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陋室銘》創新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語言建構:掌握“馨”“鴻儒”“案牘”等文言實詞,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2. 思維發展:通過辯論、仿寫等活動,分析作者思想矛盾,培養批判性思維。3. 文化傳承:感悟劉禹錫安貧樂道的情懷,聯系現實探討其精神價值的現代意義。4. 創新能力:通過情境對話、仿寫銘文,激發學生個性化表達。一、情境導入:故事激趣1. 互動提問:展示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提問:“這副對聯的作者是誰?他為何寫下這樣的句子?”學生結合預習回答后,教師補充劉禹錫被貶和州、三遷居所的歷史背景。2. 懸念設計:“一間僅容一床一桌的陋室,如何成為千古名篇的誕生地?”引發學生探究興趣。二、誦讀感知:音韻之美1. 挑戰無標點朗讀:展示無標點原文,學生嘗試斷句并朗讀,教師點評節奏和情感。2. 韻腳尋寶賽:小組競賽圈出韻腳(名、靈、馨等),分析押韻規律,體會駢文韻律美。3. 創意誦讀:分組設計“詩劇朗誦”:一組讀環境描寫(苔痕上階綠),另一組讀生活場景(調素琴),感受畫面層次。三、合作探究:文本深析1. 核心問題鏈:主問題:“陋室真的‘陋’嗎?作者如何將‘陋’轉化為‘不陋’?”分任務:環境組:分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的動詞“上”“入”,感受擬人化意境。人物組:辯論“往來無白丁”是否隱含階級偏見,結合時代背景探討作者局限性。志趣組:對比“調素琴”與“閱金經”,思考儒道思想在文中的融合。2. 矛盾思辨:拋出爭議點:“劉禹錫自稱安貧樂道,卻又自比諸葛亮、楊雄,是否矛盾?”引導學生結合貶官背景,理解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雙重心態。四、創新活動:跨時空對話1. 角色扮演:知縣VS劉禹錫情境:知縣嘲諷陋室簡陋,劉禹錫以文中語句反駁。示例對話:知縣:“你這屋子青苔遍布,有何可夸?”學生(劉禹錫):“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此乃天然畫卷,何陋之有?”2. 仿寫創作:《XX后銘》要求:模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句式,以學生生活為題(如《課桌銘》《網課銘》),融入個性化志趣。范例:分不在高,自律則行。學不在深,有思則靈。斯是網課,唯吾心靜。五、拓展延伸:文化思辨1. 對比閱讀:展示周有光《新陋室銘》(“房間陰暗,更顯窗子明亮”),討論古今文人安貧樂道精神的傳承與差異。2. 價值辯論:辯題:“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惟吾德馨’是否過時?”引導學生結合“雙減”背景、網紅文化等社會現象,多角度表達觀點。六、作業設計(分層可選)1. 基礎層:背誦全文,繪制“陋室三美”思維導圖(景、人、事)。2. 創意層:為劉禹錫設計朋友圈文案,用文言文描述“陋室一日”。3. 挑戰層:撰寫小論文《從<陋室銘>看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突圍》。板書設計陋室銘 · 托物言志山水起興 ——→ 陋室不陋 ←—— 何陋之有?(惟吾德馨)景:苔痕草色 → 幽人:鴻儒白丁 → 雅事:素琴金經 → 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