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9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以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之間既有和睦相處,也有矛盾沖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中國古代外交呈現出不斷發展最終收縮的狀態,當代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線索(一):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秦漢時期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斷;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趨穩定。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開啟了自覺發展新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民族大團結局面日益鞏固。線索(二):中國古代至當代的對外交往秦漢以來,隨著陸海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關系逐步發展,至隋唐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但明清以來,中國對外關系逐步由開放走向了閉關自守。新中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朝①設立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①設立官職: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方 漢初,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西面 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東北 西漢設護烏桓校尉③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2.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隋唐民族事務機構: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2)隋朝①民族關系: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及與流求的聯系。②邊疆管理: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3)唐朝①民族關系西北各族 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會盟南詔 唐朝加封,南詔王遣子弟入唐學習②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4)宋朝:先后與遼、西夏、金并立,各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沒有中斷過。3.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元朝民族政策 “行漢法”;對不同民族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邊疆管理 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行政管理;八思巴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2)明朝中央機構 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四夷館邊疆管理 修筑長城 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互市貿易 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機構設置 東北設都司、衛、所;西北設衛;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3)清朝中央機構 理藩院邊疆管理 蒙古 通過滿蒙聯姻、軍事斗爭等手段,鞏固了北部、西北邊疆西藏 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西南 沿襲土司制度,后“改土歸流”4.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先秦 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漢朝 (1)開通商路:打通陸海兩個通道。 (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 (3)對日關系: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賜倭國使臣“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隋唐 (1)陸路:與西域商路暢通。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地區。 (2)海路: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宋朝 (1)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 (2)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元朝 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來華,著有《馬可·波羅行紀》明清 (1)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 (2)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二、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法律依據: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概況:建立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實施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兩個共同”和“五個認同”。(2)中共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3)中共二十大:對未來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三、當代中國的外交1.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2)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 ①與蘇聯及保加利亞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建交。 ②1954年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 ③1955年的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 ④1956年,中國與挪威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現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外交打開新局面 ①同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 ②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國迎來建交高潮2.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改革開放初期 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世紀之交 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1997年,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關系取得新進展21世紀初 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3.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共十九大以來的外交①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中國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③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3)中共二十大:提出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拓思維]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歷程夏、商、西周 華夏族和周邊民族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春秋戰國 周邊各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秦漢 形成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 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 大一統局面下各民族大交融、大發展遼宋夏金 政權并立,民族交融并未中斷元明清 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趨穩定[釋概念] 羈縻政策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釋概念] 衛所制度衛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軍政制度。明代全國普設衛所,衛所作為明朝基本的軍事單位,管轄一定數量的軍戶,承擔軍役。衛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涉及明帝國的版圖、管理體制、土地、戶籍制度、人口遷移等一系列問題。[拓思維] 中國古代民族交往的特點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交融的精神支柱;民族交融與國家統一互相促進。[釋概念] 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天朝上國”的國家定位。在該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在其影響下,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拓思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作用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順利實施;為少數民族地區制定本地區的法規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當家作主權利;有利于調動少數民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拓思維]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1)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力。(2)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3)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4)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拓知識]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五大舉措思想 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政治 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法律 不斷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組織 加強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經濟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圖解史] “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拓知識]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內容(1)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4)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5)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6)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7)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拓知識]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主題一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材料 (2022·遼寧卷)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圖是學者繪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級圖。——摘編自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問題探究] 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訂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金版參考:論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闡釋: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少數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秦朝滅東方六國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并在越族地區設立三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西漢時期,打敗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并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唐朝時,唐軍打敗東、西突厥,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通過與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進一步鞏固。總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形式民族遷徙 如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三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民族戰爭 表現為反對外族襲擾、平定分裂叛亂。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友好交往 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明朝后期蒙漢之間的互市改革 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和親與聯姻 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會盟與和議 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朝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朝的“紹興和議”冊封 如唐玄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設置機構 如秦朝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明朝設立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主題二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對外交往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主要沿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分別從西域、東南亞地區向西延伸。隨著中央王朝統治中心的東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主要路線。隨著地理視野的擴大,對外交往的距離由近及遠,從西太平洋地區拓展到印度洋地區。交往的對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內邊疆部族,擴展到王朝周邊的政權,再到更遠的域外地區。在官方發展對外交往的同時,始終存在著民間對外交往,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容。漢代張騫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鑒真東渡日本,明代鄭和下西洋,都是中國主動發展對外交往的典型代表。——摘編自劉祥學《遠邇相安共享太平——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宗旨》材料二 (2024·廣東卷,節選)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持續學習和反思中創新外交思維與外交實踐,從周邊和國際體系的融入者、參與者,轉變為體系中的貢獻者、塑造者與引領者。——摘編自魏玲《中國周邊外交70年:繼承與創新》[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金版參考:海陸并行,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范圍不斷擴大;官方與民間相結合;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并舉。(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國某一角色進行論述。(要求:說明所選角色,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金版參考:(示例一)角色:貢獻者。史實:中國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了《巴黎協定》生效。結論:中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示例二)角色:塑造者。史實:中國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倡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結論: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是現行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塑造者。(示例三)角色:引領者。史實:中國積極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并一直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結論:中國不只提供方案,也積極承擔力所能及的國際責任,在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著推動者和引領者角色。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條件、途徑及特征(1)條件: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徑:官方和民間的貿易,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宗教傳播,戰爭等。(3)特征①由開放走向閉關。②路線由以陸路為主轉向以海路為主。③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④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2024·安徽卷)《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試題情境 《晉書》《梁書》關于互市貿易的記載考查知識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與互市貿易核心價值 通過展現中國歷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景象,考查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凸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平性特征及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武昌、郁州。現象信息:地方官員陶侃設立夷市獲利,郁州地區民眾與魏人頻繁貿易。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加強。解讀顯性信息:陶侃立夷市和郁州地區民眾與魏人交市體現不同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各民族之間的互市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順應并促進了這一時期民族交往的趨勢,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反映的是國內貿易,不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市鎮興起是在宋以后,排除B項;榷場的設立是在宋朝時期,排除D項。命題點1:唐代民族政策(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的大意為:不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四方少數民族,都一視同仁,使之安定。再結合“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實施輕稅政策”可知,唐代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故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的民族政策,并未提及民族交往狀況,A項錯誤;“邊遠諸族聚居地”“諸邊遠州”泛指邊遠地區,而非特定的、具體的經濟區域,C項“推動區域發展”說法錯誤,排除;“因俗而治”是指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管理,與材料強調的主旨不符,D項錯誤。命題點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人民日報》對此發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該團旨在( )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沒有體現對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進行清除,①錯誤;根據材料“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在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②正確;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原因,民族隔閡很深,因此該團旨在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③正確;材料未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④錯誤。故選A項。命題點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2024·天津卷)1954年,中國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64年,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972年,中美發表《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國與英法美三國關系的變化( )A.證明了“一邊倒”方針的勝利B.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C.說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動的開展D.反映了兩極對峙格局的終結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國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堅持獨立自主開展外交活動,并作為一貫的外交方針,逐步發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故選B項。“一邊倒”是指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兩極對峙格局終結的標志是1991年底蘇聯解體,時間與材料均不符合,排除C、D兩項。命題點4: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變化(2023·山東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 )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 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 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答案:C解析:國家之間不可能消除分歧,排除A項;人類很難構建均衡發展格局,排除B項;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不斷提出新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有利于深化合作共謀發展,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區,不能改善全球治理體系,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與中原政權的關系圖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宋朝玉津園“宴射” 元朝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明朝對云南管理的作用 清朝對蒙古等邊疆地區治理的措施 漢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打通的見證 明清朝貢體制 1950年中央對西南民族地區的考察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新時期的民族政策 新時代民族政策 新中國初期的兩次區域性國際會議 “第二中間地帶”提出的影響 中國多渠道深化睦鄰友好關系 中俄關系的發展 新時代大國外交 中國古代和新時代邊疆治理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一、選擇題1.如圖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模式一下民族關系一直緊張,戰爭頻繁B.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加速漢化,國家統一C.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內遷,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答案:D解析:元朝和清朝符合模式三,兩朝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D項正確。兩宋時期,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之間并非一直緊張,排除A項;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統一全國,而且當時經濟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兩項。2.漢武帝“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出使烏孫及蔥嶺以西諸國,期能“斷匈奴右臂”。返回時,“烏孫發導譯送騫還”“其國乃益重漢”。據此可知,西漢中期( )A.外交政策發生根本轉變B.匈奴威脅徹底解除C.中原文明向周邊擴展D.設置機構管理西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中期張騫通西域,傳播中原文化,使中原文明向周邊擴展,C項正確。A、D兩項材料沒有反映,均排除;材料也不能說明匈奴威脅徹底解除,而且“徹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3.(2025·安徽蕪湖一中質量診斷)宋人筆記《朝野類要》記載,宋遼“澶淵之盟”后,每次遼國來使,都會舉行宴射。由殿前馬步三司輪差,陪同來使,射于玉津園,如果獲勝會有“金帶、升轉官資之賞”。這表明,宋朝玉津園“宴射”( )A.深受官僚階層的歡迎B.體現了耕戰結合的觀念C.反映社會尚武的精神D.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每次遼國來使,都會舉行宴射”可知,“宴射”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官僚階層的信息,排除A項;耕戰結合是實現兵農合一,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宋朝重文輕武,排除C項。4.(2025·江蘇鹽城八校開學考)元在西藏設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又將前、后藏分為十三個萬戶,萬戶以下各級官員多由當地僧俗首領擔任。中央政府在西藏調查戶口,設置驛站,征收賦稅,屯戍軍隊。這說明西藏地區在元朝正式成為( )A.諸多行省機構中的一員B.西藏辦事大臣的轄區C.中央管轄的地方行政區D.羈縻制度下的新力量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在西藏設立一系列管理機構,并在西藏調查戶口、設驛站、征稅、屯兵等,說明西藏地區成為中央管轄的地方行政區,C項正確。西藏地區屬于宣政院轄地,不屬于行省,排除A項;清朝時設置西藏辦事大臣的轄區,排除B項;西藏地區不是羈縻制度下的新力量,排除D項。5.(2025·陜西西安二檢)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改行省為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都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并察諸府州縣司衛所。這些做法( )A.標志著行省制遭到完全廢除B.推進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C.確保了邊疆地區的長期穩定D.推動各民族的社會風俗漸趨相同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朱元璋在云南地區設置三司,而三司也是內地的地方行政機構,這推進了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B項正確。行省制并未被完全廢除,排除A項;C項錯在“確保了”,排除;各民族社會風俗并未趨同,排除D項。6.(2025·江蘇揚州開學考試)1905年后,清廷陸續諭令蒙古及其他邊疆地區一體興學,普及漢語文教育。清廷學部表示:“普通教育所以培養國民之知識,增進國民之德藝,以民無不學為宗旨,以道一風同為歸宿。”邊疆地區的興學實踐( )A.為癸卯學制的頒布奠定基礎B.開啟了邊疆世俗化的進程C.進一步壯大漢族官僚的力量D.以文化認同推進國家認同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普及漢語文教育”“以道一風同為歸宿”可知,清廷在邊疆地區的興學實踐有利于以文化認同推進國家認同,D項正確。癸卯學制頒布于1904年,排除A項;B項“開啟了”說法錯誤,排除;材料說明的是邊疆地區的教育,與壯大漢族官僚無關,排除C項。7.(2025·浙江杭州錢塘聯盟期中)下圖為“漢委(倭)奴國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國賜給倭國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日本福岡市博物館。該印反映出( )A.漢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經打通B.倭國使臣回國后推動日本大化改新C.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并不斷發展D.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本國文字答案:A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朝時期,日本遣使者來到了中國,而中日是隔海相望的,可以推出漢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經打通,A項正確。大化改新發生的時間對應著中國的隋唐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出中國與日本文化間的交流,排除C項;由材料不能推出日本創造出本國文字,排除D項。8.(2025·重慶期中)明清時期,各國朝貢使團必須有表文與貢品。在表文中必須使用中國歷法,貢品在中國的官方文書中稱為“方物”。這體現了( )A.儒家思想深刻影響對外交往B.朝貢外交政治利益大于經濟利益C.明清時期對藩屬國加強控制D.來貢諸國對明清藩屬國的象征性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的朝貢制度要求各國使團必須遵循特定的禮儀和規定,體現了來貢國家對明清王朝的尊重和認可,凸顯了明清王朝的宗主地位,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儒家思想”,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經濟和政治的對比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對藩屬國的控制,排除C項。9.(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1950年,中央訪問團慰問西南地區各民族同胞,圍繞民族分布、民族歷史、社會經濟、風俗習慣等進行系統調查,訪問各民族代表,記錄少數民族同胞的愿望要求,形成數百萬字調查資料,初步掌握了西南民族分布及政治經濟特點。這體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A.秉持慎重穩進的民族工作態度B.使用“下去上來”的工作方法C.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政策D.形成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答案:A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針對西南地區民族眾多的問題,進行了系統調查,掌握了西南地區的民族分布和政治經濟等特點,說明建國初期中央秉持慎重穩進的民族工作態度,故選A項。“下去上來”的工作方法強調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關系如何,排除C、D兩項。10.(2025·安徽皖南八校開學考)到2008年,全國共建成15所民族院校,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已達290多萬人,比1978年增長了3倍多。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人數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這些現象體現出我國(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康發展B.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C.各民族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D.政府對少數民族教育重視答案:A解析:民族院校的建設和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以及少數民族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代表比例,都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康發展的重要體現,故選A項。B項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排除;C項強調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和共同發展,與材料聯系不大,排除;D項僅體現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11.習近平主席曾經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由此可見,他意在強調,民族區域自治( )A.確保了少數民族的高度自治B.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C.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D.推動了民族地區快速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可知,這凸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C項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并非高度自治,排除A項;目前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排除B項;D項材料中未涉及,排除。12.1949年11月至12月,亞洲、澳洲工會代表會議和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兩個區域性國際會議先后在北京召開,各國參會代表討論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運動和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等問題,中國介紹了在工人運動和婦女解放方面的經驗。這兩次會議的召開( )A.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B.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C.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D.宣傳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B解析:由材料“亞洲、澳洲工會代表會議和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兩個區域性國際會議先后在北京召開……中國介紹了在工人運動和婦女解放方面的經驗”可知,兩次會議在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召開,且中國介紹經驗,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B項正確。這兩次會議沒有打破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排除C項;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D項。13.(2025·重慶南開中學三檢)1946年,毛澤東提出了泛指美國與蘇聯之間廣大國家的“中間地帶”主張。60年代初,毛澤東又提出了涵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中間地帶”,以區別于亞非拉落后國家的“第一中間地帶”。“第二中間地帶”主張的提出( )A.開創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刺激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C.打破了美國對華的全面遏制D.推動了中法兩國正式建交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6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涵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中間地帶”,這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和美國進行了區分,且將其與“第三世界”進行了區分,從而有利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往來,結合所學可知,1964年中法建交,故選D項。A、C兩項不符合史實,均排除;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與冷戰有關,與中國“第二中間地帶”的提出關聯不大,排除B項。14.200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成立了中哈合作委員會,之后又建立了中哈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中國對哈直接投資從2008年的0.46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9.96億美元,投資開發了多個能源、基礎設施合作項目。中國還在哈建立了多所孔子學院。據此可知( )A.中亞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B.雙方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提高C.中國多渠道深化睦鄰友好合作關系D.上海合作組織構建了兩國伙伴關系答案:C解析: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是鄰國,中哈合作委員會成立后,雙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合作相繼發展,這說明中國在多渠道深化與哈薩克斯坦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中國與其他地區貿易合作的比較,不能得出中亞是中國最重要貿易伙伴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中哈關系與上海合作組織之間的關系,雙方的合作是在中哈合作委員會成立的基礎上發展的,排除D項。15.(2025·北京朝陽區期中)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蘇聯解體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俄羅斯聯邦是蘇聯的合法繼承國。從中俄關系走過的不平凡的75年發展歷程中,我們領會到( )①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模式 ②達到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③重申加強“G7”機制協作推動經濟全球化 ④恪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冷戰時期,中俄(當時為中蘇)關系受到國際政治格局的深刻影響。隨著冷戰的結束,中俄關系發展出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合作關系,近年來,中俄關系不斷深化,發展成戰略協作伙伴關系,①②正確;G7(七國集團)是一個主要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不能體現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③錯誤;中俄兩國都是聯合國的重要成員,一直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④正確。故選D項。16.近年來,中國開始通過承辦世博會、世園會、冬奧會等諸多大型國際活動,讓更廣泛的受眾認識了日新月異的中國,塑造一個和藹可親,有著古老文明和燦爛文化以及強大的現代工業和科技能力的國家形象。這一舉措反映出( )A.我國多樣化的外交政策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C.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推進D.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開始通過承辦大型國際活動如世博會、世園會、奧運會等方法,使世界對中國的印象越來越好,這說明中國公共外交的效力作用明顯,公共外交成為提升中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徑,C項正確。材料中的外交行為屬于公共外交,“多樣化”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中的舉措反映了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推進,B、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二、非選擇題17.(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邊疆治理表(部分)朝代 措施唐朝 唐太宗時期首創以都護府下轄羈縻府州管理邊疆民族的方式;唐朝制定了由鴻臚寺主導的“藩臣之禮”“舅甥之禮”和“敵國禮”構成的對藩屬進行管理的禮儀制度,冊封與和親政策則是唐朝針對邊疆勢力強大政權的措施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欽定西藏章程》等諸多法律制度——摘編自李大龍《試論歷代王朝治邊政策的繼承與發展》材料二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闡釋了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強調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工作機制”的重大決策,彰顯了黨對邊疆民眾守土護邊的高度重視。——摘編自宋才發《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及路徑選擇》(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突出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代邊疆治理方略的重大意義。答案:(1)以和為貴;開明、包容;政策靈活、務實;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注重立法保障。(2)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利于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冊封與和親政策則是唐朝針對邊疆勢力強大政權的措施”可得,以和為貴;據材料一“唐朝制定了由鴻臚寺……構成的對藩屬進行管理的禮儀制度”“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可得,開明、包容,政策靈活、務實,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據材料一“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欽定西藏章程》等諸多法律制度”可得,注重立法保障。第(2)問,據材料二“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言之成理即可。18.(2025·江蘇無錫江陰四校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與新羅政治關系密切,海上通道便捷,除官方朝貢貿易外,兩地民間海上貿易也非常活躍。但真正形成規模,產生較大影響的還是在唐中后期,包括中日民間海上貿易也在那時達到高峰。中唐以后,隨著唐朝、新羅地方藩鎮勢力的崛起,中央政權對地方控制力減弱,藩鎮為增加財源,擴充勢力,把觸角伸向有著豐厚利潤的海上貿易,大批民間商團順勢而起。——劉鳳鳴《唐中后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原因探析》材料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必將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摘編自《“一帶一路”構想的戰略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中后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原因,并請舉出唐朝主動對外友好交往的兩個事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并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中國理念。答案:(1)原因:豐厚利潤的刺激,東西方海路聯系活躍;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通道便捷,民間商團的興起。事例:鑒真東渡;玄奘西游。(2)地位: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理念:共商、共建、共享。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除官方朝貢貿易外,兩地民間海上貿易也非常活躍”及所學知識得出,豐厚利潤的刺激,東西方海路聯系活躍;根據材料一“隨著唐朝、新羅地方藩鎮勢力的崛起……伸向有著豐厚利潤的海上貿易,大批民間商團順勢而起”得出,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通道便捷,民間商團的興起。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唐朝歷史知識說明。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必將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并結合所學,可從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概括。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可知共商、共建、共享。1(共79張PPT)第三部分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十七單元 法律與教化和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49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以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之間既有和睦相處,也有矛盾沖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中國古代外交呈現出不斷發展最終收縮的狀態,當代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線索(一):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秦漢時期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斷;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趨穩定。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開啟了自覺發展新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民族大團結局面日益鞏固。線索(二):中國古代至當代的對外交往秦漢以來,隨著陸海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關系逐步發展,至隋唐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但明清以來,中國對外關系逐步由開放走向了閉關自守。新中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朝①設立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①設立官職: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方 漢初,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西面 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東北 西漢設護烏桓校尉③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2.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隋唐民族事務機構: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2)隋朝①民族關系: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及與流求的聯系。②邊疆管理: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3)唐朝①民族關系②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4)宋朝:先后與遼、西夏、金并立,各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沒有中斷過。3.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元朝西北各族 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會盟南詔 唐朝加封,南詔王遣子弟入唐學習民族政策 “行漢法”;對不同民族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邊疆管理 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行政管理;八思巴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2)明朝中央機構 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四夷館邊疆管理 修筑長城 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互市貿易 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機構設置 東北設都司、衛、所;西北設衛;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3)清朝中央機構 理藩院邊疆管理 蒙古 通過滿蒙聯姻、軍事斗爭等手段,鞏固了北部、西北邊疆西藏 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西南 沿襲土司制度,后“改土歸流”4.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先秦 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漢朝 (1)開通商路:打通陸海兩個通道。(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3)對日關系: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賜倭國使臣“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隋唐 (1)陸路:與西域商路暢通。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地區。(2)海路: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宋朝 (1)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2)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元朝 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來華,著有《馬可·波羅行紀》明清 (1)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2)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二、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法律依據: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概況:建立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實施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兩個共同”和“五個認同”。(2)中共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3)中共二十大:對未來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三、當代中國的外交1.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2)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 ①與蘇聯及保加利亞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建交。②1954年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③1955年的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④1956年,中國與挪威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現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外交打開新局面 ①同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②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國迎來建交高潮2.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改革開放初期 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世紀之交 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1997年,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關系取得新進展21世紀初 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3.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共十九大以來的外交①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中國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③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3)中共二十大:提出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拓思維]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歷程夏、商、西周 華夏族和周邊民族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春秋戰國 周邊各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秦漢 形成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 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 大一統局面下各民族大交融、大發展遼宋夏金 政權并立,民族交融并未中斷元明清 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趨穩定[釋概念] 羈縻政策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釋概念] 衛所制度衛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軍政制度。明代全國普設衛所,衛所作為明朝基本的軍事單位,管轄一定數量的軍戶,承擔軍役。衛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涉及明帝國的版圖、管理體制、土地、戶籍制度、人口遷移等一系列問題。[拓思維] 中國古代民族交往的特點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交融的精神支柱;民族交融與國家統一互相促進。[釋概念] 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天朝上國”的國家定位。在該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在其影響下,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拓思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作用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順利實施;為少數民族地區制定本地區的法規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當家作主權利;有利于調動少數民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拓思維]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1)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力。(2)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3)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4)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拓知識]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五大舉措思想 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政治 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法律 不斷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組織 加強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經濟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圖解史] “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拓知識]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內容(1)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4)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5)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6)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7)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拓知識]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材料 (2022·遼寧卷)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圖是學者繪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級圖。——摘編自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問題探究] 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訂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金版參考:論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闡釋: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少數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秦朝滅東方六國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并在越族地區設立三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西漢時期,打敗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并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唐朝時,唐軍打敗東、西突厥,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通過與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進一步鞏固。總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形式民族遷徙 如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三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民族戰爭 表現為反對外族襲擾、平定分裂叛亂。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友好交往 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明朝后期蒙漢之間的互市改革 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和親與聯姻 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會盟與和議 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朝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朝的“紹興和議”冊封 如唐玄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設置 機構 如秦朝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明朝設立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主題二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對外交往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主要沿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分別從西域、東南亞地區向西延伸。隨著中央王朝統治中心的東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主要路線。隨著地理視野的擴大,對外交往的距離由近及遠,從西太平洋地區拓展到印度洋地區。交往的對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內邊疆部族,擴展到王朝周邊的政權,再到更遠的域外地區。在官方發展對外交往的同時,始終存在著民間對外交往,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容。漢代張騫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鑒真東渡日本,明代鄭和下西洋,都是中國主動發展對外交往的典型代表。——摘編自劉祥學《遠邇相安共享太平——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宗旨》材料二 (2024·廣東卷,節選)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持續學習和反思中創新外交思維與外交實踐,從周邊和國際體系的融入者、參與者,轉變為體系中的貢獻者、塑造者與引領者。——摘編自魏玲《中國周邊外交70年:繼承與創新》[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國某一角色進行論述。(要求:說明所選角色,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金版參考:海陸并行,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范圍不斷擴大;官方與民間相結合;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并舉。金版參考:(示例一)角色:貢獻者。史實:中國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了《巴黎協定》生效。結論:中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示例二)角色:塑造者。史實:中國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倡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結論: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是現行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塑造者。(示例三)角色:引領者。史實:中國積極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并一直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結論:中國不只提供方案,也積極承擔力所能及的國際責任,在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著推動者和引領者角色。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條件、途徑及特征(1)條件: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徑:官方和民間的貿易,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宗教傳播,戰爭等。(3)特征①由開放走向閉關。②路線由以陸路為主轉向以海路為主。③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④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安徽卷)《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試題情境 《晉書》《梁書》關于互市貿易的記載考查知識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與互市貿易核心價值 通過展現中國歷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景象,考查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凸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平性特征及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武昌、郁州。現象信息:地方官員陶侃設立夷市獲利,郁州地區民眾與魏人頻繁貿易。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加強。解讀顯性信息:陶侃立夷市和郁州地區民眾與魏人交市體現不同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各民族之間的互市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順應并促進了這一時期民族交往的趨勢,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反映的是國內貿易,不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市鎮興起是在宋以后,排除B項;榷場的設立是在宋朝時期,排除D項。命題點1:唐代民族政策(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解析:材料中唐太宗的大意為:不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四方少數民族,都一視同仁,使之安定。再結合“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實施輕稅政策”可知,唐代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故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的民族政策,并未提及民族交往狀況,A項錯誤;“邊遠諸族聚居地”“諸邊遠州”泛指邊遠地區,而非特定的、具體的經濟區域,C項“推動區域發展”說法錯誤,排除;“因俗而治”是指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管理,與材料強調的主旨不符,D項錯誤。命題點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人民日報》對此發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該團旨在( )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 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 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 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解析:材料沒有體現對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進行清除,①錯誤;根據材料“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在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②正確;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原因,民族隔閡很深,因此該團旨在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③正確;材料未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④錯誤。故選A項。命題點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2024·天津卷)1954年,中國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64年,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972年,中美發表《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國與英法美三國關系的變化( )A.證明了“一邊倒”方針的勝利 B.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C.說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動的開展 D.反映了兩極對峙格局的終結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國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堅持獨立自主開展外交活動,并作為一貫的外交方針,逐步發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故選B項。“一邊倒”是指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兩極對峙格局終結的標志是1991年底蘇聯解體,時間與材料均不符合,排除C、D兩項。命題點4: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變化(2023·山東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 )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 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 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解析:國家之間不可能消除分歧,排除A項;人類很難構建均衡發展格局,排除B項;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不斷提出新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有利于深化合作共謀發展,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區,不能改善全球治理體系,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與中原政權的關系圖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宋朝玉津園“宴射” 元朝對西藏地區的 管理 明朝對云南管理的 作用 清朝對蒙古等邊疆地區治理的措施 漢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打通的 見證 明清朝貢體制 1950年中央對西南民族地區的考察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新時期的民族政策 新時代民族 政策 新中國初期的兩次區域性國際會議 “第二中間地帶”提出的 影響 中國多渠道深化睦鄰友好 關系 中俄關系的 發展 新時代大國 外交 中國古代和新時代邊疆治理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一、選擇題1.如圖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模式一下民族關系一直緊張,戰爭頻繁B.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加速漢化,國家統一C.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內遷,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解析:元朝和清朝符合模式三,兩朝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D項正確。兩宋時期,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之間并非一直緊張,排除A項;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統一全國,而且當時經濟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兩項。2.漢武帝“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出使烏孫及蔥嶺以西諸國,期能“斷匈奴右臂”。返回時,“烏孫發導譯送騫還”“其國乃益重漢”。據此可知,西漢中期( )A.外交政策發生根本轉變 B.匈奴威脅徹底解除C.中原文明向周邊擴展 D.設置機構管理西域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中期張騫通西域,傳播中原文化,使中原文明向周邊擴展,C項正確。A、D兩項材料沒有反映,均排除;材料也不能說明匈奴威脅徹底解除,而且“徹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3.(2025·安徽蕪湖一中質量診斷)宋人筆記《朝野類要》記載,宋遼“澶淵之盟”后,每次遼國來使,都會舉行宴射。由殿前馬步三司輪差,陪同來使,射于玉津園,如果獲勝會有“金帶、升轉官資之賞”。這表明,宋朝玉津園“宴射”( )A.深受官僚階層的歡迎 B.體現了耕戰結合的觀念C.反映社會尚武的精神 D.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解析:由材料中的“每次遼國來使,都會舉行宴射”可知,“宴射”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官僚階層的信息,排除A項;耕戰結合是實現兵農合一,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宋朝重文輕武,排除C項。4.(2025·江蘇鹽城八校開學考)元在西藏設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又將前、后藏分為十三個萬戶,萬戶以下各級官員多由當地僧俗首領擔任。中央政府在西藏調查戶口,設置驛站,征收賦稅,屯戍軍隊。這說明西藏地區在元朝正式成為( )A.諸多行省機構中的一員 B.西藏辦事大臣的轄區C.中央管轄的地方行政區 D.羈縻制度下的新力量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在西藏設立一系列管理機構,并在西藏調查戶口、設驛站、征稅、屯兵等,說明西藏地區成為中央管轄的地方行政區,C項正確。西藏地區屬于宣政院轄地,不屬于行省,排除A項;清朝時設置西藏辦事大臣的轄區,排除B項;西藏地區不是羈縻制度下的新力量,排除D項。5.(2025·陜西西安二檢)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改行省為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都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并察諸府州縣司衛所。這些做法( )A.標志著行省制遭到完全廢除B.推進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C.確保了邊疆地區的長期穩定D.推動各民族的社會風俗漸趨相同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朱元璋在云南地區設置三司,而三司也是內地的地方行政機構,這推進了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B項正確。行省制并未被完全廢除,排除A項;C項錯在“確保了”,排除;各民族社會風俗并未趨同,排除D項。解析:根據材料“普及漢語文教育”“以道一風同為歸宿”可知,清廷在邊疆地區的興學實踐有利于以文化認同推進國家認同,D項正確。癸卯學制頒布于1904年,排除A項;B項“開啟了”說法錯誤,排除;材料說明的是邊疆地區的教育,與壯大漢族官僚無關,排除C項。6.(2025·江蘇揚州開學考試)1905年后,清廷陸續諭令蒙古及其他邊疆地區一體興學,普及漢語文教育。清廷學部表示:“普通教育所以培養國民之知識,增進國民之德藝,以民無不學為宗旨,以道一風同為歸宿。”邊疆地區的興學實踐( )A.為癸卯學制的頒布奠定基礎 B.開啟了邊疆世俗化的進程C.進一步壯大漢族官僚的力量 D.以文化認同推進國家認同7.(2025·浙江杭州錢塘聯盟期中)下圖為“漢委(倭)奴國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國賜給倭國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日本福岡市博物館。該印反映出( )A.漢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經打通B.倭國使臣回國后推動日本大化改新C.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并不斷發展D.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本國文字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朝時期,日本遣使者來到了中國,而中日是隔海相望的,可以推出漢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經打通,A項正確。大化改新發生的時間對應著中國的隋唐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出中國與日本文化間的交流,排除C項;由材料不能推出日本創造出本國文字,排除D項。8.(2025·重慶期中)明清時期,各國朝貢使團必須有表文與貢品。在表文中必須使用中國歷法,貢品在中國的官方文書中稱為“方物”。這體現了( )A.儒家思想深刻影響對外交往B.朝貢外交政治利益大于經濟利益C.明清時期對藩屬國加強控制D.來貢諸國對明清藩屬國的象征性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的朝貢制度要求各國使團必須遵循特定的禮儀和規定,體現了來貢國家對明清王朝的尊重和認可,凸顯了明清王朝的宗主地位,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儒家思想”,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經濟和政治的對比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對藩屬國的控制,排除C項。9.(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1950年,中央訪問團慰問西南地區各民族同胞,圍繞民族分布、民族歷史、社會經濟、風俗習慣等進行系統調查,訪問各民族代表,記錄少數民族同胞的愿望要求,形成數百萬字調查資料,初步掌握了西南民族分布及政治經濟特點。這體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A.秉持慎重穩進的民族工作態度 B.使用“下去上來”的工作方法C.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政策 D.形成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針對西南地區民族眾多的問題,進行了系統調查,掌握了西南地區的民族分布和政治經濟等特點,說明建國初期中央秉持慎重穩進的民族工作態度,故選A項。“下去上來”的工作方法強調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關系如何,排除C、D兩項。10.(2025·安徽皖南八校開學考)到2008年,全國共建成15所民族院校,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已達290多萬人,比1978年增長了3倍多。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人數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這些現象體現出我國(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康發展 B.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C.各民族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 D.政府對少數民族教育重視解析:民族院校的建設和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以及少數民族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代表比例,都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康發展的重要體現,故選A項。B項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排除;C項強調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和共同發展,與材料聯系不大,排除;D項僅體現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11.習近平主席曾經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由此可見,他意在強調,民族區域自治( )A.確保了少數民族的高度自治 B.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C.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D.推動了民族地區快速發展解析:根據材料“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可知,這凸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C項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并非高度自治,排除A項;目前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排除B項;D項材料中未涉及,排除。12.1949年11月至12月,亞洲、澳洲工會代表會議和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兩個區域性國際會議先后在北京召開,各國參會代表討論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運動和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等問題,中國介紹了在工人運動和婦女解放方面的經驗。這兩次會議的召開( )A.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B.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C.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D.宣傳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由材料“亞洲、澳洲工會代表會議和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兩個區域性國際會議先后在北京召開……中國介紹了在工人運動和婦女解放方面的經驗”可知,兩次會議在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召開,且中國介紹經驗,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B項正確。這兩次會議沒有打破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排除C項;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D項。13.(2025·重慶南開中學三檢)1946年,毛澤東提出了泛指美國與蘇聯之間廣大國家的“中間地帶”主張。60年代初,毛澤東又提出了涵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中間地帶”,以區別于亞非拉落后國家的“第一中間地帶”。“第二中間地帶”主張的提出( )A.開創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刺激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C.打破了美國對華的全面遏制 D.推動了中法兩國正式建交解析:據材料可知,6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涵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中間地帶”,這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和美國進行了區分,且將其與“第三世界”進行了區分,從而有利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往來,結合所學可知,1964年中法建交,故選D項。A、C兩項不符合史實,均排除;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與冷戰有關,與中國“第二中間地帶”的提出關聯不大,排除B項。14.200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成立了中哈合作委員會,之后又建立了中哈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中國對哈直接投資從2008年的0.46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9.96億美元,投資開發了多個能源、基礎設施合作項目。中國還在哈建立了多所孔子學院。據此可知( )A.中亞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B.雙方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提高C.中國多渠道深化睦鄰友好合作關系D.上海合作組織構建了兩國伙伴關系解析: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是鄰國,中哈合作委員會成立后,雙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合作相繼發展,這說明中國在多渠道深化與哈薩克斯坦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中國與其他地區貿易合作的比較,不能得出中亞是中國最重要貿易伙伴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中哈關系與上海合作組織之間的關系,雙方的合作是在中哈合作委員會成立的基礎上發展的,排除D項。15.(2025·北京朝陽區期中)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蘇聯解體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俄羅斯聯邦是蘇聯的合法繼承國。從中俄關系走過的不平凡的75年發展歷程中,我們領會到( )①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模式 ②達到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③重申加強“G7”機制協作推動經濟全球化 ④恪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冷戰時期,中俄(當時為中蘇)關系受到國際政治格局的深刻影響。隨著冷戰的結束,中俄關系發展出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合作關系,近年來,中俄關系不斷深化,發展成戰略協作伙伴關系,①②正確;G7(七國集團)是一個主要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不能體現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③錯誤;中俄兩國都是聯合國的重要成員,一直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④正確。故選D項。16.近年來,中國開始通過承辦世博會、世園會、冬奧會等諸多大型國際活動,讓更廣泛的受眾認識了日新月異的中國,塑造一個和藹可親,有著古老文明和燦爛文化以及強大的現代工業和科技能力的國家形象。這一舉措反映出( )A.我國多樣化的外交政策 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C.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推進 D.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開始通過承辦大型國際活動如世博會、世園會、奧運會等方法,使世界對中國的印象越來越好,這說明中國公共外交的效力作用明顯,公共外交成為提升中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徑,C項正確。材料中的外交行為屬于公共外交,“多樣化”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中的舉措反映了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推進,B、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二、非選擇題17.(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邊疆治理表(部分)——摘編自李大龍《試論歷代王朝治邊政策的繼承與發展》朝代 措施唐朝 唐太宗時期首創以都護府下轄羈縻府州管理邊疆民族的方式;唐朝制定了由鴻臚寺主導的“藩臣之禮”“舅甥之禮”和“敵國禮”構成的對藩屬進行管理的禮儀制度,冊封與和親政策則是唐朝針對邊疆勢力強大政權的措施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欽定西藏章程》等諸多法律制度材料二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闡釋了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強調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工作機制”的重大決策,彰顯了黨對邊疆民眾守土護邊的高度重視。——摘編自宋才發《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及路徑選擇》(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突出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代邊疆治理方略的重大意義。答案:以和為貴;開明、包容;政策靈活、務實;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注重立法保障。答案: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利于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冊封與和親政策則是唐朝針對邊疆勢力強大政權的措施”可得,以和為貴;據材料一“唐朝制定了由鴻臚寺……構成的對藩屬進行管理的禮儀制度”“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可得,開明、包容,政策靈活、務實,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據材料一“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欽定西藏章程》等諸多法律制度”可得,注重立法保障。第(2)問,據材料二“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言之成理即可。18.(2025·江蘇無錫江陰四校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與新羅政治關系密切,海上通道便捷,除官方朝貢貿易外,兩地民間海上貿易也非常活躍。但真正形成規模,產生較大影響的還是在唐中后期,包括中日民間海上貿易也在那時達到高峰。中唐以后,隨著唐朝、新羅地方藩鎮勢力的崛起,中央政權對地方控制力減弱,藩鎮為增加財源,擴充勢力,把觸角伸向有著豐厚利潤的海上貿易,大批民間商團順勢而起。——劉鳳鳴《唐中后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原因探析》材料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必將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摘編自《“一帶一路”構想的戰略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中后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原因,并請舉出唐朝主動對外友好交往的兩個事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并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中國理念。答案:原因:豐厚利潤的刺激,東西方海路聯系活躍;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通道便捷,民間商團的興起。事例:鑒真東渡;玄奘西游。答案:地位: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理念:共商、共建、共享。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除官方朝貢貿易外,兩地民間海上貿易也非常活躍”及所學知識得出,豐厚利潤的刺激,東西方海路聯系活躍;根據材料一“隨著唐朝、新羅地方藩鎮勢力的崛起……伸向有著豐厚利潤的海上貿易,大批民間商團順勢而起”得出,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通道便捷,民間商團的興起。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唐朝歷史知識說明。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必將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并結合所學,可從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概括。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可知共商、共建、共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9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docx 第49講 中國古代至當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