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44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政治制度(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44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政治制度(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44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政治制度
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
  中國政治制度不斷改革,與時俱進,經歷了從專制到民主的過程,適應了時代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線索(一):中國古代從早期政治制度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古代中國經歷了禪讓制(原始社會后期)→王位世襲制(夏商時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漢至明清時期)的演變歷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戰國萌芽,秦漢確立,經過歷朝發展完善,在中國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
線索(二):中國近現代的共和制
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初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國民黨政府堅持“訓政”,實行獨裁統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2)商朝:實行內外服制。
(3)西周——貴族等級分封制
內容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給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和卿大夫繼續分封,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按照宗法制,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特征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
(4)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權力有制約作用。
(5)春秋戰國: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2.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掌握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
三公九卿制 (1)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長,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 (2)九卿: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
郡縣制 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書制度 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
3.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行政制度
兩漢 漢武帝時,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東漢時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
隋唐 確立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新階段,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
宋朝 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宋太祖時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分割宰相的權力
元朝 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
明朝 明初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設立內閣,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清朝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地方行政制度
兩漢 沿襲秦朝的郡、縣二級制,還包括王國和侯國。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魏晉南北朝 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 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唐朝 由州、縣二級制發展為道、州、縣三級制;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宋朝 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
元朝 實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明朝 廢行中書省,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清朝 承襲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二、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1.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北洋軍閥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開始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
轉折 1913年,“宋教仁案”發生和二次革命被鎮壓
失敗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訓政” 1928年開始。所謂“訓政”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憲政” 1948年開始。企圖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
2.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這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 (1)措施:在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過“三三制”原則。 (2)意義: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解放區的人民政權 (1)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基礎 1949年9月,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挫折 反右斗爭擴大化、“左”傾指導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完善 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確立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
發展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
完善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確定目標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發展與完善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辨易錯] 禪讓制與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它適應了當時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世襲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與私有制相適應的。其出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釋概念] 官僚政治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以貴族血統世襲,秦以后的“官”則是由皇帝任免,俸祿來自國家稅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體系。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職權分明,有職則有權,離職則無權,當官實際上成為一種職業,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產物。官僚政治體系還包括管理官僚、選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職責、執行政務的制度。
[拓思維] 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1)皇帝通過不斷壓制、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中樞權力體系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拓知識] 中國古代加強地方管理的方式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2)劃分適當的行政區劃。
(3)實行監察制度。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權力或設置專門機構直接管理。
(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
[微思考]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國會議席分配表
黨名 發起人 在議會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別
國民黨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黨 黎元洪 176 舊官僚
統一黨 程德全 24 舊官僚
民主黨 湯化龍 24 立憲派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
答案:順應趨勢,踐行民主政治,具有進步性;黨派魚龍混雜,多被舊勢力利用,民主共和成為招牌。
[辨易混] 民主革命時期人民政權的形式與性質
土地革命時期:
形式——蘇維埃政權;性質——工農民主政權。
抗日戰爭時期:
形式——邊區政府;性質——抗日民主政權。
解放戰爭時期:
形式——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性質——人民民主政權。
[圖示史]
如圖為1954年創作的一幅美術作品《一輩子第一回》。畫中老人手捧“選民證”。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行。
[辨易混]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西方的多黨制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政協發揮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作用。西方的多黨制是指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多黨并立、互爭政權的政治制度。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主題一 中國古代地方機構的演變
材料 (2020·天津卷)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安史之亂后,藩鎮“相望于內地”,“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喜則連衡(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
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問題探究]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
金版參考:唐朝: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
宋朝:宋初實行改革,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監督地方行政,文臣執掌地方,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訓,多措并舉,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從唐朝至元朝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規律和發展趨勢。
金版參考:規律: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
趨勢: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
(1)特點
①在演變過程中,中央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與制約,地方則要求一定的獨立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矛盾始終存在。
②中央通過對地方的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③中央派出機構演變為正式的地方行政機構,比如州、行中書省、巡撫等都體現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
④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尤其是對于基層管理的地方化。
(2)規律性認識
①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地方機構進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權遭到破壞,中央對地方控制減弱。
②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但容易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中央派出機構往往承擔事權統一的角色,最終固化為正式行政機構。
③沿襲變革是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線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
④“下穩上動”是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區劃是相對穩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化很大。
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大體上還是宗法家長制與小農自然經濟,它們無法像西方市民社會那樣,對議會民主政治提供支撐作用。
——蕭功秦《第二次選擇:
辛亥革命后的多黨議會民主》
材料二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在共產黨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為此中共在邊區以“三三制”原則建立民主政權,即在政權機構中,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共產黨員、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左派進步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對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不斷成長壯大,影響力不斷加強,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它,人民群眾信任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人民代表大會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則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摘編自牟曉飛《論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的優越性》
[問題探究]  (1)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一中的說法加以說明。
金版參考: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體現了一定的進步性。但封建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封建傳統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民主共和觀念并沒有深入人心,民主政體的社會基礎十分薄弱,參與政治的熱情不高,封建主義仍然存在。同時辛亥革命后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的狀態,沒有實現民族獨立,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因此辛亥革命的探索是失敗的。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三制”的特點與意義。
金版參考: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各階層聯合;民主協商。
意義: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位與威望,擴大了中共影響;為中共執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金版參考: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民主集中制的權威性,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先進性。
中國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歷史上 西方民主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行不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教訓)
國家性質上 人民民主專政決定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實行三權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代表階級利益上 西方民主制度同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觸,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濟基礎上 西方民主制度與私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公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
歷史發展規律上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  )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
試題情境 宋仁宗天圣二年赦書印制頒行方式的變革
考查知識 宋代的文書與國家治理
核心價值 通過考查學生依據史料信息來解釋政治舉措的影響,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認識制度優化對國家治理的積極作用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與地方州縣。
現象信息:因赦書抄錄差錯導致諸多問題,后改為由中央統一制式印刷頒行。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在中國古代,朝廷政令的準確傳達與執行對于國家管理至關重要,而文書的準確無誤是保障政令有效落實的基礎環節,宋代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
解讀顯性信息:赦書作為朝廷頒布赦令的重要文告,原本靠人工抄錄的不穩定方式,使地方州縣出現了失當現象,朝廷意識到這一問題后,統一轉變為刑部摹印、雕版印刷頒行方式,將赦書的發布形式及流程規范化。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通過赦書的規范化準確化,能有效減少失誤,讓朝廷赦令在地方得以準確執行,有助于提升國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整體效能,__B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材料未體現朝廷政令推行范圍的擴大,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眾法律意識,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文書傳遞體系,故D項錯誤。
命題點1:西周政治制度
(2024·湖南卷)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
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西周國人意見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襲制,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宗法制度在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B項正確,排除D項。國人對軍國大事的影響很大,但不等于可以決定軍國大事,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神權,排除C項。
命題點2: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
 (2022·廣東卷)如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答案:D
解析:圖示內容顯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形成了六部,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劃分使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D項,排除C項。A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排除B項。
命題點3:民國初年的政治
(2023·浙江1月選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率全國陸海軍隊 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①②體現的是總統的權力非常大而不是限制總統權力;③④屬于實行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制來限制總統權力的舉措。故選D項。
命題點4:中共民主政治的探索
(2023·浙江6月選考)觀察下面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機構關系”圖,解讀正確的有(  )
①邊區參議會、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③邊區政權建設適應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邊區政權建設是抗日民主制度的體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邊區參議會產生邊區政府,邊區政府中產生邊區高等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關系,①錯誤;根據材料“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機構關系”圖可以看出,當時邊區政權結構中有邊區參議會、邊區政府,邊區政府的委員是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②正確;當時處于抗戰時期,而非土地革命時期,③錯誤;邊區的政權結構是適應當時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體現,④正確。故選D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 秦漢尚書地位變遷 廷議制度 唐代的政事堂 唐至宋相權的變化 漢至明清地方刑罰權的變化 明代三司、巡撫制度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缺陷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難易度 ★★ ★★★ ★★★ ★★★ ★★ ★★★ ★★★ ★★★ ★★★ ★★★
知識點 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 國民黨“訓政”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民主性 中共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解放區政權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協商民主的發展 中國古代“省”的演變 宋代赦書與中國古代國家治理 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選擇題
1.西周文獻中,常見周王以“我邦”與“我家”并提,要求臣下盡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說周公這樣的朝廷大臣是“勤勞于王家”。這主要體現了西周(  )
A.分封諸侯國以蕃屏周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建立
C.要求諸侯國效忠朝廷
D.“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材料“西周文獻中,常見周王以‘我邦’與‘我家’并提,要求臣下盡心效力,‘保其家邦’”體現的是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A、C兩項;西周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
2.下表是秦漢時期尚書地位的變遷情況。這一過程表明(  )
時間 尚書地位
秦及漢初 少府的屬官,與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并稱六尚,替皇帝掌管文書
漢武帝時 與中書、侍中等組成“中朝”
漢成帝時 開始分曹治事,設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負責政令的執行
A.相權對皇權產生嚴重威脅
B.中央集權的逐步強化
C.新中樞權力機構日漸形成
D.中央官制的不斷成熟
答案:C
解析:觀察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尚書從替皇帝掌管文書的少府屬官,發展到參與“中朝”議政,甚至分曹治事,負責政令執行,反映出新的中樞權力機構日漸形成,C項正確。尚書地位的提高,削弱了相權,排除A項;僅尚書地位的提升不能說明中央對地方管理即中央集權逐步強化,排除B項;秦漢時期中央官制尚未成熟,排除D項。
3.(2025·北京首都師大附中期中)廷議是皇帝與大臣們在朝堂上定期集會議事的一種形式。參加廷議的官吏有文有武,職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諸侯王、眾卿、將軍,下至大夫、博士、令長等……討論結果由皇帝最后裁決。由此可見,廷議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
B.體現了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專制的加強
D.有效協調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廷議的方式可以集思廣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決策的失誤,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廷議的參與人員與方式,并不能展現參與人員的政治品格,排除B項;廷議制度是議政的方式,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C項;D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
4.(2025·江蘇無錫期中)程序性分權和事務性分權是兩種不同的權力分配機制,兩者各有利弊。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為了克服程序性分權效率相對低下的弊端而設的機構是(  )
A.西漢的中朝 B.唐代的政事堂
C.明代的內閣 D.清代的軍機處
答案:B
解析:程序性分權指按照固定的程序和規則來分配權力,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決策過程較為繁瑣,效率相對低下,唐代的政事堂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共同議政的場所,其設立有效提高了決策效率,解決了因三省分權導致的政策反復和效率低下的問題,故選B項。
5.(2025·河南許昌期末)皇帝的詔書,在唐代歸宰相中書省擬定。皇帝親覽后在紙尾批幾句,加蓋御印,經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對于某事提出幾項意見,擬成幾條辦法,送由皇帝決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謂之“面取進止”。這反映了唐至宋(  )
A.中樞權力機構的不斷變動
B.中央決策愈發民主
C.宰相的意見愈發受到重視
D.君權侵攬強化專制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時詔書主要由丞相草擬,皇帝最后批準通過,丞相有較大的提議參政權,而宋代雖然丞相草擬,但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見正式擬旨,說明要完全按皇帝的要求才能發詔,體現皇帝在發詔中的決定權提高,即君權侵攬強化專制,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而不是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動,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排除;“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并不能說明宰相的意見愈發受到重視,排除C項。
6.據記載,漢代的郡縣長官不必征求朝廷的同意就可以處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須由州和朝廷審理核定。到明清兩代,知州、知府、知縣的刑罰權僅剩行使鞭笞。這種變化反映了(  )
A.整頓吏治不斷取得成效
B.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漢到明清,地方長官的權力在不斷削弱,這體現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并非對吏治的整頓,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皇權和相權的關系,不能體現出專制皇權的加強,排除B項;地方政府職能未發生轉變,只是地方權力變小,排除D項。
7.(2025·福建寧德一中月考)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后,分設三司,三司彼此不相統屬。省內重大政事,都要由布、按、都三司會議,報中央批準后,才能推行。在應對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時,三司容易互相推諉,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巡撫制度正是為彌補這一缺陷而產生的。這反映出(  )
A.三司長官懶政、怠政
B.三司分權不利于治理
C.應給地方更大自主性
D.制度設計應兼顧效率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地方遇到重大政事,都要由三司請示中央后才可推行,遇到突發事件時三司往往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因此設置巡撫來彌補這一缺陷,可見制度設計應兼顧效率,D項正確。A項表述材料依據不足,排除;三司分別處理不同事務,只是遇到重大政事時要請示中央,B項說法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問題不是地方缺乏自主性造成的,排除C項。
8.(2025·北京十五中期中)“《臨時約法》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導致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政體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規定是通過立法來限制行政首腦的職權發揮,但對與之對應的行政如何反過來制約立法沒有任何具體規定”。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A.規劃的政體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國三權分立體制
C.確立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凱復辟帝制
答案:A
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臨時約法》針對行政權以及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所規劃的政體存有重大缺陷,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三權分立、議會的地位,排除B、C兩項;D項“有效防范”不符合史實,排除。
9.(2025·江蘇淮安期中)從中華民國成立到1913年10月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中國出現了數百個政黨,存在以下現象:第一、有完整綱領的較少,且綱領內容雷同;第二、黨員跨黨現象比較普遍,如黃興有十一個黨籍,黎元洪跨了九黨等;第三、各黨選舉中普遍采取以金錢收買選票等手段。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  )
A.政黨制度名存實亡
B.軍閥統治分崩離析
C.共和制度背離國情
D.政黨政治基礎薄弱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國初年,政黨數量眾多,組織渙散,并且以金錢收買選票,政黨腐化嚴重,由此說明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基礎薄弱,故選D項。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先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制度名存實亡,排除A項;袁世凱統治時期,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排除B項;材料表明,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存在嚴重的弊端,在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勢下,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共和制度背離國情”理解錯誤,排除C項。
10.(2025·安徽阜陽月考)1928年8月,中國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決定按照孫中山的建國程序結束“軍政”,進入“訓政”,明確由國民黨承擔“訓政”全責,培養訓練“人民行使政權的能力”。這表明國民黨意在(  )
A.維護資產階級民主
B.發揚三民主義理論
C.擴大人民政治權利
D.營造專制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黨的“訓政”是借孫中山的建國程序,為自己的專制獨裁統治尋找依據,D項正確。國民黨的“訓政”主要是為專制營造合法性,而不是維護民主、發揚三民主義和擴大人民政治權利,排除A、B、C三項。
11.(2025·安徽合肥六校聯盟期中)1927年11月18日,湖南“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并設立了民政、財經、青年、婦女等工作部門,最高權力機關則是工農兵代表大會,由工農兵代表集體決策后,交給政府執行。由此可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
A.貫徹執行了黨的群眾路線
B.積極踐行民主集中制
C.重視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
D.帶有鮮明的民主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湖南茶陵縣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集體決策,體現民主色彩,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政權建設,沒有體現群眾路線,排除A項;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茶陵縣一地,此時革命根據地尚未蓬勃發展,且材料的主旨是突出民主,排除C項。
12.(2025·河北大數據應用調研聯合測評)1940年初,中國共產黨提出,中國有必要設計一種既不同于蘇聯無產階級專政,又不同于歐美資產階級專政,即新民主主義的“政體”。這種政體應實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國民大會、省民大會、縣民大會、區民大會直至鄉民大會的系統,并由各級大會選舉政府”。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嘗試創建人民革命政權
B.積極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C.注重借鑒蘇俄革命經驗
D.致力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1940年初,中共提出要設計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體,實行民主集中制,這表明中共在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故選B項。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就已經嘗試建立人民革命政權,排除A項;材料強調中共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體,并沒有關于蘇俄革命經驗的信息,排除C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D項。
13.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鄉(村)、區人民代表會議成為鄉(村)、區兩級正式的最高權力機關,鄉(村)、區人民代表由全體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這些舉措(  )
A.是對民主革命綱領的調整
B.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C.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奠定實踐基礎
D.踐行了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解放區的舉措保障了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鞏固了解放區的人民政權,這就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實踐基礎,故選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綱領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材料內容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具體表現,而不是在此基礎之上才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排除B項;此時新中國尚未建立,排除D項。
14.(2025·福建寧德一中月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規定,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除了經由民主選舉產生而代表人民意志,也需要通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來將人民群眾的需求反映到國家治理的過程之中,讓國家治理反映人民意志。這一規定(  )
A.構建了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B.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C.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推動了新型政黨關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82年憲法中規定了人民的權利,要將人民的需求反映在國家的治理過程中,這就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B項正確。A項“構建了”說法錯誤,排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1954年確立的,排除C項;新型政黨關系的形成是在1982年之前,排除D項。
15.(2025·遼寧撫順模擬)2009年,國務院公布的《政府參事工作條例》規定,參事主要從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聘任,有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等職責。2011年,廣東發布該條例的實施細則,其中要求“參事在省內選聘,也可在港澳臺地區選聘”。這些做法(  )
A.推動了粵港澳的一體化
B.促進了地方權力的制衡
C.提高了民主黨派的地位
D.反映了協商民主的發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政府參事的設立,為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提供了更多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機會,這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協商民主的有益探索,D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說法錯誤,排除;民主黨派本來就有權參政議政,地位未發生改變,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6.(2025·四川南充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帝王的宮殿,前殿處理政務,稱朝廷,后宮是皇帝的生活區,稱禁中。西漢中期,漢元帝為避其岳父名諱,將“禁中”改為“省中”。“省,察也”,意為進入宮門要嚴格檢查。東漢時,政事由皇帝指揮的尚書完成,尚書臺出現。曹魏時,設中書,負責審查章奏,草擬詔旨,由于中書在省中,故稱中書省。同時侍從皇帝的侍中權力逐漸膨脹,因機關在省中禁門之下,故稱門下省。到了西晉初年,尚書臺也改稱尚書省。經魏晉南北朝和隋朝幾百年的發展完善,終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省”這個名詞已經徹底脫離了宮殿禁區的意義,徹底變成了宰相府的稱呼。
在中國古代,為了處理特殊問題或加強對地方的監督,中央會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現中央特派機構地方化的現象,從而造成地方政權的萎縮與降級,如西漢的刺史制度,再如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經驗,相繼設立陜西、四川、甘肅等十行省。所謂行省,就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明朝于1380年罷中書省,地方上的行省也就無法存續了。雖然明清兩朝依然習慣性地將最高行政區劃稱為“省”,但其地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地方機構了。
——摘編自黨紅星
《中國古代“省”之演變略考》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省”的演變趨勢及影響其演變的因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中央特派機構地方化的影響。
答案:(1)趨勢:由禁中變為宰相機構;由中央機構變成地方派出機構;由宰相臨時派出機構到地方常設行政機關。
因素:專制集權的強化;歷代行政經驗的積累;王朝疆域的變化;現實政治的需要。
(2)總體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為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穩定奠定了基礎。造成地方政權萎縮、降級,不利于發揮地方能動性;易導致地方機構權力過大,威脅中央。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省’這個名詞已經徹底脫離了宮殿禁區的意義,徹底變成了宰相府的稱呼”得出,由禁中變為宰相機構;根據材料“為了處理特殊問題或加強對地方的監督,中央會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現中央特派機構地方化的現象”得出,由中央機構變成地方派出機構;根據材料“所謂行省,就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雖然明清兩朝依然習慣性地將最高行政區劃稱為‘省’,但其地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地方機構了”得出,由宰相臨時派出機構到地方常設行政機關。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同時侍從皇帝的侍中權力逐漸膨脹,因機關在省中禁門之下,故稱門下省”得出,專制集權的強化;根據材料“經魏晉南北朝和隋朝幾百年的發展完善,終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得出,歷代行政經驗的積累;根據材料“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經驗,相繼設立陜西、四川、甘肅等十行省”和所學知識得出,王朝疆域的變化,現實政治的需要。第(2)問,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積極:結合所學可從中央集權和行政效率分析;根據材料“明清兩朝依然習慣性地將最高行政區劃稱為‘省’”得出,為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消極:根據材料“造成地方政權的萎縮與降級”得出,造成地方政權萎縮、降級,不利于發揮地方能動性;結合東漢晚期州刺史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可知,易導致地方機構權力過大,威脅中央。
1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赦宥原本是中國古代皇帝對犯罪者予以赦免、減刑的政治行為。皇帝以赦書推行赦宥。中國歷代都建立有系統而嚴密的信息傳遞制度,可以確保將赦書傳遞到地方。相較前朝而言,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設明堂、立儲、立后、報祥瑞之際,朝廷都會大赦天下。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
赦書屬于最高級別的行政文書。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須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這種禮儀旨在使地方民眾意識到中央政府的存在。
——摘編自鄧小南等主編《文書·政令·
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信息傳遞的角度,概括宋代赦書的主要特征。
(2)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書運行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1)赦書傳遞頻次較高;內容豐富;傳遞速度快;傳遞范圍廣泛;傳遞有嚴格的禮儀程序。
(2)(示例)觀點:文書運行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起著關鍵的紐帶與規范作用,是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論述:從材料中宋代赦書的運行來看,有著嚴格的傳遞制度,從中央到地方限期傳遞、特定禮儀宣讀等,這保障了中央政令能有效傳達到地方,讓地方民眾知曉皇帝的赦宥舉措,強化了中央權威,使國家治理能有序開展。再比如秦朝統一后,推行“書同文”,使得政令等文書能夠在全國范圍內以統一的文字書寫和傳達,各地官員、民眾能準確理解朝廷的要求,促進了大一統國家的治理與穩定。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下各類文書在不同部門之間流轉審核,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也規范了決策、執行等流程,保障國家治理有條不紊地進行。
可見,文書運行通過保障信息的準確傳遞、政令的有效施行等,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助力封建王朝維護統治秩序。
解析:第(1)問,據材料“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可得,赦書傳遞頻次較高;據材料“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可得,內容豐富;據材料“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限期送達地方”可得,傳遞速度快;據材料“赦書必須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可得,傳遞范圍廣泛;據材料“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可得,傳遞有嚴格的禮儀程序。第(2)問,首先,明確觀點,據材料“中國歷代都建立有系統而嚴密的信息傳遞制度”可得觀點,如:文書運行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起著關鍵的紐帶與規范作用,是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其次,可從背景、內容、意義等角度展開論述,如:據材料中宋代赦書的運行并結合所學秦朝、唐朝的文書運行作答。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8.(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頒布施行。在完成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后,各地先后開展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規模巨大的民主選舉運動,參加投票的選民占登記選民總數的85.88%;參加投票的婦女占登記婦女選民總數的84.01%。選出的基層人大代表共566萬余名。在基層選舉的基礎上,選出全國人大代表1226名(臺灣省代表暫缺),其中,中共黨員占54.48%,黨外人士占45.52%;婦女代表占11.99%;少數民族代表占14.44%。代表們從車床邊、田地里、礦井、海岸的防哨來。婦女代表有劉胡蘭烈士的母親胡文秀、黃繼光烈士的母親鄧芳芝,有全國聞名的技術革新者郝建秀等,有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社長中紀蘭等。工業勞動模范劉立富說,“現在,我們這些被瞧不起的人當了工廠的主人、國家的主人”。農民代表李順達說,“過去國家大事哪撈得上管”,現在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過去,連夢也夢不到啊”。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和
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等
(1)根據材料,概括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代表的特點出發分析第一屆全國人大的歷史意義。
答案:(1)選舉規模龐大;來源廣泛;兼顧各方利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
解析:第(1)問,據材料“我國歷史上空前的規模巨大的民主選舉運動”可知,選舉規模龐大;據材料,人大代表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包括工業、農業、國防等不同領域,有工人、農民、婦女等不同群體可知,來源廣泛;據代表構成既有中共黨員,也有黨外人士,充分考慮了不同政治立場的群體,保證各方面利益能夠在國家事務決策中有所體現可知,兼顧各方利益;據人大代表有烈士家屬,還有技術革新者、合作社副社長、工農代表、勞動模范等可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2)問,據特點選舉規模龐大,打破了舊社會的專制獨裁政治模式可知,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據特點來源廣泛,兼顧各方利益可知,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據特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知,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
22(共82張PPT)
第三部分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十六單元 政治制度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第44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政治制度
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
中國政治制度不斷改革,與時俱進,經歷了從專制到民主的過程,適應了時代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線索(一):中國古代從早期政治制度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古代中國經歷了禪讓制(原始社會后期)→王位世襲制(夏商時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漢至明清時期)的演變歷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戰國萌芽,秦漢確立,經過歷朝發展完善,在中國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
線索(二):中國近現代的共和制
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初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國民黨政府堅持“訓政”,實行獨裁統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2)商朝:實行內外服制。
(3)西周——貴族等級分封制
內容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給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和卿大夫繼續分封,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按照宗法制,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特征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
(4)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權力有制約作用。
(5)春秋戰國: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2.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掌握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
三公九 卿制 (1)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長,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
(2)九卿: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
郡縣制 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書制度 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
3.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行政制度
兩漢 漢武帝時,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東漢時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
隋唐 確立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新階段,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
宋朝 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宋太祖時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分割宰相的權力
元朝 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
明朝 明初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設立內閣,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清朝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地方行政制度
兩漢 沿襲秦朝的郡、縣二級制,還包括王國和侯國。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魏晉南北朝 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 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唐朝 由州、縣二級制發展為道、州、縣三級制;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宋朝 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
元朝 實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明朝 廢行中書省,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清朝 承襲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二、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1.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北洋軍閥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開始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
轉折 1913年,“宋教仁案”發生和二次革命被鎮壓
失敗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訓政” 1928年開始。所謂“訓政”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憲政” 1948年開始。企圖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
2.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這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 (1)措施:在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過“三三制”原則。
(2)意義: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解放區的人民政權 (1)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基礎 1949年9月,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挫折 反右斗爭擴大化、“左”傾指導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完善 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確立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
發展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
完善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確定 目標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發展與完善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辨易錯] 禪讓制與世襲制
[釋概念] 官僚政治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它適應了當時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世襲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與私有制相適應的。其出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以貴族血統世襲,秦以后的“官”則是由皇帝任免,俸祿來自國家稅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體系。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職權分明,有職則有權,離職則無權,當官實際上成為一種職業,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產物。官僚政治體系還包括管理官僚、選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職責、執行政務的制度。
[拓思維] 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1)皇帝通過不斷壓制、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中樞權力體系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拓知識] 中國古代加強地方管理的方式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2)劃分適當的行政區劃。
(3)實行監察制度。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權力或設置專門機構直接管理。
(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
[微思考]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國會議席分配表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
答案:順應趨勢,踐行民主政治,具有進步性;黨派魚龍混雜,多被舊勢力利用,民主共和成為招牌。
黨名 發起人 在議會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別
國民黨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黨 黎元洪 176 舊官僚
統一黨 程德全 24 舊官僚
民主黨 湯化龍 24 立憲派
[辨易混] 民主革命時期人民政權的形式與性質
土地革命時期:
形式——蘇維埃政權;性質——工農民主政權。
抗日戰爭時期:
形式——邊區政府;性質——抗日民主政權。
解放戰爭時期:
形式——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性質——人民民主政權。
[圖示史]
如圖為1954年創作的一幅美術作品《一輩子第一回》。畫中老人手捧“選民證”。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行。
[辨易混]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西方的多黨制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政協發揮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作用。西方的多黨制是指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多黨并立、互爭政權的政治制度。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中國古代地方機構的演變
材料  (2020·天津卷)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安史之亂后,藩鎮“相望于內地”,“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喜則連衡(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
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問題探究]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
金版參考:唐朝: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
宋朝:宋初實行改革,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監督地方行政,文臣執掌地方,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訓,多措并舉,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從唐朝至元朝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規律和發展趨勢。
金版參考:規律: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
趨勢: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
(1)特點
①在演變過程中,中央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與制約,地方則要求一定的獨立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矛盾始終存在。
②中央通過對地方的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③中央派出機構演變為正式的地方行政機構,比如州、行中書省、巡撫等都體現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
④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尤其是對于基層管理的地方化。
(2)規律性認識
①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地方機構進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權遭到破壞,中央對地方控制減弱。
②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但容易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中央派出機構往往承擔事權統一的角色,最終固化為正式行政機構。
③沿襲變革是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線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
④“下穩上動”是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區劃是相對穩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化很大。
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大體上還是宗法家長制與小農自然經濟,它們無法像西方市民社會那樣,對議會民主政治提供支撐作用。
——蕭功秦《第二次選擇:辛亥革命后的多黨議會民主》
材料二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在共產黨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為此中共在邊區以“三三制”原則建立民主政權,即在政權機構中,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共產黨員、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左派進步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對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不斷成長壯大,影響力不斷加強,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它,人民群眾信任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人民代表大會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則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摘編自牟曉飛《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問題探究]  (1)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一中的說法加以說明。
金版參考: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體現了一定的進步性。但封建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封建傳統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民主共和觀念并沒有深入人心,民主政體的社會基礎十分薄弱,參與政治的熱情不高,封建主義仍然存在。同時辛亥革命后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的狀態,沒有實現民族獨立,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因此辛亥革命的探索是失敗的。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三制”的特點與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金版參考: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各階層聯合;民主協商。
意義: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位與威望,擴大了中共影響;為中共執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金版參考: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民主集中制的權威性,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先進性。
中國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歷史上 西方民主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行不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教訓)
國家性質上 人民民主專政決定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實行三權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代表階級利益上 西方民主制度同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觸,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濟基礎上 西方民主制度與私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公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
歷史發展規律上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卷)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  )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
試題情境 宋仁宗天圣二年赦書印制頒行方式的變革
考查知識 宋代的文書與國家治理
核心價值 通過考查學生依據史料信息來解釋政治舉措的影響,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認識制度優化對國家治理的積極作用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與地方州縣。
現象信息:因赦書抄錄差錯導致諸多問題,后改為由中央統一制式印刷頒行。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在中國古代,朝廷政令的準確傳達與執行對于國家管理至關重要,而文書的準確無誤是保障政令有效落實的基礎環節,宋代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
解讀顯性信息:赦書作為朝廷頒布赦令的重要文告,原本靠人工抄錄的不穩定方式,使地方州縣出現了失當現象,朝廷意識到這一問題后,統一轉變為刑部摹印、雕版印刷頒行方式,將赦書的發布形式及流程規范化。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通過赦書的規范化準確化,能有效減少失誤,讓朝廷赦令在地方得以準確執行,有助于提升國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整體效能,__B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材料未體現朝廷政令推行范圍的擴大,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眾法律意識,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文書傳遞體系,故D項錯誤。
命題點1:西周政治制度
(2024·湖南卷)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
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解析:據材料可知,西周國人意見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襲制,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宗法制度在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B項正確,排除D項。國人對軍國大事的影響很大,但不等于可以決定軍國大事,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神權,排除C項。
命題點2: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
 (2022·廣東卷)如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
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解析:圖示內容顯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形成了六部,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劃分使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D項,排除C項。A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排除B項。
命題點3:民國初年的政治
(2023·浙江1月選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率全國陸海軍隊 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①②體現的是總統的權力非常大而不是限制總統權力;③④屬于實行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制來限制總統權力的舉措。故選D項。
命題點4:中共民主政治的探索
(2023·浙江6月選考)觀察下面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機構關系”圖,解讀正確的有(  )
①邊區參議會、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③邊區政權建設適應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邊區政權建設是抗日民主制度的體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邊區參議會產生邊區政府,邊區政府中產生邊區高等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關系,①錯誤;根據材料“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機構關系”圖可以看出,當時邊區政權結構中有邊區參議會、邊區政府,邊區政府的委員是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②正確;當時處于抗戰時期,而非土地革命時期,③錯誤;邊區的政權結構是適應當時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體現,④正確。故選D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 理念 秦漢尚書地位變遷 廷議 制度 唐代的政事堂 唐至宋相權的變化 漢至明清地方刑罰權的變化 明代三司、巡撫制度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缺陷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難易度 ★★ ★★★ ★★★ ★★★ ★★ ★★★ ★★★ ★★★ ★★★ ★★★
知識點 民國初期的政黨 政治 國民黨“訓政”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民主性 中共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解放區政權 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協商民主的 發展 中國古代“省”的 演變 宋代赦書與中國古代國家 治理 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選擇題
1.西周文獻中,常見周王以“我邦”與“我家”并提,要求臣下盡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說周公這樣的朝廷大臣是“勤勞于王家”。這主要體現了西周(  )
A.分封諸侯國以蕃屏周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建立
C.要求諸侯國效忠朝廷 D.“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
解析:材料“西周文獻中,常見周王以‘我邦’與‘我家’并提,要求臣下盡心效力,‘保其家邦’”體現的是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A、C兩項;西周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
2.下表是秦漢時期尚書地位的變遷情況。這一過程表明(  )
A.相權對皇權產生嚴重威脅 B.中央集權的逐步強化
C.新中樞權力機構日漸形成 D.中央官制的不斷成熟
時間 尚書地位
秦及漢初 少府的屬官,與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并稱六尚,替皇帝掌管文書
漢武帝時 與中書、侍中等組成“中朝”
漢成帝時 開始分曹治事,設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負責政令的執行
解析:觀察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尚書從替皇帝掌管文書的少府屬官,發展到參與“中朝”議政,甚至分曹治事,負責政令執行,反映出新的中樞權力機構日漸形成,C項正確。尚書地位的提高,削弱了相權,排除A項;僅尚書地位的提升不能說明中央對地方管理即中央集權逐步強化,排除B項;秦漢時期中央官制尚未成熟,排除D項。
3.(2025·北京首都師大附中期中)廷議是皇帝與大臣們在朝堂上定期集會議事的一種形式。參加廷議的官吏有文有武,職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諸侯王、眾卿、將軍,下至大夫、博士、令長等……討論結果由皇帝最后裁決。由此可見,廷議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
B.體現了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專制的加強
D.有效協調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廷議的方式可以集思廣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決策的失誤,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廷議的參與人員與方式,并不能展現參與人員的政治品格,排除B項;廷議制度是議政的方式,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C項;D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
4.(2025·江蘇無錫期中)程序性分權和事務性分權是兩種不同的權力分配機制,兩者各有利弊。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為了克服程序性分權效率相對低下的弊端而設的機構是(  )
A.西漢的中朝 B.唐代的政事堂
C.明代的內閣 D.清代的軍機處
解析:程序性分權指按照固定的程序和規則來分配權力,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決策過程較為繁瑣,效率相對低下,唐代的政事堂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共同議政的場所,其設立有效提高了決策效率,解決了因三省分權導致的政策反復和效率低下的問題,故選B項。
5.(2025·河南許昌期末)皇帝的詔書,在唐代歸宰相中書省擬定。皇帝親覽后在紙尾批幾句,加蓋御印,經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對于某事提出幾項意見,擬成幾條辦法,送由皇帝決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謂之“面取進止”。這反映了唐至宋(  )
A.中樞權力機構的不斷變動
B.中央決策愈發民主
C.宰相的意見愈發受到重視
D.君權侵攬強化專制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時詔書主要由丞相草擬,皇帝最后批準通過,丞相有較大的提議參政權,而宋代雖然丞相草擬,但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見正式擬旨,說明要完全按皇帝的要求才能發詔,體現皇帝在發詔中的決定權提高,即君權侵攬強化專制,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而不是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動,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排除;“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并不能說明宰相的意見愈發受到重視,排除C項。
6.據記載,漢代的郡縣長官不必征求朝廷的同意就可以處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須由州和朝廷審理核定。到明清兩代,知州、知府、知縣的刑罰權僅剩行使鞭笞。這種變化反映了(  )
A.整頓吏治不斷取得成效 B.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漢到明清,地方長官的權力在不斷削弱,這體現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并非對吏治的整頓,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皇權和相權的關系,不能體現出專制皇權的加強,排除B項;地方政府職能未發生轉變,只是地方權力變小,排除D項。
7.(2025·福建寧德一中月考)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后,分設三司,三司彼此不相統屬。省內重大政事,都要由布、按、都三司會議,報中央批準后,才能推行。在應對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時,三司容易互相推諉,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巡撫制度正是為彌補這一缺陷而產生的。這反映出(  )
A.三司長官懶政、怠政 B.三司分權不利于治理
C.應給地方更大自主性 D.制度設計應兼顧效率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地方遇到重大政事,都要由三司請示中央后才可推行,遇到突發事件時三司往往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因此設置巡撫來彌補這一缺陷,可見制度設計應兼顧效率,D項正確。A項表述材料依據不足,排除;三司分別處理不同事務,只是遇到重大政事時要請示中央,B項說法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問題不是地方缺乏自主性造成的,排除C項。
8.(2025·北京十五中期中)“《臨時約法》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導致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政體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規定是通過立法來限制行政首腦的職權發揮,但對與之對應的行政如何反過來制約立法沒有任何具體規定”。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A.規劃的政體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國三權分立體制
C.確立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凱復辟帝制
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臨時約法》針對行政權以及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所規劃的政體存有重大缺陷,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三權分立、議會的地位,排除B、C兩項;D項“有效防范”不符合史實,排除。
9.(2025·江蘇淮安期中)從中華民國成立到1913年10月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中國出現了數百個政黨,存在以下現象:第一、有完整綱領的較少,且綱領內容雷同;第二、黨員跨黨現象比較普遍,如黃興有十一個黨籍,黎元洪跨了九黨等;第三、各黨選舉中普遍采取以金錢收買選票等手段。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  )
A.政黨制度名存實亡
B.軍閥統治分崩離析
C.共和制度背離國情
D.政黨政治基礎薄弱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國初年,政黨數量眾多,組織渙散,并且以金錢收買選票,政黨腐化嚴重,由此說明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基礎薄弱,故選D項。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先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制度名存實亡,排除A項;袁世凱統治時期,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排除B項;材料表明,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存在嚴重的弊端,在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勢下,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共和制度背離國情”理解錯誤,排除C項。
10.(2025·安徽阜陽月考)1928年8月,中國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決定按照孫中山的建國程序結束“軍政”,進入“訓政”,明確由國民黨承擔“訓政”全責,培養訓練“人民行使政權的能力”。這表明國民黨意在(  )
A.維護資產階級民主 B.發揚三民主義理論
C.擴大人民政治權利 D.營造專制的合法性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黨的“訓政”是借孫中山的建國程序,為自己的專制獨裁統治尋找依據,D項正確。國民黨的“訓政”主要是為專制營造合法性,而不是維護民主、發揚三民主義和擴大人民政治權利,排除A、B、C三項。
11.(2025·安徽合肥六校聯盟期中)1927年11月18日,湖南“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并設立了民政、財經、青年、婦女等工作部門,最高權力機關則是工農兵代表大會,由工農兵代表集體決策后,交給政府執行。由此可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
A.貫徹執行了黨的群眾路線
B.積極踐行民主集中制
C.重視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
D.帶有鮮明的民主色彩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湖南茶陵縣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集體決策,體現民主色彩,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政權建設,沒有體現群眾路線,排除A項;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茶陵縣一地,此時革命根據地尚未蓬勃發展,且材料的主旨是突出民主,排除C項。
12.(2025·河北大數據應用調研聯合測評)1940年初,中國共產黨提出,中國有必要設計一種既不同于蘇聯無產階級專政,又不同于歐美資產階級專政,即新民主主義的“政體”。這種政體應實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國民大會、省民大會、縣民大會、區民大會直至鄉民大會的系統,并由各級大會選舉政府”。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嘗試創建人民革命政權
B.積極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C.注重借鑒蘇俄革命經驗
D.致力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解析:據材料可知,1940年初,中共提出要設計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體,實行民主集中制,這表明中共在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故選B項。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就已經嘗試建立人民革命政權,排除A項;材料強調中共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體,并沒有關于蘇俄革命經驗的信息,排除C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D項。
13.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鄉(村)、區人民代表會議成為鄉(村)、區兩級正式的最高權力機關,鄉(村)、區人民代表由全體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這些舉措( )
A.是對民主革命綱領的調整
B.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C.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奠定實踐基礎
D.踐行了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解析:材料中解放區的舉措保障了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鞏固了解放區的人民政權,這就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實踐基礎,故選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綱領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材料內容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具體表現,而不是在此基礎之上才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排除B項;此時新中國尚未建立,排除D項。
14.(2025·福建寧德一中月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規定,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除了經由民主選舉產生而代表人民意志,也需要通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來將人民群眾的需求反映到國家治理的過程之中,讓國家治理反映人民意志。這一規定(  )
A.構建了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B.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C.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推動了新型政黨關系的形成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82年憲法中規定了人民的權利,要將人民的需求反映在國家的治理過程中,這就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B項正確。A項“構建了”說法錯誤,排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1954年確立的,排除C項;新型政黨關系的形成是在1982年之前,排除D項。
15.(2025·遼寧撫順模擬)2009年,國務院公布的《政府參事工作條例》規定,參事主要從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聘任,有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等職責。2011年,廣東發布該條例的實施細則,其中要求“參事在省內選聘,也可在港澳臺地區選聘”。這些做法(  )
A.推動了粵港澳的一體化 B.促進了地方權力的制衡
C.提高了民主黨派的地位 D.反映了協商民主的發展
解析:由材料可知,政府參事的設立,為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提供了更多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機會,這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協商民主的有益探索,D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說法錯誤,排除;民主黨派本來就有權參政議政,地位未發生改變,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6.(2025·四川南充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帝王的宮殿,前殿處理政務,稱朝廷,后宮是皇帝的生活區,稱禁中。西漢中期,漢元帝為避其岳父名諱,將“禁中”改為“省中”。“省,察也”,意為進入宮門要嚴格檢查。東漢時,政事由皇帝指揮的尚書完成,尚書臺出現。曹魏時,設中書,負責審查章奏,草擬詔旨,由于中書在省中,故稱中書省。同時侍從皇帝的侍中權力逐漸膨脹,因機關在省中禁門之下,故稱門下省。到了西晉初年,尚書臺也改稱尚書省。經魏晉南北朝和隋朝幾百年的發展完善,終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省”這個名詞已經徹底脫離了宮殿禁區的意義,徹底變成了宰相府的稱呼。
在中國古代,為了處理特殊問題或加強對地方的監督,中央會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現中央特派機構地方化的現象,從而造成地方政權的萎縮與降級,如西漢的刺史制度,再如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經驗,相繼設立陜西、四川、甘肅等十行省。所謂行省,就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明朝于1380年罷中書省,地方上的行省也就無法存續了。雖然明清兩朝依然習慣性地將最高行政區劃稱為“省”,但其地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地方機構了。
——摘編自黨紅星《中國古代“省”之演變略考》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省”的演變趨勢及影響其演變的因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中央特派機構地方化的影響。
答案:趨勢:由禁中變為宰相機構;由中央機構變成地方派出機構;由宰相臨時派出機構到地方常設行政機關。
因素:專制集權的強化;歷代行政經驗的積累;王朝疆域的變化;現實政治的需要。
答案:總體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為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穩定奠定了基礎。造成地方政權萎縮、降級,不利于發揮地方能動性;易導致地方機構權力過大,威脅中央。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省’這個名詞已經徹底脫離了宮殿禁區的意義,徹底變成了宰相府的稱呼”得出,由禁中變為宰相機構;根據材料“為了處理特殊問題或加強對地方的監督,中央會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現中央特派機構地方化的現象”得出,由中央機構變成地方派出機構;根據材料“所謂行省,就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雖然明清兩朝依然習慣性地將最高行政區劃稱為‘省’,但其地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地方機構了”得出,由宰相臨時派出機構到地方常設行政機關。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同時侍從皇帝的侍中權力逐漸膨脹,因機關在省中禁門之下,故稱門下省”得出,專制集權的強化;根據材料“經魏晉南北朝和隋朝幾百年的發展完善,終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得出,
歷代行政經驗的積累;根據材料“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經驗,相繼設立陜西、四川、甘肅等十行省”和所學知識得出,王朝疆域的變化,現實政治的需要。第(2)問,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積極:結合所學可從中央集權和行政效率分析;根據材料“明清兩朝依然習慣性地將最高行政區劃稱為‘省’”得出,為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消極:根據材料“造成地方政權的萎縮與降級”得出,造成地方政權萎縮、降級,不利于發揮地方能動性;結合東漢晚期州刺史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可知,易導致地方機構權力過大,威脅中央。
1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赦宥原本是中國古代皇帝對犯罪者予以赦免、減刑的政治行為。皇帝以赦書推行赦宥。中國歷代都建立有系統而嚴密的信息傳遞制度,可以確保將赦書傳遞到地方。相較前朝而言,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設明堂、立儲、立后、報祥瑞之際,朝廷都會大赦天下。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
赦書屬于最高級別的行政文書。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須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這種禮儀旨在使地方民眾意識到中央政府的存在。
——摘編自鄧小南等主編《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信息傳遞的角度,概括宋代赦書的主要特征。
(2)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書運行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赦書傳遞頻次較高;內容豐富;傳遞速度快;傳遞范圍廣泛;傳遞有嚴格的禮儀程序。
答案:(示例)觀點:文書運行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起著關鍵的紐帶與規范作用,是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論述:從材料中宋代赦書的運行來看,有著嚴格的傳遞制度,從中央到地方限期傳遞、特定禮儀宣讀等,這保障了中央政令能有效傳達到地方,
讓地方民眾知曉皇帝的赦宥舉措,強化了中央權威,使國家治理能有序開展。再比如秦朝統一后,推行“書同文”,使得政令等文書能夠在全國范圍內以統一的文字書寫和傳達,各地官員、民眾能準確理解朝廷的要求,促進了大一統國家的治理與穩定。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下各類文書在不同部門之間流轉審核,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也規范了決策、執行等流程,保障國家治理有條不紊地進行。
可見,文書運行通過保障信息的準確傳遞、政令的有效施行等,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助力封建王朝維護統治秩序。
解析:第(1)問,據材料“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可得,赦書傳遞頻次較高;據材料“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可得,內容豐富;據材料“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限期送達地方”可得,傳遞速度快;據材料“赦書必須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可得,傳遞范圍廣泛;據材料“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可得,傳遞有嚴格的禮儀程序。第(2)問,首先,明確觀點,據材料“中國歷代都建立有系統而嚴密的信息傳遞制度”可得觀點,如:文書運行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起著關鍵的紐帶與規范作用,是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其次,可從背景、內容、意義等角度展開論述,如:據材料中宋代赦書的運行并結合所學秦朝、唐朝的文書運行作答。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8.(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頒布施行。在完成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后,各地先后開展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規模巨大的民主選舉運動,參加投票的選民占登記選民總數的85.88%;參加投票的婦女占登記婦女選民總數的84.01%。選出的基層人大代表共566萬余名。在基層選舉的基礎上,選出全國人大代表1226名(臺灣省代表暫缺),其中,中共黨員占54.48%,黨外人士占45.52%;婦女代表占11.99%;少數民族代表占14.44%。代表們從車床邊、田地里、礦井、海岸的防哨來。婦女代表有劉胡蘭烈士的母親胡文秀、黃繼光烈士的母親鄧芳芝,
有全國聞名的技術革新者郝建秀等,有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社長中紀蘭等。工業勞動模范劉立富說,“現在,我們這些被瞧不起的人當了工廠的主人、國家的主人”。農民代表李順達說,“過去國家大事哪撈得上管”,現在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過去,連夢也夢不到啊”。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等
(1)根據材料,概括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代表的特點出發分析第一屆全國人大的歷史意義。
答案:選舉規模龐大;來源廣泛;兼顧各方利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答案: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
解析:第(1)問,據材料“我國歷史上空前的規模巨大的民主選舉運動”可知,選舉規模龐大;據材料,人大代表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包括工業、農業、國防等不同領域,有工人、農民、婦女等不同群體可知,來源廣泛;據代表構成既有中共黨員,也有黨外人士,充分考慮了不同政治立場的群體,保證各方面利益能夠在國家事務決策中有所體現可知,兼顧各方利益;據人大代表有烈士家屬,還有技術革新者、合作社副社長、工農代表、勞動模范等可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2)問,據特點選舉規模龐大,打破了舊社會的專制獨裁政治模式可知,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據特點來源廣泛,兼顧各方利益可知,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據特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知,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滨州市| 河东区| 正宁县| 龙州县| 南溪县| 长子县| 卓尼县| 兴隆县| 陕西省| 梁山县| 沭阳县| 屏东市| 博罗县| 炎陵县| 吉木萨尔县| 岳池县| 奈曼旗| 甘孜| 金乡县| 桐城市| 青河县| 营口市| 仁怀市| 浮梁县| 呼伦贝尔市| 自治县| 疏勒县| 芦溪县| 左权县| 兴海县| 伽师县| 泌阳县| 太湖县| 出国| 太仆寺旗| 郸城县| 沅江市| 南郑县| 崇文区|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