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仿真模擬試題 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備考一、單選題1.西周時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權漸漸于無形中轉移給了“君”,成為“君有合族之道”。君權既并吞了宗權,于是形成君不見宗的“有君無宗狀態”。這一變化( )A.反映了西周時期王權與族權嚴重對立B.推動了君主專制在西周時期初步形成C.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政治地位的鞏固D.導致了宗法制在西周時期被徹底破壞2.下圖是根據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所繪制的《均輸平準圖》。由此可知,這一政策( )A.沖擊了市場秩序正常運行 B.是對國計民生需要的積極回應C.體現了西漢政府與民爭利 D.便利了官員對民間財富的搜刮3.孝文帝遷都洛陽不到四十年,北魏滅亡。《習學記言》認為:“遷洛之舉,群臣不順,孝文設術以詐之,示威以脅之。不知厭乎累世安樂之余,經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舊業盡棄,欲以何為?”這一觀點表明遷都洛陽( )A.是新舊勢力立場試金石 B.是違背民心的錯誤之舉C.嚴重破壞了北方的經濟 D.加速了北魏政權的滅亡4.“唐決”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方式。日本天臺宗僧人將佛教教理上存在爭議、懸而未決的問題稱為“未決”,由入唐日僧將“未決”之文書帶至中國“請決”,而中國僧人對相關問題的回答被稱為“唐決”。這反映出( )A.日本佛教以中國為正宗 B.中國的佛教文化領先世界C.中日經濟文化互動頻繁 D.中華文化對日本影響巨大5.北宋時期,不少官員秉持著“天下事當與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的思想,以至于出現了“(君主)親賢禮下,大臣有賜坐之儀、造膝之請。諫官有人閣議事,對仗讀彈文之典”的“君臣共治”局面。這反映出北宋時期( )A.官員有較強的參政議政積極性 B.士大夫具有強烈的政治擔當精神C.君臣平等的制約觀念開始形成 D.崇文抑武政策反噬以致君權式微6.清朝對全國實施集權式財政管理,建立備貯銀體制。備貯銀僅用于地方軍需、災賑、河工等燃眉急政,并明確規定,備貯銀“用則預期報聞”,擅動者以侵蝕錢糧罪論;若所需實屬刻不容緩,“準一面題報,一面動支”。據此可知,清朝時期( )A.國家治理具有理性與民本色彩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C.中央對地方管理注重因地制宜 D.地方官員侵吞錢糧中飽私囊7.李鴻章說:“此次……實獲兩個好的結果:第一,歐洲陸海軍之戰術方法,并非應有白人所獨有,黃人亦能用之,并證明可收到實效。其二,貴國之長足進步,使我國從長夜迷夢中覺醒,得益匪淺。”李鴻章這一言論表明他( )A.妄圖推脫甲午戰爭失敗罪責 B.對洋務運動的前途充滿信心C.對日本崛起的根源缺乏認識 D.主張完全學習日本強國之路8.武昌起義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黨人馮特民、楊纘緒等人擔憂沙俄乘亂入侵,動員回民響應革命,發動伊犁起義。起義后,各方“當眾申明和平解決,組織漢、滿、蒙、回、藏五族共進會”,楊纘緒被推為該會會長,宣布實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這些舉措( )A.促進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 B.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C.實現了各族人民的空前團結 D.推動了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9.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中國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敵人雖占地甚廣,但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游擊戰爭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毛澤東這一論述( )A.批駁了照搬蘇聯革命道路的觀點 B.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革命重心轉移C.推動了敵后抗戰形勢的發展 D.加速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0.1943年國民黨政府經濟顧問納爾遜認為:“貧弱的中國誠需要建設,然從重工業入手,雖百年亦不能追蹤美國,若從輕工業入手,十年以內可以致富。”然而新中國卻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這說明新中國的工業化道路( )A.不利于新中國工業化的順利進行 B.拒絕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C.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D.堅持獨立自主且與國情相適應11.下圖為1979—2008年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講話和國家政策法規的出臺情況示意圖。這一變化表明( )A.解放思想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B.私有化已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方向C.國營企業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D.健全的法制有助于市場經濟體制確立12.對于下圖所示的人類文明早期發展的特點說法正確的是( )A.多元一體 B.交流互鑒 C.相對獨立 D.同源共祖13.歐洲中世紀,世俗工作被視作人類為救贖原罪而進行的一種懲罰,有失紳士身份。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則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倡導理性與勤儉,認為工作是為上帝服務,是一種基督教的天職,同神父和其他神職人員一樣。上述思想轉變( )A.提升了西歐社會的道德品質 B.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C.摧毀了德國信仰上帝的傳統 D.推動了啟蒙運動的開展14.“為了更像英國,他們脫離英國。脫離英國的理由是英國在美國踐踏了自己的憲政原則——人民未經同意不納稅。按照這一原則,西敏寺的幾只禿頭碰在一起,就將他們商定的稅額強加于千里之外的美國,而美國人民的起義正是對它的回應。”該觀點認為,北美獨立戰爭最主要的動因是( )A.建立英國式的憲政制度 B.進步啟蒙思想家的影響C.對帝國隨意征稅的回應 D.追求獨立自由的政治理想15.1909年,英國作家諾曼·安吉爾(NormanAngell)出版著作《大的錯覺》。他在其中寫道:即使德國軍方可能想和英國分個高下,但“在德國國內也沒有哪個重要機構能夠避開嚴重的損失”,要是戰爭爆發,“整個德國金融界會對德國政府施加影響,以結束對德國外貿毀滅性的局勢”。由此可知( )A.英國對外政策受全球化影響 B.世界局勢發展無法提前預判C.德國綜合國力遠遠不如英國 D.德國政治受壟斷資本家操控16.讓·莫內(1888—1979年)是二戰后法國著名政治家,堪稱“歐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寫道:“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關于這一觀點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表明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B.主張重建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C.具有反大國霸權主義的色彩D.順應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英國官方檔案中的一封中國電文1934年6月17日,云南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班洪王胡玉山向英國發出電文:我們很高興經過商討后,談判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你們的軍隊應該停止掠奪,規范你們的行為,退回到1900年黃線你們一側。你們違反了國家準則,進攻了我們的永邦、班老、班洪、爐房。你們在班老地區燒殺搶掠……你們明顯危害了中國防務。兩國的邊界線是黃線還是黑線都是政府的事情,不應牽扯到百姓,但是佤族各部都屬于中國,各部的土地是云南思茅和普洱的重要地區,我們提出幾點證據:佤族各部都是受到中國冊封。在乾隆年間,吳尚賢就在爐房開設廠房,這里有個地區是以中國將軍諸葛亮的名字命名……所有滾弄江沿岸的人,都認為他們是中國人。當地人在英國人軍事壓力下,仍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你們侵略我們,而我們會抵抗到底,我們要把我們的遭遇放在兩國談判桌上如實訴說,你們的軍隊必須在三天內撤出,并等待談判結果,我們佤族軍隊也將解甲歸田,如果你們繼續侵略,我們將抵抗到底。……如果你們堅持錯誤的舉動,你們的海外一定會動蕩,你們傷害他國就是傷害自己,你們的國家本來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也在中國獲取了大量利益,兩國唇齒相依,但小小的爐房將會從整體上破壞兩國關系。……你們不應該鳩占鵲巢!希望能夠回復。——據曾黎梅《近代中國西南邊疆危機的報刊輿論參與研究(1880—1935)》(1)電文中班洪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概述云南民眾的核心訴求。(2)如何解釋云南民眾的行為?談談這份英國官方檔案的價值。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從“摸著石頭”到“制度自覺”的跨越1993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年份:◆1993年1月11日,國務院批準正式設立汕頭經濟特區保稅區,許多城市將興辦保稅區和自由港做為開放的重點,把對外開放推向更高層次,作為地區經濟國際化的新啟動點。◆1993年首季,個體工商戶在1992年全國已注冊1553萬戶的基礎上,又新增15.3萬戶,增長一成以上。私人資本入股國有企業,這在農村和東南沿海比較突出。浙江湖州有國有和鄉鎮集體絲綢工業企業34家實行公私合資經營,私人股占60~80%,成功率達100%.◆1993年4月1日,我國取消糧票,實行了40年的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宣告終結,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進入歷史博物館。◆大幅度放開了鐵路工業產品價格。其中國家定價產品由13875種減少為161種;國家指導性價格由89種增至359種,放開價格的產品由248種增加到13355種。到1993年底,國家定價的商品的比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只占5%.◆到1993年底,全國進行規范化股份試點企業3800多家,其中在上海、深圳兩個證交所上市的公司由上年底的55家增加到130多家,股本總額達240多億元。九家國有大型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以后開始走向國際市場籌集資金,其中五家已在香港上市。——據白勝玲《1993年經濟體制改革綜述》等提取材料信息,以“1993·蛻變”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1981年至1992年,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時代技術霸權博弈的復雜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婧、李佳穎《日美半導體產業競爭與摩擦:全周期追蹤及對中國的啟示》材料二 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關鍵階段及博弈過程第一階段1981—1985 美國批判日本半導體企業嚴重損害美國企業利益,直指日本政府實施的產業導向政策;并發起反傾銷訴訟。日本表示逐步降低關稅。第二階段1986 雙方簽訂《1986年美日半導體協議》。 美國要求限制日本半導體對美出口,增加從美國的進口,擴大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份額。 日本回應,接受美國的出口價格指導,并在市場準入方面做出讓步;但措辭模糊,以妥協換取生存空間。第三階段1987 美國以日本未能遵守協議為由,發表針對日本在第三國傾銷的報復措施;要求日本接受其單方面制定的“公平市場價值”計算方法。日本回應,接受美國方案,提高半導體出口價格,并阻止通過第三方市場向美國傾銷。第四階段1988—1992 美國主張到1992年底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應達到20%。 日本完成20%的市場份額目標,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的基本解決。——據李金鋒《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的政治解決(1981—1992)》結合時代背景,對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加以說明。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D B A C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D A B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君權并吞宗權”表明周王集中了原本分散于宗族的權力,強化了對諸侯和宗族的控制。“君有合族之道”說明周王通過整合宗族權力,進一步鞏固了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西周的政治設計本就以周王為天下共主,君權集中有助于這一地位的鞏固,C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君權“并吞”宗權,即權力的轉移和集中,而非“對立”。西周時期,王權與族權的關系更多是協作與整合,而非對立,排除A項;西周時期尚未形成“君主專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秦朝以后確立的)。西周的統治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基礎,權力分散于諸侯和宗族,周王的權力有限,排除B項;題干僅提到“有君無宗狀態”,但宗法制在西周并未被“徹底破壞”,而是與分封制共同構成統治基礎。“徹底破壞”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均輸平準政策通過合理調配物資和調節物價,有利于穩定市場,保障民生需求,同時也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是對國計民生需要的積極回應。均輸將貢品靈活售賣,平準調節市場價格,都對經濟和民生有積極作用,B項正確;均輸平準政策是政府對市場的一種調控手段,其目的是穩定市場秩序,而非沖擊市場秩序正常運行,排除A項;雖然政府參與商業活動,但均輸平準政策主要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穩定物價,增加財政收入,并不是單純與民爭利,排除C項;均輸平準政策主要是政府的經濟調控措施,目的并非便利官員對民間財富的搜刮,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對市場秩序有一定的規范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孝文帝遷都洛陽,削弱了保守勢力和增強了革新勢力,使得洛陽成為新舊勢力立場試金石,A項正確;遷都洛陽從長遠來看順應民心,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排除B項;遷都洛陽有利于北方經濟的發展,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遷都洛陽與加速北魏政權的滅亡無直接關系,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日本)。根據材料“由入唐日僧將‘未決’之文書帶至中國‘請決’,而中國僧人對相關問題回答被稱為‘唐決’。”可得出,日本僧人將佛教教理上的爭議問題帶到中國請決,體現了日本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認可和學習,反映出中華文化對日本影響巨大,D項正確;日本僧人向中國僧人請教佛教教理問題,只能說明中國佛教對日本有影響,但不能就此判定日本佛教以中國為正宗 ,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度,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中日之間佛教教理的交流,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佛教文化對比的信息,無法得出中國佛教文化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中日佛教教理交流展開,未涉及經濟互動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亞洲)。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士大夫秉持“天下事當與天下共之”的理念,以天下為己任,展現出強烈的政治擔當精神。他們通過入閣議事、讀彈文等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履行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B項正確;北宋時期政治環境寬松士大夫參政議政積極性高,但材料突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以及在此精神下出現的君臣共治的局面,排除A項;北宋時期雖然存在“君臣共治”的局面,但并不意味著君臣平等的制約觀念已經形成。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君主仍然擁有最高權力,君臣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等級關系,排除C項;崇文抑武政策是北宋為了防止武將專權而采取的政策。北宋時期君主專制制度仍然在不斷加強,“君臣共治”也并非君權式微,而是君主利用士大夫階層來維護統治的一種方式,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備貯銀專用于軍需、災賑、河工等緊急政務,且嚴格規定需提前上報或事后補報,擅動者治罪,體現出清朝在財政管理中兼顧制度規范與民生需求,反映了國家治理中的理性原則和民本色彩,A項正確;備貯銀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動用需上報,體現強化中央集權而非地方分權,排除B項;備貯銀制度是統一的財政措施,未體現針對地方差異調整策略,排除C項;材料強調嚴懲擅動備貯銀的行為,主要目的是防范而非得出官員貪腐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李鴻章認為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學習歐洲陸海軍的戰術方法,并未認識到其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C項正確;根據材料“貴國之長足進步,使我國從長夜迷夢中覺醒,得益匪淺”可知其在對甲午戰爭進行反思,并未推脫戰爭失敗罪責,排除A項。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同時也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無法得出對洋務運動的前途充滿信心,排除B項;材料強調李鴻章對甲午戰爭的反思和對日本崛起的認識,并未主張完全學習日本的強國之路,排除D項。故選C項。8.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伊犁革命黨人發動起義后成立五族共進會并宣布五族共和,直接目的是防范沙俄乘虛入侵新疆,通過整合各族力量穩定邊疆局勢,避免國家分裂和領土喪失,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訴求,B項正確;五族共和更多是政治聯合而非思想傳播,材料未提及民主共和理念的傳播,排除A項;五族共進會僅是政治聯合的嘗試,當時國內民族間矛盾依然存在,無法證實各族實現空前團結,排除C項;伊犁起義主要是穩定新疆局勢,與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9.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中國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敵人雖占地甚廣,但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游擊戰爭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指出中國國情下游擊戰爭應在外線單獨作戰,為敵后抗戰提供了理論指導,推動了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和敵后抗戰形勢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主要論述的是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作戰方式,并非針對蘇聯革命道路,沒有批駁照搬蘇聯革命道路觀點相關內容,排除A項;當時中國共產黨革命重心仍然是抗日,沒有體現革命重心轉移,排除B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37年已經正式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題干中納爾遜主張優先發展輕工業以快速致富,但新中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結合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西方封鎖、工業基礎薄弱及國家安全壓力,發展重工業可快速建立國防工業和獨立工業體系,如“一五計劃”重點建設鞍鋼等重工業項目,正是基于鞏固政權和增強國力的現實需求,體現了獨立自主與國情結合的發展道路,D項正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實踐推動了一五計劃超額完成,為工業化奠定基礎,與“不利于順利推進”相悖,排除A項;新中國學習蘇聯技術和管理經驗,并未完全排斥西方經驗,排除B項;優先發展重工業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差距,如機械制造等領域取得突破,排除C項。故選D項。11.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圖表信息可知,1979-2008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相關重要講話以及中共文件、國家法律法規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出臺次數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改革開放推進,經濟發展對政策和思想解放有新要求,不斷解放思想,出臺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順應了經濟發展需求,A項正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并非走向私有化,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非公有制經濟展開,未提及國營企業發展情況,不能得出國營企業發展受限制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重點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相關講話和政策法規數量變化,并非強調法制對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圖中展示了多個不同區域的文明,如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文明等,這些文明在早期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各自在相對獨立的空間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文化特征,C項正確;“多元一體” 強調多種文明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整體,但從圖中可以看到,早期人類文明如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等,各自分布在不同區域,在早期并沒有明顯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排除A項;交流互鑒意味著不同文明之間有較為頻繁的相互學習、交流,然而,早期人類文明受交通、通訊等條件限制,在圖中所示的早期階段,并沒有足夠信息表明各文明間存在廣泛深入的交流互鑒,排除B項;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區域文明分布廣泛且具有各自特色,并非起源于同一祖先或同一源頭,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歐洲普遍存在對世俗工作的偏見,認為其“有失紳士身份”,而近代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支持商人和工匠工作,認為這些行為是符合基督教原則的,結合所學,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歐洲出現思想解放運動,這些運動的主導者為了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出重視發展世俗工商業,這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型,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變化,且宗教改革的核心是信仰與勞動觀而非道德改良,排除A項;宗教改革并未否定上帝信仰,而是調整人與上帝的關系,改革后新教仍以信仰為核心,排除C項;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啟蒙運動興起于17世紀末,兩者相隔較久且改革的核心是信仰與勞動倫理,啟蒙運動則聚焦理性、人權,二者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材料指出北美脫離英國的主因是反對英國違背“人民未經同意不納稅”的憲政原則,強調英國議會單方面征稅侵犯殖民地權利,故起義本質是追求政治自主,獨立戰爭后美國在1787年憲法中規定國家政治結構是聯邦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存在本質差異,說明追求獨立自由的政治理想是深層動因,D項正確;北美獨立后建立的憲政制度突破英國模式,并非簡單模仿,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啟蒙思想家的理論主張,僅聚焦憲政原則與稅收矛盾,排除B項;對帝國隨意征稅的回應只是表面現象,深層原因是追求獨立自由,排除C項。故選D項。15.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9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提到德國若與英國爆發戰爭,德國國內金融界會因戰爭對德國外貿的毀滅性影響而對政府施加影響以結束這種局勢,這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聯系緊密,戰爭會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影響國家的對外政策,英國作為當時的經濟強國,其對外政策也必然會受到全球化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經濟因素對德國對外政策的潛在影響,而不是關于世界局勢發展是否能提前預判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德國和英國的綜合國力進行直接比較,無法得出德國綜合國力遠遠不如英國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德國金融界會對政府施加影響,但不能就此得出德國政治受壟斷資本家操控的結論,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讓 莫內主張歐洲統一是為了讓歐洲聯合起來應對美蘇兩極格局的壓力,提高歐洲的國際地位。二戰后,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已經失去了中心地位,讓 莫內的觀點中也沒有體現出要恢復歐洲中心地位的意圖,主要是提高歐洲的國際地位,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根據材料可知,歐洲統一的進程會使歐洲在國際事務中逐漸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不再完全依附于美國,這表明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 可知,讓·莫內反對大國霸權主義的思想,希望通過歐洲的聯合來避免歐洲內部出現新的大國霸權,同時也抵制外部大國對歐洲的控制,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讓·莫內主張歐洲聯合,而歐洲的聯合能夠增強歐洲的實力,使其在國際舞臺上成為重要的一極,順應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7.(1)起因:英國逐步將緬甸北部地區納入其殖民統治,不斷試圖向中國云南西南邊疆地區擴張;英國人對班洪地區的資源虎視眈眈。(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核心訴求:要求英國軍隊停止侵略行為,退回到1900年黃線英方一側;強調佤族各部屬于中國,要求英國軍隊撤出占領地區;希望將雙方的沖突通過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2)解釋:云南民眾的行為,是基于強烈的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懷,是對英國侵略的反抗;他們通過組織義勇軍、發出電文等方式,保持了理性和克制,表達了對英國侵略的反抗和對和平解決爭端的期望;同時,他們積極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價值:這份英國官方檔案中的中國電文,是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是1934年班洪事件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為研究中英邊界問題、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的促進提供了生動教材。(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時空是1934年(中國云南)。起因:根據材料“云南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班洪王胡玉山向英國發出電文……你們的軍隊應該停止掠奪……你們違反了國家準則,進攻了我們的永邦、班老、班洪、爐房。你們在班老地區燒殺搶掠……你們明顯危害了中國防務”并結合所學知識,英國殖民緬甸后向云南擴張,可知,英國殖民勢力以緬甸為跳板,企圖侵占中國滇西南領土并掠奪資源,由此可得出,英國逐步將緬甸北部地區納入其殖民統治,不斷試圖向中國云南西南邊疆地區擴張;英國人對班洪地區的資源虎視眈眈。核心訴求:根據材料“退回到1900年黃線你們一側”“佤族各部都屬于中國”“你們的軍隊必須在三天內撤出”可知,要求英國軍隊停止侵略行為,退回到1900年黃線英方一側;強調佤族各部屬于中國,要求英國軍隊撤出占領地區;根據材料“我們要把我們的遭遇放在兩國談判桌上如實訴說,你們的軍隊必須在三天內撤出,并等待談判結果,我們佤族軍隊也將解甲歸田,如果你們繼續侵略,我們將抵抗到底”可知,希望將雙方的沖突通過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2)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時空是1934年(中國云南)。解釋:根據材料信息“班洪王電文指責英軍侵略,要求退至黃線并強調佤族各部屬中國”并結合所學知識,近代邊疆危機與民族認同,可知云南民眾以歷史依據和現實行動維護領土主權,由此可得出云南民眾的行為,是基于強烈的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懷,是對英國侵略的反抗;根據材料信息“要求談判解決,限期撤軍,同時表示將抵抗到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眾既堅持底線,又主張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由此可得出他們通過組織義勇軍、發出電文等方式,保持了理性和克制,表達了對英國侵略的反抗和對和平解決爭端的期望;根據材料信息“電文提及中央政府談判層級,呼吁英方勿破壞兩國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眾在地方自發抗爭的同時,試圖將事件納入國家外交框架,由此可得出他們積極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價值:根據材料“英國官方檔案中的一封中國電文”可知該電文作為原始外交文件為英國官方檔案收錄,由此可得出這份英國官方檔案中的中國電文,是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是1934年班洪事件的歷史見證;電文中詳述了英軍侵略細節與民眾訴求,結合邊疆史研究需求,可知其內容直接反映中英邊界爭端實態,由此可得出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為研究中英邊界問題、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等提供了重要線索;結合電文的歷史傳播與現實意義,可知其不僅是學術研究素材,由此可得出具有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的促進提供了生動教材。18.1993·蛻變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隨后,一系列突破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蛻變轉型。(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一點即可)保稅區的建設,說明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進一步融入世界。票證時代的終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質量,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價格體制改革,放開了鐵路工業產品價格,減少了政府對價格的直接干預,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以初步發揮,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企業股份制改革,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激發了市場活力。私營經濟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不得照抄材料,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1993年的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蛻變,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篇章。1993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唯有打破體制桎梏,才能釋放經濟活力;唯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才能實現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改革永遠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1993年的中國。首先,題干要求以“1993·蛻變”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根據材料中1993年經濟體制改革的多項舉措及所學知識,1992年南方談話與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得出中心論點:1993年是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蛻變的關鍵節點。其次,根據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進行闡述。根據材料信息“保稅區設立、對外開放推向更高層次”并結合所學知識,1992年南方談話推動開放深化,可知對外開放層次提升助力經濟國際化,體現了對外開放加速,融入全球市場體系;根據材料信息“取消糧票,統購統銷終結”并結合所學知識,計劃經濟依賴票證分配,可知票證制度退出標志計劃經濟向市場轉型,體現出資源配置方式由行政指令轉向市場調節;根據材料信息“價格放開,國家定價商品比重降至5%”可知價格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干預,體現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根據材料信息“企業股份制試點擴大,國企赴港上市”并結合所學知識,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可知股份制推動企業市場化經營,體現初企業活力增強,資本市場逐步開放;根據材料信息“私營經濟快速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非公有制經濟地位提升,可知私營經濟成為增長新動力,體現了所有制結構多元化促進經濟活力釋放。最后進行總結歸納,1993年的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蛻變,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篇章。1993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唯有打破體制桎梏,才能釋放經濟活力;唯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才能實現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改革永遠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根據上述分析進行闡述即可,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爭端背景: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美國,對美國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美國半導體產業界和政界普遍認為,日本的產業政策和市場壁壘對美國的經濟安全和軍事優勢構成挑戰。美國為緩解巨額貿易逆差,維持其霸權地位,對日本采取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爭端的解決:美國憑借301調查、反傾銷調查、關稅制裁等手段施壓,迫使日本做出讓步。在美主日從的不對稱同盟結構下,美國始終掌握談判的主動權,設定談判議程。最終,日本在市場開放和出口限制等方面滿足美國的要求。(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影響: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逐漸被美國重新擠壓,產業競爭力受到一定削弱;美國基本達成既定目標,重拾丟失的市場份額,奪回優勢地位;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的解決深刻重塑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推動產業重心轉移和產業鏈重構。此次爭端的解決進一步鞏固了美日同盟關系,但也暴露了日本在美日不對稱同盟中的弱勢地位。(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啟示: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本質是后發國家技術崛起與傳統霸權國利益沖突的必然產物。我們應從技術依附轉向自主創新,人才與創新,核心技術自主化;全球產業鏈布局,需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充分參與國際合作;熟悉國際規則,積極應對貿易爭端。(言之有理即可,答出一點,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1981年至1992年的世界。首先,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的背景,根據材料一圖表“1981—1992年美日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波動”并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80年代日本產業崛起與冷戰后期經濟競爭,可知日本半導體產業憑借技術研發與政府扶持迅速擴張,沖擊美國市場壟斷地位,由此可知爭端背景是日本技術崛起威脅美國霸權,引發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打壓;然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爭端的解決,根據材料二信息“美國分四階段施壓——反傾銷、協議限制、單邊制裁、市場份額目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通過法律、外交、經濟手段迫使日本讓步,由此可知爭端解決依賴美國在同盟體系中的主導權,日本被動妥協;其次,分析該爭端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圖表信息“美國市場份額回升、日本下降”與材料二“日本完成20%市場份額目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球產業鏈重構,美國重奪優勢而日本競爭力削弱,由此可知爭端重塑全球半導體格局,推動產業鏈向美國集中;最后,得出啟示,結合冷戰結束與全球化加速背景,半導體作為戰略產業關乎軍事與科技霸權,由此可知爭端本質是技術霸權博弈,啟示后發國家需強化自主創新與產業鏈安全。根據上述分析進行闡述即可,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