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一、積累與運用(24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文段,完成各題。文段一: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 )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xiāo shēnɡ nì jì 。( )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選自《大自然的語言》)文段二:人類并非生而就平和自信。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就已開始擔驚受怕。恐懼伴隨著他成長的各個階段,并在他行將就木時,給他致命一擊使其bēnɡ kuì 。恐懼是人類工作和休息的天敵,面對它,人類學會用勇氣來( )。但根除恐懼真正的、能持久發揮效用的良藥,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氣。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 ),相輔相成。奧林匹克主義的實質正在于此。(選自《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1.加點詞語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A.翩(biān)然歸來 風雪載(zǎi)途 簌簌(shù) 行(xínɡ)將就木B.翩(biān)然歸來 風雪載(zǎi)途 簌簌(sù) 行(hánɡ)將就木C.翩(piān)然歸來 風雪載(zài)途 襁褓(qiānɡ bǎo) 行(hánɡ)將就木D.翩(piān)然歸來 風雪載(zài)途 襁褓(qiǎnɡ bǎo) 行(xínɡ)將就木2.根據拼音寫詞語。xiāo shēnɡ nì jì bēnɡ kuì 3.依次填入文段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活躍 到處 針鋒相對 攜手并進B.活動 處處 互相對抗 榮辱與共C.活躍 到處 互相對抗 攜手并進D.活動 處處 針鋒相對 榮辱與共4.文段二畫線句子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5.(2024八下·永定期末)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所謂的弱點,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成為優點。如果你是位戰士,膽小顯然是弱點;如果你是司機,膽小肯定是優點。②弱點與優點相通,并能相互轉化。③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點,也沒有絕對的缺點。所以我們自身便在這無數的排列組合可能中獨一無二。④比如世界文化史上的三大怪才就是這方面的卓越典范: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大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⑤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弱點,就是能產生一種彌補的心理,產生一種開發潛能、超越自我的強大動力。⑥膽小可以是謹慎,勇敢過頭或許變成了魯莽;盲人可以寫出驚天巨著,聾子可以譜出不朽篇章。A.②①⑤④⑥③ B.②⑤④①③⑥C.①②⑤④⑥③ D.①②④⑤③⑥6.(2024八下·永定期末)下列各項中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憶逝水流年是作家的天性。魯迅的小說《社戲》,講述了去趙莊看戲的故事,表達了對少年時代生活的眷念;吳伯簫的散文《燈籠》,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B.人類一直試圖描述一種理想的社會。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虛構的“世外桃源”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蘊含了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大道之行》闡明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天下為公”。C.精彩的演講風格各異。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莊重典雅,王選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慷慨激昂,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準確嚴謹,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風趣幽默。D.游記在內容上包括三個要素。第一是所到,即作者的游蹤,是游記的線索;第二是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是游記的主體;第三是所感,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是游記的靈魂。7.(2024八下·永定期末)班級要開展“以和為貴”主題演講比賽,下面是小語同學的演講,請你說說它主要存在哪些問題,用修改符號修改病句。家和萬事興,人和國興旺。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身心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唐人詩云:“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教室外,花草滿園,令人沉醉。教室里,老師生動的講解,同學間熱烈的討論,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下課了,三三兩兩的同學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我們生活在這和諧的校園,成長在和平的年代,無比快樂,無比幸福。主要問題:8.(2024八下·永定期末)請根據對聯常識,將下面六個短語組合成一副對聯。見賢思齊 和為貴 智者 知書達理 仁作賢 君子9.(2024八下·永定期末)默寫。(1) , 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詩經·周南·蒹葭》)(2)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記》)(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4)面對家國之變、人民之痛,杜甫用“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講出了自己平生所愿,表達出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面對貶謫期間的孤寂處境,蘇軾用“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初心的堅守。二、(5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賣炭翁》,完成各題。賣炭翁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10.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其中“伐薪”和“燒炭”體現出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寫出了賣炭翁勞動的艱辛。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出了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矛盾,體現出勞動人民在饑寒交迫中苦苦地掙扎。C.“翩翩”二字,形象地寫出了使者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神態;“把”“稱”“叱”“牽”,幾個簡潔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蠻橫掠奪的行為。D.全詩講述了賣炭老人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掠奪的悲慘故事,刻畫了賣炭翁飽受壓榨、欺凌,但敢于斗爭、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11.本詩是一首敘事詩。通篇只是“客觀”地敘述,并無情感的直接表露,但詩人的態度和情感又飽含在敘述之中。請你以詩中畫線句為例,簡要分析這種寫作方法的表達效果。三、(12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節選自《禮記·學記(雖有嘉肴)》)余①近日以軍務倥傯②,寢食不安。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余雖在軍中,尚日日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看后,用朱筆圈批,日必了此功課為佳。偶遇事冗③,雖明日補書補看亦不歡,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數時以為之。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預為。如是者數年,未嘗間斷,亦無所苦。(節選自《清四大名人家書》)【注釋】①余:我,指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②倥傯(kǒnɡ zǒnɡ):事多,繁忙。③冗:繁忙復雜。12.用“/”給下列句子斷句,限兩處。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13.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然后能自反也 易如反掌 舉一反三B.故曰:教學相長也 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C.教然后知困 然此策尚下 井然有序D.處世立身之道 望路之遠近 漁人甚異之14.翻譯下列句子。(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15.兩則材料均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材料一運用了 的手法,指出學習是體驗“至道”的最佳途徑,提出“ ”的觀點。材料二中則強調了學習要勤奮、有恒心,列舉了 、 、及時彌補等讀書學習的方法。四、(8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下列幾則材料,完成各題。材料一日前,中國氣象局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低。北極和南極的海冰范圍均較常年偏小。2022年,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亞洲北部、中亞、西亞東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大部等地偏高1攝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攝氏度,為1850年以來第四高。(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3月20日,有刪改)材料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節能減排技術,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業已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45%的目標,2021年又同比下降3.8%。同時,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行重于言,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將承諾轉化為行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會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持續發展作出表率。(選自《當代世界》2022年第6期,有刪改)材料三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目前減少溫室氣體的手段主要分為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控制。源頭控制是指開發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核電集團全年發電量為182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61%,創歷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過程控制是指在溫室氣體排放源處設置相應技術來減排。在火力發電廠,可以利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來實施對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氣中的碳重新回歸巖石圈,主要采用電化學捕獲、液體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4000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790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成本和一些技術難關依舊限制了其規模化發展。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術來實現深層次的脫碳。常見的末端技術是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被認為是可行性最高的負碳技術,通過農作物或植物的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該技術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可能會引起糧食、淡水危機。還有一些其他技術,包括陸地增強風化、海洋堿化,均是提升生態系統能力來去除大氣中的碳。直接空氣捕獲與封存技術,是指通過大型風扇提供穩定的大氣流動,并結合化學工藝直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地和水源的負擔,但捕獲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600美元,成本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聲明,去除大氣中溫室潛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時間內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學者布倫奈斯將經過銅處理的沸石顆粒加熱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甲烷,這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光催化技術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發下,光催化劑內形成電子——空穴對,產生具有較強的還原性羧基活性基團,氧化大氣甲烷。目前出現了一種太陽能熱氣流發電系統與光催化相結合的新系統,可實現超稀薄大氣甲烷的大規模、零能耗捕集與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年度報告認為是新興負排放技術。(選自《緩解氣候變化需要碳中和技術》,作者:明廷臻 熊寒冰,有刪改)16.下列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斷,與原文相符的一項是( )A.《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有的地區偏高了1攝氏度以上。B.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將承諾轉化為行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C.減少溫室氣體的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是理想的方法。D.熱催化和光催化技術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中的甲烷,是目前解決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17.下列各句的說明方法與其他選項不一致的是( )A.材料一“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攝氏度,為1850年以來第四高。”B.材料二“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45%的目標,2021年又同比下降3.8%。”C.材料三“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D.材料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4000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790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18.結合三則材料,說說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在減碳減排活動中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五、(13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題。溈(wéi)山訪瓷①雨給醴(lǐ)陵蒙上了一層天青色的淡雅輕紗。我與三五好友前往溈山古窯,探訪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韻。②進入溈山小鎮,一路依山傍水。在朦朧的山水間,我們幾人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畫中:那隱約的幾筆淺灰,是畫家給我們涂抹的天空顏色;那厚重的筆調,是 ;那白皙紙面上皺著的幾條淺紋,是清風在望仙橋水庫蕩起的漣漪。③山路依著水庫,我們繞行半周,來到一處寫著“溈山洞天”的路牌,路牌的一側是通往群山深處的小道。小道一車見寬,路旁的仿木制欄桿和小路的接軌處,有心人特意鑲嵌了一些陶瓷碎片。這些碎片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遠遠望去,仿佛一條瓷路正引著我們,直往大山深處、時空深處。④我們沿著瓷路向群山進發,一路彎彎繞繞。路的另一邊是清幽的溪流,我們向上,溪流向下。樹上偶爾飄落的黃葉,像是我們對溪流的問候。溪流偶爾泛起的波瀾,便是它與我們的唱和了。⑤幾經曲回,轉過一個山坳,便豁然開朗。我們倚著路旁的灰白古塔,向溈山古窯址眺望。A一座平層古院落棲息在群山之間,是那樣的安詳,那樣的悠然,宛如一位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靜默地倚臥在群山懷抱中,等待我們去問詢、去品讀。那黃色的土墻、青色的瓦頂,還有從院落中冒出頭的三五株古樹,與四周的民居和蒼茫群山相映成趣,組成一幅色彩鮮明的油畫。⑥古窯址的院落不大不小,有采砂的泥坑,有和泥的案房,有制坯的作坊,有晾曬的坪場,還有一個依地勢建成的長長的土窯。當我們走近古窯址,推開那扇等待千年的黑色木門,便走進了那段厚重的歷史。⑦湖南醴陵素有“瓷城”之稱。善于開拓創新的醴陵人民燃起的窯火,一燒就延綿了數千年。陶瓷這個東方藝術的瑰寶,就著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⑧窯火燒啊燒,火光躍動之間,醴陵的歷史翻到了新的一頁。清末,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購置設備,引進工藝,聘請大師,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寫下了醴陵陶瓷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⑨聽著介紹,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一百多年前的光景:勤勞的醴陵人民,把他們的善良融進溈山的清泉里,把他們的質樸糅進瓷泥里,用他們心頭那股開拓的熱火,燒制出精美的扁豆雙禽瓶。這件瓷器精品,質地有如白玉,色澤有如明鏡,聲音有如鐘磬。它漂洋過海,來到巴拿馬,一舉斬獲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驚艷世人。⑩從歷史中走出來,B看著眼前這青山綠水、黃墻青瓦、潺潺流水、鄉野人家,我們猛然發現,這不就是一件生動而鮮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嗎? 后來,因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局限,醴陵陶瓷產業逐步轉移,燃燒了數千年的窯火也漸漸沉寂。所幸,我們在古窯址展覽館了解到,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由此可見,溈山的窯火并沒有熄滅,已在無聲中蔓延到其他地方。 從古窯址出來,我們原路返回,遇見一位八旬老人站在古窯門前,正用那略顯瘦削的手,在刻著“醴陵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幾個字的黑色石碑上輕輕擦拭著。老人那張滿是褶皺的臉上泛著紅光:“掬土成坯,火中取寶。這種泥與火的精神,傳承了幾千年。如今,就看年輕人的了。” 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明晃晃,亮堂堂。(選自《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3日作者:張毅)19.本文語言精妙,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從文中A、B兩句中任選一句來賞析。20.仿照前后句子請在第②自然段空白處補寫合適的句子。21.作者溈山訪瓷,一邊濃墨重彩地描寫所見景象,一邊敘述“瓷城”醴陵的“陶瓷”歷史,找出作者寫歷史的段落再細讀,試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樣寫的好處。22.作者精心構思開頭與結尾,請你來賞析結尾“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明晃晃,亮堂堂。”在結構、內容、語言上的妙處。六、名著閱讀(共8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保爾愁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終于爆發了。他總是這樣,一發起火來,動作就異常迅猛。“怎么,你們這幫壞蛋、奸商,竟敢欺負人?”保爾像蹬著彈簧,兩手一撐就躥到中鋪上,揮起拳頭,朝莫李卡那副蠻橫無恥的臉上猛力打去。這一拳真有勁,那個家伙一下子就栽下去。跌落在過道里的人們的頭上。“你們這幫混蛋,統統給我滾下去。不然的話,我就要你們的狗命!”保爾用槍指著上鋪那四個人的鼻子,怒沖沖地孔著。這樣一來,局面完全改變了。麗達密切注視著周圍所有的人,要是有誰敢碰碰保爾,她就準備開槍。上鋪馬上騰出來了,那個賊眉鼠眼的家伙也慌忙躲到隔壁的鋪位上去。(節選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3.簡要概括選段所講的故事(不超過15字),并說說體現了保爾怎樣的性格?24.八年級的小明同學最近因為演講比賽失利,十分沮喪,整天悶悶不樂。請你借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的具體內容,來勸導和鼓勵他,幫他走出失利陰影。(5分,100字左右)七、寫作(50分)25.(2024八下·永定期末)請以“旅行中的故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1)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合理的展開聯想與想象;(2)書寫工整,卷面整潔,不少于6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銷聲匿跡;崩潰3.A4.比喻【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詞語在語境下的含義;比喻;字體書寫【解析】(1)本題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題中所涉及到的詞語大都來自教材中的課文。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對字音的識記和積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讀讀寫寫”與“課下注釋”,特別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讀時應結合其在不同語境中的詞性或意義加以區分和掌握。(2)本題考查根據拼音寫漢字。解答這類問題時,關鍵在于平時要做好字詞的積累,答題時聯系前后文認真辨析,規范書寫。(3)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意思既要從詞語的本義出發,又要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分析。(4)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和對比等,然后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即可。根據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斷正誤即可。1.“翩然歸來” 的 “翩”:讀音為 “piān”,它形容輕快地、優雅地歸來的樣子 。“翩”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輕快、敏捷的動作或姿態,如 “翩翩起舞”,強調動作的輕盈優美。在這里,“翩然歸來” 描繪了燕子等動物歸來時的靈動姿態,不能讀成 “biān”。 “風雪載途” 的 “載”:讀音為 “zài”,“載” 是一個多音字,當表示 “充滿(道路)”“承載”“裝載” 等意思時,通常讀 “zài”,如 “怨聲載道”“載歌載舞” 。“風雪載途” 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風雪交加,形容旅途艱難,“載途” 即充滿道路,所以應讀 “zài”;而讀 “zǎi” 時,一般用于表示 “年”(如 “三年五載”)、“記載”(如 “刊載”)等含義。 “簌簌”:讀音為 “sù sù”,它是一個擬聲詞,有多種含義。在文中形容風吹葉子等的聲音 ,比如 “風吹樹葉,簌簌作響”;也可以形容眼淚等紛紛落下的樣子,如 “她感動得淚水簌簌地流下來”;還能形容肢體顫抖的樣子,如 “他凍得簌簌發抖” 。需要注意的是,“簌簌” 不能讀成 “shù”。 “行將就木” 的 “行”:讀音為 “xínɡ”,“行將就木” 意思是指壽命已經不長,臨近死亡 。“行將” 表示 “即將”,“行” 在這里是 “將要” 的意思,讀 “xínɡ”;“行” 讀 “hánɡ” 時,通常用于表示 “行列”“行業” 等意思,如 “銀行”“行列” 。 “襁褓”:讀音為 “qiǎnɡ bǎo”,“襁褓” 本義指背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后也泛指嬰兒包,借指嬰兒時期 。“襁” 不能讀成 “qiānɡ”。故答案為:D2.“xiāo shēnɡ nì jì”:應寫作 “銷聲匿跡”,“銷” 是 “消失” 的意思,“聲” 指聲音,“匿” 表示隱藏,“跡” 即蹤跡 。整個詞語意思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 。比如 “到了冬天,許多動物都銷聲匿跡了”,在書寫時要注意 “銷” 不要寫成 “消”,“匿” 的里面是 “若”,不要少寫一橫 。 “bēnɡ kuì”:應寫作 “崩潰”,“崩” 有倒塌、破裂的意思,“潰” 表示潰敗、潰散 。“崩潰” 指完全破壞、垮掉,既可以形容人的精神狀態,如 “他聽到這個噩耗,精神幾乎崩潰”;也可以形容物體、系統等的瓦解,如 “這座大橋在洪水的沖擊下崩潰了” 。書寫時要注意 “崩” 上面是 “山”,下面是 “朋”;“潰” 是左右結構,右邊是 “貴”,不要寫錯。故答案為:銷聲匿跡;崩潰3.“活躍” 與 “活動”:“活躍” 強調行動活潑而積極,更具動態感和主動性 ,在 “( )在田間草際的昆蟲” 中,用 “活躍” 更能生動地描繪出昆蟲在田間草際充滿生機、積極活動的狀態;而 “活動” 側重于(肢體)動彈、運動,相對比較平淡,不能很好地體現昆蟲的靈動和活力 ,所以此處應選 “活躍”。 “到處” 與 “處處”:“到處” 和 “處處” 都有 “各處、各個地方” 的意思,在 “( )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 中,二者都能表達出衰草連天的景象在各個地方都能看到的意思 ,所以這兩個詞在此處都可以使用。 “針鋒相對” 與 “互相對抗”:“針鋒相對” 比喻針對對方的論點或行動進行回擊,也比喻雙方的觀點、論點、行動、策略等正好尖銳地對立 ,在 “面對它,人類學會用勇氣來( )” 中,強調人類用勇氣去針對恐懼進行有力的回應,“針鋒相對” 更能體現出這種針對性和對抗的尖銳性;“互相對抗” 只是簡單地表示互相挑戰、抵抗、對立,沒有 “針鋒相對” 那么強烈的針對性和尖銳感 ,所以此處應選 “針鋒相對”。 “攜手并進” 與 “榮辱與共”:“攜手并進” 意思是手拉著手,一起行進,形容彼此合作、共同前進 ,在 “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 ),相輔相成” 中,用 “攜手并進” 形象地表達出自信和平和相互陪伴、共同發揮作用的關系;“榮辱與共” 指不論是光榮還是恥辱,都一同承受,形容彼此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這里強調的是自信和平和的相互協作關系,并非同甘共苦、共同承受榮辱,所以 “榮辱與共” 不符合語境,應選 “攜手并進”。故答案為:A4.文段二畫線句子 “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攜手并進,相輔相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在這個句子中,把 “自信” 和 “平和” 比作 “姊妹”,“姊妹” 是喻體,“自信” 和 “平和” 是本體 。通過比喻的手法,將抽象的 “自信” 和 “平和” 之間的關系,形象地轉化為人們熟悉的 “姊妹” 關系,生動地表現出自信和平和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特點 ,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故答案為:比喻5.【答案】C【知識點】句子排序【解析】①句提出論點后,②句 “弱點與優點相通,并能相互轉化” 對①句進行總結,強調了弱點和優點之間的關系,二者緊密相連,①②順序合理 。 ⑤句 “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弱點,就是能產生一種彌補的心理,產生一種開發潛能、超越自我的強大動力”,是在①②句闡述弱點和優點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如何對待弱點使其發揮積極作用,與前文銜接自然,應排在②句之后 。 ④句 “比如世界文化史上的三大怪才就是這方面的卓越典范: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大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通過列舉具體的例子,對⑤句中積極對待弱點能產生積極效果進行舉例論證,所以④句緊跟⑤句 。 ⑥句 “膽小可以是謹慎,勇敢過頭或許變成了魯莽;盲人可以寫出驚天巨著,聾子可以譜出不朽篇章”,是對前面所舉例子的總結,強調優點和弱點在一定情況下的轉化,承接④句 。 ③句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點,也沒有絕對的缺點。所以我們自身便在這無數的排列組合可能中獨一無二”,從更宏觀的角度進行補充論證,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放在最后合適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6.【答案】C【知識點】近代文學【解析】A.《社戲》:魯迅的《社戲》是一篇短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素材,講述了 “我” 和小伙伴們去趙莊看戲的故事 。文中描繪了江南水鄉的優美景色、淳樸的民風以及孩子們之間純真的友誼,通過對這些童年生活片段的回憶,生動地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深切眷念 。 《燈籠》:吳伯簫的《燈籠》是一篇散文,文章圍繞 “燈籠” 展開,作者回憶了與燈籠相關的諸多生活場景和記憶,如小時候提著燈籠上學、祖父給 “我” 講述關于燈籠的故事等 。這些記憶不僅承載著作者個人的情感與成長經歷,更從文化、歷史等不同層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作者個人以及整個民族的重要意義,體現了燈籠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 。所以選項 A 表述正確。 B.《桃花源記》: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 “世外桃源”,那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樣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憧憬 。同時,通過對桃花源外現實社會的黑暗、混亂的含蓄對比,也蘊含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出自《禮記 禮運》,文中闡明了 “大同” 社會的基本特征,如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等 。其中 “天下為公” 是 “大同” 社會的核心思想,強調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體現了一種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理念 。所以選項 B 表述正確。 C.《最后一次講演》: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是在李公樸先生追悼會上發表的演講。當時,聞一多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毫不畏懼,義憤填膺地痛斥反動派的罪行,演講言辭激烈、情感濃烈,充滿了戰斗的激情,具有慷慨激昂的風格,而不是 “莊重典雅”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王選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自己人生中幾次重要的選擇,如選擇研究計算機領域的新方向等,在講述過程中穿插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事例和自我調侃,使演講風趣幽默,并非 “慷慨激昂”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嚴謹的議論文,文章圍繞 “格物致知” 這一主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以準確、嚴謹的語言闡述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現代科學中的重要性 。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 25 周年》: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 25 周年》是一篇在奧林匹克運動重要場合發表的演講,文章語言莊重、內容深刻,表達了對奧林匹克運動復興的深刻意義和未來發展的期望,具有莊重典雅的風格,并非 “風趣幽默” 。所以選項 C 表述不正確。 D.游記在內容上的確包含三個重要要素: 所到:即作者的游蹤,它如同一條線索,貫穿整個游記,將作者在不同地點的經歷和見聞串聯起來,使文章具有清晰的脈絡 。 所見:是作者在游程中親眼目睹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社會現象等內容,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通過對所見的詳細描寫,能讓讀者感受到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魅力 。 所感:指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是游記的靈魂所在 。它體現了作者對游覽經歷的獨特理解和情感體驗,能使游記不僅僅停留在對景物的描寫上,更賦予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價值 。所以選項 D 表述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重點作家、重要文體必須熟記。對作品中的重要內容應熟練掌握,針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做出正確的評價。7.【答案】觀點不明,演講稿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主題不集中,內容零亂,演講稿沒有圍繞“以和為貴”這一主題來寫;思路混亂,層次不清(至少寫出兩點)。修改:(我們)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自身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下課了,同學們(三三兩兩的)在一起,談天說地。【知識點】語言生動;成分殘缺;重復啰嗦【解析】一篇優秀的演講稿,首先要有明確清晰的觀點,以此統領全文,讓聽眾迅速抓住核心內容。在小語同學的演講稿中,雖開篇提及 “家和萬事興,人和國興旺” ,但后續內容并未圍繞此觀點深入展開論述,也未進一步闡釋 “和” 在校園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重要意義以及如何踐行 “以和為貴” 。整體內容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明確觀點,使得聽眾難以把握演講的主旨,削弱了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和為貴” 是本次演講比賽的核心主題,演講稿應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挖掘 “和” 在不同場景下的內涵與價值。然而,小語同學的演講稿內容較為零散、隨意 。文中先是描述在和諧校園學習生活的感受,接著引用詩句描繪校園環境,又分別闡述教室內外的場景以及自身生活的幸福,這些內容雖涉及校園生活,但未與 “以和為貴” 的主題建立緊密聯系,沒有突出 “和” 在校園人際關系、學習氛圍等方面的關鍵作用 ,導致主題偏離,無法讓聽眾深刻感受到 “以和為貴” 這一主題的重要性。演講稿需具備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層次結構,以便聽眾能跟隨演講者的節奏理解內容。小語同學的演講稿在結構安排上存在明顯問題 。從開篇引出 “和” 的概念后,后續內容在校園環境、學習場景、課余活動等方面隨意切換,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或邏輯關系展開 。例如,先描述教室外的環境,接著轉到教室內的學習場景,然后又提及下課和放學路上的情景,內容跳躍性大,層次不分明,使得聽眾難以跟上演講思路,影響對演講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身心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 問題分析:此句存在成分殘缺和語意重復的問題 。句子缺少主語,不清楚是誰在校園里學習生活;同時,“身心” 包含了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與后面 “愉悅”(側重于心理感受)搭配不夠準確,“身心有說不盡的愉悅” 表述略顯啰嗦。“下課了,三三兩兩的同學們在一起,談天說地” 問題分析:該句存在語序不當的問題 。“三三兩兩” 是用來修飾 “在一起” 的狀態,應放在 “在一起” 之前;“同學們” 本身就是復數概念,前面再用 “三三兩兩的” 修飾,語義重復。故答案為:觀點不明,演講稿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主題不集中,內容零亂,演講稿沒有圍繞“以和為貴”這一主題來寫;思路混亂,層次不清(至少寫出兩點)。修改:(我們)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自身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下課了,同學們(三三兩兩的)在一起,談天說地。【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與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來說,一看語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對不對,三看修辭妥不妥。要想快速而準確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時多閱讀,增強語感外,還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語感審讀法、枝干梳理法、邏輯分析法。8.【答案】示例一:君子知書達理和為貴;智者見賢思齊仁作賢。示例二:智者知書達理和為貴;君子見賢思齊仁作賢。【知識點】對聯【解析】“見賢思齊” 與 “知書達理”:二者均為四字成語,在對聯中屬于同一詞性類別 。“見賢思齊” 指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體現一種積極向上的追求;“知書達理” 形容人有知識、通事理,強調人的學識和修養。 “和為貴” 與 “仁作賢”:都是三字短語 。“和為貴” 突出 “和” 在為人處世、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仁作賢” 則強調 “仁” 是成為賢人的關鍵要素,二者在語義上都圍繞道德、品質等方面展開。 “智者” 與 “君子”:皆為兩字名詞 。“智者” 通常指有智慧、聰明的人;“君子” 在古代是對品德高尚之人的稱呼,二者都代表著具有一定品質和修養的人物形象。上聯:君子知書達理和為貴 下聯:智者見賢思齊仁作賢 在這副對聯中,“君子” 對 “智者”,都是指代人物的名詞;“知書達理” 對 “見賢思齊”,同為四字成語,且在語義上分別體現了人的學識修養和進取精神;“和為貴” 對 “仁作賢”,三字短語相對,突出了 “和” 與 “仁” 的重要意義 。整副對聯對仗工整,語義連貫,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準則。 上聯:智者知書達理和為貴 下聯:君子見賢思齊仁作賢 此聯同樣符合對聯的規則,“智者” 與 “君子” 相對,“知書達理” 與 “見賢思齊” 相對,“和為貴” 與 “仁作賢” 相對 。只是在人物指代的順序上進行了調整,依然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故答案為: 示例一:君子知書達理和為貴;智者見賢思齊仁作賢。示例二:智者知書達理和為貴;君子見賢思齊仁作賢。【點評】本題考查對聯的補寫。解答對聯題,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先整體把握所給出的上聯或下聯的意思大致確定與之意思連貫、相對的內容;再認真推敲每個字詞的含義、詞性和詞語的結構特征;最后從整體把握,進行微觀的調整和修改。9.【答案】蒹葭萋萋;悄愴幽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揀盡寒枝不肯棲【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詩句出處與背景:此句出自《詩經 秦風 蒹葭》,《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蒹葭》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抒情詩,通過描繪深秋時節的蘆葦、霜露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朦朧、凄美的意境,表達了主人公對 “伊人” 的執著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悵之情 。 重點字詞含義:“蒹葭” 指蘆葦,“萋萋” 形容蘆葦長得茂盛的樣子 。這句詩描繪了在清晨的薄霧中,大片的蘆葦生長得郁郁蔥蔥,晶瑩的露水還未被陽光曬干的畫面,為全詩奠定了清冷、迷離的基調 。(2)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詩句出處與背景:該句選自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這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 “永州八記” 之一 。柳宗元借描寫小石潭的景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內心的孤寂、凄涼之情 。 重點字詞含義:“寂寥” 意為寂靜、空曠;“凄神寒骨” 形容人的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極言環境的清冷;“悄愴” 表示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幽邃” 指幽深 。此句通過描寫小石潭四周竹子和樹木環繞,寂靜無人,讓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突出了環境的清幽與寂寥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詩句出處與背景:此句出自《莊子 逍遙游》,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旨在闡述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文中通過描寫大鵬南飛的壯觀景象,表達了對超越現實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 。 重點字詞含義:“徙” 是遷徙的意思;“水擊” 指鵬鳥在水面振翅拍打;“摶” 意為盤旋飛翔;“扶搖” 是旋風的意思 。該句描述了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然后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4)面對家國之變、人民之痛,杜甫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講出了自己平生所愿,表達出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面對貶謫期間的孤寂處境,蘇軾用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初心的堅守。詩句出處與背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目睹了百姓的苦難 。此詩寫于他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之后,詩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的困境,發出了希望有千萬間廣廈來庇護天下貧寒之士,讓他們都能展露歡顏的呼喊,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因 “烏臺詩案” 被貶黃州,在這首詞中,他借孤鴻自喻,通過描寫孤鴻在寒枝間徘徊卻不肯棲息,最終在寂寞的沙洲上忍受寒冷的情景,表達了自己雖遭貶謫,但仍堅守高潔品格,不隨波逐流的志向 。 重點字詞含義 :“安得” 表示如何能得到;“廣廈” 指寬敞高大的房子;“庇” 是庇護、遮蔽的意思;“寒士” 指貧寒的讀書人 。 “揀” 是挑選的意思;“寒枝” 指寒冷季節的樹枝;“棲” 意為棲息 。故答案為:蒹葭萋萋;悄愴幽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揀盡寒枝不肯棲【點評】本題考查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要做好對于古詩文、名言名句的背誦,更要注重這些語句的默寫,特別關注文句中容易寫錯的字,從而做到準確、工整的完成作答。【答案】10.D11.畫線句客觀敘述了故事的結局;半匹紗和一丈綾與這老翁通過艱辛勞動燒出的千余斤的炭,在價值上完全不對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淡客觀敘述中飽含詩人對老翁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宮市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統治者們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生活雜感【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本題考查多角度賞析名句。解答此題時,首先要明確詩句描寫了怎樣的內容,然后從修辭手法、內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對詩句進行賞析。從修辭角度賞析,要答出該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及手法的作用;從內容主旨方面賞析,需要充分理解詩歌的內容,寫出該詩句表達出詩人怎樣的胸襟;從哲理角度賞析,則需要答出該詩句蘊含的哲理。10.A.“伐薪” 和 “燒炭” 的確是兩個不同的勞動環節,從砍伐樹木到燒制木炭,這中間需要經過多個步驟,體現出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通過對賣炭翁外貌的細致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等詞語,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他長期在煙熏火燎的環境中勞作,突出了勞動的艱辛,該選項理解正確。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話深刻地刻畫了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矛盾心理。他自己身上衣服單薄,本應希望天氣暖和些,但為了讓炭能賣個好價錢,卻又希望天氣更寒冷,這種矛盾心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悲慘境遇,該選項理解正確。C.“翩翩” 一詞,通常用來形容輕快、灑脫的樣子,在這里用來形容宮使,實則是反諷,形象地寫出了他們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丑惡神態。“把”“稱”“叱”“牽” 這幾個動詞,準確而有力地描繪出宮使們拿著文書,口中稱是皇帝的命令,強行驅使牛車向北的蠻橫行為,如狼似虎般掠奪百姓財物,該選項理解正確。D.全詩確實講述了賣炭老人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掠奪的悲慘故事。然而,從詩中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等語句可以看出,賣炭翁面對宮使的壓榨和欺凌,雖然心中不舍,但最終還是無奈地接受了,并沒有表現出敢于斗爭、敢于反抗的行為或態度,該選項理解錯誤。故答案為:D11.本題重點考查對詩歌敘事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理解。要求以詩中畫線句為例,分析詩人如何在客觀敘述中蘊含情感。具體分析:客觀敘述故事結局:畫線句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用平實、簡潔的語言客觀地敘述了賣炭翁的炭被宮使強行拉走,只留下半匹紅紗一丈綾作為交換的結局。詩人沒有在這幾句中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而是讓事實本身來說話。形成鮮明價值對比:“一車炭,千余斤” 強調了賣炭翁辛苦勞動所得的炭數量之多,凝聚了他無數的心血和汗水。而 “半匹紅紗一丈綾” 則凸顯了宮使給予的回報是如此微薄,兩者在價值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唐代,宮廷購買貨物時,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這種不等價交換實際上就是一種掠奪。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宮市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蘊含詩人情感態度:盡管詩人在這幾句詩中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在這種平淡客觀的敘述中,卻飽含著對以賣炭翁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對宮使這種蠻橫掠奪行為的憤怒和批判,以及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痛心。這種寫作手法,使詩歌語言樸實簡練,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批判性,讓讀者能夠自己去體會和思考社會的黑暗現實,從而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故答案為:畫線句客觀敘述了故事的結局;半匹紗和一丈綾與這老翁通過艱辛勞動燒出的千余斤的炭,在價值上完全不對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淡客觀敘述中飽含詩人對老翁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宮市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統治者們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答案】12.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13.B14.(1)既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2)絕不肯今天耽擱,認為明天可以補上。15.類比;教學相長;規定數量(規定寫讀的數量);朱筆圈批(圈畫批注)【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寫作特色;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解析】(1)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給語句斷句時,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需要斷幾處。(2)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的賞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選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 【參考譯文】【甲】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乙】我近來因為軍務繁忙,睡覺吃飯都不安穩。我們家本來就是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名門貴室,勤勞與樸實是我處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勞儉樸的根源。我雖在軍營里,還每天寫一頁字,看二十頁書。看過之后,用紅筆圈點批注,每天必須了結這些學習內容才感到安心。偶爾遇到事務繁忙,即使第二天補寫補看也覺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必須忙里偷閑來做這件事。然而這個辦法還是下策,所以必定早起幾個小時來做這些事。決不肯今日耽擱,說有明天可以補上;也不肯以明天有事,今天預先去做。像這樣堅持幾年,不曾間斷,也不感到什么苦。12.理解句子含義:“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 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們家本來就是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名門貴室,勤勞與樸實是我處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勞儉樸的根源” 。分析句子結構:此句可拆分為三個獨立的主謂結構。“吾家本詩禮門閥”,“吾家” 是主語,“本詩禮門閥” 是謂語,描述家庭的性質;“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勤與樸” 是主語,“為余處世立身之道” 是謂語,闡述處世立身的準則;“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 ,“有恒” 是主語,“為勤樸之根源” 是謂語,點明 “有恒” 與 “勤樸” 的關系。確定斷句位置:根據上述分析,在每個主謂結構之間斷開。故答案為: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13.A.“然后能自反也” 中 “反” 意為 “反省”,句子表達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易如反掌” 中 “反” 是 “翻轉” 的意思,形容事情容易得就像翻轉手掌一樣。“舉一反三” 中 “反” 表示 “類推”,意思是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所以 A 選項中加點詞意思不同。B.“故曰:教學相長也” 中 “故” 是 “所以” 的意思,整句話是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 中 “故” 同樣是 “所以”,即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閑去做這件事。“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里 “故” 還是 “所以”,表示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 。B 選項中加點詞均為 “所以” 的意思,含義相同。C.“教然后知困” 中 “然” 是 “這樣” 的意思,指教學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然此策尚下” 中 “然” 表示 “然而”,意思是然而這個辦法還是下策。“井然有序” 中 “然” 是 “…… 的樣子”,形容整齊而有秩序。C 選項中加點詞意思各異。D.“處世立身之道” 中 “之” 是 “的” 的意思,即處世立身的道理。“望路之遠近” 中 “之” 也是 “的”,表示遠遠地觀察道路的遠近。“漁人甚異之” 中 “之” 是代詞,代指所看到的景象。D 選項中加點詞含義不同。故答案為:B。14.“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重點詞語:“雖”,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處 。翻譯步驟:先逐字翻譯,即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再調整語序,使其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最終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重點詞語:“決”,絕對;“耽擱”,耽誤;“謂”,認為 。翻譯步驟: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為 “絕對不肯今天耽誤,認為有明天可以補上”,整理后為 “絕不肯今天耽擱,認為明天可以補上”。故答案為: (1)既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2)絕不肯今天耽擱,認為明天可以補上。15.本題考查對兩則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寫作手法的分析以及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兩則材料的核心內容,梳理相關信息,提煉關鍵要點。材料一:寫作手法:文章開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以 “嘉肴” 與 “至道” 作類比,通過人們熟悉的 “嘉肴” 不品嘗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類比出 “至道” 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從而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這種類比的手法使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便于讀者理解。核心觀點:通過對學與教的關系闡述,得出 “教學相長” 的觀點,即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強調了學習過程中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材料二:學習方法:從 “余雖在軍中,尚日日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 可知,宋濂給自己規定每天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這體現了規定寫讀數量的學習方法,有助于保證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看后,用朱筆圈批”,表明他在閱讀過程中采用朱筆圈批(圈畫批注)的方法,通過圈點重點、批注心得,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突出了及時完成學習任務,不拖延,若有耽誤及時彌補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故答案為:類比;教學相長;規定數量(規定寫讀的數量);朱筆圈批(圈畫批注)【答案】16.B17.D18.我們可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開發新能源,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開發、利用新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進行減少溫室氣體。【知識點】新聞、材料類文本;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內容;篩選新聞材料關鍵信息【解析】(1)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將選項和文章內容進行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一定要忠實于原文。(2)本題考查的是說明方法的判斷,對于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3)本題考查材料探究。多則材料內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則材料的大意,分條闡述;②分析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中心話題,找出各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同中求異,異中求同;③圍繞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措施、辦法。16.A.原文依據:材料一明確提到 “2022 年,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亞洲北部、中亞、西亞東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大部等地偏高 1 攝氏度以上” 。分析:選項中 “全球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 的表述不準確,原文是 “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大部分” 和 “全部” 是不同的范圍概念,該選項擴大了范圍,所以 A 選項與原文不相符。B.原文依據:材料二指出 “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將承諾轉化為行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分析:該選項與原文表述一致,準確概括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態度和行動,所以 B 選項與原文相符。C.原文依據:材料三提到 “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術來實現深層次的脫碳。常見的末端技術是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被認為是可行性最高的負碳技術,通過農作物或植物的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該技術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可能會引起糧食、淡水危機” 。分析:雖然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是可行性較高的負碳技術,但由于存在可能引發糧食、淡水危機等問題,不能稱之為 “理想的方法”,該選項對其評價不準確,所以 C 選項與原文不相符。D.原文依據:材料三說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聲明,去除大氣中溫室潛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時間內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學者布倫奈斯將經過銅處理的沸石顆粒加熱至 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甲烷,這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 。分析:文中明確表示是 “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說明這是未來的可能性,而選項中說 “熱催化和光催化技術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中的甲烷,是目前解決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將未來的情況說成是目前的現狀,時間表述錯誤,所以 D 選項與原文不相符。故答案為:B17.A.“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 1850 年至 1900 年平均值偏高 1.67 攝氏度,為 1850 年以來第四高”,運用了列數字(“1.67 攝氏度”“1850 年”“1900 年”“第四高” 等數字)、作比較(將 2022 年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與 1850 年至 1900 年平均值作比較)和舉例子(以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這一具體事例來說明氣候狀況)的說明方法 。B.“2020 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 2005 年下降 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 40%~45% 的目標,2021 年又同比下降 3.8%”,使用了列數字(“2020 年”“2005 年”“48.4%”“40%~45%”“2021 年”“3.8%” 等數字)、作比較(將 2020 年、2021 年中國碳排放強度與 2005 年及國際承諾目標作比較)和舉例子(以中國碳排放強度的變化這一具體事例說明中國在減排方面的成果)的說明方法 。C.“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 1731.23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 95.14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68.69%”,運用了列數字(“1731.23 億千瓦時”“16.71%”“95.14 億千瓦時”“68.69%” 等數字)、作比較(將核能形式發電量和非核清潔能源發電量及其增長率進行比較)和舉例子(以中國核電集團不同能源形式發電量的具體數據為例)的說明方法 。D.“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 4000 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 790 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主要運用了列數字(“4000 噸”“790 輛” 等數字)和作比較(將該工廠儲存二氧化碳的量與 790 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未使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與其他選項不同。故答案為:D18.本題要求結合三則材料,總結在減碳減排活動中我們可以采取的行動。需要綜合分析材料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歸納概括。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材料二提到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為全球氣候治理作表率,這體現了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我們應在生活和工作中秉持這一理念,推動減碳減排工作。保護生態環境:根據材料二 “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我們可以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加植被覆蓋,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由材料三 “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 可知,各個行業都應積極響應政策,制定并實施適合自身特點的減碳措施,從生產、運營等各個環節減少碳排放。開發新能源:材料三指出 “源頭控制是指開發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我們應大力開發和利用新能源,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利用新技術全過程減少溫室氣體:材料三介紹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手段分為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并詳細闡述了各種控制方法和相關技術。我們應積極開發和利用這些新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進行溫室氣體的減少,如采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實現深層次的脫碳。故答案為:我們可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開發新能源,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開發、利用新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進行減少溫室氣體。【答案】19.示例:A句:描寫溈山古窖址在群山中的樣子。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喻為歷經滄桑的老人,“安詳”“倚臥”將古窯擬人化,“懷抱”將青山擬人化,寫出了環境的幽美,古窯的年代久遠。B句:運用比喻、反問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及環境比喻成一件五彩瓷。反問增強了語氣,表達出作者的猛然發現的欣喜。(意思相近可)20.示例:遠處如青如黛的靜謐深山;21.示例:文中概述寫“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然后重點寫清末,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游記以“所感”為靈魂,題目是“溈山訪瓷”,重點寫探訪溈山古窯。寫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韻,所以文中必定要寫醴陵陶瓷的歷史。寫歷史也表達對勤勞的醴陵人民的贊美。22.在結構上總結全文,照應前文點明本文主旨后續有人,窯火相傳。內容上“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承接前文“燃燒了千年的窯火”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承接上文“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照應前文語言藝術方面“眼神”如窯火,運用了比喻,“明晃晃”“亮堂堂”等疊詞的運用強調了老人的強烈的欣喜,那是希望之光,也表達作者對醴陵瓷的憧憬、期待及美好祝福。【知識點】銜接仿寫;抒情性(寫景)散文;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節的作用【解析】(1)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容的闡述。(2)本題考查學生的仿寫能力,解答好此題,首先要審視好被仿寫句的特點,如句式,修辭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語意通順連貫。(3)(4)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句段所處的位置來分析。二是從句子的表達內容來分析。19.A句賞析“一座平層古院落棲息在群山之間,是那樣的安詳,那樣的悠然,宛如一位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靜默地倚臥在群山懷抱中,等待我們去問詢、去品讀。”修辭手法:此句綜合運用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將 “古院落” 比喻為 “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形象地展現出古院落的歷史悠久;“棲息”“安詳”“悠然”“倚臥”“等待” 等詞語,賦予古院落以人的姿態和情感,使其具有生命感,同時 “懷抱” 一詞又將群山擬人化,營造出一種靜謐、溫馨的氛圍 。描寫內容:細致描繪了古院落位于群山之間的位置與姿態,突出其在自然環境中的和諧與寧靜,以及歲月沉淀下的古樸氣質 。表達效果:生動地勾勒出溈山古窯址所處環境的幽美靜謐,以及古窯址本身深厚的歷史底蘊,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古窯址歷經歲月洗禮后的沉穩與安詳,也為后文對古窯歷史文化的探尋埋下伏筆 。B句賞析“看著眼前這青山綠水、黃墻青瓦、潺潺流水、鄉野人家,我們猛然發現,這不就是一件生動而鮮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嗎?”修辭手法:運用了比喻和反問的修辭手法。把眼前的青山綠水、黃墻青瓦等古窯及周邊環境比作 “醴陵釉下五彩瓷”,將現實場景與當地特色瓷器相聯系,新穎獨特;反問句式 “這不就是…… 嗎?” 加強了語氣,起到強調作用 。描寫內容:概括了作者眼中古窯址周邊的美麗景色,展現出一幅和諧自然、充滿鄉土氣息的畫面 。表達效果:強烈地表達出作者發現眼前美景與醴陵釉下五彩瓷相似時的驚喜之情,以及對古窯址及其周邊環境的由衷喜愛和贊美,使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深化了文章對醴陵陶瓷文化與當地自然人文緊密聯系的主題 。故答案為:示例:A句:描寫溈山古窖址在群山中的樣子。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喻為歷經滄桑的老人,“安詳”“倚臥”將古窯擬人化,“懷抱”將青山擬人化,寫出了環境的幽美,古窯的年代久遠。B句:運用比喻、反問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及環境比喻成一件五彩瓷。反問增強了語氣,表達出作者的猛然發現的欣喜。(意思相近可)20.本題考查仿寫能力,要求根據前后文的句式結構、內容主題和語言風格,在第②自然段空白處補寫合適的句子。需把握好整體語境,確保補寫句子在內容上與山水相關,形式上與前后句一致。分析語境:結合 “在朦朧的山水間,我們幾人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畫中” 可知,補寫句子應圍繞山水展開,且要符合古畫的意境;前文已描寫天空和水,此處應著重描寫山 。故答案為:示例:遠處如青如黛的靜謐深山21.本題要求分析文中敘述醴陵 “陶瓷” 歷史段落的作用,考查對文章結構、主題和寫作手法的綜合理解能力。需找出相關段落,結合具體內容,從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等角度進行分析。第⑦段:“陶瓷這個東方藝術的瑰寶,就著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此段概括性地介紹了醴陵陶瓷在不同歷史時期燒制出的多樣品種,展現了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 。第⑧ - ⑨段:重點描述清末時期,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購置設備、引進工藝、聘請大師,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以及醴陵人民燒制出的扁豆雙禽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獎的輝煌成就 。豐富文章內容:使文章不僅僅局限于對溈山古窯景象的描寫,將醴陵陶瓷的發展歷程融入其中,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讓讀者對醴陵陶瓷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立體 。深化文章主題:通過講述醴陵陶瓷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尤其是清末的創新與輝煌,展現了醴陵人民的勤勞智慧、開拓精神和愛國情懷,突出了勞動人民在傳承和發展陶瓷工藝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對醴陵陶瓷文化和當地人民的贊美這一主題 。增強文章感染力:歷史的敘述讓讀者感受到醴陵陶瓷在不同時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讀者對醴陵陶瓷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增強文章的情感共鳴 。故答案為:示例:文中概述寫“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然后重點寫清末,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游記以“所感”為靈魂,題目是“溈山訪瓷”,重點寫探訪溈山古窯。寫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韻,所以文中必定要寫醴陵陶瓷的歷史。寫歷史也表達對勤勞的醴陵人民的贊美。22.本題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層面賞析文章結尾,考查對文章整體布局、主題表達和語言特色的把握能力。需結合前文內容,分析結尾在收束全文、點明主題、運用修辭等方面的作用。總結全文:“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 對全文進行總結,回顧了醴陵陶瓷千年窯火的輝煌歷史以及其在當下的傳承與延續 。照應前文:與第 段 “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由此可見,溈山的窯火并沒有熄滅,已在無聲中蔓延到其他地方” 相呼應,再次強調了陶瓷文化的傳承,使文章結構完整、嚴謹 ;同時也照應標題 “溈山訪瓷”,點明此次訪瓷的核心主題 。承接前文:“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 承接上文對醴陵陶瓷歷史和現狀的描述,肯定了陶瓷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 承接老人對陶瓷傳承的關注和期望,體現了后人對陶瓷文化的熱愛與堅守 。點明主旨:通過描寫老人如窯火般明亮的眼神,暗示醴陵陶瓷文化后繼有人,展現了陶瓷文化傳承的希望,點明了文章對醴陵陶瓷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贊美和期待這一主旨 。修辭手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 “老人的眼神” 比作 “兩團未熄的窯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老人對陶瓷文化傳承的熱情和堅定信念,使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 。疊詞運用:“明晃晃,亮堂堂” 等疊詞的使用,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強調了老人眼神中蘊含的希望之光,也傳遞出作者對醴陵陶瓷文化未來發展的憧憬和美好祝福 。故答案為:在結構上總結全文,照應前文點明本文主旨后續有人,窯火相傳。內容上“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承接前文“燃燒了千年的窯火”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承接上文“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照應前文語言藝術方面“眼神”如窯火,運用了比喻,“明晃晃”“亮堂堂”等疊詞的運用強調了老人的強烈的欣喜,那是希望之光,也表達作者對醴陵瓷的憧憬、期待及美好祝福。【答案】23.保爾在火車上與流氓作斗爭。保爾嫉惡如仇,敢于跟惡勢力作斗爭。24.示例一:希望你能如保爾一般,以頑強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面對生活。保爾適遇了四次死里逃生的經歷,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依然能葆有對生活的信念、對工作的熱情,愿你遇到人生的風雨也不要害怕退縮,用鋼鐵般的意志勇敢地去迎接挑戰。示例二:《鋼鐵是怎樣燒成的》書中這樣寫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小明,希望你能像保爾一樣,即使經歷戰爭的殘酷、傷痛的折磨,也從不屈服妥協,在失利中振作起來,好好學習,成為有用之才,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知識點】語言得體;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內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解析】(1)本道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重要情節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將相關知識記牢,同時要對名著的精彩內容以及人物形象細細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節。(2)本題考查語言表達中的勸說。對于勸說類的語言表述,學生應在明確勸說對象的基礎上做到表述的“簡明、準確、連貫、得體”即可。23.本題包含兩個考查點,一是對選段內容進行精煉概括,要求不超過 15 字,考查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和概括能力;二是通過選段情節分析保爾的性格特點,考查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確定關鍵信息:選段中主要人物是 “保爾”,核心事件圍繞保爾在火車上與 “壞蛋、奸商(流氓)” 發生沖突并進行斗爭展開 。概括內容:提取關鍵要素,將其整合為簡潔的語句 “保爾在火車上與流氓作斗爭”,既涵蓋了主要人物和地點,又點明了核心事件,且符合字數要求。分析情節:從保爾看到流氓欺負人后 “憋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終于爆發了”,并迅速 “兩手一撐就躥到中鋪上,揮起拳頭” 朝流氓臉上猛力打去,還怒喝 “你們這幫混蛋,統統給我滾下去。不然的話,我就要你們的狗命!”,以及用槍指著對方等一系列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 。總結性格特點:這些情節生動展現出保爾在面對惡勢力時,毫不畏懼、果斷出擊,具有強烈的正義感,體現了他嫉惡如仇的鮮明性格;同時,他敢于主動與流氓作斗爭,展現出勇敢無畏、敢于跟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品質 。故答案為:保爾在火車上與流氓作斗爭。保爾嫉惡如仇,敢于跟惡勢力作斗爭。24.本題要求借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具體內容,勸導因演講比賽失利而沮喪的小明,考查對名著內容的熟悉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共情和勸說能力。需結合書中人物經歷和精神品質,以恰當的語言鼓勵小明走出陰影。選取合適事例:從書中選取保爾面對重大挫折卻依然頑強不屈的典型事例,如他經歷四次死里逃生,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極端困境下,仍堅持以寫作的方式繼續為理想奮斗 ;或是他在戰爭和艱苦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難,始終保持堅定信念等內容 。組織勸說語言:語言要親切、真誠,先對小明的沮喪表示理解,拉近距離;再結合保爾的事例,闡述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鼓勵小明學習保爾的堅強意志和樂觀態度;最后表達對小明走出陰影的信心和美好祝愿 。故答案為: 示例一:希望你能如保爾一般,以頑強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面對生活。保爾適遇了四次死里逃生的經歷,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依然能葆有對生活的信念、對工作的熱情,愿你遇到人生的風雨也不要害怕退縮,用鋼鐵般的意志勇敢地去迎接挑戰。示例二:《鋼鐵是怎樣燒成的》書中這樣寫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小明,希望你能像保爾一樣,即使經歷戰爭的殘酷、傷痛的折磨,也從不屈服妥協,在失利中振作起來,好好學習,成為有用之才,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25.【答案】例文:旅行中的故事快樂的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去過很多美麗的地方,有繁華之都上海,有活力非凡的深圳,但最難忘的是去年暑假的泰國之旅。跟著爸媽到達酒店時我驚奇地發現,酒店前的沙灘上空有許多五彩斑斕的熱氣球,我一直幻想可以如楊利偉般飛上太空,所以迫不及待地拉著媽媽報了名。走近看才知道熱氣球比我想象的大很多,它由很多的鋼絲繩連著一個大籃筐制成,中間有點火裝置和操作臺,我們坐上后,熱氣球緩緩上升,和飛機不同,它幾乎是垂直地隨著氣流上升,完全是一種騰云駕霧的感覺,飛行員邊講解邊操作,還時不時地秀一秀技術,讓我們欣賞不同的美景。我站在飛行員旁邊,既好奇又害怕,很想學習他們是如何操作的。忽然一陣大風吹來,熱氣球隨風劇烈晃了幾下,我害怕得魂都快飛了,趕緊蹲下,抓緊邊框,閉緊眼睛,真擔心掉下去。媽媽看見了,拿起相機一頓猛拍,說要記錄下我的囧樣。我睜開眼睛,不服氣地說,我只是感受一下自由翱翔的感覺,爸爸看看我說:“自己被自己嚇倒是最可悲的失敗,只有戰勝自己才是最可貴的勝利。”回到沙灘以后,爸爸告訴我說其實海釣也特別有意思。可以去到海的中央,脫離城市的喧嘩和緊張的氣氛。于是我們將船開到釣魚的地點,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把魚竿朝自己的前方拋過去,結果自己差點被扔到海里喂魚,我又拋了一次,魚線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后落入水中,當我要把魚竿架在固定器上時,爸爸說:“不要放,拿在手里才會有感覺。”聽了爸爸的話我自覺地端起魚竿,將手臂盡量放松,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伴隨著一次次的收線、取鉤、放線,我們桶里有了各式各樣的魚。往回走的時候爸爸對我說:“釣魚和學習是一樣的,學習中,我們要為收獲做準備,沒有充分的準備就不會有收獲,而人生中也要學會等待,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這才是釣魚的真樂趣。”回到酒店,媽媽問我累不累,我急忙說:“不累。”其實是因為我看見樓下的幾個大游泳池,心里一直癢癢的,因為在家里的時候我已經學會了所有的基本動作,就差換氣了,所以這次我信心十足,換好衣服就拉著媽媽下樓,下水以后我深吸一口氣,將頭埋到水里兩腿一蹬就向前游,游了幾米我根據以前教練教的方法抬頭、換氣,可不知道為什么身體失去了平衡,直往下沉,結果嗆了幾口水,邊上的爸爸拉起我說:“換氣時先蹬腿后抱手,抱手的同時用力挺身出水,才能保證速度和高度。”我恍然大悟,照著爸爸說的方法重新練習,果然這次找到了平衡,可以像海豚一樣浮在水面上。游了一會兒,我開心地對爸爸說:“謝謝爸爸,我學會了。”爸爸也笑著對我說:“任何事情,比如游泳,都要有正確的方法,這樣就算遭遇挫折也必然會成功。”那次雖然是出去旅游,但是玩耍中我也收獲了很多,還有什么事情比克服困難戰勝自己取得成功更有趣呢?【知識點】全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本題以 “旅行中的故事” 為題,明確要求創作記敘文。“旅行” 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與載體,既可以是遠離家鄉的長途跋涉,如跨越山川湖海的遠行;也可以是城市周邊的短途游覽,像漫步古鎮老街、攀登近郊山巒;甚至可以是心靈層面的 “旅行”,比如在閱讀、藝術鑒賞過程中獲得的精神游歷 。“故事” 則是文章的核心內容,需圍繞旅行過程中發生的具體事件展開,要求具備完整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生動的敘述展現旅行的獨特體驗與意義。【題干分析】“旅行中的故事” 這一題目,鼓勵學生回顧自身的旅行經歷,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哲理與成長感悟 。旅行不僅僅是空間的轉移,更是一次心靈的探索,在旅行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經歷各種各樣的事,這些都可以成為故事的素材。無論是旅途中的意外驚喜、與陌生人的溫暖邂逅,還是面對困難時的自我突破,都能體現旅行的價值,傳遞生活的感悟。確定故事主題:在構思時,首先要明確故事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如友情的珍貴、文化的魅力、自然的神奇、自我的成長等 。例如,以 “在旅行中收獲溫暖友情” 為主題,可圍繞旅途中與同行伙伴相互幫助、彼此陪伴的經歷展開敘述。選取典型素材:從過往旅行經歷中篩選出最具感染力、最能體現主題的事例。可以是一次驚險的冒險,如在深山迷路后如何尋找出路;也可以是一場文化碰撞,如在異國他鄉感受不同的風俗習慣;還可以是一段治愈心靈的旅程,如在寧靜的鄉村找回內心的平靜 。合理安排結構:記敘文常見的結構有順敘、倒敘、插敘。順敘可按照旅行的時間順序,從出發、途中見聞、到達目的地到返程依次敘述,使故事條理清晰;倒敘可先以旅行中最難忘的場景或結果開篇,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再回溯故事的起因和經過;插敘則可在敘述過程中插入與旅行相關的回憶或背景介紹,豐富故事內容 。運用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記敘要詳細交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描寫需生動刻畫旅行中的景色、人物形象和場景,如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展現自然風光的壯麗,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展現人物特點;抒情要自然真摯,可在故事發展過程中或結尾處,抒發對旅行的感受、對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情感飽滿。寫作誤區提醒:避免將文章寫成簡單的旅行流水賬,要突出故事的重點情節,做到詳略得當,重點描寫最能體現主題的部分;防止情感表達空洞,應將情感融入故事敘述和描寫中,通過具體的事件和細節引發讀者共鳴;同時,注意聯想與想象要合理,不能脫離旅行實際,確保故事真實可信 。【立意提取】1.山間奇遇:一場與自然的對話,講述在登山旅行中,意外發現一處隱秘山谷,在探索過程中與野生動物相遇,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與生命的活力,從而領悟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2.老街故事:轉角處的溫暖,描寫在古鎮旅行時,迷失在曲折的老街巷中,得到一位當地老人的熱心幫助,通過與老人的交流,了解到老街上的歷史故事和風土人情,感受到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溫暖。3.海島之旅:遇見更好的自己,敘述獨自前往海島旅行的經歷,在面對陌生環境和突發狀況時,從最初的膽怯、迷茫逐漸變得勇敢、獨立,在旅行中實現了自我成長與突破。【點評】 這篇《旅行中的故事》以泰國之旅為線索,敘事清晰完整。文章圍繞熱氣球體驗、海釣、學游泳三件事展開,融入了動作、語言描寫,生動展現旅行中的波折與成長。結尾通過爸爸的話語點明 “克服困難收獲成長” 的主旨,將游玩與感悟巧妙結合,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感悟稍顯直白,可進一步深化情感表達,讓主題更具感染力。1 / 1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一、積累與運用(24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文段,完成各題。文段一: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 )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xiāo shēnɡ nì jì 。( )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選自《大自然的語言》)文段二:人類并非生而就平和自信。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就已開始擔驚受怕。恐懼伴隨著他成長的各個階段,并在他行將就木時,給他致命一擊使其bēnɡ kuì 。恐懼是人類工作和休息的天敵,面對它,人類學會用勇氣來( )。但根除恐懼真正的、能持久發揮效用的良藥,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氣。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 ),相輔相成。奧林匹克主義的實質正在于此。(選自《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1.加點詞語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A.翩(biān)然歸來 風雪載(zǎi)途 簌簌(shù) 行(xínɡ)將就木B.翩(biān)然歸來 風雪載(zǎi)途 簌簌(sù) 行(hánɡ)將就木C.翩(piān)然歸來 風雪載(zài)途 襁褓(qiānɡ bǎo) 行(hánɡ)將就木D.翩(piān)然歸來 風雪載(zài)途 襁褓(qiǎnɡ bǎo) 行(xínɡ)將就木2.根據拼音寫詞語。xiāo shēnɡ nì jì bēnɡ kuì 3.依次填入文段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活躍 到處 針鋒相對 攜手并進B.活動 處處 互相對抗 榮辱與共C.活躍 到處 互相對抗 攜手并進D.活動 處處 針鋒相對 榮辱與共4.文段二畫線句子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答案】1.D2.銷聲匿跡;崩潰3.A4.比喻【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詞語在語境下的含義;比喻;字體書寫【解析】(1)本題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題中所涉及到的詞語大都來自教材中的課文。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對字音的識記和積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讀讀寫寫”與“課下注釋”,特別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讀時應結合其在不同語境中的詞性或意義加以區分和掌握。(2)本題考查根據拼音寫漢字。解答這類問題時,關鍵在于平時要做好字詞的積累,答題時聯系前后文認真辨析,規范書寫。(3)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意思既要從詞語的本義出發,又要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分析。(4)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和對比等,然后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即可。根據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斷正誤即可。1.“翩然歸來” 的 “翩”:讀音為 “piān”,它形容輕快地、優雅地歸來的樣子 。“翩”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輕快、敏捷的動作或姿態,如 “翩翩起舞”,強調動作的輕盈優美。在這里,“翩然歸來” 描繪了燕子等動物歸來時的靈動姿態,不能讀成 “biān”。 “風雪載途” 的 “載”:讀音為 “zài”,“載” 是一個多音字,當表示 “充滿(道路)”“承載”“裝載” 等意思時,通常讀 “zài”,如 “怨聲載道”“載歌載舞” 。“風雪載途” 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風雪交加,形容旅途艱難,“載途” 即充滿道路,所以應讀 “zài”;而讀 “zǎi” 時,一般用于表示 “年”(如 “三年五載”)、“記載”(如 “刊載”)等含義。 “簌簌”:讀音為 “sù sù”,它是一個擬聲詞,有多種含義。在文中形容風吹葉子等的聲音 ,比如 “風吹樹葉,簌簌作響”;也可以形容眼淚等紛紛落下的樣子,如 “她感動得淚水簌簌地流下來”;還能形容肢體顫抖的樣子,如 “他凍得簌簌發抖” 。需要注意的是,“簌簌” 不能讀成 “shù”。 “行將就木” 的 “行”:讀音為 “xínɡ”,“行將就木” 意思是指壽命已經不長,臨近死亡 。“行將” 表示 “即將”,“行” 在這里是 “將要” 的意思,讀 “xínɡ”;“行” 讀 “hánɡ” 時,通常用于表示 “行列”“行業” 等意思,如 “銀行”“行列” 。 “襁褓”:讀音為 “qiǎnɡ bǎo”,“襁褓” 本義指背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后也泛指嬰兒包,借指嬰兒時期 。“襁” 不能讀成 “qiānɡ”。故答案為:D2.“xiāo shēnɡ nì jì”:應寫作 “銷聲匿跡”,“銷” 是 “消失” 的意思,“聲” 指聲音,“匿” 表示隱藏,“跡” 即蹤跡 。整個詞語意思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 。比如 “到了冬天,許多動物都銷聲匿跡了”,在書寫時要注意 “銷” 不要寫成 “消”,“匿” 的里面是 “若”,不要少寫一橫 。 “bēnɡ kuì”:應寫作 “崩潰”,“崩” 有倒塌、破裂的意思,“潰” 表示潰敗、潰散 。“崩潰” 指完全破壞、垮掉,既可以形容人的精神狀態,如 “他聽到這個噩耗,精神幾乎崩潰”;也可以形容物體、系統等的瓦解,如 “這座大橋在洪水的沖擊下崩潰了” 。書寫時要注意 “崩” 上面是 “山”,下面是 “朋”;“潰” 是左右結構,右邊是 “貴”,不要寫錯。故答案為:銷聲匿跡;崩潰3.“活躍” 與 “活動”:“活躍” 強調行動活潑而積極,更具動態感和主動性 ,在 “( )在田間草際的昆蟲” 中,用 “活躍” 更能生動地描繪出昆蟲在田間草際充滿生機、積極活動的狀態;而 “活動” 側重于(肢體)動彈、運動,相對比較平淡,不能很好地體現昆蟲的靈動和活力 ,所以此處應選 “活躍”。 “到處” 與 “處處”:“到處” 和 “處處” 都有 “各處、各個地方” 的意思,在 “( )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 中,二者都能表達出衰草連天的景象在各個地方都能看到的意思 ,所以這兩個詞在此處都可以使用。 “針鋒相對” 與 “互相對抗”:“針鋒相對” 比喻針對對方的論點或行動進行回擊,也比喻雙方的觀點、論點、行動、策略等正好尖銳地對立 ,在 “面對它,人類學會用勇氣來( )” 中,強調人類用勇氣去針對恐懼進行有力的回應,“針鋒相對” 更能體現出這種針對性和對抗的尖銳性;“互相對抗” 只是簡單地表示互相挑戰、抵抗、對立,沒有 “針鋒相對” 那么強烈的針對性和尖銳感 ,所以此處應選 “針鋒相對”。 “攜手并進” 與 “榮辱與共”:“攜手并進” 意思是手拉著手,一起行進,形容彼此合作、共同前進 ,在 “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 ),相輔相成” 中,用 “攜手并進” 形象地表達出自信和平和相互陪伴、共同發揮作用的關系;“榮辱與共” 指不論是光榮還是恥辱,都一同承受,形容彼此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這里強調的是自信和平和的相互協作關系,并非同甘共苦、共同承受榮辱,所以 “榮辱與共” 不符合語境,應選 “攜手并進”。故答案為:A4.文段二畫線句子 “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攜手并進,相輔相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在這個句子中,把 “自信” 和 “平和” 比作 “姊妹”,“姊妹” 是喻體,“自信” 和 “平和” 是本體 。通過比喻的手法,將抽象的 “自信” 和 “平和” 之間的關系,形象地轉化為人們熟悉的 “姊妹” 關系,生動地表現出自信和平和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特點 ,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故答案為:比喻5.(2024八下·永定期末)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所謂的弱點,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成為優點。如果你是位戰士,膽小顯然是弱點;如果你是司機,膽小肯定是優點。②弱點與優點相通,并能相互轉化。③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點,也沒有絕對的缺點。所以我們自身便在這無數的排列組合可能中獨一無二。④比如世界文化史上的三大怪才就是這方面的卓越典范: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大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⑤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弱點,就是能產生一種彌補的心理,產生一種開發潛能、超越自我的強大動力。⑥膽小可以是謹慎,勇敢過頭或許變成了魯莽;盲人可以寫出驚天巨著,聾子可以譜出不朽篇章。A.②①⑤④⑥③ B.②⑤④①③⑥C.①②⑤④⑥③ D.①②④⑤③⑥【答案】C【知識點】句子排序【解析】①句提出論點后,②句 “弱點與優點相通,并能相互轉化” 對①句進行總結,強調了弱點和優點之間的關系,二者緊密相連,①②順序合理 。 ⑤句 “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弱點,就是能產生一種彌補的心理,產生一種開發潛能、超越自我的強大動力”,是在①②句闡述弱點和優點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如何對待弱點使其發揮積極作用,與前文銜接自然,應排在②句之后 。 ④句 “比如世界文化史上的三大怪才就是這方面的卓越典范: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大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通過列舉具體的例子,對⑤句中積極對待弱點能產生積極效果進行舉例論證,所以④句緊跟⑤句 。 ⑥句 “膽小可以是謹慎,勇敢過頭或許變成了魯莽;盲人可以寫出驚天巨著,聾子可以譜出不朽篇章”,是對前面所舉例子的總結,強調優點和弱點在一定情況下的轉化,承接④句 。 ③句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點,也沒有絕對的缺點。所以我們自身便在這無數的排列組合可能中獨一無二”,從更宏觀的角度進行補充論證,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放在最后合適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6.(2024八下·永定期末)下列各項中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憶逝水流年是作家的天性。魯迅的小說《社戲》,講述了去趙莊看戲的故事,表達了對少年時代生活的眷念;吳伯簫的散文《燈籠》,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B.人類一直試圖描述一種理想的社會。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虛構的“世外桃源”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蘊含了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大道之行》闡明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天下為公”。C.精彩的演講風格各異。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莊重典雅,王選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慷慨激昂,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準確嚴謹,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風趣幽默。D.游記在內容上包括三個要素。第一是所到,即作者的游蹤,是游記的線索;第二是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是游記的主體;第三是所感,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是游記的靈魂。【答案】C【知識點】近代文學【解析】A.《社戲》:魯迅的《社戲》是一篇短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素材,講述了 “我” 和小伙伴們去趙莊看戲的故事 。文中描繪了江南水鄉的優美景色、淳樸的民風以及孩子們之間純真的友誼,通過對這些童年生活片段的回憶,生動地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深切眷念 。 《燈籠》:吳伯簫的《燈籠》是一篇散文,文章圍繞 “燈籠” 展開,作者回憶了與燈籠相關的諸多生活場景和記憶,如小時候提著燈籠上學、祖父給 “我” 講述關于燈籠的故事等 。這些記憶不僅承載著作者個人的情感與成長經歷,更從文化、歷史等不同層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作者個人以及整個民族的重要意義,體現了燈籠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 。所以選項 A 表述正確。 B.《桃花源記》: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 “世外桃源”,那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樣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憧憬 。同時,通過對桃花源外現實社會的黑暗、混亂的含蓄對比,也蘊含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出自《禮記 禮運》,文中闡明了 “大同” 社會的基本特征,如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等 。其中 “天下為公” 是 “大同” 社會的核心思想,強調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體現了一種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理念 。所以選項 B 表述正確。 C.《最后一次講演》: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是在李公樸先生追悼會上發表的演講。當時,聞一多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毫不畏懼,義憤填膺地痛斥反動派的罪行,演講言辭激烈、情感濃烈,充滿了戰斗的激情,具有慷慨激昂的風格,而不是 “莊重典雅”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王選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自己人生中幾次重要的選擇,如選擇研究計算機領域的新方向等,在講述過程中穿插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事例和自我調侃,使演講風趣幽默,并非 “慷慨激昂”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嚴謹的議論文,文章圍繞 “格物致知” 這一主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以準確、嚴謹的語言闡述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現代科學中的重要性 。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 25 周年》: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 25 周年》是一篇在奧林匹克運動重要場合發表的演講,文章語言莊重、內容深刻,表達了對奧林匹克運動復興的深刻意義和未來發展的期望,具有莊重典雅的風格,并非 “風趣幽默” 。所以選項 C 表述不正確。 D.游記在內容上的確包含三個重要要素: 所到:即作者的游蹤,它如同一條線索,貫穿整個游記,將作者在不同地點的經歷和見聞串聯起來,使文章具有清晰的脈絡 。 所見:是作者在游程中親眼目睹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社會現象等內容,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通過對所見的詳細描寫,能讓讀者感受到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魅力 。 所感:指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是游記的靈魂所在 。它體現了作者對游覽經歷的獨特理解和情感體驗,能使游記不僅僅停留在對景物的描寫上,更賦予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價值 。所以選項 D 表述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重點作家、重要文體必須熟記。對作品中的重要內容應熟練掌握,針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做出正確的評價。7.(2024八下·永定期末)班級要開展“以和為貴”主題演講比賽,下面是小語同學的演講,請你說說它主要存在哪些問題,用修改符號修改病句。家和萬事興,人和國興旺。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身心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唐人詩云:“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教室外,花草滿園,令人沉醉。教室里,老師生動的講解,同學間熱烈的討論,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下課了,三三兩兩的同學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我們生活在這和諧的校園,成長在和平的年代,無比快樂,無比幸福。主要問題:【答案】觀點不明,演講稿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主題不集中,內容零亂,演講稿沒有圍繞“以和為貴”這一主題來寫;思路混亂,層次不清(至少寫出兩點)。修改:(我們)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自身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下課了,同學們(三三兩兩的)在一起,談天說地。【知識點】語言生動;成分殘缺;重復啰嗦【解析】一篇優秀的演講稿,首先要有明確清晰的觀點,以此統領全文,讓聽眾迅速抓住核心內容。在小語同學的演講稿中,雖開篇提及 “家和萬事興,人和國興旺” ,但后續內容并未圍繞此觀點深入展開論述,也未進一步闡釋 “和” 在校園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重要意義以及如何踐行 “以和為貴” 。整體內容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明確觀點,使得聽眾難以把握演講的主旨,削弱了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和為貴” 是本次演講比賽的核心主題,演講稿應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挖掘 “和” 在不同場景下的內涵與價值。然而,小語同學的演講稿內容較為零散、隨意 。文中先是描述在和諧校園學習生活的感受,接著引用詩句描繪校園環境,又分別闡述教室內外的場景以及自身生活的幸福,這些內容雖涉及校園生活,但未與 “以和為貴” 的主題建立緊密聯系,沒有突出 “和” 在校園人際關系、學習氛圍等方面的關鍵作用 ,導致主題偏離,無法讓聽眾深刻感受到 “以和為貴” 這一主題的重要性。演講稿需具備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層次結構,以便聽眾能跟隨演講者的節奏理解內容。小語同學的演講稿在結構安排上存在明顯問題 。從開篇引出 “和” 的概念后,后續內容在校園環境、學習場景、課余活動等方面隨意切換,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或邏輯關系展開 。例如,先描述教室外的環境,接著轉到教室內的學習場景,然后又提及下課和放學路上的情景,內容跳躍性大,層次不分明,使得聽眾難以跟上演講思路,影響對演講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身心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 問題分析:此句存在成分殘缺和語意重復的問題 。句子缺少主語,不清楚是誰在校園里學習生活;同時,“身心” 包含了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與后面 “愉悅”(側重于心理感受)搭配不夠準確,“身心有說不盡的愉悅” 表述略顯啰嗦。“下課了,三三兩兩的同學們在一起,談天說地” 問題分析:該句存在語序不當的問題 。“三三兩兩” 是用來修飾 “在一起” 的狀態,應放在 “在一起” 之前;“同學們” 本身就是復數概念,前面再用 “三三兩兩的” 修飾,語義重復。故答案為:觀點不明,演講稿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主題不集中,內容零亂,演講稿沒有圍繞“以和為貴”這一主題來寫;思路混亂,層次不清(至少寫出兩點)。修改:(我們)在和諧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自身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下課了,同學們(三三兩兩的)在一起,談天說地。【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與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來說,一看語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對不對,三看修辭妥不妥。要想快速而準確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時多閱讀,增強語感外,還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語感審讀法、枝干梳理法、邏輯分析法。8.(2024八下·永定期末)請根據對聯常識,將下面六個短語組合成一副對聯。見賢思齊 和為貴 智者 知書達理 仁作賢 君子【答案】示例一:君子知書達理和為貴;智者見賢思齊仁作賢。示例二:智者知書達理和為貴;君子見賢思齊仁作賢。【知識點】對聯【解析】“見賢思齊” 與 “知書達理”:二者均為四字成語,在對聯中屬于同一詞性類別 。“見賢思齊” 指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體現一種積極向上的追求;“知書達理” 形容人有知識、通事理,強調人的學識和修養。 “和為貴” 與 “仁作賢”:都是三字短語 。“和為貴” 突出 “和” 在為人處世、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仁作賢” 則強調 “仁” 是成為賢人的關鍵要素,二者在語義上都圍繞道德、品質等方面展開。 “智者” 與 “君子”:皆為兩字名詞 。“智者” 通常指有智慧、聰明的人;“君子” 在古代是對品德高尚之人的稱呼,二者都代表著具有一定品質和修養的人物形象。上聯:君子知書達理和為貴 下聯:智者見賢思齊仁作賢 在這副對聯中,“君子” 對 “智者”,都是指代人物的名詞;“知書達理” 對 “見賢思齊”,同為四字成語,且在語義上分別體現了人的學識修養和進取精神;“和為貴” 對 “仁作賢”,三字短語相對,突出了 “和” 與 “仁” 的重要意義 。整副對聯對仗工整,語義連貫,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準則。 上聯:智者知書達理和為貴 下聯:君子見賢思齊仁作賢 此聯同樣符合對聯的規則,“智者” 與 “君子” 相對,“知書達理” 與 “見賢思齊” 相對,“和為貴” 與 “仁作賢” 相對 。只是在人物指代的順序上進行了調整,依然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故答案為: 示例一:君子知書達理和為貴;智者見賢思齊仁作賢。示例二:智者知書達理和為貴;君子見賢思齊仁作賢。【點評】本題考查對聯的補寫。解答對聯題,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先整體把握所給出的上聯或下聯的意思大致確定與之意思連貫、相對的內容;再認真推敲每個字詞的含義、詞性和詞語的結構特征;最后從整體把握,進行微觀的調整和修改。9.(2024八下·永定期末)默寫。(1) , 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詩經·周南·蒹葭》)(2)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記》)(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4)面對家國之變、人民之痛,杜甫用“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講出了自己平生所愿,表達出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面對貶謫期間的孤寂處境,蘇軾用“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初心的堅守。【答案】蒹葭萋萋;悄愴幽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揀盡寒枝不肯棲【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詩句出處與背景:此句出自《詩經 秦風 蒹葭》,《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蒹葭》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抒情詩,通過描繪深秋時節的蘆葦、霜露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朦朧、凄美的意境,表達了主人公對 “伊人” 的執著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悵之情 。 重點字詞含義:“蒹葭” 指蘆葦,“萋萋” 形容蘆葦長得茂盛的樣子 。這句詩描繪了在清晨的薄霧中,大片的蘆葦生長得郁郁蔥蔥,晶瑩的露水還未被陽光曬干的畫面,為全詩奠定了清冷、迷離的基調 。(2)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詩句出處與背景:該句選自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這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 “永州八記” 之一 。柳宗元借描寫小石潭的景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內心的孤寂、凄涼之情 。 重點字詞含義:“寂寥” 意為寂靜、空曠;“凄神寒骨” 形容人的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極言環境的清冷;“悄愴” 表示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幽邃” 指幽深 。此句通過描寫小石潭四周竹子和樹木環繞,寂靜無人,讓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突出了環境的清幽與寂寥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詩句出處與背景:此句出自《莊子 逍遙游》,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旨在闡述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文中通過描寫大鵬南飛的壯觀景象,表達了對超越現實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 。 重點字詞含義:“徙” 是遷徙的意思;“水擊” 指鵬鳥在水面振翅拍打;“摶” 意為盤旋飛翔;“扶搖” 是旋風的意思 。該句描述了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然后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4)面對家國之變、人民之痛,杜甫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講出了自己平生所愿,表達出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面對貶謫期間的孤寂處境,蘇軾用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初心的堅守。詩句出處與背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目睹了百姓的苦難 。此詩寫于他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之后,詩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的困境,發出了希望有千萬間廣廈來庇護天下貧寒之士,讓他們都能展露歡顏的呼喊,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因 “烏臺詩案” 被貶黃州,在這首詞中,他借孤鴻自喻,通過描寫孤鴻在寒枝間徘徊卻不肯棲息,最終在寂寞的沙洲上忍受寒冷的情景,表達了自己雖遭貶謫,但仍堅守高潔品格,不隨波逐流的志向 。 重點字詞含義 :“安得” 表示如何能得到;“廣廈” 指寬敞高大的房子;“庇” 是庇護、遮蔽的意思;“寒士” 指貧寒的讀書人 。 “揀” 是挑選的意思;“寒枝” 指寒冷季節的樹枝;“棲” 意為棲息 。故答案為:蒹葭萋萋;悄愴幽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揀盡寒枝不肯棲【點評】本題考查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要做好對于古詩文、名言名句的背誦,更要注重這些語句的默寫,特別關注文句中容易寫錯的字,從而做到準確、工整的完成作答。二、(5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賣炭翁》,完成各題。賣炭翁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10.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其中“伐薪”和“燒炭”體現出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寫出了賣炭翁勞動的艱辛。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出了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矛盾,體現出勞動人民在饑寒交迫中苦苦地掙扎。C.“翩翩”二字,形象地寫出了使者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神態;“把”“稱”“叱”“牽”,幾個簡潔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蠻橫掠奪的行為。D.全詩講述了賣炭老人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掠奪的悲慘故事,刻畫了賣炭翁飽受壓榨、欺凌,但敢于斗爭、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11.本詩是一首敘事詩。通篇只是“客觀”地敘述,并無情感的直接表露,但詩人的態度和情感又飽含在敘述之中。請你以詩中畫線句為例,簡要分析這種寫作方法的表達效果。【答案】10.D11.畫線句客觀敘述了故事的結局;半匹紗和一丈綾與這老翁通過艱辛勞動燒出的千余斤的炭,在價值上完全不對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淡客觀敘述中飽含詩人對老翁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宮市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統治者們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生活雜感【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本題考查多角度賞析名句。解答此題時,首先要明確詩句描寫了怎樣的內容,然后從修辭手法、內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對詩句進行賞析。從修辭角度賞析,要答出該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及手法的作用;從內容主旨方面賞析,需要充分理解詩歌的內容,寫出該詩句表達出詩人怎樣的胸襟;從哲理角度賞析,則需要答出該詩句蘊含的哲理。10.A.“伐薪” 和 “燒炭” 的確是兩個不同的勞動環節,從砍伐樹木到燒制木炭,這中間需要經過多個步驟,體現出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通過對賣炭翁外貌的細致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等詞語,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他長期在煙熏火燎的環境中勞作,突出了勞動的艱辛,該選項理解正確。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話深刻地刻畫了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矛盾心理。他自己身上衣服單薄,本應希望天氣暖和些,但為了讓炭能賣個好價錢,卻又希望天氣更寒冷,這種矛盾心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悲慘境遇,該選項理解正確。C.“翩翩” 一詞,通常用來形容輕快、灑脫的樣子,在這里用來形容宮使,實則是反諷,形象地寫出了他們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丑惡神態。“把”“稱”“叱”“牽” 這幾個動詞,準確而有力地描繪出宮使們拿著文書,口中稱是皇帝的命令,強行驅使牛車向北的蠻橫行為,如狼似虎般掠奪百姓財物,該選項理解正確。D.全詩確實講述了賣炭老人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掠奪的悲慘故事。然而,從詩中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等語句可以看出,賣炭翁面對宮使的壓榨和欺凌,雖然心中不舍,但最終還是無奈地接受了,并沒有表現出敢于斗爭、敢于反抗的行為或態度,該選項理解錯誤。故答案為:D11.本題重點考查對詩歌敘事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理解。要求以詩中畫線句為例,分析詩人如何在客觀敘述中蘊含情感。具體分析:客觀敘述故事結局:畫線句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用平實、簡潔的語言客觀地敘述了賣炭翁的炭被宮使強行拉走,只留下半匹紅紗一丈綾作為交換的結局。詩人沒有在這幾句中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而是讓事實本身來說話。形成鮮明價值對比:“一車炭,千余斤” 強調了賣炭翁辛苦勞動所得的炭數量之多,凝聚了他無數的心血和汗水。而 “半匹紅紗一丈綾” 則凸顯了宮使給予的回報是如此微薄,兩者在價值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唐代,宮廷購買貨物時,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這種不等價交換實際上就是一種掠奪。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宮市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蘊含詩人情感態度:盡管詩人在這幾句詩中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在這種平淡客觀的敘述中,卻飽含著對以賣炭翁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對宮使這種蠻橫掠奪行為的憤怒和批判,以及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痛心。這種寫作手法,使詩歌語言樸實簡練,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批判性,讓讀者能夠自己去體會和思考社會的黑暗現實,從而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故答案為:畫線句客觀敘述了故事的結局;半匹紗和一丈綾與這老翁通過艱辛勞動燒出的千余斤的炭,在價值上完全不對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淡客觀敘述中飽含詩人對老翁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宮市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統治者們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三、(12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節選自《禮記·學記(雖有嘉肴)》)余①近日以軍務倥傯②,寢食不安。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余雖在軍中,尚日日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看后,用朱筆圈批,日必了此功課為佳。偶遇事冗③,雖明日補書補看亦不歡,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數時以為之。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預為。如是者數年,未嘗間斷,亦無所苦。(節選自《清四大名人家書》)【注釋】①余:我,指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②倥傯(kǒnɡ zǒnɡ):事多,繁忙。③冗:繁忙復雜。12.用“/”給下列句子斷句,限兩處。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13.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然后能自反也 易如反掌 舉一反三B.故曰:教學相長也 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C.教然后知困 然此策尚下 井然有序D.處世立身之道 望路之遠近 漁人甚異之14.翻譯下列句子。(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15.兩則材料均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材料一運用了 的手法,指出學習是體驗“至道”的最佳途徑,提出“ ”的觀點。材料二中則強調了學習要勤奮、有恒心,列舉了 、 、及時彌補等讀書學習的方法。【答案】12.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13.B14.(1)既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2)絕不肯今天耽擱,認為明天可以補上。15.類比;教學相長;規定數量(規定寫讀的數量);朱筆圈批(圈畫批注)【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寫作特色;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解析】(1)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給語句斷句時,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需要斷幾處。(2)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的賞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選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 【參考譯文】【甲】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乙】我近來因為軍務繁忙,睡覺吃飯都不安穩。我們家本來就是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名門貴室,勤勞與樸實是我處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勞儉樸的根源。我雖在軍營里,還每天寫一頁字,看二十頁書。看過之后,用紅筆圈點批注,每天必須了結這些學習內容才感到安心。偶爾遇到事務繁忙,即使第二天補寫補看也覺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必須忙里偷閑來做這件事。然而這個辦法還是下策,所以必定早起幾個小時來做這些事。決不肯今日耽擱,說有明天可以補上;也不肯以明天有事,今天預先去做。像這樣堅持幾年,不曾間斷,也不感到什么苦。12.理解句子含義:“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 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們家本來就是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名門貴室,勤勞與樸實是我處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勞儉樸的根源” 。分析句子結構:此句可拆分為三個獨立的主謂結構。“吾家本詩禮門閥”,“吾家” 是主語,“本詩禮門閥” 是謂語,描述家庭的性質;“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勤與樸” 是主語,“為余處世立身之道” 是謂語,闡述處世立身的準則;“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 ,“有恒” 是主語,“為勤樸之根源” 是謂語,點明 “有恒” 與 “勤樸” 的關系。確定斷句位置:根據上述分析,在每個主謂結構之間斷開。故答案為:吾家本詩禮門閥/勤與樸為余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13.A.“然后能自反也” 中 “反” 意為 “反省”,句子表達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易如反掌” 中 “反” 是 “翻轉” 的意思,形容事情容易得就像翻轉手掌一樣。“舉一反三” 中 “反” 表示 “類推”,意思是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所以 A 選項中加點詞意思不同。B.“故曰:教學相長也” 中 “故” 是 “所以” 的意思,整句話是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 中 “故” 同樣是 “所以”,即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閑去做這件事。“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里 “故” 還是 “所以”,表示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 。B 選項中加點詞均為 “所以” 的意思,含義相同。C.“教然后知困” 中 “然” 是 “這樣” 的意思,指教學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然此策尚下” 中 “然” 表示 “然而”,意思是然而這個辦法還是下策。“井然有序” 中 “然” 是 “…… 的樣子”,形容整齊而有秩序。C 選項中加點詞意思各異。D.“處世立身之道” 中 “之” 是 “的” 的意思,即處世立身的道理。“望路之遠近” 中 “之” 也是 “的”,表示遠遠地觀察道路的遠近。“漁人甚異之” 中 “之” 是代詞,代指所看到的景象。D 選項中加點詞含義不同。故答案為:B。14.“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重點詞語:“雖”,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處 。翻譯步驟:先逐字翻譯,即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再調整語序,使其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最終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重點詞語:“決”,絕對;“耽擱”,耽誤;“謂”,認為 。翻譯步驟: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為 “絕對不肯今天耽誤,認為有明天可以補上”,整理后為 “絕不肯今天耽擱,認為明天可以補上”。故答案為: (1)既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2)絕不肯今天耽擱,認為明天可以補上。15.本題考查對兩則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寫作手法的分析以及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兩則材料的核心內容,梳理相關信息,提煉關鍵要點。材料一:寫作手法:文章開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以 “嘉肴” 與 “至道” 作類比,通過人們熟悉的 “嘉肴” 不品嘗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類比出 “至道” 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從而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這種類比的手法使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便于讀者理解。核心觀點:通過對學與教的關系闡述,得出 “教學相長” 的觀點,即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強調了學習過程中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材料二:學習方法:從 “余雖在軍中,尚日日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 可知,宋濂給自己規定每天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這體現了規定寫讀數量的學習方法,有助于保證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看后,用朱筆圈批”,表明他在閱讀過程中采用朱筆圈批(圈畫批注)的方法,通過圈點重點、批注心得,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補”,突出了及時完成學習任務,不拖延,若有耽誤及時彌補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故答案為:類比;教學相長;規定數量(規定寫讀的數量);朱筆圈批(圈畫批注)四、(8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下列幾則材料,完成各題。材料一日前,中國氣象局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低。北極和南極的海冰范圍均較常年偏小。2022年,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亞洲北部、中亞、西亞東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大部等地偏高1攝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攝氏度,為1850年以來第四高。(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3月20日,有刪改)材料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節能減排技術,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業已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45%的目標,2021年又同比下降3.8%。同時,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行重于言,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將承諾轉化為行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會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持續發展作出表率。(選自《當代世界》2022年第6期,有刪改)材料三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目前減少溫室氣體的手段主要分為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控制。源頭控制是指開發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核電集團全年發電量為182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61%,創歷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過程控制是指在溫室氣體排放源處設置相應技術來減排。在火力發電廠,可以利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來實施對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氣中的碳重新回歸巖石圈,主要采用電化學捕獲、液體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4000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790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成本和一些技術難關依舊限制了其規模化發展。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術來實現深層次的脫碳。常見的末端技術是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被認為是可行性最高的負碳技術,通過農作物或植物的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該技術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可能會引起糧食、淡水危機。還有一些其他技術,包括陸地增強風化、海洋堿化,均是提升生態系統能力來去除大氣中的碳。直接空氣捕獲與封存技術,是指通過大型風扇提供穩定的大氣流動,并結合化學工藝直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地和水源的負擔,但捕獲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600美元,成本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聲明,去除大氣中溫室潛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時間內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學者布倫奈斯將經過銅處理的沸石顆粒加熱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甲烷,這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光催化技術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發下,光催化劑內形成電子——空穴對,產生具有較強的還原性羧基活性基團,氧化大氣甲烷。目前出現了一種太陽能熱氣流發電系統與光催化相結合的新系統,可實現超稀薄大氣甲烷的大規模、零能耗捕集與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年度報告認為是新興負排放技術。(選自《緩解氣候變化需要碳中和技術》,作者:明廷臻 熊寒冰,有刪改)16.下列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斷,與原文相符的一項是( )A.《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有的地區偏高了1攝氏度以上。B.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將承諾轉化為行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C.減少溫室氣體的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是理想的方法。D.熱催化和光催化技術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中的甲烷,是目前解決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17.下列各句的說明方法與其他選項不一致的是( )A.材料一“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攝氏度,為1850年以來第四高。”B.材料二“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45%的目標,2021年又同比下降3.8%。”C.材料三“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D.材料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4000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790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18.結合三則材料,說說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在減碳減排活動中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答案】16.B17.D18.我們可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開發新能源,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開發、利用新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進行減少溫室氣體。【知識點】新聞、材料類文本;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內容;篩選新聞材料關鍵信息【解析】(1)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將選項和文章內容進行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一定要忠實于原文。(2)本題考查的是說明方法的判斷,對于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3)本題考查材料探究。多則材料內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則材料的大意,分條闡述;②分析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中心話題,找出各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同中求異,異中求同;③圍繞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措施、辦法。16.A.原文依據:材料一明確提到 “2022 年,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亞洲北部、中亞、西亞東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大部等地偏高 1 攝氏度以上” 。分析:選項中 “全球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 的表述不準確,原文是 “全球大部分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大部分” 和 “全部” 是不同的范圍概念,該選項擴大了范圍,所以 A 選項與原文不相符。B.原文依據:材料二指出 “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將承諾轉化為行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分析:該選項與原文表述一致,準確概括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態度和行動,所以 B 選項與原文相符。C.原文依據:材料三提到 “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術來實現深層次的脫碳。常見的末端技術是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被認為是可行性最高的負碳技術,通過農作物或植物的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該技術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可能會引起糧食、淡水危機” 。分析:雖然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是可行性較高的負碳技術,但由于存在可能引發糧食、淡水危機等問題,不能稱之為 “理想的方法”,該選項對其評價不準確,所以 C 選項與原文不相符。D.原文依據:材料三說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聲明,去除大氣中溫室潛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時間內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學者布倫奈斯將經過銅處理的沸石顆粒加熱至 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甲烷,這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 。分析:文中明確表示是 “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說明這是未來的可能性,而選項中說 “熱催化和光催化技術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中的甲烷,是目前解決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將未來的情況說成是目前的現狀,時間表述錯誤,所以 D 選項與原文不相符。故答案為:B17.A.“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 1850 年至 1900 年平均值偏高 1.67 攝氏度,為 1850 年以來第四高”,運用了列數字(“1.67 攝氏度”“1850 年”“1900 年”“第四高” 等數字)、作比較(將 2022 年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與 1850 年至 1900 年平均值作比較)和舉例子(以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這一具體事例來說明氣候狀況)的說明方法 。B.“2020 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 2005 年下降 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 40%~45% 的目標,2021 年又同比下降 3.8%”,使用了列數字(“2020 年”“2005 年”“48.4%”“40%~45%”“2021 年”“3.8%” 等數字)、作比較(將 2020 年、2021 年中國碳排放強度與 2005 年及國際承諾目標作比較)和舉例子(以中國碳排放強度的變化這一具體事例說明中國在減排方面的成果)的說明方法 。C.“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 1731.23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 95.14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68.69%”,運用了列數字(“1731.23 億千瓦時”“16.71%”“95.14 億千瓦時”“68.69%” 等數字)、作比較(將核能形式發電量和非核清潔能源發電量及其增長率進行比較)和舉例子(以中國核電集團不同能源形式發電量的具體數據為例)的說明方法 。D.“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 4000 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 790 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主要運用了列數字(“4000 噸”“790 輛” 等數字)和作比較(將該工廠儲存二氧化碳的量與 790 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未使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與其他選項不同。故答案為:D18.本題要求結合三則材料,總結在減碳減排活動中我們可以采取的行動。需要綜合分析材料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歸納概括。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材料二提到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力爭用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為全球氣候治理作表率,這體現了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我們應在生活和工作中秉持這一理念,推動減碳減排工作。保護生態環境:根據材料二 “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我們可以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加植被覆蓋,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由材料三 “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 可知,各個行業都應積極響應政策,制定并實施適合自身特點的減碳措施,從生產、運營等各個環節減少碳排放。開發新能源:材料三指出 “源頭控制是指開發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我們應大力開發和利用新能源,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利用新技術全過程減少溫室氣體:材料三介紹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手段分為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并詳細闡述了各種控制方法和相關技術。我們應積極開發和利用這些新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進行溫室氣體的減少,如采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實現深層次的脫碳。故答案為:我們可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開發新能源,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開發、利用新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進行減少溫室氣體。五、(13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閱讀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題。溈(wéi)山訪瓷①雨給醴(lǐ)陵蒙上了一層天青色的淡雅輕紗。我與三五好友前往溈山古窯,探訪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韻。②進入溈山小鎮,一路依山傍水。在朦朧的山水間,我們幾人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畫中:那隱約的幾筆淺灰,是畫家給我們涂抹的天空顏色;那厚重的筆調,是 ;那白皙紙面上皺著的幾條淺紋,是清風在望仙橋水庫蕩起的漣漪。③山路依著水庫,我們繞行半周,來到一處寫著“溈山洞天”的路牌,路牌的一側是通往群山深處的小道。小道一車見寬,路旁的仿木制欄桿和小路的接軌處,有心人特意鑲嵌了一些陶瓷碎片。這些碎片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遠遠望去,仿佛一條瓷路正引著我們,直往大山深處、時空深處。④我們沿著瓷路向群山進發,一路彎彎繞繞。路的另一邊是清幽的溪流,我們向上,溪流向下。樹上偶爾飄落的黃葉,像是我們對溪流的問候。溪流偶爾泛起的波瀾,便是它與我們的唱和了。⑤幾經曲回,轉過一個山坳,便豁然開朗。我們倚著路旁的灰白古塔,向溈山古窯址眺望。A一座平層古院落棲息在群山之間,是那樣的安詳,那樣的悠然,宛如一位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靜默地倚臥在群山懷抱中,等待我們去問詢、去品讀。那黃色的土墻、青色的瓦頂,還有從院落中冒出頭的三五株古樹,與四周的民居和蒼茫群山相映成趣,組成一幅色彩鮮明的油畫。⑥古窯址的院落不大不小,有采砂的泥坑,有和泥的案房,有制坯的作坊,有晾曬的坪場,還有一個依地勢建成的長長的土窯。當我們走近古窯址,推開那扇等待千年的黑色木門,便走進了那段厚重的歷史。⑦湖南醴陵素有“瓷城”之稱。善于開拓創新的醴陵人民燃起的窯火,一燒就延綿了數千年。陶瓷這個東方藝術的瑰寶,就著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⑧窯火燒啊燒,火光躍動之間,醴陵的歷史翻到了新的一頁。清末,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購置設備,引進工藝,聘請大師,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寫下了醴陵陶瓷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⑨聽著介紹,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一百多年前的光景:勤勞的醴陵人民,把他們的善良融進溈山的清泉里,把他們的質樸糅進瓷泥里,用他們心頭那股開拓的熱火,燒制出精美的扁豆雙禽瓶。這件瓷器精品,質地有如白玉,色澤有如明鏡,聲音有如鐘磬。它漂洋過海,來到巴拿馬,一舉斬獲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驚艷世人。⑩從歷史中走出來,B看著眼前這青山綠水、黃墻青瓦、潺潺流水、鄉野人家,我們猛然發現,這不就是一件生動而鮮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嗎? 后來,因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局限,醴陵陶瓷產業逐步轉移,燃燒了數千年的窯火也漸漸沉寂。所幸,我們在古窯址展覽館了解到,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由此可見,溈山的窯火并沒有熄滅,已在無聲中蔓延到其他地方。 從古窯址出來,我們原路返回,遇見一位八旬老人站在古窯門前,正用那略顯瘦削的手,在刻著“醴陵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幾個字的黑色石碑上輕輕擦拭著。老人那張滿是褶皺的臉上泛著紅光:“掬土成坯,火中取寶。這種泥與火的精神,傳承了幾千年。如今,就看年輕人的了。” 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明晃晃,亮堂堂。(選自《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3日作者:張毅)19.本文語言精妙,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從文中A、B兩句中任選一句來賞析。20.仿照前后句子請在第②自然段空白處補寫合適的句子。21.作者溈山訪瓷,一邊濃墨重彩地描寫所見景象,一邊敘述“瓷城”醴陵的“陶瓷”歷史,找出作者寫歷史的段落再細讀,試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樣寫的好處。22.作者精心構思開頭與結尾,請你來賞析結尾“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明晃晃,亮堂堂。”在結構、內容、語言上的妙處。【答案】19.示例:A句:描寫溈山古窖址在群山中的樣子。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喻為歷經滄桑的老人,“安詳”“倚臥”將古窯擬人化,“懷抱”將青山擬人化,寫出了環境的幽美,古窯的年代久遠。B句:運用比喻、反問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及環境比喻成一件五彩瓷。反問增強了語氣,表達出作者的猛然發現的欣喜。(意思相近可)20.示例:遠處如青如黛的靜謐深山;21.示例:文中概述寫“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然后重點寫清末,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游記以“所感”為靈魂,題目是“溈山訪瓷”,重點寫探訪溈山古窯。寫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韻,所以文中必定要寫醴陵陶瓷的歷史。寫歷史也表達對勤勞的醴陵人民的贊美。22.在結構上總結全文,照應前文點明本文主旨后續有人,窯火相傳。內容上“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承接前文“燃燒了千年的窯火”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承接上文“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照應前文語言藝術方面“眼神”如窯火,運用了比喻,“明晃晃”“亮堂堂”等疊詞的運用強調了老人的強烈的欣喜,那是希望之光,也表達作者對醴陵瓷的憧憬、期待及美好祝福。【知識點】銜接仿寫;抒情性(寫景)散文;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節的作用【解析】(1)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容的闡述。(2)本題考查學生的仿寫能力,解答好此題,首先要審視好被仿寫句的特點,如句式,修辭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語意通順連貫。(3)(4)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句段所處的位置來分析。二是從句子的表達內容來分析。19.A句賞析“一座平層古院落棲息在群山之間,是那樣的安詳,那樣的悠然,宛如一位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靜默地倚臥在群山懷抱中,等待我們去問詢、去品讀。”修辭手法:此句綜合運用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將 “古院落” 比喻為 “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形象地展現出古院落的歷史悠久;“棲息”“安詳”“悠然”“倚臥”“等待” 等詞語,賦予古院落以人的姿態和情感,使其具有生命感,同時 “懷抱” 一詞又將群山擬人化,營造出一種靜謐、溫馨的氛圍 。描寫內容:細致描繪了古院落位于群山之間的位置與姿態,突出其在自然環境中的和諧與寧靜,以及歲月沉淀下的古樸氣質 。表達效果:生動地勾勒出溈山古窯址所處環境的幽美靜謐,以及古窯址本身深厚的歷史底蘊,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古窯址歷經歲月洗禮后的沉穩與安詳,也為后文對古窯歷史文化的探尋埋下伏筆 。B句賞析“看著眼前這青山綠水、黃墻青瓦、潺潺流水、鄉野人家,我們猛然發現,這不就是一件生動而鮮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嗎?”修辭手法:運用了比喻和反問的修辭手法。把眼前的青山綠水、黃墻青瓦等古窯及周邊環境比作 “醴陵釉下五彩瓷”,將現實場景與當地特色瓷器相聯系,新穎獨特;反問句式 “這不就是…… 嗎?” 加強了語氣,起到強調作用 。描寫內容:概括了作者眼中古窯址周邊的美麗景色,展現出一幅和諧自然、充滿鄉土氣息的畫面 。表達效果:強烈地表達出作者發現眼前美景與醴陵釉下五彩瓷相似時的驚喜之情,以及對古窯址及其周邊環境的由衷喜愛和贊美,使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深化了文章對醴陵陶瓷文化與當地自然人文緊密聯系的主題 。故答案為:示例:A句:描寫溈山古窖址在群山中的樣子。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喻為歷經滄桑的老人,“安詳”“倚臥”將古窯擬人化,“懷抱”將青山擬人化,寫出了環境的幽美,古窯的年代久遠。B句:運用比喻、反問的修辭手法,將古窯及環境比喻成一件五彩瓷。反問增強了語氣,表達出作者的猛然發現的欣喜。(意思相近可)20.本題考查仿寫能力,要求根據前后文的句式結構、內容主題和語言風格,在第②自然段空白處補寫合適的句子。需把握好整體語境,確保補寫句子在內容上與山水相關,形式上與前后句一致。分析語境:結合 “在朦朧的山水間,我們幾人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畫中” 可知,補寫句子應圍繞山水展開,且要符合古畫的意境;前文已描寫天空和水,此處應著重描寫山 。故答案為:示例:遠處如青如黛的靜謐深山21.本題要求分析文中敘述醴陵 “陶瓷” 歷史段落的作用,考查對文章結構、主題和寫作手法的綜合理解能力。需找出相關段落,結合具體內容,從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等角度進行分析。第⑦段:“陶瓷這個東方藝術的瑰寶,就著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此段概括性地介紹了醴陵陶瓷在不同歷史時期燒制出的多樣品種,展現了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 。第⑧ - ⑨段:重點描述清末時期,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購置設備、引進工藝、聘請大師,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以及醴陵人民燒制出的扁豆雙禽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獎的輝煌成就 。豐富文章內容:使文章不僅僅局限于對溈山古窯景象的描寫,將醴陵陶瓷的發展歷程融入其中,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讓讀者對醴陵陶瓷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立體 。深化文章主題:通過講述醴陵陶瓷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尤其是清末的創新與輝煌,展現了醴陵人民的勤勞智慧、開拓精神和愛國情懷,突出了勞動人民在傳承和發展陶瓷工藝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對醴陵陶瓷文化和當地人民的贊美這一主題 。增強文章感染力:歷史的敘述讓讀者感受到醴陵陶瓷在不同時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讀者對醴陵陶瓷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增強文章的情感共鳴 。故答案為:示例:文中概述寫“千年窯火在這里燒制出了不同的時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然后重點寫清末,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在醴陵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燒制出聞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游記以“所感”為靈魂,題目是“溈山訪瓷”,重點寫探訪溈山古窯。寫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韻,所以文中必定要寫醴陵陶瓷的歷史。寫歷史也表達對勤勞的醴陵人民的贊美。22.本題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層面賞析文章結尾,考查對文章整體布局、主題表達和語言特色的把握能力。需結合前文內容,分析結尾在收束全文、點明主題、運用修辭等方面的作用。總結全文:“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 對全文進行總結,回顧了醴陵陶瓷千年窯火的輝煌歷史以及其在當下的傳承與延續 。照應前文:與第 段 “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由此可見,溈山的窯火并沒有熄滅,已在無聲中蔓延到其他地方” 相呼應,再次強調了陶瓷文化的傳承,使文章結構完整、嚴謹 ;同時也照應標題 “溈山訪瓷”,點明此次訪瓷的核心主題 。承接前文:“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 承接上文對醴陵陶瓷歷史和現狀的描述,肯定了陶瓷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 承接老人對陶瓷傳承的關注和期望,體現了后人對陶瓷文化的熱愛與堅守 。點明主旨:通過描寫老人如窯火般明亮的眼神,暗示醴陵陶瓷文化后繼有人,展現了陶瓷文化傳承的希望,點明了文章對醴陵陶瓷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贊美和期待這一主旨 。修辭手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 “老人的眼神” 比作 “兩團未熄的窯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老人對陶瓷文化傳承的熱情和堅定信念,使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 。疊詞運用:“明晃晃,亮堂堂” 等疊詞的使用,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強調了老人眼神中蘊含的希望之光,也傳遞出作者對醴陵陶瓷文化未來發展的憧憬和美好祝福 。故答案為:在結構上總結全文,照應前文點明本文主旨后續有人,窯火相傳。內容上“窯火的光彩依然奪目”承接前文“燃燒了千年的窯火”依然奪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兩團未熄的窯火。”承接上文“溈山最為古老的八大土瓷廠中,已有后人繼承祖輩事業,成立了陶瓷貿易公司,后來又回醴陵辦廠,建設家鄉。”照應前文語言藝術方面“眼神”如窯火,運用了比喻,“明晃晃”“亮堂堂”等疊詞的運用強調了老人的強烈的欣喜,那是希望之光,也表達作者對醴陵瓷的憧憬、期待及美好祝福。六、名著閱讀(共8分)(2024八下·永定期末)保爾愁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終于爆發了。他總是這樣,一發起火來,動作就異常迅猛。“怎么,你們這幫壞蛋、奸商,竟敢欺負人?”保爾像蹬著彈簧,兩手一撐就躥到中鋪上,揮起拳頭,朝莫李卡那副蠻橫無恥的臉上猛力打去。這一拳真有勁,那個家伙一下子就栽下去。跌落在過道里的人們的頭上。“你們這幫混蛋,統統給我滾下去。不然的話,我就要你們的狗命!”保爾用槍指著上鋪那四個人的鼻子,怒沖沖地孔著。這樣一來,局面完全改變了。麗達密切注視著周圍所有的人,要是有誰敢碰碰保爾,她就準備開槍。上鋪馬上騰出來了,那個賊眉鼠眼的家伙也慌忙躲到隔壁的鋪位上去。(節選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3.簡要概括選段所講的故事(不超過15字),并說說體現了保爾怎樣的性格?24.八年級的小明同學最近因為演講比賽失利,十分沮喪,整天悶悶不樂。請你借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的具體內容,來勸導和鼓勵他,幫他走出失利陰影。(5分,100字左右)【答案】23.保爾在火車上與流氓作斗爭。保爾嫉惡如仇,敢于跟惡勢力作斗爭。24.示例一:希望你能如保爾一般,以頑強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面對生活。保爾適遇了四次死里逃生的經歷,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依然能葆有對生活的信念、對工作的熱情,愿你遇到人生的風雨也不要害怕退縮,用鋼鐵般的意志勇敢地去迎接挑戰。示例二:《鋼鐵是怎樣燒成的》書中這樣寫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小明,希望你能像保爾一樣,即使經歷戰爭的殘酷、傷痛的折磨,也從不屈服妥協,在失利中振作起來,好好學習,成為有用之才,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知識點】語言得體;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內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解析】(1)本道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重要情節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將相關知識記牢,同時要對名著的精彩內容以及人物形象細細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節。(2)本題考查語言表達中的勸說。對于勸說類的語言表述,學生應在明確勸說對象的基礎上做到表述的“簡明、準確、連貫、得體”即可。23.本題包含兩個考查點,一是對選段內容進行精煉概括,要求不超過 15 字,考查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和概括能力;二是通過選段情節分析保爾的性格特點,考查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確定關鍵信息:選段中主要人物是 “保爾”,核心事件圍繞保爾在火車上與 “壞蛋、奸商(流氓)” 發生沖突并進行斗爭展開 。概括內容:提取關鍵要素,將其整合為簡潔的語句 “保爾在火車上與流氓作斗爭”,既涵蓋了主要人物和地點,又點明了核心事件,且符合字數要求。分析情節:從保爾看到流氓欺負人后 “憋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終于爆發了”,并迅速 “兩手一撐就躥到中鋪上,揮起拳頭” 朝流氓臉上猛力打去,還怒喝 “你們這幫混蛋,統統給我滾下去。不然的話,我就要你們的狗命!”,以及用槍指著對方等一系列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 。總結性格特點:這些情節生動展現出保爾在面對惡勢力時,毫不畏懼、果斷出擊,具有強烈的正義感,體現了他嫉惡如仇的鮮明性格;同時,他敢于主動與流氓作斗爭,展現出勇敢無畏、敢于跟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品質 。故答案為:保爾在火車上與流氓作斗爭。保爾嫉惡如仇,敢于跟惡勢力作斗爭。24.本題要求借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具體內容,勸導因演講比賽失利而沮喪的小明,考查對名著內容的熟悉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共情和勸說能力。需結合書中人物經歷和精神品質,以恰當的語言鼓勵小明走出陰影。選取合適事例:從書中選取保爾面對重大挫折卻依然頑強不屈的典型事例,如他經歷四次死里逃生,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極端困境下,仍堅持以寫作的方式繼續為理想奮斗 ;或是他在戰爭和艱苦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難,始終保持堅定信念等內容 。組織勸說語言:語言要親切、真誠,先對小明的沮喪表示理解,拉近距離;再結合保爾的事例,闡述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鼓勵小明學習保爾的堅強意志和樂觀態度;最后表達對小明走出陰影的信心和美好祝愿 。故答案為: 示例一:希望你能如保爾一般,以頑強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面對生活。保爾適遇了四次死里逃生的經歷,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依然能葆有對生活的信念、對工作的熱情,愿你遇到人生的風雨也不要害怕退縮,用鋼鐵般的意志勇敢地去迎接挑戰。示例二:《鋼鐵是怎樣燒成的》書中這樣寫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小明,希望你能像保爾一樣,即使經歷戰爭的殘酷、傷痛的折磨,也從不屈服妥協,在失利中振作起來,好好學習,成為有用之才,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七、寫作(50分)25.(2024八下·永定期末)請以“旅行中的故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1)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合理的展開聯想與想象;(2)書寫工整,卷面整潔,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旅行中的故事快樂的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去過很多美麗的地方,有繁華之都上海,有活力非凡的深圳,但最難忘的是去年暑假的泰國之旅。跟著爸媽到達酒店時我驚奇地發現,酒店前的沙灘上空有許多五彩斑斕的熱氣球,我一直幻想可以如楊利偉般飛上太空,所以迫不及待地拉著媽媽報了名。走近看才知道熱氣球比我想象的大很多,它由很多的鋼絲繩連著一個大籃筐制成,中間有點火裝置和操作臺,我們坐上后,熱氣球緩緩上升,和飛機不同,它幾乎是垂直地隨著氣流上升,完全是一種騰云駕霧的感覺,飛行員邊講解邊操作,還時不時地秀一秀技術,讓我們欣賞不同的美景。我站在飛行員旁邊,既好奇又害怕,很想學習他們是如何操作的。忽然一陣大風吹來,熱氣球隨風劇烈晃了幾下,我害怕得魂都快飛了,趕緊蹲下,抓緊邊框,閉緊眼睛,真擔心掉下去。媽媽看見了,拿起相機一頓猛拍,說要記錄下我的囧樣。我睜開眼睛,不服氣地說,我只是感受一下自由翱翔的感覺,爸爸看看我說:“自己被自己嚇倒是最可悲的失敗,只有戰勝自己才是最可貴的勝利。”回到沙灘以后,爸爸告訴我說其實海釣也特別有意思。可以去到海的中央,脫離城市的喧嘩和緊張的氣氛。于是我們將船開到釣魚的地點,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把魚竿朝自己的前方拋過去,結果自己差點被扔到海里喂魚,我又拋了一次,魚線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后落入水中,當我要把魚竿架在固定器上時,爸爸說:“不要放,拿在手里才會有感覺。”聽了爸爸的話我自覺地端起魚竿,將手臂盡量放松,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伴隨著一次次的收線、取鉤、放線,我們桶里有了各式各樣的魚。往回走的時候爸爸對我說:“釣魚和學習是一樣的,學習中,我們要為收獲做準備,沒有充分的準備就不會有收獲,而人生中也要學會等待,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這才是釣魚的真樂趣。”回到酒店,媽媽問我累不累,我急忙說:“不累。”其實是因為我看見樓下的幾個大游泳池,心里一直癢癢的,因為在家里的時候我已經學會了所有的基本動作,就差換氣了,所以這次我信心十足,換好衣服就拉著媽媽下樓,下水以后我深吸一口氣,將頭埋到水里兩腿一蹬就向前游,游了幾米我根據以前教練教的方法抬頭、換氣,可不知道為什么身體失去了平衡,直往下沉,結果嗆了幾口水,邊上的爸爸拉起我說:“換氣時先蹬腿后抱手,抱手的同時用力挺身出水,才能保證速度和高度。”我恍然大悟,照著爸爸說的方法重新練習,果然這次找到了平衡,可以像海豚一樣浮在水面上。游了一會兒,我開心地對爸爸說:“謝謝爸爸,我學會了。”爸爸也笑著對我說:“任何事情,比如游泳,都要有正確的方法,這樣就算遭遇挫折也必然會成功。”那次雖然是出去旅游,但是玩耍中我也收獲了很多,還有什么事情比克服困難戰勝自己取得成功更有趣呢?【知識點】全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本題以 “旅行中的故事” 為題,明確要求創作記敘文。“旅行” 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與載體,既可以是遠離家鄉的長途跋涉,如跨越山川湖海的遠行;也可以是城市周邊的短途游覽,像漫步古鎮老街、攀登近郊山巒;甚至可以是心靈層面的 “旅行”,比如在閱讀、藝術鑒賞過程中獲得的精神游歷 。“故事” 則是文章的核心內容,需圍繞旅行過程中發生的具體事件展開,要求具備完整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生動的敘述展現旅行的獨特體驗與意義。【題干分析】“旅行中的故事” 這一題目,鼓勵學生回顧自身的旅行經歷,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哲理與成長感悟 。旅行不僅僅是空間的轉移,更是一次心靈的探索,在旅行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經歷各種各樣的事,這些都可以成為故事的素材。無論是旅途中的意外驚喜、與陌生人的溫暖邂逅,還是面對困難時的自我突破,都能體現旅行的價值,傳遞生活的感悟。確定故事主題:在構思時,首先要明確故事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如友情的珍貴、文化的魅力、自然的神奇、自我的成長等 。例如,以 “在旅行中收獲溫暖友情” 為主題,可圍繞旅途中與同行伙伴相互幫助、彼此陪伴的經歷展開敘述。選取典型素材:從過往旅行經歷中篩選出最具感染力、最能體現主題的事例。可以是一次驚險的冒險,如在深山迷路后如何尋找出路;也可以是一場文化碰撞,如在異國他鄉感受不同的風俗習慣;還可以是一段治愈心靈的旅程,如在寧靜的鄉村找回內心的平靜 。合理安排結構:記敘文常見的結構有順敘、倒敘、插敘。順敘可按照旅行的時間順序,從出發、途中見聞、到達目的地到返程依次敘述,使故事條理清晰;倒敘可先以旅行中最難忘的場景或結果開篇,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再回溯故事的起因和經過;插敘則可在敘述過程中插入與旅行相關的回憶或背景介紹,豐富故事內容 。運用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記敘要詳細交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描寫需生動刻畫旅行中的景色、人物形象和場景,如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展現自然風光的壯麗,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展現人物特點;抒情要自然真摯,可在故事發展過程中或結尾處,抒發對旅行的感受、對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情感飽滿。寫作誤區提醒:避免將文章寫成簡單的旅行流水賬,要突出故事的重點情節,做到詳略得當,重點描寫最能體現主題的部分;防止情感表達空洞,應將情感融入故事敘述和描寫中,通過具體的事件和細節引發讀者共鳴;同時,注意聯想與想象要合理,不能脫離旅行實際,確保故事真實可信 。【立意提取】1.山間奇遇:一場與自然的對話,講述在登山旅行中,意外發現一處隱秘山谷,在探索過程中與野生動物相遇,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與生命的活力,從而領悟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2.老街故事:轉角處的溫暖,描寫在古鎮旅行時,迷失在曲折的老街巷中,得到一位當地老人的熱心幫助,通過與老人的交流,了解到老街上的歷史故事和風土人情,感受到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溫暖。3.海島之旅:遇見更好的自己,敘述獨自前往海島旅行的經歷,在面對陌生環境和突發狀況時,從最初的膽怯、迷茫逐漸變得勇敢、獨立,在旅行中實現了自我成長與突破。【點評】 這篇《旅行中的故事》以泰國之旅為線索,敘事清晰完整。文章圍繞熱氣球體驗、海釣、學游泳三件事展開,融入了動作、語言描寫,生動展現旅行中的波折與成長。結尾通過爸爸的話語點明 “克服困難收獲成長” 的主旨,將游玩與感悟巧妙結合,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感悟稍顯直白,可進一步深化情感表達,讓主題更具感染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學生版).docx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