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五十五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中歷史試卷(合格考)一、單選題:本大題共40小題,共60分。1.我國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點遺址有數百處,代表性人類化石有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資料來自于A. 考古發掘 B. 史書記載 C. 神話傳說 D. 學術論著2.商鞅變法開始于公元前356年,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其主要內容包括( ?。?br/>①實行宗法制②獎勵軍功③普遍推行縣制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圖所示的中央機構創立于( ?。?br/>A. 秦朝B. 隋朝C. 宋朝D. 明朝4.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變了書寫材料,促進了文化傳播和發展的是( ?。?br/>A. 《史記》 B. 《神農本草經》 C. 蔡倫改進造紙術 D. 《漢書》5.唐玄宗前期,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史稱 ( ?。?br/>A. “文景之治” B. “貞觀之治” C. “開元盛世” D. “光武中興”6.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不斷變化,唐朝________的實行,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橫線處應填寫的是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兩稅法 D. 募兵制7.宋太祖趙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長官知州,設諸路轉運司總理地方財政,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其目的是()A. 加強中央集權 B. 削弱宰相權力 C. 緩解邊境壓力 D. 解決財政危機8.某學習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如下材料:“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從中可以推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br/>A. 南宋與金政權的對峙 B. 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統一C. 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 D. 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榮9.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平民家庭,這是因為當時推行的選官制度是( ?。?br/>A. 軍功爵制 B. 察舉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舉制10.“自秦始設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罷王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边@里的“我朝”指的是(?。?br/>A. 漢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11.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進一步發展。下列史實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①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 ②出現了區域性商人群體③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④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準英國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貿易通商無礙?!痹搩热莩鲎裕ā 。?br/>A. 《南京條約》 B. 《望廈條約》 C. 《黃埔條約》 D. 《北京條約》13.如圖為近代中國某次戰爭形勢圖,根據圖中信息判斷該戰爭是( )A. 鴉片戰爭 B. 第二次鴉片戰爭 C. 甲午中日戰爭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4.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強調革命任務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它們分別對應三民主義中的()A. 民享、民治、民有 B. 民生、民族、民權 C. 民有、民治、民享 D. 民族、民權、民生15.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以下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①五四運動②中國共產黨誕生③國民革命軍北伐④南昌起義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16.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的歷史事件是( )A. 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B. 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C.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D. 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17.制作知識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如圖是某同學制作的一張知識卡片,卡片橫線上應填寫( ?。?br/>A. 九一八事變 B. 華北事變 C. 西安事變 D. 七七事變18.下列連環畫中的歷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br/>A. 東北人民革命軍堅持抗戰 B. 敵后戰場的抗戰C. 海外華僑積極地支援抗戰 D. 正面戰場的抗戰19.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突破長江防線。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以上描述的是( ?。?br/>A. 遼沈戰役 B. 淮海戰投 C. 平津戰役 D. 渡江戰役20.1955年,周恩來在某個國際會議上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據此判斷,該會議是( )A. 朝鮮停戰談判 B. 日內瓦會議 C. 萬隆會議 D. 中非合作論壇2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召開了許多重要的會議,其中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會議是( )A. 八七會議 B. 遵義會議 C. 七屆二中全會 D. 十一屆三中全會2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其中包括( ?。?br/>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②綜合國力不斷提升③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④“兩彈一星”試驗成功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3.《大唐西域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薄岸粍x帝利,王種也。”“三曰吠奢,商賈也?!薄八脑皇恿_,農人也。”書中記錄的是( ?。?br/>A. 西亞的君主制度 B. 埃及的法老制度 C. 印度的種姓制度 D. 雅典的民主制度24.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如圖對應的帝國是( )A.波斯帝國 B. 亞歷山大帝國 C. 羅馬帝國 D. 印加帝國25.在世界歷史上,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的時間段是( )A. 公元前6—公元5世紀 B. 5—15世紀C. 公元前6—公元15世紀 D. 14—17世紀26.中古時期的阿拉伯帝國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古印度發明的數字由其傳入歐洲后,逐漸成為全世界通用的數字,被稱為( )A. 腓尼基字母 B. 希臘字母 C. 羅馬數字 D. 阿拉伯數字27.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下圖是一個莊園的圖解。據此可知,西歐莊園的主要特點是A. 等級森嚴 B. 自給自足 C. 中央集權 D. 市民自治2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下屬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①瑪雅文明 ②阿茲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阿拉伯文明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9. 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和物種的大交流,在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橫線處應填( ?。?br/>A. 絲綢之路的開通 B. 奧斯曼帝國的建立 C. 新航路的開辟 D. 工業革命的開展30.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有( )A. 但丁 B. 孟德斯鳩 C. 伏爾泰 D. 盧梭31.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張有( )①主張三權分立 ②宣揚主權在民 ③贊同君主專制 ④倡導天賦人權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2.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部法律文獻,擴大議會權力,限制兵權,這部法律文獻是( ?。?br/>A. 《權利法案》 B. 《獨立宣言》C. 《人權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3.某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摘錄了“倒幕運動”“殖產興業”“文明開化”“脫亞入歐”等關鍵詞。他學習的歷史事件是( )A. 美國內戰 B. 俄國農奴制改革 C. 日本明治維新 D. 德意志統一34.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歷史推進到一個新時代。下列成就能體現新時代特征的是( ?。?br/>A. 蒸汽火車 B. 蒸汽船C. 電燈 D. 珍妮紡紗機35.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體現出的特點是( ?。?br/>A. 出現了“工廠”生產組織形式 B. 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C. 英國率先發起后向其他國家擴展 D. 蒸汽動力取代了自然力36.馬克思說:“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都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鄙鲜鲅哉摲从绸R克思的觀點是( ?。?br/>①肯定了殖民掠奪對殖民地客觀上的進步作用②認為殖民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③認為殖民掠奪對殖民地具有雙重影響④肯定殖民掠奪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37.《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它的發表標志著( ?。?br/>A.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B. “第一國際”的成立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十月革命的勝利38.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創立剩余價值學說,揭露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秘密的是( ?。?br/>A. 《共產黨宣言》 B. 《法蘭西內戰》C. 《資本論》 D. 《德意志意識形態》39.1804年海地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統治獲得獨立,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這些歷史事件反映了( )A. 亞洲的覺醒 B. 各國工人運動走向聯合C. 非洲的抗爭 D. 拉丁美洲民族獨立斗爭40.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爭出現新高潮,1905-1911年伊朗發生了立憲革命,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這些事件表明( ?。?br/>A. 各國民族革命取得勝利 B. 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 古老的亞洲開始覺醒 D. 第三世界國家走向聯合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41.自古以來,中國民族多元一體。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概稱為“夷”。到春秋時期,四夷的勢力有增無減,并且進一步向中原地區發展。華夏和夷狄雖有沖突,但就種族、血緣而言,則華夷往往存在聯系。以婚姻為例,雙方通婚的材料見于史載者頗多,如晉文公之母為戎女,其妻亦為狄女。在長期雜居、鄰居的過程中,發達的華夏文明對戎狄蠻夷產生了很大影響,戎狄蠻夷的文化也進一步豐富了華夏文明。到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華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1) 依據材料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的變化。結合所學說明其影響。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認為“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邊戶乎!”他認識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長久之計,以文德懷柔與撫恤為主,以威服和戰爭為輔。一旦戰爭勝利則主動和解,甚至不惜實行“和親”政策,以達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過聯姻的方式,感化對方,增進民族情感,平息戰爭,推動民族交融。--摘編自李少玉《淺談唐太宗治國理念利的和諧意識》(2) 依據材料概括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特點。古代并無“中華民族”的名稱,“中華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時西方列強入侵激發起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覺意識,“中華民族”觀念由此萌芽。南京臨時政府從國家層面認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變歷朝歷代狹隘的大漢族觀與清朝滿族獨尊的民族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凡屬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為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國家參政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法律層面將“五族共和”和“中華民族”確立為“中華民國”立國的法律依據。這些舉措大大促進了中國境內各民族形成,“中華民族”為一體的共識。--摘編自何一民等《從“恢復中華”到“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3) 依據材料和所學,概括清末民初“中華民族”觀念出現的背景和內涵。42.世界聯系不斷加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侵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最后吞并埃及,這300多年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歷史上被稱之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會的結晶。雖然它承襲希臘的傳統,但與古典時期的希臘文化不同。如果說希臘古典文化是一種城邦文化,那么希臘化文化則是一種走向帝國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臘一體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結合,文化中心也從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摘編自齊濤《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15-17世紀,由于歐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遠洋貿易的航線,全球貿易和物種交流發展起來。地理知識的積累使他們能夠把世界各地通過便捷的貿易網絡連接起來然而,商業交流并非是全球網絡的唯一結果。農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傳播改善了人類的營養狀況,增加了東半球的人口。外來的病原體引發的傳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人口大量減少。歐洲的航海探險、遠洋貿易網絡以及哥倫布交換使得世界各地區相互依存,推動了全球一體化進程。——摘編自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三:(1) 依據材料一的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指出亞歷山大帝國溝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結合材料一說明“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2) 依據材料二和所學,說明15-17世紀歐洲航海探險對加強世界聯系產生的影響。(3) 簡述材料三中兩圖所示交通工具出現的背景,結合所學分析其歷史意義。 北京市五十五中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期中(合格考)歷史試題答案 1.A 2.D 3.A 4.C 5.C 6.C 7.A 8.B 9.D 10.C 11.B 12.A 13.C 14.D 15.A 16.C 17.A 18.B 19.D 20.C 21.D 22.A 23.C 24.C 25.B 26.D 27.B 28.A 29.C 30.A 31.B 32.A 33.C 34.C 35.B 36.D 37.A 38.C 39.D 40.C 41.(1) 變化:周邊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通過民族交融,華夏族的內涵進一步豐富,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 影響: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統一;為漢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礎。 (2) 特點:善待各個少數民族;以懷柔為主,武力為輔;通過和親增進民族感情。 (3) 背景:西方列強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機。 內涵: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共同參與國家治理;中華民族為一體。 42.(1) 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特點:承襲希臘的傳統,并與東方文化交融;是一種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發生了轉移。 (2) 影響:促進了全球貿易和商業交流;推動了物種交換;改變了世界人口的結構;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3) 背景:工業革命期間,蒸汽機的發明與改良,革新了動力技術,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意義:汽船、火車的發明,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地區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加強了整個世界的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