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約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著一個混合了地中海與撒哈拉以南人種的族群。他們有花崗巖工具、陶質烘烤用具和碗盤,有用獸骨做成的配飾,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巖制成的羅非魚式樣的首飾。這可用于佐證當時埃及( )A.物質文化豐富多樣B.同蘇美爾文明交流頻繁C.國家統一經濟繁榮D.即將進入母系氏族社會2.(2025·重慶主城四區月考)下圖反映了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狀況。從中可知,早期人類文明( )A.興起的環境高度一致B.產生地域遍及全世界C.出現于同一歷史時期D.孕育的經濟基礎相似3.(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褻瀆國王儀式是新巴比倫王國新年活動的重要內容。屆時,國王將所有象征權力的飾物交給祭司,隨后祭司抽打國王面頰,推搡他來到神像前,國王向神報告一年的業績后,祭司歸還飾物。該儀式反映了( )A.社會等級觀念的弱化B.祭司擁有絕對權威C.王權合法性源于神權D.國家治理程序規范4.《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偷了一頭牛、一只羊、一頭驢、一只豬或者一條船——如果它屬于神或者王宮,他要賠30倍;如果它屬于平民,他要賠10倍;如果竊賊沒有可賠償的,他應被處死。”由此可見,《漢謨拉比法典》( )A.司法程序較為嚴密 B.注重維護平民利益C.具有鮮明階級屬性 D.蘊含社會契約精神5.據史書記載,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胡夫(公元前2598-前2566)每年動用十萬人耗時二十年修建而成,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由此可知( )①它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 ②其功能除祭祀外,塔頂還可以用作天文臺 ③它代表了古代埃及人在建筑學和數學方面的成就 ④其深受“古典時代”的希臘文化的影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2025·湖北黃岡教聯體期中)有學者認為,早期埃及可能存在不止一種口語,然而只有古埃及語被書寫下來。這一統一的書寫系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在前王朝時期古埃及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伴隨著權力產生的。這說明( )A.王權促進了語言文字的產生B.古埃及王權具有至高無上性C.權力的壯大完善文字的發展D.文字載體融入了統治構建中7.《摩奴法典》規定:“(人類始祖)命婆羅門學習和傳授吠陀,執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獻祭,并授以收受之權……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此規定說明當時印度( )A.職業世襲不變 B.生活界線分明C.宗教權利平等 D.具有嚴格等級8.古希臘柏拉圖認為,一種不加約束的自由對城邦來講意味著毀滅,雅典毫無理智地運用自由的投票,不僅造成了雅典致命的西西里遠征失敗,又使戰爭中無辜的將軍們被這種絕對自由殺害。柏拉圖的認識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展B.古希臘重視公民個人自由C.城邦治理需要依靠理性D.國家管理要推崇法律至上9.(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聯考)蘇美爾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的神廟建筑前后存在千余年;古印度摩亨佐達羅城中最突出的建筑設備是供祭師凈身之用的“大浴池”;克里特文明中,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庭院有許多神龕神壇和專門的祭儀大廳;我國在良渚遺址也發掘出祭壇。從這些歷史遺跡可知,世界不同文明在形成初期( )A.發展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對神的祭祀是重要活動C.其差異源自地理環境的不同D.祖先崇拜是各地具有的共性10. (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考古學家在如圖斜線區域發掘出大批紅繪陶瓶,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與這批文物相互印證的史實是( )A.克里特人的海洋貿易B.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C.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D.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11.關于治理戰敗國,前幾任波斯國王大都安于沿用當地已經建立的管理體制,而大流士一世卻不同,他將帝國制度進行重組。各地管理系統被并入帝國管理,形成唯一的管理體制:他下設轄地(行省),由國王親屬或親信擔任總督,并且規定以行省為單位,各地要定期上繳賦稅及貢品。由此可見,大流士一世( )A.促使多元政治體制并軌B.尊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C.首創新型中央官僚體制D.推動波斯民族國家形成12.(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聯)據統計,波斯帝國每年稅收總收入為14560埃烏波亞塔蘭特,其中埃及、兩河流域地區與印度河流域三地,共上繳的金額,相當于波斯稅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稅收是帝國擴張的主要動力B.國家財政主要依靠農耕經濟C.行省制度保障了賦稅的征收D.西亞和北非文明被統一起來13.在遠征路上的亞歷山大經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臘諸神致敬,找希臘預言家占卜,舉辦希臘式的體育、文學、音樂、藝術等領域的賽事。一批優秀的希臘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學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見,亞歷山大( )A.認為亞非文明源自希臘文化B.熱衷于傳播希臘文化C.借助希臘文化實行專制統治D.催生了希臘人文精神14.“當時的羅馬城邦領土只有800平方公里,公民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62人。稠密的人口不僅對有限的土地造成了嚴重的壓力,還對古代文明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擺在羅馬國家面前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外擴張”。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說明羅馬領土面積狹小B.指出羅馬面臨生存壓力C.揭示羅馬存在擴張動力D.支持羅馬進行對外擴張15.(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某位歷史學者這樣描述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情形:“起初,這些惡習蔓延得不快;它們不時受到懲處;但是到了最后,當這種疾病像致命的瘟疫一樣流行時,這個國家就發生了變化,一個在公平和卓越方面首屈一指的政府竟變得殘暴而又令人無法忍受。”這反映了當時羅馬社會( )A.道德崩壞加劇統治危機B.階級矛盾加速國家衰敗C.軍事擴張導致權力集中D.瘟疫蔓延引發政治動蕩16.(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公元1世紀,羅馬公民見到奧古斯都行舉手致敬禮;到公元3世紀晚期,所有公民見到最高統治者都要俯伏在地。這一變化表明羅馬( )A.奴隸制的盛行 B.君主權力強化C.實行政教合一 D.國力達到鼎盛17.(2025·四川瀘州期末)蘇美爾人熟悉的技術和思想對早期埃及人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埃及國王美尼斯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灌溉、冶金、文字、耕犁、帶輪的車輛、紀念性建筑物,在短時期內,通過模仿和調整在埃及得到了應用。這表明( )A.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文明傳播促進了文明的發展C.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頻繁D.蘇美爾產生了人類最早文明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校之日材料 (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來到學校時,班長問我道:“為何來遲遲?”畏懼油然生,心在怦怦跳。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校長把我泥版讀,(然后對我道:)“因為泥版缺一角。”于是我挨藤條。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為抓違規者,到處仔細看。“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稍一不留神,不知說了啥?負責安靜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要說話?”于是把我打。負責坐姿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脖子不挺直?”于是把我笞。負責紀律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站起來?”于是我把板子挨。門衛(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出校門?”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水罐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取水飲?”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蘇美爾語的人(說)“你竟把阿卡德語說!”于是打了我。我的老師(說)“你手太笨拙。”于是打了我。——摘自拱玉書譯《在校之日》(1)根據材料,概括當時學校教育的特點。(2)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史學價值。19.(2025·遼寧大連濱城高中聯盟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蘊含了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重塑了我們。慢慢流淌的世界長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國家、地域和民族,在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藝術、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甚至在同一區域的歷時性發展中,文化的階段性表現也都不盡相同。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交通的改善都給文化的傳播延承提供了契機。不同風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匯,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長河”。——摘編自孫旭《文化交融的美麗結晶》提取材料中一個觀點,并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約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著一個混合了地中海與撒哈拉以南人種的族群。他們有花崗巖工具、陶質烘烤用具和碗盤,有用獸骨做成的配飾,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巖制成的羅非魚式樣的首飾。這可用于佐證當時埃及( )A.物質文化豐富多樣B.同蘇美爾文明交流頻繁C.國家統一經濟繁榮D.即將進入母系氏族社會答案:A解析:據材料中這一族群生活中使用了花崗巖工具、陶質器具、獸骨配飾、首飾等,可以看出他們物質文化豐富多樣,故選A項。蘇美爾文明是西亞兩河流域的文明,材料主體是“混合了地中海與撒哈拉以南人種的族群”,且未體現兩者交流信息,排除B項;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統一,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母系氏族社會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2.(2025·重慶主城四區月考)下圖反映了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狀況。從中可知,早期人類文明( )A.興起的環境高度一致B.產生地域遍及全世界C.出現于同一歷史時期D.孕育的經濟基礎相似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早期人類文明都產生在北緯40度以下到赤道附近,可知興起的環境相似,A項正確。材料中的人類早期文明沒有大洋洲,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時間,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各地的經濟基礎,排除D項。3.(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褻瀆國王儀式是新巴比倫王國新年活動的重要內容。屆時,國王將所有象征權力的飾物交給祭司,隨后祭司抽打國王面頰,推搡他來到神像前,國王向神報告一年的業績后,祭司歸還飾物。該儀式反映了( )A.社會等級觀念的弱化B.祭司擁有絕對權威C.王權合法性源于神權D.國家治理程序規范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巴比倫宣揚君權神授,該儀式反映了在古巴比倫,王權合法性源于神權,C項正確。祭司抽打、推搡國王的行為,也是為加強王權服務的,無法得出社會等級觀念弱化,排除A項;古巴比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祭司沒有絕對權威,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國家治理程序是否規范,排除D項。4.《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偷了一頭牛、一只羊、一頭驢、一只豬或者一條船——如果它屬于神或者王宮,他要賠30倍;如果它屬于平民,他要賠10倍;如果竊賊沒有可賠償的,他應被處死。”由此可見,《漢謨拉比法典》( )A.司法程序較為嚴密 B.注重維護平民利益C.具有鮮明階級屬性 D.蘊含社會契約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了平民與統治階層的不平等,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故選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具體的司法程序,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統治階層,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涉及社會契約,排除D項。5.據史書記載,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胡夫(公元前2598-前2566)每年動用十萬人耗時二十年修建而成,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由此可知( )①它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 ②其功能除祭祀外,塔頂還可以用作天文臺 ③它代表了古代埃及人在建筑學和數學方面的成就 ④其深受“古典時代”的希臘文化的影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據材料“每年動用十萬人耗時二十年修建而成”及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體現了法老統治下可以調動國家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建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且金字塔的修建體現了建筑學和數學方面的成就,①③正確;②材料未體現,④說法錯誤。故選B項。6.(2025·湖北黃岡教聯體期中)有學者認為,早期埃及可能存在不止一種口語,然而只有古埃及語被書寫下來。這一統一的書寫系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在前王朝時期古埃及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伴隨著權力產生的。這說明( )A.王權促進了語言文字的產生B.古埃及王權具有至高無上性C.權力的壯大完善文字的發展D.文字載體融入了統治構建中答案:D解析:書寫系統是在國家形成過程中伴隨著權力產生的,這表明書寫系統不僅僅是語言的記錄工具,而是融入了統治的構建中,成為權力的一種體現,故選D項。語言并非由王權直接產生,而是早已存在,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權力的壯大影響了文字產生,而非完善,排除C項。7.《摩奴法典》規定:“(人類始祖)命婆羅門學習和傳授吠陀,執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獻祭,并授以收受之權……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此規定說明當時印度( )A.職業世襲不變 B.生活界線分明C.宗教權利平等 D.具有嚴格等級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可知,種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說明等級制度森嚴,D項正確。A、B兩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印度宗教權利并不平等,排除。8.古希臘柏拉圖認為,一種不加約束的自由對城邦來講意味著毀滅,雅典毫無理智地運用自由的投票,不僅造成了雅典致命的西西里遠征失敗,又使戰爭中無辜的將軍們被這種絕對自由殺害。柏拉圖的認識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展B.古希臘重視公民個人自由C.城邦治理需要依靠理性D.國家管理要推崇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柏拉圖強調雅典的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因此需要更理性的方式維護民主,治理城邦,C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對個人自由的重視,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法律至上,排除D項。9.(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聯考)蘇美爾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的神廟建筑前后存在千余年;古印度摩亨佐達羅城中最突出的建筑設備是供祭師凈身之用的“大浴池”;克里特文明中,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庭院有許多神龕神壇和專門的祭儀大廳;我國在良渚遺址也發掘出祭壇。從這些歷史遺跡可知,世界不同文明在形成初期( )A.發展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對神的祭祀是重要活動C.其差異源自地理環境的不同D.祖先崇拜是各地具有的共性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區的古文明在其形成初期,都出現了與祭祀相關的建筑,B項正確。各地區在文明形成初期受制于地理環境的阻礙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基本獨立發展,呈現多元的特征,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地理環境,排除C項;祭祀對象有神明,不一定是祖先,排除D項。10. (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考古學家在如圖斜線區域發掘出大批紅繪陶瓶,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與這批文物相互印證的史實是( )A.克里特人的海洋貿易B.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C.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D.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答案:B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該區域出土的紅繪陶瓶制作于公元前5-前3世紀,且瓶畫主題多取材自古希臘文學作品,此前古希臘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移民,包括西西里島地區,傳播了古希臘文化,因此與這些陶瓶相互印證的史實是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故選B項。克里特文明存在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會使羅馬文化向外傳播,與材料側重希臘文化的影響相悖,排除C項;材料中紅繪陶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且出土地點為西西里島,但西西里島被羅馬統治是公元前3世紀晚期,排除D項。11.關于治理戰敗國,前幾任波斯國王大都安于沿用當地已經建立的管理體制,而大流士一世卻不同,他將帝國制度進行重組。各地管理系統被并入帝國管理,形成唯一的管理體制:他下設轄地(行省),由國王親屬或親信擔任總督,并且規定以行省為單位,各地要定期上繳賦稅及貢品。由此可見,大流士一世( )A.促使多元政治體制并軌B.尊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C.首創新型中央官僚體制D.推動波斯民族國家形成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大流士一世將“各地管理系統”“并入帝國管理,形成唯一的管理體制”,促使多元政治體制并軌,有利于維護統治,A項正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而非中央,排除C項;波斯不是民族國家,排除D項。12.(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聯)據統計,波斯帝國每年稅收總收入為14560埃烏波亞塔蘭特,其中埃及、兩河流域地區與印度河流域三地,共上繳的金額,相當于波斯稅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稅收是帝國擴張的主要動力B.國家財政主要依靠農耕經濟C.行省制度保障了賦稅的征收D.西亞和北非文明被統一起來答案:B解析: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均為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這三地上繳的金額占據了波斯帝國稅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可以推斷農耕經濟在波斯帝國的財政收入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帝國擴張和行省制度,排除A、C兩項;材料主要強調稅收的來源地和比例,而非文明的統一,排除D項。13.在遠征路上的亞歷山大經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臘諸神致敬,找希臘預言家占卜,舉辦希臘式的體育、文學、音樂、藝術等領域的賽事。一批優秀的希臘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學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見,亞歷山大( )A.認為亞非文明源自希臘文化B.熱衷于傳播希臘文化C.借助希臘文化實行專制統治D.催生了希臘人文精神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得出,亞歷山大在對外征服過程中傳播古希臘文化,B項正確。A、D兩項說法錯誤,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14.“當時的羅馬城邦領土只有800平方公里,公民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62人。稠密的人口不僅對有限的土地造成了嚴重的壓力,還對古代文明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擺在羅馬國家面前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外擴張”。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說明羅馬領土面積狹小B.指出羅馬面臨生存壓力C.揭示羅馬存在擴張動力D.支持羅馬進行對外擴張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受生存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使古羅馬人熱衷于對外擴張,故材料揭示了羅馬存在擴張動力,C項正確。A項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未涉及對羅馬擴張的態度,排除D項。15.(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某位歷史學者這樣描述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情形:“起初,這些惡習蔓延得不快;它們不時受到懲處;但是到了最后,當這種疾病像致命的瘟疫一樣流行時,這個國家就發生了變化,一個在公平和卓越方面首屈一指的政府竟變得殘暴而又令人無法忍受。”這反映了當時羅馬社會( )A.道德崩壞加劇統治危機B.階級矛盾加速國家衰敗C.軍事擴張導致權力集中D.瘟疫蔓延引發政治動蕩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羅馬共和國晚期,“在公平和卓越方面首屈一指的政府”變得“殘暴而又令人無法忍受”,這是指不公平的惡習影響擴大,使羅馬共和國政府的權威下降,激化了社會矛盾,說明道德崩壞加劇統治危機,故選A項。材料未強調階級矛盾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外軍事擴張問題,排除C項;材料將“惡習蔓延”比作了瘟疫,并非真的瘟疫,排除D項。16.(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公元1世紀,羅馬公民見到奧古斯都行舉手致敬禮;到公元3世紀晚期,所有公民見到最高統治者都要俯伏在地。這一變化表明羅馬( )A.奴隸制的盛行 B.君主權力強化C.實行政教合一 D.國力達到鼎盛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羅馬公民見到統治者時的行為由舉手致敬變為俯伏在地,體現羅馬公民對最高統治者的崇拜和尊敬程度的增加,表明君主權力逐漸加強,故選B項。奴隸制盛行與羅馬公民對統治者行禮的方式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政教合一的內容,排除C項;國力鼎盛不能從行禮方式判斷,排除D項。17.(2025·四川瀘州期末)蘇美爾人熟悉的技術和思想對早期埃及人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埃及國王美尼斯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灌溉、冶金、文字、耕犁、帶輪的車輛、紀念性建筑物,在短時期內,通過模仿和調整在埃及得到了應用。這表明( )A.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文明傳播促進了文明的發展C.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頻繁D.蘇美爾產生了人類最早文明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蘇美爾人的技術和思想對早期埃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說明蘇美爾文明的傳播促進了埃及文明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文明傳播的影響,沒有體現多元一體特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的信息,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蘇美爾是否產生了人類“最早”文明,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校之日材料 (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來到學校時,班長問我道:“為何來遲遲?”畏懼油然生,心在怦怦跳。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校長把我泥版讀,(然后對我道:)“因為泥版缺一角。”于是我挨藤條。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為抓違規者,到處仔細看。“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稍一不留神,不知說了啥?負責安靜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要說話?”于是把我打。負責坐姿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脖子不挺直?”于是把我笞。負責紀律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站起來?”于是我把板子挨。門衛(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出校門?”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水罐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取水飲?”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蘇美爾語的人(說)“你竟把阿卡德語說!”于是打了我。我的老師(說)“你手太笨拙。”于是打了我。——摘自拱玉書譯《在校之日》(1)根據材料,概括當時學校教育的特點。(2)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史學價值。答案:(1)日常管理非常嚴格;老師具有絕對權威;崇尚棍棒“教育”。(2)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學校教育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文字;有利于了解當時的一些生活方式。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可知,日常管理非常嚴格;根據材料“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等可知,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崇尚棍棒“教育”。第(2)問,根據材料“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以及文章內容概括。19.(2025·遼寧大連濱城高中聯盟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蘊含了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重塑了我們。慢慢流淌的世界長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國家、地域和民族,在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藝術、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甚至在同一區域的歷時性發展中,文化的階段性表現也都不盡相同。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交通的改善都給文化的傳播延承提供了契機。不同風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匯,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長河”。——摘編自孫旭《文化交融的美麗結晶》提取材料中一個觀點,并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答案:(示例)觀點:世界古代不同文化之間并不是斷裂和隔絕的闡述:人類最初的文明雖然出現在亞非歐大陸的若干地區,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但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域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如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重要內容;古代希臘雕塑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古代埃及;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等。古代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和古羅馬進行貿易交流。古代埃及、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曾擴張領土,促進了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文明的交融。總之,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區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和相互影響,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呈現出交融發展的態勢。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題目要求提取材料中觀點進行論證,因此,可以提取材料中任意一個觀點,如“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重塑了我們”“慢慢流淌的世界長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等,再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史實,圍繞關于“文化”的觀點進行論證。如根據“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可分析得出觀點:世界古代不同文化之間并不是斷裂和隔絕的。然后依據世界古代史知識,從各個文明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方面論證,史論結合。最后進行總結升華即可。24第27講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一、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1.人類文明的產生(1)條件農牧業產生 ①成就:西亞的大麥、小麥、豆類作物;南亞的芋頭;中國的粟、水稻;中南美洲的玉米、南瓜等。馴養羊、豬、牛等動物。 ②影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社會分工 出現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業發展;一部分人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城市出現 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2)標志私有制 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逐漸產生階級 私有制產生推動社會分化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級;部落戰爭中的戰俘淪為奴隸國家 出于解決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需要,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文字 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古代西亞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兩河流域產生了最初的文明;約公元前2900年,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政治 漢謨拉比建立君主專制制度法律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文化 文字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學 《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誕生了洪水和方舟傳說數學 蘇美爾人發明60進制(2)古代埃及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政治 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擁有至上權威文化 文學 神話和文學故事文字 象形文字;書寫材料莎草紙歷法 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建筑和數學 金字塔證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3)古代印度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3千紀,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公元前6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政治 推行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文化 宗教 佛教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文學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數學 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4)古希臘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2千紀,誕生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紀,城邦逐漸發展起來政治 ①城邦具有小國寡民特征,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②斯巴達是少數人掌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文化 文學 神話、悲劇、喜劇史學 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被認為是西方“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哲學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二、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1.古代文明的擴展原因 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表現 埃及 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新王國時期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西亞 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亞述一度征服埃及希臘 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影響 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2.古代世界的帝國(1)波斯帝國興起 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擴張 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統治 中央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2)亞歷山大帝國擴張 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統治 ①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 ②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3)羅馬帝國擴張 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統治 奴隸制迅速發展,帝國在1-2世紀空前繁榮宗教 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衰亡 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3.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表現技術交流 ①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 ②冶鐵技術從西亞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文學交流 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藝術交流 希臘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中外交往 ①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②東漢的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 ③2世紀,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挖教材](1)閱讀綱要下第1課導言、圖片《阿爾及利亞塔西利 恩 阿耶洞穴壁畫》。思考:從人類文明產生的角度,能夠看出什么信息?答案: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辨正誤](1)隨著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形成,人類進入奴隸社會。(√)(2)最初的世界文明,多與江河有關,基本獨立發展,呈現多元特征。(√)(3)《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史詩。(×)[挖教材](2)閱讀綱要下第1課第二目“歷史縱橫”:洪水傳說。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早期文明發展的什么特點?答案:世界早期文明之間有聯系。[挖教材](3)閱讀綱要下第1課第二目第二個“學思之窗”關于印度種姓的描述。思考:印度神話中用人體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種姓,有什么寓意?答案:古代印度人認為,種姓制度從人類產生之初就出現了,強調其神圣不可變動的特性。[挖教材](4)閱讀綱要下第1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材料所指的平民政體與寡頭政體分別對應的代表城邦是什么?請說出古希臘城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說說平民政體的不足。答案:城邦:雅典、斯巴達。特點:小國寡民。不足: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邦人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釋概念] 農耕文明(1)農耕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文明形態。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2)農耕文明是指由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儀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的集合。(3)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拓思維]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擴展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1)大河文明主要是農耕經濟,擴張的目的是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2)海洋文明主要是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移民更多是為了建立商業據點。[挖教材](5)閱讀綱要下第2課第二目第一個“史料閱讀”。思考:從中得到哪些信息?答案:大流士宣揚君權神授,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挖教材](6)對比綱要下第2課第二目《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和《2世紀初的羅馬帝國》。思考:這兩個大帝國統治的中心有何不同?答案:亞歷山大帝國統治中心在西亞,羅馬帝國統治中心在歐洲。[釋概念] 鐵器時代指以鐵金屬代替青銅制造用具和武器的時期,公元前2千紀末,冶鐵技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金屬工具得到較廣泛的使用,人類文明向更廣大的地區進軍。[圖解史] 古代文明的交流與傳播主題一 多元的古代文明材料一 王朝時代的埃及是個神權政治國家,宗教是埃及文明的核心,君權神授賦予了埃及法老政權的合法性。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建立的文明中,浸透受現實利益驅動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在治理上,他們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維護社會,于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在兩河流域誕生。與埃及相比,兩河流域雖然也屬農耕文明,但在很大程度上商業文明的特性更為突出。流傳下來的蘇美爾人的文獻,有大量的買賣、借貸、契約、合伙、遺囑等內容。——趙克仁《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的差異及原因探析》材料二 種姓制度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等級制度,在古印度時期被稱為“瓦爾納”制度。誕生于公元前兩千年中葉,從中亞、西亞經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陸續向印度河中游一帶涌入,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白種人為維護自身的高貴地位,加大對征服者的控制,對各種姓的權利進行嚴格的劃分。從法律地位上來看,婆羅門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債務方面,各種姓在借貸利率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婚姻家庭方面嚴格限制不同種族進行通婚。古印度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推行宗教典籍,不僅能夠對人們思想進行控制,也鞏固了種姓制度的地位。——摘編自吳穎銘《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研究》材料三 雅典的公民大會是所有成年雅典公民皆可參加的大會。在這里,任何公民都可發言;一切法律在其頒布之前都要在這里討論通過;所有重要的國家官吏都要在這里選舉產生;一切關于戰爭與和平及其他重要國務都要在這里經過辯論,以多數人的意見作決定。通過這種制度,雅典的普通公民確實有許多機會去影響甚至決定政府的決策。——摘編自張恒山、張進發《論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四 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摘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的差異。金版參考:埃及文明依靠神權維護君權,兩河文明更依靠法律;埃及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兩河地區的商業更加發達。(2)根據材料二,概括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金版參考:歷史悠久;等級森嚴;滲透人民生活;與宗教緊密相連;具有一定種族壓迫色彩。(3)根據材料三,指出雅典公民大會具有的政治權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雅典公民大會具有上述權力的制度因素。金版參考:政治權力:最高立法權和決策權。制度因素:城邦制,公民是城邦的主體;直接民主制,公民都能參加的公民大會。(4)根據以上材料,談談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認識。金版參考:文明是多元的;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世界古代文明多樣性的原因(1)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原因。亞非文明古國以農業立國,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臘以工商業見長,形成了開拓進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業見長的游牧民族則形成殺伐奔襲的特點。(2)地理環境:在世界上古時期,生產力相對落后,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巨大。人類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邊,利用沖積平原的有利條件進行農業生產。希臘港灣眾多對希臘工商業的發展及海外貿易有很大的影響。(3)周邊環境:西亞文明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臘文明的交匯處,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穩定,朝代更替頻繁。中國、古代印度文明周邊壓力較小,外部壓力較輕,文明相對穩定。(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表現,也反過來深化了文明的多樣性。印度的婆羅門教、羅馬帝國的基督教等都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認識世界文明的多樣性(1)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評價。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文明的沖突并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國家間的沖突歸根到底是利益的沖突,只要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解決,文明或文化問題的霧紗都會消退。(3)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4)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主題二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材料一 自奧古斯都始,因大規模戰禍稀少,羅馬帝國經濟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穩定發展期。羅馬帝國直接控制諸行省總督,嚴厲懲罰總督中犯有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等罪行的人,規定收稅標準,使稅收成為國家的職責,而不再是貪得無厭的包稅人私人的事。帝國還創建了一支常備海軍,鎮壓海盜,保護帝國各地間商品和軍隊的運送。當時,從福斯灣到克萊德灣的防御工事是帝國最北面的邊界線,在北非,羅馬人控制了埃及和大西洋間的沿海地區,這一巨大的有著牢固邊界線的地區構成了一個繁榮的、實際上自給自足的經濟單元,地中海貿易是羅馬帝國內部資源再分配的主要途徑。連接整個帝國的道路網得以修建,社會上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成語,主要商品和奢侈品從近至高盧、遠至中國的地方源源不斷涌入首都。——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商業繁榮的原因。金版參考:長期穩定發展,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加強了統治;海上貿易受到海軍保護,保障了貿易安全;帝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內部市場廣闊;建立了連接整個帝國的道路網,海陸交通便利。(2)材料二中對古代的征服和擴張戰爭是怎樣評價的?你對這種評價有何看法?金版參考:評價:認為古代的征服和擴張戰爭對文明交流的作用小于商業往來。看法:同意。古代的征服和擴張突破相互獨立隔絕的各地文明,促進了文明交流,但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對各地文明也帶來了災難。古代世界主要帝國對東西方文明的傳播(1)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希波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2)亞歷山大帝國:帝國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是,亞歷山大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明,大大促進了希臘化進程。帝國崩潰后形成的國家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希臘化世界。(3)羅馬帝國:一方面,繼承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將其在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帝國疆域內的亞非歐各文明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交流、融合,與東方的中國共同構成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兩大重要力量。(4)漢朝:在整合了中國各地文化的基礎上,漢朝向統一方向進一步發展。并通過佛教開啟了與南亞文明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中亞、西亞和羅馬帝國的交往。同時,中國文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2023·全國新課標卷)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規定:“此后千秋萬世,國中之王必遵從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銘刻的正義言詞,不得變更我所決定的司法判決,我所確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壞我的創制。”這一規定( )A.強調波斯君主專制的權力來源B.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C.標榜亞述帝國君主的軍事成就D.規范了埃及對尼羅河流域的統治試題情境 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的規定考查知識 《漢謨拉比法典》核心價值 通過對法典規定的辨析,考查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樹立法律應當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公元前18世紀,西亞。現象信息:西亞的一部法典的相關規定。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法律(法典)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解讀顯性信息:根據材料中“公元前18世紀,西亞”可判斷,該法典為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法典規定了國王的司法判決、裁定和創制不得變更。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這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公元前8世紀,亞述大舉向外擴張,建立亞述帝國,與材料的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埃及是北非國家,與材料中的“西亞地區”不符,故排除D項。命題點1:古代埃及政治(2024·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羅列統治者形象、名字和頭銜的文獻。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新王國(前1550-前1069)時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據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說明了象形文字的緣起B.融合了宗教與王權的觀念C.呈現了埃及神廟的興衰D.展示了分裂與統一的場景命題點2:古代印度種姓制度(2023·河北卷)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形成后,個人種姓地位不能變動,但低級種姓以職業集團為單位,通過傳統所容許的途徑,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這說明古代印度( )A.中間階層不斷壯大 B.等級結構日益復雜C.血緣關系逐漸弱化 D.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命題點3:古希臘城邦政治(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古姆諾帕里亞節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中葉,是斯巴達城邦為紀念戰爭勝利而創設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最炎熱的7月舉行,歷時數天。這期間,人們吟唱頌歌以紀念眾神和斯巴達英雄,還舉行少年和成人的體育表演。據此可知,該節慶有助于斯巴達( )A.維護民主政治穩定 B.繁榮城邦經濟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命題點4:波斯帝國的統治(2023·江蘇卷)如圖是根據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稅單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國各地繳稅比例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波斯帝國( )A.統治中心已轉移至印度B.基層社會治理臻于完善C.各個地區文明孤立發展D.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命題點5:羅馬帝國的統治(2024·湖北卷)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 )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命題點6:古代文明的交流(2023·山東卷)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下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 )A.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B.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統一C.改變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內核參考答案命題點1:古代埃及政治(2024·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羅列統治者形象、名字和頭銜的文獻。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新王國(前1550-前1069)時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據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說明了象形文字的緣起B.融合了宗教與王權的觀念C.呈現了埃及神廟的興衰D.展示了分裂與統一的場景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內容里既有展現王權的方面,也有展現神的方面,B項正確。材料沒有文字起源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埃及神廟的興衰,排除C項;材料并未展現出分裂與統一的場景,排除D項。命題點2:古代印度種姓制度(2023·河北卷)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形成后,個人種姓地位不能變動,但低級種姓以職業集團為單位,通過傳統所容許的途徑,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這說明古代印度( )A.中間階層不斷壯大 B.等級結構日益復雜C.血緣關系逐漸弱化 D.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答案:B解析:古代印度存在四大種姓,據材料“低級種姓……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可知,低級種姓內部還要進一步進行等級劃分,這說明古代印度等級結構日益復雜,B項正確。“亞種姓”和中間階層沒必然的聯系,排除A項;在種姓制度下各等級世代相襲,不同等級的地位、權力等差異很大,材料“個人種姓地位不能變動”說明古代印度血緣關系并未弱化,社會矛盾依然比較嚴重,排除C、D兩項。命題點3:古希臘城邦政治(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古姆諾帕里亞節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中葉,是斯巴達城邦為紀念戰爭勝利而創設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最炎熱的7月舉行,歷時數天。這期間,人們吟唱頌歌以紀念眾神和斯巴達英雄,還舉行少年和成人的體育表演。據此可知,該節慶有助于斯巴達( )A.維護民主政治穩定 B.繁榮城邦經濟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古姆諾帕里亞節是“斯巴達城邦為紀念戰爭勝利而創設的重要節日”“人們吟唱頌歌以紀念眾神和斯巴達英雄,還舉行少年和成人的體育表演”等信息可知,該節慶有助于斯巴達凝聚城邦公民意志,故C項正確。民主政治穩定不是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材料也未涉及城邦經濟,故B項錯誤;形成多神崇拜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故D項錯誤。命題點4:波斯帝國的統治(2023·江蘇卷)如圖是根據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稅單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國各地繳稅比例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波斯帝國( )A.統治中心已轉移至印度B.基層社會治理臻于完善C.各個地區文明孤立發展D.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答案:D解析:根據餅狀圖可知,“印度”“兩河流域”“埃及”三個區域的繳稅比例加起來超過一半,結合所學可知,這三個區域農業經濟發達,可見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時期的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故選D項。統治中心已轉移至印度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呈現的是波斯帝國各地繳稅比例,B項結論無從得出,排除;波斯帝國各地區之間有互動交流,排除C項。命題點5:羅馬帝國的統治(2024·湖北卷)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 )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禁衛軍因特殊待遇和不斷增加的賞金而權力膨脹,甚至認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們同意,這顯示出軍人集團的勢力過大,對政權穩定構成了威脅,A項正確。材料表明羅馬皇帝為維護統治提高軍人待遇,而非經濟繁榮,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軍隊戰力增強和邊境壓力增加,排除C、D兩項。命題點6:古代文明的交流(2023·山東卷)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下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 )A.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B.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統一C.改變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內核答案:A解析:依圖示可知,羅馬凱旋門的建筑風格受到亞洲亞述建筑和安息建筑的影響,說明古代人類文明交往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A項正確。僅從拱門形制的應用,無法斷定區域文化的統一,排除B項;C項表述夸大,排除;僅從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內核信息,排除D項。24(共84張PPT)第二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十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生產與發展和中古時期的世界一、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時期(遠古-5世紀)特征 人類由原始社會邁入文明時代,世界文明起源多元,發展多樣。地域性帝國不斷崛起,人類文明實現了交流與交融具體 表現 政治 伴隨著階級、國家和文字的出現,人類開始邁向文明時代,進入奴隸社會。古代文明多產生于大河流域,這些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各具特色,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古代文明的區域性擴張促進地區性帝國的崛起,帝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區經濟 農牧業產生,人類邁入農耕文明時代,鐵器的使用拓展了人類生存空間。古代大河流域以農耕生活為主,古希臘和古羅馬則海外貿易發達,各地區經貿往來,促進文明的交流與發展文化 古代各文明區在文字、文學、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文明的交流推動了文化的進步二、中古時期(5-15世紀)特征 由于生產力較低,世界各文明區之間總體上仍處于獨立發展狀態,其社會發展具有各自的特征,世界各區域文明呈現多元面貌具體表現 政治 在歐洲,西歐王權、教權和城市自治并行,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大帝國得以發展。在亞洲,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后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南亞的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先后興起;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學習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在非洲,以加納、馬里和桑海為代表的古國先后興起。在美洲,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是印第安文明的代表具體表現 經濟 西歐封建莊園盛行,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亞歐帝國的工商業經濟發達,城市繁榮,商貿往來頻繁。南亞和東亞的國家農耕經濟較為繁榮。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農作物,但經濟總體落后文化 西歐城市大學得以發展,但天主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亞非歐帝國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為文化交流中心。東亞的日本和朝鮮逐漸成為“中華文化圈”的組成部分。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 第27講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1.人類文明的產生(1)條件農牧業產生 ①成就:西亞的大麥、小麥、豆類作物;南亞的芋頭;中國的粟、水稻;中南美洲的玉米、南瓜等。馴養羊、豬、牛等動物。②影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社會 分工 出現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業發展;一部分人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城市 出現 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2)標志私有制 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逐漸產生階級 私有制產生推動社會分化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級;部落戰爭中的戰俘淪為奴隸國家 出于解決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需要,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文字 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古代西亞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兩河流域產生了最初的文明;約公元前2900年,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政治 漢謨拉比建立君主專制制度法律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文化 文字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學 《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誕生了洪水和方舟傳說數學 蘇美爾人發明60進制(2)古代埃及文明發展 歷程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政治 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擁有至上權威文化 文學 神話和文學故事文字 象形文字;書寫材料莎草紙歷法 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建筑和數學 金字塔證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3)古代印度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3千紀,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公元前6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政治 推行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文化 宗教 佛教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文學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數學 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4)古希臘文明發展歷程 公元前2千紀,誕生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紀,城邦逐漸發展起來政治 ①城邦具有小國寡民特征,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②斯巴達是少數人掌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文化 文學 神話、悲劇、喜劇史學 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被認為是西方“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哲學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二、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1.古代文明的擴展原因 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表現 埃及 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新王國時期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西亞 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亞述一度征服埃及希臘 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影響 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2.古代世界的帝國(1)波斯帝國興起 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擴張 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統治 中央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2)亞歷山大帝國擴張 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統治 ①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②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3)羅馬帝國擴張 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統治 奴隸制迅速發展,帝國在1-2世紀空前繁榮宗教 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衰亡 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3.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表現技術交流 ①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②冶鐵技術從西亞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文學交流 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藝術交流 希臘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中外交往 ①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②東漢的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③2世紀,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挖教材](1)閱讀綱要下第1課導言、圖片《阿爾及利亞塔西利 恩 阿耶洞穴壁畫》。思考:從人類文明產生的角度,能夠看出什么信息?答案: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辨正誤](1)隨著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形成,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2)最初的世界文明,多與江河有關,基本獨立發展,呈現多元特征。( )(3)《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史詩。( )√×√[挖教材](2)閱讀綱要下第1課第二目“歷史縱橫”:洪水傳說。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早期文明發展的什么特點?[挖教材](3)閱讀綱要下第1課第二目第二個“學思之窗”關于印度種姓的描述。思考:印度神話中用人體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種姓,有什么寓意?答案:世界早期文明之間有聯系。答案:古代印度人認為,種姓制度從人類產生之初就出現了,強調其神圣不可變動的特性。[挖教材](4)閱讀綱要下第1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材料所指的平民政體與寡頭政體分別對應的代表城邦是什么?請說出古希臘城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說說平民政體的不足。答案:城邦:雅典、斯巴達。特點:小國寡民。不足: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邦人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釋概念] 農耕文明(1)農耕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文明形態。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2)農耕文明是指由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儀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的集合。(3)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拓思維]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擴展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1)大河文明主要是農耕經濟,擴張的目的是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2)海洋文明主要是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移民更多是為了建立商業據點。[挖教材](5)閱讀綱要下第2課第二目第一個“史料閱讀”。思考:從中得到哪些信息?[挖教材](6)對比綱要下第2課第二目《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和《2世紀初的羅馬帝國》。思考:這兩個大帝國統治的中心有何不同?答案:大流士宣揚君權神授,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答案:亞歷山大帝國統治中心在西亞,羅馬帝國統治中心在歐洲。[釋概念] 鐵器時代指以鐵金屬代替青銅制造用具和武器的時期,公元前2千紀末,冶鐵技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金屬工具得到較廣泛的使用,人類文明向更廣大的地區進軍。[圖解史] 古代文明的交流與傳播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多元的古代文明材料一 王朝時代的埃及是個神權政治國家,宗教是埃及文明的核心,君權神授賦予了埃及法老政權的合法性。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建立的文明中,浸透受現實利益驅動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在治理上,他們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維護社會,于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在兩河流域誕生。與埃及相比,兩河流域雖然也屬農耕文明,但在很大程度上商業文明的特性更為突出。流傳下來的蘇美爾人的文獻,有大量的買賣、借貸、契約、合伙、遺囑等內容。——趙克仁《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的差異及原因探析》材料二 種姓制度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等級制度,在古印度時期被稱為“瓦爾納”制度。誕生于公元前兩千年中葉,從中亞、西亞經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陸續向印度河中游一帶涌入,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白種人為維護自身的高貴地位,加大對征服者的控制,對各種姓的權利進行嚴格的劃分。從法律地位上來看,婆羅門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債務方面,各種姓在借貸利率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婚姻家庭方面嚴格限制不同種族進行通婚。古印度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推行宗教典籍,不僅能夠對人們思想進行控制,也鞏固了種姓制度的地位。——摘編自吳穎銘《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研究》材料二 雅典的公民大會是所有成年雅典公民皆可參加的大會。在這里,任何公民都可發言;一切法律在其頒布之前都要在這里討論通過;所有重要的國家官吏都要在這里選舉產生;一切關于戰爭與和平及其他重要國務都要在這里經過辯論,以多數人的意見作決定。通過這種制度,雅典的普通公民確實有許多機會去影響甚至決定政府的決策。——摘編自張恒山、張進發《論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四 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摘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的差異。(2)根據材料二,概括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金版參考:埃及文明依靠神權維護君權,兩河文明更依靠法律;埃及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兩河地區的商業更加發達。金版參考:歷史悠久;等級森嚴;滲透人民生活;與宗教緊密相連;具有一定種族壓迫色彩。(3)根據材料三,指出雅典公民大會具有的政治權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雅典公民大會具有上述權力的制度因素。(4)根據以上材料,談談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認識。金版參考:政治權力:最高立法權和決策權。制度因素:城邦制,公民是城邦的主體;直接民主制,公民都能參加的公民大會。金版參考:文明是多元的;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世界古代文明多樣性的原因(1)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原因。亞非文明古國以農業立國,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臘以工商業見長,形成了開拓進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業見長的游牧民族則形成殺伐奔襲的特點。(2)地理環境:在世界上古時期,生產力相對落后,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巨大。人類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邊,利用沖積平原的有利條件進行農業生產。希臘港灣眾多對希臘工商業的發展及海外貿易有很大的影響。(3)周邊環境:西亞文明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臘文明的交匯處,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穩定,朝代更替頻繁。中國、古代印度文明周邊壓力較小,外部壓力較輕,文明相對穩定。(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表現,也反過來深化了文明的多樣性。印度的婆羅門教、羅馬帝國的基督教等都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認識世界文明的多樣性(1)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評價。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文明的沖突并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國家間的沖突歸根到底是利益的沖突,只要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解決,文明或文化問題的霧紗都會消退。(3)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4)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主題二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材料一 自奧古斯都始,因大規模戰禍稀少,羅馬帝國經濟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穩定發展期。羅馬帝國直接控制諸行省總督,嚴厲懲罰總督中犯有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等罪行的人,規定收稅標準,使稅收成為國家的職責,而不再是貪得無厭的包稅人私人的事。帝國還創建了一支常備海軍,鎮壓海盜,保護帝國各地間商品和軍隊的運送。當時,從福斯灣到克萊德灣的防御工事是帝國最北面的邊界線,在北非,羅馬人控制了埃及和大西洋間的沿海地區,這一巨大的有著牢固邊界線的地區構成了一個繁榮的、實際上自給自足的經濟單元,地中海貿易是羅馬帝國內部資源再分配的主要途徑。連接整個帝國的道路網得以修建,社會上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成語,主要商品和奢侈品從近至高盧、遠至中國的地方源源不斷涌入首都。——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商業繁榮的原因。(2)材料二中對古代的征服和擴張戰爭是怎樣評價的?你對這種評價有何看法?金版參考:長期穩定發展,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加強了統治;海上貿易受到海軍保護,保障了貿易安全;帝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內部市場廣闊;建立了連接整個帝國的道路網,海陸交通便利。金版參考:評價:認為古代的征服和擴張戰爭對文明交流的作用小于商業往來。看法:同意。古代的征服和擴張突破相互獨立隔絕的各地文明,促進了文明交流,但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對各地文明也帶來了災難。古代世界主要帝國對東西方文明的傳播(1)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希波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2)亞歷山大帝國:帝國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是,亞歷山大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明,大大促進了希臘化進程。帝國崩潰后形成的國家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希臘化世界。(3)羅馬帝國:一方面,繼承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將其在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帝國疆域內的亞非歐各文明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交流、融合,與東方的中國共同構成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兩大重要力量。(4)漢朝:在整合了中國各地文化的基礎上,漢朝向統一方向進一步發展。并通過佛教開啟了與南亞文明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中亞、西亞和羅馬帝國的交往。同時,中國文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3·全國新課標卷)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規定:“此后千秋萬世,國中之王必遵從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銘刻的正義言詞,不得變更我所決定的司法判決,我所確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壞我的創制。”這一規定( )A.強調波斯君主專制的權力來源B.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C.標榜亞述帝國君主的軍事成就D.規范了埃及對尼羅河流域的統治試題情境 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的規定考查知識 《漢謨拉比法典》核心價值 通過對法典規定的辨析,考查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樹立法律應當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公元前18世紀,西亞。現象信息:西亞的一部法典的相關規定。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法律(法典)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解讀顯性信息:根據材料中“公元前18世紀,西亞”可判斷,該法典為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法典規定了國王的司法判決、裁定和創制不得變更。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這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公元前8世紀,亞述大舉向外擴張,建立亞述帝國,與材料的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埃及是北非國家,與材料中的“西亞地區”不符,故排除D項。命題點1:古代埃及政治(2024·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羅列統治者形象、名字和頭銜的文獻。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新王國(前1550-前1069)時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據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說明了象形文字的緣起B.融合了宗教與王權的觀念C.呈現了埃及神廟的興衰D.展示了分裂與統一的場景解析:根據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內容里既有展現王權的方面,也有展現神的方面,B項正確。材料沒有文字起源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埃及神廟的興衰,排除C項;材料并未展現出分裂與統一的場景,排除D項。命題點2:古代印度種姓制度(2023·河北卷)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形成后,個人種姓地位不能變動,但低級種姓以職業集團為單位,通過傳統所容許的途徑,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這說明古代印度( )A.中間階層不斷壯大 B.等級結構日益復雜C.血緣關系逐漸弱化 D.社會矛盾有所緩和解析:古代印度存在四大種姓,據材料“低級種姓……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可知,低級種姓內部還要進一步進行等級劃分,這說明古代印度等級結構日益復雜,B項正確。“亞種姓”和中間階層沒必然的聯系,排除A項;在種姓制度下各等級世代相襲,不同等級的地位、權力等差異很大,材料“個人種姓地位不能變動”說明古代印度血緣關系并未弱化,社會矛盾依然比較嚴重,排除C、D兩項。命題點3:古希臘城邦政治(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古姆諾帕里亞節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中葉,是斯巴達城邦為紀念戰爭勝利而創設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最炎熱的7月舉行,歷時數天。這期間,人們吟唱頌歌以紀念眾神和斯巴達英雄,還舉行少年和成人的體育表演。據此可知,該節慶有助于斯巴達( )A.維護民主政治穩定 B.繁榮城邦經濟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解析:根據材料中古姆諾帕里亞節是“斯巴達城邦為紀念戰爭勝利而創設的重要節日”“人們吟唱頌歌以紀念眾神和斯巴達英雄,還舉行少年和成人的體育表演”等信息可知,該節慶有助于斯巴達凝聚城邦公民意志,故C項正確。民主政治穩定不是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材料也未涉及城邦經濟,故B項錯誤;形成多神崇拜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故D項錯誤。命題點4:波斯帝國的統治(2023·江蘇卷)如圖是根據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稅單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國各地繳稅比例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波斯帝國( )A.統治中心已轉移至印度B.基層社會治理臻于完善C.各個地區文明孤立發展D.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解析:根據餅狀圖可知,“印度”“兩河流域”“埃及”三個區域的繳稅比例加起來超過一半,結合所學可知,這三個區域農業經濟發達,可見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時期的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故選D項。統治中心已轉移至印度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呈現的是波斯帝國各地繳稅比例,B項結論無從得出,排除;波斯帝國各地區之間有互動交流,排除C項。命題點5:羅馬帝國的統治(2024·湖北卷)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 )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解析:材料中提到禁衛軍因特殊待遇和不斷增加的賞金而權力膨脹,甚至認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們同意,這顯示出軍人集團的勢力過大,對政權穩定構成了威脅,A項正確。材料表明羅馬皇帝為維護統治提高軍人待遇,而非經濟繁榮,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軍隊戰力增強和邊境壓力增加,排除C、D兩項。命題點6:古代文明的交流(2023·山東卷)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下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 )A.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B.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統一C.改變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內核解析:依圖示可知,羅馬凱旋門的建筑風格受到亞洲亞述建筑和安息建筑的影響,說明古代人類文明交往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A項正確。僅從拱門形制的應用,無法斷定區域文化的統一,排除B項;C項表述夸大,排除;僅從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內核信息,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古埃及物質文化豐富多樣 早期人類文明產生的地區 巴比倫王國的王權與神權 《漢謨拉比法典》的特征 胡夫金字塔的修建 早期埃及的文字與國家權力 種姓制度的特點 柏拉圖對雅典城邦政治的認識 世界不同文明形成初期的祭祀活動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希臘文化影響西西里島 波斯帝國維護統治的措施 波斯帝國稅收主要來源地 亞歷山大熱衷于傳播希臘文化 羅馬擴張的動力 羅馬共和國晚期的社會危機 羅馬君主權力強化 蘇美爾文明對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代兩河流域的學校教育 世界古代文化交流一、選擇題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約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著一個混合了地中海與撒哈拉以南人種的族群。他們有花崗巖工具、陶質烘烤用具和碗盤,有用獸骨做成的配飾,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巖制成的羅非魚式樣的首飾。這可用于佐證當時埃及( )A.物質文化豐富多樣B.同蘇美爾文明交流頻繁C.國家統一經濟繁榮D.即將進入母系氏族社會解析:據材料中這一族群生活中使用了花崗巖工具、陶質器具、獸骨配飾、首飾等,可以看出他們物質文化豐富多樣,故選A項。蘇美爾文明是西亞兩河流域的文明,材料主體是“混合了地中海與撒哈拉以南人種的族群”,且未體現兩者交流信息,排除B項;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統一,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母系氏族社會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2.(2025·重慶主城四區月考)下圖反映了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狀況。從中可知,早期人類文明( )A.興起的環境高度一致B.產生地域遍及全世界C.出現于同一歷史時期D.孕育的經濟基礎相似解析:材料表明早期人類文明都產生在北緯40度以下到赤道附近,可知興起的環境相似,A項正確。材料中的人類早期文明沒有大洋洲,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時間,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各地的經濟基礎,排除D項。3.(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褻瀆國王儀式是新巴比倫王國新年活動的重要內容。屆時,國王將所有象征權力的飾物交給祭司,隨后祭司抽打國王面頰,推搡他來到神像前,國王向神報告一年的業績后,祭司歸還飾物。該儀式反映了( )A.社會等級觀念的弱化B.祭司擁有絕對權威C.王權合法性源于神權D.國家治理程序規范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巴比倫宣揚君權神授,該儀式反映了在古巴比倫,王權合法性源于神權,C項正確。祭司抽打、推搡國王的行為,也是為加強王權服務的,無法得出社會等級觀念弱化,排除A項;古巴比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祭司沒有絕對權威,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國家治理程序是否規范,排除D項。4.《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偷了一頭牛、一只羊、一頭驢、一只豬或者一條船——如果它屬于神或者王宮,他要賠30倍;如果它屬于平民,他要賠10倍;如果竊賊沒有可賠償的,他應被處死。”由此可見,《漢謨拉比法典》( )A.司法程序較為嚴密 B.注重維護平民利益C.具有鮮明階級屬性 D.蘊含社會契約精神解析:材料體現了平民與統治階層的不平等,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故選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具體的司法程序,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統治階層,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涉及社會契約,排除D項。5.據史書記載,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胡夫(公元前2598-前2566)每年動用十萬人耗時二十年修建而成,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由此可知( )①它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 ②其功能除祭祀外,塔頂還可以用作天文臺 ③它代表了古代埃及人在建筑學和數學方面的成就 ④其深受“古典時代”的希臘文化的影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據材料“每年動用十萬人耗時二十年修建而成”及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體現了法老統治下可以調動國家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建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且金字塔的修建體現了建筑學和數學方面的成就,①③正確;②材料未體現,④說法錯誤。故選B項。6.(2025·湖北黃岡教聯體期中)有學者認為,早期埃及可能存在不止一種口語,然而只有古埃及語被書寫下來。這一統一的書寫系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在前王朝時期古埃及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伴隨著權力產生的。這說明( )A.王權促進了語言文字的產生B.古埃及王權具有至高無上性C.權力的壯大完善文字的發展D.文字載體融入了統治構建中解析:書寫系統是在國家形成過程中伴隨著權力產生的,這表明書寫系統不僅僅是語言的記錄工具,而是融入了統治的構建中,成為權力的一種體現,故選D項。語言并非由王權直接產生,而是早已存在,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權力的壯大影響了文字產生,而非完善,排除C項。7.《摩奴法典》規定:“(人類始祖)命婆羅門學習和傳授吠陀,執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獻祭,并授以收受之權……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此規定說明當時印度( )A.職業世襲不變 B.生活界線分明C.宗教權利平等 D.具有嚴格等級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可知,種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說明等級制度森嚴,D項正確。A、B兩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印度宗教權利并不平等,排除。8.古希臘柏拉圖認為,一種不加約束的自由對城邦來講意味著毀滅,雅典毫無理智地運用自由的投票,不僅造成了雅典致命的西西里遠征失敗,又使戰爭中無辜的將軍們被這種絕對自由殺害。柏拉圖的認識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展B.古希臘重視公民個人自由C.城邦治理需要依靠理性D.國家管理要推崇法律至上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柏拉圖強調雅典的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因此需要更理性的方式維護民主,治理城邦,C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對個人自由的重視,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法律至上,排除D項。9.(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聯考)蘇美爾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的神廟建筑前后存在千余年;古印度摩亨佐達羅城中最突出的建筑設備是供祭師凈身之用的“大浴池”;克里特文明中,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庭院有許多神龕神壇和專門的祭儀大廳;我國在良渚遺址也發掘出祭壇。從這些歷史遺跡可知,世界不同文明在形成初期( )A.發展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對神的祭祀是重要活動C.其差異源自地理環境的不同D.祖先崇拜是各地具有的共性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區的古文明在其形成初期,都出現了與祭祀相關的建筑,B項正確。各地區在文明形成初期受制于地理環境的阻礙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基本獨立發展,呈現多元的特征,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地理環境,排除C項;祭祀對象有神明,不一定是祖先,排除D項。10. (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考古學家在如圖斜線區域發掘出大批紅繪陶瓶,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與這批文物相互印證的史實是( )A.克里特人的海洋貿易B.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C.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D.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該區域出土的紅繪陶瓶制作于公元前5-前3世紀,且瓶畫主題多取材自古希臘文學作品,此前古希臘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移民,包括西西里島地區,傳播了古希臘文化,因此與這些陶瓶相互印證的史實是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故選B項。克里特文明存在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會使羅馬文化向外傳播,與材料側重希臘文化的影響相悖,排除C項;材料中紅繪陶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且出土地點為西西里島,但西西里島被羅馬統治是公元前3世紀晚期,排除D項。11.關于治理戰敗國,前幾任波斯國王大都安于沿用當地已經建立的管理體制,而大流士一世卻不同,他將帝國制度進行重組。各地管理系統被并入帝國管理,形成唯一的管理體制:他下設轄地(行省),由國王親屬或親信擔任總督,并且規定以行省為單位,各地要定期上繳賦稅及貢品。由此可見,大流士一世( )A.促使多元政治體制并軌B.尊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C.首創新型中央官僚體制D.推動波斯民族國家形成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大流士一世將“各地管理系統”“并入帝國管理,形成唯一的管理體制”,促使多元政治體制并軌,有利于維護統治,A項正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而非中央,排除C項;波斯不是民族國家,排除D項。12.(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聯)據統計,波斯帝國每年稅收總收入為14560埃烏波亞塔蘭特,其中埃及、兩河流域地區與印度河流域三地,共上繳的金額,相當于波斯稅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稅收是帝國擴張的主要動力B.國家財政主要依靠農耕經濟C.行省制度保障了賦稅的征收D.西亞和北非文明被統一起來解析: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均為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這三地上繳的金額占據了波斯帝國稅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可以推斷農耕經濟在波斯帝國的財政收入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帝國擴張和行省制度,排除A、C兩項;材料主要強調稅收的來源地和比例,而非文明的統一,排除D項。13.在遠征路上的亞歷山大經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臘諸神致敬,找希臘預言家占卜,舉辦希臘式的體育、文學、音樂、藝術等領域的賽事。一批優秀的希臘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學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見,亞歷山大( )A.認為亞非文明源自希臘文化B.熱衷于傳播希臘文化C.借助希臘文化實行專制統治D.催生了希臘人文精神解析:根據材料可得出,亞歷山大在對外征服過程中傳播古希臘文化,B項正確。A、D兩項說法錯誤,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14.“當時的羅馬城邦領土只有800平方公里,公民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62人。稠密的人口不僅對有限的土地造成了嚴重的壓力,還對古代文明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擺在羅馬國家面前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外擴張”。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說明羅馬領土面積狹小B.指出羅馬面臨生存壓力C.揭示羅馬存在擴張動力D.支持羅馬進行對外擴張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受生存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使古羅馬人熱衷于對外擴張,故材料揭示了羅馬存在擴張動力,C項正確。A項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未涉及對羅馬擴張的態度,排除D項。15.(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某位歷史學者這樣描述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情形:“起初,這些惡習蔓延得不快;它們不時受到懲處;但是到了最后,當這種疾病像致命的瘟疫一樣流行時,這個國家就發生了變化,一個在公平和卓越方面首屈一指的政府竟變得殘暴而又令人無法忍受。”這反映了當時羅馬社會( )A.道德崩壞加劇統治危機B.階級矛盾加速國家衰敗C.軍事擴張導致權力集中D.瘟疫蔓延引發政治動蕩解析:據材料可知,羅馬共和國晚期,“在公平和卓越方面首屈一指的政府”變得“殘暴而又令人無法忍受”,這是指不公平的惡習影響擴大,使羅馬共和國政府的權威下降,激化了社會矛盾,說明道德崩壞加劇統治危機,故選A項。材料未強調階級矛盾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外軍事擴張問題,排除C項;材料將“惡習蔓延”比作了瘟疫,并非真的瘟疫,排除D項。16.(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公元1世紀,羅馬公民見到奧古斯都行舉手致敬禮;到公元3世紀晚期,所有公民見到最高統治者都要俯伏在地。這一變化表明羅馬( )A.奴隸制的盛行 B.君主權力強化C.實行政教合一 D.國力達到鼎盛解析:據材料可知,羅馬公民見到統治者時的行為由舉手致敬變為俯伏在地,體現羅馬公民對最高統治者的崇拜和尊敬程度的增加,表明君主權力逐漸加強,故選B項。奴隸制盛行與羅馬公民對統治者行禮的方式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政教合一的內容,排除C項;國力鼎盛不能從行禮方式判斷,排除D項。17.(2025·四川瀘州期末)蘇美爾人熟悉的技術和思想對早期埃及人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埃及國王美尼斯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灌溉、冶金、文字、耕犁、帶輪的車輛、紀念性建筑物,在短時期內,通過模仿和調整在埃及得到了應用。這表明( )A.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文明傳播促進了文明的發展C.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頻繁D.蘇美爾產生了人類最早文明解析:據材料可知,蘇美爾人的技術和思想對早期埃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說明蘇美爾文明的傳播促進了埃及文明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文明傳播的影響,沒有體現多元一體特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的信息,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蘇美爾是否產生了人類“最早”文明,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校之日材料 (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來到學校時,班長問我道:“為何來遲遲?”畏懼油然生,心在怦怦跳。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校長把我泥版讀,(然后對我道:)“因為泥版缺一角。”于是我挨藤條。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為抓違規者,到處仔細看。“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稍一不留神,不知說了啥?負責安靜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要說話?”于是把我打。負責坐姿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脖子不挺直?”于是把我笞。負責紀律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站起來?”于是我把板子挨。門衛(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出校門?”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水罐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取水飲?”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蘇美爾語的人(說)“你竟把阿卡德語說!”于是打了我。我的老師(說)“你手太笨拙。”于是打了我。——摘自拱玉書譯《在校之日》(1)根據材料,概括當時學校教育的特點。(2)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史學價值。答案:日常管理非常嚴格;老師具有絕對權威;崇尚棍棒“教育”。答案: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學校教育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文字;有利于了解當時的一些生活方式。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可知,日常管理非常嚴格;根據材料“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等可知,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崇尚棍棒“教育”。第(2)問,根據材料“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以及文章內容概括。19.(2025·遼寧大連濱城高中聯盟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蘊含了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重塑了我們。慢慢流淌的世界長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國家、地域和民族,在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藝術、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甚至在同一區域的歷時性發展中,文化的階段性表現也都不盡相同。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交通的改善都給文化的傳播延承提供了契機。不同風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匯,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長河”。——摘編自孫旭《文化交融的美麗結晶》提取材料中一個觀點,并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答案:(示例)觀點:世界古代不同文化之間并不是斷裂和隔絕的闡述:人類最初的文明雖然出現在亞非歐大陸的若干地區,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但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域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如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重要內容;古代希臘雕塑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古代埃及;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等。古代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和古羅馬進行貿易交流。古代埃及、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曾擴張領土,促進了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文明的交融。總之,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區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和相互影響,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呈現出交融發展的態勢。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題目要求提取材料中觀點進行論證,因此,可以提取材料中任意一個觀點,如“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重塑了我們”“慢慢流淌的世界長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等,再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史實,圍繞關于“文化”的觀點進行論證。如根據“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化之間是隔絕的、斷裂的”可分析得出觀點:世界古代不同文化之間并不是斷裂和隔絕的。然后依據世界古代史知識,從各個文明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方面論證,史論結合。最后進行總結升華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7講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docx 第27講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pptx 第27講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練習,含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