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河北中考預測卷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殷商貞卜文字考》中提到,“聞河南之湯陰發現古龜甲獸骨,其上皆有刻辭”。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其文字雖簡略,然可正史家之違失”。這反映出,甲骨文A.所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 B.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文字C.可以用于考證商朝歷史 D.已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2.《秦頌》中有這樣一幕,燕國太子丹說道:“燕丹請陛下停止攻韓。燕丹請陛下與六國相安無事。”秦王嬴政道:“五百五十年了,小國想要變成大國,大國想要吞并小國,戰爭不停止。百姓好像活在水火之中。”這一幕反映出當時A.秦國積極招募各國的人才 B.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C.秦國在諸侯國中實力最強 D.六國想與秦保持長久和平3.唐末黃巢起義之后,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節度使先后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此材料反映了A.五代十國戰亂導致民不聊生 B.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在唐朝滅亡之后C.黃巢起義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D.五代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4.當明仁宗想要解散寶船隊時,年近花甲的鄭和勸諫道:“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上述材料反映鄭和A.主張武力稱霸南洋 B.具有海洋主權意識C.重視發展海外貿易 D.熟知對外交往準則5.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取勝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隨后帝國主義列強就發出了“干凈利落地解決中國問題,由歐洲有關的幾個主要國家加以瓜分”的聲明。他們不僅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而且以做中國債主,奪取路權、礦權和開辦工廠等方式,在中國投資,擴大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勢力。以上材料說明A.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到中國腹地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D.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6.吳玉章在《辛亥革命親歷記》中提到:“辛亥革命的勝利,也使五四運動不可避免。因為人民在經過了這樣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獲得了相當大的解放,比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論。”由此可見辛亥革命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開創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C.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D.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7.京都大學的一位日本教授曾說:“1949年你們的毛澤東講,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周圍一個相信的都沒有……你們竟然對美國出兵,而且不但出兵,還把美國人從北部壓到南部去了,我這才覺得中國人跟過去真的不一樣了。”這說明抗美援朝戰爭A.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B.促進了國家實力的增強C.改善了中日兩國關系 D.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8.“我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如需幫助,請在16頻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來,這條以漢英雙語播發的通告從未間斷。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助力亞丁灣、索馬里這個世界上“最危險海域”重新成為“黃金航道”。這表明中國海軍A.裝備日趨完善 B.維護世界和平C.防御體系健全 D.守護國土安全9.歐洲中世紀的莊園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馬廄、倉庫等設施,備有耕畜和各種生產工具,還有一些手工作坊及專職手工業者,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品。這說明歐洲莊園A.呈現出自給自足的特點 B.推動了城市自治的形成C.鞏固了封建王權的統治 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0.“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們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擔任一切官職、公共職位和職務,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別外,不得有其他差別。”(摘自《人權宣言》)結合所學,可知該“宣言”A.反對公民擁有私有財產 B.認為所有公民沒有差別C.主張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D.受《拿破侖法典》影響11.林肯政府于1863年頒布的《大赦與重建宣言》中指出,凡參加叛亂的人,只要宣誓效忠聯邦,承認廢除奴隸制,概行赦免,并恢復其財產權(奴隸除外)。林肯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維護國家統一 B.謀求民族獨立C.解放黑人奴隸 D.確立共和制度12.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直接最深刻的結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歐洲作為傳統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國與蘇聯兩個大國的崛起,完成了自20世紀初便開始進行的在國際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變革: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戰火摧毀。這說明二戰()A.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 B.極大地削弱了美國和蘇聯力量C.徹底瓦解了帝國主義國家陣營 D.標志著美蘇冷戰對峙局面形成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3題10分,14題14分,15題12分,共36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材料二 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北人南遷從秦時就已開始,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王松苗《關于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材料三 中國在11世紀社會發展達到頂峰的時候取得了快速的科學技術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崩潰,這些進步隨之轉向。真正的問題是17—18世紀當社會發展再次達到頂峰的時候,為什么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沒有像歐洲人那樣創造出自然的機械化模型,揭開自然界的奧秘。——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1)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中三種工具的共同作用。(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宋朝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回答,17—18世紀阻礙中國“像歐洲人那樣創造出自然的機械化模型”的思想文化根源。(3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生產力發展的要素。(3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世紀中期俄國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對比表國家 人均收入(盧布) 鐵產量(萬噸) 鐵路長度(千米) 社會制度俄國 71 29 1600 封建農奴制英國 323 225 14603 君主立憲制德國 150 108 9160 總統共和制法國 175 40.2 10065 君主立憲制材料二 明治政府參照赴歐美考察的使節團所報告的先進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政府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樣板,發展經濟。1880年以前,國家投資興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的科技成就與設備,從而供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仿效。1880年以后,政府實行“官業下放”,將官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大力扶持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中期俄國面臨的社會危機。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政府的應對措施。(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治政府是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的 (6分)(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簡要評價近代日、俄的改革。(4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下面是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留下的標語:中國共產黨是窮人的大救星! 紅軍是窮人的軍隊! 紅軍不拿工人農民一針一線! 工農團結一條心,打倒土豪把田分! 打倒賣國賊蔣介石! 紅軍與百姓魚水情深!材料二 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并且使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能夠戰勝今后可能遇到的更加嚴重的困難,取得偉大的勝利。——摘編自《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標語反映的主張對推進中國革命進程的作用。(4分)(2)材料二中使用了“挽救”、“生死攸關”等詞語,這些詞語體現了作者如何評價遵義會議 (2分)你認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有什么重大影響 (4分)(3)綜上所述,概括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所體現的共同精神。(2分)2025年河北中考預測卷歷史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B D B D D D B A C A A二、非選擇題13.(1)共同作用:提高了勞動和生產效率,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高和農業發展。(2分)(2)原因:北民南遷,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2分)(3)根源:在思想文化方面實行八股取士與文字獄,加劇了思想禁錮,阻礙了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3分)(4)因素:生產工具、勞動者、國家政策等。(3分)14.(1)危機:封建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措施:亞歷山大二世實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2分)(2)向西方國家學習;利用國家政權推動經濟發展;保護、扶持私人企業;分階段進行。(一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共6分)(3)評價: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統治,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一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15.(1)爭取民心,擴大革命的群眾基礎;宣傳革命主張,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塑造紅軍形象,提升黨和紅軍在民眾中的威望。(一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2)高度贊揚和肯定。(2分)影響:開始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正確領導核心;挽救了黨和紅軍,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標志著中共開始獨立自主解決自身問題,走向成熟;為中國革命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一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3)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精神;依靠群眾,為了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一點2分,答出一點即可,共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