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19世紀末以來,新疆地區陸續出土大量魏晉時期漢文經典紙質寫本殘卷,包括《論語》《春秋左傳》《戰國策》《孝經》《三國志》等。這些或是當年從中原輾轉流傳下來,或者當時西域人學習漢字后寫成。這印證了當時( )A.重視教育成為社會共識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藝術 D.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2.北宋中期以后,于闐、拂菻(拜占庭)等國使者往往改道吐魯番盆地——河湟谷地(今西寧一帶)前往中原,進貢地圖、珠玉、珊瑚等;宋朝則“每賜以暈錦旋襴衣、金帶、器幣”。這反映出當時( )A.民間消費市場有所擴大 B.文明交流存在現實需求C.遼朝建立沖擊原有商路 D.對外交往內容不斷豐富3.地圖中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觀察下圖,圖中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是( )A.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 B.列班·掃馬訪問歐洲C.蒙古軍隊第二次西征 D.匈奴勢力的不斷西遷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有大量關于清代外國商船和貢船遇難獲得救助的檔案記載,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十五日廣東巡撫托恩多上奏反映,有瑞典商船遭風貨沉,水手遇難,請求按照慣例撫恤救助。這可以印證清初( )A.與瑞典等歐洲國家經濟交流頻繁 B.朝貢貿易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C.已經有維護海上貿易秩序的政策 D.開放了廣州一地為對外貿易口岸5.在柬埔寨東南部波蘿勉省的波赫墓地,發現一些銅碗和銅盤。這些銅碗和銅盤不僅形制與越南萊宜墓地以及中國嶺南漢墓所出同類器相近,而且銅碗的鉛同位素比值與泰國考山考遺址出土的漢朝銅鏡非常接近,相關數據具有中國西漢銅器的特征。這體現了漢代( )A.南方經濟發展較迅速 B.銅器制作工藝臻于成熟C.邊疆治理體系的完善 D.中華文化的輻射與傳播6.《水經注》記載了東漢敦煌人索勱事跡:“敦煌索勱,字彥義,有才略,將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樓蘭屯田。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國。”索勱的做法( )A.改變了西域的生產方式 B.開啟了屯田戍邊的模式C.推動了西域地區的統一 D.擴大了農耕文明的影響7.西藏地區考古資料顯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遺址出現了粟的栽培和豬的飼養;在昌果溝遺址發現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遺址發現了2-4世紀的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金屬制品遺存。這有力佐證了西藏地區( )A.生態環境受到新物種引進的嚴重影響B.與其他地區存在持續的物質文化交流C.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人類活動D.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8.“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稱產自中亞,經由西夏販賣而來的綠松石,但在元人文獻中,它也被用來指稱直接從西亞商人處購得,名為“乞里馬泥”(意為產自波斯起兒漫)的綠松石。這反映了元代( )A.統治版圖廣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C.絲綢之路暢通 D.地理學成就突出9.1693年,康熙帝患瘧疾,傳教士洪若翰、白晉等以1638年在秘魯發現的治瘧特效藥金雞納霜將他的病治好。此后康熙帝更加重視西醫西藥,鮑仲義、樊繼訓等都是康熙朝來華并服務于宮廷的傳教士醫生,他們在康熙皇帝出巡的時候常常要隨駕扈從。這從側面說明( )A.中國傳統醫學日漸沒落 B.西學東漸推動社會進步C.清朝外交政策發生轉變 D.中外文化交流取得進展10.1886年,倫敦《泰晤士報》刊登了一則特別廣告:“來自波斯的地毯匠人正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示古老編織技藝,他們使用的染料配方卻源自印度靛藍。與此同時,中國廣東的繡娘通過蒸汽印刷術獲得巴黎時裝圖樣,正在為倫敦定制帶有龍紋的西式晚禮服。”這則廣告體現了( )A.信息革命打破傳統工藝時空限制 B.新航路開辟促成全球貿易網形成C.殖民擴張催生文化符號的再創造 D.跨洲貿易網絡促進多元文明互鑒11.中國古代有以茶助文思的說法,18世紀的英國作家約翰遜,每日必飲茶40杯,以此啟迪靈感。英國首相格萊斯頓(1809-1898)曾說:“如果你發冷,茶會使你溫暖;如果你發熱,茶會使你涼快;如果你抑郁,茶會使你歡快;如果你激動,茶會使你平靜。”由此可見( )A.英國大眾消費生活趨于奢侈 B.文化在傳播中發生變異C.中國文化影響英國人的生活 D.中外文化在互鑒中發展12.如圖為1919年由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設計的晚禮服。該服飾( )A.利于展現女性的身體曲線 B.迎合了西方人的審美意趣C.充滿濃厚的中東文化色彩 D.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13.2002—2010年,日本對歐美地區文化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由56%下降到32%。其中具有鮮明日本特色的視覺藝術、工藝品和新媒體的出口額下降明顯,而受歐美文化影響較多的產品出口額則較為穩定。據此可知,日本文化產業( )A.陷入長期增長停滯 B.出口規模不及歐美C.面臨文化兼容挑戰 D.遭遇別國強大競爭14.如表為16世紀載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信息。據此推斷,當時( )時間 沉船之地 國籍與船名1544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號1576年 今美國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號1588年 愛爾蘭水城 西班牙特里尼達巴倫西亞號A.歐洲主導的世界市場已形成 B.西班牙逐漸獲得了貿易優勢C.中國是世界商業貿易的中心 D.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15.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企業在進入伊斯蘭教國家時,會按照當地風俗供應特定產品;可口可樂根據中國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產品,迅速獲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同。這表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A.跨國公司逐漸彌合文化分歧 B.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C.地方特色文化阻礙生產經營 D.國際分工承載文化交流16.18世紀早期,隨著飲茶在歐洲的盛行,茶館成為“偉大文學、音樂和藝術家……碰面和交換意見”的重要場所,同時諸如《綠茶女神》《茶迷貴婦人》等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一度風行。這反映了( )A.歐洲文化生活因茶而豐富 B.茶葉已取代了咖啡等飲品C.中華文化已成歐洲的主流 D.歐洲受到了中國文藝影響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加之駱駝、馬匹運載能力有限,更為嚴峻的是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后,海上絲綢之路愈加發達。——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等材料二 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帶到印度、波斯,乃至歐洲。16世紀以前,中國茶主要在亞洲大陸傳播。近代以后,中國茶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茶葉貿易多數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隊或公司進行的,因此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俄羅斯的恰克圖等都通過茶葉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法國)油畫展現了民眾飲茶的場面俄國皇室和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荷蘭鼓勵婦女在家中舉辦茶會,聯絡親朋,加強社會交往。社會上建立的茶館也面向女性開放,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飲茶和交流的空間。英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館成為“十八世紀早期偉大文學、音樂和藝術家……碰面和交換意見”的重要場所。與此同時,茶館也是社會下層人士休閑放松之地。在天津考生獲取答案——《絲綢之路上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及其對歐洲的影響》等材料三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70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蠶、種植等12個門類。徐光啟撰寫6萬多字,皆為親身體驗所得。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17世紀末至18世紀,《農政全書》傳至日本和朝鮮。日本學者據《農政全書》整理、編寫了“救荒本草”“野菜譜”“甘薯記”,此后,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政全書》仍然受到重視,為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1735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1738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18~19世紀,俄國翻譯了《農政全書》,推廣了中國的桑蠶織造技術。——摘編自《科學技術史》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絲綢之路“時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2)依據材料二,概述中國茶的傳播對歐洲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農政全書》的基本特點;說明該書在國外的傳播及所起的作用。18.南粵古驛道(又稱大庾嶺道、粵贛古道)是指秦統一嶺南至民國初廣東省內用于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交通道路體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粵古道形成于秦漢時期,唐宋時期獲得發展。唐代開鑿了廣東與江西之間的大庾嶺道,加深了廣東與中原的交往;開通了“廣州通海夷道”,為當時世界最長航線;在廣州首設市舶使,總管對外貿易事宜;在廣州城設“番坊”,專供外商居住。宋代南粵驛道得到進一步發展。宋太祖在廣州首設市舶司,作為掌管海外貿易的專職機構……南粵古道所蘊藏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廣東省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粵古道不僅是嶺南地區的商貿物流通道,還是海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見證。——摘編自王元林《中外交通史略》等材料二 廣東南雄珠璣巷處在唐代開鑿的大庾嶺道上,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嶺后到達嶺南的第一個商業重鎮……據統計,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經南雄珠璣巷遷入的,而其中有187個氏族是宋代從南雄珠璣巷遷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總數的98%。——摘編自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四卷)》材料三 1930年5月,毛澤東對江西尋烏及周邊梅縣、五華、平遠、興寧、蕉嶺等廣東地區的陸路、水路、交通工具、貿易貨物、郵政、電報電線等情況進行了詳細闡述,對贛粵區域之間的商貿往來作出細致分析,這有助于加深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認識。而這些地區則主要分布在南粵古道粵贛古道段上,成為了現如今研究南粵古驛道的紅色文化遺產。——摘編自毛澤東《尋烏調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宋時期南粵古道發展的原因。(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粵古道所承載的歷史價值。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世紀時,英國人對咖啡聞所未聞。咖啡是一種新商品,是消費革命史家頌揚的新“物品世界”的一部分,它不斷被和巧克力、茶、鐘表、瓷器、印花布以及其他商品一起提到,這些商品開始進入商店和近代早期消費者的家中。倫敦最初的咖啡館在1650年誕生于牛津的大學城,倫敦市內第一家咖啡館則是在兩年后的1652年開業。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咖啡館迅速流行開來,英國城市出現了幾百家咖啡館。咖啡館一般收取一便士的入門費,提供咖啡、巧克力和其他飲料,并且備有報紙、雜志、小冊子。咖啡館也以自己的方式進入新的歷史:它們通常構成了后復辟時代城市復興研究舞臺背景的一部分,成為形塑實驗科學興起的科學討論的背景,當然也成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和現代民主政治文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市民社會出現的首要地點。——摘編自[英]布賴恩·考恩《咖啡的社會生活:英國咖啡館的興起》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咖啡館流行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咖啡館在“新的歷史”進程中的作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運用世界近代史的相關史實,以“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C D D B C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C D B A1.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疆地區出土了魏晉時期的漢文殘卷,結合所學,魏晉時期,新疆地區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推測可能從中原流傳下來或者當地人學習漢文化形成,體現出了中原文化對邊疆地區的影響,反映了地區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新疆地區的漢文經典,“社會共識”說法夸張,排除A項;材料強調邊疆地區出現中原文化典籍,而不在于側重當時的主流思想,排除B項;結合所學,因為造紙技術的改進,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北宋中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被西夏占據,東歐、西域等國使者改道前往中原,與宋朝進行物產、文化交流,這說明互通有無的需要促使雙方突破阻礙、另辟道路實現交流,反映出文明交流存在現實需求,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官方往來,并非民間貿易,排除A項;材料中沖擊原有商路的是西夏而非遼朝,排除C項;材料強調宋朝與西域等國突破阻礙實現交流,沒有強調雙方交往內容的豐富,排除D項。故選B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圖片信息“大都”可知是元朝。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教皇和英法國王,B項正確;“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蒙古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蒙古西征并未到達法國,排除C項;“匈奴勢力不斷西遷”的說法與元代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據材料“有瑞典商船遭風貨沉,水手遇難,請求按照慣例撫恤救助”,可知清初通過海上救助來維護海上貿易秩序,C項正確;材料中只涉及瑞典商船遇難,不能說明與瑞典等歐洲國家經濟交流頻繁,排除A項;材料強調清朝前期已經有維護海上貿易秩序的政策,未強調朝貢貿易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廣州一地作為對外貿易口岸,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柬埔寨東南部波蘿勉省的波赫墓地,發現一些銅碗和銅盤,銅碗的鉛同位素比值與泰國考山考遺址出土的漢朝銅鏡非常接近,這說明當時中國與柬埔寨地區存在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體現了當時中華文化的輻射與傳播,D項正確;材料內容無法說明當時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排除A項;材料無法確定漢代銅器制作工藝是否成熟,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確定柬埔寨屬于當時中國領土,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是邊疆,排除C項。故選D項。6.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敦煌索勱,實行屯田,積粟百萬,威服外國,結合所學可知,屯田制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管理制度,這反映了農耕在河西走廊的擴展,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敦煌索勱,實行屯田,但并不能說明整個西域的生產方式改變,排除A項;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屯田制,排除B項;當時西域地區已經歸漢朝政府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7.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距今5000年前后至2-4世紀(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地區的考古發現包括了粟、豬、青稞、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物品,這些發現表明西藏與周邊乃至更遠地區存在著較為頻繁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B項正確;雖然材料中提到了外來作物如粟和青稞的出現,但沒有具體證據顯示它們對當地生態造成了顯著影響,排除A項;題目中的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及以后的時間段內,并未直接支持該選項的說法,故不選C項;雖然發現了青銅制品,但這不足以證明青銅鑄造就是手工業生產的主導行業,且題目信息更多強調的是跨區域交流而非某一特定行業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材料中提到“河西甸子”綠松石既從中亞經西夏販賣而來,又能從西亞商人處購得,這表明在元代,與中亞、西亞的貿易交流較為頻繁,能夠實現這樣的貿易往來,主要得益于絲綢之路的暢通,C項正 確;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元代統治版圖擴大與“河西甸子”綠松石貿易之間的關聯,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了綠松石的貿易,但僅從這一物品的貿易不能充分說明整個元代奢侈品需求旺盛,證據不夠充分, 排除B項;材料重點在于綠松石的貿易來源,而非關于地理學方面的成就,該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由材料可知,康熙皇帝因傳教士成功治療瘧疾而更加重視西醫西藥,這體現出中外文化交流在醫學方面的進展,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于西醫學的態度更加重視并未涉及傳統中醫發展,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到個案,而不涉及社會整體情況,無法得出推動社會進步,排除B項;外交政策轉變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0.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波斯的地毯匠人”“巴黎萬國博覽會”“染料配方卻源自印度靛藍”“中國廣東的繡娘通過蒸汽印刷術獲得巴黎時裝圖樣,正在為倫敦定制帶有龍紋的西式晚禮服”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示的波斯地毯采用了印度染料配方,英國晚禮服制作將巴黎時裝、近代印刷技術和中國龍紋、刺繡等多種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體現了跨洲貿易網絡促進了多元文明交融互鑒,D項正確;據所學,信息革命指20世紀后半葉以計算機和互聯網興起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與1886年的時代背景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19世紀末全球貿易網絡下的文明交流成果,而非16世紀前后新航路開辟促進貿易網形成的過程,排除B項;材料沒有直接體現“殖民擴張”的暴力和“催生”新文化的強制性,更側重亞歐商業和文化的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1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的英國。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有茶助文思的傳統,近代英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茶葉和飲茶習慣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說明古代中國的茶文化影響近代英國人的生活,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英國大眾消費生活趨于奢侈,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文化在傳播中發生變異,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國的茶葉文化對近代英國人生活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國茶葉文化對英國的影響,沒有涉及英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2.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1919年由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設計的晚禮服”和所學可知,這種風格的服裝采用東方特色的裁剪,寬大的下擺不像西方服裝勾勒出女性的身體曲線,帶有鮮明東方服飾的痕跡,體現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D項正確;該禮服不利于展現女性的身體曲線,排除A項;材料中的服飾具有明顯的東方文化因素,非迎合了西方人的審美意趣,排除B項;該服飾具有明顯的東亞文化色彩,非中東,排除C項。故選D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2002至2010年的日本。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日本對歐美地區文化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其中引發因素是日本特色的文化產品出口下降,而受歐美文化影響較多的產品則穩定,這說明歐美受眾對日本特色文化認可程度有限,C項正確;數據是日本對歐美地區文化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不能推斷總額增減,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日本與歐美文化出口的比較信息,排除B項;日本對歐美地區文化產品出口下降的原因是文化兼容問題,無法得出遭遇別國強大競爭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6—17世紀載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地點,包括南非海岸、美國南加州海岸、愛爾蘭水城等,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葡通過與中國貿易,推動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而瓷器是重要的媒介,D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歐洲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對比各國貿易優勢,無法得出西班牙逐漸獲得貿易優勢的相關結論,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不能判斷中國是世界商業貿易的中心,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伊斯蘭教國家,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企業會按照當地風俗供應特定產品,可口可樂根據中國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產品,這些都順應了當地消費者的風俗和文化情感需求,說明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B項正確;“彌合文化分歧”的說法絕對化,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企業借鑒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擴大了生產經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際分工,排除D項。故選B項。1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歐洲)。茶在歐洲盛行,茶館成為交流的重要場所,文學作品中以茶為主題一度風行,這都說明歐洲文化生活因茶而豐富,A項正確;茶葉已取代了咖啡等飲品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華文化已成歐洲的主流夸大了茶的作用,排除C項;歐洲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不是文藝,排除D項。故選A項。17.(1)原因:陸上絲綢之路沿途自然條件惡劣;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沖突劇增;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對峙;經濟重心南移;航海技術發展;新航路開辟。(2)影響:增加了歐洲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歐洲城市發展;豐富了歐洲人的社會生活,創造出新的茶文化;為文化交流提供場所。(3)特點:內容豐富,涉及農業多個方面;注重實踐經驗;收錄大量前代和同時代文獻。作用:在日本應對饑荒、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促進了法英俄等國絲織業發展。【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和世界)。主要原因:由材料“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可得出,陸上絲綢之路沿途自然條件惡劣;由材料“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可得出,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沖突劇增;由材料“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及所學可得出,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對峙;由材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可得出,經濟重心南移;由材料“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可得出,航海技術發展;由材料“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及所學可得出,新航路開辟。(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和世界)。影響:由材料“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可得出,增加了歐洲政府財政收入;由材料“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俄羅斯的恰克圖等都通過茶葉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可得出,促進了歐洲城市發展;由材料“荷蘭鼓勵婦女在家中舉辦茶會,聯絡親朋,加強社會交往”及所學可得出,豐富了歐洲人的社會生活,創造出新的茶文化;由材料“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飲茶和交流的空間”可得出,為文化交流提供場所。(3)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和世界)。特點:由材料“共70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蠶、種植等12個門類”可得出,內容豐富,涉及農業多個方面;由材料“皆為親身體驗所得”可得出,注重實踐經驗;由材料“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及所學可得出,收錄大量前代和同時代文獻;作用:由材料“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得出,在日本應對饑荒、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材料“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及所學可得出,促進了法英俄等國絲織業發展。18.(1)原因:交通的發展;中央集權的加強;政府對廣東發展的重視;經濟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2)價值:廣東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往;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承載著北民南遷和民族交融的信息;蘊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成為重要的紅色文化遺產。【詳解】(1)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宋時期。由材料“唐代開鑿了廣東與江西之間的大庾嶺道,加深了廣東與中原的交往”可得出交通的發展;由材料“宋代南粵驛道得到進一步發展。”及所學可得出中央集權的加強;由材料“宋太祖在廣州首設市舶司,作為掌管海外貿易的專職機構……南粵古道所蘊藏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廣東省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得出政府對廣東發展的重視;由材料“南粵古道不僅是嶺南地區的商貿物流通道,還是海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見證。”及所學可得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漢至民國時期的中國。由材料“南粵古道所蘊藏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廣東省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得出廣東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材料“南粵古道不僅是嶺南地區的商貿物流通道,還是海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見證。”可得出見證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往;結合所學可得出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由材料“廣東南雄珠璣巷處在唐代開鑿的大庾嶺道上,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嶺后到達嶺南的第一個商業重鎮……據統計,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經南雄珠璣巷遷入的,而其中有187個氏族是宋代從南雄珠璣巷遷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總數的98%。”可得出承載著北民南遷和民族交融的信息;蘊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由材料“而這些地區則主要分布在南粵古道粵贛古道段上,成為了現如今研究南粵古驛道的紅色文化遺產。”可得出成為重要的紅色文化遺產。19.(1)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咖啡貿易量增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牛津大學城的示范作用;咖啡館提供多種服務。(2)促進近代早期城市發展;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促進了民主政治文化發展;提供了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公共空間;推動英國社會轉型。【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17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原因:由材料“新‘物品世界’的一部分”可得出,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咖啡貿易量增加;由材料“這些商品開始進入商店和近代早期消費者的家中”可得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材料“倫敦最初的咖啡館在1650年誕生于牛津的大學城”及所學可得出,牛津大學城的示范作用;由材料“咖啡館一般收取一便士的入門費,提供咖啡、巧克力和其他飲料,并且備有報紙、雜志、小冊子”可得出,咖啡館提供多種服務。(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7世紀中期以后(英國)。作用:由材料“它們通常構成了后復辟時代城市復興研究舞臺背景的一部分”可得出,促進近代早期城市發展;由材料“成為形塑實驗科學興起的科學討論的背景”可得出,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由材料“現代民主政治文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市民社會出現的首要地點”及所學可得出,促進了民主政治文化發展。由材料“現代民主政治文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市民社會出現的首要地點”可得出,提供了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公共空間;由材料“倫敦最初的咖啡館在1650年誕生于牛津的大學城,倫敦市內第一家咖啡館則是在兩年后的1652年開業。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咖啡館迅速流行開來”及所學可得出,推動英國社會轉型。20.示例:論題:世界貿易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闡述:16世紀以來,世界貿易迅速發展,商品的流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交流、相互借鑒并發展。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根據自身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服飾的貿易也促進了各國服飾的變化,中國服飾的面料、款式花紋融入到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中,日本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民國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飾的特點,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鐘表在16世紀中期由歐洲傳入中國內地,并且逐漸流行,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在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其外觀更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清朝的更鐘。各國的茶文化、服飾、鐘表的變化都體現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發展。綜上,近代以來隨著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我們應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的良性發展,以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與進步。【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世界。設問是以“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首先,根據材料“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更鐘”“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及所學可得出論題:世界貿易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其次,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影響;服飾的貿易對各國服飾變化的影響;鐘表傳入中國的影響等方面分析說明,例如: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根據自身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服飾的貿易也促進了各國服飾的變化,中國服飾的面料、款式花紋融入到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中,日本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民國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飾的特點,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鐘表在16世紀中期由歐洲傳入中國內地,并且逐漸流行,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在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其外觀更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清朝的更鐘。各國的茶文化、服飾、鐘表的變化都體現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近代以來隨著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我們應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的良性發展,以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與進步。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