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在13世紀蒙古西征期間,某波斯學者記載:“蒙古人帶來的不僅是戰火,還有中國的造紙術與阿拉伯的天文儀器。撒馬爾罕的圖書館中,波斯詩歌與漢地醫書并列而存。”這反映了蒙古西征( )A.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B.引發文化基因的突變重組C.確立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 D.導致被征服地區文化毀滅2.云紋是中國古老的藝術主題。下圖是13世紀伊利汗國時期的滴珠窠云紋地毯,其保留了伊斯蘭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菱格一云朵嵌套”結構。這可用于佐證( )A.本土文明同化了外來統治者 B.蒙古西征推動了區域文化交流C.華夏文明在中東占主導地位 D.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暢通3.公元前5世紀,許多希臘人前往東方,很多人選擇充當雇傭兵,其次是商人、手藝人和游歷者。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化在小亞細亞、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等地,已有相當程度的擴展。這可以用來說明( )A.希臘成為波斯帝國的文化中心 B.希臘城邦支持了亞歷山大東征C.城邦的衰落導致希臘人口遷移 D.希臘化時代出現有其歷史淵源4.亞歷山大受到東方“王權神化”觀念影響,東征之初,就在埃及的孟斐斯發行過一種有自己肖像的銅幣。到達印度后,他還發行過一種大徽章,上面刻有自己騎馬與乘象的印度國王作戰的圖案。亞歷山大死后,其后繼者也多將自己的頭像鑄到錢幣上。這體現了( )A.希臘人的殖民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B.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產生碰撞與交融C.亞歷山大東征促進希臘文化中心東移D.亞非上層人士對希臘化政策的認同5.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每征服一個地區,就修筑城池,將其命名為亞歷山大城。目前可考證的40余座城池的建筑形式與市政制度都是希臘式的,清一色的石頭城堡,再配備上希臘式體育場、神廟、浴室等設施。這表明亞歷山大東征( )A.加速了東西方文明交融 B.凸顯了軍事掠奪的殘酷C.推動了希臘文化的傳播 D.沖擊了東亞地區的穩定6.《東南亞文化交匯》一書中提到“菲律賓的巴朗蓋制助推了殖民者的間接統治”。(巴朗蓋類似于村莊或部落,社會內部存在貴族、自由民和奴隸三個群體)“菲律賓具有文明十字路口的特質,印度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西班牙與美國、日本在菲律賓的多重演奏留下深深的疊層式印記”。以下關于菲律賓歷史與文化的表述正確的是( )A.西班牙通過巴朗蓋制實現了對菲律賓的中央集權統治B.菲律賓文化的多層次印記,反映了其被多次殖民的經歷C.在其發展歷程中,多種力量相互交織,影響程度不相上下D.體現了多元文化與本土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7.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指出:“拿破侖的軍隊像一把鋒利的犁,在歐洲大地上翻耕出了新的文化土壤。”符合這一觀點的史實有( )①傳播民主、自由、法治思想 ②頒布《人權宣言》③歐洲弱小國家民族意識覺醒 ④推行《拿破侖法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有學者研究發現,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后,在文學創作領域作家們既借鑒歐洲浪漫主義的敘事手法,又融入印第安神話與傳說,創作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學作品。這表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后( )A.本土文化借歐洲文化實現復興 B.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產生新文化C.歐洲文化逐漸被本土文化同化 D.文化多元性阻礙了國家認同構建9.某歷史學家說,“拿破侖不僅是一位軍事天才,更是一位歷史的塑造者”。從政治格局演變到經濟制度的變革,從民族主義興起到民主、獨立、自由、法制等思想傳播,拿破侖戰爭深刻改變了歷史進程。該學者意在說明拿破侖戰爭后( )A.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 B.西方殖民者加緊對外文化侵略C.民族自決原則傳播開來 D.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分化加速10.有學者指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把政治民主制傳到這個國度,卻只是用作專制和高壓統治的裝飾物;英國殖民者以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者自居,卻傲然高踞于印度人民頭上,頤指氣使。該學者意在說明( )A.文明傳播效果與接受者態度相關 B.殖民統治行為具有鮮明的矛盾性C.殖民統治阻礙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D.文明交流包容與排斥兼具的特點11.20世紀上半葉,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的文學教育是莎士比亞戲劇等,地理學習的是歐洲的山脈、河流和工業布局,歷史學習的是英國16—17世紀的歷史以及前往非洲的歐洲探險家。據此可推知(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 B.非洲民族解放面臨困境C.知識精英改革愿望迫切 D.非洲嚴重缺乏文化認同12.獨立后的新加坡實行“英語+母語”的雙語教育政策,母語包括華人的華語、馬來人的馬來語和印度人的泰米爾語。這種雙語教育政策( )A.保障了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 B.實現了新加坡人的文化認同C.有利于提高新加坡的國際地位 D.反映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征13.“這場戰爭不僅重塑了歐洲版圖,更通過士兵的流動和占領區的管理,加速了技術、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跨文化傳播。例如,美國士兵帶來的爵士樂和可口可樂,在戰后歐洲青年中引發熱潮。”材料表明這場戰爭的影響是(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B.民族民主意識廣泛的傳播C.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擴散 D.大眾消費文化的跨國傳播14.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收回蘇伊士運河,英軍撤離運河區。幾個月后,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發動軍事入侵,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以撤軍,埃及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該事件的歷史背景是( )A.西方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B.戰后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C.非洲獨立意識開始覺醒 D.歐洲國家經濟實力迅速衰落15.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主題曲《WakaWaka》融合了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歌詞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材料旨在反映( )A.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 B.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與融合C.信息化推動文化傳播 D.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16.如表所列為美國不同時期的語言戰略。該表反映了( )時間 語言戰略20世紀50年代 美國教育經費大增,俄語和東歐研究成為政府支持重點20世紀80年代 美國政府特別重視日語、漢語及其相關研究21世紀初 阿拉伯語普什圖語等中東語言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語言A.經濟全球化發展 B.舊國際格局的瓦解C.國際形勢的變化 D.文化多樣性的挑戰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翻譯史大事記(節選)序號 時間 大事提要① 約公元前250年 安德羅尼柯在羅馬把荷馬史詩《奧德賽》譯成拉丁文② 公元前210—150年 羅馬戲劇家大量翻譯、改編希臘戲劇③ 383—405年 羅馬天主教教父哲羅姆以希伯來原文為依據譯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經》,成為官方版本④ 590—604年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寓所建立教廷翻譯機構⑤ 1100—1200年 西班牙出現將阿拉伯語翻譯為拉丁文的熱潮,形成托萊多“翻譯院”,翻譯的作品許多是譯成阿拉伯語的希臘典籍⑥ 1377年 法國宮廷譯員歐雷斯米翻譯亞里士多德的作品⑦ 1600—1637年 色諾芬、李維等古希臘、古羅馬作家的作品被大量英譯——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材料二 路德把圣經從希伯來文本和希臘文本譯成德文。……早在路德之前,已有南德語言的十四種圣經譯本和北德語言的三種圣經譯本。路德翻譯圣經的重要意義在于,他在翻譯時追溯到完全未經后人竄改過的圣經原本,并把它譯成一種由他確定下來并通用起來的“標準”德語版本。……圣經翻譯工作一直到1534年。……路德譯成的德文圣經依靠當時已有的印刷技術而獲得迅速傳播,統一德語也隨之迅速傳播,越來越多的德意志人開始用這種德語寫作。——丁建弘《德國通史》(1)閱讀材料一,將表格中的事件依據翻譯特色進行階段劃分,并簡要說明理由。(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路德版德文圣經迅速傳播的意義。18.[近代西方的世界意識]材料 培根(1561~1626年)立足于當時已臻成熟的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借助阿科斯塔的《西印度志》與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在《新大西島》中強化了亞特蘭蒂斯與美洲的對等關系,并重申了中國的知識技術對于實現知識復興的必要性。作為小說中耶路撒冷國權力中心的所羅門之宮,引領著在世界各地收集知識與技術的工作。他相信,人類憑借這些技術,加諸探尋真理的勇氣等,“一定會讓學問在現代遠遠超過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光榮”。成形于現代的知識帝國,將空間上的非歐洲知識技術統統整合進繼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之后的第三個時期,也就是現代。至于誰才能運用這第三個時期的知識去真正地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培根將權力再次交給了一個由空間界定的主體:西歐各民族,因為“嚴肅意義上的三次學術革命或三個學術時期,第一個時期由希臘人,第二個時期由羅馬人,第三個時期由我們,也就是西歐各民族主導”。——摘編自劉佳愷《〈新大西島〉中的世界意識與“知識帝國”理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培根的世界意識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培根的世界意識與“知識帝國”理想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戰爭不僅削弱了歐洲列強的實力,還激發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聯合國憲章中關于‘民族自決’的原則,為殖民地獨立提供了法理支持。——摘編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通史》(2005年版)材料二 在非洲,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于1954年發動武裝起義,經過近八年的斗爭,最終迫使法國承認其獨立(1962年)。這一勝利鼓舞了非洲其他殖民地,如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紛紛以不同方式爭取獨立。——摘編自費爾南·布羅代爾《非洲解放運動史》(1988年)材料三 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在1945年宣布獨立后,與荷蘭殖民者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外交與軍事斗爭。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不僅是東南亞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也為冷戰格局下的‘第三世界’運動奠定了基礎。——摘編自王賡武《東南亞的現代轉型》(1999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現代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背景。(2)現代民族解放運動對20世紀國際格局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試從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角度闡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多樣化或者多元化的客觀反映,而具有差異性的多元文化恰恰也是各文化之間交流互鑒、取長補短的基礎。盡管國內外學界對人類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史仍存在分歧,但技術、考古、歷史等領域的實踐證明“人類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世界文化交流互鑒是一種普遍現象。世界文化多樣性既是世界現實多樣性的客觀存在,也是互學互鑒所依賴的基礎,更是創新進步的關鍵因素,無論未來的世界如何變化,追求差異性中的共同性應該是我們創造美好世界的基本思維和共同價值趨向。——摘編自彭青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交流互鑒》根據材料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B C D D B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D B B C1.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的蒙古帝國(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強調的是蒙古西征對不同文明之間交流融合的推動作用,促進了中國造紙術等亞洲文化的西傳,也促進了西亞地區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體現的是文明之間的雙向交流與融合,A項正確;材料僅涉及了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無法體現各地區的本民族文化是否發生了是實質性的變化,無法得出引發文化基因的突變重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區文化地位的比較,無法得出確立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戰爭所帶來的客觀上的積極影響,而非戰爭對征服地區文化破壞的消極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2.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涉及13世紀伊利汗國時期的滴珠窠云紋地毯保留了伊斯蘭風格,同時形成了獨特的“菱格—云朵嵌套”結構。這種藝術形式結合了伊斯蘭風格和中國云紋元素,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西征在13世紀促進了歐亞大陸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伊利汗國作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其藝術形式也反映了這種文化交流的成果,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蒙古西征過程中,中國的地毯風格融合波斯風格,而非同化了外來統治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華夏文明在中東文化中的地位比較,無法得出華夏文明在中東占主導地位,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蒙古西征及蒙古汗國建立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未涉及絲綢之路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公元前4世紀(世界)。材料中提到公元前5世紀許多希臘人前往東方,包括充當雇傭兵、商人、手藝人和游歷者等,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化在小亞細亞等地已有相當程度的擴展。這表明在亞歷山大大帝大規模東征之前,希臘人就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向東方遷移并傳播希臘文化,為后來希臘化時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波斯帝國并未征服希臘,排除A項;亞歷山大東征是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與材料時間不完全相符,排除B項;公元前5世紀中期,希臘的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當時希臘還沒有衰落,排除C項。故選D項。4.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亞歷山大受到東方‘王權神化’觀念影響”“發行過一種有自己肖像的銅幣”“后繼者也多將自己的頭像鑄到錢幣上”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亞歷山大和后繼者受到東方“王權神化”觀念的影響,在錢幣上鑄造王像以增強自己在東方統治的合法性,體現了不同區域文明間的碰撞與交融,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希臘化時代的東西方文化交融,并非希臘殖民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希臘文化中心東移的具體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亞非上層人士對亞歷山大帝國推行希臘化政策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古代歐洲。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修筑大量城池并融入希臘式建筑形式及市政制度,這有效推動了希臘文化的傳播,C項正確;材料提到的是亞歷山大東征帶來的影響,未涉及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加速,排除A項;題干提到亞歷山大東征帶來希臘式建筑風格,但并未提到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軍事掠奪的具體內容,排除B項;亞歷山大的東征主要集中在西亞、北非和中亞地區,對東亞地區并沒有直接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菲律賓)。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菲律賓先后經歷 西班牙 (1565—1898年)、 美國 (1898—1946年)和 日本 (二戰期間)的殖民統治。因此“菲律賓具有文明十字路口的特質,印度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西班牙與美國、日本在菲律賓的多重演奏留下深深的疊層式印記”。這種歷史進程直接塑造了菲律賓文化的“疊層式”特征,體現了多元文化與本土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D項正確;西班牙采取間接統治,依賴巴朗蓋貴族,未建立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殖民者并未完全摧毀本土社會層級,外來文化與本土結構存在雙向調適,而非“被多次殖民的經歷”的單向覆蓋,排除B項;西班牙殖民長達300余年,文化烙印最深;美國主導現代政治制度;日本影響短暫。三者影響力差異顯著,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侖戰爭的客觀上的積極影響,對歐洲而言拿破侖戰爭向歐洲傳播民主、自由、法治思想;同時歐洲弱小國家在反抗拿破侖侵略的過程中弱小國家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國家民族意識發展;與此同時拿破侖在侵占歐洲其他國家的同時,把《拿破侖法典》推行到了歐洲其他國家,客觀上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變革,①③④正確;②錯在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派,不是拿破侖,排除ABC項。故選D項。8.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拉丁美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描述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后的文學創作既借鑒了歐洲浪漫主義,又融入了印第安文化元素,形成了兼具兩種文化特征的新文化形態,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兩種文化融合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而非本土文化的再次復興,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本土文化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涉及的是二者在融合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文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多元文化發展的消極影響,涉及的是對新文化形成產生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拿破侖不僅是一位軍事天才,更是一位歷史的塑造者”“從政治格局演變到經濟制度的變革”“從民族主義興起到民主、獨立、自由、法制等思想傳播”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拿破侖戰爭后西方殖民者加緊對外文化侵略,排除B項;民族自決原則傳播開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后,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所帶來的影響,與資本主義國家分化加速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把政治民主制傳到這個國度”“用作專制和高壓統治的裝飾物”“以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者自居,卻傲然高踞于印度人民頭上,頤指氣使”,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在印度推行專制、高壓的殖民統治,同時又將政治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思想帶到印度,反映了殖民統治行為的矛盾性:表面上宣揚民主與自由,實際上卻壓迫和剝削印度人民,B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印度社會對西方文明態度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重點呈現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雙重性、矛盾性,并未強調殖民統治對印度發展的負面影響,但排除C項;題干沒有具體分析英印文明交流進程中的學習包容與斗爭排斥,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背景題。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非洲)。根據“(知識精英學習)莎士比亞戲劇”“歐洲的山脈、河流和工業布局”“英國16—17世紀的歷史”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肯尼亞知識精英長期接受歐洲式教育,反映出殖民者在肯尼亞等地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用殖民同化維護其殖民統治,削弱了殖民地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文化,不利于非洲民族意識的增強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B項正確;材料分析的是殖民同化政策的危害,沒有強調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絕大部分國家成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導致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西式教育,沒有提及知識精英不滿現狀、改革愿望迫切,排除C項;只有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西方教育一項,不能說明整個非洲缺乏交流,文化認同不足,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新加坡)。據本題材料可知,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中,母語涵蓋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不同族群的語言,體現了對不同文化和語言的尊重與包容,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特征的一種體現,D項正確;雙語教育政策主要側重于語言和文化方面的教育,雖然語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經濟發展有幫助,但它并非是保障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的直接和關鍵因素,經濟增長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排除A項;文化認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價值觀、歷史傳承、社會習俗等多個方面,雙語教育只是提供了學習不同語言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但不能確保人們就會形成統一的文化認同,排除B項;國際地位的提升與國家的綜合實力、外交政策、國際影響力等多種因素相關,雙語教育政策更多地是在國內文化和教育層面發揮作用,與國際地位的直接關聯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13.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戰爭對技術、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特別強調了“爵士樂和可口可樂”等大眾消費品的跨國傳播,即戰爭客觀上推動了大眾消費文化的傳播,D項正確;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是在二戰后,與材料中所涉及的一戰影響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民族民主意識是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反對殖民侵略和追求民主政治的訴求,材料未涉及其方面的影響,排除B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擴散是十月革命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材料側重于戰爭對歐洲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背景題。時空是:現代(埃及)。根據材料“納賽爾宣布收回將蘇伊士運河”“第二次中東戰爭”“國際社會的壓力”“英法以撤軍,埃及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傳統殖民體系日益衰落,美蘇冷戰秩序已經形成,圍繞蘇伊士運河展開的斗爭結果是英法在美蘇壓力下撤軍,反映出當時英法殖民霸權的衰落和冷戰格局下新權力平衡的形成,即二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B項正確;西方殖民體系徹底瓦解的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而不是1956年,排除A項;早在20世紀初,非洲獨立意識已經覺醒,排除C項;二戰后資本主義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加之科技革命的推動,20世紀50年代歐洲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并未衰落,排除D項。故選B項。15.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融合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強調一首歌的歌詞、演奏整合的多種元素,傳唱是世界性的,旨在說明當今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與融合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沒有通過版權、關稅等信息,展示歌曲創作和流行遭到的限制,不能得出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信息化對文化傳播的推動作用,排除C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了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歌詞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美國不同時期的語言戰略調整,結合所學,20世紀50年代正值冷戰興起,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于美國的世界霸權產生沖擊;80年代,日本崛起,中國改革開放,亞洲經濟騰飛,美國對于其重視程度提高;蘇聯解體后,美國借海灣戰爭打造“中東新秩序”,開始一家獨霸中東,直至21世紀初。綜合可知,其政策調整體現了美國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而進行戰略調整,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美國不同時期的語言戰略,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兩極格局瓦解在20世紀90年代初,不能整體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項;語言戰略主要考慮的是外交因素,不是文化,排除D項。故選C項。17.(1)第一階段:①②。古羅馬繼承并發展古希臘文化,大量翻譯希臘文獻。 第二階段:③④。羅馬帝國后期至中世紀前期,羅馬教廷成為翻譯的重要推動力量,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普遍的文化符號。第三階段:⑤。中世紀后期,一批以阿拉伯文保存的古希臘文獻被轉譯為拉丁文,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西歐得以傳承。 第四階段:⑥⑦。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以學習和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號召,大量翻譯古希臘時期著作。(2)推動宗教改革,進一步打破了羅馬教廷權威,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有利于創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語言,推動德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于推動文化的大眾化,促進德國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約公元前250年至1637年(歐洲)。綜合材料一,逐一分期并說明理由,根據材料一“安德羅尼柯在羅馬把荷馬史詩《奧德賽》譯成拉丁文”“羅馬戲劇家大量翻譯、改編希臘戲劇”等,結合所學可知,①②是以翻譯希臘文化為主的第一階段,理由為在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發展過程中,隨著向外戰爭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古羅馬大量翻譯希臘文獻,繼承并發展古希臘文化;根據材料一“羅馬天主教教父哲羅姆以希伯來原文為依據譯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經》,成為官方版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寓所建立教廷翻譯機構”,結合所學可知,③④是基督教會和基督教文化發展、壯大的第二階段,理由為羅馬帝國后期至中世紀前期,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中世紀前期,西歐社會動蕩不已、各種矛盾沖突劇烈,基督教會與封建領主們的合作,成為歐洲最大社會組織,羅馬教廷成為翻譯的重要推動力量,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普遍的文化符號;根據材料一“西班牙出現將阿拉伯語翻譯為拉丁文的熱潮,形成托萊多‘翻譯院’,翻譯的作品許多是譯成阿拉伯語的希臘典籍”,結合所學可知,⑤為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流行的第三階段,理由為中世紀后期,封建經濟恢復發展、工商業城市紛紛崛起,城市自治運動和世俗大學的興起等,推動知識分子將一批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臘文獻轉譯為拉丁文,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西歐得以傳承;根據材料一“法國宮廷譯員歐雷斯米翻譯亞里士多德的作品”“色諾芬、李維等古希臘、古羅馬作家的作品被大量英譯”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⑥⑦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翻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第四階段,理由為14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神學,強調人和人性,掀起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者以學習和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號召,大量翻譯古希臘時期著作。(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歐洲)。據材料二“在翻譯時追溯到完全未經后人竄改過的圣經原本,并把它譯成一種由他確定下來并通用起來的‘標準’德語版本”,結合所學,從思想解放和民族國家形成等角度分析可知,推動了宗教改革,進一步打破了羅馬教廷權威,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有利于創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語言,推動德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據材料二“統一德語也隨之迅速傳播,越來越多的德意志人開始用這種德語寫作”,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推動文化的大眾化,促進德國文化教育事業發展。18.(1)原因: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的影響;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科學革命的推動;中國的科學知識及技術的傳播;西歐民族國家的崛起。(2)影響:積極影響:推動了知識的積累與傳播;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構建知識發展的新范式;有利于提升歐洲的文化自信和影響力;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消極影響:強化西歐中心論和殖民主義思想,為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文化霸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引發文化同化和沖突的風險;限制了對其他文化的全面理解。【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原因:據材料“立足于當時已臻成熟的古希臘一羅馬一基督教歷史”可知,培根世界意識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礎是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的影響;據材料“并重申了中國的知識技術對于實現知識復興的必要性”“一定會讓學問在現代遠遠超過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光榮”及所學可知,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據材料“借助阿科斯塔的《西印度志》與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范圍不斷擴大;據材料“重申了中國的知識技術對于實現知識復興的必要性”“引領著在世界各地收集知識與技術的工作”及所學可知,科學革命的推動;中國的科學知識及技術的傳播;據材料“第三個時期由我們,也就是西歐各民族主導”可知,西歐民族國家的崛起。(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影響:積極影響:據材料“引領著在世界各地收集知識與技術的工作”及所學可知,有利于促進不同地區知識在歐洲的傳播與融合,打破知識的地域限制,推動了知識的積累與傳播;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據材料“成形于現代的知識帝國,將空間上的非歐洲知識技術統統整合進繼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之后的第三個時期”可知,構建知識發展的新范式;有利于提升歐洲的文化自信和影響力;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消極影響,據材料“第三個時期由我們,也就是西歐各民族主導”及所學,將西歐各民族定義為主導第三個學術時期的主體,暗含了西歐中心論思想,強化西歐中心論和殖民主義思想,為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文化霸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據材料“將空間上的非歐洲知識技術統統整合進繼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之后的第三個時期”及所學,把非歐洲知識技術整合進現代知識體系,卻以西歐為主導這種方式,可能忽視其他地區知識文化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引發文化同化和沖突的風險;限制了對其他文化的全面理解。19.(1)二戰削弱了歐洲列強實力;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聯合國憲章“民族自決”原則的支持;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和國際輿論的支持。(2)政治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新興民族國家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經濟上,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多元化;國際關系上,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了“第三世界”運動的發展。【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一“戰爭不僅削弱了歐洲列強的實力”可得出二戰削弱了歐洲列強實力;根據材料一“還激發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可得出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根據材料一“聯合國憲章中關于‘民族自決’的原則,為殖民地獨立提供了法理支持。”可得出聯合國憲章“民族自決”原則的支持;根據材料三“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不僅是東南亞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也為冷戰格局下的‘第三世界’運動奠定了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和國際輿論的支持。(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二“這一勝利鼓舞了非洲其他殖民地,如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紛紛以不同方式爭取獨立。”和材料三“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在1945年宣布獨立后,與荷蘭殖民者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外交與軍事斗爭。”可得出政治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新興民族國家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根據材料三“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不僅是東南亞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也為冷戰格局下的‘第三世界’運動奠定了基礎。”可得出國際關系上,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了“第三世界”運動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上,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多元化。20.示例:論題:世界古代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借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闡述:人類最初的文明雖然出現在亞非歐大陸的若干地區,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但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域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如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古代希臘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古代埃及;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了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等。古代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和古羅馬直接進行貿易交流,也帶動了絲路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古代埃及王國、亞述帝國、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曾擴張領土,促進了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總之,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區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呈現出交融發展的態勢,人類文明因交流交往而豐富多彩。【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多元文化恰恰也是各文化之間交流互鑒、取長補短的基礎”“人類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得出論題:世界古代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其次,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世界文明產生的特點、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史實闡述分析,如人類最初的文明雖然出現在亞非歐大陸的若干地區,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但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域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如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古代希臘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古代埃及;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了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古代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和古羅馬直接進行貿易交流,也帶動了絲路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古代埃及王國、亞述帝國、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曾擴張領土,促進了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進而得出結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區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呈現出交融發展的態勢,人類文明因交流交往而豐富多彩。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