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1.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亞的小麥、大麥等傳入歐洲。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從亞洲傳到羅馬。這表明新航路開辟前( )A.已出現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 B.食物物種的交流僅限于鄰近地區C.歐亞的交流通道是海上絲綢之路 D.跨洲食物物種交流是單向進行的2.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蘇格拉底以傳授知識為生,做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他的任務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這體現了他致力于( )A.傳授辯論、演說、修辭等技巧 B.用知識和理性去認識和解釋世界C.培養知識淵博的社會道德教師 D.破除封建神學對人們的思想束縛3.下圖是一處古代雅典劇場遺址。觀劇是古代雅典公民的集體活動,劇作家會敏銳地抓住公民群體所普遍關心的問題,將城邦政務、社會矛盾等融入劇情;戲劇開演前,會把為國捐軀公民的子女請到劇場里的榮譽座席;觀看戲劇的公民“一個挨著一個,胳膊碰著胳膊、腿碰著腿,情感會在他們之間流動”。下列對古代雅典觀劇活動的解釋,正確的是( )A.是公民行使民主權力的方式 B.增強了雅典公民的歸屬感C.說明所有雅典居民是平等的 D.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交融4.“腓尼基商人和工匠從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那里學來了書寫符號并把它作為記賬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礎上,這些城市居民發明了一種更加簡單的書寫系統。這些字母文字成為以后希臘和拉丁字母的基礎。”這表明()A.腓尼基字母為當地商人和工匠們所獨創 B.各地的文字均因商業活動的需要而產生C.商人比其他人更多地推動了文化的創新 D.腓尼基字母因實用性強被其他文明借鑒5.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觀察下圖,下列對其描述正確的是( )A.瑪雅人在①處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廟宇 B.阿茲特克人在②處發明“浮動園地”C.印加帝國在③處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統 D.印第安人在④處開鑿了巴拿馬運河6.公元前6世紀,波斯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流動的王權”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國中央政府沒有常駐地,國王所到之處成為權力中心。國王常在帝國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訴請,裁決糾紛;處理總督無法決斷的問題。這反映出()A.希臘化引發的政治制度變革 B.波斯政體具有貴族寡頭特征C.總督在行省內形成割據勢力 D.波斯國王有至高無上的權力7.公元2世紀,演說家阿利斯提德對羅馬城有如下描繪:“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匯合。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這一現象的形成因素有( )A.共和制度發展到鼎盛 B.民主政治的發展日趨完善C.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 D.羅馬法已發展到完備階段8.有學者認為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其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農耕世界向外擴展,把周邊的游牧世界納入其文明體系。一種是游牧民族沖入農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權的方式融入其文明體系。下列史實屬于后一種方式的是(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亞地區的擴展B.西亞文明從兩河流域向周邊擴張C.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周邊建立城邦D.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建立王國9.中古時期的西歐,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國王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14 世紀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對其強化王權的措施,派人襲擊教廷,囚禁教皇,后來還將羅馬教廷遷至法國小城阿維農。這說明( )A.宗教改革強化了法國王權B.教權影響了法國走向統一的進程C.歐洲中世紀王權高于教權D.法國的專制王權已經達到了頂峰10.從16世紀末開始,荷蘭財政收入的主體逐漸從對土地征收的財產稅轉移到對基本消費品征收的商稅上。英國內戰后的財政演變過程與此類似。此過程反映出( )A.西歐國家從農業社會向近代工商業社會轉變B.新航路開辟使大西洋沿岸逐漸成為貿易中心C.早期殖民擴張引發了荷蘭和英國的價格革命D.荷蘭地勢低洼,農牧業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11.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 )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12.1603年,荷蘭船長在新加坡海峽襲擊葡萄牙商船并擄獲其財物。為了平息風波,荷蘭東印度公司請求格勞秀斯為其進行合法性辯護。1605年格勞秀斯發表《論捕獲法》提出,為了實施主張貿易和航行自由的自然法,一個貿易公司可以合法參與反對其他商人、甚至反對主權國家代表的私人戰爭。這表明當時( )①荷蘭完全壟斷海上貿易②歐亞貿易通道得以打通③國際法正在逐步形成中④貿易公司參與殖民掠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對如圖中1540年以后英國麥價變化的解釋正確的是( )A.大量金銀流入西歐引發了物價上漲 B.資本主義農場經營增加了糧食產量C.近代工廠的興起導致原料需求增加 D.工業革命造成英國的人口大量增長14.英國東印度公司創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個持股人組成的股份公司。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壟斷“東印度”貿易的特權甚至為了利益發動戰爭的權利。由此可見東印度公司( )A.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壟斷組織B.對外貿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C.體現了國家意志與商業利益的結合D.由政府主導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經營15.有學生對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作了如下概括,按其出現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人權對抗教權,信仰即可得救 ②人文與理性之源,樹立人的尊嚴③人性對抗神性,追求現世幸福 ④理性對抗專制,描繪未來社會藍圖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16.閱讀下列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哥白尼 質疑托勒密宇宙體系,提出“太陽中心說”。伽利略 通過自由落體實驗駁斥亞里士多德論點;自制望遠鏡觀測天象,證實哥白尼學說。牛頓 以實驗數據為依據,通過數學分析,論述力學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認為上帝是“第一推動力”。①體現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 ②脫離天主教意識形態③反映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 ④形成理性化思維方式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7.英國議會最初由封建教俗貴族組成,旨在協助國王解決財政困難。1265年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參加議會,并于1341年起單獨議事,最終組成議會下院。通過議會,國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金錢和人力的支持,而議會亦可向國王提出請愿。關于中世紀英國議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國王可不經議會同意而加征新稅 B.下院形成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 D.貴族通過議會掌握了國家行政權18.如圖漫畫《聯合則生,分裂則亡》中,作者將北美13個州比喻為支撐美利堅合眾國的13根支柱,并按批準憲法的先后排序排列。漫畫折射出美國實行的是( )A.三權分立原則 B.聯邦共和制度 C.中央集權制度 D.君主立憲制度19.托馬斯·杰斐遜是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獨立后,他提出全體人民無一例外地平等享有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實際權利;批評了孟德斯鳩關于立憲君主制的優越性以及共和政體在性質上適合領土較小國家的觀點,認為土廣民眾的美國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共和制;主張除一部分必須由聯邦政府集中的權力以外,應當把國家權力分散到地方各級政府。下列對于托馬斯 杰斐遜上述主張的理解,正確的是( )A.繼承發展了啟蒙思想 B.否定了孟德斯鳩的主張C.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 D.保障了全體居民的權利20.光榮革命后,英國政府拒絕把英國人所享有的政治權利授予北美殖民地居民。美國獨立后,黑人奴隸和印第安人的境遇并未改善,甚至更糟。這些狀況表明( )A.英國革命引發美國獨立戰爭 B.權力制衡是美國制度的核心C.英美政治制度存在較大局限 D.英美政治制度存在本質差異21.下面圖文反映了( )①啟蒙運動對法國大革命具有深刻的影響②盧梭直接民主主張在革命中得以實現③盧梭人民主權說促成了共和制度的確立④法國的革命面臨著反革命勢力的威脅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2.有學者評價某法律文獻:“它肯定了封建貴族的消滅,并且采納了1789年的社會原則:個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選擇職業的自由。”這部法律文獻是( )A.《權利法案》 B.美國聯邦憲法C.《拿破侖法典》 D.《德意志帝國憲法》23.1861年8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波爾塔瓦對村長們說:“風傳你們等待著其他的自由,除了我給予你們的那種自由外,不可能再有別的自由了。”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俄國( )①社會關系出現了近代化轉變 ②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徹底性③廣大農民擺脫了地主的剝削 ④社會矛盾得到了有效緩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4.1874年,日本內務省勸業寮因傳統制茶不符合國外市場需要,制定了《紅茶制法書》。后又說明了西紅柿、甜菜、燕麥等西洋品種的情況,并發布告詢問民眾,是否愿意嘗試種植此類品種。上述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A.推行“文明開化” B.大力加強中央集權C.實行“殖產興業” D.走上軍國主義道路25.以下史事和結論對應準確的是( )史事 結論A 恰塔爾休于遺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內,是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 人類文明誕生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內B 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在敘利亞北部決戰,最終滅亡波斯入侵印度 印歐人大遷徙改變了亞洲的政治格局C 西歐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獲得封建主頒發的特許狀進而獲得自治權 西歐城市是封建領主土地的一部分D 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鑲倉幕府,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 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A.A B.B C.C D.D二、材料題(本大題共2小題)26.澳門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一 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嶺南地區,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進行管轄。番禺縣(現屬廣州市)是南海郡的治所,澳門隸屬番禺縣。秦始皇下令遷徙中原50萬人入嶺南,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材料二 澳門地理位置優越。自16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初,許多歐洲傳教士跟隨商船來到澳門,其中一些人后來進入內地。他們集中在東亞最早的西式學校——圣保羅學院培訓,學習中文鉆研中國文化。按來澳先后排列,他們撰寫或翻譯的著作如下:國別 中文姓名 著作或譯作意大利 利瑪竇 譯《幾何原理》等,著《西琴八曲》西班牙 龐迪我 著《人類原始》《四大洲地圖》等意大利 艾儒略 著《萬物真理》《幾何要法》等葡萄牙 謝務祿 著《中國通史》《字考》德國 湯若望 著《西洋測歷法》《遠鏡說》《渾天儀說》《秦疏四卷》等波蘭 卜彌格 著《中國植物》《醫論》等比利時 柏應理 譯《大學》《中庸》《論語》比利時 南懷仁 著《坤輿圖說》《西方紀要》等法國 馬若瑟 著《易經》,譯元曲《趙氏孤兒》(1)根據材料一,簡述秦朝采取的措施對澳門歷史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對“澳門是17—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橋梁”這一觀點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7.地圖1662年《大地圖集》出版,其作者約翰·布勞是荷蘭制圖師。《大地圖集》的買家大多是可以幫助荷蘭進行政治和商業擴張的人——國王、政治家、外交家、商人等。下圖為其中收錄的一幅地圖《全新極準世界地圖》。——摘編自杰里·布羅頓《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注:①古希臘羅馬諸神。正中是阿波羅,代表太陽,周邊是其他諸神,代表行星②托勒密(約90—168年),其地心說是中世紀教會認可的宇宙觀③哥白尼(1473—1543年),提出日心說,建立新的宇宙觀④精確標注了中國、日本、朝鮮多個城鎮的經緯度(參考了明代《廣輿圖》)地圖展現了特定時期作者對世界空間的“洞察”,也是文化的產物。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釋上述觀點。三、綜合題(本大題共1小題)28.文明互鑒材料一 對于孔子的哲學,法國啟蒙思想家認為它不同于歐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種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國政府在伏爾泰心中是:“有一個開明的君主,佐以通過考試或由于德行而選拔出來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純潔的道德來團結全體人民。”不管是伏爾泰對中國的贊揚,還是盧梭對中國的批判,又或者是孟德斯鳩對中國態度的有褒有貶,啟蒙思想家都把與自身文化相異但魅力無窮的中國文化,當作構建自家思想學說的精神參照。材料二 20世紀初,孫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發表《法國游記》《法國大革命史》,與近代中國的國情進行比較。1903年,國內至少有六家書局、出版社翻譯出版了有關法國大革命史的專著。同時,《人權宣言》、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等譯文介紹也競相出現。文藝界還創作大量有關法國大革命題材的小說、雜劇、詩歌。1906年,同盟會發動萍瀏醴起義,有人稱之“易若使中國為亞洲之法蘭西哉!……法人風潮能及全歐,中國風潮之及全球也必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評析中法兩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互鑒。四、材料題(本大題共2小題)29.辯論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各州代表就“全國行政官”的人數和權力等問題展開激烈辯論。以下為6月1日—7月19日的發言節錄:拉特里奇:贊成把行政權委托給一人,但不能賦予此人宣戰和媾和的權力。謝爾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機構的意志付諸實施,這一人或數人,只有國會才能委任,且只對國會負責。倫道夫:堅決反對把行政權集于一人。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國政府為模本。為了維護全國行政官的獨立,就應該由一人以上擔任。威爾遜:全國行政官由一人擔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行政官就應擁有絕對否決權。巴特勒:贊成設立一人為行政官,但反對授予此人否決立法的全權。難道美國不會出現克倫威爾式人物?漢密爾頓:主張選舉產生一位行政官,他應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莫里斯:設立行政官的目標之一是控制國會。國會會抓住戰爭、入侵、動亂等時機擴權。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護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錢人組成的國會。1787年憲法最終確立了總統制,但關于總統權力的爭論還在繼續。(1)各州代表關于設立“全國行政官”有哪幾種觀點?歸納其理由。(2)有學者在談到18世紀英美政治體制時,認為美國總統是“沒有君主制的國王”。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30.從花旗邦到美國材料一 花旗邦即米利堅,禮義富足,以其為最。其力雖強,而不侵凌鄰邦。有金銀山,而招別邦人來采。別邦人有能者,冊立為官,是其義也。邦長(總統)五年一任,限以俸祿,任滿則養尊處優,各省再舉。有事各省總目(州長)公議,呈明決斷。取士、立官、補缺及議大事,則限月日,置一大柜在中廷,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寫票公舉,置于柜內,以多人舉者為賢能也,以多議是者為公也。其邦之跛盲聾啞鰥寡孤獨各有書院,教習各技。更有鰥賽孤獨之親友,甘心爭為善事者,愿當眾立約保養。國中無有乞丐之民,此是其禮儀,其富足也。——洪仁玕《資政新篇》(1859年)材料二 彼美國者,非徒四十四個之小共和國而已:而此各小共和國之中,又有其更小焉者存……自十六世紀殖民以來,即已星星點點,為許多之有機體,立法、行法、司法之制度具備焉,純然為一政府之形。故美國之共和政體,非成于其國,而成于組織一國之諸省。蓋美國者,實行孟德斯鳩三權鼎立之義,而界限極分明者也。美國百余年來之政治史,實最有力之兩大政黨權力消長史而已……美國卒以此兩者之相競爭、相節制、相調和,遂以成今日之治。——梁啟超《新大陸游記》(1903年)(1)指出洪仁玕描述的美國政治方面的史實錯誤并說明理由。(2)結合上述兩則材料,評價梁啟超對美國的認識。參考答案1.【答案】A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C6.【答案】D7.【答案】C8.【答案】D9.【答案】B10.【答案】A11.【答案】D 12.【答案】D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D17.【答案】C18.【答案】B19.【答案】A20.【答案】C21.【答案】C22.【答案】C23.【答案】A24.【答案】C25.【答案】C26.【答案】(1)澳門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民族間的交往交融。(2)17—18世紀,由于中國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西交流渠道有限。新航路開辟后,澳門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國際性港口,文化隨之傳播,成為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西方科技文化從澳門引入中國,此為“西學東漸”。當時西歐的科技文化發展較快,傳教士將數學、地理學、物理學、歷法、音樂、醫學等領域的知識譯成漢語或用漢語寫作,西學經澳門傳入中國內地。同時,中國文化也經他們西傳,是為“中學西傳”。他們在澳門學習中文、鉆研中國文化,用多種語言翻譯儒家經典、文學作品,撰寫書籍,將中國歷史、科技文化成就西傳,促進了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可見,中西文化在當時主要通過澳門進行交流。27.【答案】示例:該地圖是在新航路開辟后,荷蘭壟斷海上貿易、爭奪海上霸權的歷史大背景下制作的。該圖較準確地標識了世界主要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對中國等地繪制也較為準確,表明制圖者意識到世界是一個整體;圖中各行星圍繞太陽并繪制哥白尼像,表明制圖者對日心說的認同。以上展示了當時人對世界空間的洞察。但是該圖未標識南極洲,澳大利亞、北美等地區的輪廓比較模糊,體現當時人對世界還缺乏更為全面的了解。地圖中使用大量古希臘羅馬諸神形象,反映文藝復興時期推崇古典文化;在制圖中借鑒了中國明代地圖的元素,折射了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地圖中托勒密代表了中世紀思想,哥白尼代表近代科學,反映人們在思想觀念上正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總體上,地圖是該時代文化的產物。28.【答案】評析:中法兩國之間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借鑒都為了自身的發展。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儒家思想推崇至極并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武器,抨擊基督教的專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國是開明的專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符合當時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抨擊了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且猛烈的抨擊天主教會。而中國二十世紀學習法國的思想,20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法國大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傳播了民主自由,而當時的中國的知識分子正在尋求條救亡圖存的道路。故開始學習法國的思想文化。故二者之間的交流借鑒都是為了促進本國的發展。29.【答案】(1)觀點1,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并賦予其否決國會的權力(或權力較大)。理由:可保持行政權獨立,制衡國會,保護民眾。觀點2,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或權力較小)。理由:可保持行政權獨立,但要防止其走向專制獨裁,必須受到制約。觀點3,支持設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或權力較小)。理由:防止專制。(2)應辯證看待這句話。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掌握行政大權,可以提名、任命官員,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相較而言,18世紀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并沒有以上權力,美國總統的實際權力大于英國國王。但是,總統由民選產生,對選民負責,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世襲、終身制的國王。30.【答案】(1)其力雖強,而不侵凌鄰邦說法錯誤,理由:美國建國以來通過西進運動占領印第安人大量土地,美墨戰爭中美國吞并了德克薩斯,1844年強迫中國簽訂《望廈條約》;邦長(總統)五年一任的說法錯誤,理由:美國總統四年一任;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寫票公舉的說法錯誤,美國當時選舉權并未普及,廣大黑人、婦女、奴隸被排斥在政權之外;有事各省總目(州長)公議,呈明決斷的說法錯誤,理由:美國實行分權制衡原則,聯邦政府各部門劃分和州政府有明確的職責劃分。(2)梁啟超對美國的政治制度認識更深刻,梁啟超能用西方政治理論審視美國的政治制度,他用“三權分立”“權力制衡”等學說分析美國政府的政治框架,認識美國兩黨制的制衡、協調機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