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清朝奏折制度、軍機處的運行、職能及特征,理解其發展對盛世的積極意義,同時感受其發展之下的隱憂,辯證認識清朝專制統治的影響。時空坐標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設臺灣府1684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689年東北地區開始派遣駐藏大臣1727年西藏擊敗準噶爾1757年蒙古設伊犁將軍1762年新疆衰象更為明顯嘉道年間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目錄Part One.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Part Two.疆域的奠定Part Three.統治危機的初顯Part Four.習題檢測Part One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最后的帝國輝煌——康乾盛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實錄》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間之內政、外交、軍事、文化、財政等一切機密要務,乃至皇帝與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內都有反映。如此廣博、繁雜的密折內容,無疑給皇帝開辟了廣泛的情報來源,廣其耳目,增其見聞,洞悉庶務,使其雖身居九重大內,卻能及時且較真實地了解全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以及各地風土人情和各級官員的所作所為,而且使百官互相監視,彼此牽制,故人人心存戒心,惟恐道人暗中揭發,一般不敢為所欲為,極有利于皇帝個人獨裁專制。——摘編自劉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論》【思考】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奏折制度的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康熙1661-1772特點:迅速、機密作用:①便于君主廣泛、直接獲取信息,加強君主專制;②提高決策效率;③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一)奏折制度雍正奏折批示示意圖(部分)便于聯絡臣子感情,使其更加效忠朝廷。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一共批閱奏折將近5萬件,每天最多會寫下一萬多字的批語,有時批語比奏折本身的字數還要多。這樣的勤勉為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作用:便于聯絡臣子感情,使其更加效忠朝廷。雍正給兵部尚書石文焯批折: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來不會心口相異。雍正給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的批折:朕實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夠上對天地神明。爾用心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一)奏折制度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中樞機構的演變頂峰?僵化?材料 世宗時,因西北用兵,設立軍機處,后遂相沿未撤。從此以后,機要的事務都歸軍機,唯尋常本章,乃歸內閣。軍機處之權就超出內閣之上了。六部長官都滿漢并置。而吏、戶、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致互相牽制,事權不一。——摘編自呂思勉《中國簡史》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內閣三足鼎立(康熙)(二)設立軍機處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中樞機構的特點:軍機處與內閣并置;軍機處參與決策,內閣成為文書機關;中樞長官滿漢并置;機構重疊,事權不一。北京故宮平面圖(局部)軍機處養心殿內閣皇帝內閣軍機大臣過程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太極)南書房(康熙)軍機處(雍正)辦理一般事務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乾清宮(二)設立軍機處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秦朝西漢隋唐宋明清確立三公九卿制鞏固中外朝制發展一省兩院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強二府三司制元明:廢丞相設內閣清:雍正設立軍機處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演變過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材料1:蓋本朝諭旨誥命......然惟軍機處恭擬上諭為至要。上諭亦有二......明發交內閣,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馬遞......其內外臣工所奏事,經軍機大臣定議取旨,密封遞送亦如之...內閣、翰林院撰擬有弗當,又下軍機處審定。 ——摘編自王昶《軍機處題名記》材料2:雍正設立軍機處主要是為了完善或方便皇帝獨裁,而不是為了強化皇權所采取的一項特別措施,......軍機處本身只是皇帝的一個秘書顧問機構和秘書班子,已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清廷的權力格局,只是方便了皇帝獨裁而非加強了皇帝的獨裁權威。——高翔《也論軍機處、內閣和專制皇權——對傳統說法之質疑,兼折奏折制之源起》依據上述材料、所學知識及教材第78頁內容,說明軍機處設置的目的、職責、特點、性質、人員組成、實質、作用。直接目的:處理西北軍務根本目的:加強君主專制職 責: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文書、跪奏筆錄特 點:簡、速、密實質: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作用:提高行政效率軍機處性質:中書秘書、顧問機構人員:朝臣兼任軍機處內部(二)設立軍機處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時期 案名 事由 結局康熙時 莊廷龍《明史輯略》案 攻擊清統治者,使用南明年號 株連70-120人戴名世《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使用南明年號 株連300多人雍正時 徐俊案 “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 斬首查嗣庭案 考題“維民所止” 戮尸梟首抄家乾隆時 胡中藻案 “一把心腸論濁清” 株連族人、師友徐述夔《一柱樓詩集》案 “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 開棺梟首王錫侯案 彌補《康熙字典》不足寫《字貫》被認為大逆 滿門抄斬含義: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的刑獄。加強思想控制①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②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1)目的:(2)影響:(三)大興文字獄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Part Two疆域的奠定二、疆域的奠定(一)經略邊疆1.治理臺灣(1)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2)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鄭成功收復臺灣◎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像二、疆域的奠定2.反擊沙俄(1)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2)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其同意談判。(3)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雅克薩反擊戰(一)經略邊疆二、疆域的奠定(一)經略邊疆3.管轄西北初,準部……共計二十余萬戶,六十余萬口。……不作賊者不齒于人數,一人能劫數人者為壯士。能吃苦,勇戰斗。……其民則爾,汗又甚之……世濟其兇……致我祖二宗,三朝四顧,旰食仄席,戍塞防秋,中國耗弊。仁廟、憲廟屢集廷議,皆有“此賊不滅,天下不安”之諭。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于大兵者十之三……——《圣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1)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2)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3)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4)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形勢圖◎平定準噶爾形勢圖二、疆域的奠定(一)經略邊疆4.共治西藏(1)冊封宗教領袖:清政府以“達賴喇嘛”冊封五世達賴。康熙以“班禪額爾德尼”的尊號賜予五世班禪。(2)1727年,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3)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中央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4)設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5)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強化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乾隆帝頒發給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用于“金瓶掣簽”儀式元代開始在西南實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稱“土官”,是由封建王朝中央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點,即世襲的政治統治權。明代開始已經出現廢除土司以實行流官統治的做法。雍正年間,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的統治。治理西藏冊封達賴和班禪;1727年起,派遣駐藏大臣;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治理新疆1688-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叛亂;1771年在蒙古地區設立盟、旗。1757-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反擊沙俄收復與管轄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占領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雅克薩之戰;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東部邊界。治理蒙古治理西南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強化管理。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因地制宜,尊重民族二、疆域的奠定二、疆域的奠定(二)疆域奠定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清朝形勢圖(1820年)二、疆域的奠定冊封達賴、班禪派駐藏大臣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二)疆域奠定◎清·乾隆年間土爾扈特部東歸紀念塔清朝建立了與現代中國版圖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國家,將中華民族與邊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個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歷更的延續性。——《華夏與邊疆:另種視野看“中國”》如果沒有康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后,勢必分崩離析。后來列強入侵,中國各族人民都起來反抗侵略,應該說是康乾盛世奠定了這一根基。——戴逸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二、疆域的奠定材料 在東北地區,中央派將軍分駐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管理軍政與民政。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則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在伊犁設立將軍府,由中央派駐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1884年,設新疆行省。在西藏地區,清政府設駐藏大臣。在西南地區,清初仍襲明朝,實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間,清政府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摘編自馬汝珩、馬大正主編的《清代的邊疆政策》根據材料歸納清王朝的邊疆治理政策和措施有何特點。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明清邊疆政策的歷史意義。二、疆域的奠定特點:繼承并創新、加強中央管理、因俗而治、因地而治。歷史意義: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后的面貌;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邊疆統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Part Three統治危機的初顯?三、統治危機的初顯今為畫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北墻四海升平年節畫一張(寬七尺,高一丈)共暫領本庫(寬七尺),畫絹長一丈一塊……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北墻用年景畫一張,凈高九尺五寸、寬六尺五寸,著沈慶蘭起稿,于二十五日起得呈覽,照樣用絹繪畫……乾隆嘉慶道光萬國來朝四海升平風調雨順為什么《萬國來朝圖》被替換下來?貼畫的更換順序,反映出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及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內部危機外部危機三、統治危機的初顯年份 實際人口 耕地量(百畝) 人口承載力 人口超載率乾隆十八年(1753) 183678259 7352218 183678259 100%乾隆四十九年(1784) 286321307 7605694 190142350 150.80%嘉慶十七年(1818) 333700564 7886256 197156401 169.20%道光二年(1822) 372457539 7562102 189152550 196.90%清朝中期人口超載情況表整理自季泓旭、李信《清中期的人口承載力與人口超載》1.內部危機人口增長人地矛盾政治腐敗貧富分化流民起義:白蓮教起義等又況有兼并之家,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占百戶之田,何怪乎遭風雨、霜露、饑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意言 治平篇》(和珅)夾墻藏金二萬六千馀兩,私庫藏金六千馀兩,地窖埋銀三百馀萬兩……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傳一百六》閱讀史料及課本,概括清朝統治危機初顯的幾點誘因。白蓮教支派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留下的箭鏃天理教逆匪七十余眾,犯禁門,入大內,戕害兵役……突遭此變,實不可解。……然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舌敝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實不忍再言矣!予唯返躬修省,改過正心,上答天慈,下釋民怨。諸臣若愿為大清國之忠良,則當赤心為國,竭力盡心……——《清仁宗實錄》卷274嘉慶十八年九月庚辰“罪己詔”嘉慶嘉慶帝認為白蓮教起義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因循守舊、懶怠疏忽,未有效執行皇帝決策;未看到流民起義的實質誘因:人地矛盾、政治腐敗、貧富分化……三、統治危機的初顯2.外部危機我們說康乾時代“為前代所不及,這是就歷史的縱向比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績作橫向的考察,即放到當時世界范圍中,與歐美國家相比較,那就會呈現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圖景”。——戴逸《論乾隆》英馬戛爾尼使團訪華(1)背景: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1644清軍入關簽訂《尼布楚條約》頒布《權利法案》設立軍機處《論法的精神》誕生17291748乾隆時期“一口通商”《獨立宣言》發表蒸汽機應用焚毀書籍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法國大革命爆發美國華盛頓就職17571793178917761689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中國 西方政治制度 專制強化 民主政治經濟發展 自然經濟占主導,封閉落后 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思想文化 思想專制、 愚昧自大 思想解放、科學理性對外政策 閉關鎖國 殖民擴張綜合對比 封建統治落后,危機四伏 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先進強盛三、統治危機的初顯2.外部危機(2)對策: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今爾國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即在廣東貿易者亦不僅爾英吉利一國,若俱紛紛效尤,以難行之事妄行干瀆,豈能曲徇所請 ----摘編自《清高宗實錄》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閉關自守內容影響廣州十三行限制通商口岸: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限制通商對象: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三、統治危機的初顯新興工業文明世界傳統農耕文明世界根據所學知識,嘗試完善時間軸的左右兩邊——“中國”與“世界”……17世紀18世紀19世紀清軍入關攤丁入畝疆域的奠定康雍乾時期的“盛世”白蓮教起義軍機處馬戛爾尼訪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尼布楚條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面對幾千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如果專制統治不那么密不透風,中國社會不那么鐵板一塊,西方涌來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國恰逢了一個執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落后于世界潮流!三、統治危機的初顯①經濟: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根本原因)②政治: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及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擴張③思想:統治者天朝上國、盲目自大的觀念從中國歷史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從世界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文化科技已經落后于西方。西方工業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發展,清朝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差距越拉越大。(1)積極:延緩了西方列強侵占瓜分中國的進程,起到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2)消極:①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②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③導致航海造船事業的衰落和海洋時代的落伍;從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來認識康乾盛世實行原因:乾隆不知道,他錯過了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后一個機會。——張宏杰《饑餓的盛世》影響:認識:材料一:乾隆盛世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和大重復。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張宏杰《饑餓的盛世》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一這一論斷的理解。康乾盛世時期,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崛起;盛世中清朝君主專制得到加強,高度集權、思想僵化,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人地矛盾突出、吏治腐敗,貧富懸殊,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三、統治危機的初顯材料二:傳統中國的結構就像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肉面包”,上面一塊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面包稱為農民,一個大而無當的官僚組織治理一個大而無當的農民集團,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代替法律的支撐。“間架性結構”之下,“幾百萬小自耕農,一經產生而固定化”,他們無法大規模地調整生產。明清時期,中國始終沒有邁入近代社會,主要是因為明清時中國沒有同英國一樣實現“數目字管理”,即“經濟組織上的分工合作”“法律體系上的權利義務分割”“道德觀念上的私人財產不可侵犯”。——摘編自黃仁宇《萬歷十五年》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社會危機的表現,并說明其原因。表現:官僚階層管理僵化;小農經濟的頑固落后;民主法治觀念淡薄。原因:缺少社會分工的推動;缺乏上層建筑的保障;儒家傳統觀念的制約。課堂小結習題檢測1.明朝史書將元順帝北逃后南下興復中原的軍事行動稱為“入寇”。乾隆帝認為元順帝北逃后同明朝的對峙,與兩宋時金、元的對峙相似,“不得以寇書之也”,并反對明朝史書對遼、金、元三朝的刻意詆毀。乾隆帝意在強調( )A.清朝統治的正統地位 B.民族團結平等的意識C.嚴謹求實的治史態度 D.維護國家統一的訴求A2.清初,官員的題奏本章均由內閣閱覽票擬后呈皇帝閱讀。康熙時期,奏折不通過內閣轉呈,而由奏事處轉呈,皇帝親自拆閱和批答。雍正即位后,對奏折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實行回繳朱批奏折制度,將奏折的處理程序納入軍機處的軌道,全國先后有一千多人擁有上折權。這一制度變化( )A.密切了君臣關系 B.強化了君主專制C.確保了政令暢通 D.完善了監察體制B3.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 )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B.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 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D4.雍正時期,西南大規模改土歸流后,少數民族被要求改剃滿族發型,官員還上奏建議歸流區域“分設里長甲首”“令百姓輪流充當”,實行與漢地一致的基層治理模式。這反映了改土歸流( )A.阻礙了當地的社會進步 B.強化了君主專制C.解決了邊疆的安全問題 D.增強了國家認同D5.清政府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從1635年到1792年共編為18盟、201旗。各旗之間劃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統屬私自往來,旗上設盟,以協調不同旗之間的關系。這種盟旗制度( )A.延續了傳統羈縻政策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在邊疆地區廣泛推廣 D.隨著清朝滅亡而消失B6.“公行”也稱作官行,是廣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商成立的一個組織,其經過清廷這一官方特許,既有商業上也有外交上的功能,負責傳達清廷政令、代繳粵海關稅收、管理來華外商和對外貿易等一切具體事宜。清政府設立公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管理粵海關和商人,包括十三行商和外商。這表明當時( )A.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B.清政府確保了控制外商的在華貿易C.清政府暫時地放棄了閉關自守政策D.外貿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針D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