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39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39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39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義
(1)興起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德國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黨。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2)基本特征: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2.經濟大危機下各國的應對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國家 措施 影響
美國 實行羅斯福新政,國家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 緩解了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避免了劇烈的社會動蕩
日本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年,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 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 納粹黨煽動民族復仇主義。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
3.綏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表現 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
影響 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性質: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2.進程(1931-1945年)
局部爆發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成為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規模擴大 (1)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戰爭結束 (1)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2)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影響
歐洲 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消耗嚴重
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
蘇聯 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由于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
國際格局 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雅爾塔體系
內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主要內容 (1)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2)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3)對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4)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5)成立聯合國
實質 美蘇瓜分天下
評價 積極性 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
消極性 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2.聯合國——1945年10月24日成立
性質 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原則 “大國一致”
影響 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有利于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有利于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
[釋概念] 極端民族主義
支持國家對外擴張,鼓吹國民對國家絕對效忠;宣傳“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稱本民族利益受到對手損害,煽動民眾的仇恨情緒,鼓吹用武力“自衛”,動員民眾支持戰爭。
[挖教材]
(1)閱讀綱要下第17課第一目“史料閱讀”。
思考:希特勒、墨索里尼、近衛文麿追求的共同目標及實質。
答案:共同目標: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打破現狀”(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一戰的獲利者英、法、美)爭霸世界。
實質: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
[圖解史] 經濟大危機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釋概念] 綏靖政策
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20世紀30年代前,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范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
[拓思維]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點
(1)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組成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2)是特殊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
(3)同盟內部存在矛盾和斗爭,但合作始終是主流。
[挖教材]
(2)閱讀綱要下第17課第三目圖片《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思考:從中我們能獲得什么信息?
答案:英、美、蘇三大國在雅爾塔召開的會議是關于制定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辨正誤]
《聯合國憲章》明確要求: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挖教材]
(3)閱讀綱要下第17課第三目地圖《1945年5月以后歐洲領土變遷示意圖》。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領土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答案:蘇聯疆域向西擴大,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蘇聯,波蘭疆界西移,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希臘國土有所擴大,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等國領土縮小。
[釋概念] “大國一致”原則
“大國一致”原則吸取了國聯因大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而導致
崩潰的教訓,該原則克服了英法專制國聯的局面,因為五大國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它比國聯的“全體一致”有明顯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大國一致”原則有利于保障聯合國的權威性,有利于解決一些國際爭端與地區沖突,但也因為不利于中小國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評。
主題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材料 (2022·廣東卷)二戰之前保守黨長期在英國執政,相當多的重要成員都屬于極為富有的階層,內閣大臣們也多來自工業和商業大家族。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在保守黨執政下的英國,倫敦的各大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商業信貸,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由此,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相當多的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國的生意中賺取了豐厚利潤;對他們來說,通過與德國維持良好關系獲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國家利益。1939年4月,蘇聯建議成立英法蘇三國聯盟,民意測驗表明84%的英國人贊成該倡議,保守黨政府卻堅決地拒絕了。
——摘編自[英]桑德拉·哈爾珀琳
《現代歐洲的戰爭與社會變遷》
[問題探究]  (1)概括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保守黨政府對納粹德國的政策,并簡述其后果。
金版參考:政策:綏靖政策,姑息縱容;允許與納粹德國的商業貿易往來。
后果:增強了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對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指出影響英國保守黨政府對德政策的因素。
金版參考:保守黨政府代表的是工商業集團的利益,將私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反共反蘇的意識形態。
全面認識英法的綏靖政策
(1)從國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經濟大危機而受到極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2)從目的角度看: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維護自己既得利益,如“禍水東引”,把矛頭指向蘇聯。
(3)從客觀環境看:和平主義思潮在當時占據主導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打出“反共產國際”的旗號,欺騙了英法等國。
(4)從結果角度看: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勵,助長了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主題二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材料 (2019·全國卷Ⅱ)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戰到底,并建議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美、英、中等國相繼對日、德、意宣戰。同月,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商討在遠東設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規定:簽字國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打擊共同敵人;相互合作,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同月,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設立中國戰區的背景。
金版參考: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中國抗戰地位得到國際承認。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戰區設立的意義。
金版參考: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系;增強抗戰勝利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沉重打擊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
多角度認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從必然性看 (1)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人類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構成了威脅,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均要求聯合行動。 (2)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從影響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經濟、軍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于最后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國家在軍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協作,經濟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從啟示看 同盟中成員國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因此同盟內也充滿著矛盾和沖突,但聯合的趨勢始終占主導地位,說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作
主題三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材料 ……羅斯福總統在講演稿中寫道:“強大的力量要承擔重大的責任……我們美國人并不打算拒絕接受我們的責任。”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顯示出巨大能量,在全世界贏得了很高的威望,它將整個東歐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與西方相對而立。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巴爾干問題時,丘吉爾和斯大林只用半張紙上的百分比協議就決定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家的命運。1945年2月通過的《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提出“致力于全人類的和平、安全、自由與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則解決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的迫切的政治與經濟問題。1945年6月簽署的《聯合國憲章》特別規定了自衛權,除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或采取的軍事行動權,以及為爭取民族自決權而進行的武裝斗爭外,明確規定了禁止使用武力的概念。總之,雅爾塔體系孕育了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相互寬容態度。
——摘編自徐藍
《試論雅爾塔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雅爾塔體系形成的歷史背景。
金版參考: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美國力量的強大;蘇聯實力的增強;民族自決意識的增強;美蘇力量相抗衡。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雅爾塔體系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金版參考: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國際法的發展;推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推動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或聯合國發揮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犧牲了弱小國家的利益,埋下了地區沖突的隱患(助長了大國強權政治)。
雅爾塔體系的特點及影響
(1)特點
①民主性:雅爾塔體系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正義戰爭的產物,它對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義、恢復和發展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承認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對鞏固和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作用。
②大國爭霸性:雅爾塔體系的構成,主要靠美蘇兩個大國的推動,建立在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
(2)影響
①雅爾塔體系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②雅爾塔體系的形成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
③該體系建立在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2024·廣西卷)如圖是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由此可見(  )
A.《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
B.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
C.歐洲大國展開軍備競賽
D.德國意圖推進侵略計劃
試題情境 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宣傳畫
考查知識 二戰全面爆發前德國的擴張
核心價值 通過對二戰全面爆發前德國侵略擴張意圖的認識,滲透追求和平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20世紀30年代,德國、捷克斯洛伐克。
現象信息:德國將“小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視為自身的威脅。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1920年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1933年德國納粹黨上臺,積極擴軍備戰,準備對外侵略擴張。
解讀顯性信息: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圖中捷克斯洛伐克的空軍打擊范圍幾乎覆蓋德國全境,德國將捷克斯洛伐克打造成為德國的“威脅者”,制造社會輿論。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幅宣傳畫體現了德國為推進侵略計劃制造輿論,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材料并未體現《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及軍備競賽,排除A、B、C三項。
命題點1: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2023·全國卷Ⅰ)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美國(  )
A.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
B.開始推行自由放任主義
C.國家干預經濟成效甚微
D.擴軍備戰引發統治危機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29-1933年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示威游行、罷工等抗議活動接連不斷,法西斯勢力趁機大肆活動,美國國內出現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是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的表現,故選A項。20世紀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上臺,放棄“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排除B項;羅斯福推行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成效顯著,排除C項;面對經濟危機,德、意、日等國家的法西斯分子登上政治舞臺,對內實行恐怖的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排除D項。
命題點2:二戰的進程
(2021·湖北卷)如圖為二戰期間五國軍火生產情況,其中的變化反映出(  )
A.美國軍事優勢逐步確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建立
C.冷戰對峙態勢初步形成
D.多極化世界格局已出現
答案:A
解析:根據圖表可知,1942年后,美國軍火產值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即美國軍事優勢逐步確立,故選A項。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B項;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冷戰的開始,世界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陣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多極化的趨勢開始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20世紀20年代,柏林的餐館里曾流行這樣一個笑話:有名工人從嬰兒車工廠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給自己的孩子攢輛嬰兒車,等把零件組裝好一看,居然攢出了一挺機關槍。這一笑話的流行能反映當時德國(  )
A.與協約國開展軍備競賽
B.工業標準化程度高
C.對戰后國際秩序的不滿
D.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2025·河南鄭州期末)1937-1938年,農業國對工業國的關稅,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亞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關稅,德國由27%增至82.5%,法國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由此推知(  )
A.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消失
B.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趨同
C.各國提高關稅以擴大出口
D.國際商戰加速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3.(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過龐大的軍事訂貨救活了一批工業企業。在此期間,軍火利潤促使財閥與軍閥結合,十大民營軍需企業固定資產增值48%,廣大中小企業為了獲得加工訂貨而成為大企業的附庸。日本政府這一做法(  )
A.加速了國民經濟軍事化
B.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C.實現了軍事工業近代化
D.掩蓋了對外擴張的目的
4.1935年3月,德國宣布已經擁有一支空軍,隨后又向英法等國表示將實行義務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約50萬兵力的陸軍。對此,英法等國實際上予以了默認。據此可知,當時(  )
A.德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地位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解體
C.民族復仇主義刺激了納粹崛起
D.綏靖政策助長法西斯勢力擴張
5.1939年9月17日,當波蘭瀕臨敗亡之際,蘇聯進入波蘭境內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借口是波蘭出現的局勢對蘇聯構成了威脅。9-10月,蘇聯又分別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簽訂了互助條約,規定蘇聯在三國境內有駐軍、建筑軍港和空軍基地的權利。蘇聯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  )
A.趁機瓜分波蘭西面的領土
B.建立波羅的海的軍事霸權
C.防止德國法西斯戰火東延
D.加強與東南歐的政治聯系
6.1940年9月16日,美國《兵役登記法》正式生效,規定對年齡從21歲至35歲的男性公民進行登記,以便必要時招募新兵入伍,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做法表明美國(  )
A.徹底放棄孤立主義 B.開始調整中立政策
C.全面卷入世界大戰 D.著手應對戰爭威脅
7.(2024·九省聯考·安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影片《救濟中的愛》由于揭示了大蕭條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過保守黨政府審查,保守黨還圍繞丘吉爾進行英雄主義敘事,塑造“丘吉爾式神話”,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英國保守黨此舉試圖(  )
A.建構服務于自身的歷史記憶
B.號召民眾全心投入福利國家建設
C.利用多種手段打壓敵對勢力
D.通過塑造英雄形象實現國家崛起
8.(2025·廣東茂名摸底聯考)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國銀行團,是四國在華協調外交的產物。新銀行團成立后,達成對華借款很少,反而成為各國對華借款的阻礙。1941年12月,匯豐銀行建議英國政府主動與美法協商解散新銀行團。該主張的提出主要是因為(  )
A.日本發起全面侵華 B.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開羅會議成功召開
9.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26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強調“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并對于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這表明《聯合國家宣言》具有(  )
A.包容性、正義性 B.權威性、宗教性
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時代性
10.(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下圖中“決定性階段”形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國潛艇總數減少 B.德軍兩線作戰受困
C.盟軍力量發展壯大 D.盟軍作戰方針變化
11.(2025·天津和平區期末)雅爾塔會議上,美蘇領導人聯手否決了立即討論歐洲政治安排和東歐問題的議程,開始商量起聯合國問題以及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日程。這一議程的調整表明(  )
A.歐洲不再成為美蘇爭奪的焦點
B.亞洲成為戰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美國和蘇聯實力強大
D.成立聯合國成為當時最迫切的事項
12.(2025·山東濰坊期末)《聯合國憲章》第2條規定,“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采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于任何國家正在采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予援助”。上述規定(  )
A.體現大國一致原則
B.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
C.旨在防范強權政治
D.出于集體安全的考慮
13.(2025·山東煙臺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及結束后,世界大國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比,其主要特點是(  )
①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 ②形成了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并存的格局 ③從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蘇對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為主要目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14.(2025·北京朝陽區期末)走向珍珠港
材料一
材料二 1931年9月19日美國駐華公使館向美國政府提交判斷:“……這是日本長期以來陰謀策劃的侵略行為”。面對直接挑戰美國長期以來“阻止第三國利用中國內部紛亂作為單獨或集體擴張的機會”的對華政策,此時的美國對日本行為表示震驚和關切,但中國既已訴諸國聯,美國也婉拒了中國希望援引《九國公約》處理中日問題的要求。
材料三 在美國人的眼里,難以逾越的兩洋天險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加之美國的經濟實力與當時的困境以及當時一股強大的“和平主義”運動共同構成了“美國認知”。面對日本退出國聯及對中國華北的侵略,羅斯福政府給予中國5000萬美元的貸款用以購買美國的棉、麥等農產品,但實際價格均高于國際市價。當日本發布聲明任何對中國采取援助或經濟合作,日本都認為帶有政治意義時,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美國對所有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
……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遠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聯系與依賴”“戰略目標的沖突”兩個角度分析20世紀30年代的美日關系。
(2)說出形成此時的“美國認知”的原因及其影響。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20世紀20年代,柏林的餐館里曾流行這樣一個笑話:有名工人從嬰兒車工廠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給自己的孩子攢輛嬰兒車,等把零件組裝好一看,居然攢出了一挺機關槍。這一笑話的流行能反映當時德國(  )
A.與協約國開展軍備競賽
B.工業標準化程度高
C.對戰后國際秩序的不滿
D.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答案:C
解析:一戰后,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被實施了苛刻的懲罰,笑話中工人用嬰兒車零件組裝出機關槍,體現了德國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強烈不滿,試圖突破條約限制,在嚴苛的條件下發展軍事,故選C項。一戰后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不被允許開展軍備競賽,排除A項;結合當時德國背景,這個笑話流行更多是一種隱喻,重點不在強調工業標準化,排除B項;笑話主要是關于武器組裝,沒有指向經濟領域,排除D項。
2.(2025·河南鄭州期末)1937-1938年,農業國對工業國的關稅,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亞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關稅,德國由27%增至82.5%,法國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由此推知(  )
A.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消失
B.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趨同
C.各國提高關稅以擴大出口
D.國際商戰加速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1937-1938年各國的關稅都有了大幅上漲,說明各國之間構筑了關稅壁壘,這會導致國家間矛盾尖銳和國際形勢日趨嚴峻,加速了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故選D項。各國關稅增加,主要目的是解決仍存在的經濟危機,維護本國經濟利益,排除A、C兩項;僅從提高關稅不能得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趨同,排除B項。
3.(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過龐大的軍事訂貨救活了一批工業企業。在此期間,軍火利潤促使財閥與軍閥結合,十大民營軍需企業固定資產增值48%,廣大中小企業為了獲得加工訂貨而成為大企業的附庸。日本政府這一做法(  )
A.加速了國民經濟軍事化
B.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C.實現了軍事工業近代化
D.掩蓋了對外擴張的目的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日本政府通過軍事訂貨來刺激和救活國內工業企業,這種做法無疑增強了軍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速了國民經濟軍事化,故選A項。日本政府只是通過政策手段影響了經濟發展方向,并不能直接推斷政府職能發生了轉變,排除B項;軍事工業近代化強調其生產和管理近代化,材料不能說明,排除C項;日本政府的做法使其軍事對外擴張的傾向增強,排除D項。
4.1935年3月,德國宣布已經擁有一支空軍,隨后又向英法等國表示將實行義務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約50萬兵力的陸軍。對此,英法等國實際上予以了默認。據此可知,當時(  )
A.德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地位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解體
C.民族復仇主義刺激了納粹崛起
D.綏靖政策助長法西斯勢力擴張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對此,英法等國實際上予以了默認”可以看出,列強的默許,一定程度上助長法西斯勢力擴張,D項正確。無數據對比,無法得出德國軍事的地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體,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德國的民族復仇主義的影響,排除C項。
5.1939年9月17日,當波蘭瀕臨敗亡之際,蘇聯進入波蘭境內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借口是波蘭出現的局勢對蘇聯構成了威脅。9-10月,蘇聯又分別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簽訂了互助條約,規定蘇聯在三國境內有駐軍、建筑軍港和空軍基地的權利。蘇聯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  )
A.趁機瓜分波蘭西面的領土
B.建立波羅的海的軍事霸權
C.防止德國法西斯戰火東延
D.加強與東南歐的政治聯系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蘇聯在二戰全面爆發初期,進入波蘭東部地區,又與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國家簽訂互助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的這些軍事活動是為了防止德國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入侵,C項正確。
6.1940年9月16日,美國《兵役登記法》正式生效,規定對年齡從21歲至35歲的男性公民進行登記,以便必要時招募新兵入伍,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做法表明美國(  )
A.徹底放棄孤立主義 B.開始調整中立政策
C.全面卷入世界大戰 D.著手應對戰爭威脅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以便必要時招募新兵入伍”可知,1940年面對歐洲戰場日趨激烈的戰火,美國《兵役登記法》生效,以備需要之時應征入伍,即著手應對戰爭威脅,故選D項。“徹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開始”,排除B項;1941年12月,珍珠港戰役后,美國全面卷入世界大戰,排除C項。
7.(2024·九省聯考·安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影片《救濟中的愛》由于揭示了大蕭條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過保守黨政府審查,保守黨還圍繞丘吉爾進行英雄主義敘事,塑造“丘吉爾式神話”,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英國保守黨此舉試圖(  )
A.建構服務于自身的歷史記憶
B.號召民眾全心投入福利國家建設
C.利用多種手段打壓敵對勢力
D.通過塑造英雄形象實現國家崛起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對大蕭條的社會記憶不僅影響著英國政黨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國的戰時動員及其民眾對戰爭的態度。因此,塑造“丘吉爾式神話”以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這反映出英國保守黨意在建構服務于其政治利益的歷史記憶,A項正確。此時英國的主要任務是反法西斯,而不是福利國家建設,排除B項;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并不是打壓敵對勢力,排除C項;英國已經實現了國家崛起,排除D項。
8.(2025·廣東茂名摸底聯考)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國銀行團,是四國在華協調外交的產物。新銀行團成立后,達成對華借款很少,反而成為各國對華借款的阻礙。1941年12月,匯豐銀行建議英國政府主動與美法協商解散新銀行團。該主張的提出主要是因為(  )
A.日本發起全面侵華 B.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開羅會議成功召開
答案:B
解析:匯豐銀行建議英國政府主動與美法協商解散新銀行團是因為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二戰發展到了全球階段,這意味著美、英、法與日本之間的合作難以為繼,故選B項。A、C、D三項的發生時間與材料不符,均排除。
9.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26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強調“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并對于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這表明《聯合國家宣言》具有(  )
A.包容性、正義性 B.權威性、宗教性
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時代性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可知,《聯合國家宣言》具有正義性,再根據該文件的簽署國是“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26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可知,《聯合國家宣言》還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普世性和民族性,故選A項,排除C、D兩項。《聯合國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共同簽署的,與“宗教性”無關,并且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其“權威性”,排除B項。
10.(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下圖中“決定性階段”形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國潛艇總數減少 B.德軍兩線作戰受困
C.盟軍力量發展壯大 D.盟軍作戰方針變化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以看出,從1942年開始德國潛艇遭遇更慘重的損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盟軍護航反潛能力有了巨大進步,盟軍力量的變化成為“決定性階段”形勢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選C項。
11.(2025·天津和平區期末)雅爾塔會議上,美蘇領導人聯手否決了立即討論歐洲政治安排和東歐問題的議程,開始商量起聯合國問題以及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日程。這一議程的調整表明(  )
A.歐洲不再成為美蘇爭奪的焦點
B.亞洲成為戰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美國和蘇聯實力強大
D.成立聯合國成為當時最迫切的事項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雅爾塔會議上,美蘇兩大國聯手就能左右相關國際問題的議程安排,說明當時他們的實力強大,有絕對的話語權,C項正確。歐洲是美蘇爭奪的焦點,排除A項;戰后世界格局的核心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排除B項;結束二戰是當時最迫切的事項,排除D項。
12.(2025·山東濰坊期末)《聯合國憲章》第2條規定,“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采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于任何國家正在采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予援助”。上述規定(  )
A.體現大國一致原則
B.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
C.旨在防范強權政治
D.出于集體安全的考慮
答案:D
解析:聯合國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代表了會員國國家利益,當聯合國采取行動時應是符合大多數利益,出于集體安全考慮,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大國一致,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排除;材料重點強調集體安全,并非防范強權政治,排除C項。
13.(2025·山東煙臺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及結束后,世界大國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比,其主要特點是(  )
①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 ②形成了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并存的格局 ③從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蘇對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為主要目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據二戰的影響可知,雅爾塔體系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最終形成了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并存的格局,世界格局從以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題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提出了世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
14.(2025·北京朝陽區期末)走向珍珠港
材料一
材料二 1931年9月19日美國駐華公使館向美國政府提交判斷:“……這是日本長期以來陰謀策劃的侵略行為”。面對直接挑戰美國長期以來“阻止第三國利用中國內部紛亂作為單獨或集體擴張的機會”的對華政策,此時的美國對日本行為表示震驚和關切,但中國既已訴諸國聯,美國也婉拒了中國希望援引《九國公約》處理中日問題的要求。
材料三 在美國人的眼里,難以逾越的兩洋天險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加之美國的經濟實力與當時的困境以及當時一股強大的“和平主義”運動共同構成了“美國認知”。面對日本退出國聯及對中國華北的侵略,羅斯福政府給予中國5000萬美元的貸款用以購買美國的棉、麥等農產品,但實際價格均高于國際市價。當日本發布聲明任何對中國采取援助或經濟合作,日本都認為帶有政治意義時,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美國對所有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
……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遠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聯系與依賴”“戰略目標的沖突”兩個角度分析20世紀30年代的美日關系。
(2)說出形成此時的“美國認知”的原因及其影響。
答案:(1)“經濟聯系與依賴”:美國是當時世界主要的工業國,在鋼鐵、機械、石油等領域具有強大優勢,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據較大份額,雙方存在互補性;日本重要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美國是相關資源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美國尋找加大海外投資,擺脫經濟蕭條,日本急需資本注入,加快工業發展進程。
“戰略目標的沖突”:1929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各國造成嚴重影響,加劇國際競爭和緊張局勢;日本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沖突,損害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20世紀30年代,美日兩國在中國問題、經濟利益以及戰略競爭等領域充滿摩擦并最終走向破裂。
(2)原因: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與長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將美洲和歐洲作為其戰略重心;面對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政府致力于恢復經濟和擴大國外市場,于矛盾沖突中漁利;一戰后和平主義運動為綏靖政策提供社會土壤。
影響: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降低了美國的國際信譽,致使中國在抗戰初期缺乏援助;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解析:第(1)問,“經濟聯系與依賴”: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是當時世界主要的工業國,在鋼鐵、機械、石油等領域具有強大優勢,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據較大份額,雙方存在互補性;據材料一日本進口的相關物資中從美國進口占比數據可知,日本重要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美國是相關資源的主要出口國之一;據材料一表頭文字介紹并結合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可知,美國尋找加大海外投資,擺脫經濟蕭條,日本急需資本注入,加快工業發展進程。“戰略目標的沖突”: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各國造成嚴重影響,加劇國際競爭和緊張局勢;據材料二“阻止第三國利用中國內部紛亂作為單獨或集體擴張的機會”可知,日本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沖突,損害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綜合上述分析可知,20世紀30年代,美日兩國在中國問題、經濟利益以及戰略競爭等領域充滿摩擦并最終走向破裂。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三“在美國人的眼里,難以逾越的兩洋天險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可知,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與長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將美洲和歐洲作為其戰略重心;據材料三“美國的經濟實力與當時的困境”可知,面對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政府致力于恢復經濟和擴大國外市場,于矛盾沖突中漁利;據材料三“當時一股強大的‘和平主義’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和平主義運動為綏靖政策提供社會土壤。第二小問,據材料三“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美國對所有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可知,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降低了美國的國際信譽,致使中國在抗戰初期缺乏援助;據材料三“日軍偷襲遠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17(共61張PPT)
第二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十四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第39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義
(1)興起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德國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黨。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2)基本特征: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2.經濟大危機下各國的應對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國家 措施 影響
美國 實行羅斯福新政,國家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 緩解了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避免了劇烈的社會動蕩
日本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年,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 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 納粹黨煽動民族復仇主義。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 3.綏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表現 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
影響 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性質: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2.進程(1931-1945年)
局部爆發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成為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規模擴大 (1)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戰爭結束 (1)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2)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影響
歐洲 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消耗嚴重
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
蘇聯 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由于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
國際格局 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雅爾塔體系
內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主要內容 (1)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2)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3)對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4)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5)成立聯合國 實質 美蘇瓜分天下 評價 積極性 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
消極性 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2.聯合國——1945年10月24日成立
性質 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原則 “大國一致”
影響 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有利于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有利于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
[釋概念] 極端民族主義
支持國家對外擴張,鼓吹國民對國家絕對效忠;宣傳“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稱本民族利益受到對手損害,煽動民眾的仇恨情緒,鼓吹用武力“自衛”,動員民眾支持戰爭。
[挖教材]
(1)閱讀綱要下第17課第一目“史料閱讀”。
思考:希特勒、墨索里尼、近衛文麿追求的共同目標及實質。
答案:共同目標: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打破現狀”(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一戰的獲利者英、法、美)爭霸世界。
實質: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
[圖解史] 經濟大危機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釋概念] 綏靖政策
[拓思維]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點
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20世紀30年代前,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范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
(1)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組成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2)是特殊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
(3)同盟內部存在矛盾和斗爭,但合作始終是主流。
[挖教材]
(2)閱讀綱要下第17課第三目圖片《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思考:從中我們能獲得什么信息?
[辨正誤]
《聯合國憲章》明確要求: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
答案:英、美、蘇三大國在雅爾塔召開的會議是關于制定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
[挖教材]
(3)閱讀綱要下第17課第三目地圖《1945年5月以后歐洲領土變遷示意圖》。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領土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答案:蘇聯疆域向西擴大,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蘇聯,波蘭疆界西移,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希臘國土有所擴大,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等國領土縮小。
[釋概念] “大國一致”原則
“大國一致”原則吸取了國聯因大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而導致
崩潰的教訓,該原則克服了英法專制國聯的局面,因為五大國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它比國聯的“全體一致”有明顯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大國一致”原則有利于保障聯合國的權威性,有利于解決一些國際爭端與地區沖突,但也因為不利于中小國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評。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材料 (2022·廣東卷)二戰之前保守黨長期在英國執政,相當多的重要成員都屬于極為富有的階層,內閣大臣們也多來自工業和商業大家族。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在保守黨執政下的英國,倫敦的各大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商業信貸,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由此,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相當多的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國的生意中賺取了豐厚利潤;對他們來說,通過與德國維持良好關系獲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國家利益。1939年4月,蘇聯建議成立英法蘇三國聯盟,民意測驗表明84%的英國人贊成該倡議,保守黨政府卻堅決地拒絕了。
——摘編自[英]桑德拉·哈爾珀琳《現代歐洲的戰爭與社會變遷》
[問題探究]  (1)概括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保守黨政府對納粹德國的政策,并簡述其后果。
(2)指出影響英國保守黨政府對德政策的因素。
金版參考:政策:綏靖政策,姑息縱容;允許與納粹德國的商業貿易往來。
后果:增強了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對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金版參考:保守黨政府代表的是工商業集團的利益,將私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反共反蘇的意識形態。
全面認識英法的綏靖政策
(1)從國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經濟大危機而受到極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2)從目的角度看: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維護自己既得利益,如“禍水東引”,把矛頭指向蘇聯。
(3)從客觀環境看:和平主義思潮在當時占據主導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打出“反共產國際”的旗號,欺騙了英法等國。
(4)從結果角度看: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勵,助長了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主題二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材料 (2019·全國卷Ⅱ)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戰到底,并建議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美、英、中等國相繼對日、德、意宣戰。同月,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商討在遠東設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規定:簽字國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打擊共同敵人;相互合作,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同月,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設立中國戰區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戰區設立的意義。
金版參考: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中國抗戰地位得到國際承認。
金版參考: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系;增強抗戰勝利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沉重打擊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
多角度認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從必然性看 (1)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人類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構成了威脅,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均要求聯合行動。
(2)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從影 響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經濟、軍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于最后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國家在軍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協作,經濟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從啟 示看 同盟中成員國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因此同盟內也充滿著矛盾和沖突,但聯合的趨勢始終占主導地位,說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作
主題三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材料 ……羅斯福總統在講演稿中寫道:“強大的力量要承擔重大的責任……我們美國人并不打算拒絕接受我們的責任。”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顯示出巨大能量,在全世界贏得了很高的威望,它將整個東歐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與西方相對而立。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巴爾干問題時,丘吉爾和斯大林只用半張紙上的百分比協議就決定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家的命運。1945年2月通過的《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提出“致力于全人類的和平、安全、自由與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則解決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的迫切的政治與經濟問題。1945年6月簽署的《聯合國憲章》特別規定了自衛權,除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或采取的軍事行動權,以及為爭取民族自決權而進行的武裝斗爭外,明確規定了禁止使用武力的概念。總之,雅爾塔體系孕育了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相互寬容態度。
——摘編自徐藍《試論雅爾塔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雅爾塔體系形成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雅爾塔體系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金版參考: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美國力量的強大;蘇聯實力的增強;民族自決意識的增強;美蘇力量相抗衡。
金版參考: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國際法的發展;推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推動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或聯合國發揮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犧牲了弱小國家的利益,埋下了地區沖突的隱患(助長了大國強權政治)。
雅爾塔體系的特點及影響
(1)特點
①民主性:雅爾塔體系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正義戰爭的產物,它對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義、恢復和發展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承認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對鞏固和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作用。
②大國爭霸性:雅爾塔體系的構成,主要靠美蘇兩個大國的推動,建立在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
(2)影響
①雅爾塔體系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②雅爾塔體系的形成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
③該體系建立在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廣西卷)如圖是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由此可見(  )
A.《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
B.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
C.歐洲大國展開軍備競賽
D.德國意圖推進侵略計劃
試題情境 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宣傳畫
考查知識 二戰全面爆發前德國的擴張
核心價值 通過對二戰全面爆發前德國侵略擴張意圖的認識,滲透追求和平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20世紀30年代,德國、捷克斯洛伐克。
現象信息:德國將“小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視為自身的威脅。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1920年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1933年德國納粹黨上臺,積極擴軍備戰,準備對外侵略擴張。
解讀顯性信息: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圖中捷克斯洛伐克的空軍打擊范圍幾乎覆蓋德國全境,德國將捷克斯洛伐克打造成為德國的“威脅者”,制造社會輿論。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幅宣傳畫體現了德國為推進侵略計劃制造輿論,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材料并未體現《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及軍備競賽,排除A、B、C三項。
命題點1: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2023·全國卷Ⅰ)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美國(  )
A.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
B.開始推行自由放任主義
C.國家干預經濟成效甚微
D.擴軍備戰引發統治危機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29-1933年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示威游行、罷工等抗議活動接連不斷,法西斯勢力趁機大肆活動,美國國內出現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是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的表現,故選A項。20世紀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上臺,放棄“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排除B項;羅斯福推行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成效顯著,排除C項;面對經濟危機,德、意、日等國家的法西斯分子登上政治舞臺,對內實行恐怖的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排除D項。
命題點2:二戰的進程
(2021·湖北卷)如圖為二戰期間五國軍火生產情況,其中的變化反映出(  )
A.美國軍事優勢逐步確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建立
C.冷戰對峙態勢初步形成
D.多極化世界格局已出現
解析:根據圖表可知,1942年后,美國軍火產值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即美國軍事優勢逐步確立,故選A項。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B項;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冷戰的開始,世界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陣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多極化的趨勢開始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20世紀20年代德國對戰后國際秩序不滿的現象 經濟危機加速世界大戰爆發 1931-1936年日本國民經濟軍事化 英法對德國采取綏靖政策 1939年蘇聯一系列軍事活動的目的 1940年美國《兵役登記法》 二戰期間英國保守黨稀釋大蕭條
記憶
題號 8 9 10 11 12 13 14
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太平洋戰爭的影響 《聯合國家宣言》的特征 對1939-1945年德國潛艇艦隊盛衰的解讀 雅爾塔 會議 《聯合國憲章》 規定 雅爾塔體系的特點 二戰前的美日關系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20世紀20年代,柏林的餐館里曾流行這樣一個笑話:有名工人從嬰兒車工廠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給自己的孩子攢輛嬰兒車,等把零件組裝好一看,居然攢出了一挺機關槍。這一笑話的流行能反映當時德國(  )
A.與協約國開展軍備競賽
B.工業標準化程度高
C.對戰后國際秩序的不滿
D.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解析:一戰后,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被實施了苛刻的懲罰,笑話中工人用嬰兒車零件組裝出機關槍,體現了德國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強烈不滿,試圖突破條約限制,在嚴苛的條件下發展軍事,故選C項。一戰后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不被允許開展軍備競賽,排除A項;結合當時德國背景,這個笑話流行更多是一種隱喻,重點不在強調工業標準化,排除B項;笑話主要是關于武器組裝,沒有指向經濟領域,排除D項。
2.(2025·河南鄭州期末)1937-1938年,農業國對工業國的關稅,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亞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關稅,德國由27%增至82.5%,法國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由此推知(  )
A.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消失
B.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趨同
C.各國提高關稅以擴大出口
D.國際商戰加速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解析:據材料可知,1937-1938年各國的關稅都有了大幅上漲,說明各國之間構筑了關稅壁壘,這會導致國家間矛盾尖銳和國際形勢日趨嚴峻,加速了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故選D項。各國關稅增加,主要目的是解決仍存在的經濟危機,維護本國經濟利益,排除A、C兩項;僅從提高關稅不能得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趨同,排除B項。
3.(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過龐大的軍事訂貨救活了一批工業企業。在此期間,軍火利潤促使財閥與軍閥結合,十大民營軍需企業固定資產增值48%,廣大中小企業為了獲得加工訂貨而成為大企業的附庸。日本政府這一做法(  )
A.加速了國民經濟軍事化 B.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C.實現了軍事工業近代化 D.掩蓋了對外擴張的目的
解析:據材料可知,日本政府通過軍事訂貨來刺激和救活國內工業企業,這種做法無疑增強了軍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速了國民經濟軍事化,故選A項。日本政府只是通過政策手段影響了經濟發展方向,并不能直接推斷政府職能發生了轉變,排除B項;軍事工業近代化強調其生產和管理近代化,材料不能說明,排除C項;日本政府的做法使其軍事對外擴張的傾向增強,排除D項。
4.1935年3月,德國宣布已經擁有一支空軍,隨后又向英法等國表示將實行義務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約50萬兵力的陸軍。對此,英法等國實際上予以了默認。據此可知,當時(  )
A.德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地位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解體
C.民族復仇主義刺激了納粹崛起
D.綏靖政策助長法西斯勢力擴張
解析:據材料“對此,英法等國實際上予以了默認”可以看出,列強的默許,一定程度上助長法西斯勢力擴張,D項正確。無數據對比,無法得出德國軍事的地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體,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德國的民族復仇主義的影響,排除C項。
5.1939年9月17日,當波蘭瀕臨敗亡之際,蘇聯進入波蘭境內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借口是波蘭出現的局勢對蘇聯構成了威脅。9-10月,蘇聯又分別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簽訂了互助條約,規定蘇聯在三國境內有駐軍、建筑軍港和空軍基地的權利。蘇聯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  )
A.趁機瓜分波蘭西面的領土 B.建立波羅的海的軍事霸權
C.防止德國法西斯戰火東延 D.加強與東南歐的政治聯系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蘇聯在二戰全面爆發初期,進入波蘭東部地區,又與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國家簽訂互助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的這些軍事活動是為了防止德國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入侵,C項正確。
6.1940年9月16日,美國《兵役登記法》正式生效,規定對年齡從21歲至35歲的男性公民進行登記,以便必要時招募新兵入伍,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做法表明美國(  )
A.徹底放棄孤立主義 B.開始調整中立政策
C.全面卷入世界大戰 D.著手應對戰爭威脅
解析:根據材料“以便必要時招募新兵入伍”可知,1940年面對歐洲戰場日趨激烈的戰火,美國《兵役登記法》生效,以備需要之時應征入伍,即著手應對戰爭威脅,故選D項。“徹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開始”,排除B項;1941年12月,珍珠港戰役后,美國全面卷入世界大戰,排除C項。
7.(2024·九省聯考·安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影片《救濟中的愛》由于揭示了大蕭條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過保守黨政府審查,保守黨還圍繞丘吉爾進行英雄主義敘事,塑造“丘吉爾式神話”,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英國保守黨此舉試圖(  )
A.建構服務于自身的歷史記憶
B.號召民眾全心投入福利國家建設
C.利用多種手段打壓敵對勢力
D.通過塑造英雄形象實現國家崛起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對大蕭條的社會記憶不僅影響著英國政黨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國的戰時動員及其民眾對戰爭的態度。因此,塑造“丘吉爾式神話”以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這反映出英國保守黨意在建構服務于其政治利益的歷史記憶,A項正確。此時英國的主要任務是反法西斯,而不是福利國家建設,排除B項;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對抗和稀釋大蕭條記憶,并不是打壓敵對勢力,排除C項;英國已經實現了國家崛起,排除D項。
8.(2025·廣東茂名摸底聯考)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國銀行團,是四國在華協調外交的產物。新銀行團成立后,達成對華借款很少,反而成為各國對華借款的阻礙。1941年12月,匯豐銀行建議英國政府主動與美法協商解散新銀行團。該主張的提出主要是因為(  )
A.日本發起全面侵華 B.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開羅會議成功召開
解析:匯豐銀行建議英國政府主動與美法協商解散新銀行團是因為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二戰發展到了全球階段,這意味著美、英、法與日本之間的合作難以為繼,故選B項。A、C、D三項的發生時間與材料不符,均排除。
9.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26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強調“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并對于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這表明《聯合國家宣言》具有(  )
A.包容性、正義性
B.權威性、宗教性
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時代性
解析:根據材料“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可知,《聯合國家宣言》具有正義性,再根據該文件的簽署國是“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26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可知,《聯合國家宣言》還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普世性和民族性,故選A項,排除C、D兩項。《聯合國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共同簽署的,與“宗教性”無關,并且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其“權威性”,排除B項。
10.(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下圖中“決定性階段”形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國潛艇總數減少
B.德軍兩線作戰受困
C.盟軍力量發展壯大
D.盟軍作戰方針變化
解析:據材料可以看出,從1942年開始
德國潛艇遭遇更慘重的損失,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盟軍護航
反潛能力有了巨大進步,盟軍力量的變化成為“決定性階段”形勢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選C項。
11.(2025·天津和平區期末)雅爾塔會議上,美蘇領導人聯手否決了立即討論歐洲政治安排和東歐問題的議程,開始商量起聯合國問題以及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日程。這一議程的調整表明(  )
A.歐洲不再成為美蘇爭奪的焦點
B.亞洲成為戰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美國和蘇聯實力強大
D.成立聯合國成為當時最迫切的事項
解析:材料表明,雅爾塔會議上,美蘇兩大國聯手就能左右相關國際問題的議程安排,說明當時他們的實力強大,有絕對的話語權,C項正確。歐洲是美蘇爭奪的焦點,排除A項;戰后世界格局的核心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排除B項;結束二戰是當時最迫切的事項,排除D項。
12.(2025·山東濰坊期末)《聯合國憲章》第2條規定,“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采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于任何國家正在采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予援助”。上述規定(  )
A.體現大國一致原則 B.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
C.旨在防范強權政治 D.出于集體安全的考慮
解析:聯合國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代表了會員國國家利益,當聯合國采取行動時應是符合大多數利益,出于集體安全考慮,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大國一致,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排除;材料重點強調集體安全,并非防范強權政治,排除C項。
13.(2025·山東煙臺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及結束后,世界大國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比,其主要特點是(  )
①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 ②形成了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并存的格局 ③從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蘇對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為主要目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據二戰的影響可知,雅爾塔體系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最終形成了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并存的格局,世界格局從以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題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提出了世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
14.(2025·北京朝陽區期末)走向珍珠港
材料一
材料二 1931年9月19日美國駐華公使館向美國政府提交判斷:“……這是日本長期以來陰謀策劃的侵略行為”。面對直接挑戰美國長期以來“阻止第三國利用中國內部紛亂作為單獨或集體擴張的機會”的對華政策,此時的美國對日本行為表示震驚和關切,但中國既已訴諸國聯,美國也婉拒了中國希望援引《九國公約》處理中日問題的要求。
材料三 在美國人的眼里,難以逾越的兩洋天險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加之美國的經濟實力與當時的困境以及當時一股強大的“和平主義”運動共同構成了“美國認知”。面對日本退出國聯及對中國華北的侵略,羅斯福政府給予中國5000萬美元的貸款用以購買美國的棉、麥等農產品,但實際價格均高于國際市價。當日本發布聲明任何對中國采取援助或經濟合作,日本都認為帶有政治意義時,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美國對所有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
……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遠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聯系與依賴”“戰略目標的沖突”兩個角度分析20世紀30年代的美日關系。
答案:“經濟聯系與依賴”:美國是當時世界主要的工業國,在鋼鐵、機械、石油等領域具有強大優勢,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據較大份額,雙方存在互補性;日本重要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美國是相關資源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美國尋找加大海外投資,擺脫經濟蕭條,日本急需資本注入,加快工業發展進程。
“戰略目標的沖突”:1929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各國造成嚴重影響,加劇國際競爭和緊張局勢;日本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沖突,損害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20世紀30年代,美日兩國在中國問題、經濟利益以及戰略競爭等領域充滿摩擦并最終走向破裂。
(2)說出形成此時的“美國認知”的原因及其影響。
答案:原因: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與長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將美洲和歐洲作為其戰略重心;面對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政府致力于恢復經濟和擴大國外市場,于矛盾沖突中漁利;一戰后和平主義運動為綏靖政策提供社會土壤。
影響: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降低了美國的國際信譽,致使中國在抗戰初期缺乏援助;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解析:第(1)問,“經濟聯系與依賴”: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是當時世界主要的工業國,在鋼鐵、機械、石油等領域具有強大優勢,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據較大份額,雙方存在互補性;據材料一日本進口的相關物資中從美國進口占比數據可知,日本重要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美國是相關資源的主要出口國之一;據材料一表頭文字介紹并結合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可知,美國尋找加大海外投資,擺脫經濟蕭條,日本急需資本注入,加快工業發展進程。“戰略目標的沖突”: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各國造成嚴重影響,加劇國際競爭和緊張局勢;據材料二“阻止第三國利用中國內部紛亂作為單獨或集體擴張的機會”可知,日本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沖突,損害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綜合上述分析可知,
20世紀30年代,美日兩國在中國問題、經濟利益以及戰略競爭等領域充滿摩擦并最終走向破裂。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三“在美國人的眼里,難以逾越的兩洋天險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可知,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與長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將美洲和歐洲作為其戰略重心;據材料三“美國的經濟實力與當時的困境”可知,面對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政府致力于恢復經濟和擴大國外市場,于矛盾沖突中漁利;據材料三“當時一股強大的‘和平主義’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和平主義運動為綏靖政策提供社會土壤。第二小問,據材料三“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美國對所有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可知,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降低了美國的國際信譽,致使中國在抗戰初期缺乏援助;據材料三“日軍偷襲遠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长葛市| 凤凰县| 封开县| 茶陵县| 汽车| 广饶县| 泰和县| 高安市| 嘉禾县| 连州市| 望江县| 闸北区| 正安县| 华蓥市| 库伦旗| 承德市| 莎车县| 鲁甸县| 新乡市| 闵行区| 无锡市| 溧阳市| 静乐县| 玉环县| 来安县| 古交市| 白沙| 玛曲县| 鄯善县| 台江县| 平度市| 民乐县| 德昌县| 四会市| 英吉沙县| 博客| 娄烦县| 乌拉特后旗| 兴宁市|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