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5講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雅典和斯巴達分別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的代表。羅馬經歷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中古西歐的政治制度以法國、英國為代表,分別形成了等級君主制和議會制。近代英國、美國、法國等國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民主①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②議事會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③大部分官員由抽簽產生,大多一年一任。④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機關。(2)斯巴達的寡頭政治①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②國王:王位世襲,壟斷了軍事統帥權。③長老會:議員終身任職。④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羅馬共和國——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權力結構 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政體局限 ①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②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出任(2)羅馬帝國: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握國家權力。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1.特征:日耳曼人形成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是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2.典型國家法國 (1)14世紀初,召開三級會議。 (2)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王權進一步強化英國 (1)13世紀初,簽署《大憲章》。 (2)13世紀中后期,議會權力有所加強。 (3)14世紀,議會逐漸分為上下兩院,各自議事,并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國王通過議會尋求政策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典型國家英國 (1)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2)18世紀,逐漸形成內閣制度。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美國 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法國 1792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1870年,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1875年,通過新憲法。經過數年動蕩,法國確立了共和制2.評價積極 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局限 如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等[挖教材]閱讀選必1第2課第一目“學思之窗”,古羅馬的塔西佗在著作中寫道:“屋大維……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思考:與羅馬共和國相比,羅馬帝國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答案: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而羅馬帝國實行君主獨裁統治。[釋概念] 等級君主制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釋概念] 責任內閣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由于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故又稱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政府(內閣)則對議會負責。[微思考]1800年,美國總統、聯邦黨人亞當斯要求政見不同的內閣成員皮克林辭職,遭到皮克林拒絕,于是亞當斯將其免職。皮克林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總統免職的內閣成員。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亞當斯此舉是否合理。答案: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作為政府首腦有權任免內閣成員,亞當斯此舉符合憲法規定。主題一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材料 波利比阿說:“如果人們只注意執政官的權力,那羅馬國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體;如果人們只注意元老院的權力,它又完全是貴族政體;如果只注意民眾的權力,它顯然又是民主政體。”元老院在共和國的政治體制中居于重要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威望,但元老院不能調查叛國罪和處以死刑。涉及元老們自身利益、榮譽和權力的提案,要由公民大會表決。元老院開會的時候代表平民利益的保民官就坐在門口,如果保民官認為元老院的決定侵害了民眾的利益,那么他可以隨時加以否決。——據陳繼華《管理思想史》等整理[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指出羅馬共和國政體的特點,結合史實,概括說明羅馬共和國“顯然又是民主政體”。金版參考:特點:混合君主、貴族和民主政體三種體制;權力制衡。說明:執政官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公民大會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元老院需要充分考慮人民意愿。西方古代城邦國家政治制度的特征(1)國家機構。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雅典公民大會是雅典唯一的、不受任何其他權力機關制約的最高權力機關,而斯巴達和羅馬公民大會多少會受元老院等機關的制約。(2)官員產生方式。多由選舉產生。雅典公職人員由抽簽及舉手等方式選舉產生;斯巴達監察官從公民中選舉產生;羅馬常設的高級長官每年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3)民主權利的主體。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廣大婦女、外邦人和奴隸沒有資格參與政治,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和階級性。(4)權力運作。注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雅典通過選舉制、分權和有限責任制等方式對國家政權進行分割;斯巴達的監察官和元老院制約國王,公民大會則能減少國王和元老院聯合操縱政治的可能;羅馬公民大會與元老院相互制約。主題二 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材料一 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就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試驗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創造了一種全新政體——立憲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為社會發展桎梏的絕對君主制。新政體兼有民主制(議會下院)、貴族(或寡頭)制(議會上院)和君主制(國王)三大要素,其靈感的源頭自然還是古希臘羅馬的混合政體思想,形式也還是13世紀末以來英國政府的傳統形式,但其實質內容卻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材料二 憲法將全部立法權賦予國會,總統能否決國會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國會立法,但能宣布違憲,不少國會議員也意識到,造成“帝王式總統”的原因從根本上不在于總統過于強大,而在于國會過于虛弱。——摘編自趙可金《治理美國:國會的角色與模式》材料三 資產階級統治在鞏固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選制度、代議制度、政黨制度等,它們有的是出于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權在民”的原則制定的,還有的反映了公開、公正、競爭等原則。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運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而又精致的運行機制,雖然民眾無法對國家權力實現真正控制,但它在提高國家管理的效率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摘編自陳松林《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借鑒與超越》[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王與議會關系的角度概括“其實質內容卻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版參考:革命前,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革命后,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分配,分析美國“國會過于虛弱”的原因。這些反映了美國中央權力機構運轉中的什么特點?金版參考:權力分配:總統是政府首腦(或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國會擁有立法權;最高法院擁有司法權。原因:總統能否決國會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國會通過的法律違憲。特點:制約與平衡。(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金版參考:形成和完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體現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有健全的民主運行機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2)影響①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②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民主具有階級、種族局限性。(2023·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組織元首顧問議事會,成員包括執政官、行政長官等官員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維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議題,事先都經過這個議事會討論。這一機構的設立( )A.推動了民主進程 B.顛覆了寡頭統治C.削弱了元首權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試題情境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設立元首顧問議事會考查知識 古羅馬政治制度核心價值 本題通過考查學生對古羅馬政治機構演變的了解,體現對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及權力制衡的關注,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制度發展的多元性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公元前27年,古羅馬。現象信息:屋大維組織元首顧問議事會,賦予其重要地位。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此時古羅馬政治制度從共和制向帝制轉變。解讀顯性信息:屋大維設立元首顧問議事會,成員由高級官員和多位元老組成,討論重大議題。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一機構的設立表明古羅馬在屋大維時期還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故答案為__D__項。3.排除干擾屋大維在羅馬帝國開創了元首制,在軍事、經濟、宗教等方面實行獨裁,這一行為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披著民主外衣的君主”,元首顧問議事會并不能推動民主進程,也不能顛覆寡頭統治,A、B兩項錯誤;元首顧問議事會由執政官和元老等組成,專門討論擬訂提交給元老院的決議草案,平時為元首出謀劃策,但其是一個臨時機構,參加的人員會因元首的需要而隨時更換,C項錯誤。命題點1: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2021·廣東卷)公元前5世紀中期,敘拉古城邦推行橄欖葉放逐法,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主要反映了( )A.公正性缺失導致城邦瓦解B.內部矛盾擴大了社會階層的對立C.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D.輪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敘拉古城邦推行的橄欖葉放逐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規范,因此很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是直接民主制下國家權力濫用的結果,故選C項。“橄欖葉放逐法”最終引發了政局混亂,但沒有說明“城邦瓦解”,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公民”這個整體,并未涉及“社會階層的對立”,排除B項;“輪番而治”指的是輪流統治與被統治,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命題點2:中世紀英國議會(2022·北京卷)英國議會最初由封建教俗貴族組成,旨在協助國王解決財政困難。1265年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參加議會,并于1341年起單獨議事,最終組成議會下院。通過議會,國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金錢和人力的支持,而議會亦可向國王提出請愿。關于中世紀英國議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國王可不經議會同意而加征新稅B.下院形成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D.貴族通過議會掌握了國家行政權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議會下院由騎士和城市市民組成,單獨議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國王,即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故選C項。14世紀,議會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增加新稅,排除A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排除B項;英國下議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議會,而且當時的貴族議會并未掌握國家行政權,排除D項。命題點3: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發展(2023·湖南卷)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據統計,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內,議會只通過了九次針對政府議案的修正案。有人戲稱,議會成了內閣的御用議事會。這一現象反映了( )A.內閣逐漸走向集權 B.內閣議會權限不明C.政黨政治漸趨成熟 D.議會體制受到損害答案:C解析:“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這主要是因為內閣首相、大臣與大多數議員屬同一黨派,因此內閣議案大多能通過,故C項正確。內閣的決策權雖日益增強,但政府議案仍需要議會通過或修正,故不能說內閣逐漸走向集權,A項錯誤;內閣和議會的權限分明,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資本主義政治體制運行規則有所變化,由此不能說明議會體制受到損害,故D項錯誤。命題點4:美國聯邦制(2021·河北卷)在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州的代表梅森主張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紐約、費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爾思沃斯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通過憲法( )A.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B.防止外部勢力威脅國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D.調和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可知,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防止聯邦政府受到州政府的影響,強調通過憲法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故A項正確,排除C項。B、D兩項與兩人的主張無關,均排除。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眾會(公民大會)并不能通過未經議事會準備和未經主席團事先以書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時“凡議事會所通過的判決必須送交公民法庭,而公民審判員的任何投票都應當具有最高權力”。這揭示了古代雅典政治具有( )A.權力制約原則 B.議會至上原則C.主權在民原則 D.公平公正原則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公民大會受到議事會的限制,議事會受到公民法庭的限制,說明雅典政治具有權力制約原則,A項正確。議事會的權力受到制約,排除B項;材料是講權力制約,沒有涉及主權在民和公平公正原則,排除C、D兩項。2.(2025·安徽阜陽月考)某學者認為,“從當代民主的視野來看,希臘民主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存在一個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資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這種“排他性”使古希臘民主制度( )A.遏制了人性的發展B.權力遭到濫用誤用C.僅局限于公民內部D.容易被少數貴族利用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排他性”指的是古希臘民主只是公民內部的民主,廣大的婦女兒童、外邦人和奴隸沒有公民權,不能享有民主權利,C項正確。希臘民主制度的“排他性”與人性的發展無關,排除A項;直接民主和輪番而治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排除B項;古希臘民主制度自身缺陷使其容易被執政的少數貴族所利用,但這與“排他性”無關,排除D項。3.(2025·河北唐山開學摸底)亞里士多德認為:“君王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據此判斷該國家( )A.公民法庭決策國家大事B.民主政治堪稱文明典范C.皇帝掌控國家一切權力D.寡頭政治是其典型特征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的“君王”“長老院”“監察制”等信息可知,符合斯巴達城邦,是寡頭政治的代表,故選D項,排除B項。公民大會是斯巴達最高權力機關,決策國家大事,排除A項;斯巴達城邦無皇帝,排除C項。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屋大維宣稱元首“權力來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卻默認他贊助的詩人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頻繁地利用詩人和演說家鼓吹“君權神授”。民間神化現世元首的公共藝術、崇拜儀式也紛紛涌現。這反映了羅馬( )A.共和傳統的衰微 B.神權凌駕于王權C.寡頭政治的恢復 D.元老院權力加強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元首利用多種方式鼓吹“君權神授”,民間為現世元首塑造神圣形象,反映了共和傳統逐漸衰微,專制君主獨裁逐漸確立的趨勢,故選A項。鼓吹“君權神授”是為強化君權尋找理論依據,排除B項;羅馬共和國政體是貴族寡頭共和,羅馬對元首神圣形象的宣傳,反映了帝制的趨勢,排除C項;材料體現對元首神圣化而非元老院權力加強,排除D項。5.(2025·河北石家莊調研)1303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開三級會議,控告教皇犯有異端、非法篡位等罪行,決定以國王名義在法國召開宗教會議,審判教皇。隨后他派兵進入意大利,聯合當地的反教皇勢力,將教皇拘捕,一個多月后教皇憂憤而死。這一事件( )A.反映了世俗君主權力的強化B.說明法國取得了歐洲霸主地位C.受到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D.標志著國王與教會沖突的結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與教皇對抗中一度取得優勢地位,甚至將教皇拘捕,反映了世俗君主權力的強化,A項正確。在與教皇對抗中一度取得優勢地位側面體現了法國的強大,但不足以斷定法國已成為歐洲霸主,排除B項;宗教改革始于16世紀,排除C項;14世紀以后國王與教會的沖突仍然存在,排除D項。6.(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13世紀中葉,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排斥貴族參政,并不顧災荒現實,要求貴族繳納三分之一的收入以充軍費,最終引發貴族的武裝反叛。之后,詩歌《劉易斯之戰頌》譴責國王違背上帝意志與“祖宗之法”,提出要“讓法律凌駕于國王尊嚴之上”。這反映出英格蘭( )A.社會等級制度森嚴 B.確立王在法下原則C.限制王權效果有限 D.議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13世紀初,貴族、騎士和市民聯合起來迫使英王簽署限制王權的《大憲章》,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權,確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則,詩歌提到的違背“祖宗之法”,即違背此前的《大憲章》,“讓法律凌駕于國王尊嚴之上”,即保障法律的尊嚴,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等級和議會制度,排除A、D兩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律應高于國王,限制王權,沒有涉及效果如何,排除C項。7.(2025·湖北十一校聯考)一種常見觀點認為,英國議會產生的背景是王權衰落,而且議會的產生進一步削弱了王權。但實際上中世紀的議會并非一個獨立的機構,它由國王召集,并決定召開時間、地點及議程安排,它的本質是“國王的議會”。這則材料旨在說明當時英國( )A.封君封臣關系緊張 B.王權擺脫教權控制C.政治具有民主色彩 D.國王仍是統治核心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古英國的議會是國王的附屬機構,說明此時國王仍是英國的統治核心,D項正確。材料是議會與國王的關系,而非封君封臣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教權與王權斗爭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民主色彩,排除C項。8.18世紀的英國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穩健的公共財政體系,這時沒有任何特權群體可以免稅、沒有稅收承包人,不準出售公共職位。也不存在稅收自由的管轄區,而此時的法國財政收入主要源于第三等級。這一現象反映了英國( )A.政府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B.政治制度的優勢C.取消了貴族政治經濟特權D.工人運動的斗爭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得出,英國公共財政體系得以建立與實施主要是因為其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貴族勢力被削弱,而當時法國還是君主專制體制,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英國政府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排除A項;C項太絕對,排除;工人運動出現于19世紀,排除D項。9.(2025·廣東梅州月考)181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麥卡洛克訴馬里蘭州”案的判詞中指出,聯邦政府是根據憲法成立的,其權力來自人民,而非各州的授予。同時期,美國聯邦法院通過判決確認了憲法和聯邦法律作為全國最高法律的地位。據此可知,這有利于( )A.美國聯邦制的發展 B.保障美國司法獨立C.落實三權分立原則 D.消除南北經濟差異答案:A解析:據材料“聯邦政府是根據憲法成立的,其權力來自人民”“憲法和聯邦法律作為全國最高法律”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有助于維護聯邦的統一和權威,從而促進了美國聯邦制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司法獨立,排除B項;材料是有利于維護聯邦的地位,與三權分立無關,排除C項;D項“消除”表述過于絕對,排除。10.1848年,法國制憲會議決定設立總統職位,由普選產生。此方案在議會激起不少反對主張。如表所示,說明的是( )主張 理由第一種 不應設立總統職位 應由議會以選舉方式產生部長會議主席,對議會負責第二種 不應由普選產生總統 最高行政首腦可能不服從議會A.保皇勢力過大 B.存在對絕對權力的警惕C.議會內部分裂 D.充滿對政局動蕩的失望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共和制下的總統一般有實權,權力還比較大,材料中議會認為“不應設立總統職位”“不應由普選產生總統,最高行政首腦可能不服從議會”,是為了警惕絕對權力的出現,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是否存在保皇勢力過大的問題,排除A項;雖然材料有“在議會激起不少反對主張”,但不能說明議會內部產生分裂,排除C項;議會參與國家政治構建,不能說明充滿對政局動蕩的“失望”,排除D項。11.(2025·安徽池州貴池區期中)世界近代民主運動中,英國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漸進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以革命、戰爭和政變的方式最終形成“兩院制加總統制”的政權組織形式;美國則以其獨特的條件建立起總統制民主共和制政體。這反映了( )A.革命是實現民主的基本方式B.總統共和制是時代主流C.美國民主制度優于其他國家D.各國具體國情的差異性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世界近代民主運動中英、法、美三國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并不完全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可見這與各國具體國情有關,D項正確。“英國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漸進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并非用革命的方式,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總統共和制就是時代主流,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英、法、美三國民主制度優劣的比較,不能說明美國民主制度一定優于其他國家,排除C項。12.(2025·遼寧模擬)19世紀英法等國“自由主義思想家在闡述關于國家政治制度的觀點中,不再像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家那樣主張變革政權,而是主張通過政治體制的改革來推進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以提升本階級的政治與社會地位”。這種變化表明( )A.工業資產階級革命性弱化B.改革更符合資產階級的要求C.工業革命改變了階級結構D.自由主義思想家更主張改革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西歐資產階級已經上升到統治地位,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統治地位的鞏固,相對革命變革政權來講,改革更符合要求,B項正確。這種變化不是說工業資產階級革命性弱化,只是改革對他們來講代價更小,排除A項;階級結構與材料沒有關聯,排除C項;D項只是材料現象,排除。二、非選擇題13.(2025·四川成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狀況,經濟持續增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中等階級要求變革,希望在“有產”的同時也要“有權”。工人階級則希望通過取得政治權利來達到改善經濟狀況的目的。1832年議會改革從內容上來看,僅僅是一次小的變動,即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改革后的選民人數從占總人口比例的2.5%增長到3.3%,中等階級主體獲得了選舉權,進入到政權體系之中,曾經與中等階級并肩戰斗的工人階級一無所獲。但這次改革卻意義重大,它使得“貴族寡頭制度開始分崩離析,資本主義民主大廈的根基建立起來”,也“奠定了一個現代工業國家扼守漸進和非暴力的道路”。此后,用和平的漸進方式來推行政治民主化,就演變成為英國的一種傳統。——摘編自劉宜照《淺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劉金源《議會改革與英國的政治現代化歷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答案:(1)工業革命推動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壯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希望進行改革;過時的選區劃分和不合理的身份資格選舉權引發社會不滿;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城市興起,要求在政治上更多的代表權。(2)選民人數增加;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推動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行;工人階級并未獲得政治權利,引發了英國工人運動。解析:第(1)問,據材料“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狀況,經濟持續增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壯大;據材料“中等階級要求變革,希望在‘有產’的同時也要‘有權’。工人階級則希望通過取得政治權利來達到改善經濟狀況的目的”可知,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希望進行改革;據材料“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過時的選區劃分和不合理的身份資格選舉權引發社會不滿;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城市興起,要求在政治上更多的代表權。第(2)問,據材料“改革后的選民人數從占總人口比例的2.5%增長到3.3%,中等階級主體獲得了選舉權,進入到政權體系之中”“貴族寡頭制度開始分崩離析,資本主義民主大廈的根基建立起來”可知,選民人數增加,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推動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據材料“奠定了一個現代工業國家扼守漸進和非暴力的道路”可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行;據材料“曾經與中等階級并肩戰斗的工人階級一無所獲”可知,工人階級并未獲得政治權利,引發了英國工人運動。14(共56張PPT)第三部分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十六單元 政治制度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45講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雅典和斯巴達分別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的代表。羅馬經歷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中古西歐的政治制度以法國、英國為代表,分別形成了等級君主制和議會制。近代英國、美國、法國等國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民主①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②議事會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③大部分官員由抽簽產生,大多一年一任。④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機關。(2)斯巴達的寡頭政治①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②國王:王位世襲,壟斷了軍事統帥權。③長老會:議員終身任職。④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羅馬共和國——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2)羅馬帝國: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握國家權力。權力結構 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政體局限 ①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②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出任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1.特征:日耳曼人形成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是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2.典型國家法國 (1)14世紀初,召開三級會議。(2)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王權進一步強化英國 (1)13世紀初,簽署《大憲章》。(2)13世紀中后期,議會權力有所加強。(3)14世紀,議會逐漸分為上下兩院,各自議事,并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國王通過議會尋求政策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典型國家英國 (1)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2)18世紀,逐漸形成內閣制度。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美國 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法國 1792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1870年,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1875年,通過新憲法。經過數年動蕩,法國確立了共和制2.評價積極 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局限 如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等[挖教材]閱讀選必1第2課第一目“學思之窗”,古羅馬的塔西佗在著作中寫道:“屋大維……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思考:與羅馬共和國相比,羅馬帝國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答案: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而羅馬帝國實行君主獨裁統治。[釋概念] 等級君主制[釋概念] 責任內閣制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由于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故又稱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政府(內閣)則對議會負責。[微思考]1800年,美國總統、聯邦黨人亞當斯要求政見不同的內閣成員皮克林辭職,遭到皮克林拒絕,于是亞當斯將其免職。皮克林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總統免職的內閣成員。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亞當斯此舉是否合理。答案: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作為政府首腦有權任免內閣成員,亞當斯此舉符合憲法規定。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材料 波利比阿說:“如果人們只注意執政官的權力,那羅馬國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體;如果人們只注意元老院的權力,它又完全是貴族政體;如果只注意民眾的權力,它顯然又是民主政體。”元老院在共和國的政治體制中居于重要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威望,但元老院不能調查叛國罪和處以死刑。涉及元老們自身利益、榮譽和權力的提案,要由公民大會表決。元老院開會的時候代表平民利益的保民官就坐在門口,如果保民官認為元老院的決定侵害了民眾的利益,那么他可以隨時加以否決。——據陳繼華《管理思想史》等整理[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指出羅馬共和國政體的特點,結合史實,概括說明羅馬共和國“顯然又是民主政體”。金版參考:特點:混合君主、貴族和民主政體三種體制;權力制衡。說明:執政官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公民大會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元老院需要充分考慮人民意愿。西方古代城邦國家政治制度的特征(1)國家機構。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雅典公民大會是雅典唯一的、不受任何其他權力機關制約的最高權力機關,而斯巴達和羅馬公民大會多少會受元老院等機關的制約。(2)官員產生方式。多由選舉產生。雅典公職人員由抽簽及舉手等方式選舉產生;斯巴達監察官從公民中選舉產生;羅馬常設的高級長官每年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3)民主權利的主體。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廣大婦女、外邦人和奴隸沒有資格參與政治,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和階級性。(4)權力運作。注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雅典通過選舉制、分權和有限責任制等方式對國家政權進行分割;斯巴達的監察官和元老院制約國王,公民大會則能減少國王和元老院聯合操縱政治的可能;羅馬公民大會與元老院相互制約。主題二 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材料一 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就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試驗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創造了一種全新政體——立憲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為社會發展桎梏的絕對君主制。新政體兼有民主制(議會下院)、貴族(或寡頭)制(議會上院)和君主制(國王)三大要素,其靈感的源頭自然還是古希臘羅馬的混合政體思想,形式也還是13世紀末以來英國政府的傳統形式,但其實質內容卻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材料二 憲法將全部立法權賦予國會,總統能否決國會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國會立法,但能宣布違憲,不少國會議員也意識到,造成“帝王式總統”的原因從根本上不在于總統過于強大,而在于國會過于虛弱。——摘編自趙可金《治理美國:國會的角色與模式》材料三 資產階級統治在鞏固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選制度、代議制度、政黨制度等,它們有的是出于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權在民”的原則制定的,還有的反映了公開、公正、競爭等原則。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運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而又精致的運行機制,雖然民眾無法對國家權力實現真正控制,但它在提高國家管理的效率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摘編自陳松林《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借鑒與超越》[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王與議會關系的角度概括“其實質內容卻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版參考:革命前,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革命后,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分配,分析美國“國會過于虛弱”的原因。這些反映了美國中央權力機構運轉中的什么特點?金版參考:權力分配:總統是政府首腦(或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國會擁有立法權;最高法院擁有司法權。原因:總統能否決國會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國會通過的法律違憲。特點:制約與平衡。(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金版參考:形成和完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體現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有健全的民主運行機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2)影響①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②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民主具有階級、種族局限性。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3·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組織元首顧問議事會,成員包括執政官、行政長官等官員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維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議題,事先都經過這個議事會討論。這一機構的設立( )A.推動了民主進程B.顛覆了寡頭統治C.削弱了元首權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試題情境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設立元首顧問議事會考查知識 古羅馬政治制度核心價值 本題通過考查學生對古羅馬政治機構演變的了解,體現對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及權力制衡的關注,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制度發展的多元性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公元前27年,古羅馬。現象信息:屋大維組織元首顧問議事會,賦予其重要地位。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此時古羅馬政治制度從共和制向帝制轉變。解讀顯性信息:屋大維設立元首顧問議事會,成員由高級官員和多位元老組成,討論重大議題。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一機構的設立表明古羅馬在屋大維時期還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故答案為__D__項。3.排除干擾屋大維在羅馬帝國開創了元首制,在軍事、經濟、宗教等方面實行獨裁,這一行為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披著民主外衣的君主”,元首顧問議事會并不能推動民主進程,也不能顛覆寡頭統治,A、B兩項錯誤;元首顧問議事會由執政官和元老等組成,專門討論擬訂提交給元老院的決議草案,平時為元首出謀劃策,但其是一個臨時機構,參加的人員會因元首的需要而隨時更換,C項錯誤。命題點1: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2021·廣東卷)公元前5世紀中期,敘拉古城邦推行橄欖葉放逐法,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主要反映了( )A.公正性缺失導致城邦瓦解B.內部矛盾擴大了社會階層的對立C.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D.輪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解析:敘拉古城邦推行的橄欖葉放逐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規范,因此很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是直接民主制下國家權力濫用的結果,故選C項。“橄欖葉放逐法”最終引發了政局混亂,但沒有說明“城邦瓦解”,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公民”這個整體,并未涉及“社會階層的對立”,排除B項;“輪番而治”指的是輪流統治與被統治,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命題點2:中世紀英國議會(2022·北京卷)英國議會最初由封建教俗貴族組成,旨在協助國王解決財政困難。1265年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參加議會,并于1341年起單獨議事,最終組成議會下院。通過議會,國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金錢和人力的支持,而議會亦可向國王提出請愿。關于中世紀英國議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國王可不經議會同意而加征新稅B.下院形成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D.貴族通過議會掌握了國家行政權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議會下院由騎士和城市市民組成,單獨議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國王,即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故選C項。14世紀,議會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增加新稅,排除A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排除B項;英國下議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議會,而且當時的貴族議會并未掌握國家行政權,排除D項。命題點3: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發展(2023·湖南卷)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據統計,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內,議會只通過了九次針對政府議案的修正案。有人戲稱,議會成了內閣的御用議事會。這一現象反映了( )A.內閣逐漸走向集權B.內閣議會權限不明C.政黨政治漸趨成熟D.議會體制受到損害解析:“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這主要是因為內閣首相、大臣與大多數議員屬同一黨派,因此內閣議案大多能通過,故C項正確。內閣的決策權雖日益增強,但政府議案仍需要議會通過或修正,故不能說內閣逐漸走向集權,A項錯誤;內閣和議會的權限分明,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資本主義政治體制運行規則有所變化,由此不能說明議會體制受到損害,故D項錯誤。命題點4:美國聯邦制(2021·河北卷)在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州的代表梅森主張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紐約、費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爾思沃斯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通過憲法( )A.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 B.防止外部勢力威脅國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調和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矛盾解析:根據材料“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可知,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防止聯邦政府受到州政府的影響,強調通過憲法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故A項正確,排除C項。B、D兩項與兩人的主張無關,均排除。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難易度 ★★ ★★ ★★ ★★ ★★★ ★★★ ★★知識點 古代雅典政治權力制約原則 古希臘民主制度局限性 斯巴達政治制度 對羅馬帝國塑造元首神圣形象的認識 法國王權與教權的斗爭 13世紀中葉英格蘭國王與貴族的爭端 中古時期英國議會與國王的關系題號 8 9 10 11 12 13難易度 ★★★ ★★★ ★★★ ★★★ ★★★ ★★★知識點 18世紀英國政治制度的優勢 美國聯 邦制 關于法國總統產生方式的主張 對英、法、美政體差異的認識 改革更符合資產階級的要求 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一、選擇題1.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眾會(公民大會)并不能通過未經議事會準備和未經主席團事先以書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時“凡議事會所通過的判決必須送交公民法庭,而公民審判員的任何投票都應當具有最高權力”。這揭示了古代雅典政治具有( )A.權力制約原則 B.議會至上原則C.主權在民原則 D.公平公正原則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公民大會受到議事會的限制,議事會受到公民法庭的限制,說明雅典政治具有權力制約原則,A項正確。議事會的權力受到制約,排除B項;材料是講權力制約,沒有涉及主權在民和公平公正原則,排除C、D兩項。2.(2025·安徽阜陽月考)某學者認為,“從當代民主的視野來看,希臘民主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存在一個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資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這種“排他性”使古希臘民主制度( )A.遏制了人性的發展 B.權力遭到濫用誤用C.僅局限于公民內部 D.容易被少數貴族利用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排他性”指的是古希臘民主只是公民內部的民主,廣大的婦女兒童、外邦人和奴隸沒有公民權,不能享有民主權利,C項正確。希臘民主制度的“排他性”與人性的發展無關,排除A項;直接民主和輪番而治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排除B項;古希臘民主制度自身缺陷使其容易被執政的少數貴族所利用,但這與“排他性”無關,排除D項。3.(2025·河北唐山開學摸底)亞里士多德認為:“君王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據此判斷該國家( )A.公民法庭決策國家大事B.民主政治堪稱文明典范C.皇帝掌控國家一切權力D.寡頭政治是其典型特征解析:據材料中的“君王”“長老院”“監察制”等信息可知,符合斯巴達城邦,是寡頭政治的代表,故選D項,排除B項。公民大會是斯巴達最高權力機關,決策國家大事,排除A項;斯巴達城邦無皇帝,排除C項。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屋大維宣稱元首“權力來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卻默認他贊助的詩人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頻繁地利用詩人和演說家鼓吹“君權神授”。民間神化現世元首的公共藝術、崇拜儀式也紛紛涌現。這反映了羅馬( )A.共和傳統的衰微 B.神權凌駕于王權C.寡頭政治的恢復 D.元老院權力加強解析:據材料可知,元首利用多種方式鼓吹“君權神授”,民間為現世元首塑造神圣形象,反映了共和傳統逐漸衰微,專制君主獨裁逐漸確立的趨勢,故選A項。鼓吹“君權神授”是為強化君權尋找理論依據,排除B項;羅馬共和國政體是貴族寡頭共和,羅馬對元首神圣形象的宣傳,反映了帝制的趨勢,排除C項;材料體現對元首神圣化而非元老院權力加強,排除D項。5.(2025·河北石家莊調研)1303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開三級會議,控告教皇犯有異端、非法篡位等罪行,決定以國王名義在法國召開宗教會議,審判教皇。隨后他派兵進入意大利,聯合當地的反教皇勢力,將教皇拘捕,一個多月后教皇憂憤而死。這一事件( )A.反映了世俗君主權力的強化 B.說明法國取得了歐洲霸主地位C.受到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D.標志著國王與教會沖突的結束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與教皇對抗中一度取得優勢地位,甚至將教皇拘捕,反映了世俗君主權力的強化,A項正確。在與教皇對抗中一度取得優勢地位側面體現了法國的強大,但不足以斷定法國已成為歐洲霸主,排除B項;宗教改革始于16世紀,排除C項;14世紀以后國王與教會的沖突仍然存在,排除D項。6.(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13世紀中葉,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排斥貴族參政,并不顧災荒現實,要求貴族繳納三分之一的收入以充軍費,最終引發貴族的武裝反叛。之后,詩歌《劉易斯之戰頌》譴責國王違背上帝意志與“祖宗之法”,提出要“讓法律凌駕于國王尊嚴之上”。這反映出英格蘭( )A.社會等級制度森嚴 B.確立王在法下原則C.限制王權效果有限 D.議會制度初步形成解析:13世紀初,貴族、騎士和市民聯合起來迫使英王簽署限制王權的《大憲章》,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權,確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則,詩歌提到的違背“祖宗之法”,即違背此前的《大憲章》,“讓法律凌駕于國王尊嚴之上”,即保障法律的尊嚴,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等級和議會制度,排除A、D兩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律應高于國王,限制王權,沒有涉及效果如何,排除C項。7.(2025·湖北十一校聯考)一種常見觀點認為,英國議會產生的背景是王權衰落,而且議會的產生進一步削弱了王權。但實際上中世紀的議會并非一個獨立的機構,它由國王召集,并決定召開時間、地點及議程安排,它的本質是“國王的議會”。這則材料旨在說明當時英國( )A.封君封臣關系緊張 B.王權擺脫教權控制C.政治具有民主色彩 D.國王仍是統治核心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古英國的議會是國王的附屬機構,說明此時國王仍是英國的統治核心,D項正確。材料是議會與國王的關系,而非封君封臣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教權與王權斗爭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民主色彩,排除C項。8.18世紀的英國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穩健的公共財政體系,這時沒有任何特權群體可以免稅、沒有稅收承包人,不準出售公共職位。也不存在稅收自由的管轄區,而此時的法國財政收入主要源于第三等級。這一現象反映了英國( )A.政府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 B.政治制度的優勢C.取消了貴族政治經濟特權 D.工人運動的斗爭解析:根據材料可得出,英國公共財政體系得以建立與實施主要是因為其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貴族勢力被削弱,而當時法國還是君主專制體制,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英國政府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排除A項;C項太絕對,排除;工人運動出現于19世紀,排除D項。9.(2025·廣東梅州月考)181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麥卡洛克訴馬里蘭州”案的判詞中指出,聯邦政府是根據憲法成立的,其權力來自人民,而非各州的授予。同時期,美國聯邦法院通過判決確認了憲法和聯邦法律作為全國最高法律的地位。據此可知,這有利于( )A.美國聯邦制的發展 B.保障美國司法獨立C.落實三權分立原則 D.消除南北經濟差異解析:據材料“聯邦政府是根據憲法成立的,其權力來自人民”“憲法和聯邦法律作為全國最高法律”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有助于維護聯邦的統一和權威,從而促進了美國聯邦制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司法獨立,排除B項;材料是有利于維護聯邦的地位,與三權分立無關,排除C項;D項“消除”表述過于絕對,排除。主張 理由第一種 不應設立總統職位 應由議會以選舉方式產生部長會議主席,對議會負責第二種 不應由普選產生總統 最高行政首腦可能不服從議會10.1848年,法國制憲會議決定設立總統職位,由普選產生。此方案在議會激起不少反對主張。如表所示,說明的是( )A.保皇勢力過大 B.存在對絕對權力的警惕C.議會內部分裂 D.充滿對政局動蕩的失望解析:結合所學,共和制下的總統一般有實權,權力還比較大,材料中議會認為“不應設立總統職位”“不應由普選產生總統,最高行政首腦可能不服從議會”,是為了警惕絕對權力的出現,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是否存在保皇勢力過大的問題,排除A項;雖然材料有“在議會激起不少反對主張”,但不能說明議會內部產生分裂,排除C項;議會參與國家政治構建,不能說明充滿對政局動蕩的“失望”,排除D項。11.(2025·安徽池州貴池區期中)世界近代民主運動中,英國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漸進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以革命、戰爭和政變的方式最終形成“兩院制加總統制”的政權組織形式;美國則以其獨特的條件建立起總統制民主共和制政體。這反映了( )A.革命是實現民主的基本方式B.總統共和制是時代主流C.美國民主制度優于其他國家D.各國具體國情的差異性解析:據材料可知,世界近代民主運動中英、法、美三國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并不完全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可見這與各國具體國情有關,D項正確。“英國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漸進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并非用革命的方式,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總統共和制就是時代主流,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英、法、美三國民主制度優劣的比較,不能說明美國民主制度一定優于其他國家,排除C項。12.(2025·遼寧模擬)19世紀英法等國“自由主義思想家在闡述關于國家政治制度的觀點中,不再像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家那樣主張變革政權,而是主張通過政治體制的改革來推進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以提升本階級的政治與社會地位”。這種變化表明( )A.工業資產階級革命性弱化 B.改革更符合資產階級的要求C.工業革命改變了階級結構 D.自由主義思想家更主張改革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西歐資產階級已經上升到統治地位,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統治地位的鞏固,相對革命變革政權來講,改革更符合要求,B項正確。這種變化不是說工業資產階級革命性弱化,只是改革對他們來講代價更小,排除A項;階級結構與材料沒有關聯,排除C項;D項只是材料現象,排除。二、非選擇題13.(2025·四川成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狀況,經濟持續增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中等階級要求變革,希望在“有產”的同時也要“有權”。工人階級則希望通過取得政治權利來達到改善經濟狀況的目的。1832年議會改革從內容上來看,僅僅是一次小的變動,即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改革后的選民人數從占總人口比例的2.5%增長到3.3%,中等階級主體獲得了選舉權,進入到政權體系之中,曾經與中等階級并肩戰斗的工人階級一無所獲。但這次改革卻意義重大,它使得“貴族寡頭制度開始分崩離析,資本主義民主大廈的根基建立起來”,也“奠定了一個現代工業國家扼守漸進和非暴力的道路”。此后,用和平的漸進方式來推行政治民主化,就演變成為英國的一種傳統。——摘編自劉宜照《淺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劉金源《議會改革與英國的政治現代化歷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答案:工業革命推動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壯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希望進行改革;過時的選區劃分和不合理的身份資格選舉權引發社會不滿;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城市興起,要求在政治上更多的代表權。答案:選民人數增加;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推動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行;工人階級并未獲得政治權利,引發了英國工人運動。解析:第(1)問,據材料“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狀況,經濟持續增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壯大;據材料“中等階級要求變革,希望在‘有產’的同時也要‘有權’。工人階級則希望通過取得政治權利來達到改善經濟狀況的目的”可知,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希望進行改革;據材料“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過時的選區劃分和不合理的身份資格選舉權引發社會不滿;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城市興起,要求在政治上更多的代表權。第(2)問,據材料“改革后的選民人數從占總人口比例的2.5%增長到3.3%,中等階級主體獲得了選舉權,進入到政權體系之中”“貴族寡頭制度開始分崩離析,資本主義民主大廈的根基建立起來”可知,選民人數增加,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推動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據材料“奠定了一個現代工業國家扼守漸進和非暴力的道路”可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行;據材料“曾經與中等階級并肩戰斗的工人階級一無所獲”可知,工人階級并未獲得政治權利,引發了英國工人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5講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docx 第45講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