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OL2025屆高三二輪復習聯考(三)》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1.D(解析】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三個遺址的作物遺存比例均達到或超過80%(粟或稻),非作物類植物遺存比例僅占15%一20%。這表明農業已成為三個遺址的主要生產方式,采集經濟比例大幅下降。農業種植的進行,表明當時先民已步人定居生活.D項正確。題干體現不同地區的農業類型差異(粟作與稻作),屬于“多元”特征,沒有呈現“一體”特征,排除A項。傳統農業技術體系(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的,與題干中的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題干列舉的三個遺址中作物遺存和非作物類植物遺存的比例,無法證明當時黃河流域農業發展水平較高,排除C項。2.D(解析】結合相關史實可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沖擊。題干內容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在官方教育領域、士族內部不斷傳承,這為后來儒學在隋唐時期的復興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鄉約是在宋代出現的,排除A項。魏晉時期的玄學注重清談,這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C項與題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3.C【解析】780年實行兩稅法(戶等制+財產稅),788年為兩稅法實施第8年,山南東道為重要賦稅區(今湖北西北部)。戶等制運作原理:戶籍登記一戶等劃分一賦稅攤派一富戶多征、貧戶少征。兩稅法存在技術性漏洞:戶等三年一造,財產評估主觀性強,胥吏自由裁量權過大。而制度是由人執行的,一些胥吏利用兩稅法的制度漏洞,受賄逆向調節戶等,導致“富者降等,貧者提等”,故C項正確。材料并非強調因吏治腐敗干擾兩稅法執行的效率,排除A項。因為兩稅法以田畝和資產取代人丁作為主要征稅依據,客觀上使人身依附關系松弛,選項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兩稅法仍以戶籍(戶等)作為征稅依據,僅因吏治腐敗導致數據失真、貧民稅負加重,并未脫離戶籍制度,排除D項。4.C[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上都的可拆卸宮帳,體現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傳統:大都的官殿采用中原建筑技術(琉璃瓦頂),象征農耕文明的定居特性。24處行宮(游牧機動性)和大都的宮毀(漢地行政功能),反映游牧與農耕文化的交融,C項正確。題干介紹的是元朝兩都巡幸制度中的建筑式樣區別,與“對草原貴族特權的維護”無關,排除A項。元朝統治者通過兩都巡幸,強化了中央對草原和內地的控制,皇權統治穩定性得到加強,而非削弱,排除B項。“天朝上國”思想是指以中國為宗主國,周邊國家為附屬國,建立的一個藩屬體系,D項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5.A【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并結合相關史實可知,“隆慶開關”通過合法化貿易、擴大市場規模和引入白銀.利于促進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商業資本的集聚,A項正確。鄭和船隊進行的是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而“隆慶開關”是民間貿易合法化,B項混淆了歷史時間與政策性質,排除B項。“十三行”是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官方外貿壟斷機構,與明朝無關,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明初以前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擴展至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排除D項。6.B解析】據材料“機器設備”“雇用了大量的中國工人”“操作及學習機器,因有專業技能,其工人的薪水”及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制造總局使用機器生產且存在雇傭關系,這體現了近代工廠制度的特征,B項正確。洋務企業中民用企業其有官督商辦的性質,排除A項。江南制造總局為軍事工業,產品與市場基本沒有聯系,無利潤可談,排除C項。它是移植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不是明清工場的轉型,排除D項。7.C【解析】題干中的“參議院依據《臨時約法》對袁世凱提出彈劾”“司法機構獨立調查案件”“普通公民開始關注議會辯論、司法審判的公開性”等內容,反映了《臨時約法》確立的民主制度程序得以具體實踐」C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參議院和司法機構按照制度設計對袁世凱進行彈劾和司法調查,沒有涉及對袁世凱專權行為的阻止,排除A項。《臨時約法》在法律上確立民主共和政體,但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B項。結合相關史實可知,責任內閣制因袁世凱與國會的權力斗爭名存實亡,“宋教仁案”后內閣更被袁世凱架空,責任內閣制度沒有完善,排除D項。8.BL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以解讀出,賀龍煙斗:將領沉著自信的視覺符號:簡陋裝備:凸顯精神力量超越物質條件:黃河激流:象征民族危難中的勇毅前行。結合史實可知,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開赴抗日戰場,1941年,皖南事變后的政治語境。B項完全契合創作背景,故B項正確。畫面無國民黨元二輪復習聯考(三)歷史答案第1頁(共4頁)L2025屆高三二輪復習聯考(三)歷史試題72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雅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反映了距今6000年前后部分遺址出土的碳化植物比例情況。根據該表可以推斷,當時遺址作物遺存非作物類植物遺存陜西半坡遺址85%(栗)15%甘肅大地灣遺址80%(粟)20%湖南城頭山遺址85%(稻)15%A.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B.傳統農業技術體系形成C.黃河流域農業發展水平較高D.先民定居生活趨于穩定2.三國時期,魏國的王肅注經,主張回歸經典原義,其《孔子家語注》被西晉列為官學教材。北朝儒者顏之推著《顏氏家訓》,推崇孝道等禮制,成為士族家學的典范。上述現象A.體現出鄉約制度的世俗化B.促進了玄學的形成C.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D.推動了儒學的復興3.貞元四年(788年),山南東道進行戶等核查時,出現胥吏受賄導致“富者降等,貧者提等”的逆向調節現象。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A.吏治的腐敗干擾行政效能B.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加強C.兩稅法實施后的制度漏洞D.戶籍與納稅的逐步脫離4.每年四月,元朝數萬官員隨皇室遷往上都,九月返回大都。這條巡幸路線設置4處行官(驛站)。上都的宮帳群采用可拆卸結構,保留蒙古包居住傳統:大都官費則采用琉璃瓦頂。元朝的兩都巡幸反映出A.對草原貴族特權的維護B.皇權統治穩定性的削弱二輪復習聯考(三)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C.游牧與農耕文化的交融D.“天朝上國”思想盛行5,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設督的館,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閩粵海商轉為合法經營,迅速開辟了前往日本,昌宋(非律賓、握羅(泰國)等國航線。由此推可知,這些舉動A.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C.削弱十三行的壟斷地位B.引發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D.擴展了海上絲路輻射范圍6,1865年,由曾國藩規劃,后由李鴻章實際負責的江南制造總局在上海成立。它的機器設備及主要原料基本依賴進口,它還雇用了大量的中國工人,操作及學習機器,因有專業技能,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一8倍。這表明江南制造總局A.具有明顯官督商辦性質B帶有近代工廠制度特征C.較高利潤提升工人待遇D.實現了明清工場的轉型7.1913年“宋教仁案”中,中華民國參議院依據《臨時約法》對袁世凱提出彈劾,司法機構獨立調查案件。這一過程中,普通公民開始關注議會辯論、司法審判的公開性,并通過輿論監督政府行為。這可用于說明《臨時約法》的實施A.防止了袁世凱專權B.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C.推動了民主化實踐D.完善了責任內閣制度8.李少言1941年創作的版畫《東渡黃河》描繪了1937年八路軍120師東渡黃河的場景。畫中賀龍嘴含煙斗從容指揮,士兵們士氣高昂,與湍急的黃河形成鮮明對比。該作品的主要創作意圖是·A.展現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B.強調中共武裝在抗戰初期的主動作為C.揭露國民政府消極抗戰的嚴重后果D.突出敵后抗戰已成為抗戰的主要形式9.1955年10月,中日兩國簽署第三次經貿協定。下表是該協定簽署后的相關貿易概況。下列選項對此解讀正確的是概況類別貿易總額1955一1957年,連續三年突破1億美元中國出口:以煤炭、大豆、鐵礦石、食鹽等資源為主進出口產品日本出口:集中于鋼材、電動機、水泵等工業品A,建交推動了中日經貿關系的發展B.我國深人實施了全方位外交C.穩定物價成為我國外交重要目標D.我國外交服務于現代化建設二輪復習聯考(三)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內蒙古自治區高三三模(歷史答案).pdf 內蒙古自治區高三三模(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