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8講 醫療與公共衛生知道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了解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疫病的流行讓人類飽受痛苦,不僅帶來人口死亡與社會混亂,也給人類政治、經濟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但客觀上促進了公共衛生與醫療手段的進步。線索(一):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古代天花、鼠疫等重大疫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人們為防治疫病進行不懈的努力,各國越來越重視公共衛生,逐漸采取一些基本公共衛生措施和醫療手段。在中醫藥的發展過程中,涌現了許多杰出的醫藥學家,為人們留下了不朽的醫學經典;西方醫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對改變中國民眾的醫學觀念和生活方式起了積極作用。線索(二):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西方國家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建立和發展,主要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以及醫療保障體系等;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現代醫療衛生體系。一、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1.歷史上的疫病(1)表現天花 古埃及時期和18世紀的歐洲鼠疫 6世紀時的地中海沿岸和14世紀時的歐洲斑疹傷寒 20世紀早期,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大流感 1918-1919年,全球大暴發(2)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3)防治①古代重視公共衛生 古羅馬 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中國古代 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重視疫病防治 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明朝中期,人痘接種法廣泛使用于防治天花建立救治機構 中國古代 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羅馬 醫院收治疫病患者②近代18世紀晚期 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9世紀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巴氏消毒法1928年 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2.中醫藥的成就(1)古代理論體系 ①戰國時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 ②戰國至西漢間成書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臨床經驗 ①東漢華佗創制“麻沸散”“五禽戲”。 ②東漢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③唐朝孫思邈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被后人尊稱為“藥王”針灸 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很大作用中藥典籍 ①唐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②明朝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①總結臨床經驗;廣泛設立中醫院與中醫院校;整理中醫典籍,開發中成藥制劑。②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肘后備急方》啟發,分離出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③21世紀以來,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3.西醫在中國的傳播(1)西醫成就①17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觀察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②19世紀,創立了實驗藥理學。(2)西醫傳播①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②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隨后西醫院校也建立起來。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二、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1.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1)體系構成: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2)西方國家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各層級的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單位大量出現;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傳染病得到控制醫療服務體系與藥品供應體系 二戰后,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藥品供應得到了基本保障醫療保障體系 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宣布建成“福利國家”(3)中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搭建起覆蓋全國的醫療網絡,出臺相應法律法規,推行計劃免疫,積極防治傳染病擴大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 把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處理等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完善藥品供應體系 規范藥品收費標準,加大醫藥扶貧力度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①20世紀60年代,把城鎮工作人員納入公費醫療系統。 ②改革開放后,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2.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1)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①西方發達國家的基礎醫學突飛猛進。重視防疫工作,不少長期困擾人類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較徹底的消除。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大幅增長。②中國醫療技術發展迅速,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①二戰后,許多國家和地區注重公共衛生的建設。鄉村衛生條件有所改觀。養成個人衛生習慣。②新中國成立后,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衛生運動。(3)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①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講衛生成為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②注重精神衛生,重視心理健康。[拓知識] 古代疫病產生及傳播的原因[拓知識] 黑死病與文藝復興黑死病促使人們去追求現世生活,同時也使得人們對人生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推動人們沖破了教會的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創造了條件。[拓知識] 中醫藥的特征 主要有兩點:一是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都具有統一性;二是辨證論治,中醫藥具有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對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藥物和非藥物療法,并用內治和外治法進行整體綜合調節與治療。[辨正誤](1)“藥食同源”是西醫迥異于中醫的重要觀點,不利于傳統的養生保健觀念的發展。(×)(2)《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被稱為“東方藥學巨典”。(×)(3)近代以來,西醫開始傳入中國。(×)(4)西醫傳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也改變了國人的健康觀念,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5)澳門白馬行醫院創辦于1569年,是中國第一家西式醫院。(√)[釋概念] 醫療保障制度與醫療保險制度(1)醫療保障制度:是指社會利益再分配的一種方式,國家通過這一方式將一部分社會財富用于社會低收入階層,保障他們的基本健康需求,改善其生活質量。(2)醫療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按照保險原則為解決居民防病治病問題而籌集、分配和使用醫療保險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醫療保健事業的有效籌資機制,是構成社會保險制度的一種比較進步的制度,也是世界上應用相當普遍的一種衛生費用管理模式。[挖教材]閱讀選必2第15課第一目圖片《鄉村醫生在為農民診斷病情》。思考:鄉村醫生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中有什么貢獻?答案: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辨正誤](6)注射疫苗是現代醫學中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7)計劃免疫是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8)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下屬的專門機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中國是世界衛生組織創始國之一。(√)主題一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材料一 近代醫史學者謝觀認為,中國歷代政府重視醫學者無過于宋。宋代皇帝重視醫學,并將其與“仁政”思想結合起來。自唐安史之亂后,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戰亂的時期,各種疾病廣泛流行。同時,兩宋時期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災害的發生引起疫情的暴發。宋長期受到遼、西夏、金、蒙古等政權的威脅,戰事不斷,士兵死傷無數,軍營急需醫療救治。社會的不同需求,對當時的醫學提出了尖銳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醫者開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應付迫切的現實需求,而這也正好為醫家提供了實踐的機會,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臨床能力和醫療理論水平。——摘編自趙軍斌《宋代的醫學發展及其原因解析》材料二 歐美傳教士深感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嚴重。他們將傳教與公共衛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并推動了預防天花的種牛痘技術的推廣、對眼病的防治、對鼠疫等流行病的預防宣傳和治療。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則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從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從總體上說,民國年間多數城市在政府推動下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如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的廣州、武漢等,但內地的城市則相對較差。——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醫學發展的原因。金版參考:皇帝對醫學的重視;長期戰亂需要醫療支持;自然災害頻發對醫學的要求;醫藥人才的涌現;儒學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金版參考:從傳教士推動到政府主導(形式多元);由租界向外不斷推廣(范圍不斷擴大);深受西方思想、制度影響;區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傳統中醫藥學的特點歷史悠久;重視經驗積累與總結,臨床治療經驗豐富,理論體系獨特完整;強調天人合一,辨證施治;藥食同源;著述豐富,人才輩出;政府介入與管理;影響深遠。古代中醫藥學發展的原因(1)經濟因素:我國古代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一直處于世界前列,農耕經濟發達。(2)政治因素:大多數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中央集權體制的推動。(3)文化因素:統治者重視醫學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儒家經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響;道家陰陽調和辯證思想的影響。近代西醫在中國傳播的背景及影響維度 闡釋背景 (1)列強入侵打開中國國門。 (2)西方文明的傳入。 (3)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洋務運動的興起)。 (4)受到日本的影響影響 (1)沖擊了傳統的醫療制度與醫療觀念,促進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近代化。 (2)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 (3)促進國人思想解放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4)動搖了中醫的地位。 (5)助推了列強侵華活動主題二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材料 新中國成立初,黨和政府確定了“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有步驟地開展農村衛生工作,建立行政村衛生所、培養基層衛生人才、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有效遏制了惡性傳染病的傳播。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完善醫療機構經營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的供給,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保障人民健康優先發展,推動形成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戰略轉變,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聚焦重大疾病,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摘編自《人民日報》《健康報》等[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經驗,并從社會治理的角度闡述其影響。金版參考:經驗: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的理論創新;中西醫結合,防治結合,注重醫學科技創新;重視醫療隊伍建設,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影響: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強化了全民健康意識、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增強了社會的和諧安定,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定“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健康基礎。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的作用(1)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2)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致力維護、保障和增進全體居民的健康,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將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貢獻,因此其發展至關重要。(3)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眾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4)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使人們能夠強化公共衛生觀念、增強自身體質、注重精神衛生、重視心靈健康,從而實現身心幸福。(5)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防疫抗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浙江6月選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閱讀下表,據此可知( )時間 農村合作醫療相關史實1955年 農村合作醫療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興起1976年 全國90%的行政村(生產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79年 《農村合作醫療章程(試行草案)》發布,拉開了改革序幕1980年 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呈下降趨勢1991年 國務院啟動農村合作醫療新一輪改革2003年 國務院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2008年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所有含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參加新農合人口超8.1億,參合率達到91.5%2016年 國務院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①中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過程曲折但成效顯著②農村合作醫療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興起③政府主導搭建起覆蓋全國農村的醫療保障網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已健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試題情境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歷程考查知識 新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核心價值 通過分析材料,理解新中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與意義,考查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彰顯對民生保障與國家穩定發展緊密聯系的關注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55-2016年,中國農村。現象信息:農村合作醫療經歷了興起、發展、改革、下降、再改革、整合的多個階段。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中國大力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解讀顯性信息: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歷經多個階段。1955年興起;1976年全國大部分行政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說明在特定歷史時期取得了一定成果;1979年開始改革,意味著對原有制度的調整;1980年覆蓋率下降,顯示出發展過程中的波折;2003年國務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體現了國家對農村醫療的高度重視;2008年全面覆蓋且參合率高,表明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整合兩項制度,進一步優化醫療保障體系。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過程雖有曲折,但成效顯著,①正確。同時,政府在不同階段積極作為,主導搭建起覆蓋全國農村的醫療保障網,③正確。故選__A__項。3.排除干擾“1955年農村合作醫療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興起”,而不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興起,②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已健全”的說法過于絕對,④錯誤。命題點1:古代疫病防治(2021·重慶卷)下圖為《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歷代疫病流行分布與理論創新及人口增長對照圖”。它反映出( )A.歷代疫病流行頻數呈現不斷上升趨勢B.歷代疫病流行頻數與人口數量成正比C.中醫理論的創新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期D.明清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揚棄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3世紀,張仲景《傷寒論》問世”“明末清代產生溫病學說”可知,中醫理論的創新都出現在疫病流行頻次增加的時候,說明疫病高發期推動中醫理論的創新,故選C項。“不斷上升趨勢”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由圖表可知,并非每個朝代的疫病流行頻次都與人口數量成正比,排除B項;圖表信息中無法體現出明清溫病學說和《傷寒論》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命題點2:中醫藥發展與國家支持(2018·全國卷Ⅲ)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官修本草……由朝廷頒行”可知,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大都是由國家制定或頒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藥學的發展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故B項正確。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受大一統政治體制的影響,但“源于”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涉及漢、唐、宋、明多個朝代,故“宋明理學”錯誤,排除D項。命題點3:西醫的傳播(2021·河北卷)20世紀初,清政府對城市清潔、防疫檢疫等公共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個人衛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間要求更加嚴格,居民如患病應積極向醫院或主管機構上報。對此,時人多有微詞,而有識之士不僅積極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識之士旨在( )A.推動政府政治改革 B.促進民主思想傳播C.提升居民個體素質 D.喚起民族強健意識答案:D解析:有識之士支持政府對城市清潔、防疫檢疫等公共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也贊同嚴格要求個人衛生,這表明有識之士旨在喚起民族強健意識,故D項正確。命題點4:衛生防疫體系全球化(2021·遼寧卷)1851年歐洲國家召開第一次國際衛生大會,1907年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建立,爾后,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相繼成為疫病防治領域技術咨詢者和跨國行動計劃的倡導者、領導者、協調者和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A.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C.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D.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國際衛生防疫體系從歐洲擴展到全球,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C項錯誤,A項正確。B項與事實不符,排除;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疫病對中古西歐的影響 宋代瘟疫防治的特點 阿拉伯帝國的醫學 傳統士人對避疫習俗的看法 中西醫學有一致性 對《黃帝內經》的認識 張仲景醫學的特色 對明代醫學家孫一奎生平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后中西醫的發展 晚清時期國人對中醫發展的認識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法租界防疫的目的 美國醫療體系的霸權特征 赤腳醫生 改革開放后醫療事業的改革 新中國改善農村衛生環境的措施 對天花在全球被根除的認識 對中國近代疫病防治以及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認識 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疫病暴發情況一、選擇題1.(2025·廣東深圳7校聯考期中)16-17世紀,瘟疫在西歐頻繁暴發,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束手無策。世俗醫學要求當局注意城市公共衛生,實施隔離、清掃街道、禁止集會等,有效防止了疫病的進一步傳播,而傳統宗教療法幾乎被拋棄。據此可知,西方疫病( )A.客觀上沖擊了宗教的權威性和神圣性B.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C.促使西方國家民眾信仰危機開始出現D.直接導致歐洲宗教運動興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教會對于16-17世紀發生在西歐的瘟疫束手無策,促使人民將視角轉向世俗醫學,這種情況打擊了宗教的權威性和神圣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疫病與文藝復興運動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主要表現歐洲人民對于傳統宗教療法的摒棄,沒有體現西方國家民眾的信仰危機,排除C項;歐洲宗教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是馬丁·路德頒布的《九十五條論綱》,排除D項。2.宋代建立以各級官吏為主導、社會民眾力量為輔助的疫病防治體系。各級官府一方面繼續采用傳統的賑濟措施,另一方面將新醫藥學知識應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醫診治、施散藥品、建立醫院、隔離病人、掩埋尸體等措施。據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A.社會力量發揮核心作用B.重視防疫方法創新與運用C.受到儒學禮樂思想影響D.自然災害頻發推動其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宋代各級官府注重將新醫藥學知識應用于疫病防治,說明它重視防疫方法的創新與運用,B項正確。宋代瘟疫防治仍以各級官吏為主導,社會民眾力量只是起輔助作用,排除A項;C項從材料信息看不出來,排除;材料不能說明“頻發”,排除D項。3.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全國有30多所醫院,各醫院設有藥房和為婦女特設的病房。政府對醫生和藥劑師要求很嚴,他們都須經過考試,只有成績合格者才能從業。這反映了在阿拉伯帝國時期( )A.醫學逐步趨于科學化B.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C.政府重視醫學的發展D.東西方醫學開始匯通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阿拉伯帝國全國有30多所醫院,政府對醫生和藥劑師要求嚴格,說明政府重視醫學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醫學領域的科學化,排除A項;材料提及有為婦女特設的病房,但不能體現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西方醫學,排除D項。4.(2025·廣東肇慶聯考)清初的梁章鉅在分析避疫習俗時說:“一為不慈,一為不孝,在僻陋鄉愚無知妄作,其罪已不勝誅,乃竟有詩禮之家,亦復相率效尤,真不可解”。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主流倫理價值觀念影響疫病治療B.士人認為瘟疫防治須阻斷傳染源C.中醫學為疫病預防提供理論依據D.避疫習俗嚴重削弱國家治理能力答案:A解析:梁章鉅批評了避疫習俗中的不慈不孝行為,認為即使在受過詩禮教育的家庭中也有這種現象,這是難以理解的,即使在疫病面前,也不應放棄對親人的照顧,因為這關乎恩義和道德。體現了傳統倫理價值觀念對防疫行為的影響,故選A項,排除B項。梁章鉅的言論中并未直接涉及中醫學理論,排除C項;避疫習俗有利于國家治理,排除D項。5.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被瘋狗咬過后的治療方法,“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該方法與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體相近。這可以說明( )A.當時我國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B.中醫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C.中醫注重借鑒和采納西醫的治療方法D.中西醫部分診療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東晉《肘后備急方》中對于狂犬病治療方式的記載與近代狂犬病疫苗大體相近,說明中西醫部分診療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故選D項。《肘后備急方》記載的方法是咬后措施,并不是注射疫苗防疫,排除A項;材料反映中西醫醫療方法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并不是具有迷信色彩,排除B項;材料并無中西醫的交流,排除C項。6.《黃帝內經》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并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思想( )A.彰顯了實踐經驗體系的建構B.堅持了道家無為而治理論C.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D.蘊含了樸素的唯物論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人和萬物皆同源共生,生命現象是自然演變的結果;“(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認為人要順應自然,由此可知《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C項正確。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材料與道家“無為”思想無關,排除B項;唯物論思想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排除D項。7.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闡述了協調平衡、調和陰陽、和解病機的治療觀;配伍精當、法則鮮明“君臣佐使”的方劑原則。據此可知,仲景醫學( )A.蘊含傳統思想的學術特色B.推崇陰陽五行的哲學觀念C.重視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D.傳承以人為本的仁愛情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調和陰陽”“君臣佐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醫學理論有一些陰陽學、儒學等理念,蘊含著傳統的學術特色,A項正確。仲景醫學是關于疾病的治療方法與理念,不是哲學,排除B項;材料不體現臨床經驗,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以人為本,排除D項。8.(2025·江蘇江陰月考)下表為明代醫學家孫一奎生平一覽表,對此理解最為合理的是( )條目 內容學醫動機 自述“先父……攻制藝過苦……體罷憊而弱益甚……見之惻隱心焉,事親者不可不知醫”習醫過程 初行商,偶遇異人授秘方,而后鉆研歷代的“脈象說”、《黃帝內經》等醫學理論行醫經歷 因醫術高超顯于士大夫,后遇妓者李雙,患痼疾,予診之醫學成果 《赤水玄珠》(廣輯《黃帝內經》成果)、《醫旨緒余》(評述前朝諸家學說)、《孫氏醫案》(記錄臨床案例)A.學醫動機體現傳統主流價值觀的轉變B.習醫具有偶然性和傳承性的特點C.行醫經歷反映其階級固化觀念被打破D.其醫學成果重視理論創新與實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偶遇異人授秘方”“鉆研歷代的‘脈象說’、《黃帝內經》等醫學理論”可知,孫一奎的習醫具有偶然性和傳承性的特點,B項正確。孫一奎的學醫動機很大程度出于對父親的孝道,體現了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主流價值觀并未發生轉變,排除A項;根據“遇妓者李雙,患痼疾,予診之”這一信息難以得出孫一奎的“階級固化觀念被打破”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信息“廣輯《黃帝內經》成果”“評述前朝諸家學說”等無法體現創新性,排除D項。9.1960年,衛生部在《關于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經驗交流座談會情況的報告》中指出,“不少疑難病癥如晚期血吸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聾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也有顯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療效果已高于國際先進水平”。這表明( )A.新中國的醫療技術領先世界B.我國大力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C.西醫必須學習中醫才能發展D.中、西醫團結合作能夠取長補短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少疑難病癥治療效果已高于國際先進水平,說明中、西醫團結合作能夠取長補短,故選D項。據材料“其中有一些的治療效果已高于國際先進水平”不能以偏概全得出新中國的醫療技術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強調中西醫結合,未涉及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排除。10.(2025·安徽十校聯考)1893年夏,上海格致書院例行的夏季考試出了一道比較中西醫學優劣的考題,其中前三名均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應該互相學習;差不多同時,鄭觀應發表《醫道》一文,認為醫學的教育,應該在研究傳統經典的基礎上,參以西醫之長,精益求精。這( )A.表明中西醫體系實現有效結合B.說明西醫更加科學合理C.表達了國人對中醫的革新主張D.反映醫學救國成為共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無論是考試的作答者還是鄭觀應的文章,都認可西醫的成果,認為應該學習西醫,故可看出中國人主張對中醫進行革新,C項正確。材料里只能看出學界倡導學習西醫,是否實現了中西醫體系的結合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中醫和西醫都具有可行之處,排除B項;材料不能上升到醫學救國的高度,排除D項。11.(2025·內蒙古赤峰月考)在1873年春夏間,上海《申報》曾連載“法租界工部局為人種痘”的告示50次。告示中稱往種痘之中國貧困者可得錢三百文,作調養之費。法租界工部局的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 )A.撫恤弱勢群體 B.穩定區域社會秩序C.推動西醫傳播 D.加強租界社會保障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租界工部局免費為人種痘,并為貧困者發放三百文錢的調養費,其目的在于防范疫病在租界內流行,從而穩定區域社會秩序,B項正確。12.(2025·安徽六安期末)美國的醫療衛生體系比較發達,但美國的醫療衛生體系注重市場競爭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創新能力,注重醫療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領先優勢的獲得和維持,而不是公民的醫療福利與公平。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美國( )A.醫療技術的創新受政治體制的影響B.醫療體系具有明顯的霸權國家特征C.“自由、平等、人權”思想的虛偽性D.醫療科技創新成果與疫情防治脫鉤答案:B解析:美國憑借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醫療衛生體系比較發達,但是“注重醫療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領先優勢的獲得和維持”體現出其醫療衛生體系服務于美國的霸權主義,并未關注公民的醫療福利與公平,B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科技創新能力受到政治體制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著醫療體系的問題出發,并未涉及“自由、平等、人權”思想,排除C項;材料無法反映醫療科技創新成果與疫情防治脫鉤,排除D項。13.新中國成立后,培養了大量不脫離農業集體勞務、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到1975年全國已有150多萬名。幾乎每個生產大隊都能擁有2名深受群眾歡迎的“頭戴草帽身背藥箱、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的赤腳醫生。赤腳醫生的出現( )A.提高了國家整體的醫療衛生水平B.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C.推動了新型醫療合作制度的發展D.是特殊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成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赤腳醫生的醫療水平不高,但分布較廣,是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成就,D項正確。培養赤腳醫生屬于低水平的醫療衛生建設,排除A項;赤腳醫生只能滿足人民群眾低水平的醫療衛生需求,排除B項;新型醫療合作制度是當前我國著力建設的,與赤腳醫生無關,排除C項。14.(2025·江蘇響水中學期中)198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了醫療改革市場化方向,并制定了具體政策,如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等。這次醫改( )A.保證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B.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C.促進了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立D.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答案:D解析:“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等政策,有利于醫院增加收入;“以副補主”“以工助醫”,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D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的內容只是國家醫療衛生改革中的一個環節,不能保證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排除A項;1989年尚未明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排除B項;材料提及的是醫療衛生某一方面的改革,不能擴大為“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排除C項。15.(2025·安徽蕪湖期末)20世紀60年代,我國農村掀起了“兩管五改”工作,“兩管”就是管水、管糞,“五改”就是改良水井、廁所、畜圈、爐灶、環境。這項工作( )A.解決了農村公共衛生問題B.順應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C.有利于改善農村衛生環境D.體現了鄉村成為醫療工作的重點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管五改”工作主要涉及衛生環境,這有利于改善農村的衛生環境,C項正確。A項“解決了”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當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還未開始,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城市,無法得出鄉村成為醫療工作的重點的結論,排除D項。16.(2025·湖北“騰云”聯盟聯考)1958年,蘇聯率先提出在全球范圍內根除天花的理念。1962年開始,美國、蘇聯的政府與科學家團結合作,在非洲、印度等地持續進行疫苗接種,使得20世紀70年代末天花在全球范圍內被根除。據此反映( )A.合作共贏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B.美蘇關系的緩和C.美蘇對抗本質是國家利益沖突D.蘇聯實力的衰退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為消滅天花,美國、蘇聯進行合作,最終獲得成功,說明合作共贏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A項正確。材料中時間段美蘇既有緩和又有激烈冷戰對抗,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美蘇對抗,排除C項;材料無法看出蘇聯實力變化,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初期,中央政府對疫病制度性的救療基本缺失,朝廷有時會臨時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但并不常見且限于京城。而具有儒家道德信念的地方官在鄉賢及民間慈善機構的促動和協助下,一般不會坐視不顧,他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設藥局延(聘請)醫診治;制送丸藥;建醮(道士設壇念經做法事)祈禱;刊刻醫書等。20世紀以后,清潔、檢疫、隔離、消毒等應對疫病的舉措已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先進”而主流的防疫觀念。1911年,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級防疫組織。1915年3月,北洋政府頒布了《傳染病預防條例》。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歷經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國終于建立起了相對健全的瘟疫防治機制。——摘編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療事業探析》等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過政府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大力投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科研等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通過計劃手段進行管理,確保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全國絕大部分人口在發生疾病風險時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費用保障。全國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醫療衛生服務,確保了醫療衛生服務在全國范圍的公平供給。——摘編自牟海林《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實現》(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社會在疫病防治方面取得的進步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其進步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答案:(1)進步:防疫觀念更新,更加科學;制定專門的防疫法規條例;建立了相對健全的瘟疫防治機制。因素:政府支持;西方防疫思想的傳入;進步人士的推動。(2)特點:政府統一規劃;發展迅速,體系完整;計劃管理,經費保障充足;覆蓋范圍廣泛;供給公平。原因:黨和政府的重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人民當家作主;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20世紀以后,清潔、檢疫、隔離、消毒等應對疫病的舉措已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先進’而主流的防疫觀念”“北洋政府頒布了《傳染病預防條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終于建立起了相對健全的瘟疫防治機制”概括。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政府的做法并結合所學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通過政府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大力投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通過計劃手段進行管理,確保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全國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醫療衛生服務,確保了醫療衛生服務在全國范圍的公平供給”概括。第二小問,結合第一小問回答即可。18.(2025·山西晉城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東漢末年至隋朝前期,中國北方地區除在較短時間內處于統一狀態外,各政權更替頻繁,社會長期處在分裂、動蕩與戰亂之中。此外,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導致這一時期的人口在較長時間內呈大規模流動狀態。與此同時,就生態環境而言,由于森林等植被較前代受到較為明顯的破壞,人口相對集中的關中及中原地區民眾的生活環境有所惡化。特別是這一時期的氣候出現嚴重的異常現象,北方地區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寒冷與高濕之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方地區頻繁暴發大規模疫情。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疫病暴發情況朝代 跨度(年) 疫病次數 疫病頻度東漢末 200-219 4 5.00三國 220-264 5 9.00西晉 265-316 20 2.60十六國 317-385 15 4.6北魏 386-533 19 7.79東魏、西魏及北齊、北周 534-580 13 3.62隋朝前期 581-599 5 3.80——摘編自王飛《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的疫病與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3-6世紀的疫病與中國北方社會,自擬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3-6世紀中國北方疫病頻度的變化是社會局勢變動的縮影闡述:疫病的暴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3-6世紀的中國存在諸如社會動蕩、人口流動頻繁、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等加劇疫情傳播風險的因素,但不同時期疫情暴發的頻度明顯受到了社會局勢的影響。東漢末年、三國曹魏時期以及北魏時期,黃河流域處于相對統一的狀態,疫病暴發的周期明顯較長,尤其是曹魏和北魏時期,中國北方獲得統一后,小農經濟逐漸恢復,少數民族大批歸附或大規模封建化,人口流動性下降,疫情的破壞作用明顯減輕。西晉雖然實現了短暫統一,但民族關系緊張且爆發了八王之亂,社會動蕩不安,政權防疫機能難以正常發揮作用。十六國時期及北朝后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口流動頻繁,致使疫情頻發;隋初發動了討伐南朝的大規模戰爭,客觀上也造成了人口大規模、大范圍的流動,疫情暴發頻度較此前只是稍有緩解。綜上所述,3-6世紀中國北方的疫情呈現出多發性、反復性等特點,而社會局勢的安定與否對疫病暴發的頻度高低有著較為密切的影響。解析:首先,根據材料“各政權更替頻繁,社會長期處在分裂、動蕩與戰亂之中”“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導致這一時期的人口在較長時間內呈大規模流動狀態”“特別是這一時期的氣候出現嚴重的異常現象,北方地區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寒冷與高濕之中”及表格可知,疫病暴發頻度與社會狀況相關,可以擬定論題:3-6世紀中國北方疫病頻度的變化是社會局勢變動的縮影。其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圍繞3-6世紀中國北方疫病頻度變化影響因素總況、不同時期疫情暴發的頻度明顯受到社會局勢的影響等角度進行論述。最后,以總結性的語言升華所擬定的論題。21(共76張PPT)第四部分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十單元 城市、交通、醫療與社會生活第58講 醫療與公共衛生知道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了解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疫病的流行讓人類飽受痛苦,不僅帶來人口死亡與社會混亂,也給人類政治、經濟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但客觀上促進了公共衛生與醫療手段的進步。線索(一):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古代天花、鼠疫等重大疫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人們為防治疫病進行不懈的努力,各國越來越重視公共衛生,逐漸采取一些基本公共衛生措施和醫療手段。在中醫藥的發展過程中,涌現了許多杰出的醫藥學家,為人們留下了不朽的醫學經典;西方醫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對改變中國民眾的醫學觀念和生活方式起了積極作用。線索(二):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西方國家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建立和發展,主要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以及醫療保障體系等;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1.歷史上的疫病(1)表現天花 古埃及時期和18世紀的歐洲鼠疫 6世紀時的地中海沿岸和14世紀時的歐洲斑疹傷寒 20世紀早期,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大流感 1918-1919年,全球大暴發(2)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3)防治①古代重視公共衛生 古羅馬 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中國古代 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重視疫病防治 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明朝中期,人痘接種法廣泛使用于防治天花建立救治機構 中國古代 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羅馬 醫院收治疫病患者②近代18世紀晚期 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9世紀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巴氏消毒法1928年 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2.中醫藥的成就(1)古代理論體系 ①戰國時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②戰國至西漢間成書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臨床經驗 ①東漢華佗創制“麻沸散”“五禽戲”。②東漢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③唐朝孫思邈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被后人尊稱為“藥王”針灸 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很大作用中藥典籍 ①唐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②明朝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①總結臨床經驗;廣泛設立中醫院與中醫院校;整理中醫典籍,開發中成藥制劑。②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肘后備急方》啟發,分離出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③21世紀以來,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3.西醫在中國的傳播(1)西醫成就①17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觀察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②19世紀,創立了實驗藥理學。(2)西醫傳播①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②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隨后西醫院校也建立起來。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二、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1.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1)體系構成: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2)西方國家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各層級的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單位大量出現;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傳染病得到控制醫療服務體系與藥品供應體系 二戰后,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藥品供應得到了基本保障醫療保障體系 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宣布建成“福利國家”(3)中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搭建起覆蓋全國的醫療網絡,出臺相應法律法規,推行計劃免疫,積極防治傳染病擴大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 把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處理等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完善藥品供應體系 規范藥品收費標準,加大醫藥扶貧力度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①20世紀60年代,把城鎮工作人員納入公費醫療系統。②改革開放后,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2.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1)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①西方發達國家的基礎醫學突飛猛進。重視防疫工作,不少長期困擾人類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較徹底的消除。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大幅增長。②中國醫療技術發展迅速,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①二戰后,許多國家和地區注重公共衛生的建設。鄉村衛生條件有所改觀。養成個人衛生習慣。②新中國成立后,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衛生運動。(3)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①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講衛生成為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②注重精神衛生,重視心理健康。[拓知識] 古代疫病產生及傳播的原因[拓知識] 黑死病與文藝復興黑死病促使人們去追求現世生活,同時也使得人們對人生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推動人們沖破了教會的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創造了條件。[拓知識] 中醫藥的特征主要有兩點:一是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都具有統一性;二是辨證論治,中醫藥具有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對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藥物和非藥物療法,并用內治和外治法進行整體綜合調節與治療。[辨正誤](1)“藥食同源”是西醫迥異于中醫的重要觀點,不利于傳統的養生保健觀念的發展。( )(2)《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被稱為“東方藥學巨典”。( )(3)近代以來,西醫開始傳入中國。( )(4)西醫傳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也改變了國人的健康觀念,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5)澳門白馬行醫院創辦于1569年,是中國第一家西式醫院。( )√×××√[釋概念] 醫療保障制度與醫療保險制度(1)醫療保障制度:是指社會利益再分配的一種方式,國家通過這一方式將一部分社會財富用于社會低收入階層,保障他們的基本健康需求,改善其生活質量。(2)醫療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按照保險原則為解決居民防病治病問題而籌集、分配和使用醫療保險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醫療保健事業的有效籌資機制,是構成社會保險制度的一種比較進步的制度,也是世界上應用相當普遍的一種衛生費用管理模式。[挖教材]閱讀選必2第15課第一目圖片《鄉村醫生在為農民診斷病情》。思考:鄉村醫生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中有什么貢獻?答案: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辨正誤](6)注射疫苗是現代醫學中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 )(7)計劃免疫是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8)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下屬的專門機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中國是世界衛生組織創始國之一。 (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材料一 近代醫史學者謝觀認為,中國歷代政府重視醫學者無過于宋。宋代皇帝重視醫學,并將其與“仁政”思想結合起來。自唐安史之亂后,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戰亂的時期,各種疾病廣泛流行。同時,兩宋時期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災害的發生引起疫情的暴發。宋長期受到遼、西夏、金、蒙古等政權的威脅,戰事不斷,士兵死傷無數,軍營急需醫療救治。社會的不同需求,對當時的醫學提出了尖銳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醫者開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應付迫切的現實需求,而這也正好為醫家提供了實踐的機會,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臨床能力和醫療理論水平。——摘編自趙軍斌《宋代的醫學發展及其原因解析》材料二 歐美傳教士深感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嚴重。他們將傳教與公共衛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并推動了預防天花的種牛痘技術的推廣、對眼病的防治、對鼠疫等流行病的預防宣傳和治療。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則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從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從總體上說,民國年間多數城市在政府推動下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如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的廣州、武漢等,但內地的城市則相對較差。——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醫學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金版參考:皇帝對醫學的重視;長期戰亂需要醫療支持;自然災害頻發對醫學的要求;醫藥人才的涌現;儒學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金版參考:從傳教士推動到政府主導(形式多元);由租界向外不斷推廣(范圍不斷擴大);深受西方思想、制度影響;區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傳統中醫藥學的特點歷史悠久;重視經驗積累與總結,臨床治療經驗豐富,理論體系獨特完整;強調天人合一,辨證施治;藥食同源;著述豐富,人才輩出;政府介入與管理;影響深遠。古代中醫藥學發展的原因(1)經濟因素:我國古代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一直處于世界前列,農耕經濟發達。(2)政治因素:大多數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中央集權體制的推動。(3)文化因素:統治者重視醫學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儒家經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響;道家陰陽調和辯證思想的影響。近代西醫在中國傳播的背景及影響維度 闡釋背景 (1)列強入侵打開中國國門。(2)西方文明的傳入。(3)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洋務運動的興起)。(4)受到日本的影響影響 (1)沖擊了傳統的醫療制度與醫療觀念,促進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近代化。(2)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3)促進國人思想解放和社會生活的變化。(4)動搖了中醫的地位。(5)助推了列強侵華活動主題二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材料 新中國成立初,黨和政府確定了“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有步驟地開展農村衛生工作,建立行政村衛生所、培養基層衛生人才、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有效遏制了惡性傳染病的傳播。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完善醫療機構經營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的供給,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保障人民健康優先發展,推動形成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戰略轉變,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聚焦重大疾病,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摘編自《人民日報》《健康報》等[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經驗,并從社會治理的角度闡述其影響。金版參考:經驗: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的理論創新;中西醫結合,防治結合,注重醫學科技創新;重視醫療隊伍建設,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影響: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強化了全民健康意識、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增強了社會的和諧安定,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定“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健康基礎。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的作用(1)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2)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致力維護、保障和增進全體居民的健康,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將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貢獻,因此其發展至關重要。(3)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眾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4)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使人們能夠強化公共衛生觀念、增強自身體質、注重精神衛生、重視心靈健康,從而實現身心幸福。(5)中國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防疫抗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3·浙江6月選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閱讀下表,據此可知( )時間 農村合作醫療相關史實1955年 農村合作醫療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興起1976年 全國90%的行政村(生產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79年 《農村合作醫療章程(試行草案)》發布,拉開了改革序幕1980年 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呈下降趨勢1991年 國務院啟動農村合作醫療新一輪改革2003年 國務院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2008年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所有含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參加新農合人口超8.1億,參合率達到91.5%2016年 國務院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①中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過程曲折但成效顯著②農村合作醫療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興起③政府主導搭建起覆蓋全國農村的醫療保障網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已健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試題情境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歷程考查知識 新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核心價值 通過分析材料,理解新中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與意義,考查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彰顯對民生保障與國家穩定發展緊密聯系的關注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55-2016年,中國農村。現象信息:農村合作醫療經歷了興起、發展、改革、下降、再改革、整合的多個階段。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中國大力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解讀顯性信息: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歷經多個階段。1955年興起;1976年全國大部分行政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說明在特定歷史時期取得了一定成果;1979年開始改革,意味著對原有制度的調整;1980年覆蓋率下降,顯示出發展過程中的波折;2003年國務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體現了國家對農村醫療的高度重視;2008年全面覆蓋且參合率高,表明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整合兩項制度,進一步優化醫療保障體系。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過程雖有曲折,但成效顯著,①正確。同時,政府在不同階段積極作為,主導搭建起覆蓋全國農村的醫療保障網,③正確。故選__A__項。3.排除干擾“1955年農村合作醫療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興起”,而不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興起,②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已健全”的說法過于絕對,④錯誤。命題點1:古代疫病防治(2021·重慶卷)下圖為《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歷代疫病流行分布與理論創新及人口增長對照圖”。它反映出( )A.歷代疫病流行頻數呈現不斷上升趨勢B.歷代疫病流行頻數與人口數量成正比C.中醫理論的創新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期D.明清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揚棄解析:由材料“公元3世紀,張仲景《傷寒論》問世”“明末清代產生溫病學說”可知,中醫理論的創新都出現在疫病流行頻次增加的時候,說明疫病高發期推動中醫理論的創新,故選C項。“不斷上升趨勢”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由圖表可知,并非每個朝代的疫病流行頻次都與人口數量成正比,排除B項;圖表信息中無法體現出明清溫病學說和《傷寒論》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命題點2:中醫藥發展與國家支持(2018·全國卷Ⅲ)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解析:由材料信息“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官修本草……由朝廷頒行”可知,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大都是由國家制定或頒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藥學的發展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故B項正確。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受大一統政治體制的影響,但“源于”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涉及漢、唐、宋、明多個朝代,故“宋明理學”錯誤,排除D項。命題點3:西醫的傳播(2021·河北卷)20世紀初,清政府對城市清潔、防疫檢疫等公共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個人衛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間要求更加嚴格,居民如患病應積極向醫院或主管機構上報。對此,時人多有微詞,而有識之士不僅積極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識之士旨在( )A.推動政府政治改革 B.促進民主思想傳播C.提升居民個體素質 D.喚起民族強健意識解析:有識之士支持政府對城市清潔、防疫檢疫等公共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也贊同嚴格要求個人衛生,這表明有識之士旨在喚起民族強健意識,故D項正確。命題點4:衛生防疫體系全球化(2021·遼寧卷)1851年歐洲國家召開第一次國際衛生大會,1907年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建立,爾后,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相繼成為疫病防治領域技術咨詢者和跨國行動計劃的倡導者、領導者、協調者和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A.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C.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D.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國際衛生防疫體系從歐洲擴展到全球,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C項錯誤,A項正確。B項與事實不符,排除;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疫病對中古西歐的 影響 宋代瘟疫防治的特點 阿拉伯帝國的醫學 傳統士人對避疫習俗的看法 中西醫學有一致性 對《黃帝內經》的認識 張仲景醫學的特色 對明代醫學家孫一奎生平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后中西醫的發展 晚清時期國人對中醫發展的認識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法租界防疫的目的 美國醫療體系的霸權特征 赤腳 醫生 改革開放后醫療事業的改革 新中國改善農村衛生環境的措施 對天花在全球被根除的認識 對中國近代疫病防治以及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認識 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疫病暴發情況一、選擇題1.(2025·廣東深圳7校聯考期中)16-17世紀,瘟疫在西歐頻繁暴發,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束手無策。世俗醫學要求當局注意城市公共衛生,實施隔離、清掃街道、禁止集會等,有效防止了疫病的進一步傳播,而傳統宗教療法幾乎被拋棄。據此可知,西方疫病( )A.客觀上沖擊了宗教的權威性和神圣性B.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C.促使西方國家民眾信仰危機開始出現D.直接導致歐洲宗教運動興起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教會對于16-17世紀發生在西歐的瘟疫束手無策,促使人民將視角轉向世俗醫學,這種情況打擊了宗教的權威性和神圣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疫病與文藝復興運動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主要表現歐洲人民對于傳統宗教療法的摒棄,沒有體現西方國家民眾的信仰危機,排除C項;歐洲宗教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是馬丁·路德頒布的《九十五條論綱》,排除D項。2.宋代建立以各級官吏為主導、社會民眾力量為輔助的疫病防治體系。各級官府一方面繼續采用傳統的賑濟措施,另一方面將新醫藥學知識應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醫診治、施散藥品、建立醫院、隔離病人、掩埋尸體等措施。據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A.社會力量發揮核心作用 B.重視防疫方法創新與運用C.受到儒學禮樂思想影響 D.自然災害頻發推動其發展解析:根據材料,宋代各級官府注重將新醫藥學知識應用于疫病防治,說明它重視防疫方法的創新與運用,B項正確。宋代瘟疫防治仍以各級官吏為主導,社會民眾力量只是起輔助作用,排除A項;C項從材料信息看不出來,排除;材料不能說明“頻發”,排除D項。3.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全國有30多所醫院,各醫院設有藥房和為婦女特設的病房。政府對醫生和藥劑師要求很嚴,他們都須經過考試,只有成績合格者才能從業。這反映了在阿拉伯帝國時期( )A.醫學逐步趨于科學化 B.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C.政府重視醫學的發展 D.東西方醫學開始匯通解析:材料強調阿拉伯帝國全國有30多所醫院,政府對醫生和藥劑師要求嚴格,說明政府重視醫學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醫學領域的科學化,排除A項;材料提及有為婦女特設的病房,但不能體現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西方醫學,排除D項。4.(2025·廣東肇慶聯考)清初的梁章鉅在分析避疫習俗時說:“一為不慈,一為不孝,在僻陋鄉愚無知妄作,其罪已不勝誅,乃竟有詩禮之家,亦復相率效尤,真不可解”。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主流倫理價值觀念影響疫病治療B.士人認為瘟疫防治須阻斷傳染源C.中醫學為疫病預防提供理論依據D.避疫習俗嚴重削弱國家治理能力解析:梁章鉅批評了避疫習俗中的不慈不孝行為,認為即使在受過詩禮教育的家庭中也有這種現象,這是難以理解的,即使在疫病面前,也不應放棄對親人的照顧,因為這關乎恩義和道德。體現了傳統倫理價值觀念對防疫行為的影響,故選A項,排除B項。梁章鉅的言論中并未直接涉及中醫學理論,排除C項;避疫習俗有利于國家治理,排除D項。5.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被瘋狗咬過后的治療方法,“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該方法與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體相近。這可以說明( )A.當時我國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B.中醫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C.中醫注重借鑒和采納西醫的治療方法D.中西醫部分診療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東晉《肘后備急方》中對于狂犬病治療方式的記載與近代狂犬病疫苗大體相近,說明中西醫部分診療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故選D項。《肘后備急方》記載的方法是咬后措施,并不是注射疫苗防疫,排除A項;材料反映中西醫醫療方法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并不是具有迷信色彩,排除B項;材料并無中西醫的交流,排除C項。6.《黃帝內經》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并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思想( )A.彰顯了實踐經驗體系的建構B.堅持了道家無為而治理論C.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D.蘊含了樸素的唯物論思想解析:材料“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人和萬物皆同源共生,生命現象是自然演變的結果;“(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認為人要順應自然,由此可知《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C項正確。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材料與道家“無為”思想無關,排除B項;唯物論思想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排除D項。7.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闡述了協調平衡、調和陰陽、和解病機的治療觀;配伍精當、法則鮮明“君臣佐使”的方劑原則。據此可知,仲景醫學( )A.蘊含傳統思想的學術特色 B.推崇陰陽五行的哲學觀念C.重視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 D.傳承以人為本的仁愛情懷解析:根據材料“調和陰陽”“君臣佐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醫學理論有一些陰陽學、儒學等理念,蘊含著傳統的學術特色,A項正確。仲景醫學是關于疾病的治療方法與理念,不是哲學,排除B項;材料不體現臨床經驗,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以人為本,排除D項。8.(2025·江蘇江陰月考)下表為明代醫學家孫一奎生平一覽表,對此理解最為合理的是( )條目 內容學醫動機 自述“先父……攻制藝過苦……體罷憊而弱益甚……見之惻隱心焉,事親者不可不知醫”習醫過程 初行商,偶遇異人授秘方,而后鉆研歷代的“脈象說”、《黃帝內經》等醫學理論行醫經歷 因醫術高超顯于士大夫,后遇妓者李雙,患痼疾,予診之醫學成果 《赤水玄珠》(廣輯《黃帝內經》成果)、《醫旨緒余》(評述前朝諸家學說)、《孫氏醫案》(記錄臨床案例)A.學醫動機體現傳統主流價值觀的轉變B.習醫具有偶然性和傳承性的特點C.行醫經歷反映其階級固化觀念被打破D.其醫學成果重視理論創新與實踐解析:根據材料“偶遇異人授秘方”“鉆研歷代的‘脈象說’、《黃帝內經》等醫學理論”可知,孫一奎的習醫具有偶然性和傳承性的特點,B項正確。孫一奎的學醫動機很大程度出于對父親的孝道,體現了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主流價值觀并未發生轉變,排除A項;根據“遇妓者李雙,患痼疾,予診之”這一信息難以得出孫一奎的“階級固化觀念被打破”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信息“廣輯《黃帝內經》成果”“評述前朝諸家學說”等無法體現創新性,排除D項。9.1960年,衛生部在《關于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經驗交流座談會情況的報告》中指出,“不少疑難病癥如晚期血吸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聾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也有顯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療效果已高于國際先進水平”。這表明( )A.新中國的醫療技術領先世界B.我國大力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C.西醫必須學習中醫才能發展D.中、西醫團結合作能夠取長補短解析:據材料可知,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少疑難病癥治療效果已高于國際先進水平,說明中、西醫團結合作能夠取長補短,故選D項。據材料“其中有一些的治療效果已高于國際先進水平”不能以偏概全得出新中國的醫療技術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強調中西醫結合,未涉及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排除。10.(2025·安徽十校聯考)1893年夏,上海格致書院例行的夏季考試出了一道比較中西醫學優劣的考題,其中前三名均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應該互相學習;差不多同時,鄭觀應發表《醫道》一文,認為醫學的教育,應該在研究傳統經典的基礎上,參以西醫之長,精益求精。這( )A.表明中西醫體系實現有效結合B.說明西醫更加科學合理C.表達了國人對中醫的革新主張D.反映醫學救國成為共識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無論是考試的作答者還是鄭觀應的文章,都認可西醫的成果,認為應該學習西醫,故可看出中國人主張對中醫進行革新,C項正確。材料里只能看出學界倡導學習西醫,是否實現了中西醫體系的結合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中醫和西醫都具有可行之處,排除B項;材料不能上升到醫學救國的高度,排除D項。11.(2025·內蒙古赤峰月考)在1873年春夏間,上海《申報》曾連載“法租界工部局為人種痘”的告示50次。告示中稱往種痘之中國貧困者可得錢三百文,作調養之費。法租界工部局的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 )A.撫恤弱勢群體 B.穩定區域社會秩序C.推動西醫傳播 D.加強租界社會保障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租界工部局免費為人種痘,并為貧困者發放三百文錢的調養費,其目的在于防范疫病在租界內流行,從而穩定區域社會秩序,B項正確。12.(2025·安徽六安期末)美國的醫療衛生體系比較發達,但美國的醫療衛生體系注重市場競爭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創新能力,注重醫療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領先優勢的獲得和維持,而不是公民的醫療福利與公平。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美國( )A.醫療技術的創新受政治體制的影響B.醫療體系具有明顯的霸權國家特征C.“自由、平等、人權”思想的虛偽性D.醫療科技創新成果與疫情防治脫鉤解析:美國憑借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醫療衛生體系比較發達,但是“注重醫療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領先優勢的獲得和維持”體現出其醫療衛生體系服務于美國的霸權主義,并未關注公民的醫療福利與公平,B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科技創新能力受到政治體制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著醫療體系的問題出發,并未涉及“自由、平等、人權”思想,排除C項;材料無法反映醫療科技創新成果與疫情防治脫鉤,排除D項。13.新中國成立后,培養了大量不脫離農業集體勞務、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到1975年全國已有150多萬名。幾乎每個生產大隊都能擁有2名深受群眾歡迎的“頭戴草帽身背藥箱、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的赤腳醫生。赤腳醫生的出現( )A.提高了國家整體的醫療衛生水平B.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C.推動了新型醫療合作制度的發展D.是特殊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成果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赤腳醫生的醫療水平不高,但分布較廣,是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成就,D項正確。培養赤腳醫生屬于低水平的醫療衛生建設,排除A項;赤腳醫生只能滿足人民群眾低水平的醫療衛生需求,排除B項;新型醫療合作制度是當前我國著力建設的,與赤腳醫生無關,排除C項。14.(2025·江蘇響水中學期中)198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了醫療改革市場化方向,并制定了具體政策,如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等。這次醫改( )A.保證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B.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C.促進了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立D.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解析:“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等政策,有利于醫院增加收入;“以副補主”“以工助醫”,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D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的內容只是國家醫療衛生改革中的一個環節,不能保證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排除A項;1989年尚未明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排除B項;材料提及的是醫療衛生某一方面的改革,不能擴大為“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排除C項。15.(2025·安徽蕪湖期末)20世紀60年代,我國農村掀起了“兩管五改”工作,“兩管”就是管水、管糞,“五改”就是改良水井、廁所、畜圈、爐灶、環境。這項工作( )A.解決了農村公共衛生問題B.順應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C.有利于改善農村衛生環境D.體現了鄉村成為醫療工作的重點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管五改”工作主要涉及衛生環境,這有利于改善農村的衛生環境,C項正確。A項“解決了”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當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還未開始,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城市,無法得出鄉村成為醫療工作的重點的結論,排除D項。16.(2025·湖北“騰云”聯盟聯考)1958年,蘇聯率先提出在全球范圍內根除天花的理念。1962年開始,美國、蘇聯的政府與科學家團結合作,在非洲、印度等地持續進行疫苗接種,使得20世紀70年代末天花在全球范圍內被根除。據此反映( )A.合作共贏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B.美蘇關系的緩和C.美蘇對抗本質是國家利益沖突D.蘇聯實力的衰退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為消滅天花,美國、蘇聯進行合作,最終獲得成功,說明合作共贏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A項正確。材料中時間段美蘇既有緩和又有激烈冷戰對抗,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美蘇對抗,排除C項;材料無法看出蘇聯實力變化,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初期,中央政府對疫病制度性的救療基本缺失,朝廷有時會臨時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但并不常見且限于京城。而具有儒家道德信念的地方官在鄉賢及民間慈善機構的促動和協助下,一般不會坐視不顧,他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設藥局延(聘請)醫診治;制送丸藥;建醮(道士設壇念經做法事)祈禱;刊刻醫書等。20世紀以后,清潔、檢疫、隔離、消毒等應對疫病的舉措已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先進”而主流的防疫觀念。1911年,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級防疫組織。1915年3月,北洋政府頒布了《傳染病預防條例》。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歷經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國終于建立起了相對健全的瘟疫防治機制。——摘編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療事業探析》等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過政府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大力投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科研等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通過計劃手段進行管理,確保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全國絕大部分人口在發生疾病風險時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費用保障。全國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醫療衛生服務,確保了醫療衛生服務在全國范圍的公平供給。——摘編自牟海林《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實現》(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社會在疫病防治方面取得的進步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其進步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答案:進步:防疫觀念更新,更加科學;制定專門的防疫法規條例;建立了相對健全的瘟疫防治機制。因素:政府支持;西方防疫思想的傳入;進步人士的推動。答案:特點:政府統一規劃;發展迅速,體系完整;計劃管理,經費保障充足;覆蓋范圍廣泛;供給公平。原因:黨和政府的重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人民當家作主;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20世紀以后,清潔、檢疫、隔離、消毒等應對疫病的舉措已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先進’而主流的防疫觀念”“北洋政府頒布了《傳染病預防條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終于建立起了相對健全的瘟疫防治機制”概括。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政府的做法并結合所學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通過政府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大力投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通過計劃手段進行管理,確保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全國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醫療衛生服務,確保了醫療衛生服務在全國范圍的公平供給”概括。第二小問,結合第一小問回答即可。18.(2025·山西晉城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東漢末年至隋朝前期,中國北方地區除在較短時間內處于統一狀態外,各政權更替頻繁,社會長期處在分裂、動蕩與戰亂之中。此外,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導致這一時期的人口在較長時間內呈大規模流動狀態。與此同時,就生態環境而言,由于森林等植被較前代受到較為明顯的破壞,人口相對集中的關中及中原地區民眾的生活環境有所惡化。特別是這一時期的氣候出現嚴重的異常現象,北方地區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寒冷與高濕之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方地區頻繁暴發大規模疫情。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疫病暴發情況——摘編自王飛《3-6世紀中國北方地區的疫病與社會》朝代 跨度(年) 疫病次數 疫病頻度東漢末 200-219 4 5.00三國 220-264 5 9.00西晉 265-316 20 2.60十六國 317-385 15 4.6北魏 386-533 19 7.79東魏、西魏及北齊、北周 534-580 13 3.62隋朝前期 581-599 5 3.80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3-6世紀的疫病與中國北方社會,自擬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 (示例)論題:3-6世紀中國北方疫病頻度的變化是社會局勢變動的縮影闡述:疫病的暴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3-6世紀的中國存在諸如社會動蕩、人口流動頻繁、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等加劇疫情傳播風險的因素,但不同時期疫情暴發的頻度明顯受到了社會局勢的影響。東漢末年、三國曹魏時期以及北魏時期,黃河流域處于相對統一的狀態,疫病暴發的周期明顯較長,尤其是曹魏和北魏時期,中國北方獲得統一后,小農經濟逐漸恢復,少數民族大批歸附或大規模封建化,人口流動性下降,疫情的破壞作用明顯減輕。西晉雖然實現了短暫統一,但民族關系緊張且爆發了八王之亂,社會動蕩不安,政權防疫機能難以正常發揮作用。十六國時期及北朝后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口流動頻繁,致使疫情頻發;隋初發動了討伐南朝的大規模戰爭,客觀上也造成了人口大規模、大范圍的流動,疫情暴發頻度較此前只是稍有緩解。綜上所述,3-6世紀中國北方的疫情呈現出多發性、反復性等特點,而社會局勢的安定與否對疫病暴發的頻度高低有著較為密切的影響。解析:首先,根據材料“各政權更替頻繁,社會長期處在分裂、動蕩與戰亂之中”“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導致這一時期的人口在較長時間內呈大規模流動狀態”“特別是這一時期的氣候出現嚴重的異常現象,北方地區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寒冷與高濕之中”及表格可知,疫病暴發頻度與社會狀況相關,可以擬定論題:3-6世紀中國北方疫病頻度的變化是社會局勢變動的縮影。其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圍繞3-6世紀中國北方疫病頻度變化影響因素總況、不同時期疫情暴發的頻度明顯受到社會局勢的影響等角度進行論述。最后,以總結性的語言升華所擬定的論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8講 醫療與公共衛生.docx 第58講 醫療與公共衛生.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