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節 名稱 13、《賣油翁》 學時 1課時課 標 要 求 1.閱讀與鑒賞: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2.表達與交流: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并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內 容 與 學 情 分 析 內容分析 《賣油翁》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篇文章。這篇文章篇幅不長,但故事敘述生動,通過記敘賣油翁與陳堯咨的對話和賣油翁酌油的事例,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學好這篇課文,對培養學生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的生活作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著積極的意義。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對文言語句還缺乏細讀理解的能力。《賣油翁》這篇文章,故事性極強,大部分學生能夠結合注釋和工具書感知故事的大意,也能夠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但缺少對文章中人物行為、言語的揣摩,概括出的人物形象也是輪廓式的、標簽式的,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加強文本細讀。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往往是單一的,缺少發散性,也缺少批判性。這些都是學生閱讀思維的短板,需要給予指導和訓練。賣油翁 一課時學習 目標 了解作家、作品,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理解文言句意,熟悉故事內容,借助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長處,做到 有長處、優點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學習。學習 重點 難點 學習重點: 1. 了解作家、作品,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 理解文言句意,熟悉故事內容,借助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學習難點: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長處,做到有長處、優點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學習。課前 預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故事內容。 2.完成《賣油翁》預習導學案。學習 策略 1.朗讀法 2.小組合作討論法 3.激趣教學法學習 環節 任務設計 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與 落手目標環節一、 激趣導入, 引出新課。 (2分鐘) 1.教師向學生介紹中國歷史上的射箭高手,進而引出陳堯咨和賣油翁,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通過教師的激趣,學生對本文的兩個主人公有了強烈的認知欲。 激趣導入,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環節二、 走進作者,了解作品。 (3分鐘) 1.請學生給大家介紹歐陽修和《歸田錄》的相關知識,檢測預習情況。 2.教師視情況補充、訂正。 學生根據老師出示的檢測題,了解歐陽修及《歸田錄》的相關知識。 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視情況對學生沒有掌握的常識作補充,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又為講授課新課打好基礎。環節三、 讀準字音,明確節奏, 反復朗讀。 (10分鐘) 1.教師指名完成字音檢測題,幫學生讀準字音,掃清閱讀障礙。 2.明確朗讀節奏,組織學生進行多形式朗讀。 學生在認讀過程中,圈畫易錯字、音。 2.試著按照朗讀節奏進行朗讀。 在聽讀中,喚起美感,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消除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環節四、 疏通字詞, 把握文意。 (10分鐘) 1.教師讓學生兩人組交流預習成果,完成文意的疏通。 2.教師隨機指名翻譯課文。 1.學生同桌合作,結合注釋,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學生借助預習導學案疏通文句的意思,能有效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環節五、 整體感知, 體會情感 (4分鐘) 環節六、 合作探究, 品讀理解, 分析人物。 (10分鐘) 1.復述課文,要求:貼近原文,生動形象。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態度?哪些語句表現了陳堯咨的傲慢無禮? 1.如果你是賣油翁,面對憤怒的陳堯咨會怎么做?文中的賣油翁又是怎么做的?是否征服了驕橫的陳堯咨?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2.文中的陳堯咨和賣油翁,你更喜歡哪一個?說說你的理由。 1學生根據內容復述課文。 2.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 1.體會賣油翁化解矛盾沖突的智慧和他不卑不亢的沉著冷靜。 2.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關鍵語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1.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態度。 2.提升學生品味文章語言的能力。 1.培養學生借助關鍵語句感受文章意蘊、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環節七、 深入理解、感悟道理 (3分鐘) 陳堯咨和賣油翁都算得上是身懷絕技,你認為他們成功的經驗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中哪個句能說明這個道理? 逐步學生學有所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明白本文的道理。 通過分析陳堯咨和賣油翁成功的經驗,引導學生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達標練習 (3分鐘) 1.當堂檢測作業設計 主體作業:完成全品作業本35-36頁。 分層作業:發揮想象寫一寫陳堯咨打發走賣油翁后,他會想什么?以后又會怎么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