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28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28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

資源簡介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
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
2.(2024·九省聯考·河南)847年,西法蘭克王國頒布《麥爾森法令》:“每個自由人必須按照他的意愿從我們或我們的忠臣中,選擇一個領主……如無正當理由任何人都不得離開他的領主……我們要把權利賜給我們的忠臣們,而且我們決不愿對他們做任何違反理性的事。”這表明該王國(  )
A.封建化程度加深 B.試圖抑制市民流動
C.王權進一步強化 D.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3.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據此可知,封君封臣(  )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
C.關系和睦 D.利益趨同
4.在中世紀的歐洲,農奴的法律定義指向“受束縛于土地”。每位農奴都可以從封建領地上分得一份耕地耕種,這種“占有”相當穩定,不用擔心被驅逐,還能世代相襲。同時,所有人可以根據需要使用耕地周圍的天然草地、沼澤、森林。材料反映(  )
A.法律限制領主占有土地
B.農奴對土地具有使用權
C.莊園全部由農奴來耕種
D.領主難以維持莊園秩序
5.(2025·遼寧普通高中期中)據記載,1270-1307年間英國諾福克郡的馮塞特莊園,每年雇傭4個犁田漢、1個車夫、1個牛倌、1個豬倌、1個擠奶女工以及1個耙田漢。領主通常以大麥、小麥等實物來支付雇工工資,也有以貨幣按年支付工資的情形。據此可知,中世紀英國莊園(  )
A.資本主義萌芽已出現
B.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
C.農民與領主地位平等
D.市場化影響生產關系
6.(2025·四川成都七中月考)中古時期英國的莊園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訴訟涉及領主的經濟利益和司法權力;莊園法庭罰款的收入約有一半歸領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錢”的俗語。這都說明了莊園法庭(  )
A.成為國家立法的基礎
B.作為統治工具的本質
C.穩定了封建等級秩序
D.促進了君主制的發展
7.(2025·云南大理質量檢測)在中世紀后期的英格蘭,偽造“王賜特許狀”的現象日益加劇,修道院、大學和城市都是造偽的主體。國王權衡得失后接納了已有的偽造特許狀,并著手建立政府檔案體系、完善相關司法制度來遏制偽造特許狀行為。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英格蘭(  )
A.王權強化得到廣泛認可
B.教會壟斷文化技術資源
C.大學創造力受到了限制
D.城市擺脫國王謀求自治
8.(2025·廣東肇慶一模)有學者指出,中世紀歐洲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貨物交換的活躍,“舊城不斷恢復,新城開始建立……復興的城市又為商人階層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保障”。該看法著重(  )
A.強調希臘文化的影響
B.分析城市發展的原因
C.說明王權強化的歷程
D.探究民族國家的起源
9.(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11-12世紀,倫敦多次參與英格蘭王位紛爭,先后獲得城市管理權和司法權等。132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頒布特許狀,將內盜、外盜管轄權等多項特權賦予倫敦。15世紀,倫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蘭日益普遍。這體現了英格蘭(  )
A.王室領地日益擴大
B.國王統治權逐步鞏固
C.貴族勢力日漸強大
D.城市自治權不斷加強
10.(2025·河北石家莊摸底)13世紀末,城市市民大批地被法國國王吸納進有關的國家權力部門,主要是充當國家的司法和財政官吏;當時法國南部出現一批法學家,他們主張“君主所好皆為法律”和“君主不受法律的約束”,并在宮廷中獲得了主導地位。這(  )
A.反映出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B.有助于推進城市工商業復興
C.緩和了市民和貴族的矛盾
D.有利于促進國王的統一事業
11.下表所示是教皇格利高里七世發布的27條《教皇敕令》(部分)。由此可見,當時(  )
第1條 羅馬天主教會是上帝獨自建立的
第2條 只有教皇才能理所當然地被稱為“萬能的”
第6條 禁止與被教皇革除教籍的人來往并留在同一居所內
第9條 王公應當只吻教皇的腳
第19條 任何人不得對教皇進行裁判
A.天主教會開始滲透到歐洲
B.教會與專制王權相互利用
C.基督教文化中心向東轉移
D.基督教勢力強于世俗權力
12.(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查士丁尼曾在《法學階梯》一書開篇中指出,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堅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學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這些主張(  )
A.蘊涵人人平等的理念
B.利于保障平民的權利
C.非常重視程序正義性
D.肯定法律的民眾意愿
13.(2024·九省聯考·安徽)有學者認為,拜占庭帝國皇帝康斯坦提烏斯(337-361年在位)在兩河流域大規模屯兵,其目的并非擴張、侵占領土,而是“在底格里斯河我們這一側拉起警戒線,監督波斯國王可能入侵的地方”。這表明(  )
A.波斯人未曾征服過兩河流域
B.拜占庭帝國初期兩河流域實現統一
C.羅馬帝國鼎盛期疆域已恢復
D.兩河流域成為拜占庭帝國東部邊疆
14.下圖為16世紀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間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
未經特許,王公不得將自己的領土出售或饋贈給教會。凡未經報批而轉讓給教會的土地,一律沒收。 將莫斯科及鄰近各縣的優質土地分給在莫斯科附近沒有領地的1000余名小貴族。 頒布《兵役條例》,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凡占有150俄畝土地者,必須提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自備馬匹、大刀、弓箭等。
A.實現富國強兵 B.進行土地改革
C.加緊對外擴張 D.加強沙皇權力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11-15世紀,出現了“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王、貴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紛紛給他們的城市頒發特許狀”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下表為部分特許狀的內容。
頒發者 內容
[英]不列特爾市 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如騎士稅和訴訟稅,城堡駐軍的非正當勒索、稅金及封建人頭稅
[法]特爾瓦伯爵亨利 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編自馮正好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
(1)根據材料,概括西歐特許狀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特點。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請從“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的角度,分析西歐特許狀的作用。
16.(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帝國的傳統,使用草紙作為書寫材料。7世紀,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拜占庭帝國的草紙來源被阻斷,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眾多的皮紙合同和記錄留存至今。8世紀下半葉,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的“東方紙”出現在君士坦丁堡。11-12世紀造紙術又通過埃及、西班牙傳入意大利,經意大利人改良后制作的紙張優于“東方紙”。13世紀初,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逐漸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拜占庭學者將大量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
——摘編自陳志強總主編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的演變過程。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演變的共性因素。
17.(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后,數百年歐洲史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Dark Ages)。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于中古。
——摘編自何炳忠《中古歐洲史》
歸納材料中的觀點,并結合所學歐洲中世紀的歷史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課時作業(解析版)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
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
答案:D
解析:查理大帝遺囑將3份財富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的都主教和主教,且死后的財富分配時仍有都主教城,這說明教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俗王權需要借助宗教神權來鞏固統治,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神職人員等級制度情況,排除B項;材料顯示了教會與君主之間的合作而非抗衡,排除C項。
2.(2024·九省聯考·河南)847年,西法蘭克王國頒布《麥爾森法令》:“每個自由人必須按照他的意愿從我們或我們的忠臣中,選擇一個領主……如無正當理由任何人都不得離開他的領主……我們要把權利賜給我們的忠臣們,而且我們決不愿對他們做任何違反理性的事。”這表明該王國(  )
A.封建化程度加深 B.試圖抑制市民流動
C.王權進一步強化 D.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麥爾森法令》中的規定揭示了中世紀封建制度層層分封的特征,通過層層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封建主,每個封君可以管轄自己的封臣。這加速了封建化進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莊園經濟下農民的情況,未體現市民的流動,排除B項;封君封臣制下,權力分散,王權軟弱,排除C項;將土地層層分封,造成了分裂割據局面,排除D項。
3.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據此可知,封君封臣(  )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
C.關系和睦 D.利益趨同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封君賞賜土地給封臣,封君必須保護封臣,封臣要忠誠于封君,是相互依存關系,A項正確。他們的政治地位不平等,排除B項;C、D兩項說法絕對,均排除。
4.在中世紀的歐洲,農奴的法律定義指向“受束縛于土地”。每位農奴都可以從封建領地上分得一份耕地耕種,這種“占有”相當穩定,不用擔心被驅逐,還能世代相襲。同時,所有人可以根據需要使用耕地周圍的天然草地、沼澤、森林。材料反映(  )
A.法律限制領主占有土地
B.農奴對土地具有使用權
C.莊園全部由農奴來耕種
D.領主難以維持莊園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的歐洲,農奴雖被束縛于土地之上,但對土地具有使用權,B項正確。A、C、D三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5.(2025·遼寧普通高中期中)據記載,1270-1307年間英國諾福克郡的馮塞特莊園,每年雇傭4個犁田漢、1個車夫、1個牛倌、1個豬倌、1個擠奶女工以及1個耙田漢。領主通常以大麥、小麥等實物來支付雇工工資,也有以貨幣按年支付工資的情形。據此可知,中世紀英國莊園(  )
A.資本主義萌芽已出現
B.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
C.農民與領主地位平等
D.市場化影響生產關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英國莊園已經采用雇傭勞動,并有用貨幣支付工資的情形,這說明市場和貨幣關系在逐漸改變領主與農民間的勞動關系,故選D項。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于14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且主要特征是出現雇傭勞動的手工工場,排除A項;多樣化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中世紀農民仍然受到領主一定程度的支配,排除C項。
6.(2025·四川成都七中月考)中古時期英國的莊園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訴訟涉及領主的經濟利益和司法權力;莊園法庭罰款的收入約有一半歸領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錢”的俗語。這都說明了莊園法庭(  )
A.成為國家立法的基礎
B.作為統治工具的本質
C.穩定了封建等級秩序
D.促進了君主制的發展
答案:B
解析:從材料中看領主從司法活動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莊園法庭是維護領主統治的工具,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國家立法,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領主與國王之間的關系,不能說明穩定封建等級秩序,排除C項;通過莊園法庭封建領主獲得大量利益,這使得封建領主勢力壯大,不能促進君主制的發展,排除D項。
7.(2025·云南大理質量檢測)在中世紀后期的英格蘭,偽造“王賜特許狀”的現象日益加劇,修道院、大學和城市都是造偽的主體。國王權衡得失后接納了已有的偽造特許狀,并著手建立政府檔案體系、完善相關司法制度來遏制偽造特許狀行為。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英格蘭(  )
A.王權強化得到廣泛認可
B.教會壟斷文化技術資源
C.大學創造力受到了限制
D.城市擺脫國王謀求自治
答案:A
解析:中世紀后期的英格蘭,偽造“王賜特許狀”的現象日益加劇,說明國王頒布的特許狀得到認可,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已經廣泛認可王權強化,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教會壟斷文化技術資源,排除B項;國王遏制偽造特許狀行為并不會限制大學創造力,排除C項;材料體現城市與國王的聯系而非擺脫國王,排除D項。
8.(2025·廣東肇慶一模)有學者指出,中世紀歐洲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貨物交換的活躍,“舊城不斷恢復,新城開始建立……復興的城市又為商人階層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保障”。該看法著重(  )
A.強調希臘文化的影響
B.分析城市發展的原因
C.說明王權強化的歷程
D.探究民族國家的起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流動人口的增加”和“貨物交換的活躍”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直接促進了舊城市的復興和新城市的建立,為商人階層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條件,B項正確。
9.(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11-12世紀,倫敦多次參與英格蘭王位紛爭,先后獲得城市管理權和司法權等。132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頒布特許狀,將內盜、外盜管轄權等多項特權賦予倫敦。15世紀,倫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蘭日益普遍。這體現了英格蘭(  )
A.王室領地日益擴大
B.國王統治權逐步鞏固
C.貴族勢力日漸強大
D.城市自治權不斷加強
答案:D
解析:倫敦獲得城市管理權和司法權以及內盜、外盜管轄權,倫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蘭日益普遍,體現了英格蘭城市自治權不斷加強,D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城市自治,未體現王室領地擴大,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國王給城市頒布特許狀,從而促使城市自治權加強,而不是國王統治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貴族勢力,排除C項。
10.(2025·河北石家莊摸底)13世紀末,城市市民大批地被法國國王吸納進有關的國家權力部門,主要是充當國家的司法和財政官吏;當時法國南部出現一批法學家,他們主張“君主所好皆為法律”和“君主不受法律的約束”,并在宮廷中獲得了主導地位。這(  )
A.反映出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B.有助于推進城市工商業復興
C.緩和了市民和貴族的矛盾
D.有利于促進國王的統一事業
答案:D
解析:市民進入國家權力部門,擔任司法和財政官吏,增強了國王的統治基礎。同時,法學家主張君主權力至上,也為國王的統一事業提供了理論支持,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頒布法律的內容,不能說明法律體系形成,排除A項;城市工商業復興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與壯大,市民階層對王權的支持又使得法國國王吸納他們進入國家權力部門,因此城市工商業復興是其原因而非影響,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市民與貴族的矛盾,排除C項。
11.下表所示是教皇格利高里七世發布的27條《教皇敕令》(部分)。由此可見,當時(  )
第1條 羅馬天主教會是上帝獨自建立的
第2條 只有教皇才能理所當然地被稱為“萬能的”
第6條 禁止與被教皇革除教籍的人來往并留在同一居所內
第9條 王公應當只吻教皇的腳
第19條 任何人不得對教皇進行裁判
A.天主教會開始滲透到歐洲
B.教會與專制王權相互利用
C.基督教文化中心向東轉移
D.基督教勢力強于世俗權力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王公應當只吻教皇的腳”“任何人不得對教皇進行裁判”可得出,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勢力強于王權,D項正確。A項“開始”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沒有體現相互利用的一面,排除B項;C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
12.(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查士丁尼曾在《法學階梯》一書開篇中指出,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堅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學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這些主張(  )
A.蘊涵人人平等的理念
B.利于保障平民的權利
C.非常重視程序正義性
D.肯定法律的民眾意愿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中信息可知,羅馬法有關公平正義的主張有利于保障平民的權利,B項正確。羅馬法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并非人人平等,也并不是肯定民眾的意愿,排除A、D兩項;司法程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
13.(2024·九省聯考·安徽)有學者認為,拜占庭帝國皇帝康斯坦提烏斯(337-361年在位)在兩河流域大規模屯兵,其目的并非擴張、侵占領土,而是“在底格里斯河我們這一側拉起警戒線,監督波斯國王可能入侵的地方”。這表明(  )
A.波斯人未曾征服過兩河流域
B.拜占庭帝國初期兩河流域實現統一
C.羅馬帝國鼎盛期疆域已恢復
D.兩河流域成為拜占庭帝國東部邊疆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在兩河流域大規模屯兵,組成一條警戒線以監督波斯的活動,說明兩河流域成為拜占庭帝國東部邊疆,D項正確。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后征服了兩河流域,排除A項;拜占庭帝國初期兩河流域未實現統一,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沒有恢復羅馬帝國鼎盛期疆域,排除C項。
14.下圖為16世紀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間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
未經特許,王公不得將自己的領土出售或饋贈給教會。凡未經報批而轉讓給教會的土地,一律沒收。 將莫斯科及鄰近各縣的優質土地分給在莫斯科附近沒有領地的1000余名小貴族。 頒布《兵役條例》,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凡占有150俄畝土地者,必須提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自備馬匹、大刀、弓箭等。
A.實現富國強兵 B.進行土地改革
C.加緊對外擴張 D.加強沙皇權力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伊凡四世通過限制王公對自己領地的支配權、拉攏小貴族、頒布《兵役條例》等手段與大貴族進行斗爭,經過他的改革,大貴族的勢力遭到打擊,鞏固和強化了沙皇權力,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11-15世紀,出現了“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王、貴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紛紛給他們的城市頒發特許狀”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下表為部分特許狀的內容。
頒發者 內容
[英]不列特爾市 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如騎士稅和訴訟稅,城堡駐軍的非正當勒索、稅金及封建人頭稅
[法]特爾瓦伯爵亨利 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編自馮正好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
(1)根據材料,概括西歐特許狀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特點。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請從“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的角度,分析西歐特許狀的作用。
答案:(1)主要內容:確認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確認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一定的貿易自由權;廢除封建賦役;明確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權。
特點:頒發主體為上層貴族或教會人員;涉及領域廣;是封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政治契約的屬性。
(2)協調王權、貴族勢力和城市的矛盾;促進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權利;促進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西歐社會從古代封建主義到近代資本主義的轉型。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可知,確認市民的身份自由;根據材料“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可知,保障人身安全;根據材料“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確認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根據材料“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可知,一定的貿易自由權;根據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可知,廢除封建賦役;根據材料“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可知,明確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權。第二小問,根據材料“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王、貴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紛紛給他們的城市頒發特許狀”可知,頒發主體為上層貴族或教會人員;根據特許狀的內容可知,涉及領域廣,是封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政治契約的屬性。第(2)問,根據材料“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協調矛盾、城市自治和近代化的角度作答。
16.(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帝國的傳統,使用草紙作為書寫材料。7世紀,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拜占庭帝國的草紙來源被阻斷,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眾多的皮紙合同和記錄留存至今。8世紀下半葉,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的“東方紙”出現在君士坦丁堡。11-12世紀造紙術又通過埃及、西班牙傳入意大利,經意大利人改良后制作的紙張優于“東方紙”。13世紀初,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逐漸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拜占庭學者將大量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
——摘編自陳志強總主編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的演變過程。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演變的共性因素。
答案:(1)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傳統,以草紙作為書寫材料;7世紀因阿拉伯占領埃及,草紙來源被斷,主要使用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8世紀下半葉,“東方紙”(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出現在君士坦丁堡;13世紀初,意大利紙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
(2)政治因素:國家間的政治沖突與領土變動,如阿拉伯占領埃及切斷草紙來源,影響了書寫材料的供應;經濟因素:商業發展推動了不同地區書寫材料的流通與競爭,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得以在拜占庭廣泛使用;技術因素:造紙技術的傳播與改良,使新的書寫材料質量提升且更易獲取,如中國造紙術傳入及意大利人對其改良;文化因素:文化交流與學術傳承的需求,促使更適宜的書寫材料得以推廣,如拜占庭學者將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增加了意大利紙的文獻承載需求。
解析:第(1)問,據材料“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帝國的傳統,使用草紙作為書寫材料”可得,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傳統,以草紙作為書寫材料;據材料“7世紀,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可得,7世紀因阿拉伯占領埃及,草紙來源被斷,主要使用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據材料“8世紀下半葉……‘東方紙’出現在君士坦丁堡”可得,8世紀下半葉,“東方紙”(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出現在君士坦丁堡;據材料“13世紀初……意大利紙逐漸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可得,13世紀初,意大利紙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第(2)問,據材料“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拜占庭帝國的草紙來源被阻斷”可從政治因素分析;據材料“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逐漸成為……重要載體”可從經濟因素分析;據材料“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的‘東方紙’”“意大利人改良后制作的紙張”可從技術因素分析;據材料“拜占庭學者將大量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并結合所學可從文化因素分析。
17.(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后,數百年歐洲史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Dark Ages)。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于中古。
——摘編自何炳忠《中古歐洲史》
歸納材料中的觀點,并結合所學歐洲中世紀的歷史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觀點:中世紀的歷史黑暗中孕育著光明
闡釋: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權高于王權的現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經濟上,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束縛人身自由,基督教會擁有大量的莊園和廣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不利于歐洲經濟的發展;文化上,基督教會在中世紀的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中世紀中后期,政治上,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上,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商品經濟和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市自治興起。文化上,一些城市興辦大學,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發展。
因此,中世紀的黑暗中卻孕育著近代歐洲發展的新機。
解析:材料對中世紀的黑暗和轉型進行了論述,強調黑暗中有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因此,可據此得出觀點。其次,結合所學知識,依托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圍繞中世紀的黑暗和孕育新機的表現進行闡釋。最后總結觀點。
19第28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一、西歐封建社會
1.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 ①在羅馬帝國廢墟和日耳曼人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西歐封建社會產生。 ②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推動
內容 ①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②封建主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特點 以土地為基礎和紐帶;等級森嚴;是一種契約關系
影響 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與各級封建主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各級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與農奴制度
莊園的地位 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內容 土地類型 ①領主自營地: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 ②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
生產關系 自由農民和農奴都要為領主服勞役并繳納租稅。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
莊園管理 莊園法庭由領主或其管家主持,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強化
背景 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
表現 ①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 ②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影響 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的興起與自治
條件 ①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興起 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自治方式 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
意義 ①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 ②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國王的統一事業
(3)教會專權
地位 教會在西歐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表現 經濟 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政治 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思想 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二、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
(1)興起: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發展。
(2)發展
經濟 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軍事 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3)衰亡:因連年征服戰爭的消耗、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走向衰落;1453年,被奧斯曼人滅亡。
2.俄羅斯帝國
9世紀(發端) 基輔羅斯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
13世紀上半期 基輔羅斯被蒙古征服
16世紀初 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
1547年 伊凡四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17世紀末 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圖解史] 封君封臣制度
西歐封建時期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
[挖教材]
(1)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一目《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
思考:由圖片可以看出西歐封建莊園在經濟上呈現怎樣的特點?
答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挖教材]
(2)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二目“歷史縱橫”。
思考:英國頒布《大憲章》有何影響?
答案:調整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助于封建統治的穩定。
[圖解史] 西歐封建社會及其新變化
[挖教材]
(3)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三目地圖《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思考:從圖中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范圍來看,查士丁尼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有何特點?
答案: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挖教材]
(4)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三目“史料閱讀”。
思考:市民法和萬民法有何區別?
答案:市民法是每一民族專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這個國家特有的;萬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為全人類制定的法律,受到所有民族尊重。
[挖教材]
(5)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三目圖片《伊凡四世》及文字。
思考:伊凡四世對俄羅斯發展的主要貢獻。
答案: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主題一 中古西歐封建社會的轉型
材料一 歐洲中古時代晚期,城市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港口城市從遠洋貿易中獲取巨利,由于跨海遠程運輸風險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資金的需求和長期的耽擱、等待,使這些海運城市中的商人逐漸發展了以銀行貸款作為基礎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攤風險的保險制度。這兩個新興的經濟制度,毋庸置疑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經濟實力的增長,提供了城市與封建主談判的資金支持,為城市自治權的獲取提供了基礎。城市經濟興旺,人口眾多,城市大學進一步發展,大學之間的交流也孕育著創新新理論的機緣。
——摘編自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
材料二 10世紀開始,歐洲城市逐漸在封建主的領地上興起。農奴為擺脫領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階層壯大。他們(市民)的崛起不但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也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過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的萌芽。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發展的表現。
金版參考:城市新興經濟制度的出現;城市自治權的獲取;城市大學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概括西歐城市興起對歐洲歷史的影響。
金版參考:沖擊了封建主的力量,瓦解了農奴制;為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條件;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對西歐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近代文明的孕育起重要作用(推動歐洲思想解放)。
中古西歐文明的特征
多元的社會結構 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處
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 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礎是封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封建貴族等級制度
相對獨立的莊園制 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以領主為中心,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
城市自治 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
基督教文化是西歐中世紀文化的主體 整個中世紀西歐文化,包括文藝復興初期在內,都是以基督教為題材、以基督教思想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礎,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占重要地位
城市興起的意義
(1)政治上: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市民階層。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層參與政治,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
(2)經濟上:城市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3)思想上:在西歐城市市民爭取自治的過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的意識逐步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謀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
(4)文化上: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主題二 拜占庭帝國
材料一 從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日趨衰落,伴隨奴隸制經濟危機而來的是政治危機。而這時統治階級迫切要求將反映本階級意志的現行法用特定的形式鞏固下來,借以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登上東羅馬帝國皇帝寶座,次年就開始大規模組織編纂羅馬法律,當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都參加了這項工作。529年,羅馬法編纂委員會終于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這部法典系統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羅馬共和時期至查士丁尼為止所有的法律和最重要的法學家著作,對后世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法制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編自沈芝《古代羅馬法的
內容和影響述評》
材料二 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后,拜占庭帝國依然保持著它的繁榮。公元6世紀,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劇了帝國的危機。拜占庭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這種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復的。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創造力。1453年,奧斯曼國王親率大軍和幾百艘戰艦,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經過鏖戰,君士坦丁堡陷落。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編撰《查士丁尼法典》的原因,并分析其意義。
金版參考:原因: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需要;查士丁尼的組織領導;眾多法學家的努力。
意義:使羅馬法形成完備體系;對后世西方的法制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命運。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不同歷史命運背后的原因。
金版參考:命運:拜占庭帝國從繁榮到衰亡。
繁榮的原因: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時期的輝煌成就;拜占庭帝國處于東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貿發達;《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維系帝國的統治等造就了拜占庭帝國的輝煌。
衰亡的原因:頻繁的戰爭和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力;拜占庭帝國陶醉于已有的輝煌,缺乏改革創新;外敵的入侵。
1.全面認識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三個階段 轉變(發展)原因 作用
習慣法—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 習慣法的隨意性;平民反對貴族斗爭 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護
公民法—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公元3世紀) 商品經濟發展、疆域擴大、政治統治需要 鞏固了帝國統治,促進了帝國繁榮
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 皇帝支持;法學家編纂 使羅馬法系統化和法典化,體系最終形成
2.拜占庭帝國衰亡的原因
(1)國內因素:長期的軍事擴張,導致國庫空虛,財盡民窮;國內人民起義不斷;帝國統治者心態保守,故步自封。
(2)國際因素:13世紀西方軍隊的東征和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2024·江西卷)中世紀英國某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除基爾特會員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購買蜂蜜、油脂、腌青魚、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種類之油,亦不得開設酒館;違反此項禁令者,一經查明屬實,應即沒收其貨物歸于國王。這反映該市(  )
A.工商業經營范圍大受限制
B.工商業者遭受國王的盤剝
C.工商業自治得到王權支持
D.工商業發展導致行業壟斷
試題情境 中世紀英國某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
考查知識 中世紀王權與城市的關系、城市自治
核心價值 通過對中世紀城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的理解,認識城市與國王之間的聯系,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中世紀,英國某市。
現象信息:商人行會規章保護會員經商特權。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城市行會為獲得自治權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國王為加強王權與封建領主斗爭也會支持本城市自治。
解讀顯性信息:該城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排斥了非會員的經商權,并沒收違禁者的貨物交給國王,表明城市與國王有聯系。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反映了工商業的自治得到王權的支持,__C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行會規章限制非會員的經營范圍,但會員不受限制,排除A項;沒收貨物只是違反規定的懲罰措施,不是常規性的盤剝行為,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工商業發展與行業壟斷的關系,排除D項。
命題點1:中世紀西歐王權
(2024·重慶卷)11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的西歐諸國(  )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
C.王室鼓勵鑄幣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
答案:D
解析:對鑄幣權的控制程度可以反映出王權的強弱,神圣羅馬帝國由教會掌控,法國被大領主控制,英國由王室控制,可見當時的西歐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D項正確。材料只提及神圣羅馬帝國的鑄幣權由教會控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封建經濟瓦解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英國王室調整貨幣設計,排除C項。
命題點2:西歐莊園制度
(2023·湖北卷)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  )
A.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
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
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
命題點3:拜占庭帝國
(2023·全國新課標卷)有學者認為,直到13世紀,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現實: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
A.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廣泛傳播
B.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
C.地中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
命題點4:俄羅斯加強中央集權
(2023·天津卷)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進獻的書籍記載了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的情況。書中說由于拜占庭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使得皇帝無法抵抗入侵;奧斯曼君主則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并采取嚴厲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集中體現上述內容的是(  )
A.創立中央行政部門
B.沒收教會所有土地
C.實行特轄領地制度
D.打開國門學習西方
參考答案
命題點1:中世紀西歐王權
(2024·重慶卷)11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的西歐諸國(  )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
C.王室鼓勵鑄幣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
答案:D
解析:對鑄幣權的控制程度可以反映出王權的強弱,神圣羅馬帝國由教會掌控,法國被大領主控制,英國由王室控制,可見當時的西歐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D項正確。材料只提及神圣羅馬帝國的鑄幣權由教會控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封建經濟瓦解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英國王室調整貨幣設計,排除C項。
命題點2:西歐莊園制度
(2023·湖北卷)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  )
A.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
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
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價格”可知,莊園的農業生產突破了原來自給自足的模式,莊園領主通過在市場中售賣農產品來追求利潤,表明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故選C項。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封建莊園制度逐漸解體,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封建莊園出現追求利潤的現象,無法看出農產品的獲利情況,排除B項;圈地運動大約從15世紀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命題點3:拜占庭帝國
(2023·全國新課標卷)有學者認為,直到13世紀,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現實: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
A.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廣泛傳播
B.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
C.地中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
答案:D
解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前期國力強盛,疆域廣闊。材料中13世紀時,東羅馬帝國皇帝不再具備“統治全人類”的能力,說明東羅馬帝國此時控制的疆域縮減,帝國的統治衰落,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東羅馬帝國逐漸衰落,而不是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傳播,故A項錯誤;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故B項錯誤;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故C項錯誤。
命題點4:俄羅斯加強中央集權
(2023·天津卷)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進獻的書籍記載了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的情況。書中說由于拜占庭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使得皇帝無法抵抗入侵;奧斯曼君主則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并采取嚴厲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集中體現上述內容的是(  )
A.創立中央行政部門
B.沒收教會所有土地
C.實行特轄領地制度
D.打開國門學習西方
答案:C
解析:據材料“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可知,是與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打擊貴族的措施相關,特轄領地制度與此相符,故選C項。A、B、D三項與打擊貴族、加強君權無太大關系,均排除。
19(共73張PPT)
第二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十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生產與發展和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28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西歐封建社會
1.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 ①在羅馬帝國廢墟和日耳曼人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西歐封建社會產生。
②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推動
內容 ①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②封建主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特點 以土地為基礎和紐帶;等級森嚴;是一種契約關系
影響 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與各級封建主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各級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與農奴制度
莊園的地位 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內容 土地類型 ①領主自營地: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
②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
生產關系 自由農民和農奴都要為領主服勞役并繳納租稅。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
莊園管理 莊園法庭由領主或其管家主持,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強化
背景 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
表現 ①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
②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影響 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的興起與自治
條件 ①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興起 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自治方式 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
意義 ①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
②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國王的統一事業
(3)教會專權
地位 教會在西歐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表現 經濟 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政治 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思想 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二、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
(1)興起: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發展。
(2)發展
(3)衰亡:因連年征服戰爭的消耗、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走向衰落;1453年,被奧斯曼人滅亡。
經濟 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軍事 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2.俄羅斯帝國
9世紀(發端) 基輔羅斯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
13世紀上半期 基輔羅斯被蒙古征服
16世紀初 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
1547年 伊凡四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17世紀末 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圖解史] 封君封臣制度
西歐封建時期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
[挖教材]
(1)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一目《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
思考:由圖片可以看出西歐封建莊園在經濟上呈現怎樣的特點?
[挖教材]
(2)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二目“歷史縱橫”。
思考:英國頒布《大憲章》有何影響?
答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答案:調整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助于封建統治的穩定。
[圖解史] 西歐封建社會及其新變化
[挖教材]
(3)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三目地圖《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思考:從圖中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范圍來看,查士丁尼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有何特點?
[挖教材]
(4)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三目“史料閱讀”。
思考:市民法和萬民法有何區別?
答案: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答案:市民法是每一民族專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這個國家特有的;萬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為全人類制定的法律,受到所有民族尊重。
[挖教材]
(5)閱讀綱要下第3課第三目圖片《伊凡四世》及文字。
思考:伊凡四世對俄羅斯發展的主要貢獻。
答案: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中古西歐封建社會的轉型
材料一 歐洲中古時代晚期,城市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港口城市從遠洋貿易中獲取巨利,由于跨海遠程運輸風險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資金的需求和長期的耽擱、等待,使這些海運城市中的商人逐漸發展了以銀行貸款作為基礎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攤風險的保險制度。這兩個新興的經濟制度,毋庸置疑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經濟實力的增長,提供了城市與封建主談判的資金支持,為城市自治權的獲取提供了基礎。城市經濟興旺,人口眾多,城市大學進一步發展,大學之間的交流也孕育著創新新理論的機緣。
——摘編自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
材料二  10世紀開始,歐洲城市逐漸在封建主的領地上興起。農奴為擺脫領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階層壯大。他們(市民)的崛起不但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也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過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的萌芽。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發展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概括西歐城市興起對歐洲歷史的影響。
金版參考:城市新興經濟制度的出現;城市自治權的獲取;城市大學的發展。
金版參考:沖擊了封建主的力量,瓦解了農奴制;為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條件;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對西歐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近代文明的孕育起重要作用(推動歐洲思想解放)。
中古西歐文明的特征
多元的社會結構 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處
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 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礎是封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封建貴族等級制度
相對獨立的莊園制 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以領主為中心,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
城市自治 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
基督教文化是西歐中世紀文化的主體 整個中世紀西歐文化,包括文藝復興初期在內,都是以基督教為題材、以基督教思想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礎,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占重要地位
城市興起的意義
(1)政治上: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市民階層。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層參與政治,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
(2)經濟上:城市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3)思想上:在西歐城市市民爭取自治的過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的意識逐步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謀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
(4)文化上: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主題二 拜占庭帝國
材料一 從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日趨衰落,伴隨奴隸制經濟危機而來的是政治危機。而這時統治階級迫切要求將反映本階級意志的現行法用特定的形式鞏固下來,借以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登上東羅馬帝國皇帝寶座,次年就開始大規模組織編纂羅馬法律,當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都參加了這項工作。529年,羅馬法編纂委員會終于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這部法典系統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羅馬共和時期至查士丁尼為止所有的法律和最重要的法學家著作,對后世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法制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編自沈芝《古代羅馬法的
內容和影響述評》
材料二 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后,拜占庭帝國依然保持著它的繁榮。公元6世紀,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劇了帝國的危機。拜占庭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這種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復的。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創造力。1453年,奧斯曼國王親率大軍和幾百艘戰艦,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經過鏖戰,君士坦丁堡陷落。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編撰《查士丁尼法典》的原因,并分析其意義。
金版參考:原因: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需要;查士丁尼的組織領導;眾多法學家的努力。
意義:使羅馬法形成完備體系;對后世西方的法制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命運。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不同歷史命運背后的原因。
金版參考:命運:拜占庭帝國從繁榮到衰亡。
繁榮的原因: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時期的輝煌成就;拜占庭帝國處于東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貿發達;《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維系帝國的統治等造就了拜占庭帝國的輝煌。
衰亡的原因:頻繁的戰爭和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力;拜占庭帝國陶醉于已有的輝煌,缺乏改革創新;外敵的入侵。
1.全面認識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三個階段 轉變(發展)原因 作用
習慣法—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 習慣法的隨意性;平民反對貴族斗爭 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護
公民法—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公元3世紀) 商品經濟發展、疆域擴大、政治統治需要 鞏固了帝國統治,促進了帝國繁榮
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 皇帝支持;法學家編纂 使羅馬法系統化和法典化,體系最終形成
2.拜占庭帝國衰亡的原因
(1)國內因素:長期的軍事擴張,導致國庫空虛,財盡民窮;國內人民起義不斷;帝國統治者心態保守,故步自封。
(2)國際因素:13世紀西方軍隊的東征和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江西卷)中世紀英國某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除基爾特會員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購買蜂蜜、油脂、腌青魚、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種類之油,亦不得開設酒館;違反此項禁令者,一經查明屬實,應即沒收其貨物歸于國王。這反映該市(  )
A.工商業經營范圍大受限制
B.工商業者遭受國王的盤剝
C.工商業自治得到王權支持
D.工商業發展導致行業壟斷
試題情境 中世紀英國某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
考查知識 中世紀王權與城市的關系、城市自治
核心價值 通過對中世紀城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的理解,認識城市與國王之間的聯系,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中世紀,英國某市。
現象信息:商人行會規章保護會員經商特權。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城市行會為獲得自治權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國王為加強王權與封建領主斗爭也會支持本城市自治。
解讀顯性信息:該城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排斥了非會員的經商權,并沒收違禁者的貨物交給國王,表明城市與國王有聯系。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反映了工商業的自治得到王權的支持,__C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行會規章限制非會員的經營范圍,但會員不受限制,排除A項;沒收貨物只是違反規定的懲罰措施,不是常規性的盤剝行為,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工商業發展與行業壟斷的關系,排除D項。
命題點1:中世紀西歐王權
(2024·重慶卷)11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的西歐諸國(  )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
C.王室鼓勵鑄幣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
解析:對鑄幣權的控制程度可以反映出王權的強弱,神圣羅馬帝國由教會掌控,法國被大領主控制,英國由王室控制,可見當時的西歐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D項正確。材料只提及神圣羅馬帝國的鑄幣權由教會控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封建經濟瓦解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英國王室調整貨幣設計,排除C項。
命題點2:西歐莊園制度
(2023·湖北卷)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  )
A.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
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
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
解析:根據材料“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價格”可知,莊園的農業生產突破了原來自給自足的模式,莊園領主通過在市場中售賣農產品來追求利潤,表明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故選C項。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封建莊園制度逐漸解體,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封建莊園出現追求利潤的現象,無法看出農產品的獲利情況,排除B項;圈地運動大約從15世紀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命題點3:拜占庭帝國
(2023·全國新課標卷)有學者認為,直到13世紀,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現實: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
A.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廣泛傳播
B.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
C.地中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
解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前期國力強盛,疆域廣闊。材料中13世紀時,東羅馬帝國皇帝不再具備“統治全人類”的能力,說明東羅馬帝國此時控制的疆域縮減,帝國的統治衰落,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東羅馬帝國逐漸衰落,而不是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傳播,故A項錯誤;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故B項錯誤;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故C項錯誤。
命題點4:俄羅斯加強中央集權
(2023·天津卷)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進獻的書籍記載了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的情況。書中說由于拜占庭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使得皇帝無法抵抗入侵;奧斯曼君主則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并采取嚴厲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集中體現上述內容的是(  )
A.創立中央行政部門
B.沒收教會所有土地
C.實行特轄領地制度
D.打開國門學習西方
解析:據材料“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可知,是與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打擊貴族的措施相關,特轄領地制度與此相符,故選C項。A、B、D三項與打擊貴族、加強君權無太大關系,均排除。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法蘭克王國王權與教權的 關系 西法蘭克王國的封 建化 封君封臣的 關系 中世紀歐洲的農奴與土地 中世紀英國莊園的雇傭勞動 中世紀莊園法庭的 作用 中世紀后期英格蘭偽造特許狀現象 學者對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的看法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城市自治權加強的 表現 中世紀法國市民進入國家權力部門和法學家宣揚君權 《教皇敕令》的部分內容 《法學階梯》開篇的主張 拜占庭帝國在兩河流域屯兵 伊凡四世改革舉措的目的 中世紀西歐城市特 許狀 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的演變 歐洲中世紀的歷史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
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
解析:查理大帝遺囑將3份財富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的都主教和主教,且死后的財富分配時仍有都主教城,這說明教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俗王權需要借助宗教神權來鞏固統治,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神職人員等級制度情況,排除B項;材料顯示了教會與君主之間的合作而非抗衡,排除C項。
2.(2024·九省聯考·河南)847年,西法蘭克王國頒布《麥爾森法令》:“每個自由人必須按照他的意愿從我們或我們的忠臣中,選擇一個領主……如無正當理由任何人都不得離開他的領主……我們要把權利賜給我們的忠臣們,而且我們決不愿對他們做任何違反理性的事。”這表明該王國(  )
A.封建化程度加深 B.試圖抑制市民流動
C.王權進一步強化 D.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麥爾森法令》中的規定揭示了中世紀封建制度層層分封的特征,通過層層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封建主,每個封君可以管轄自己的封臣。這加速了封建化進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莊園經濟下農民的情況,未體現市民的流動,排除B項;封君封臣制下,權力分散,王權軟弱,排除C項;將土地層層分封,造成了分裂割據局面,排除D項。
3.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據此可知,封君封臣(  )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
C.關系和睦 D.利益趨同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封君賞賜土地給封臣,封君必須保護封臣,封臣要忠誠于封君,是相互依存關系,A項正確。他們的政治地位不平等,排除B項;C、D兩項說法絕對,均排除。
4.在中世紀的歐洲,農奴的法律定義指向“受束縛于土地”。每位農奴都可以從封建領地上分得一份耕地耕種,這種“占有”相當穩定,不用擔心被驅逐,還能世代相襲。同時,所有人可以根據需要使用耕地周圍的天然草地、沼澤、森林。材料反映(  )
A.法律限制領主占有土地
B.農奴對土地具有使用權
C.莊園全部由農奴來耕種
D.領主難以維持莊園秩序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的歐洲,農奴雖被束縛于土地之上,但對土地具有使用權,B項正確。A、C、D三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5.(2025·遼寧普通高中期中)據記載,1270-1307年間英國諾福克郡的馮塞特莊園,每年雇傭4個犁田漢、1個車夫、1個牛倌、1個豬倌、1個擠奶女工以及1個耙田漢。領主通常以大麥、小麥等實物來支付雇工工資,也有以貨幣按年支付工資的情形。據此可知,中世紀英國莊園(  )
A.資本主義萌芽已出現
B.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
C.農民與領主地位平等
D.市場化影響生產關系
解析:材料中英國莊園已經采用雇傭勞動,并有用貨幣支付工資的情形,這說明市場和貨幣關系在逐漸改變領主與農民間的勞動關系,故選D項。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于14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且主要特征是出現雇傭勞動的手工工場,排除A項;多樣化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中世紀農民仍然受到領主一定程度的支配,排除C項。
6.(2025·四川成都七中月考)中古時期英國的莊園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訴訟涉及領主的經濟利益和司法權力;莊園法庭罰款的收入約有一半歸領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錢”的俗語。這都說明了莊園法庭(  )
A.成為國家立法的基礎
B.作為統治工具的本質
C.穩定了封建等級秩序
D.促進了君主制的發展
解析:從材料中看領主從司法活動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莊園法庭是維護領主統治的工具,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國家立法,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領主與國王之間的關系,不能說明穩定封建等級秩序,排除C項;通過莊園法庭封建領主獲得大量利益,這使得封建領主勢力壯大,不能促進君主制的發展,排除D項。
7.(2025·云南大理質量檢測)在中世紀后期的英格蘭,偽造“王賜特許狀”的現象日益加劇,修道院、大學和城市都是造偽的主體。國王權衡得失后接納了已有的偽造特許狀,并著手建立政府檔案體系、完善相關司法制度來遏制偽造特許狀行為。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英格蘭(  )
A.王權強化得到廣泛認可
B.教會壟斷文化技術資源
C.大學創造力受到了限制
D.城市擺脫國王謀求自治
解析:中世紀后期的英格蘭,偽造“王賜特許狀”的現象日益加劇,說明國王頒布的特許狀得到認可,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已經廣泛認可王權強化,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教會壟斷文化技術資源,排除B項;國王遏制偽造特許狀行為并不會限制大學創造力,排除C項;材料體現城市與國王的聯系而非擺脫國王,排除D項。
8.(2025·廣東肇慶一模)有學者指出,中世紀歐洲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貨物交換的活躍,“舊城不斷恢復,新城開始建立……復興的城市又為商人階層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保障”。該看法著重(  )
A.強調希臘文化的影響
B.分析城市發展的原因
C.說明王權強化的歷程
D.探究民族國家的起源
解析:材料中“流動人口的增加”和“貨物交換的活躍”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直接促進了舊城市的復興和新城市的建立,為商人階層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條件,B項正確。
9.(2024·九省聯考·黑龍江、吉林)11-12世紀,倫敦多次參與英格蘭王位紛爭,先后獲得城市管理權和司法權等。132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頒布特許狀,將內盜、外盜管轄權等多項特權賦予倫敦。15世紀,倫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蘭日益普遍。這體現了英格蘭(  )
A.王室領地日益擴大
B.國王統治權逐步鞏固
C.貴族勢力日漸強大
D.城市自治權不斷加強
解析:倫敦獲得城市管理權和司法權以及內盜、外盜管轄權,倫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蘭日益普遍,體現了英格蘭城市自治權不斷加強,D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城市自治,未體現王室領地擴大,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國王給城市頒布特許狀,從而促使城市自治權加強,而不是國王統治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貴族勢力,排除C項。
10.(2025·河北石家莊摸底)13世紀末,城市市民大批地被法國國王吸納進有關的國家權力部門,主要是充當國家的司法和財政官吏;當時法國南部出現一批法學家,他們主張“君主所好皆為法律”和“君主不受法律的約束”,并在宮廷中獲得了主導地位。這(  )
A.反映出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B.有助于推進城市工商業復興
C.緩和了市民和貴族的矛盾
D.有利于促進國王的統一事業
解析:市民進入國家權力部門,擔任司法和財政官吏,增強了國王的統治基礎。同時,法學家主張君主權力至上,也為國王的統一事業提供了理論支持,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頒布法律的內容,不能說明法律體系形成,排除A項;城市工商業復興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與壯大,市民階層對王權的支持又使得法國國王吸納他們進入國家權力部門,因此城市工商業復興是其原因而非影響,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市民與貴族的矛盾,排除C項。
11.下表所示是教皇格利高里七世發布的27條《教皇敕令》(部分)。由此可見,當時(  )
A.天主教會開始滲透到歐洲
B.教會與專制王權相互利用
C.基督教文化中心向東轉移
D.基督教勢力強于世俗權力
解析:根據材料“王公應當只吻教皇的腳”“任何人不得對教皇進行裁判”可得出,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勢力強于王權,D項正確。A項“開始”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沒有體現相互利用的一面,排除B項;C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
第1條 羅馬天主教會是上帝獨自建立的
第2條 只有教皇才能理所當然地被稱為“萬能的”
第6條 禁止與被教皇革除教籍的人來往并留在同一居所內
第9條 王公應當只吻教皇的腳
第19條 任何人不得對教皇進行裁判
12.(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查士丁尼曾在《法學階梯》一書開篇中指出,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堅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學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這些主張(  )
A.蘊涵人人平等的理念
B.利于保障平民的權利
C.非常重視程序正義性
D.肯定法律的民眾意愿
解析:根據材料中信息可知,羅馬法有關公平正義的主張有利于保障平民的權利,B項正確。羅馬法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并非人人平等,也并不是肯定民眾的意愿,排除A、D兩項;司法程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
13.(2024·九省聯考·安徽)有學者認為,拜占庭帝國皇帝康斯坦提烏斯(337-361年在位)在兩河流域大規模屯兵,其目的并非擴張、侵占領土,而是“在底格里斯河我們這一側拉起警戒線,監督波斯國王可能入侵的地方”。這表明(  )
A.波斯人未曾征服過兩河流域
B.拜占庭帝國初期兩河流域實現統一
C.羅馬帝國鼎盛期疆域已恢復
D.兩河流域成為拜占庭帝國東部邊疆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在兩河流域大規模屯兵,組成一條警戒線以監督波斯的活動,說明兩河流域成為拜占庭帝國東部邊疆,D項正確。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后征服了兩河流域,排除A項;拜占庭帝國初期兩河流域未實現統一,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沒有恢復羅馬帝國鼎盛期疆域,排除C項。
未經特許,王公不得將自己的領土出售或饋贈給教會。凡未經報批而轉讓給教會的土地,一律沒收。
將莫斯科及鄰近各縣的優質土地分給在莫斯科附近沒有領地的1000余名小貴族。
頒布《兵役條例》,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凡占有150俄畝土地者,必須提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自備馬匹、大刀、弓箭等。
14.下圖為16世紀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間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
A.實現富國強兵 B.進行土地改革
C.加緊對外擴張 D.加強沙皇權力
解析: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伊凡四世通過限制王公對自己領地的支配權、拉攏小貴族、頒布《兵役條例》等手段與大貴族進行斗爭,經過他的改革,大貴族的勢力遭到打擊,鞏固和強化了沙皇權力,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11-15世紀,出現了“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王、貴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紛紛給他們的城市頒發特許狀”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下表為部分特許狀的內容。
頒發者 內容
[英]不列特爾市 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如騎士稅和訴訟稅,城堡駐軍的非正當勒索、稅金及封建人頭稅
[法]特爾瓦伯爵 亨利 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編自馮正好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
(1)根據材料,概括西歐特許狀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特點。
答案:主要內容:確認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確認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一定的貿易自由權;廢除封建賦役;明確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權。
特點:頒發主體為上層貴族或教會人員;涉及領域廣;是封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政治契約的屬性。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請從“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的角度,分析西歐特許狀的作用。
答案:協調王權、貴族勢力和城市的矛盾;促進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權利;促進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西歐社會從古代封建主義到近代資本主義的轉型。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可知,確認市民的身份自由;根據材料“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可知,保障人身安全;根據材料“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確認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根據材料“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可知,一定的貿易自由權;根據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可知,廢除封建賦役;根據材料“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可知,明確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
和行政管理權。第二小問,根據材料“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王、貴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紛紛給他們的城市頒發特許狀”可知,頒發主體為上層貴族或教會人員;根據特許狀的內容可知,涉及領域廣,是封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政治契約的屬性。第(2)問,根據材料“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協調矛盾、城市自治和近代化的角度作答。
16.(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帝國的傳統,使用草紙作為書寫材料。7世紀,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拜占庭帝國的草紙來源被阻斷,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眾多的皮紙合同和記錄留存至今。8世紀下半葉,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的“東方紙”出現在君士坦丁堡。11-12世紀造紙術又通過埃及、西班牙傳入意大利,經意大利人改良后制作的紙張優于“東方紙”。13世紀初,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逐漸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拜占庭學者將大量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
——摘編自陳志強總主編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的演變過程。
答案: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傳統,以草紙作為書寫材料;7世紀因阿拉伯占領埃及,草紙來源被斷,主要使用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8世紀下半葉,“東方紙”(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出現在君士坦丁堡;13世紀初,意大利紙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拜占庭帝國書寫材料演變的共性因素。
答案:政治因素:國家間的政治沖突與領土變動,如阿拉伯占領埃及切斷草紙來源,影響了書寫材料的供應;經濟因素:商業發展推動了不同地區書寫材料的流通與競爭,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得以在拜占庭廣泛使用;技術因素:造紙技術的傳播與改良,使新的書寫材料質量提升且更易獲取,如中國造紙術傳入及意大利人對其改良;文化因素:文化交流與學術傳承的需求,促使更適宜的書寫材料得以推廣,如拜占庭學者將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增加了意大利紙的文獻承載需求。
解析:第(1)問,據材料“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帝國的傳統,使用草紙作為書寫材料”可得,拜占庭帝國早期延續羅馬傳統,以草紙作為書寫材料;據材料“7世紀,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可得,7世紀因阿拉伯占領埃及,草紙來源被斷,主要使用本土造價昂貴的皮紙;據材料“8世紀下半葉……‘東方紙’出現在君士坦丁堡”可得,8世紀下半葉,“東方紙”(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出現在君士坦丁堡;據材料“13世紀初……意大利紙逐漸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可得,13世紀初,意大利紙成為拜占庭文獻流傳的重要載體。第(2)問,據材料“阿拉伯占領埃及后,拜占庭帝國的草紙來源被阻斷”可從政治因素分析;據材料“意大利商人獲得地中海商業控制權后,意大利紙逐漸成為……重要載體”可從經濟因素分析;據材料“阿拉伯人利用中國造紙術制造的‘東方紙’”“意大利人改良后制作的紙張”可從技術因素分析;據材料“拜占庭學者將大量古典作品帶往意大利”并結合所學可從文化因素分析。
17.(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后,數百年歐洲史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Dark Ages)。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于中古。
——摘編自何炳忠《中古歐洲史》
歸納材料中的觀點,并結合所學歐洲中世紀的歷史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觀點:中世紀的歷史黑暗中孕育著光明
闡釋: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權高于王權的現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經濟上,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束縛人身自由,基督教會擁有大量的莊園和廣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不利于歐洲經濟的發展;文化上,基督教會在中世紀的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中世紀中后期,政治上,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上,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商品經濟和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市自治興起。文化上,一些城市興辦大學,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發展。
因此,中世紀的黑暗中卻孕育著近代歐洲發展的新機。
解析:材料對中世紀的黑暗和轉型進行了論述,強調黑暗中有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因此,可據此得出觀點。其次,結合所學知識,依托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圍繞中世紀的黑暗和孕育新機的表現進行闡釋。最后總結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普宁市| 克什克腾旗| 花莲市| 石楼县| 海晏县| 莲花县| 右玉县| 克什克腾旗| 县级市| 无锡市| 监利县| 木兰县| 城步| 西峡县| 驻马店市| 南昌市| 大竹县| 河津市| 永仁县| 锡林浩特市| 芜湖县| 沐川县| 两当县| 香港 | 屏南县| 四会市| 宜君县| 西盟| 科技| 成安县| 青川县| 岑溪市| 德清县| 鄂尔多斯市| 汾西县| 孝感市| 忻城县| 麻江县| 阳原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