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57講 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57講 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57講 交通與社會變遷
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
  交通事業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對社會變遷產生重大影響。
線索(一):古代水陸交通
中國、羅馬等一些集權國家重視修筑人工道路,中國、法國等國家人工運河比較發達。在海洋航線方面,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典型代表。水陸交通的發展改善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線索(二):近代以來交通的發展
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使全球的交通聯系和人員往來變成現實。工業革命為交通工具解決了動力問題,火車、輪船、汽車等逐漸在全球流行,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大加強了各大洲之間交往,也便利了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
線索(三):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20世紀以來,現代交通獲得巨大發展。汽車產業的進步和高速公路的修筑,高鐵、飛機及遠洋輪船的研制,極大地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一、水陸交通的變遷
1.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1)陸路交通
世界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中國 秦朝 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朝 絲綢之路貫通后,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元朝 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2)水路交通
中國 春秋 已有運河
秦朝 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隋朝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
元朝 京杭大運河,長度為世界之最
世界 法國 17世紀開通米迪運河,開辟了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荷蘭 17世紀,阿姆斯特丹建立了運河系統
2.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國
西漢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宋元 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
明朝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
(2)世界
早期海上活動 波利尼西亞人、腓尼基人、維京人和阿拉伯人開展海上探險和海上貿易等活動
開辟新航路 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人工運河 1869年,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通;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3.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1)世界
鐵路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蒸汽機車。 ②19世紀上半期,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航運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遠洋輪船出現
汽車 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
(2)中國
鐵路 ①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③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
航運 ①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②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4.交通與社會變遷
(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表現: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
(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表現:運河、鐵路的修建影響了中國的清江浦、鄭州,美國的紐約以及英國的曼徹斯特等。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表現:古代中國為官方服務的郵驛發展,明朝出現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
二、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1.陸海交通的發展
(1)陸上交通的發展
世界 中國
汽車 1908年,福特T型汽車誕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高速公路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二戰后在各國廣泛發展 1988年建成的上海滬嘉高速,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
高鐵 1964年,日本“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 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中國高鐵積極“走出去”
(2)海上交通的發展
①航運技術:20世紀,航海雷達使用,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發展。
②船舶制造:呈現出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和自動化等多種趨勢。
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開通。
④中國造船業:1978年前主要是為國防建設服務。1982年,中國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
2.航空的發展
世界 1903年 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
1914年 美國開通了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等航線
1919年 定期的國際航班在歐洲開通
20世紀70年代 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
中國 (1)1950年,新中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開通中蘇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 (2)中國民用航空發展迅速
3.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
快捷流通 人流和物流時間縮短,世界成為了“地球村”
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
生活變化 現代時間觀念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休閑方式 大眾旅游潮流出現,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拓知識]
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原義是指羅馬帝國交通發達。羅馬帝國建立后,逐漸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羅馬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挖教材]
(1)閱讀選必2第12課第二目“史料閱讀”和《南宋海上貿易路線示意圖》。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其出現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答案:現象:宋代商船眾多,載重量大;海上絲綢之路發達。
有利條件:宋代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
[拓知識] 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
二者都是大洲的分界線;都為海運河;開鑿后都不必繞過某一個地方;都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都位于發展中國家。
[拓思維] 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原因
(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
(2)列強侵華的需要。列強為擴大在華利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
(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挖教材]
(2)閱讀選必2第12課第四目圖片《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中的一枚》。
思考:晚清時期,我國郵政事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近代大清郵政官局的開辦有何影響?
答案:變化:由傳統郵驛制度向近代郵政制度轉變。
影響:便利了信息的傳遞;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強對郵政權的侵犯;推動了中國郵政的現代化。
[拓知識]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的意義
建設高速公路是提高公路運輸能力,并使交通運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在工業化轉向成熟發展階段,大規模建設高速公路,成為各國交通運輸發展的共同規律,產生了巨大的運輸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挖教材]
(3)閱讀選必2第13課第一目圖片《中國高速鐵路分布示意圖》。
思考:新中國成立后陸上交通有什么特點?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點:高速鐵路發展快;里程長;地區不平衡。
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平衡。
[拓知識] 民航客機和國際機場發展的作用
促進城市化;推動航空運輸發展,方便了人員往來、信息交流和物資流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釋概念] 物流業
物流業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根據實際需要實施有機結合的活動的集合。物流業是一個新興產業,不能僅僅等同于運輸業或者倉儲業。
[釋概念] “地球村”
地球村也稱世界村,是對地球的一種比喻說法。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縮小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便利,因而整個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
[圖解史] 立體化交通
主題一 水陸交通的變遷
材料一 (2024·江蘇卷,節選)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材料二 早在1800年前,英國的礦山已經使用“鐵路”(鐵軌),馬拉的貨車,將煤運到運河或者海邊。1829年,利用蒸汽機做動力的火車在新建成的鐵路上行駛,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時速16英里。當時,有鐵路公司的董事們指出“用機車牽引比用馬力牽引可節省經費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議會相繼通過了五十四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到19世紀中期,通車的鐵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時的歐洲正處于建設鐵路的時代。
——摘編自[英]克拉潘
《現代英國經濟史》等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
金版參考:推動西南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儒學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增強了西南地區的民族認同;加強了唐朝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提升了南詔在國際商貿活動中的地位。
(2)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以后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原因。
金版參考:工業革命的開展,運送物資的需要;蒸汽機車發明與使用;運輸生產成本低;政府頒布各項政策予以支持。
中國古代交通的特征
(1)首先服務于政治和軍事,帶有明顯的皇權優先的色彩。
(2)儒家思想觀念影響交通規則,形成了“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的通行規則。
(3)中國古代的交通建設、交通規劃和交通管理都體現出較高的水準。
(4)古代水陸交通發達,歷史悠久,運輸工具先進。
工業革命對交通發展的作用
(1)工業革命促進了陸上交通的發展。蒸汽機的發明改進,促進了蒸汽機車的出現,揭開了人類交通運輸史的新篇章。蒸汽機技術的日益完善,推動了以鐵路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9世紀上半期,人類進入鐵路時代。
(2)工業革命促進了水上交通的發展。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使用蒸汽機發明了汽船,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
(3)冶煉技術的不斷改進和采礦行業的不斷發展,為交通工具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主題二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材料 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個地級市——常德市正式開通高鐵,是湖南高鐵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大事。從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條高鐵——武廣高鐵正式運營開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鐵”目標的圓滿實現僅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時經濟生活圈”。常益長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渝廈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優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戰略工程,更是進一步深化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具體體現。
——摘編自《常德日報》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湖南實現“市市通高鐵”的意義。
金版參考: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與全國各地的聯系);便捷群眾出行;加速全省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發展);有利于湖南經濟結構優化;進一步改變人們觀念等。
現代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趨勢
“高速化” 提高運輸工具的運行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超音速飛機的發展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
“大型化” 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在船舶方面表現最為明顯
“專業化” 指交通運輸工具的專業化,不同的貨物用不同的運輸工具運輸,有利于集中裝卸和技術改革。集裝箱運輸是專業化最突出的體現
現代中國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
(1)新中國的成立為交通運輸業發展提供了政權保障和較為穩定的國內外環境。
(2)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交通運輸的發展。
(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運輸發展。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推動。
(5)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創新進取。
(2024·甘肅卷)下圖為1990年到2012年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統計圖,圖中數據反映出(  )
A.私人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車制造業成為新型支柱性產業
C.人民群眾對自駕游興趣日益增長
D.市場經濟改革推動了交通現代化
試題情境 1990年到2012年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統計圖
考查知識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改革開放的成就
核心價值 通過提取統計圖中的信息,解讀經濟發展對交通的影響,考查學生圖表分析能力和時空觀念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價值觀念
1.信息獲取
時空信息:1990-2012年,中國。
現象信息: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逐年增長。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推進。
解讀顯性信息:統計圖顯示20多年間,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基本為零到超過8000萬輛。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市場經濟改革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增強,同時,市場經濟改革也促進了汽車產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使得私人汽車擁有量大幅增長,體現了市場經濟改革對交通領域的積極影響,推動了交通現代化的發展,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材料沒有涉及汽車與其他交通工具、其他產業數據的對比,無法得出A、B兩項結論,均排除;材料僅涉及私人汽車擁有量,未涉及私人汽車的用途,排除C項。
命題點1:水運影響城市布局
(2024·江蘇卷)如圖為唐代至清代揚州城的變遷圖。據此可知(  )
A.城市中心區域不斷擴大
B.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
C.城市功能分區日趨明顯
D.內河河道交錯密布全城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的規劃圖可以看出從唐代至清代,揚州城的面積在減小,主城逐漸向大運河沿岸靠近,這說明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B項正確。該圖未標示城市中心區域,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功能分區,排除C項;D項僅符合圖中明清時期,排除。
命題點2:中國近代交通
(2021·浙江6月選考)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標志
D.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10年”“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判斷得出,這種交通工具是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故D項正確。汽車由德國人最早發明,故A項錯誤;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項錯誤;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是洋務運動時輪船招商局的創辦,故C項錯誤。
命題點3:漢代郵驛系統
(2023·北京卷) “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1930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 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材料沒有體現對外貿易,①錯誤;“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居盧訾倉以郵行”出土于新疆,體現出漢代“郵”范圍較廣,說明漢朝時期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②正確;材料未體現出郡縣的信息,③錯誤;“郵”范圍較廣說明了漢代交通的發展,漢代在今新疆羅布泊設立糧倉,說明了漢代對邊疆的治理,④正確。故選B項。
命題點4:近代以來交通發展的影響
(2021·天津卷)某學者提出,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對空間和距離的感知也會發生變化,并繪制了如下示意圖予以形象地展示。據此可以認識到(  )
A.科技發展消除了國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
C.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
D.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在空間和距離上的阻隔越來越小,各地區各民族間的聯系不斷增強,反映了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D項正確。A項“消除了國家界限”說法太過夸張,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體,排除C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元代交通促進市鎮興起 13世紀意大利開通的航線 蘇伊士運河開通的影響 鐵路的影響 對晚清鐵路軌距不同的認識 中國交通側重點變化的原因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修建運河的目的 建立近代國家郵政具有必要性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對德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認識 對中國高鐵國際化的認識 新中國重視航空業的原因 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船舶通行政策的變動 對20世紀以來交通發展的認識 對中老鐵路興建的認識 唐與晚清時期的蜀道 秦漢與波斯郵驛制度 對交通工具革新的認識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元代興起一批市鎮。例如,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延祐三年(1316)改為海津鎮。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  )
A.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運河取直航程縮短
C.交通方式創新發展
D.造船航海技術發達
答案:C
解析:元朝創造性地開辟了海運這一區別于傳統的交通方式,而直沽口、劉家港這類市鎮的興起主要是這些地方成為了海運的關鍵點,故選C項。直沽口與劉家港分處南北,因海運而興起,與南北經濟差距拉大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劉家港的興起與運河沒有關系,排除B項;造船航海技術發達有助于海運的發展,但材料更側重于描述交通方式對市鎮興起的影響,排除D項。
2.13世紀,意大利水手們迅速地開辟了通向圍繞歐洲半島的各個海港的直接航線,他們首先通過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戰勝了大西洋的風暴和潮汐,到達了萊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區等遙遠的北方地區。意大利水手們的這一活動(  )
A.直接推動了西歐社會轉型
B.打通了東西方貿易通道
C.有利于意大利商業的發展
D.開啟了大西洋探險序幕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13世紀意大利水手們開辟了新的航線,而且航線涉及區域比較廣,這有利于意大利商業的發展,C項正確。13世紀意大利開通新航線的活動并不會直接推動西歐社會的轉型,排除A項;在13世紀以前,東西方就可以通過地中海進行貿易往來,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險活動是從13世紀開始的,排除D項。
3.19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從廣州到倫敦的運費為30-40銀戈比/普特(戈比:俄國貨幣名稱,1普特≈16.38千克),19世紀七八十年代該路線茶葉運費跌落至3-4英鎊/噸。據此推測費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業革命后輪船具有更大的載重力
B.蘇伊士運河開通后航程縮短
C.石油大量開采促進能源動力的革新
D.鐵路運輸的發展使運力大增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40年代運費較高,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運費降低。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大大減少了航行的距離,B項正確。A、C兩項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廣州到倫敦需走海運,排除D項。
4.有歷史學家在考察19世紀歐洲運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關系時指出:“這種運輸設施的開展,使先前未曾開發地區卷入世界經濟活動內,更因其克服運輸量、畜力、季節及移動速度等限制……工業革命成果得以擴大。”該史學家所說的“運輸革命”最有可能是(  )
A.輪船的通航 B.汽車的量產
C.鐵路的興起 D.運河的開通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的這種運輸設施“克服運輸量、畜力、季節及移動速度等限制”,應該是鐵路的興起。鐵路的大量修建使得工業革命成果得以擴大,C項正確。輪船航行會受到季風的影響,排除A項;汽車有承載量的限制,運輸量低于火車,排除B項;運河的開通不符合“運輸革命”的要求,排除D項。
5.(2025·湖南長沙雅禮中學月考)軌距指鐵路兩股鋼軌頂部內側之間的最短距離,是鐵路工程技術標準之一。下表呈現的是晚清時期部分重要鐵路的相關信息,造成軌距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修筑年份 線路 鐵路軌距(米)
1898-1903 1898-1903 1899-1904 1904-1910 東清鐵路(滿洲里—綏芬河) 南滿鐵路(哈爾濱—大連) 膠濟鐵路(青島—濟南) 滇越鐵路(昆明—河口) 1.524 1.524 1.435 1.000
A.鐵路建設困難程度不同
B.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
C.南北地理環境差異明顯
D.鐵路建設資金豐歉不等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晚清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知,不同區域的軌距不一主要和當時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維護自身利益有關,B項正確。A項不是軌距不同的原因,排除;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客觀原因,排除C項;鐵路主要是列強修建,不存在資金問題,排除D項。
6.(2025·河南洛陽一中一檢)以國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是中國古代交通網的主要特點。鴉片戰爭后,港口與交通的有機連接則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體系的主要形態。這一轉變主要反映了中國(  )
A.中央集權的削弱 B.傳統觀念的改變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經濟結構的變動
答案:D
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隨著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港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港口與交通的有機連接則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體系的主要形態”,表明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動,故選D項。
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000英里擴展至近4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  )
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
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
答案:A
解析:材料內容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企業主投資興建運河,擴大了內陸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運輸成本,有利于增加利潤,從而擴大資本積累,故選A項。優化產業布局是運河修建后會產生的客觀影響,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運河修建與推廣機器生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改善交通條件是擴大資本積累的方式,并非運河修建的目的,排除D項。
8.(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聯考)晚清時期,多種郵遞方式并存,出現了“官辦驛站既貪污腐敗,又不傳遞商民郵件;民信局雖然活躍,但又各自為政,過于分散;各國在華客郵既侵犯中國主權,又任意走私”的局面。材料旨在說明(  )
A.交通的改善推動了郵遞方式多樣化
B.建立起近代國家郵政的必要性
C.傳統的驛站體系已失去其存在價值
D.郵遞方式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當時郵遞方式存在著各自的弊端,所以建立起近代國家郵政具有必要性,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交通的改善,排除A項;C項說法絕對,排除;D項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的問題,排除。
9.下表是20世紀初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狀況。據此可知當時的德國(  )
時間 1901年 1908年 一戰前
汽車工業工人人數 1773人 12400人 50000多人
年產量 884輛 5547輛 20000輛
A.正在進行全面發動戰爭的準備
B.汽車工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C.政府全面干預汽車工業的發展
D.輕重工業的生產比例嚴重失調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1901年到一戰前,德國從事汽車工業的工人人數和汽車年產量都呈迅速發展的態勢。結合所學可知,汽車工業是新興工業,這一行業的發展成為當時德國新的經濟增長點,B項正確。汽車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業,而非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出政府干預,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輕重工業的對比,排除D項。
10.(2025·湖南衡陽期中)2015年6月簽訂的伊朗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協議,85%的造價款由中國提供貸款融資;而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每建設1公里高速鐵路,成本為1700萬-2100萬美元;歐洲則為2500萬-3900萬美元,美國更高。這說明(  )
A.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國際共識
B.伊朗通過鐵路建設提振經濟
C.中國高鐵國際化具有相對優勢
D.鐵路建設成本和國力成反比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高鐵成本更低,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有著相對的優勢,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一帶一路”成為國際共識,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明鐵路建設給伊朗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鐵路建設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鐵路建設成本和國力成反比表述錯誤,排除D項。
11.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確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1951年8月,重工業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業發展方案。新中國重視發展航空業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國航空工業是零基礎
B.維護新中國國家安全
C.培養航空人才需要時間
D.當時工農業基礎薄弱
答案:B
解析: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史實可知,我國重視航空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維護新中國國家安全,B項正確。1950年我國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排除A項;C項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不能說明為何發展航空業,排除。
12.(2025·江西部分學校月考)2021年,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發出通知,除游輪和液化天然氣燃料船外,對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費上調6%。同年,巴拿馬運河管理局也宣布將對產生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費”。這些通告的發布意在(  )
A.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
B.強化運河的生態屏障
C.增加沿線國家的收入
D.從列強手中收回主權
答案:B
解析:“對產生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費’”是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從而減少經過運河的碳排放,這意在強化運河的生態屏障,B項正確。這些通告并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排除A項;加收通行費雖然能夠增加沿線國家的收入,但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2021年之前,埃及和巴拿馬就已經收回了運河主權,排除D項。
13.(2025·河南開封一模)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運、民航、鐵路等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聯運,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交通建設關注的重點。對此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交通聯運網絡成為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
C.西方國家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
D.交通運輸速度和準確性得以保證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方國家在交通建設方面注重整合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實現交通聯運,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排除;交通的運行機制是指交通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個方面,西方國家關注交通聯運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排除。
14.(2025·黑龍江哈爾濱期中)2021年12月,隨著中老(撾)鐵路開通運營,泰國果園采摘的新鮮榴蓮運抵中國昆明僅需7天。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超1190萬人次、貨物超1600萬噸,跨境物流運輸網已覆蓋13個國家和地區,有力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由此可知,中老鐵路的興建(  )
A.利于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
B.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出現
C.彰顯中國鐵路技術的領先地位
D.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實質進展
答案:A
解析:中老鐵路的興建及開通促進了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關系,有助于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A項正確。老撾、泰國不屬于東亞,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比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鐵路技術水平,排除C項;D項夸大了材料內容的范圍,排除。
二、非選擇題
15.(2025·陜西安康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定鼎長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嶺以北的關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則是唐朝富庶的“府庫”。秦、巴之間的梁州(今陜西漢中)是蜀道交通咽喉與“輻湊”之地,又是屏護京師的軍事重鎮,因此蜀道交通通暢與否,事關國家命脈。隨著唐王朝與西南地區關系的加強,蜀道交通管理也納入朝廷管理權限。蜀道北段的重要驛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詔令整修。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興元尹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歸融再次整修斜谷道,這次整修規模很大,僅在散關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間就修建了十五個館驛。
——摘編自馬強
《論唐宋時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材料二 米倉道是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官道,唐宋時期沿途設有驛站,至清道光時期,巴州(米倉道要塞)卻無驛站馬匹。在米倉道的交通建設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來越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的成分越來越多,如通江縣草池鄉嘉禾寨村小新場同治年間(1862-1874年)鄉紳余風林發財后捐資獨立修建的獨善橋。清政府對米倉道的管理也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咸豐十年(1860年)在原巴峪關(或曰“卡門”)修復兩道關隘,即著名的官倉坪,由川陜巡司交叉把關,既據之課收往來商旅之契稅,亦兼收維持治安之效。清代在通江縣設鹽茶道,專事鹽茶稅的征收。雖然歷史上米倉道網絡沿線沒有大型經濟都會,但那些因米倉道而生、星羅棋布的古鄉場市鎮,成為明清米倉道經濟商貿歷史的見證。
——摘編自李久昌
《唐宋至明清時期的米倉道交通及作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政府重視蜀道交通建設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時期蜀道米倉道的演變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答案:(1)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經濟中心;梁州是軍事重鎮和交通咽喉;加強唐王朝與西南地區的聯系;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2)演變特點:驛站馬匹減少;政府投入力度減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增多;管理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出現了一些古鄉場市鎮。
影響: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加強了地方與外界的聯系;但也反映了清政府的統治逐漸衰落。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益州成都平原則是唐朝富庶的‘府庫’”可得,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經濟中心;根據材料一“秦、巴之間的梁州(今陜西漢中)是蜀道交通咽喉與‘輻湊’之地,又是屏護京師的軍事重鎮”可得,梁州是軍事重鎮和交通咽喉;根據材料一“隨著唐王朝與西南地區關系的加強”可得,加強唐王朝與西南地區的聯系;根據材料一“蜀道北段的重要驛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詔令整修”可得,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至清道光時期,巴州(米倉道要塞)卻無驛站馬匹”可得,驛站馬匹減少;根據材料二“清政府投入力度越來越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的成分越來越多”可得,政府投入力度減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增多;根據材料二“清政府對米倉道的管理也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可得,管理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根據材料二“但那些因米倉道而生、星羅棋布的古鄉場市鎮,成為明清米倉道經濟商貿歷史的見證”可得,出現了一些古鄉場市鎮。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與外界的聯系以及清政府的統治等方面思考。
16.(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漢王朝建設遍布全國的交通網,完善了為往來使臣、官員及傳遞政令文書服務的郵驛系統。漢代形成郵、亭、驛、置健全的通信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文書;國家役使百姓為“郵人”,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擔賦役方面有一定優待。驛置以車、馬傳遞文書,也為來往使臣、官員提供食宿等服務。驛置與城鎮構成了人員往來的基本停靠站點,考古材料顯示,在漢代西北地區某條道路上平均每站點相距約38千米。郵驛制度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是國家統一和軍事勝利的基礎,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
——摘編自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首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波斯帝國民族眾多,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國家治理面臨嚴峻考驗。為了治理國家,波斯帝國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了系統的驛道網絡——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帝國主要地區,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設驛站,信差采用逢站換人換馬接力的方式傳遞公函,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郵驛制度確保了波斯帝國掌控信息、軍隊和賦稅等關鍵資源,有助于維護帝國的長治久安。
——摘編自劉雪飛
《波斯帝國御道與郵驛體系功用探析》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秦漢與波斯郵驛制度的異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郵驛制度對國家治理的影響。
答案:(1)相同點:目的方面:兩者都有維護國家統治的目的;傳遞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傳遞的方式;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傳遞和為往來人員提供服務的功能。
不同點:管理主體方面:秦漢郵驛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對分散;傳遞內容方面:秦漢傳遞的內容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多種文書,波斯官方通信對象主要是大王、總督等,傳遞內容以大王書信為主,偶爾波及各地族群,范圍相對較窄;網絡覆蓋方面:秦漢交通網遍布全國,郵驛系統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主要地區的驛道網絡,覆蓋程度可能稍遜一籌。
(2)政治方面: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有利于中央政令下達,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統一;軍事方面:為軍事勝利提供基礎,能使軍事信息及時傳遞,軍隊調度更加高效,有助于鞏固國防;經濟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推動國家整體的經濟文化發展。
解析:第(1)問,相同點:據材料一“為往來使臣、官員及傳遞政令文書服務”,比對材料二“為了治理國家”得出目的方面:兩者都有維護國家統治的目的;據材料一“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驛置以車、馬傳遞文書”,比對材料二“信差采用逢站換人換馬接力的方式傳遞公函”得出傳遞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傳遞的方式;據材料一“驛置以車、馬傳遞文書,也為來往使臣、官員提供食宿等服務”,比對材料二“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得出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傳遞和為往來人員提供服務的功能。不同點:據材料一“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比對材料二“波斯帝國民族眾多,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得出管理主體方面:秦漢郵驛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對分散;據材料一“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文書”,比對材料二“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得出傳遞內容方面:秦漢傳遞的內容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多種文書,波斯官方通信對象主要是大王、總督等,傳遞內容以大王書信為主,偶爾波及各地族群,范圍相對較窄;據材料一“秦漢王朝建設遍布全國的交通網,完善了……郵驛系統”,比對材料二“波斯帝國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了系統的驛道網絡——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帝國主要地區”得出網絡覆蓋方面:秦漢交通網遍布全國,郵驛系統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主要地區的驛道網絡,覆蓋程度可能稍遜一籌。第(2)問,據材料一“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得出政治方面: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有利于中央政令下達,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統一;據材料一“是國家統一和軍事勝利的基礎”得出軍事方面:為軍事勝利提供基礎,能使軍事信息及時傳遞,軍隊調度更加高效,有助于鞏固國防;據材料一“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得出經濟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推動國家整體的經濟文化發展。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間 交通工具 事件
1519-1522年 馬車、帆船 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1872年 熱氣球、汽車、火車 凡爾納根據當時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創作了《環游地球80天》
21世紀 高鐵、噴氣式飛機、磁懸浮列車 地球一周的長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機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時之間,繞地球一周大約需要50小時
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為主題,提煉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一)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進步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
說明:16世紀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和帆船,以畜力、風力或人力等作為動力,速度較慢。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用了3年的時間。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領域的變革,19世紀初期蒸汽輪船和火車相繼發明,蒸汽機逐漸成為驅動交通工具的主要動力,大大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縮短了世界各地溝通聯系的時間。19世紀中后期,凡爾納根據當時可以利用的先進交通工具創作小說,主人公用80天完成了環球旅行。21世紀,高速公路、高鐵、噴氣式飛機等技術的發展,把陸海空交通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大幅度縮短了通行的時間。民航客機繞地球一周大約只要50個小時。各種交通工具把整個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世界成了“地球村”。
綜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資的交流,世界逐漸成為密切聯系的整體。
(示例二)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說明:(略)
(示例三)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縮短了人員流動和物資流通的時間
說明:(略)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完成環行地球所需要的時間大大縮短,因此可提煉出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進步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然后根據材料中的三個時間,結合所學,說明交通工具的進步對世界聯系的影響。最后作出總結,呼應觀點。也可以根據材料提煉其他觀點并作出說明,言之有理即可。
22(共82張PPT)
第四部分 經濟與社會生活
第二十單元 城市、交通、
醫療與社會生活
第57講 交通與社會變遷
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
交通事業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對社會變遷產生重大影響。
線索(一):古代水陸交通
中國、羅馬等一些集權國家重視修筑人工道路,中國、法國等國家人工運河比較發達。在海洋航線方面,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典型代表。水陸交通的發展改善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線索(二):近代以來交通的發展
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使全球的交通聯系和人員往來變成現實。工業革命為交通工具解決了動力問題,火車、輪船、汽車等逐漸在全球流行,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大加強了各大洲之間交往,也便利了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
線索(三):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20世紀以來,現代交通獲得巨大發展。汽車產業的進步和高速公路的修筑,高鐵、飛機及遠洋輪船的研制,極大地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水陸交通的變遷
1.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1)陸路交通
世界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中國 秦朝 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朝 絲綢之路貫通后,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元朝 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2)水路交通
中國 春秋 已有運河
秦朝 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隋朝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
元朝 京杭大運河,長度為世界之最
世界 法國 17世紀開通米迪運河,開辟了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荷蘭 17世紀,阿姆斯特丹建立了運河系統
2.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國
西漢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宋元 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
明朝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
(2)世界
早期海上活動 波利尼西亞人、腓尼基人、維京人和阿拉伯人開展海上探險和海上貿易等活動
開辟新航路 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人工運河 1869年,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通;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3.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1)世界
鐵路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蒸汽機車。
②19世紀上半期,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航運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遠洋輪船出現
汽車 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
(2)中國
鐵路 ①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③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
航運 ①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②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4.交通與社會變遷
(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表現: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
(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表現:運河、鐵路的修建影響了中國的清江浦、鄭州,美國的紐約以及英國的曼徹斯特等。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表現:古代中國為官方服務的郵驛發展,明朝出現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
二、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1.陸海交通的發展
(1)陸上交通的發展
世界 中國
汽車 1908年,福特T型汽車誕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高速公路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二戰后在各國廣泛發展 1988年建成的上海滬嘉高速,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
高鐵 1964年,日本“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 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中國高鐵積極“走出去”
(2)海上交通的發展
①航運技術:20世紀,航海雷達使用,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發展。
②船舶制造:呈現出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和自動化等多種趨勢。
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開通。
④中國造船業:1978年前主要是為國防建設服務。1982年,中國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
2.航空的發展
世界 1903年 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
1914年 美國開通了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等航線
1919年 定期的國際航班在歐洲開通
20世紀70年代 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
中國 (1)1950年,新中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開通中蘇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 (2)中國民用航空發展迅速
3.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
快捷流通 人流和物流時間縮短,世界成為了“地球村”
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
生活變化 現代時間觀念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休閑方式 大眾旅游潮流出現,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拓知識]
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原義是指羅馬帝國交通發達。羅馬帝國建立后,逐漸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羅馬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挖教材]
(1)閱讀選必2第12課第二目“史料閱讀”和《南宋海上貿易路線示意圖》。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其出現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答案:現象:宋代商船眾多,載重量大;海上絲綢之路發達。
有利條件:宋代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
[拓知識] 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
[拓思維] 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原因
二者都是大洲的分界線;都為海運河;開鑿后都不必繞過某一個地方;都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都位于發展中國家。
(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
(2)列強侵華的需要。列強為擴大在華利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
(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挖教材]
(2)閱讀選必2第12課第四目圖片《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中的一枚》。
思考:晚清時期,我國郵政事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近代大清郵政官局的開辦有何影響?
答案:變化:由傳統郵驛制度向近代郵政制度轉變。
影響:便利了信息的傳遞;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強對郵政權的侵犯;推動了中國郵政的現代化。
[拓知識]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的意義
建設高速公路是提高公路運輸能力,并使交通運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在工業化轉向成熟發展階段,大規模建設高速公路,成為各國交通運輸發展的共同規律,產生了巨大的運輸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挖教材]
(3)閱讀選必2第13課第一目圖片《中國高速鐵路分布示意圖》。
思考:新中國成立后陸上交通有什么特點?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點:高速鐵路發展快;里程長;地區不平衡。
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平衡。
[拓知識] 民航客機和國際機場發展的作用
[釋概念] 物流業
促進城市化;推動航空運輸發展,方便了人員往來、信息交流和物資流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物流業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根據實際需要實施有機結合的活動的集合。物流業是一個新興產業,不能僅僅等同于運輸業或者倉儲業。
[釋概念] “地球村”
[圖解史] 立體化交通
地球村也稱世界村,是對地球的一種比喻說法。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縮小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便利,因而整個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水陸交通的變遷
材料一  (2024·江蘇卷,節選)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材料二 早在1800年前,英國的礦山已經使用“鐵路”(鐵軌),馬拉的貨車,將煤運到運河或者海邊。1829年,利用蒸汽機做動力的火車在新建成的鐵路上行駛,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時速16英里。當時,有鐵路公司的董事們指出“用機車牽引比用馬力牽引可節省經費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議會相繼通過了五十四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到19世紀中期,通車的鐵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時的歐洲正處于建設鐵路的時代。
——摘編自[英]克拉潘
《現代英國經濟史》等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以后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原因。
金版參考:推動西南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儒學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增強了西南地區的民族認同;加強了唐朝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提升了南詔在國際商貿活動中的地位。
金版參考:工業革命的開展,運送物資的需要;蒸汽機車發明與使用;運輸生產成本低;政府頒布各項政策予以支持。
中國古代交通的特征
(1)首先服務于政治和軍事,帶有明顯的皇權優先的色彩。
(2)儒家思想觀念影響交通規則,形成了“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的通行規則。
(3)中國古代的交通建設、交通規劃和交通管理都體現出較高的水準。
(4)古代水陸交通發達,歷史悠久,運輸工具先進。
工業革命對交通發展的作用
(1)工業革命促進了陸上交通的發展。蒸汽機的發明改進,促進了蒸汽機車的出現,揭開了人類交通運輸史的新篇章。蒸汽機技術的日益完善,推動了以鐵路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9世紀上半期,人類進入鐵路時代。
(2)工業革命促進了水上交通的發展。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使用蒸汽機發明了汽船,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
(3)冶煉技術的不斷改進和采礦行業的不斷發展,為交通工具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主題二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材料  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個地級市——常德市正式開通高鐵,是湖南高鐵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大事。從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條高鐵——武廣高鐵正式運營開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鐵”目標的圓滿實現僅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時經濟生活圈”。常益長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渝廈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優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戰略工程,更是進一步深化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具體體現。
——摘編自《常德日報》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湖南實現“市市通高鐵”的意義。
金版參考: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與全國各地的聯系);便捷群眾出行;加速全省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發展);有利于湖南經濟結構優化;進一步改變人們觀念等。
現代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趨勢
“高速化” 提高運輸工具的運行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超音速飛機的發展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
“大型化” 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在船舶方面表現最為明顯
“專業化” 指交通運輸工具的專業化,不同的貨物用不同的運輸工具運輸,有利于集中裝卸和技術改革。集裝箱運輸是專業化最突出的體現
現代中國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
(1)新中國的成立為交通運輸業發展提供了政權保障和較為穩定的國內外環境。
(2)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交通運輸的發展。
(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運輸發展。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推動。
(5)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創新進取。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甘肅卷)下圖為1990年到2012年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統計圖,圖中數據反映出(  )
A.私人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車制造業成為新型支柱性產業
C.人民群眾對自駕游興趣日益增長
D.市場經濟改革推動了交通現代化
試題情境 1990年到2012年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統計圖
考查知識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改革開放的成就
核心價值 通過提取統計圖中的信息,解讀經濟發展對交通的影響,考查學生圖表分析能力和時空觀念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價值觀念
1.信息獲取
時空信息:1990-2012年,中國。
現象信息: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逐年增長。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推進。
解讀顯性信息:統計圖顯示20多年間,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基本為零到超過8000萬輛。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市場經濟改革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增強,同時,市場經濟改革也促進了汽車產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使得私人汽車擁有量大幅增長,體現了市場經濟改革對交通領域的積極影響,推動了交通現代化的發展,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材料沒有涉及汽車與其他交通工具、其他產業數據的對比,無法得出A、B兩項結論,均排除;材料僅涉及私人汽車擁有量,未涉及私人汽車的用途,排除C項。
命題點1:水運影響城市布局
(2024·江蘇卷)如圖為唐代至清代揚州城的變遷圖。據此可知(  )
A.城市中心區域不斷擴大
B.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
C.城市功能分區日趨明顯
D.內河河道交錯密布全城
解析:根據材料的規劃圖可以看出從唐代至清代,揚州城的面積在減小,主城逐漸向大運河沿岸靠近,這說明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B項正確。該圖未標示城市中心區域,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功能分區,排除C項;D項僅符合圖中明清時期,排除。
命題點2:中國近代交通
(2021·浙江6月選考)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標志
D.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
解析:由材料“1910年”“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判斷得出,這種交通工具是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故D項正確。汽車由德國人最早發明,故A項錯誤;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項錯誤;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是洋務運動時輪船招商局的創辦,故C項錯誤。
命題點3:漢代郵驛系統
(2023·北京卷) “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1930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 
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材料沒有體現對外貿易,①錯誤;“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居盧訾倉以郵行”出土于新疆,體現出漢代“郵”范圍較廣,說明漢朝時期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②正確;材料未體現出郡縣的信息,③錯誤;“郵”范圍較廣說明了漢代交通的發展,漢代在今新疆羅布泊設立糧倉,說明了漢代對邊疆的治理,④正確。故選B項。
命題點4:近代以來交通發展的影響
(2021·天津卷)某學者提出,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對空間和距離的感知也會發生變化,并繪制了如下示意圖予以形象地展示。據此可以認識到(  )
A.科技發展消除了國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
C.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
D.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在空間和距離上的阻隔越來越小,各地區各民族間的聯系不斷增強,反映了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D項正確。A項“消除了國家界限”說法太過夸張,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體,排除C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元代交通促進市鎮興起 13世紀意大利開通的航線 蘇伊士運河開通的影響 鐵路的 影響 對晚清鐵路軌距不同的認識 中國交通側重點變化的原因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修建運河的目的 建立近代國家郵政具有必要性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對德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認識 對中國高鐵國際化的認識 新中國重視航空業的原因 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船舶通行政策的變動 對20世紀以來交通發展的 認識 對中老鐵路興建的認識 唐與晚清時期的 蜀道 秦漢與波斯郵驛 制度 對交通工具革新的認識
一、選擇題
1.(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元代興起一批市鎮。例如,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延祐三年(1316)改為海津鎮。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  )
A.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運河取直航程縮短
C.交通方式創新發展 D.造船航海技術發達
解析:元朝創造性地開辟了海運這一區別于傳統的交通方式,而直沽口、劉家港這類市鎮的興起主要是這些地方成為了海運的關鍵點,故選C項。直沽口與劉家港分處南北,因海運而興起,與南北經濟差距拉大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劉家港的興起與運河沒有關系,排除B項;造船航海技術發達有助于海運的發展,但材料更側重于描述交通方式對市鎮興起的影響,排除D項。
2.13世紀,意大利水手們迅速地開辟了通向圍繞歐洲半島的各個海港的直接航線,他們首先通過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戰勝了大西洋的風暴和潮汐,到達了萊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區等遙遠的北方地區。意大利水手們的這一活動(  )
A.直接推動了西歐社會轉型
B.打通了東西方貿易通道
C.有利于意大利商業的發展
D.開啟了大西洋探險序幕
解析:據材料可知,13世紀意大利水手們開辟了新的航線,而且航線涉及區域比較廣,這有利于意大利商業的發展,C項正確。13世紀意大利開通新航線的活動并不會直接推動西歐社會的轉型,排除A項;在13世紀以前,東西方就可以通過地中海進行貿易往來,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險活動是從13世紀開始的,排除D項。
3.19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從廣州到倫敦的運費為30-40銀戈比/普特(戈比:俄國貨幣名稱,1普特≈16.38千克),19世紀七八十年代該路線茶葉運費跌落至3-4英鎊/噸。據此推測費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業革命后輪船具有更大的載重力
B.蘇伊士運河開通后航程縮短
C.石油大量開采促進能源動力的革新
D.鐵路運輸的發展使運力大增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40年代運費較高,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運費降低。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大大減少了航行的距離,B項正確。A、C兩項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廣州到倫敦需走海運,排除D項。
4.有歷史學家在考察19世紀歐洲運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關系時指出:“這種運輸設施的開展,使先前未曾開發地區卷入世界經濟活動內,更因其克服運輸量、畜力、季節及移動速度等限制……工業革命成果得以擴大。”該史學家所說的“運輸革命”最有可能是(  )
A.輪船的通航 B.汽車的量產
C.鐵路的興起 D.運河的開通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的這種運輸設施“克服運輸量、畜力、季節及移動速度等限制”,應該是鐵路的興起。鐵路的大量修建使得工業革命成果得以擴大,C項正確。輪船航行會受到季風的影響,排除A項;汽車有承載量的限制,運輸量低于火車,排除B項;運河的開通不符合“運輸革命”的要求,排除D項。
5.(2025·湖南長沙雅禮中學月考)軌距指鐵路兩股鋼軌頂部內側之間的最短距離,是鐵路工程技術標準之一。下表呈現的是晚清時期部分重要鐵路的相關信息,造成軌距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鐵路建設困難程度不同 B.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
C.南北地理環境差異明顯 D.鐵路建設資金豐歉不等
修筑年份 線路 鐵路軌距(米)
1898-1903 1898-1903 1899-1904 1904-1910 東清鐵路(滿洲里—綏芬河) 南滿鐵路(哈爾濱—大連) 膠濟鐵路(青島—濟南) 滇越鐵路(昆明—河口) 1.524
1.524
1.435
1.000
解析:結合所學晚清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知,不同區域的軌距不一主要和當時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維護自身利益有關,B項正確。A項不是軌距不同的原因,排除;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客觀原因,排除C項;鐵路主要是列強修建,不存在資金問題,排除D項。
6.(2025·河南洛陽一中一檢)以國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是中國古代交通網的主要特點。鴉片戰爭后,港口與交通的有機連接則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體系的主要形態。這一轉變主要反映了中國(  )
A.中央集權的削弱 B.傳統觀念的改變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經濟結構的變動
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隨著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港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港口與交通的有機連接則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體系的主要形態”,表明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動,故選D項。
7.(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000英里擴展至近4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  )
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
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
解析:材料內容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企業主投資興建運河,擴大了內陸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運輸成本,有利于增加利潤,從而擴大資本積累,故選A項。優化產業布局是運河修建后會產生的客觀影響,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運河修建與推廣機器生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改善交通條件是擴大資本積累的方式,并非運河修建的目的,排除D項。
8.(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聯考)晚清時期,多種郵遞方式并存,出現了“官辦驛站既貪污腐敗,又不傳遞商民郵件;民信局雖然活躍,但又各自為政,過于分散;各國在華客郵既侵犯中國主權,又任意走私”的局面。材料旨在說明(  )
A.交通的改善推動了郵遞方式多樣化
B.建立起近代國家郵政的必要性
C.傳統的驛站體系已失去其存在價值
D.郵遞方式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
解析:當時郵遞方式存在著各自的弊端,所以建立起近代國家郵政具有必要性,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交通的改善,排除A項;C項說法絕對,排除;D項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的問題,排除。
9.下表是20世紀初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狀況。據此可知當時的德國(  )
A.正在進行全面發動戰爭的準備
B.汽車工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C.政府全面干預汽車工業的發展
D.輕重工業的生產比例嚴重失調
時間 1901年 1908年 一戰前
汽車工業工人人數 1773人 12400人 50000多人
年產量 884輛 5547輛 20000輛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1901年到一戰前,德國從事汽車工業的工人人數和汽車年產量都呈迅速發展的態勢。結合所學可知,汽車工業是新興工業,這一行業的發展成為當時德國新的經濟增長點,B項正確。汽車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業,而非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出政府干預,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輕重工業的對比,排除D項。
10.(2025·湖南衡陽期中)2015年6月簽訂的伊朗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協議,85%的造價款由中國提供貸款融資;而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每建設1公里高速鐵路,成本為1700萬-2100萬美元;歐洲則為2500萬-3900萬美元,美國更高。這說明(  )
A.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國際共識
B.伊朗通過鐵路建設提振經濟
C.中國高鐵國際化具有相對優勢
D.鐵路建設成本和國力成反比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高鐵成本更低,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有著相對的優勢,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一帶一路”成為國際共識,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明鐵路建設給伊朗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鐵路建設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鐵路建設成本和國力成反比表述錯誤,排除D項。
11.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確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1951年8月,重工業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業發展方案。新中國重視發展航空業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國航空工業是零基礎
B.維護新中國國家安全
C.培養航空人才需要時間
D.當時工農業基礎薄弱
解析: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史實可知,我國重視航空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維護新中國國家安全,B項正確。1950年我國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排除A項;C項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不能說明為何發展航空業,排除。
12.(2025·江西部分學校月考)2021年,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發出通知,除游輪和液化天然氣燃料船外,對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費上調6%。同年,巴拿馬運河管理局也宣布將對產生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費”。這些通告的發布意在(  )
A.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 B.強化運河的生態屏障
C.增加沿線國家的收入 D.從列強手中收回主權
解析:“對產生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費’”是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從而減少經過運河的碳排放,這意在強化運河的生態屏障,B項正確。這些通告并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排除A項;加收通行費雖然能夠增加沿線國家的收入,但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2021年之前,埃及和巴拿馬就已經收回了運河主權,排除D項。
13.(2025·河南開封一模)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運、民航、鐵路等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聯運,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交通建設關注的重點。對此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交通聯運網絡成為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
C.西方國家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
D.交通運輸速度和準確性得以保證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方國家在交通建設方面注重整合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實現交通聯運,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排除;交通的運行機制是指交通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個方面,西方國家關注交通聯運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排除。
14.(2025·黑龍江哈爾濱期中)2021年12月,隨著中老(撾)鐵路開通運營,泰國果園采摘的新鮮榴蓮運抵中國昆明僅需7天。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超1190萬人次、貨物超1600萬噸,跨境物流運輸網已覆蓋13個國家和地區,有力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由此可知,中老鐵路的興建(  )
A.利于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
B.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出現
C.彰顯中國鐵路技術的領先地位
D.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實質進展
解析:中老鐵路的興建及開通促進了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關系,有助于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A項正確。老撾、泰國不屬于東亞,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比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鐵路技術水平,排除C項;D項夸大了材料內容的范圍,排除。
二、非選擇題
15.(2025·陜西安康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定鼎長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嶺以北的關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則是唐朝富庶的“府庫”。秦、巴之間的梁州(今陜西漢中)是蜀道交通咽喉與“輻湊”之地,又是屏護京師的軍事重鎮,因此蜀道交通通暢與否,事關國家命脈。隨著唐王朝與西南地區關系的加強,蜀道交通管理也納入朝廷管理權限。蜀道北段的重要驛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詔令整修。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興元尹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歸融再次整修斜谷道,這次整修規模很大,僅在散關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間就修建了十五個館驛。
——摘編自馬強《論唐宋時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材料二 米倉道是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官道,唐宋時期沿途設有驛站,至清道光時期,巴州(米倉道要塞)卻無驛站馬匹。在米倉道的交通建設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來越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的成分越來越多,如通江縣草池鄉嘉禾寨村小新場同治年間(1862-1874年)鄉紳余風林發財后捐資獨立修建的獨善橋。清政府對米倉道的管理也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咸豐十年(1860年)在原巴峪關(或曰“卡門”)修復兩道關隘,即著名的官倉坪,由川陜巡司交叉把關,既據之課收往來商旅之契稅,亦兼收維持治安之效。清代在通江縣設鹽茶道,專事鹽茶稅的征收。雖然歷史上米倉道網絡沿線沒有大型經濟都會,但那些因米倉道而生、星羅棋布的古鄉場市鎮,成為明清米倉道經濟商貿歷史的見證。
——摘編自李久昌《唐宋至明清時期的米倉道交通及作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政府重視蜀道交通建設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時期蜀道米倉道的演變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答案: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經濟中心;梁州是軍事重鎮和交通咽喉;加強唐王朝與西南地區的聯系;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答案:演變特點:驛站馬匹減少;政府投入力度減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增多;管理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出現了一些古鄉場市鎮。
影響: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加強了地方與外界的聯系;但也反映了清政府的統治逐漸衰落。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益州成都平原則是唐朝富庶的‘府庫’”可得,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經濟中心;根據材料一“秦、巴之間的梁州(今陜西漢中)是蜀道交通咽喉與‘輻湊’之地,又是屏護京師的軍事重鎮”可得,梁州是軍事重鎮和交通咽喉;根據材料一“隨著唐王朝與西南地區關系的加強”可得,加強唐王朝與西南地區的聯系;根據材料一“蜀道北段的重要驛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詔令整修”可得,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至清道光時期,巴州(米倉道要塞)卻無驛站馬匹”可得,驛站馬匹減少;根據材料二“清政府投入力度越來越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的成分越來越多”可得,政府投入力度減小,地方官員與民間合力維護增多;根據材料二“清政府對米倉道的管理也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可得,管理趨向經濟和安全考慮;根據材料二“但那些因米倉道而生、星羅棋布的古鄉場市鎮,成為明清米倉道經濟商貿歷史的見證”可得,出現了一些古鄉場市鎮。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與外界的聯系以及清政府的統治等方面思考。
16.(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漢王朝建設遍布全國的交通網,完善了為往來使臣、官員及傳遞政令文書服務的郵驛系統。漢代形成郵、亭、驛、置健全的通信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文書;國家役使百姓為“郵人”,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擔賦役方面有一定優待。驛置以車、馬傳遞文書,也為來往使臣、官員提供食宿等服務。驛置與城鎮構成了人員往來的基本停靠站點,考古材料顯示,在漢代西北地區某條道路上平均每站點相距約38千米。郵驛制度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是國家統一和軍事勝利的基礎,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
——摘編自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首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波斯帝國民族眾多,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國家治理面臨嚴峻考驗。為了治理國家,波斯帝國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了系統的驛道網絡——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帝國主要地區,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設驛站,信差采用逢站換人換馬接力的方式傳遞公函,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郵驛制度確保了波斯帝國掌控信息、軍隊和賦稅等關鍵資源,有助于維護帝國的長治久安。
——摘編自劉雪飛
《波斯帝國御道與郵驛體系功用探析》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秦漢與波斯郵驛制度的異同。
答案:相同點:目的方面:兩者都有維護國家統治的目的;傳遞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傳遞的方式;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傳遞和為往來人員提供服務的功能。
不同點:管理主體方面:秦漢郵驛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對分散;傳遞內容方面:秦漢傳遞的內容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多種文書,波斯官方通信對象主要是大王、總督等,傳遞內容以大王書信為主,偶爾波及各地族群,范圍相對較窄;網絡覆蓋方面:秦漢交通網遍布全國,郵驛系統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主要地區的驛道網絡,覆蓋程度可能稍遜一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郵驛制度對國家治理的影響。
答案:政治方面: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有利于中央政令下達,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統一;軍事方面:為軍事勝利提供基礎,能使軍事信息及時傳遞,軍隊調度更加高效,有助于鞏固國防;經濟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推動國家整體的經濟文化發展。
解析:第(1)問,相同點:據材料一“為往來使臣、官員及傳遞政令文書服務”,比對材料二“為了治理國家”得出目的方面:兩者都有維護國家統治的目的;據材料一“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驛置以車、馬傳遞文書”,比對材料二“信差采用逢站換人換馬接力的方式傳遞公函”得出傳遞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傳遞的方式;據材料一“驛置以車、馬傳遞文書,也為來往使臣、官員提供食宿等服務”,比對材料二“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得出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傳遞和為往來人員提供服務的功能。不同點:據材料一“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比對材料二“波斯帝國民族眾多,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得出管理主體方面:秦漢郵驛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權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對分散;
據材料一“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文書”,比對材料二“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得出傳遞內容方面:秦漢傳遞的內容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多種文書,波斯官方通信對象主要是大王、總督等,傳遞內容以大王書信為主,偶爾波及各地族群,范圍相對較窄;據材料一“秦漢王朝建設遍布全國的交通網,完善了……郵驛系統”,比對材料二“波斯帝國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了系統的驛道網絡——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帝國主要地區”得出網絡覆蓋方面:秦漢交通網遍布全國,郵驛系統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主要地區的驛道網絡,覆蓋程度可能稍遜一籌。
第(2)問,據材料一“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得出政治方面: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有利于中央政令下達,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統一;據材料一“是國家統一和軍事勝利的基礎”得出軍事方面:為軍事勝利提供基礎,能使軍事信息及時傳遞,軍隊調度更加高效,有助于鞏固國防;據材料一“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得出經濟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推動國家整體的經濟文化發展。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間 交通工具 事件
1519-1522年 馬車、帆船 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1872年 熱氣球、汽車、火車 凡爾納根據當時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創作了《環游地球80天》
21世紀 高鐵、噴氣式飛機、磁懸浮列車 地球一周的長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機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時之間,繞地球一周大約需要50小時
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為主題,提煉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一)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進步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
說明:16世紀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和帆船,以畜力、風力或人力等作為動力,速度較慢。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用了3年的時間。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領域的變革,19世紀初期蒸汽輪船和火車相繼發明,蒸汽機逐漸成為驅動交通工具的主要動力,大大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縮短了世界各地溝通聯系的時間。19世紀中后期,凡爾納根據當時可以利用的先進交通工具創作小說,主人公用80天完成了環球旅行。21世紀,高速公路、高鐵、噴氣式飛機等技術的發展,把陸海空交通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大幅度縮短了通行的時間。民航客機繞地球一周大約只要50個小時。各種交通工具把整個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世界成了“地球村”。
綜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資的交流,世界逐漸成為密切聯系的整體。
(示例二)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說明:(略)
(示例三)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縮短了人員流動和物資流通的時間
說明:(略)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完成環行地球所需要的時間大大縮短,因此可提煉出觀點:交通工具的革新進步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然后根據材料中的三個時間,結合所學,說明交通工具的進步對世界聯系的影響。最后作出總結,呼應觀點。也可以根據材料提煉其他觀點并作出說明,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阳县| 东乡县| 穆棱市| 安徽省| 伊金霍洛旗| 体育| 丽水市| 如皋市| 章丘市| 永和县| 盐边县| 辉南县| 门头沟区| 永靖县| 九江市| 海南省| 囊谦县| 铁力市| 缙云县| 芜湖县| 分宜县| 华坪县| 鸡泽县| 吐鲁番市| 亳州市| 交城县| 弥渡县| 民权县| 肇源县| 香格里拉县| 桃园市| 宾川县| 瑞昌市| 马公市| 慈溪市| 桂阳县| 达州市| 额尔古纳市| 郧西县| 耒阳市|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