年3月29日會議上選舉產生了主席團及主席和副主席,并明確規定“他們經選出,任期一周”,可當選主席勒弗朗賽任期僅5天。在后來的57天中,公社會議先后更換了27位主席。這反映了巴黎公社( )A.健全了人民當家作主機制 B.政治領導體制存在一定缺陷C.實行了直接民主制的形式 D.旨在建立服務社會型的政府44.早在 19 世紀 50 年代,英國就已經重視殖民地的鐵路建設了,它在印度、埃及、南非、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地修建了許多鐵路。到 1913 年,英國已經在殖民地建立了長達 10 萬余英里的鐵路。英國在殖民地大力修建鐵路,旨在( )A.為其殖民擴張與經濟掠奪服務 B.傳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觀念C.為工業革命創造便利交通條件 D.創造進行資本輸出的必要條件45.到1885年,歐洲各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多數集中在沿海地區,實際控制的土地占非洲大陸的30%不到。到1914年,除埃塞俄比亞以外,幾乎整個非洲徹底淪為殖民地。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大部分是在19世紀最后十幾年和20世紀初的十幾年里完成。出現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交通通訊工具取得了巨大突破 B.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C.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 D.歐美國家軍事力量的增強46.下表反映了英國不同時期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況(單位:%)。表中信息表明( )年代地區 1699—1701 177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歐洲 83.6 45.0 37.3 36.3 28.9美國、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非洲、近東、亞洲、大洋洲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A.英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B.亞非拉地區經濟水平大大提高C.英國在歐洲的產品銷售額下降 D.亞非拉地區殖民地化程度逐漸加深47.18世紀中葉,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為標榜其“開明專制”,在西班牙本土及海外殖民地推行改革,鼓勵殖民地的工礦業發展、支持啟蒙思想在墨西哥的傳播,不斷向殖民地攤派苛捐雜稅,以滿足和英國爭霸的需要。由此可推知,卡洛斯三世的改革A.客觀上加速了拉美獨立運動的爆發 B.受到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C.是西班牙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 D.沖擊了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48.19世紀下半葉,西非史學家西索普先后寫成《塞拉利昂史》《地理》和《十個消失的部落》等著作,從非洲人的角度研究西非洲史,引起了歐洲學者的重視。黃金海岸史學家雷因道夫認為非洲史只能由非洲人來寫。這反映了( )A.西非民族獨立意識增強 B.泛非主義思想的形成C.英國殖民統治發生動搖 D.民族自決原則的確立49.20世紀初,一場革命風暴席卷亞洲。菲律賓、伊朗、土耳其、中國相繼爆發革命。印度、印尼、朝鮮、越南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潮。這場風暴得以爆發的最為有利的前提條件是A.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 B.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列強侵略重點集中在非洲 D.一戰致使西方大國實力削弱50.有學者指出,19世紀末的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被謀以這樣的政策來征服,就是它幾乎僅僅是被法國的觀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經濟來指導”。然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種瓜得豆”的效應——在殖民者看來,“犯罪曲線”和歐洲教育的曲線同時上升。這表明( )A.印支社會進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礙 B.資本主義制度與殖民地文化沖突加劇C.法國殖民統治方式呈現出多樣性 D.文化殖民客觀上推動殖民地民族覺醒二、材料題5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0—11世紀,地中海和北海、波羅的海兩大貿易區一帶出現了新興城市。從人口數量上看,11世紀后期,英國的考文垂有約6000人,約克有1萬余人;14世紀初,只有幾座城市超過5萬人。從市民構成上看,最初的市民多是商人與手藝人一身二任: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包括城市貴族、富裕商人、手工業者、教士、律師、教師、幫工、學徒等。逃跑的農奴只要在城里住滿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免受先前領主的追捕,“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護所,所以它被人稱為是一個自由天地”。——摘編自姜守明《淺析中世紀西歐城市制的起源和發展》材料二 中世紀早期,教會認為黑夜代表罪惡和危險,每當夜色降臨,歐洲各地城市會實施宵禁。16、17世紀,人們對黑夜有了新認識,賭博、跳舞等晚間娛樂活動已是宮廷貴族日常生活。17世紀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開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國咖啡館、餐廳、小酒館可以通宵開放。18世紀是歐洲城市夜晚急劇變化的時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關閉城門,甚至連城墻都推倒了。進入19世紀,夜生活的時尚潮流已勢不可擋。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燈,燈火輝煌,是巴黎最大的購物場所。倫敦也出現了斯特蘭德廣場、萊斯特廣場和皮卡迪利廣場三大夜生活商貿中心。——摘編自俞金堯《資本擴張與歐洲近代黑夜史》(1)概括材料一西歐新興城市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近代歐洲市民夜間生活變化的主要原因。5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東印度公司的“東印度”是對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尼、緬甸等國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通稱。17至19世紀,英國、荷蘭、瑞典等國都曾成立過東印度公司。材料一 (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團體,在任何時候都是以倫敦公司和印度總督的名義在印度群島進行貿易。他們及其后繼者在法律上都有權擁有、購買、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權、自由、管轄權、特許經營權以及任何種類的財產繼承權。東印度公司及其后繼者有權在15年的任期內,享有完全獨占東印度貿易的自由和特權,可以自由在東印度的所有島嶼、港口、城市、城鎮進行貿易。——摘譯自《伊麗莎白女王授予東印度公司的特許證》(1600 年 12 月 31 日)材料二 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廣西方教育。進入19世紀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進入新階段,這就要求在印度實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適合殖民統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20年代,公司在給印度總督的公文中表現出希望辦西方教育的傾向。1833年,議會通過的印度管理法規定,公司教育經費只應用來推廣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統是以英語為主要教育媒介,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印度傳統知識的課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發展得到了印度相當多知識分子的擁護。不過,這些人出發點并不相同。——摘編自林承節《20世紀初印度的民族教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英王授予東印度公司特許證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19世紀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評價。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C B C D C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D A C C D C C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D B C D D C B A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B B D D D B C A D D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A B B A C D A A A D51.(1)特征:因貿易而興起;城市規模不大;市民成分多樣;有一定自由。(答出三點)(2)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繁榮;城市化進程加速;市民消費水平提高);歐洲人文精神的傳播,社會思想解放(民眾觀念的改變);科學技術(工業革命的發展,或照明技術)的進步;社會較為穩定。(答出三點)52.(1)背景:①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出現商業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荷等商業強國崛起;②17世紀,英、法、荷等國在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展開激烈爭奪;③英國為了壟斷海外貿易,同荷蘭、法國競爭。(2)新變化:從進行壟斷性貿易到推廣近代西方教育。評價: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印度成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了適應殖民統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英國推廣近代西方教育有利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這是一種文化侵略。(對英國)會沖擊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識。(對印度的消極影響)但客觀上帶來的進步文化和生產方式,也推動印度的近代化進程;受過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和民族教育的發展。(對印度的積極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